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模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92855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模组的利记博彩app发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波长转换结构,尤其涉及一含有可用以将紫外光,尤其是波长不大于280nm的紫外光(即UVc)转换为可见光的波长转换涂层的结构,该涂层可于空气存在情形下配合UVc光源使用,转换UVc波长至可见光波长。该波长转换结构制作步骤简单,从而可以简易手段提供一大面积的平面光源。本发明另涉及将该波长转换结构应用于发光模组及背光模组中。
背景技术
:大发光面积的平面光源为目前光源的发展趋势,尤其大发光面积的平面光源对于大面板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更显重要。目前已知光源中,利用能量/波长转换方式提供可见光波长的方式,包括冷阴极管技术(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夕卜部电极安光管技术(externalelectrodefluorescentlamp;EEFL)、发光二极管技术(lightemittingdiode;LED)、纟内米碳管技术(carbonnanotube;CNT)、平面光源技术(FlatFluorescent"mp;FFU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0LED)等。于上述各式藉由能量/波长转换以提供可见光波长的手段中,CCFL是于玻璃管内壁涂覆一层萤光体,并在萤光管内部封入少量惰性气体及汞蒸气,汞蒸气于电极放电过程中经电子沖击而产生紫外光,紫外光经由灯管壁上的萤光体转换为可见光而释出,以提供可见光波长。CCFL具有制作技术成熟、成本与前揭技术相比较低等优点,惟受限于萤光涂层需与发光源置于同一真空灯管中,故有不易大型化、难以提供大面积波长转换的限制。此外,现有CCFL于试图将灯管加长以提供较大发光面积时,尚有良率低、成本大幅提高等缺点。EEFL与CCFL的最大差异,在于将电极置于灯管外部,故可利用同一转换器驱动多根萤光灯管,因此,转换器的成本较低、电能利用效率较高。然,EEFL仍具有应用上的限制,例如当EEFL灯源亮度不足时,若欲藉由提高灯管电压以增加电流、提升输出亮度时,则会造成转换器体积急剧上升,散热效果变差。此外,如同CCFL,EEFL亦具有无法提供较大发光面积的缺点。LED是一由半导体材料所制成的发光元件,以III-V族化学元素(如磷化镓(GaP)、砷化镓(GaAs)等)为材料,透过对化合物半导体施加电流,经由电子与电洞的结合而以光的形式释出,达成发光效果。LED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及反应速率快等优点。然而,LED于制作上仍具有混色问题、制作成本高、均一度低、散热不佳、以及用电效率低等问题。CNT利用高电场将电子从尖端释出,再利用高压加速撞击萤光板而转换成光波长能量,此技术虽具省电、无汞与低温等优点,但其工艺较复杂、成本高、亮度稳定性不佳、且均匀度不佳。此外,CNT的大型化制作技术仍在发展中。FFL利用惰性气体放电时所产生的紫外光激发彩色萤光体粉末后,再转换成人眼可接受的可见光波长。FFL虽有不含汞、寿命长与简化光学设计等优点,但于现阶段则仍存在工艺困难、制作成本较高、效率不佳及散热问题等缺点。至于OLED,则利用一外加偏压以驱动空穴/电子各自从正/负极注入,其后于电场作用下,使空穴与电子相向移动、进行再结合而释出光波长能量。OLED虽具厚度薄、亮度高、操作温度范围广、低耗电、以及低驱动电压等优点,但于现阶段则仍存在大型化困难、制作成本较高、效率不足、以及使用寿命短等缺点。由上述说明可知,于现有的可见光光源中,若非制作技术未臻成熟(如LED、CNT、OLED与FFL),便具有因先天上制作限制所致的无法大型化缺点(如CCFL与EEFL),均无法满足业界以简易、低成本手段提供大面积波长转换的需求。本发明即针对上述需求所为的研发成果,透过简易手段,可结合既有技术,而提供大面积的波长转换方法。
发明内容于本揭露中,所谓「UVc」是指波长不大于280nm的紫外光,例如200至280nm的光、特别是250至260nm的光,尤其是指253.7nm的光。所谓rUVbj是指波长介于280—320nm的光,所谓「UVA」是指波长介于320—400nm的光。所谓r巨分子」(Macromer)是指分子量大于1,000的分子,包含寡聚物(Oligomer)及高分子(Polymer)。所谓『可受紫外光(或是UVc、UVa或UVb)激发的萤光体』是指于接受紫外光(或是UV。UVA、或UVJ照射时,可吸收紫外光(或是UVe、UVa或UVb)且放出可见光的材料。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波长转换结构,其包含一基材;以及一波长转换涂层,位于该基材上且包含(a)—可受UVc激发的萤光体粉末;以及(b)一抗UVc翻着剂,其中该波长转换涂层的厚度为萤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2至10倍,且该萤光体粉末于该波长转换涂层的含量符合以下至少一条件(i)萤光体粉末于波长转换涂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至85%(以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总体积为基准);以及(ii)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1:1至20:1。本发明波长转换结构可搭配UVc光源,提供大面积的可见光平面光源。该可见光光源更可运用于背光模组中,以简易手段提供大面积的显示面板。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波长转换结构的方法,其包含提供一基材;于该基材表面涂覆一浆料,其系置于一储槽中且包含(a)—可受UVc激发的萤光体粉末;(b)—抗UVc黏着剂;以及(c)一有机溶剂,其中,该萤光体粉末与该黏着剂的重量比为1:1至20:1;以及干燥该经涂覆的基材。