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液晶 显示器的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具有轻、薄、短、小、高画质及寿命长等优点,己逐渐发展 为市场上的主流显示器。其中,液晶显示器均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 背光模块用以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光源。
其中,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 一散热元件及一灯源组。灯源组设置于框 架内。散热元件通常设置于灯源组与框架间,用以散去灯源组的多余热能。
为方便组装与维修,近日发展出一种可抽换式灯源的背光模块。在组装 过程中,组装人员可直接将灯源组插入框架中即可完成组装。当灯源组需要 维修时,维修人员可直接将灯源组抽离框架,即可更换灯源组。
为避免维修时,灯源组在插入与抽离过程中,与散热元件产生碰撞或是 散热元件产生位移,造成灯源组或散热元件的损伤,导致维修不易, 一般已 知的做法是增加灯源组与散热元件的间距,但是增加灯源组与散热元件的间 距将大幅降低散热的效果,导致背光模块温度上升,影响液晶显示器的寿命 与画面品质。
因此,在不影响灯源组散热效能的前提下,如何有效解决可抽换式灯源 的背光模块,在抽换灯源组时可以迅速地将灯源组插入与抽离背光模块,且 不会损伤灯源组或散热元件,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急欲解决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其利用背板上的凹表面或凸 表面的设计,使得灯源组在插入或抽离的过程中,均与散热薄膜保持一预定 距离,更进一步避免发生散热薄膜被掀起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 一背 板、 一散热薄膜及一灯源组。背板设置于该框架的对侧,与该框架形成一容 置槽,该容置槽具有一侧向开口。背板具有至少一凸起或凹陷,凸起或凹陷 邻近于侧向开口。散热薄膜贴附于背板上,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且第一端 邻近侧向开口,第二端远离侧向开口。灯源组可以插入或抽离容置槽。其中 当灯源组由侧向开口插入容置槽时,通过凸起或凹陷使得灯源组与第一端保 持一预定距离。当灯源组插入容置槽的底部时,灯源组与散热薄膜贴合。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背光模块的组 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框架、 一背板、 一散热薄膜及一灯源组。该背 板设置于该框架的对侧,与该框架形成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具有一侧向开口。 背板具有至少一凸起或凹陷面,凸起或凹陷邻近于侧向开口。散热薄膜贴附 于背板上。散热薄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邻近侧向开口,第二 端远离侧向开口。由侧向开口将灯源组插入容置槽,通过凸起或凹陷使得灯 源组与散热薄膜的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的背板与散热薄膜的立体图;图3A 图3D示出图1的灯源组插入容置槽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示出图4的背板与散热薄膜的立体图;以及 图6A 图6D示出图4的灯源组插入于容置槽的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 200:背光模块
110:框架 111:容置槽 llla:侧向开口 lllb:槽底 112:抵靠部 120:背板
121、 122:凸起 221、 222:凹陷
140:灯源组 141:发光元件 142、 143:凹槽 144:上板 145:下板 130:散热薄膜 131:第一端 132:第二端
Dll、 D12、 D21、 D22:预定距离
D121、 D122:凸起由背板的表面所凸出的高度
D131:第一端的厚度
D132:第二端的厚度
D221、 D222:凹陷由背版的表面所下凹的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的示意图。背光模 块100包括一框架110、 一背板120、 一散热薄膜130及一灯源组140。框架 IIO具有一抵靠部112。背板120设置于框架110的底部,与框架110形成一 容置槽lll,容置槽lll具有一侧向开口 llla及一相对于侧向开口 llla的槽 底lllb。背板120具有二凸起121及122。凸起121邻近于侧向开口 llla, 凸起122邻近于槽底lllb。散热薄膜130贴附于背板120上,散热薄膜130 具有一第一端131及一第二端132,第一端131邻近侧向开口 llla,第二端 131邻近槽底111b。在组装时,灯源组140由侧向开口 llla插入于容置槽111。 当灯源组140损坏时,灯源组140可由侧向开口 llla抽离容置槽111,进行 维修或更换其他灯源组140。
为了更清楚凸起121及122的形状,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图2示出 图1的背板120与散热薄膜13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凸起121及122为 圆形的凸起的表面。
以下更以数张示意图,详细说明灯源组140插入容置槽111的过程。请 参照图3A 图3D,其示出图1的灯源组140插入容置槽111的过程的示意 图。
