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膜及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扩散膜及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其包含光源、导光板、基材与扩散膜。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一侧,基材设置于导光板的上方,且基材的第一面包含复数个微棱镜(micro-prisms)。扩散膜涂布于基材的第二面,且扩散膜包含第一微型结构区与第二微型结构区,第一微型结构区紧邻光源,且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高于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
【专利说明】扩散膜及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扩散膜及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光源的入光侧入光强度不均现象及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模块主要是用于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充足与均匀的光源,让液晶显示面板能显示影像。依据背光模块的光源的位置,主要可以区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由于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装置为了轻巧与薄型化的目的,大都采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以缩小背光模块的厚度。
[0003]图1A是显示传统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A所示,此背光模块10至少包含光源102、导光板104、基材(Substrate) 106与扩散膜108。光源102为单一侧光源,设置于导光板104的一侧。基材106是由复数个光学组件110所组成,此光学组件110为一微棱镜(micro-prism)。因为光从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其光的射出方向并非一致,必须利用微棱镜来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凝聚光线提高辉度,以增加光线自导光板射出后的使用效益,提高背光模块的辉度。而基材106的另一面上方涂布一层扩散膜108,扩散膜108是由若干扩散粒子(beads)所组成,且扩散粒子是均匀涂布于基材106的另一面,如第IB图所示。当光从基材106穿透至扩散膜108时,光进入扩散粒子后呈多向分散,达到光均匀化的处理。
[0004]然而,光源102在导光板104的一侧传递光时,光的强度会随着远离光源102而渐渐减弱。光的强度在导光板104靠近光源102的一侧最强,因此会在靠近光源102的一侧产生亮点(Hot Spot)现象,造成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不佳。
[0005]因此存在一种需求,设计一种扩散模,且在背光模块结构没有太大改变的情况的下,可以改善亮点,达到良好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改善亮点现象导致液晶显示屏幕的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7]根据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其包含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一基材,所述基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上方,且所述基材的一第一面上形成复数个微棱镜(MiciOPrism);以及一扩散膜,涂布于所述基材的一第二面,且所述扩散膜包含一第一微型结构区与一第二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紧邻所述至少一光源,且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高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
[000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扩散膜,藉由调整扩散膜的微型结构雾度,改善液晶显示屏幕的亮点现象。
[0009]根据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扩散膜,其包含一第一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紧邻一光源;以及一第二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紧邻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且远离所述光源;其中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高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且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85%与50%之间,而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40%与15%之间。
[0010]为让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A显示传统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2]图1B显示传统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0013]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0014]图2B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0015]图3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0016]图3B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图标中,相同的组件符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以下所提及的附加图式的面方向定义为垂直于平面的法向量。在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8]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A所示,此背光模块20为单一侧光式背光模块,且至少包含光源202、导光板204、基材(Substrate) 206与扩散膜208。光源202设置于导光板204的一侧,可以将光传递至导光板204。基材206的第一面2062是由复数个光学组件210所组成,此光学组件210为微棱镜(Micro Prism),且较佳为逆微棱镜(Turning MicroPrism)。因为光射出后其光的方向不一致,必须利用微棱镜来修正光的方向,其原理藉由光的折射与反射来达到凝聚光线提高辉度的目的,以增加光线自导光板204射出后的使用效益,提高背光模块20的辉度。而基材206的第二面2064上方涂布扩散膜208,扩散膜208具有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与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与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皆是由凹凸表面所组成。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位于邻近光源202的区域,而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设置于邻近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的区域,但远离光源202。当光从基材206穿透至扩散膜208时,光进入扩散粒子后呈多向分散,达到光均匀化的处理。在涂布扩散膜208于基材206的第二面时,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的雾度高于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的雾度,如图2B所示。藉由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的雾度高于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的雾度,改善了因为靠近光源202所产生的亮点(Hot Spot)现象。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的雾度较佳在50%与85%之间,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的雾度较佳在30%与20%之间。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20更可以包含第三微型结构区,第三微型结构区设置于邻近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的区域,且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是位于第一微型结构区2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之间。第三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小于第二微型结构区2084的雾度,扩散膜208的雾度随着远离光源202的位置而渐渐下降,以一种渐进式雾度的方式改善背光模块20的亮点现象。
[0019]图3A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A所示,此背光模块30为两侧入光的侧光式背光模块,且至少包含二光源302、导光板304、基材306与扩散膜308。两个光源302分别设置于导光板304的两侧,可分别将光传递至导光板304。基材306的第一面3062是由数个光学组件310所组成,此光学组件310为微棱镜(MicroPrism),且较佳为逆微棱镜(TurningMicro Prism)。基材306的第二面3064上方涂布扩散膜308。在此实施例中,扩散膜308具有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与第三微型结构3086同样也是由凹凸表面所组成。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分别位于扩散膜308的两侧,分别邻近于两侧的光源202,而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设置于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之间的区域。在涂布扩散膜308于基材306的第二面时,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的雾度高于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的雾度,如第3B图所示。因为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的雾度高于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的雾度,改善了因为靠近光源302所产生的亮点(Hot Spot)现象。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的雾度较佳在85%与50%之间,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的雾度较佳在40%与15%之间。另外,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30更可以包含第四微型结构区与第五微型结构区,第四微型结构区设置于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之间,第五微型结构区设置于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之间的区域。第四微型结构区与第五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小于第一微型结构区3082与第三微型结构区3086的雾度,但第四微型结构区与第五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大于第二微型结构区3084。扩散膜308的雾度同样随着远离光源302的位置而渐渐下降,以一种渐进式雾度的方式改善背光模块30的亮点现象。
[0020]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使用扩散膜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其包含: 至少一光源; 一导光板,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一基材,所述基材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上方,且所述基材的一第一面上形成复数个微棱镜(Micro Prism);以及 一扩散膜,涂布于所述基材的一第二面,且所述扩散膜包含一第一微型结构区与一第二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紧邻所述至少一光源,且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高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微棱镜为逆微棱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为侧光型背光模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85%与50% 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40%与15% 间。
6.一种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膜包含: 一第一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紧邻一光源;以及 一第二微型结构区,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紧邻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且远离所述光源; 其中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高于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且所述第一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85%与50%间,而所述第二微型结构区的雾度在40%与15%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一背光模块的光源。
【文档编号】F21S8/00GK203549681SQ201320623333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0日
【发明者】袁广麟, 许力仁, 叶俊宏 申请人:光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