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89664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和投影仪,尤其涉及具有反射器的光源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投影仪的光源使用的灯(例如超高压汞灯等放电灯)使用反射从发光管发射 的光的反射器(反射镜)。为了利用投影仪高效率地得到明亮的图像,现有技术中提出了用 于提高从发光管发射的光的利用效率的光源装置的结构。例如提出了除了作为主反射镜的 反射器、另外设置覆盖一部分发光管的副反射镜的技术(参考专利文献1)。副反射镜反射 的光在通过发光管后向主反射镜入射,向着前侧进行反射。由此,既能使从发光管发射的光 高效率地向利用来自光源装置的光的光学系统行进,又能实现光源装置的薄型化。由于向投影仪使用的灯提供的电能很多都变成热能,形成高温,因此必须利用冷 却风等进行冷却。如果是具有副反射镜的结构,很难冷却发光部表面中的被副反射镜覆盖 的部分。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发光部表面中,被副反射镜覆盖的部分和其余的部分显示出不 同的散热性,因此存在很难将发光管调节至适当温度的问题。发光管中未充分冷却部分的 构成发光管的透明部件可能会由于热而结晶化,导致产生白浊。并且,为了冷却发光管,虽 然也可以考虑配备鼓风机和管道,但会产生结构复杂、鼓风机产生噪音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350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发光管调节到 适当的温度且结构简单、能抑制噪音产生的光源装置以及具有该光源装置的投影仪。本发明是一种光源装置,包括具有发光部的发光管;副反射镜,具有覆盖上述发 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上述发光部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主反射镜,具有反射从上述 发光部发射的光和被上述副反射镜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面;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中, 上述第二电极配置在通过向上述第二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离子风、以 使上述副反射面与上述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的位置,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之中 的任一个配置在上述发光管与上述副反射镜之间。由于离子风可以使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发光 管中被副反射镜覆盖的部分即发光部。这样,能将发光管控制在适当的温度。并且,由于只 要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即可,因此不使用鼓风机和管道就可冷却发光部。 这样,可以使结构简单,并抑制噪音的产生。另外,离子风是在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施加规定的电压时产生的电晕放电或沿面放电所产生的风。在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施加规定的电压时,在与阳极侧连接的电极附近,空气的分子通过电晕放电或沿面放电被 离子化,向着与阴极侧连接的电极移动。将通过这种被离子化的空气的移动产生的风称为 离子风。并且,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包括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的发光管;具有覆盖发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的副反射镜;具有反射从发光部发射 的光和被副反射镜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面的主反射镜;设置在副反射镜和发光部之间的第一 电极;以及第二电极,设置在通过向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离子风、使副 反射面和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的位置。另外,电晕放电在电极的前端削尖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电极优选配置成比第二电极更靠近发光部侧。 通过将第一电极与阳极侧连接,将第二电极与阴极侧连接,可以产生从第一电极向着第二 电极的离子风,可更可靠地使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因此可以更适当地控制 发光管的温度。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发光管具有一体设置在发光部的一侧的第一密封 部和一体设置在发光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密封部,还具有与副反射镜形成一体、并覆盖第一 密封部的延伸部,第二电极优选设置在延伸部和第一密封部之间。即使在副反射镜具有延 伸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从第二电极向着第一电极的离子风使发光部与副反射面之间的 空气流动,也可以适当地控制发光管的温度。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优选呈针状。可以在呈针状的第二电极的 前端和第一电极之间产生电晕放电,产生离子风。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通过具有多个第二电极, 可以在多处产生离子风,因此可加大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以更有效地冷 却发光部。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将多个第二电极设置成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每 个第二电极的前端与第一电极的距离互不相同。通过使多个第二电极中的每个第二电极的 前端与第一电极的距离互不相同,每个第二电极可以产生不同状态的离子风。例如,通过产 生每个第二电极不同强度的离子风,可以控制发光管与副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流动。通过控 制空气流动,可以加大发光部中易形成高温的部分周边的空气流动,提高冷却效率。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优选通过在副反射镜上涂敷导电材料来 形成。由于可以利用涂敷导电材料这一比较简单的操作来形成第二电极,因此可以抑制光 源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如果第二电极过薄,在施加电压时有损坏的危险。而如果利用涂 敷形成第二电极,则可以通过多次涂敷使第二电极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可以使第二电极 具有一定的厚度,形成在施加电压时不易损坏的第二电极。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优选通过在副反射镜上蒸镀导电材料来 形成。有时通过蒸镀金属材料来形成副反射镜的副反射面。如果第二电极也通过蒸镀导电 材料即金属材料来形成,则可以在一个工序中形成副反射面和第二电极,可削减光源装置 的制造工序,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优选通过在副反射镜上粘贴片状的导电 材料来形成。由于可以利用粘贴片状的导电材料这一比较简单的操作来形成第二电极,因 此可以抑制光源装置的制造成本。并且,如果第二电极过薄,在施加电压时有损坏的危险。 而通过使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导电材料,可以形成在施加电压时不易损坏的第二电极。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侧的边缘部优选在俯视时呈 具有多个凹凸的锯齿形状。通过形成具有多个凹凸的锯齿形状,可以从多个凹凸的顶部产
5生离子风,依次可加大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可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电极的锯齿形状优选是不均勻的形状,以使多 个凹凸中的每个凹凸的顶部与第一电极的距离互不相同。通过使多个顶部中的每个顶部与 第一电极的距离互不相同,可以产生每个顶部状态不同的离子风。例如,通过产生每个顶部 不同强度的离子风,可以控制发光管与副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流动。通过控制空气流动,可加 大发光部中易形成高温的部分周边的空气流动,提高冷却效率。并且,通过在第二电极上形 成锯齿形状,可以事先规定顶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在组装光源装置时无需调整顶部之 间的位置。因此可提高光源装置的组装性,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电极优选是通过在副反射面上蒸镀导电材料 而形成的用于反射光的反射膜。通过将用副反射面反射光的反射膜作为第一电极,无需另 外设置第一电极,可减少零件数量,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并且,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包括发光管,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和一体设置在发光部 的一侧的第一密封部;副反射镜,具有覆盖发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 的副反射面和覆盖第一密封部的延伸部;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和被副反射镜反射的光的 主反射镜;设置在延伸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的绝缘片;设置在绝缘片与延伸部之间的第一 电极;以及设置在绝缘片的设置了第一电极的一侧的相反面侧的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 被配置为比第二电极更靠近发光部侧,通过向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产生离子 风,能使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与电晕放电相比,即使是前端不削尖的电极也容易产生沿面放电,有时能在大范 围使空气离子化。例如,即使是前端平坦的电极,在其平坦部分的几乎所有周边区域的空气 也都有可能被离子化,能产生更强的离子风。因此,可加大发光部与副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流 动,从而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由于在施加了交流电压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沿面放电,因此即使在电源供给交流电 压的情况下,不使用转换电压的零件就能产生离子风。因此可削减转换电压的零件,从而抑 制成本。并且,由于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绝缘片,因此在两个电极之间不易产生 电火花。这样,可以抑制电火花对电极的破坏或对其他电子设备等的影响。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延伸部、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优选形成几乎包围 整个第一密封部的筒状。由于可以从几乎整个第一密封部产生离子风,因此可使整个发光 部周围的空气流动,可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并且,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包括发光管,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和一体设置在发光部 的一侧的第一密封部;副反射镜,具有形成了覆盖发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发光部发 射的光的副反射面的副反射部和覆盖第一密封部的第一延伸部;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和 被副反射面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镜;相对副反射镜设置在发光管侧的相反面侧的第一电极; 以及设置在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延伸部之间的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比第二电 极更靠近发光部侧,通过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产生离子风,能使副反射面 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用绝缘层覆盖第一电极。由于第一电极用绝缘 层覆盖,因此可以防止使用者误触到第一电极。即,可以对因接触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的第 一电极而引起的触电事故防患于未然。并且,可以抑制在副反射镜的外侧产生离子风。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在第一延伸部的比第二电极离发光部更远的 位置上形成贯通发光管侧的面及其相对面的开口。