如图3A所示,灯源组140位于容置槽111之外,而尚未插入容置槽lll 内。灯源组140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141,发光元件141用以提供一光线。灯 源组140并包括上板144与下板145,其中下板145具有二凹槽142、 143, 组装后,其分别对应于背板120的凸起121、 122。
如图3B所示,操作者由侧向开口 111a将灯源组140插入容置槽111,此 时灯源组140抵达邻近侧向开口 llla的凸起121。就邻近侧向开口 llla的凸 起121与散热薄膜130的关系而言,凸起121由背板120的表面朝向容置槽 111所凸出的高度D121大于散热薄膜130的第一端131的厚度D131,且凸 起121位于第一端131及侧向开口 llla之间。所以,在灯源组140插入于容
置槽111的过程中,灯源组140的下板145首先抵靠到凸起121,而被凸起 121所撑起。使得灯源组140与散热薄膜130的第一端131保持一预定距离 Dll。如此一来,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130的第一端131,更不会 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或位移。
较佳地,凸起121邻近侧向开口 llla处的部分是平滑的,以使灯源组140 在接近凸起121的过程中,可顺着平滑的凸起121移动。
如图3C所示,其示出出灯源组140抵达邻近槽底lllb的凸起122。在 灯源组140接近容置槽111的槽底lllb时,由于另一凸起122由背板120的 表面朝向容置槽111所凸出的高度D122大于散热薄膜130的第二端132的厚 度D122,且此凸起122位于第二端132及槽底lllb之间。所以,在抵靠凸 起122时,将被凸起122所撑起,使得灯源组140与散热薄膜130的第二端 132保持一预定距离D12。如此一来,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130的 第二端132,更不会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或位移。
接着,如图3D所示,此时灯源组140完全插入于容置槽111内。由于框 架110的抵靠部112向下凸出于容置槽111的内壁,并位于容置槽111的槽 底lllb,且抵靠部112实质上位于背板120的对侧。当灯源组140完全插入 于容置槽lll时,灯源组140的上板144抵靠于抵靠部112,以使灯源组140 朝向背板120的散热薄膜130靠近,而与散热薄膜130贴合。
其中,为了避免灯源组140在朝向散热薄膜130靠近时仍然被背板120 的凸起121、 122所撑起,本实施例的灯源组140的下板145具有二凹槽142、 143,其分别对应于背板120的凸起121、 122。如此一来,当灯源组140抵靠 于抵靠部112时,灯源组140可以顺利地朝向散热薄膜130靠近,而与散热 薄膜130贴合。
其中,灯源组140在运作过程中,经常产生大量的热能。灯源组140与 散热薄膜130紧密地贴合时,灯源组140的热能可以顺利地通过散热薄膜130 传导至背板120上,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较佳地,背板120及散热薄膜130更可具有导电性。灯源组140与散热 薄膜130紧密地贴合时,散热薄膜130及背板120更可作为灯源组140的接 地端。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薄膜130的材质包含金属。金属具有高导热性及高 导电性,使得散热薄膜130同时具有热传导特性及电传导特性。灯源组140抽离于容置槽111的过程则与上述图3A 图3D的说明相反。 在灯源组140抽离的过程中,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130的第一端 131及第二端132,更不会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此外,发光元件141例如是一冷阴极灯管(CCFL)或一发光二极管(LED)。 若发光元件141为冷阴极灯管时,灯源组140的下板145经常更包括一反射 片(未示出),反射片用以反射光线,或是下板145的表面直接使用具反射 功能的材质。反射片设置于灯源组140面对于背板120之处。当灯源组140 插入容置槽lll的槽底lllb时,反射片与散热薄膜130贴合。由于反射片一 般亦为金属材质,故以反射片贴合于散热薄膜130可以达到优良的散热与接 地效果。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4,其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的示意图。本实施 例的背光模块200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不同之处在于背板220的表 面具有凹陷221 、222,凹陷221邻近于侧向开口 111 a,凹陷222邻近槽底111 b, 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述。为了更清楚凹陷221及222的形状,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5,图5示出图 4的背板220与散热薄膜130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凹陷221、 222为长条 状的下凹的表面。以下更以数张示意图,详细说明灯源组140插入于容置槽111的过程。 请参照图6A 图6D,其示出图4的灯源组140插入于容置槽111的过程的 示意图。
如图6A所示,灯源组140位于容置槽111的外,而尚未插入于容置槽 111内。
