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2907849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改善漏光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传统背光模块至少包括一光源及一导光板,光源例如由发光二极管元件所组成, 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一发光面。导光板具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光源的发光面面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并朝入光面投射光线,经由导光板的引导,光线可由导光板的出光面输出, 并于出光面提供一面光源。为了朝显示屏幕薄型化设计发展,其中一方向可使导光板薄型化,以降低导光板的厚度,然而,当导光板薄型化至一定程度时,薄型化后的导光板的厚度可能小于上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如此,上述发光二极管元件将溢露光线至导光板的现象产生,造成显示屏幕产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迹(mura),进而降低显示屏幕的光学品味。现有改善方法是利用胶带贴附于发光二极管元件顶面及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然而,胶带、发光二极管元件及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仍存在空隙,对于改善产生亮度不均勻痕迹(mura)的效果有限。此外,由于胶带贴附于发光二极管元件顶面,也增加了背光模块的总厚度,不利朝薄型化的设计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用以避免光线溢露至导光板,以减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迹产生。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用以维持背光模块原有的厚度,不致另外增加其厚度。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层。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反射面相对出光面。入光面同时连接出光面及反射面。光源包括多个线性排列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任二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元件间具有一间隔。各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面朝入光面的一发光面,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大于导光板的一厚度。不透光层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邻近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一侧。不透光层包括一条状部以及至少一延伸部。条状部同时贴靠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各发光面。延伸部自条状部的一侧伸入发光二极管元件间之间隔中。此外,本发明中,背光模块更包括一罩体。罩体内具有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导光板、光源及不透光层。不透光层通过一粘胶层结合于罩体内侧。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一选项,此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反光片。反光片贴靠于导光板的反射面。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另一选项,此不透光层的厚度等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与导光板的厚度的差值;或者,不透光层的厚度小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与导光板的厚度的差值。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此不透光层包括多个延伸部,此些延伸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平行,并与条状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系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间的所有间隔中。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此不透光层包括多个延伸部,此些延伸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平行,并与条状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垂直,且此些延伸部系设置在发光二极管元件间的部分间隔中。此外,不透光层的形状包括梳状、”[”字型或”F”字型。依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延伸部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卡固部。卡固部的一最大宽度大于间隔的宽度,卡固部被卡固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远离条状部的一侧。依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延伸部的截面宽度大于间隔的宽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于相应之间隔中。上述各实施例中,不透光层包括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本发明的另一态样系公开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多个步骤为提供一罩体,此罩体具有朝一长轴轴向配置的容置空间;配置一光源至容置空间内,其中此光源包括多个朝此长轴轴向配置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各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一面朝外的发光面,且任二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之间具有一间隔;朝长轴轴向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层至发光二极管元件上,其中不透光层包括一条状部及一延伸部,延伸部位于条状部的一侧,且伸入其中的一间隔中,使得条状部贴靠各发光面;以及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导光板至容置空间内,其中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出光面相对反射面,且贴靠条状部,入光面同时连接出光面及反射面,且贴靠各发光面,导光板相对出光面的一反射面贴附一反光片。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另一选项,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步骤中,更包括通过一粘胶层,将该不透光层结合该罩体内侧的步骤。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另一选项,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步骤中,更包括当延伸部伸入间隔后,将延伸部末端的一卡固部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远离条状部的一侧。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又一选项,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步骤中,更包括当延伸部伸入间隔后,由于延伸部的截面宽度大于间隔的宽度,以致延伸部被卡固于间隔中。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光线溢露至导光板, 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迹,进而维持显示屏幕的光学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块的总厚度,具体实现薄型化设计。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顶视图。