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91363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有部分显示设备,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采用模块化结构的导光板,即将多个导光模块以拼接、搭接等结合方式组成一个导光板,其优点在于,可实现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光线控制、组装及通用化。请参照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40、光学膜片50、位于背板40与光学膜片50之间的由若干个导光模块拼接构成的导光板、光源30以及固定在背板40上的铝挤20,光源30设置在铝挤20上,导光模块10的入光面与光源30的出光面相对,光学膜片50上方设有显示面板(Panel) 70,并通过前框80及胶框90固定。其中,导光板包括左右设置的导光模块10和导光模块60,导光模块10和导光模块60都是楔形的侧光式结构,导光模块60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中间,导光模块10的光源位于背光模组侧边;各导光模块依靠两侧端面(未图示,分别位于图1所示导光模块截面的垂直于纸面方向的两侧)与背板的配合固定。对于导光模块60,如图1中图A处所示,由于其只依靠两侧端面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背板40上,导光模块60的中部悬空,因此,当导光模块60的长度(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比较大时,该导光模块60在Z轴方向上容易产生变形。特别是在冲击测试时,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朝下时,由于导光模块60的中部在Z轴方向并未有效固定,该导光模块 60容易撞击光学膜片50和显示面板70,造成显示面板70破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旨在实现对背光模组内的模块的Z轴方向的限位,避免冲击测试时造成显示面板破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所述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所述铝挤位于所述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所述铝挤上。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具有倾斜设置的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具有倾斜设置的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优选地,所述凹槽的内侧面和/或突起的外侧面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至少包括锯齿、磨砂和凸起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设置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设置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突起的纵截面为外端宽、里端窄的梯形,所述凹槽的纵截面为底端宽、开口窄的梯形,所述突起与所述凹槽以抽拉组装方式卡扣连接。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为混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混光模块,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导光模块,所述导光模块与所述光源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两相对侧,且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面靠近所述混光模块设置,所述光源的发射的光线经所述混光模块入射到所述导光模块中。 优选地,所述模块为导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导光模块厚度大的一端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光线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光学模块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具有两个侧端面,所述侧端面位置处的所述光学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背板上。优选地,所述光学模块、光源和铝挤具有多个,所述多个光学模块采用搭接或者拼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通过在设置于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用于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与铝挤之间设置卡持机构,即在光学模块底部设置突起,在铝挤上表面相应位置设置凹槽,突起与凹槽卡扣连接实现对光学模块的Z 轴方向的限位,限制光学模块在Z轴方向的移动,防止液晶显示器倒置时(显示面朝下)光学模块因自重影响下垂变形,撞击背光模组内的其他组件,损坏背光模组。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光学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

图1是现有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总体思路是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光学模块与用于固定光源的铝挤之间设置相应的卡持结构,使光学模块与铝挤相互卡持固定,从而限制光学模块在Z 轴方向的移动,避免光学模块发生变形并碰撞光学膜片、显示面板等,造成背光模组损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现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剖视图,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4、光学膜片5、位于背板4与光学膜片5之间的若干个导光模块构成的导光板、光源3以及固定在背板4上的铝挤2,光学膜片5上方设有液晶显示面板 7,并通过胶框6及铁制的前框8支撑固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光板包括相互搭接的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 12,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均为楔形的侧入光式导光模块,第二导光模块12 的左端具有台阶部,第一导光模块11的右端搭接在该第二导光模块12的台阶部上。