如图6B所示,操作者由侧向开口 111a将灯源组140插入容置槽111,此 时灯源组140抵达邻近侧向开口 llla的凹陷221。就凹陷221与散热薄膜130 的关系而言,凹陷221由背板220的表面朝向容置槽111外所下凹的深度D221 大于散热薄膜130的第一端131的厚度D131。并且全部的第一端131贴附于 凹陷221内(如图5所示)。所以,在灯源组140插入于容置槽111的过程 中,当灯源组140抵靠到凹陷的位置时,灯源组140与散热薄膜130的第一 端131将保持一预定距离D21。如此一来,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 130的第一端131,更不会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或位移。
如图6C所示,此时灯源组140抵达邻近槽底lllb的凹陷222。在灯源 组140接近容置槽111的槽底lllb时,由于另一凹陷222由背板220的表面 朝向容置槽111外所下凹的深度D222大于散热薄膜130的第二端132的厚度 D132。并且全部的第二端132贴附于凹陷222内(请参照图5)。所以,在 灯源组140抵达凹陷222时,灯源组140与散热薄膜130的第二端132将保 持一预定距离D22。如此一来,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130的第二 端132,更不会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或位移。
如图6D所示,当灯源组140完全插入于容置槽111时,灯源组140抵靠 于抵靠部112,以使灯源组140朝向散热薄膜130靠近,而与散热薄膜130贴 合。
本实施例的灯源组140抽离于容置槽111的过程则与上述图6A 图6D 的说明相反。在灯源组140抽离的过程中,灯源组140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 130的第一端131及第二端132,更不会将散热薄膜130掀起或位移。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具有多项优点,以 下仅列举部分优点说明如下
大于散热薄膜的第一端的厚度,且凸起位于第一端及侧向开口之间。所以, 在灯源组插入于容置槽的过程中,灯源组首先抵靠到凸起,而被撑起凸起的 高度,使得灯源组与散热薄膜的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如此一来,灯源组 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的第一端,更不会将散热薄膜掀起或位移。
第二、对于背板具有凸起的表面而言,另一凸起由背板的表面所凸出的 高度大于散热薄膜的第二端的厚度,且此凸起位于第二端及槽底之间。所以, 在灯源组接近于容置槽的槽底的过程中,灯源组首先抵靠到凸起,而被撑起 凸起的高度。使得灯源组与散热薄膜的第二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如此一来, 灯源组不会碰触到散热薄膜的第二端,更不会将散热薄膜掀起。
第三、当灯源组插入容置槽的槽底时,灯源组抵靠于抵靠部,以使灯源 组朝向散热薄膜靠近,而与散热薄膜贴合。
第四、对于背板具有凸起的表面而言,灯源组的下板具有二凹槽,灯源 组的凹槽对应于背板的凸起。如此一来,当灯源组抵靠于抵靠部时,灯源组 可以顺利地朝向散热薄膜靠近,而与散热薄膜贴合。
第五、灯源组与散热薄膜紧密地贴合时,灯源组的热能可以顺利地通过 散热薄膜传导至背板上,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第六、背板及散热薄膜更可具有导电性。灯源组与散热薄膜紧密地贴合 时,散热薄膜及背板更可作为灯源组的接地端。
第七、若发光元件为冷阴极灯管时,灯源组经常更包括一反射片,反射 片用以反射光线。反射片设置于灯源组面对于背板之处,例如灯源组的下板。 当灯源组插入容置槽的底部时,反射片与散热薄膜贴合。由于反射片一般亦 为金属材质,故以反射片贴合于散热薄膜可以达到优良的散热与接地效果。
第八、对于背板具有凹陷的表面而言,凹陷由背板的表面所下凹的深度 大于散热薄膜的第一端的厚度。并且全部的第一端贴附于凹陷的范围内。所 以,在灯源组插入于容置槽的过程中,灯源组抵靠到凹陷的位置时,灯源组 与散热薄膜的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如此一来,灯源组不会碰触到散热薄
膜的第一端,更不会将散热薄膜掀起。
第九、以背板具有凹陷的表面而言,另一凹陷由背板的表面所下凹的深 度大于散热薄膜的第二端的厚度。并且全部的第二端贴附于凹陷的范围内。 所以,在灯源组接近于容置槽的槽底的过程中,灯源组抵达凹陷时,灯源组 与散热薄膜的第二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如此一来,灯源组不会碰触到散热薄 膜的第二端,更不会将散热薄膜掀起。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 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 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前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 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背板,其设置于该框架的对侧,与该框架形成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具有一侧向开口,该背板具有至少一凸起,该凸起邻近于该侧向开口;一散热薄膜,其贴附于该背板上,该散热薄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邻近该侧向开口,该第二端远离该侧向开口;以及一灯源组,其自该侧向开口插入或抽离于该容置槽;其中当该灯源组由该侧向开口插入该容置槽时,通过该凸起使得该灯源组与该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时,该灯源组与该散热薄膜贴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起由该背板的表面 朝向该容置槽所凸出的高度大于该散热薄膜的该第一端的厚度,且该凸起位 于该第一端及该侧向开口之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起为圆形的凸起的 表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有一抵靠部, 凸出于该容置槽,并远离于该侧向开口,且该抵靠部实质上位于该背板的对 侧,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的底部时,该灯源组抵靠该抵靠部以使该灯源 组与该散热薄膜贴合。