由于在延伸部形成开口,因此容易从副 反射镜的外侧供给空气,从而可以增加离子风的风量。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电极优选从第一延伸部延伸到副反射面的背 面。由于第一电极从第一延伸部延伸到副反射面的背面,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离子风向发 光部与副反射面之间引导。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主反射镜优选形成与通过在规定的面切断旋转曲 面所得到的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副反射镜优选覆盖发光部的设置了主反射镜的一侧的相 对侧,其中,旋转曲面是通过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规定的曲线而得到的。通过该构成,可以 实现光源装置的薄型化。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发光管具有一体设置在发光部的另一侧的第 二密封部,副反射镜包括具有覆盖第二密封部的第二延伸部,光源装置具有设置在副反射 镜与发光管之间的第三电极和相对第二延伸部设置在发光管侧的相反面侧的第四电极,第 三电极优选被配置为比第四电极更靠近发光部侧,通过向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施加电 压产生离子风,能使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由于在第二延伸部与第二密封部 之间也能产生离子风,因此可加大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可更有效地冷却发 光管。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主反射镜优选形成与通过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规 定的曲线所得到的旋转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副反射镜优选覆盖发光部的被照射面侧。这 样,可以得到使从发光部发射的光高效率地向着前侧行进的光源装置。并且,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包括发光管,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和一体设置在发光部 的一侧的第一密封部;副反射镜,具有形成了覆盖发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发光部发 射的光的副反射面的副反射部和覆盖第一密封部的第一延伸部;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和 被副反射面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镜;将绝缘体夹在中间设置、通过被施加电压产生离子风的 电极;以及与主反射镜和副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嵌合、并与电极连接的供电部件,其中,电 极包括第一电极和设置在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延伸部之间的第二电极,供电部件包括与第一 电极连接的第一供电部件和与第二电极连接的第二供电部件,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比第二电 极更靠近发光部侧,利用离子风能使副反射面与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由于使供电部件与各电极接触,而不进行固定,因此即使各电极的线膨胀系数与 供电部件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环境下和低温环境下也只会产生与相互的膨胀程度对 应的偏差。因此,不存在像使用焊锡的连接等在连接部位产生裂纹等的危险,可以实现更可 靠的供电。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优选将绝缘体夹在中间设置。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主反射镜优选形成与通过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规 定的曲线所得到的旋转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副反射镜优选覆盖发光部的被照射面侧。这 样,可以得到使从发光部发射的光高效率地向着前侧行进的光源装置。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绝缘体优选是副反射镜。由于可以将石英等形成的 副反射镜作为绝缘体使用,因此可削减零件数量,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绝缘体优选是设置在第一密封部与第一延伸部之
7间的绝缘膜。一般,容易将绝缘膜形成得比副反射镜薄。因此,通过将比副反射镜薄的绝缘 膜作为绝缘体,可以通过施加更低的电压来产生离子风。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供电部件和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 具有与电源线连接的受电部,受电部夹着并保持电源线。虽然也可以利用焊接等使各电极 和电源线直接连接,但存在发光管发出的热使焊锡熔化的危险,很难保持良好的连接状态。 而由于供电部件夹着并保持电源线,因此电源线的连接不必使用焊锡等。因此,通过使用供 电部件,即使在发光管附近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也可以实现可靠的供电。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供电部件和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 与副反射镜嵌合,以夹着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以及副反射镜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电极与 供电部件接触,实现可靠的供电。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一供电部件和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 从被照射面侧的相反侧夹着第一延伸部。由于供电部件从被照射面的相反侧夹着第一延伸 部,因此可以防止供电部件妨碍光的照射,可以抑制光的使用效率的降低。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优选延伸部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圆筒部,第二供电 部件呈外径大于圆筒部的内径的螺旋状的线圈形状,通过将第二供电部件插入圆筒部,第 二供电部件与圆筒部的内面嵌合,并与第二电极接触。如果将外径大于圆筒部的内径的螺 旋状的第二供电部件插入圆筒部,则第二供电部件被压缩,因此可以利用其弹力使第二供 电部与第二电极紧密接触。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延伸部优选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圆筒部,第一供电 部件大致呈内径小于圆筒部的外径的C字形,第一供电部件与圆筒部的外表面嵌合,并与 第一电极接触。如果使呈内径小于圆筒部的外径的大致C字形的第一供电部件与圆筒部的 外表面嵌合,则第一供电部件的内径被扩大,因此可以利用其弹力使第一供电部件与第一 电极紧密接触。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第二供电部件优选呈外径大于圆筒部的内径的大 致C字形,通过将第二供电部件插入圆筒部,第二供电部件与圆筒部的内面嵌合,并与第二 电极接触。如果使大于圆筒部内径的大致C字形的第二供电部件与圆筒部的内面嵌合,则 第二供电部件被压缩,因此可以利用其弹力使第二供电部件与第二电极紧密接触。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主反射镜优选具有固定在延伸部和第一密封部中 的至少一个上的基部,第一供电部件与基部的外表面嵌合,并与第一电极接触。通过与主反 射镜的基部的外表面嵌合,既固定了第一供电部又使其与第一电极接触,从而也能向第一 电极供电。并且,本发明的投影仪具有上述光源装置、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 的电压施加部、以及根据图像信号调制从光源装置发射的光的空间光调制装置。通过使用 上述光源装置,可以得到既能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噪音的产生又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的投影仪。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还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设置的绝缘体, 电压施加部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并且,由于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之间不易产生电火花,因此,可以抑制电火花对电极的损坏和对其他电子设备等的影响,可 形成能稳定操作的投影仪。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电压施加部优选是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 加产生电晕放电而不产生电火花的电压。抑制了电火花对电极的损坏和对其他电子设备等 的影响,可形成能稳定操作的投影仪。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副反射镜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将掩片重叠在副反射镜上的状态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投影仪的简要构成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15是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绝缘片、第一冷却 第二冷却电极的立体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投影仪的简要构成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18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19是安装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副反射镜的立体图20是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21是第七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22是第七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23是第八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24是第九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25是从前侧观察光源装置的发光管部分的图26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投影仪的简要构成图27是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