上述导光模块分别具有左端面、与左端面相对设置的右端面、顶面、与左端面相对设置且倾斜的底面以及与导光模块截面平行的两个侧端面,左端面为导光模块的入光面,顶面为导光模块的出光面,右端面、底面及两个侧端面作为光反射面。背板4与两个侧端面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定位柱或者凹槽等固定结构,通过这些固定结构将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分别定位并固定。在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的左下方各设置一个铝挤2,铝挤2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其截面略呈L形,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段和垂直段,铝挤2 的水平段固定在背板4上,铝挤2的垂直段从水平段左端向显示面板7的方向延伸。光源 3设置在铝挤2的垂直段,并且光源3的发光面与导光模块的入光面相邻设置,使光源3发射的光线可以经由导光模块的入光面入射到导光模块的内部。进一步地,所述铝挤2也可以为多个,它们间隔排成了一列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模块12的入光面设置在左端,该第二导光模块12的左端部是整个楔形结构中较厚的部位,也是整个导光模块的重心位置。在该左端部的底部设有突起121,对应的铝挤2的水平段的上表面设有凹槽21,该突起121与凹槽21相互配合卡扣连接,用以限制第二导光模块12在Z轴方向的移动。本实施例中突起121与凹槽21的卡扣连接方式为斜向组装方式。具体地,凹槽21 为倾斜设置(即凹槽21的延伸方向与Z轴方向成一定的角度),具有沿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内侧面;突起121同样为倾斜设置,突起121的结构与上述凹槽21相匹配,具有沿垂直于纸面方向延伸、相互平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外侧面。上述凹槽21的两个内侧面分别与突起121的两个外侧面相互接触,使得该突起121与凹槽21以斜向组装方式卡扣连接。在显示面板7朝下放置时,由于凹槽21的内侧面与突起121的外侧面之间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使得第二导光模块12除了依靠两个侧端面固定在背板上之外,第二导光模块12的底面还能利用突起121卡持固定在铝挤2的凹槽21中,从而使得第二导光模块12在Z轴方向得到有效固定,即使第二导光模块12的长度(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较长、重量较大,其在Z轴方向上也不容易产生变形。优选地,该突起121最好是设置在第二导光模块12的重心的竖直线的方向上。当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朝下时, 由于第二导光模块12在Z轴方向固定较好,该第二导光模块12不会因为形变而将撞击其他导光模块、光学膜片50或者显示面板7,避免背光模组损坏。为了进一步增加静摩擦力,可在上述凹槽21的内侧面和/或突起121的外侧面设置微结构(图未示),该微结构比如可以是锯齿、磨砂、凸起等。在安装时,首先将光源3固定于铝挤2上,然后将铝挤2固定于背板4上,再将第二导光模块12以斜向或抽拉组装的方式卡扣连接于铝挤2上,再安装第一导光模块11,之后在第二导光模块12上方放置光学膜片5,并通过胶框6定位,然后在光学膜片5上方放置显示面板7,最后放置铁制前框8将显示面板7固定。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5可以为扩散板、增亮片或补偿片等。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第二导光模块12与铝挤2之间设置卡持结构,即通过突起121与凹槽21之间卡扣连接,进一步加强第二导光模块12在Z轴方向的限位,限制第二导光模块12的移动,防止液晶显示器倒置时(显示面朝下)第二导光模块12因自重影响下垂变形,撞击背光模组内的其他组件,损坏背光模组。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本实施例还有利于确保第二导光模块12的入光面与光源3的发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突起121是设置在第二导光模块12上、凹槽21是设置在铝挤2上,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21与突起121的位置也可以变换,即将凹槽21设置在第二导光模块12上、将突起121设置在铝挤2上,两者相互卡持同样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的第一导光模块11或者其他导光模块与对应的铝挤2 之间也可以设置类似的卡持结构,并不限于第二导光模块12。请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该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导光模块11与第二导光模块12采用拼接的方式设置而不是搭接方式,将原本第二导光模块12左端位于台阶部位置处的那一段分离出一个单独的混光模块13,如图3所示,该混光模块13设置在第二导光模块12与其光源3之间,用于增加光源3的混光距离,光源3的光线先经过混光模块13再进入第二导光模块12,避免因混光距离不够,而在可视区产生亮暗不均的现象。 其中,混光模块13采用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模块12与铝挤2之间的卡持结构进一步固定在铝挤2上,即通过混光模块13底面上的突起与铝挤2的水平段上表面的凹槽斜向组装式的卡扣连接,实现混光模块13在侧边水平定位的情况下的Z轴方向的限位。增设的混光模块13可为平板裁切,也可为模制。本实施例中,混光模块13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但不限此,其截面形状也可为梯形等。混光模块13的材质可为高透光的高分子类材质,例如PMMA、PC等。由于混光模块13增加了 LED的混光距离,在可视区看不到亮暗不均现象。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与铝挤2的安装结构构成本实施例中的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模块12与铝挤2之间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卡持结构,其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请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此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混光模块13的突起131与铝挤2的凹槽21的卡扣连接方式为抽拉组装方式,具体地,该突起131纵截面为外端宽、里端窄的梯形,凹槽21纵截面为底端宽、开口窄的梯形,使得突起131与凹槽21以抽拉组装方式卡扣连接。