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槽具有相对于该 侧向开口的一槽底,该背板具有二凸起,分别设置于邻近该侧向开口之处及 邻近该槽底之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灯源组包括一下板, 该下板具有二凹槽对应于该背板的该二凸起。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及该散热薄膜具 有导电性。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薄膜的材质包含 金属。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灯源组包括-一反射片,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时,该反射片与该散热薄膜贴合。
10.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括 一框架;一背板,其设置于该框架的对侧,与该框架形成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具 有一侧向开口,该背板具有至少一凹陷,该凹陷邻近于该侧向开口;一散热薄膜,其贴附于该背板上,该散热薄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该第一端邻近该侧向开口,该第二端远离该侧向开口;以及一灯源组,其自该侧向开口插入或抽离于该容置槽;其中当该灯源组由该侧向开口插入该容置槽时,通过该凹陷使得该灯源 组与该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时,该灯源组与该 散热薄膜贴合。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陷由该背板的表 面朝向该容置槽外所下凹的深度大于该散热薄膜的该第一端的厚度,且该第 一端贴附于该凹陷内。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凹陷为长条状,以 使该散热薄膜的全部的该第一端均贴附于该凹陷内。
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有一抵靠部, 凸出于该容置槽,并远离于该侧向开口,且该抵靠部实质上位于该背板的对 侧,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的底部时,该灯源组抵靠该抵靠部以使该灯源 组与该散热薄膜贴合。
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容置槽具有相对于该侧向开口的一槽底,该背板具有二凹陷,分别设置于邻近该侧向开口之处 及邻近该槽底之处。
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及该散热薄膜 具有导电性。
1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薄膜的材质包 含金属。
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灯源组包括-一反射片,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时,该反射片与该散热薄膜贴合。
18. —种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提供一框架、 一背板、 一散热薄膜及一灯源组,该背板设置于该框架的 对侧,与该框架形成一容置槽,该容置槽具有一侧向开口,该背板具有至少 一凸起或凹陷,该凸起或凹陷邻近于该侧向开口,该散热薄膜贴附于该背板 上,该散热薄膜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邻近该侧向开口,该第 二端远离该侧向开口;由该侧向开口插入该灯源组于该容置槽,通过该凸起或凹陷使得该灯源 组与该散热薄膜的该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 有一抵靠部,其凸出于该容置槽,并远离于该侧向开口,在该插入的步骤中, 当该灯源组插入该容置槽时,该灯源组抵靠该抵靠部以使该灯源组与该散热 薄膜贴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其组装方法。背光模块包括一框架、一背板、一散热薄膜及一灯源组。背板设置于框架的对侧,与框架形成具有一侧向开口的容置槽。背板具有至少一凸起或凹陷,凸起或凹陷邻近于侧向开口。散热薄膜贴附于背板上,散热薄膜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邻近侧向开口,第二端远离侧向开口。灯源组可以插入或抽离于容置槽。当灯源组由侧向开口插入容置槽时,通过凸起或凹陷使得灯源组与第一端保持一预定距离。当灯源组插入容置槽的一预定位置时,灯源组与散热薄膜贴合。
文档编号F21V21/00GK101338869SQ20081013136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1日
发明者吴明裕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