图28是从副反射镜侧观察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29是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30是第一供电部件的外观立体图31是用于说明第二供电部件的受电部的立体图32是安装了第二供电部件的状态下的副反射镜的立体图33是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34是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图35是安装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副反射镜的俯视图;图36是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图37是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图38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光源装置的剖视图;图40是第一供电部件的嵌合状态的横截面图;图41是第二供电部件的嵌合状态的横截面图;图42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图43是副反射镜的外观立体图;图44是第一供电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45是第二供电部件的外观立体图;以及图46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投影仪的简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各构成元件, 在以下所有的图中根据构成元件的不同,用不同的尺寸缩小比例尺表示。对相同的部分标 上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 所示的光源装置2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光源装置2的横截面图。光源装置2 具有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第一冷却电极(第一电极)18、第二冷却电极(第 二电极)19。光源装置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光、蓝色(B)光的光。另外,在本申 请的实施例的说明中,X轴是与发光管11的中心轴AX正交的轴。Y轴是与中心轴AX和X 轴正交的轴。Z轴是与中心轴AX平行的轴。Z轴的箭头方向表示从光源装置2向着未图示 的被照射面的方向。将各轴的箭头方向作为正方向,将其反方向作为负方向。对于光源装 置2,将沿着Z轴的正方向侧(被照射面所在的一侧)称为前侧,将负方向侧称为后侧。并 且,对于光源装置2,将沿着Y轴的正方向侧称为上侧,负方向侧称为下侧。发光管11例如是超高压汞灯。发光管11具有大致呈球形的发光部15。在发光部 15的内部,通过在电弧电极3、4之间形成电弧,从发光部15发光。第二密封部16和第一密 封部17 —体设置在发光部15上。第一密封部17呈圆筒形,设置在发光部15的一侧(后 侧)。第二密封部16呈圆筒形,设置在发光部15的另一侧(前侧)。通过上述构成,发光 管11形成用第二密封部16和第一密封部17夹着发光部15的形状。主反射镜12具有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的主反射面12a。主反射镜12利用 主反射面12a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使其向前侧行进。主反射面12a形成与通过在规 定的平面切断旋转椭圆面而得到的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该旋转椭圆面是通过以中心轴AX 为中心使椭圆旋转而得到的。在本实施例中,规定的平面是包括发光管11的中心轴AX的平面。另外,为了提高光的使用效率,规定的平面也可以是包括中心轴AX的平面以外的面。 规定的平面例如也可以是与中心轴AX平行的平面或与中心轴AX形成角度的平面。通过将高反射部件例如电介质多层膜或金属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 表面上来形成主反射镜12。高反射部件使用对可见区波长的光的反射率高的部件。通过使 用具有切断旋转椭圆面所得到的形状的主反射面12a的主反射镜12,与使用未切断旋转椭 圆面的反射镜的光源装置相比,可以形成更薄的光源装置2。另外,主反射面12a不局限于 与通过切断旋转椭圆面得到的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例如,也可形成与通过切断旋转曲面 得到的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自由曲面形状等,该旋转曲面是通过使抛物线等规定的曲线 旋转而得到的。副反射镜13具有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13a。副反射镜13利用副 反射面13a向发光部15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被副反射面13a反射的光向主反射面 12a入射,被主反射面12a反射后向前侧行进。副反射面13a从下侧覆盖发光部15周围的 一部分。在副反射镜13与发光部15之间设有间隙。通过将高反射部件例如电介质多层膜 或金属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表面上来形成副反射镜13。高反射部件使用对可 见区波长的光的反射率高的部件。通过设置主反射镜12和副反射镜13,能使从发光部15 发射的光高效率地向前侧行进。副反射镜13在其后侧部分具有覆盖第一密封部17的一部分的延伸部23。延伸部 23通过与固定部27粘接,进行光源装置2上的副反射镜13的定位、固定。另外,固定部27 用于将发光管U、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 —体固定。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是用于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 而产生离子风的部件。第一冷却电极18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俯视呈长方形的板状金 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发光管11的第一密封部17与副反射镜13 的延伸部23之间,并且设置在副反射面13a附近。这里,由于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第一 密封部17与延伸部23之间,因此被副反射面13a反射的光不容易被第一冷却电极18遮住, 能抑制光使用效率的降低。第二冷却电极19由针状的金属部件形成。将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成使其削尖的 前端19a的部分位于发光管11的第一密封部17与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之间,并位于 比第一冷却电极18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被设置在比第二 冷却电极19的前端19a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将第一冷却电极18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的阴极侧连接,并将第二冷却电极19 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的阳极侧连接,通过电压施加部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 可以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电晕放电。通过电晕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前端19a附 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第一冷却电极18吸引而进行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 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的所谓的离子 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的电压优选是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不产生电火花 程度的电压。例如,如果第二冷却电极19的前端19a与第一冷却电极18的距离为2mm左 右,则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2 3kV的电压。通过产生从第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的离子风,产生沿着箭头X的 空气流动,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由此,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射镜13覆盖的部分,能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由于不设置鼓风 机或管道就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因此也不容易发生结构复杂 化和噪音问题。并且,由于可以在想使空气流动的部分、即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 的附近产生离子风,因此可以用少量的风进行高效率的冷却。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2的横截面图。在第一变形例中,将 形成在副反射面13a上的反射膜13b作为第一冷却电极18使用。具体是,通过将导电材料 即金属蒸镀在副反射面13a上来形成反射膜13b。然后将反射膜13b与电压施加部的阴极 侧连接。如果在第二冷却电极19与反射膜13b之间施加电压,则可以产生从第二冷却电极 19向着反射膜13b的离子风。由此,产生沿着箭头Y的空气流动,可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 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因而可以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并且,由于可以将为了反射从发光 部15发射的光而形成的反射膜13b作为用于产生离子风的电极使用,因此,与另外设置电 极的情况相比,可以削减零件数量,从而抑制成本。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2的横截面图。在第二变形例的光源 装置2中,与第一变形例一样,将形成在副反射镜13上的反射膜13b作为第一冷却电极18 使用。在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2具有的副反射镜13上不设置延伸部,而在副反射面13a 的相反侧设置固定部13c。例如,如果是具有覆盖主反射镜的下侧的防爆盖的光源装置,则 通过在固定部13c与该防爆盖进行固定,可以固定副反射镜13。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在反射膜13b的后侧端部附近。将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成 其前端位于反射膜13b的后侧端部的更后方的位置。在第二变形例中,虽然在副反射镜13 上未设置延伸部,但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可以产生沿 着箭头Y的离子风,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由此能有效地冷却发光 部15。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13部分的俯视图。 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一冷却电极18在安装在副反射镜13上的状态下,后方部分形成圆弧形 状。即使第一冷却电极18形成这样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离子风使发光部与副反射面13a之 间的空气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第二实施例]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冷 却电极19由多个针状的金属部件(以下称为针部件)构成。图8是图7所示的光源装置102具有的副反射镜13部分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 由于第二冷却电极19由多个针部件构成,因此可以在多处产生离子风,可以进一步加大发 光部15与副反射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并且,如图8 所示,通过使构成第二冷却电极19的针部件的前端与第一冷却电极18的距离在每个针部 件上都不同,或使施加在每个针部件上的电压互不相同,可以对应于每个第二冷却电极19 产生不同状态的离子风。例如,通过对应于每个第二冷却电极19产生不同强度的离子风, 可以控制发光部15与副反射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通过控制空气流动,可以加大发光部 15中易形成高温的部分(比如最下端)周边的空气流动,提高冷却效率。当然也可以形成 所有针部件的前端与第一冷却电极18的距离都相等的结构。
[第三实施例]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源装置152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三实施例中,第 二冷却电极19由将铝形成片状的铝片构成。俯视时,第二冷却电极19的第一冷却电极18 侧的边缘部形成具有凹凸的锯齿形状。例如,通过将铝片成型成所需的形状,形成具有锯齿 形状的第二冷却电极19。第二冷却电极19粘贴在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上。一旦向第 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施加电压,则在锯齿形状的多个顶部19b和第一冷 却电极18之间产生电晕放电形成的离子风。通过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 之间的空气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并且,第二冷却电极19的锯齿形状通过使顶部19b相互的间隔或凹凸的大小进行 变化而形成不均勻的形状,改变每个顶部1%与第一冷却电极18的距离,也可以控制发光 部15与副反射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例如,通过对应于每个第二冷却电极19产生不同强 度的离子风,可以控制发光部15与副反射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通过控制空气流动,可以 加大发光部15中易形成高温的部分(比如最下端)周边的空气流动,提高冷却效率。并且,如果是具有锯齿形状的第二冷却电极19,由于事先确定了顶部19b的相互 位置关系,因此,在组装光源装置152时,无需调整每个顶部19b与第一冷却电极18的距 离。因此可以提高光源装置152的组装性,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另外,第二冷却电极19的边缘部不局限于形成具有多个顶部19b的锯齿形状。例 如也可以形成具有一个顶部的山形状。并且,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将铝片粘贴在副反射镜 13的延伸部23上形成了片状的第二冷却电极19,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导电 金属材料蒸镀在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上来形成第二冷却电极。图10是将掩片重叠在副反射镜13上的状态图。在向副反射镜13上蒸镀金属材 料时,通过将成型成所需形状的掩片28重叠在延伸部23上,可以在延伸部23上形成所需 形状的第二冷却电极。在此,如果形成在副反射镜13的副反射面13a上的反射膜13b也通 过金属蒸镀形成,则可以同时形成反射膜13b和第二冷却电极19,可以通过削减制造工序 来控制成本。并且,如果第一冷却电极使用反射膜13b,则可以通过进一步削减制造工序来 控制成本。并且,如图10所示,也可在将掩片重叠在副反射镜13上的状态下,通过涂敷导电 材料例如含有金属的导电涂料,在延伸部23上形成所需形状的第二冷却电极。可以利用涂 敷导电涂料这一比较简单的操作来形成第二冷却电极。另外,如果第二冷却电极过薄,在施 加电压时,有可能损坏第二冷却电极。在利用铝片或导电涂料形成第二冷却电极的情况下, 通过使用具有厚度的片材或反复涂敷,易于使第二冷却电极具有一定的厚度。通过使第二 冷却电极具有一定的厚度,可以形成施加电压时不易损坏的第二冷却电极。[第四实施例]图1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投影仪1的简要构成图。投影仪1是向未图示的 屏幕投射光,通过观察屏幕反射的光来观赏图像的前投式投影仪。投影仪1具有上述第一 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 (参见图1、图2)。光源装置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光、蓝色 ⑶光的光。电压施加部30与光源装置2连接。电压施加部30将电源(未图示)供给的 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光源装置2的第一冷却电极18与电压施加部30的阴极连接, 第二冷却电极19与电压施加部30的阳极连接。电压施加部30向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