图2为图1的2-2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一变化中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另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4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又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4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再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4D图4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再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4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再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4F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其他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5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依据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的示意图。图5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依据另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的示意图。图6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于一变化的顶视图。图6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的卡固部于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6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的卡固部于另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6D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的卡固部于又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6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不透光层的卡固部于其他变化的局部顶视图。图7A为依据习知背光模块所展现的光学品味示意图。图7B为依据本发明背光模块所展现的光学品味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图9A-图9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的细部流程的操作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101、102 背光模块200 罩体210 容置空间211 粘胶层212:固定胶布300 导光板300d:导光板的厚度310 正面320 反面330 侧面400 光源410:电路基板420 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f 发光面420h 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421 间隔421w:间隔的宽度4;30:胶层500、500A 500J 不透光层500d:不透光层的厚度510 条状部
511 第一面512 第二面513:开口520、520A、520B1-520B2、520C1-520C2、520D1-520D3、520E、520F1-520F2 延伸部530、530A 530D 卡固部530w 卡固部的最大宽度600:反光片Y:第一长轴轴向X 第二长轴轴向M1、M2:区域801 804 步骤具体实施方法以下将以图示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顶视图;图2为图1的2-2 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于一实施例下的示意图。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导光板300、一光源400及一不透光层500。根据一实施例中,导光板300,例如可为一厚度均勻的矩形板或一厚度由大至小的楔形板,具有相对的正面310及反面320,以及环绕其正面310与反面320的多个侧面330, 任一侧面330皆连接正面310及反面320,且正面310或反面320的面积均大于其中任一侧面330的面积。此外,导光板300的任一个侧面330皆可导引入光线进入导光板300、导光板300 的反面320用以引导(反射)导光板300内的光线至导光板300的正面310、导光板300 的正面310用以送出光线至外部。故,导光板300的任一个侧面330皆为一入光面,导光板 300的反面320亦为一反射面,导光板300的正面310亦为一出光面。光源400大致位于导光板300的至少一侧面330 (即入光面),包括至少一电路基板410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420 (light emitting diode,LED)。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线性排列地镶设于此电路基板410上以构成一灯条(light bar),且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隔地排列于此电路基板410上,意即,任二相邻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之间存在有一间隔421。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也可通过例如一结合胶层430设置于此电路基板 410上。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共同面对上述的侧面330 (即入光面),并共同朝向此侧面330(即入光面)发光。具体而言,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分别具有一发光面420f,此些发光面420f皆贴靠此侧面330 (即入光面),以便经此侧面330 (即入光面)提供最大的发光效能至导光板300内。电路基板410可例如为硬式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金属基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 MCPCB)或软式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当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与导光板300同躺平于同一水平线时,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较导光板300厚,意即,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具有一高度420h,此高度420h大于导光板300的一厚度300d或此入光面的垂直高度。不透光层500的面积小于导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的面积,位于导光板 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邻近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一侧,同时贴靠导光板300的正面310 (即出光面)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于一实施例中,不透光层500包括一条状部510及多个延伸部520。条状部510呈笔直状,延伸部520分别间隔地位于条状部510的同侧,且自条状部510的同侧朝外伸出, 并伸入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之间隔421中。任二延伸部520间存在有一开口 513,开口 513 用以容置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延伸部520可帮助定位以方便伸入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之间隔421中。详细来说,条状部510具有一第一面511。此第一面511朝一第一长轴轴向Y延伸, 贴靠导光板300的正面310 (即出光面)。此些延伸部520间隔地位于此条状部510的一侧边,且任二延伸部520间分别间隔出一第二面512。此些第二面512皆邻接第一面511。条状部510的此些第二面512亦朝第一长轴轴向Y延伸,此些第二面512分别面向开口 513, 并贴靠所有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此些延伸部520自此条状部510伸入所有或部份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之间隔421中。此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中,此些延伸部520亦呈笔直状,皆朝一垂直第一长轴轴向Y 的第二长轴轴向X延伸,并自此条状部510伸入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之间隔421中。