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源单品,尤其涉及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超薄背光源单品通常包括胶框(未示出)、遮光胶带10及背光源组件等,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超薄化,背光源组件中的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LGP)40被设计为楔形结构,能够将背光源组件中的其它光学膜片放置楔形层的外延面上,从而减少了整体厚度。但是,楔形结构具有上述超薄化优点的同时,还具有下述缺点。在使用时,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61所散发的光线L在穿过LGP 40后,部分投射到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 62上而被遮挡,另有部分被遮光胶条10阻挡,但是还有部分穿过扩散片30、第二增光片22和/或第一增光片21因而造成漏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及液晶显示模组,克服了漏光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包括胶框、遮光胶带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其中所述胶框套设在所述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所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胶框的一端开口罩盖闭合,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导光板、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所述遮光胶带,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呈楔形,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及柔性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导光板并列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上方,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遮光胶带的上下表面和/或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呈楔形。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一增光片、第二增光片及扩散片,所述扩散片、所述第二增光片及所述第一增光片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增光片部分位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层为胶带或泡棉。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包括液晶屏、胶框、遮光胶带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其中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液晶屏的阵列基板外侧,并且所述胶框套设在所述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所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胶框的开口罩盖闭合,所述液晶屏、所述胶框及所述反射片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导光板、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所述遮光胶带,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呈楔形,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及柔性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导光板并列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上方,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遮光胶带的上下表面和/或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呈楔形。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一增光片、第二增光片及扩散片,所述扩散片、所述第二增光片及所述第一增光片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增光片部分位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阻挡层为胶带或泡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通过增设阻挡层,能够阻挡发散的杂乱光线,解决了超薄背光源单品的漏光问题,进而提高了超薄背光源单品的画面品质。
图1为现有超薄背光源单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背光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遮光胶带21第一增光片22第二增光片30扩散片40导光板50反射片61发光二极管 62柔性电路板70阻挡层L光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包括胶框(未示出)、遮光胶带10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70 ;其中胶框套设在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40及反射片50,反射片50将胶框的一端开口罩盖闭合,反射片50上依次设置有导光板40、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遮光胶带10,导光板40的上表面呈楔形,阻挡层70设置在导光板40的楔形外延面及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进一步地, 发光二极管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61及柔性电路板62,发光二极管61与导光板40并列设置在反射片50上,柔性电路板62设置在导光板40及发光二极管61的上方,阻挡层70设置在导光板40的楔形外延面及柔性电路板62之间。[0033]进一步地,遮光胶带10的上下表面和/或柔性电路板62的上下表面分别呈楔形。进一步地,背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一增光片21、第二增光片22及扩散片30,扩散片30、第二增光片22及第一增光片21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导光板40的楔形外延面的另一端。即,阻挡层70及扩散片30并列设置在导光板40上,第二增光片22及第一增光片21依次设置在扩散片30的上方。此外,图2中第一增光片21部分位于遮光胶带10的下方。进一步地,阻挡层70为胶带或泡棉。并不以此为限,任何能够阻挡光线的材质均可适用。此外,阻挡层70的厚度约为导光板40的楔形外延面与柔性电路板62的间隙,阻挡层70的长度可延伸至第一增光片21、第二增光片22或扩散片30的前端面。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背光体在使用时,发光二极管61所散发的光线在穿过导光板40后,分别被柔性电路板62或阻挡层70阻挡,从而解决了漏光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包括液晶屏及上述防漏光背光体。液晶屏与上述防漏光背光体的连接及结构等均为现有技术,因此能够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及掌握,在此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胶框、遮光胶带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其中所述胶框套设在所述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所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胶框的一端开口罩盖闭合,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导光板、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所述遮光胶带,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呈楔形,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光背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及柔性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导光板并列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上方,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漏光背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上下表面和/或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呈楔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漏光背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一增光片、第二增光片及扩散片,所述扩散片、所述第二增光片及所述第一增光片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增光片部分位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漏光背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为胶带或泡棉。
6.一种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屏、胶框、遮光胶带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其中所述胶框设置在所述液晶屏的阵列基板外侧,并且所述胶框套设在所述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所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胶框的开口罩盖闭合,所述液晶屏、所述胶框及所述反射片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导光板、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所述遮光胶带,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呈楔形,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包括发光二极管及柔性电路板,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导光板并列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上方,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柔性电路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上下表面和/或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上下表面分别呈楔形。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一增光片、第二增光片及扩散片,所述扩散片、所述第二增光片及所述第一增光片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增光片部分位于所述遮光胶带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为胶带或泡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所述防漏光背光体包括胶框、遮光胶带及背光源组件,还包括阻挡层;其中所述胶框套设在所述背光源组件的外周缘;所述背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灯条、导光板及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将所述胶框的一端开口罩盖闭合,所述反射片上依次设置有所述导光板、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所述遮光胶带,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呈楔形,所述阻挡层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楔形外延面及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条之间。本实用新型的防漏光背光体及其液晶显示模组通过增设阻挡层,能够阻挡发散的杂乱光线,解决了超薄背光源单品的漏光问题,进而提高了超薄背光源单品的画面品质。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2884679SQ20122051256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8日
发明者赵扬, 周振东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