13冷却电极19之间施加转换后的直流电压。电压施加部30在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 电极19之间施加产生电晕放电而不产生电火花的电压。凹透镜31使从光源装置2发射的光平行化。第一积分透镜32和第二积分透镜33 具有排列成阵列形的多个透镜元件。第一积分透镜32将来自凹透镜31的光束分成多束。 第一积分透镜32的各透镜元件将来自凹透镜31的光束在第二积分透镜33的透镜元件附 近进行聚光。第二积分透镜33的透镜元件在空间光调制装置上形成第一积分透镜32的透 镜元件的像。经过了两个积分透镜32、33的光由偏振光转换元件34转换成特定的振动方向的 直线偏振光。叠加透镜35在空间光调制装置上叠加第一积分透镜32的各透镜元件像。第 一积分透镜32、第二积分透镜33以及叠加透镜35使来自光源装置2的光的强度分布在空 间光调制装置上均勻分布。来自叠加透镜35的光向第一分色镜36入射。第一分色镜36 反射R光,使G光和B光透过。向第一分色镜36入射的R光通过第一分色镜36和反射镜 37的反射,光路被弯曲,向R光用场镜38R入射。R光用场镜38R使来自反射镜37的R光 平行化、向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入射。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是根据图像信号调制R光的空间光调制装置,是透射式液 晶显示装置。设置在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上的未图示的液晶面板将用于根据图像信号 调制光的液晶层封入两个透明基板之间。经过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调制的R光向颜色 合成光学系统即交叉分色棱镜40入射。透过第一分色镜36的G光和B光向第二分色镜41入射。第二分色镜41反射G 光,透过B光。向第二分色镜41入射的G光通过第二分色镜41的反射,光路被弯曲,向G 光用场镜38G入射。G光用场镜38G使来自第二分色镜41的G光平行化、向G光空间光调 制装置39G入射。G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G是根据图像信号调制G光的空间光调制装置,是 透射式液晶显示装置。经过G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G调制的G光向交叉分色棱镜40中的 与R光的入射面不同的面入射。透过了第二分色镜41的B光在透过中继透镜42后,通过反射镜43的反射使光路 弯曲。来自反射镜43的B光再透过中继透镜44后,通过反射镜45的反射使光路弯曲,向 B光用场镜38B入射。由于B光的光路比R光的光路和G光的光路长,因此,为了使空间光 调制装置上的照明倍率与其他色光相等,B光的光路采用了使用中继透镜42、44的中继光 学系统。B光用场镜38B使来自反射镜45的B光平行化、向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入射。 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是根据图像信号调制B光的空间光调制装置,是透射式液晶显示装 置。经过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调制的B光向交叉分色棱镜40中的与R光的入射面、G 光的入射面不同的面入射。交叉分色棱镜40具有几乎相互正交的两个分色膜46、47。第一分色膜46反射R 光,透过G光和B光。第二分色膜47反射B光,透过R光和G光。分色镜40合成分别从不 同的方向入射的R光、G光和B光,向投射透镜48的方向射出。投射透镜48向屏幕方向投 影交叉分色棱镜40合成的光。通过使用既能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产生噪音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的光 源装置2,投影仪1既能形成简单的结构又能稳定地高效率地显示明亮的图像。并且,在将图3所示的状态作为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将其上下颠倒后的状态规定为倒立状态,则 在倒立状态下使用光源装置2时,发光管11的上侧被副反射镜13覆盖。虽然在该倒立状 态下热容易充满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但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与副反射镜之间的 空气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部,因此可以抑制因冷却不良而发生的不良状况,使投影仪 1稳定地运转。[第五实施例]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02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 图12所示的光源装置202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光源装置202的横截面图。 光源装置202具有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绝缘片14、第一冷却电极(第一电 极)18、第二冷却电极(第二电极)19。光源装置20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光、蓝 色⑶光的光。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说明中,X轴是与发光管11的中心轴AX正交的 轴。Y轴是与中心轴AX和X轴正交的轴。Z轴是与中心轴AX平行的轴。Z轴的箭头方向表 示从光源装置202向着未图示的被照射面的方向。将各轴的箭头方向作为正方向,将其反 方向作为负方向。对于光源装置202,将沿着Z轴的正方向侧(被照射面所在的一侧)称为 前侧,将负方向侧称为后侧。并且,对于光源装置202,将沿着Y轴的正方向侧称为上侧,负 方向侧称为下侧。第五实施例的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以及副反射镜13使用与上述实施例的各部 件相同的部件。绝缘片14是将绝缘材料形成片状的部件,设置在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23之 间。绝缘片14沿着延伸部23的第一密封部17侧的面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 电极19以将绝缘片夹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的方式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 极19是用于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沿面放电形成的离子风的部件。第一冷却电极18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俯视呈长方形的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 形成的。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绝缘片14的一面侧。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在绝缘片 14与延伸部23之间,并设置在副反射面13a附近。第二冷却电极19由金属部件形成,在前端具有俯视呈长方形的放电部19c。第二 冷却电极19被设置成使放电部19c的部分位于绝缘片14的设有第一冷却电极18的一个 面的相对面侧。并且,第二冷却电极19被设置成使放电部19c位于比第一冷却电极18更 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该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被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 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通过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接,利用电 压施加部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 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附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 电极18侧,并在绝缘片14上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 撞,产生从第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 18、19之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绝缘片14上产生离子风,产生沿着箭头Z的空气流动,可以使发光部15和 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由此,可以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射镜13覆盖的 部分,可以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与电晕放电相比,即使是前端未削尖的电极也容易产生沿面放电,有时能在大范围使空气离子化。例如,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 电部19c上的第一冷却电极18侧的一边上,有时该一边的几乎整个周边的空气都会被离子 化,能产生更强的离子风。因此,可以加大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从而 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并且,由于不设置鼓风机或管道就能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 动,因此也不容易发生结构复杂和噪音问题。并且,由于可以在想使空气流动的部分、即发 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附近产生离子风,因此可以用少量的风进行高效率的冷却。并且,由于在第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具有绝缘片14,因此在两个 电极18、19之间不容易产生电火花。由此可抑制电火花对电极的破坏或对其他电子设备等 的影响。图15是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13、绝缘片14、第一 冷却电极18、第二冷却电极19的立体图。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形 成圆筒形,几乎包围发光管11的整个第一密封部17。绝缘片14也形成圆筒形,以沿着圆 筒形的延伸部23的内壁设置,几乎包围整个第一密封部17。第一冷却电极18也形成圆筒 形,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也形成圆筒形,几乎包围整个第一密封部17。将这些部件进行组合,从外周方向起依次重叠延伸部23、第一冷却电极18、绝缘 片14、第二冷却电极19。并且,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 更靠近发光部侧的位置。在进行了这样的组合的状态下,如果向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 施加交流电压,则如箭头P所示,可以在几乎整个第一密封部17上产生向着发光部15的离 子风。因此,不仅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使整个发光部 15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更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第六实施例]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投影仪1的简要构成图。