在安装时,可以将混光模块13的突起131从铝挤2的侧面插入铝挤2的凹槽21内,从而使混光模块13与铝挤2之间的固定更稳固。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请参照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中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截面剖视图,此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混光模块13的突起131以及铝挤2的凹槽21的倾斜方向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突起131、凹槽21倾斜的方向左右颠倒,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与上述各实施例起到相同作用的实施方式,比如,通过固定螺钉或螺栓等将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底部的凸起与铝挤固定连接,或者采用胶水粘贴等粘接方式,以限制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在Z轴方向的移动,在液晶显示器倒置时,防止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下垂变形,避免造成显示面板7破片。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各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各实施例中仅以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位于背板4与光学膜片5之间的其他与第二导光模块12或混光模块13类似的光学模块均可采用类似的卡持结构进行固定,在此不作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通过在第二导光模块12 或混光模块13的底部设置突起121,在铝挤2上表面相应位置设置凹槽21,突起121与凹槽21卡扣连接实现对相应模块在Z轴方向的限位,限制该模块在Z轴方向的移动,在液晶显示器倒置时,防止该模块下垂变形,避免造成显示面板破片。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所述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所述铝挤位于所述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所述背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所述铝挤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具有倾斜设置的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具有倾斜设置的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侧面和/或突起的外侧面设置有微结构,所述微结构至少包括锯齿、磨砂和凸起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的底部设置突起,所述铝挤在对应所述突起的位置设置凹槽,所述突起卡持固定在所述凹槽中,所述突起的纵截面为外端宽、里端窄的梯形,所述凹槽的纵截面为底端宽、开口窄的梯形,所述突起与所述凹槽以抽拉组装方式卡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为混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混光模块,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导光模块,所述导光模块与所述光源分别设置在所述混光模块的两相对侧,且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面靠近所述混光模块设置, 所述光源的发射的光线经所述混光模块入射到所述导光模块中。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为导光模块,所述突起设置在所述导光模块厚度大的一端的底面并且向下延伸,所述铝挤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铝挤的水平段的上表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铝挤的垂直段并且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正对所述导光模块的入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光线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板之间,且位于所述光学模块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具有两个侧端面,所述侧端面位置处的所述光学模块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背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光源和铝挤具有多个,所述多个光学模块采用搭接或者拼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10.一种具有模块化导光板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其中,固定结构,包括背板、显示面板、光源、设置在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以及铝挤,铝挤位于背板的上方且固定在背板上,光学模块卡持固定在铝挤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设置于背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用于接收光源的光线的光学模块与铝挤之间设置卡持机构,实现对光学模块的Z轴方向的限位,限制光学模块的移动,防止液晶显示器倒置时(显示面朝下)光学模块因自重影响下垂变形,撞击背光模组内的其他组件,损坏背光模组。同时,在超薄化设计时,有利于确保光学模块的入光面与光源的出光面中心对齐,避免光线的损失。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092019SQ20112014458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9日
发明者余亚军, 唐国富, 郭仪正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