如此,由于不透光层500同时直接地贴靠导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以及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层500分别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及导光板300之间不具空隙,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光线便不致轻易地露出,以降低光线溢露至导光板300的机会,以减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迹产生。此外,本发明中,不透光层可为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当不透光层例如可为一塑胶片、一粘胶胶带或其他具高反射系数的材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当不透光层为光反射片时,光反射片具白色、银色、金色,或其他具高反射系数的颜色,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不透光层为遮光片时,遮光片具黑色、深色或其他具高光吸收系数的颜色,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不透光层的外观变化将详细地描述于后。复参阅图1、图3所示,不透光层500呈梳状、叉状或羽状,使得此些延伸部520的数量等于所有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数量,故,不透光层500的此些延伸部520 可一对一地伸入所有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于此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中也可为单一个延伸部,如后所述。此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中,此些延伸部的数量小于所有发光二极管元件间之间隔数量,故,仅伸入部份发光二极管元件间之间隔中。参阅图4A所示,图4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A于另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A呈”卜”字型,具体来说,延伸部520A的数量为单一个,此延伸部 520A自条状部510侧边的中间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中。
参阅图4B所示,图4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B于又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B呈”F”字型,具体来说,延伸部的数量为二个,其一延伸部520B1自条状部510侧边的末端边缘伸出,且位于一最首位(或最末位)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外侧;另一延伸部520B2自条状部510侧边的中间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间之间隔421中。参阅图4C所示,图4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C于又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C呈”卜”字型,延伸部的数量为二个,其两延伸部520C1、520C2分别自条状部510侧边的中间位置伸出,并分别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各别间隔 421 中。参阅图4D图4C所示,图4D图4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D于再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D呈”E”字型,具体来说,延伸部的数量为三个,其两最外侧的延伸部 520DU520D2分别自条状部510侧边的末端边缘伸出,且分别位于一最首位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及最末位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外侧;另一延伸部520D3自条状部510侧边的中间位置伸出,并伸入其中二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中。图4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E于再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E大致呈梳状,此些延伸部520E的数量大于三个,但仍小于所有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数量,故,仅伸入部份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之间隔421中。图4F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F于其他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不透光层500F呈”[”字型,具体来说,延伸部的数量为二个,其两延伸部520F1、 520F2分别自条状部510侧边的两相对末端边缘伸出,且分别位于一最首位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及最末位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外侧,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任何间隔中并无延伸部。请参阅图5A所示,图5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1依据另一实施例的一变化的示意图。根据此实施方法的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1更包括一罩体200。罩体200的截面积大致呈”U”字型,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210。容置空间210于罩体200内系朝一第一长轴轴向Y延伸,用以容置上述的导光板300、光源400及不透光层500,并保护光源400。此背光模块100更包括一反光片600。反光片600贴靠于导光板300的反面320 (即反射面)。 反光片600可为习知的反光片600。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一选顶,此不透光层500迭设于导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后,其总厚度等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层500的厚度500d 等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与导光板300的厚度300d的差值。由于不透光层500的表面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顶面齐平,如此,不透光层 500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可通过一粘胶层211结合于罩体200内侧。请参阅图5B所示,图5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2依据另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的示意图。