投影仪1具有上述第五 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02(参见图12、图13)。光源装置20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 光、蓝色(B)光的光。电压施加部30与光源装置202连接。电压施加部30向第一冷却电 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施加电源(未图示)供给的交流电压。电压施加部30在第 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施加产生沿面放电的电压。另外,第一冷却电极18 接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投影仪1与上述实施例的投影仪一样,从光源装置202发 射的光在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G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G、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被调 制,通过投影透镜48向屏幕的方向投影。通过使用既能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产生噪音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的光 源装置202,投影仪1既能形成简单的结构又能稳定地高效率地显示明亮的图像。并且,在 将图14所示的状态作为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将其上下颠倒后的状态规定为倒立状态, 则在倒立状态下使用光源装置202时,发光管11的上侧被副反射镜13覆盖。虽然在该倒 立状态下热容易充满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但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与副反射镜之 间的空气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部,因此可以抑制因冷却不良而发生的不良状况,可以 使投影仪1稳定地运转。另外,通过用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将绝缘片14夹在中间设置,可以使用沿面放电,因此不用将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就可以 进行施加。因此可以削减用于转换电压的零件,从而抑制成本。[第七实施例]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52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18是 图17所示的光源装置252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安装有第一冷却电极(第一电极)18和 第二冷却电极(第二电极)19的副反射镜的立体图。图20是图17所示的光源装置252的 横截面图。光源装置252具有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第一冷却电极(第一电 极)18、第二冷却电极(第二电极)19。光源装置25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光、蓝 色⑶光的光。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说明中,X轴是与发光管11的中心轴AX正交的 轴。Y轴是与中心轴AX和X轴正交的轴。Z轴是与中心轴AX平行的轴。Z轴的箭头方向表 示从光源装置252向着未图示的被照射面的方向。将各轴的箭头方向作为正方向,将其反 方向作为负方向。对于光源装置252,将沿着Z轴的正方向侧(被照射面所在的一侧)称为 前侧,将负方向侧称为后侧。并且,对于光源装置252,将沿着Y轴的正方向侧称为上侧,负 方向侧称为下侧。第七实施例的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以及副反射镜13使用与上述实施例的各部 件相同的部件。副反射镜13具有形成了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13a的副反射部20 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23。副反射镜13利用副反射面13a向发光部15反射从发光部15 发射的光。被副反射面13a反射的光向主反射面12a入射,被主反射面12a反射后向前侧 行进。副反射面13a从下侧覆盖发光部15周围的一部分。在副反射部20与发光部15之 间设置有间隙。通过将诸如电介质多层膜等高反射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表面 上来形成副反射镜13。在第七实施例中,副反射镜13使用的基材例如是石英等绝缘体。并 且电介质多层膜也是绝缘体。高反射部件使用对可见区波长的光的反射率高的部件。通过 设置主反射镜12和副反射镜13,能使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高效率地向前侧行进。延伸部23形成在副反射部20的后侧部分,以覆盖一部分第一密封部17。延伸部 23通过与固定部27粘接,进行光源装置252上的副反射镜13的定位、固定。另外,固定部 27用于将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 —体固定。在延伸部23上形成贯通发光管 11侧的面及其相对面的开口 23a。以下,对于副反射镜13,也将设置了发光管11的一侧称 为内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外侧。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将副反射镜13夹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设 置。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用于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产生沿 面放电形成的离子风。第一冷却电极18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在前端 具有放电部18c。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延伸部23的外侧。并且第一冷却电极18被绝缘 膜(绝缘层)21覆盖。第二冷却电极19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第二冷 却电极19在前端具有放电部19c。第二冷却电极19粘贴在延伸部23的内侧。这样,第二 冷却电极19设置在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23之间。并且,第二冷却电极19被设置成使 放电部19c位于比开口 23a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
17
并且,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成使放电部19c位于比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 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被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 极19的放电部19c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另外,冷却电极18、19也可由金属膜或ITO 膜(透明导电膜)形成。尤其是,ITO膜其线膨胀系数与副反射镜13的线膨胀系数之差小 于金属部件的线膨胀系数与副反射镜13的线膨胀系数之差的情况居多,如果其粘贴在副 反射镜13上,不易因温度变化而脱落。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接,通过向两个 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将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夹在中间设置 的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附 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侧,并在延伸部23和第一 密封部17之间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二 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18、19之 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延伸部23与第一密封部17之间产生离子风,产生沿着箭头P的空气流动, 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这样,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 射镜13覆盖的部分,能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与电晕放电相比,即使是前 端未削尖的电极也容易产生沿面放电,有时能在大范围使空气离子化。例如,在放电部19c 上的第一冷却电极18侧的一边上,有时该一边的几乎整个周边的空气都被离子化,能产生 更强的离子风。因此,可以加大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以更有效地 冷却发光部15。并且,在离子风流中的放电部19c的上游侧,由于在延伸部23形成有开口 23a,因 此容易从副反射镜13的外侧向内侧供给空气,因此可以增加离子风的风量。并且,由于不设置鼓风机或管道就能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 动,因此也不易产生结构复杂化和噪音问题。并且,由于可以在想使空气流动的部分、即发 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附近产生离子风,因此可以用少量的风进行高效率的冷却。并且,由于在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具有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 镜13,因此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不易产生电火花。这样,可以抑制电火花对电极的破坏 或对其他电子设备等的影响。并且,由于第一冷却电极18被绝缘膜21覆盖,因此可以防止 使用者误触到第一冷却电极18。即,可以对因接触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的第一冷却电极18 而引起的触电事故防患于未然。并且,由于第一冷却电极18被绝缘膜21覆盖,可以抑制在 副反射镜13的外侧产生离子风。图21是第七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在该第一变形例中,第 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从延伸部23延伸到副反射面13a的背面。由于第一冷却电极 18的放电部18c从延伸部23延伸到副反射面13a的背面,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离子风向发 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引导。因此,可以更可靠地使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 的空气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图22是第七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在该第二变形例中,第 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设置在副反射面13a的背面。并且,与此配合,第二冷却电极 19的放电部19c也设置在与图20相比更靠发光部15侧。由于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设置在副反射面13a的背面,因此可以更可靠地将离子风向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 之间引导。因此,可以更可靠地使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以有效地 冷却发光部15。[第八实施例]图23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在第八实施例中,对于副反 射部20,在形成了延伸部23的一侧的相对侧形成了覆盖发光管11的第二密封部16的延伸 部(第二延伸部)253。并且,在延伸部253侧设置第三冷却电极(第三电极)255和第四冷 却电极(第四电极)256。第三冷却电极255是配合延伸部25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第三 冷却电极255在前端具有放电部255c。第三冷却电极255粘贴在延伸部253的内侧。由 此,第三冷却电极255设置在延伸部253与第二密封部16之间。第四冷却电极256是配合延伸部25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在前 端具有放电部256c。第四冷却电极256相对延伸部253设置在外侧。