Led节能灯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ED节能灯,包括依次连接的灯头、灯壳和灯罩,灯壳和灯罩之间设有基板,基板的下表面设有LED灯珠,灯壳内位于灯头下方处设有纵向的内部中空的通柱,通柱下端设有喇叭口,基板的上表面外缘和喇叭口的下端面之间设有硅脂片,喇叭口的上表面周向均布穿出灯壳的散热片,通柱上周向均布向上倾斜的直管,直管穿出灯壳,直管末端设有弯折部,直管和弯折部内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的LED节能灯散热性能好。
【专利说明】
LED节能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LED节能灯。
【背景技术】
[0002]LED光源具有使用低压电源、耗能少、适用性强、稳定性高、响应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多色发光等的优点,虽然价格较现有照明器材昂贵,但将不可避免地替代现有照明器件。目前LED节能灯的散热是一大技术难题,影响着LED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散热性能好的LED节能灯。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LED节能灯,包括依次连接的灯头、灯壳和灯罩,所述灯壳和灯罩之间设有基板,所述基板的下表面设有LED灯珠,所述灯壳内位于灯头下方处设有纵向的内部中空的通柱,所述通柱下端设有喇叭口,所述基板的上表面外缘和喇叭口的下端面之间设有硅脂片,所述喇叭口的上表面周向均布穿出灯壳的散热片,所述通柱上周向均布向上倾斜的直管,所述直管穿出灯壳,直管末端设有弯折部,直管和弯折部内设有通孔。
[0005]所述弯折部的通孔的末端为开口向下设置。
[0006]所述直管和弯折部与通柱连通形成气流通道。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硅脂片将基板上的热量传递到喇叭口通过散热片直接散发到外界空气中,同时热量还可通过喇叭口、通柱从直管和弯折部的通孔逸出,整体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喇叭口和散热片配合的俯视图;
[001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通柱和直管配合的俯视图。
[0011 ]图中:灯头1、灯壳2、灯罩3、基板4、LED灯珠5、硅脂片6、通柱7、喇叭口 8、散热片9、直管10、通孔11、弯折部12。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3]如图1?图3所示,LED节能灯,包括依次连接的灯头1、灯壳2和灯罩3,所述灯壳2和灯罩3之间设有基板4,所述基板4的下表面设有LED灯珠5,所述灯壳2内位于灯头I下方处设有纵向的内部中空的通柱7,通柱7内有从灯头I处传递过来的引接线,用于连接到基板4。
[0014]所述通柱7下端设有喇叭口8,所述基板4的上表面外缘和喇叭口 8的下端面之间设有硅脂片6,硅脂片6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所述喇叭口 8的上表面周向均布穿出灯壳2的散热片9,所述通柱7上周向均布向上倾斜的直管10,直管10可以设置为多层(图1中显示为三层),直管10穿出灯壳2,直管10末端设有弯折部12,直管10和弯折部12内设有通孔11,所述弯折部12的通孔11的末端为开口向下设置,能够防止外部杂物进入;所述直管10和弯折部12与通柱7连通形成气流通道,即通柱7在自身的外壁上开设有和通孔11相连通的孔。硅脂片6将基板4上的热量传递到喇叭口 8通过散热片9直接散发到外界空气中,同时热量还可通过喇叭口 8、通柱7从直管1和弯折部12的通孔11逸出,整体散热效果好。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LED节能灯,包括依次连接的灯头(I)、灯壳(2)和灯罩(3),所述灯壳(2)和灯罩(3)之间设有基板(4),所述基板(4)的下表面设有LED灯珠(5),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2)内位于灯头(I)下方处设有纵向的内部中空的通柱(7),所述通柱(7)下端设有喇叭口(8),所述基板(4)的上表面外缘和喇叭口(8)的下端面之间设有硅脂片(6),所述喇叭口(8)的上表面周向均布穿出灯壳(2)的散热片(9),所述通柱(7)上周向均布向上倾斜的直管(10),所述直管(10)穿出灯壳(2),直管(10)末端设有弯折部(12),直管(10)和弯折部(12)内设有通孔(1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LED节能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2)的通孔(11)的末端为开口向下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LED节能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10)和弯折部(12)与通柱(7)连通形成气流通道。
【文档编号】F21Y115/10GK205504551SQ201620338558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9日
【发明人】朱爱仙
【申请人】朱爱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