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另一选项,此不透光层500迭设于导光板300的正面310(即出光面)后,其总厚度仍小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故,此不透光层500的厚度 500d小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高度420h与导光板300的厚度300d的差值。由于不透光层500的表面无法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顶面齐平,如此,不透光层500无法通过粘胶层211结合于罩体200内侧。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不透光层可结合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上,其变化如下请参阅图6A所示,图6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2的不透光层500于一变化的顶视图。不透光层500的其中一延伸部520的截面宽度大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使得不透光层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 间的对应间隔421内时,此延伸部520可被卡固于该间隔421中,藉此将不透光层500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请参阅图6B所示,图6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2的不透光层500G的卡固部530A 于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矩形体的卡固部530A。卡固部530A的一最大宽度大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使得不透光层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对应间隔421后,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G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具体来说,呈矩形体的卡固部530A因变形而可伸入此对应间隔421,且于通过此对应间隔421后恢复外型,由于卡固部530A的宽度530w大于此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 故,此卡固部530A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G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请参阅图6C所示,图6C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2的不透光层500H的卡固部530B 于另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球状的卡固部530B。此卡固部530B的一最大宽度530w(即直径)大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使得不透光层500H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对应间隔421后,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H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具体来说,呈球状的卡固部530B因变形而可伸入此对应间隔421,且于通过此对应间隔421后恢复外型,由于卡固部530B的宽度530w大于此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 故,此卡固部530B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H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请参阅图6D所示,图6D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2的不透光层5001的卡固部530C 于又一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倒V型的卡固部530C。此卡固部530C的一最大宽度530w大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使得不透光层 500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对应间隔421后,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 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1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
具体来说,呈倒V型的卡固部530C因变形而可伸入此对应间隔421,且于通过此对应间隔421后恢复外型,由于卡固部530C的最大宽度530w大于此对应间隔421的宽度 421w,故,此卡固部530C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请参阅图6E所示,图6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不透光层500J的卡固部530D 于其他变化的局部顶视图。上述延伸部520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呈三角形的卡固部530D。此卡固部530D的一最大宽度530w大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的宽度421w,使得不透光层 500J的延伸部520伸入此对应间隔421后,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 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J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具体来说,呈三角形的卡固部530D因变形而可伸入此对应间隔421,且于通过此对应间隔421后恢复外型,由于卡固部530D的最大宽度530w大于此对应间隔421的宽度 421w,故,此卡固部530D可被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藉此将不透光层500J固定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请参阅图7A与图7B所示,图7A为依据习知背光模块所展现的光学品味示意图。 图7B为依据本发明背光模块所展现的光学品味示意图。由于习知背光模块内不具备任何遮光设施,使得溢露光线至导光板的现象相当明显(如区域Ml所示),造成显示屏幕产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迹(mura),进而降低显示屏幕的光学品味。反观,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由于不透光层500同时直接地贴靠导光板300的正面 310 (即出光面)以及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使得不透光层500分别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及导光板300之间不具空隙(图1),所造成显示屏幕产生亮度不均勻的痕迹(mura)便来的不明显(如区域M2所示),以减少亮度不均勻的痕迹产生。请参阅图8及图9A-图9E所示,图8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9A-图9E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组装方法的细部流程的操作示意图。本发明另公开组成上述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多个步骤如下步骤(801)提供一上述的罩体200,罩体200具有朝一长轴轴向Y配置的容置空间210(如图9A所示)。步骤(802)配置一上述的光源400至罩体200内,光源400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420(如图9B所示)。此实施例中,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与电路基板410所组成的灯条(light bar) 可沿第一长轴轴向Y放置于罩体200的容置空间210内。步骤(803)朝第一长轴轴向Y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的不透光层500至光源 400的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其中此不透光层500贴靠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一发光面420f。此步骤中,为了使不透光层500的各延伸部520可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 间的对应间隔421内,上述的不透光层500需沿第二长轴轴向X配置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如图9C所示)。上述的不透光层500可透过上述的粘胶层211结合于罩体200内侧(如图9D所示)。然而,此组装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上述图6A-图6E的其中一方法,将不透光层500配置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上。详细地,可利用一治具板,此治具板为一与不透光层500外型相符的板体(图中未示),治具板承载此不透光层500,此不透光层500上已涂布粘胶层211,当治具板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内,并确保此不透光层500确实地贴靠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后,便可使不透光层500贴合于罩体200内侧。步骤(804)朝此正交方向,配置一上述的导光板300至罩体200内,其中导光板 300的一出光面贴靠此不透光层500,导光板300的一入光面面向各发光面420f。