并且,第三冷却电极 255设置成使放电部255c位于比第四冷却电极256的放电部256c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 该设置,第三冷却电极255的放电部255c被设置在比第四冷却电极256的放电部256c更 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将第三冷却电极255和第四冷却电极256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接,通过向两 个电极255、256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将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53夹在中间 设置的两个电极255、256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过沿面放电在第三冷却电极255的放电部 255c附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四冷却电极256侧,并在延伸部253与第二密封 部16之间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三冷却 电极255向着第四冷却电极256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255、256之 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延伸部253与第二密封部16之间产生离子风,可以产生沿着箭头Q的空气 流动。因此,与仅在第一密封部17侧产生离子风相比,可以进一步加大发光部15与副反射 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这样,能更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射镜13覆盖的部分,能 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另外,与第七实施例的变形例一样,可将第三冷却电极255 延伸到副反射面13a的背面,也可只将第三冷却电极255设置在副反射面13a的背面。[第九实施例]图24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源装置302的横截面图。第九实施例的光源装 置302的特征在于相对发光部15在前侧(被照射面侧)具有副反射镜313。主反射镜312形成与通过以中心轴AX为中心使椭圆旋转所得到的旋转椭圆面大 致相同的形状。通过将高反射部件例如电介质多层膜或金属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 基材表面上来形成主反射镜312。另外,主反射镜312不局限于与旋转椭圆面大致相同的形 状,例如也可形成与旋转抛物线等规定的曲线得到的旋转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自由曲面 形状等。副反射镜313包括形成了副反射面313a的副反射部320和延伸部323。副反射镜 313用副反射部320覆盖发光部15周围中的发光部15的前侧部分。副反射镜313利用副 反射面313a向着发光部15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在副反射面313a与发光部15之
19间设置有间隙。通过将电介质多层膜作为高反射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表面上 来形成副反射镜313。另外,在第九实施例中,副反射镜313使用的基材是绝缘体。并且电 介质多层膜也是绝缘体。通过设置主反射镜312和副反射镜313,能使从发光部15发射的 光高效率地向前侧行进。并且,在副反射镜313的前侧形成覆盖发光管11的第一密封部17的延伸部323。 延伸部323呈覆盖第一密封部17周围的筒形形状。另外,在第九实施例中,关于发光管11 的第一密封部17,是将设置在发光部15前侧的密封部作为第一密封部17。第一冷却电极18相对延伸部323设置在外侧。第二冷却电极19粘贴在延伸部 323的内侧。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成使放电部19c位于比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 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被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 极19的放电部19c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图25是从前侧观察图24所示的光源装置302的发光管11部分的图。通过用固 定部327固定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323,进行发光管11的定位、固定。另外,如图25所 示,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323的间隙未被固定部327完全填满,间隙的一部分形成开口 330。在上述构成中,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 接,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将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313的延伸部 323夹在中间设置的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 的放电部19c附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电极18侧,并在延伸部323与第 一密封部17之间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 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18、19 之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延伸部323与第一密封部17之间产生离子风,产生沿着箭头R的空气流 动,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3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这样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 副反射镜313覆盖的部分能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在离子风流中的放电部19c的上游侧,由于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323之 间未被固定部327完全填满,形成了开口 330,因此容易从副反射镜313的外侧供给空气,可 以增加离子风的风量。[第十实施例]图26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投影仪1的简要构成图。投影仪1是向未图示的 屏幕投射光,通过观察屏幕反射的光来观赏图像的前投式投影仪。投影仪1具有上述第七 实施例的光源装置252 (参见图17、图18、图19、图20)。光源装置252发射包括红色(R) 光、绿色(G)光、蓝色(B)光的光。电压施加部30与光源装置252连接。电压施加部30将 电源(未图示)供给的交流电压施加在第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电压施 加部30在第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施加产生沿面放电的电压。另外,第一 冷却电极18接地。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投影仪1与上述实施例的投影仪一样,从光源装置252发 射的光在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G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G、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被调 制,通过投影透镜48向屏幕的方向投影。
通过使用既能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产生噪音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的光 源装置252,投影仪1既能形成简单的结构又能稳定地高效率地显示明亮的图像。并且,在 将图19所示的状态作为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将其上下颠倒后的状态规定为倒立状态, 则在倒立状态下使用光源装置252时,发光管11的上侧被副反射镜13覆盖。虽然在该倒 立状态下热容易充满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但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 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可以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因此可以抑制因冷却不良而发生的不良 状况,可以使投影仪1稳定地运转。并且,通过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将作 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13夹在中间设置,可以利用沿面放电,因此可施加电源供给的交流电 压,而不用转换为直流电压。因此可以削减用于转换电压的零件,从而可抑制成本。另外,投影仪1使用的光源装置不局限于第七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252,也可 使用第八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252或第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302。[第i^一实施例]图27是本发明的第i^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352的简要构成的外观立体图。图28 是从副反射镜侧观察图27所示的光源装置352的立体图。图29是图27所示的光源装置 352的分解立体图。图30是第一供电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31是用于说明第二供电部件 的受电部的立体图。图32是安装了第二供电部件的状态下的副反射镜的立体图。图33是 光源装置352的横截面图。光源装置352具有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副反射镜13、第一冷却电极(第一电 极)18、第二冷却电极(第二电极)19、第一供电部件24、第二供电部件25。光源装置352 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G)光、蓝色⑶光的光。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说明中,X 轴是与发光管11的中心轴AX正交的轴。Y轴是与中心轴AX和X轴正交的轴。Z轴是与中 心轴AX平行的轴。Z轴的箭头方向表示从光源装置352向着未图示的被照射面的方向。将 各轴的箭头方向作为正方向,将其反方向作为负方向。对于光源装置352,将沿着Z轴的正 方向侧称为前侧,将负方向侧称为后侧。并且,对于光源装置352,将沿着Y轴的正方向侧称 为上侧,负方向侧称为下侧。第十一实施例的发光管11、主反射镜12使用与上述实施例的各部件相同的部件。副反射镜13具有形成了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13a的副反射部20 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23。副反射镜13利用副反射面13a向发光部15反射从发光部15 发射的光。被副反射面13a反射的光向主反射面12a入射,被主反射面12a反射后向前侧 行进。副反射面13a从下侧覆盖发光部15周围的一部分。在副反射部20和发光部15之 间设置有间隙。通过将诸如电介质多层膜等高反射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表面 上来形成副反射镜13。在第十一实施例中,副反射镜13使用的基材例如是石英等绝缘体。 并且电介质多层膜也是绝缘体。高反射部件使用对可见区波长的光的反射率高的部件。通 过设置主反射镜12和副反射镜13,能使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高效率地向前侧行进。延伸部23形成在副反射部20的后侧部分上,以覆盖一部分第一密封部17。通过 将延伸部23与发光管11或主反射镜12固定,进行光源装置352上的副反射镜13的定位、 固定。另外,通过固定部27进行延伸部23、发光管11以及主反射镜12的固定。固定部27 使用耐热水泥等。延伸部23的后侧部分形成呈圆筒形的圆筒部23d,从而容易与发光管11 或主反射镜12固定。以下也将副反射镜13中设置了发光管11的一侧的面称为内侧面23b,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外侧面23c。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将副反射镜13夹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设 置。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用于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产生 沿面放电形成的离子风。第一冷却电极18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其整个 成为放电部18c。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延伸部23的外侧面23c上。第二冷却电极19是配合延伸部23的形状将板状金属部件弯曲而形成的。第二冷 却电极19在前端具有放电部19c,根部延伸到延伸部23的后侧。第二冷却电极19粘贴在 延伸部23的内侧面23b上。这样,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在第一密封部17与延伸部23之 间。并且,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成使放电部19c位于比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 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被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 极19的放电部19c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另外,冷却电极18、19也可由金属膜或ITO 膜(透明导电膜)形成。尤其是,ITO膜其线膨胀系数与副反射镜13的线膨胀系数之差小 于金属部件的线膨胀系数与副反射镜13的线膨胀系数之差的情况居多,如果将其粘贴在 副反射镜13上,不容易因温度变化而脱落。第一供电部件24是用于向第一冷却电极18供电的部件,由金属形成。第一供电 部件24具有供电部24a、受电部24b以及嵌合部24c。嵌合部24c大致呈C字形,将其内径 形成为稍小于主反射镜12的基部12b的外径。这样,通过将嵌合部24c与基部12b嵌合, 第一供电部24被固定在主反射镜12上。并且,可以利用嵌合部24c的弹力使第一供电部 件24与基部12b密合,不易脱落。第一供电部件24的供电部24a从嵌合部24c的一个端部延伸形成。如图28所示, 在嵌合部24c与基部12b嵌合的状态下,供电部24a与设置在副反射镜13的外侧面23c上 的第一冷却电极18接触。在组装了光源装置352的状态下,通过使嵌合部24c的上端部与 供电部24a的距离小于延伸部23的下端与基部12b的上端的距离,可以利用第一供电部件 24的弹力使供电部24a与第一冷却电极18牢固地密合。如图30所示,受电部24b可以夹着并保持电源线26。具体是,将从嵌合部24c的 另一端延伸形成的板状部分作为受电部24b,通过弯曲该板状部分来夹持电源线26。第二供电部件25是用于向第二冷却电极19供电的部件,由金属形成。第二供电 部件25具有供电部25a和受电部25b。供电部25a大致呈二字形。使供电部25a前端相 互的间隙稍小于延伸部23的厚度。如图32所示,第二供电部件25从副反射镜13的后侧 (光的发射方向的相反侧)嵌合在延伸部23上,以夹着延伸部23和第二冷却电极19。由 于使供电部25a前端相互的间隙稍小于延伸部23的厚度,因此可以利用供电部25a的弹力 使供电部25a与第二冷却电极19密合、相互接触。并且,可使第二供电部件25不容易从延 伸部23脱落。这样,在第二供电部件25上,供电部25a也发挥与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 嵌合的嵌合部的作用。如图31所示,第二供电部件25的受电部25b可以夹着并保持电源线26。具体是, 将从供电部25a延伸形成的板状部分作为受电部25b,通过弯曲该板状部分来夹持电源线 26。
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接,通过向两个 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将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夹在中间设置 的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附 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电极18的放电部18c侧,并在延伸部23和第一 密封部17之间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二 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18、19之 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产生在延伸部23与第一密封部17之间的离子风,产生沿着箭头P的空气流 动,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这样,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 副反射镜13覆盖的部分,能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与电晕放电相比,即使 是前端未削尖的电极也容易产生沿面放电,有时能在大范围使空气离子化。例如,在放电部 19c上的第一冷却电极18侧的一边上,有时该一边的几乎整个周边的空气都会被离子化, 能产生更强的离子风。因此,可加大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可更有效 地冷却发光部15。并且,由于不设置鼓风机或管道就能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 动,因此也不容易发生结构复杂化和噪音问题。并且,由于可以在想使空气流动的部分、即 发光部15与副反射面13a之间的附近产生离子风,因此可用少量的风进行高效率的冷却。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供电部件24、25使各冷却电极18、19与电源线26连接。 虽然也可利用焊接等使各冷却电极18、19与电源线26直接连接,但存在发光管11发出的 热使焊锡熔化的危险,很难保持良好的连接状态。而如果是通过供电部件24、25的连接,则 能夹着并保持电源线26,使供电部24a、25a与各冷却电极18、19密合,因此不使用焊锡等就 能使各冷却电极18、19与电源线26连接。因此,通过使用供电部件24、25,即使在发光管 11附近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也能实现可靠的供电。并且,由于不是使供电部件24、25与各冷却电极18、19固定,而是使供电部件24、 25与各冷却电极18、19接触,因此,即使各冷却电极18、19的线膨胀系数与供电部件24、 25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环境下和低温环境下也只会产生与相互的膨胀程度对应的偏 差。因此,不存在像使用焊锡的连接等在连接部位产生裂纹等的危险,可实现更可靠的供 H1^ ο另外,第二供电部件25只要是能夹着延伸部23和第二冷却电极19的形状即可, 不局限于二字形,例如也可以是C字形。并且,也可形成使第二供电部件25从延伸部23的 侧向与延伸部23嵌合的结构。图34是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图35是安装有第一冷却电极和第二冷却电极的副反射镜的俯视图。在该第一变形例 中,第一供电部件24也使用与上述说明的第二供电部件25相同形状、结构的部件。并且, 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均从副反射镜13的后侧与延伸部23嵌合。如图35所示,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以其根部延伸到延伸部23的 后侧的方式形成。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的延伸到后侧的部分尽量平面分离 地形成,由此抑制在放电部18c、19c以外的部分产生离子风。这样,通过使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形成相同的形状和结构,可实现部件的通用,从而抑制生产成本。图36是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具有的副反射镜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图37是第二变形例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图。在该第二变形例中,第二供电部件25呈 螺旋状的线圈形状,以使外径大于延伸部23的圆筒部23d的内径。第二供电部件25使用 金属线。在第二供电部件25中,螺旋状的部分发挥供电部25a的功能。通过将线圈形状的第二供电部件25推入延伸部23的圆筒部23d进行嵌合,第二 供电部件25的外径被压缩。如图37所示,通过压缩第二供电部件25的外径产生的弹力可 以使供电部25a与第二冷却电极19密合、相互接触。并且,可使第二供电部件25不容易从 圆筒部23d脱落。这样,在该第二变形例的第二供电部件25上,供电部25a也发挥与副反 射镜13的延伸部23嵌合的嵌合部的功能。另外,从前侧或后侧观察时,比起形成标准的圆形形状,螺旋形部分优选不规则形 状。通过以不规则形状形成螺旋形部分,在与延伸部23的圆筒部23d嵌合时,不规则地形 成的某个部分容易与第二冷却电极19接触,可以抑制因接触不良等引起的成品率的降低。 并且,可在第二供电部件25的根部插入电源线,也可将金属线即第二供电部件25本身作为 电源线使用。[第十二实施例]图38是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光源装置402的分解立体图。图39是第十二实 施例的光源装置40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副反射镜13的内 侧。并且,在第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设置有绝缘片(绝缘膜)14。绝缘片 14使用将绝缘材料形成片状的部件。并且,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与在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 中所说明的一样,使用相同的形状和结构。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电极18的设置位置 和绝缘片14的有无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不同,因此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 供电部件25与延伸部23嵌合时的剖面结构不同。图40是第一供电部件24的嵌合状态的横截面图。如图40所示,第一供电部件24 嵌合在延伸部23上,以夹着第一冷却电极18和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并且,第一供电 部件24的一部分被绝缘片14覆盖。图41是第二供电部件25的嵌合状态的横截面图。如图41所示,第二供电部件25 嵌合在延伸部23上,以夹着第二冷却电极19、绝缘片14以及副反射镜13的延伸部23。通过上述说明的构成,可以使用第一供电部件24和第二供电部件25可靠地向第 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供电。并且,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接,通过电 压施加部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 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的放电部19c附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 电极18侧,并在绝缘片14上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 撞,产生从第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 电极18、19之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绝缘片14上产生离子风,可使发光部15 和副反射面13a之间的空气流动。因此,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射镜13覆盖的 部分,能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
并且,与其他实施例一样,通过使用供电部件24、25,即使在发光管11附近这样的 高温环境下,也可以实现可靠的供电。[第十三实施例]图42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光源装置452的横截面图。图43是副反射镜的 外观立体图。图44是第一供电部件24的外观立体图。图45是第二供电部件25的外观立 体图。第十三实施例的光源装置452的特征在于相对发光部15在前侧(被照射面侧)具 有副反射镜313。主反射镜312形成与通过以中心轴AX为中心使椭圆旋转所得到的旋转椭圆面大 致相同的形状。通过将高反射部件例如电介质多层膜或金属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 基材表面上来形成主反射镜312。另外,主反射镜312不局限于与旋转椭圆面大致相同的形 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与使抛物线等规定的曲线旋转所得到的旋转曲面大致相同的形状或自 由曲面形状等。副反射镜313包括形成了副反射面313a的副反射部320和延伸部323。副反射镜 313用副反射部320覆盖发光部15周围中的发光部15的前侧部分。副反射镜313利用副 反射面313a向着发光部15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在副反射面313a和发光部15之 间设置有间隙。通过将电介质多层膜作为高反射部件蒸镀在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基材表面上 来形成副反射镜313。另外,在第十三实施例中,副反射镜313使用的基材是绝缘体。并且 电介质多层膜也是绝缘体。通过设置主反射镜312和副反射镜313,能使从发光部15发射 的光高效率地向前侧行进。并且,在副反射镜313的前侧形成了覆盖发光管11的第一密封部17的延伸部(第 一延伸部)323。延伸部323形成圆筒形的圆筒部,以覆盖第一密封部17周围。另外,在第 十三实施例中,发光管11的第一密封部17作为设置在发光部15的前侧的密封部。第一冷却电极18相对延伸部323设置在外侧。第二冷却电极19粘贴在延伸部 323的内侧。在第十三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整个作为放电部发挥 作用。第二冷却电极19设置在比第一冷却电极18更靠后侧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第 一冷却电极18被设置在比第二冷却电极19更靠近发光部15侧的位置。第一供电部件24具有供电部24a和受电部24b。供电部24a大致呈内径小于延伸 部323的外径的C字形,嵌合在延伸部323和第一冷却电极18的外侧。这样,通过第一供 电部件24的弹力可以使供电部24a与第一冷却电极18密合、相互接触。供电部24a也发 挥嵌合部的功能。如上述第十一实施例中所述,受电部24b可以夹着并保持电源线(未图 示)°第二供电部件25具有供电部25a和受电部25b。供电部25a大致呈外径大于延伸 部323的内径的C字形,嵌合在延伸部323和第二冷却电极19的内侧。这样,通过第二供 电部件25的弹力可以使供电部25a与第二冷却电极19密合、相互接触。供电部25a也发 挥嵌合部的功能。如上述第十一实施例中所述,受电部25b可以将夹着保持电源线(未图 示)°在上述构成中,将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与未图示的电压施加部连 接,通过向两个电极18、19之间施加电压,可以在将作为绝缘体的副反射镜313的延伸部 323夹在中间设置的两个电极18、19之间产生沿面放电。通过沿面放电在第二冷却电极19