此步骤中,为了使导光板300的入光面面向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 以及使不透光层500贴附于导光板300的出光面上,上述的导光板300需沿第二长轴轴向 X配置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与不透光层500上(如图9E所示)。上述的导光板300 已于其反射面配置有一上述的反光片600。详细地,可通过一固定胶布212将导光板300及反光片600粘固于罩体200内侧。 固定胶布212位于导光板300的反射面与罩体200之间,其一端同时弹贴于导光板300的反射面与上述的电路基板410间,另一端同时弹贴于反光片600与罩体200间(如图9E所示)°然而,此组装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采用其他方法,将导光板300配置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与不透光层500上。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另一选项,步骤(803)中更包括一细部步骤为当延伸部520 伸入间隔421后,将延伸部520末端的一卡固部530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此细部步骤中,例如,可利用上述的治具板,当治具板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间的对应间隔421内,并确保延伸部520末端的卡固部530可伸出对应间隔421,并卡固于发光二极管元件420远离条状部510的一侧。如此,通过卡固部530的卡固,可确保此不透光层500紧密地贴靠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依据本发明可选择的又一选项,步骤(803)中更包括一细部步骤为当延伸部520 伸入间隔421后,由于延伸部520的截面宽度大于间隔421的宽度421w,以致延伸部520被卡固于间隔421中。此细部步骤中,例如,可利用上述的治具板,当治具板伸入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 420间的对应间隔421内,由于此些延伸部520的截面宽度大于间隔42 Iw的宽度,此些延伸部520可被卡固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内。如此,通过此些延伸部 520可被卡固于此些发光二极管元件420间的对应间隔421内,可确保此不透光层500不致轻易地脱离各发光二极管元件420的发光面420f。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一方面可避免光线溢露至导光板, 以降低亮度不均勻的痕迹,进而维持显示屏幕的光学品味,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增加背光模块的总厚度,具体实现薄型化设计。本发明所公开如上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相对该出光面;以及一入光面,同时连接该出光面及该反射面;一光源,包括多个线性排列的发光二极管元件,任二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间具有一间隔,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面朝该入光面的一发光面,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高度大于该导光板的一厚度;以及一不透光层,位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邻近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一侧,包括一条状部,同时贴靠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与每一所述发光面;以及至少一延伸部,自该条状部的一侧伸入所述间隔其中之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罩体,其内具有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导光板、该光源及该不透光层,其中该不透光层通过一粘胶层结合于该罩体内侧;以及一反光片,贴靠于该导光板的该反射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的厚度不大于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该高度与该导光板的该厚度的差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包括多个该至少一延伸部, 该条状部的一长轴轴向分别与所述延伸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延伸部分别设置在对应任二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间的所述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包括多个该至少一延伸部, 该条状部的一长轴轴向分别与所述延伸部的一长轴轴向相互垂直,且所述延伸部设置在部分任二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间的所述间隔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的形状包括梳状、”|~”字型、”卜”字型、” E”字型或” F”字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部的一末端更包括一卡固部,该卡固部的一最大宽度大于该间隔的宽度,被卡固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远离该条状部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延伸部的截面宽度大于该间隔的宽度,以致该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于该间隔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不透光层包括一光反射片或一遮光片。
10.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提供一罩体,该罩体具有朝一长轴轴向配置的容置空间;配置一光源至该容置空间内,其中该光源包括多个朝该长轴轴向配置的发光二极管元件,每一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具有一面朝外的发光面,任二相邻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间具有一间隔;朝该长轴轴向的一正交方向,配置一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上,其中该不透光层包括一条状部及至少一延伸部,该至少一延伸部位于该条状部的一侧,且伸入所述间隔其中的一内,使得该条状部贴靠每一所述发光面;以及朝该长轴轴向的该正交方向,配置一导光板至该容置空间内,其中该导光板包括一出光面、一反射面及一入光面,该出光面相对该反射面,且贴靠该条状部,该入光面同时连接该出光面及该反射面,且贴靠每一所述发光面,该导光板相对该出光面的一反射面贴附一反光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时,进一步包括通过一粘胶层,将该不透光层结合于该罩体内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时,进一步包括当该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该间隔后,将该至少一延伸部末端的一卡固部卡固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远离该条状部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置该不透光层至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时,进一步包括当该至少一延伸部伸入该间隔后,由于该至少一延伸部的截面宽度大于该间隔的宽度,以致该至少一延伸部被卡固于该间隔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背光模块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及一不透光层。光源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发光二极管元件,各发光二极管元件面向导光板的入光面,且其高度大于导光板的一厚度。不透光层位于导光板的一出光面邻近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一侧,且不透光层包括一条状部及至少一延伸部。条状部同时贴靠导光板的出光面与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发光面。延伸部自条状部的一侧伸入其中二发光二极管元件间之间隔中。
文档编号F21Y101/02GK102401296SQ201110378929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日
发明者张简宏勋, 黄达人, 龚家桢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