25的放电部19c附近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被吸引至第一冷却电极18侧,并在延伸部323和第 一密封部17之间移动。被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在移动时通过与其他空气分子碰撞,产生从第 二冷却电极19向着第一冷却电极18方向的所谓的离子风。另外,施加在两个电极18、19 之间的电压优选是交流电压。通过在延伸部323与第一密封部17之间产生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 面313a之间的空气流动。这样,能有效地冷却发光管11中被副反射镜313覆盖的部分,能 将发光管11调整到适当的温度。并且,与其他实施例相同,通过使用供电部件24、25,即使在发光管11附近这样的 高温环境下也能实现可靠的供电。另外,如上述第十二实施例所述,也可将第一冷却电极18设置在延伸部323的内 侧,在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设置绝缘片。这种情况下,使第一供电部件 24的外径大于延伸部323的内径,并将第一供电部件24嵌合在绝缘片的外侧即可。并且, 使第二供电部件25与绝缘片的内侧嵌合即可。[第十四实施例]图46是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投影仪1的简要构成图。投影仪1是向未图示 的屏幕投射光,通过观察屏幕反射的光来观赏图像的前投式投影仪。投影仪1具有上述第 十一实施例的光源装置352 (参见图27至图33)。光源装置352发射包括红色(R)光、绿色 (G)光、蓝色⑶光的光。电压施加部30与光源装置352连接。电压施加部30将电源(未 图示)供给的交流电压施加在第一冷却电极18与第二冷却电极19之间。另外,第一冷却 电极18接地。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投影仪1与上述实施例的投影仪一样,从光源装置352 发射的光在R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R、G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G、B光空间光调制装置39B被 调制,通过投影透镜48向屏幕的方向投影。通过使用既能抑制结构的复杂化和产生噪音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的光 源装置352,投影仪1既能形成简单的结构又能稳定地高效率地显示明亮的图像。并且,将 图33所示的状态作为正立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将其上下颠倒后的状态规定为倒立状态,则 在倒立状态下使用光源装置352时,则发光管11的上侧被副反射镜13覆盖。虽然在该倒 立状态下热容易充满发光部15和副反射面13a之间,但离子风可以使发光部15与副反射 镜13之间的空气流动,能有效地冷却发光部15,因此可以抑制因冷却不良而发生的不良状 况,可使投影仪1稳定地运转。并且,通过第一冷却电极18和第二冷却电极19将作为绝缘 体的副反射镜13夹在中间设置,可以利用沿面放电,因此可以施加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压, 而不用转换为直流电压。因此可削减用于转换电压的零件,从而可抑制成本。另外,投影仪1使用的光源装置不局限于第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352,也 可使用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402或第十三实施例中说明的光源装置452。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投影仪的空间光调制装置不局限于使用透射式液晶显示 器。空间光调制装置也可使用反射式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0S硅基 液晶)、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 ;数字微镜设备)、GLV (Grating Light Valve ;光 栅光阀)等。投影仪不局限于按色光配备空间光调制装置的结构。投影仪也可以是用一个 空间光调制装置调制两个或三个以上色光的结构。投影仪不局限于使用空间光调制装置。投影仪也可以是使用载有图像信息的幻灯片的幻灯片投影仪。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电极的形成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形状。冷却 电极的形状只要是能通过电晕放电或沿面放电产生离子风的形状即可,可以采用各种形 状。而且通过供电部件被供电的冷却电极不局限于将绝缘体夹在中间设置的结构,只要是 能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离子风的结构即可。
权利要求
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发光部的发光管;副反射镜,具有覆盖所述发光部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主反射镜,具有反射从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被所述副反射镜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面;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配置在通过向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离子风、以使所述副反射面与所述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的位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中的任一个配置在所述发光管与所述副反射镜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被夹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设置的绝缘体, 所述发光管还具有一体设置在所述发光部的一侧的第一密封部, 所述副反射镜还具有覆盖所述第一密封部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 所述第一电极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电极更靠近所述发光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之间的绝缘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是所述副反射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比所述第二电极离所述发光部更远的位置上具有以贯通所述发 光管侧的面及其相对面的方式形成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管具有一体设置在所述发光部的另一侧的第二密封部, 所述副反射镜具有覆盖所述第二密封部的第二延伸部,所述光源装置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副反射镜与所述发光管之间的第三电极以及相对所 述第二延伸部配置在所述发光管侧的相对面侧的第四电极,所述第三电极被配置为比所述第四电极更靠近所述发光部侧, 通过向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从而产生离子风,能使所述副反射 面与所述发光部之间的空气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主反射镜和所述副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嵌合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的第一供 电部件;以及与所述主反射镜和所述副反射镜中的至少一个嵌合并与所述第二电极接触的第二供 电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部件和所述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电源线连接的受电部, 所述受电部夹着并保持所述电源线。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部件和所述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以夹着所述副反射镜的一部分 和所述电极的方式与所述副反射镜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部件和所述第二供电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从被照射面侧的相反侧夹着所 述第一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圆筒部,所述第二供电部件呈外径大于所述圆筒部的内径的螺旋状的线圈形状,通过将所述第 二供电部件插入所述圆筒部,所述第二供电部件与所述圆筒部的内面嵌合并与所述第二电 极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大致呈圆筒形的圆筒部,所述第一供电部件大致呈内径小于所述圆筒部的外径的C字形,所述第一供电部件与 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嵌合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反射镜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密封部中的至少一个上的基部, 所述第一供电部件与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嵌合,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所述副反射镜与所述发光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电极 更靠近发光部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呈针状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侧的边缘部在俯视时呈具有多个凹凸的锯齿形状。
18.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部;以及 根据图像信号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发射的光进行调制的空间光调制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夹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间设置的绝缘体, 所述电压施加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交流电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所述副反射镜与所述发光部之间,并且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二电极 更靠近发光部侧,所述电压施加部向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施加产生电晕放电而不产生电 火花的电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该光源装置能将发光管调整至适当的温度,并且结构简单,抑制了噪音的产生。光源装置(2)包括发光管(11),具有发射光的发光部(15)、第二密封部(16)以及第一密封部(17);副反射镜(13),具有覆盖发光部(15)周围的一部分并反射从发光部发射的光的副反射面(13a);主反射镜(12),具有反射从发光部(15)发射的光和被副反射面(13a)反射的光的主反射面(12a);配置在副反射镜(13)与发光部(15)之间的第一电极(18);以及第二电极(19),配置在通过向其与第一电极(18)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离子风、使副反射面(13a)与发光部(15)之间的空气流动的位置。
文档编号F21V7/00GK101930156SQ20101020734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8日
发明者木下悟志, 江川明, 清水铁雄, 长谷要, 高城邦彦, 高户雄二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