在参阅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发明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当可轻易了解本发明的基本精神及其他发明目的,以及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较佳实施方式。图1A显示本波长转换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1B显示本波长转换结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所含的基材为一复合层;图1C显示本波长转换结构又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所含的基材是一光学增进结构;图2A显示应用波长转换结构的发光模组;图2B显示可用于本揭露的发光模组的框体中的光源固定座的示意图;图3A及3B显示应用本揭露的发光模组的混光态样;图4A至4C显示一具有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发光模组实施方式;图5显示于发光模组的框体内侧壁设置一保护层的示意图;图6显示一应用波长转换结构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实施方式示意图;图7显示一应用波长转换结构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8显示一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9A至12C显示具有各式固定装置的背光模组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3A显示实例1UVc模组的原始光源光谱;图13B-显示图13AUVc模组经由本波长转换结构所发出光源的光谱;图14显示实施例2所得样品于UVc照射3400小时后的色座标及亮度变化;图15A显示实施例6所得未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光谱图;图15B显示实施例6所得设有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光谱图;图16A显示实施例7所得未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光谱图;以及图16B显示实施例7所得设有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光谱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0、30、32、40:发光才莫组60、70、80、90、100、110、120:背光模组61、81、91、101、101a、101b、111、llla、lllb、121、121a、201、301、321、401、501、701:冲匡体63、83、95、105、115、125、203、303、403、503、703、3231、3233:光源65、93、102、103、104、106、113、123、205、305、325、405、705:波长转换结构85、707:光学膜片2075、87:支撑柱505:保护层671:扩散膜673:棱镜片675:导光板679:反射片911、1011、1111、1211、2011、4011:开口307、931、1023、1031、1043、1063、1131、1231、2051、3051、3251、4051、7Q51:波长转换涂层933、1021、1033、1041、1061、1133、1233、2053、3053、3253、4053、7053971、975973、977基材第一框架第二框架979、981、983、1271:框架10451047104910711073127320134055透明膜层透明薄片高分子感压胶1075、1079、1081、11711077、1173:第二元件弹性件3013、3213、4013:密闭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1175、1177、1275:第一元件间207:光源固定座2071:背板2073:灯管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为提供一大发光面积的平面光源,本发明人藉由一萤光体将紫外光转换成为可见光,特别是将含萤光体粉末的浆料直接涂布于一平面基材上形成一波长转换结构。如此可使紫外光,尤其是UVc波段,经由该波长转换结构转换成为可见光。亦即,使紫外光激发萤光体粉末,并产生可见光。此一波长转换结构可增进发光的均匀度,且可视需要地提供所需的发光面积。如前述,CCFL具有制作技术成熟、成本较低等优点,惟受限于萤光涂层需与发光源置于同一真空灯管中,故有不易大型化、难以提供大面积波长转换的限制。详细言的,CCFL将萤光体浆料溶液(一由萤光粉、有机物、无机物及溶剂组合而成的组合物成分)涂布于玻璃管内部,其后再将该组合物中的有机物成份烧结去除,于玻璃管内壁形成一萤光层。再于玻璃管内灌入汞蒸气,的后封闭玻璃管,以电极方式激发汞蒸气而释出UVc,该UVc经由玻璃壁上的萤光层而转换成为可见光。于上述传统CCFL制法中,该萤光层的涂覆以直立方式进行,利用虹吸原理先将萤光体浆料吸至直立灯管上端,再藉由重力使其由上而下涂覆于灯管内壁,其后烧结去除涂层中的有机物成分,形成所欲的萤光层。前述涂覆方式,会因重力差而于灯管上下端造成厚度不均一现象,此一不均匀现象,于灯管尺寸需求高的情形(即,需要较长灯管的情形)尤其严重。另,现有CCFL的结构将萤光体烧结于玻璃管壁上,但仍难以避免紫外光从萤光层的营光体间隙中泄漏。以现有的的液晶显示器技术为例,CCFL的紫外光泄漏会影响扩散板、增亮膜等光学材料的特性,造成该等材料的劣化。因此多数材料均需经过抗紫外光涂层的处理,以增进其使用寿命。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试图将萤光体浆料直接涂布于个别基材上,而非玻璃管内壁,以灯管与萤光层分离的方式提供可见光光源,免除CCFL萤光层厚度不一的问题,增进其发光均匀度,且可视需要地提供所欲的发光面积。而且经研究发现,透过特殊溶剂及黏着剂的使用,以及黏着剂与萤光体粉末含量的控制,所形成的组合物浆料可于不需烧结工艺的情形下,于基材上形成一可将紫外光有效转换为可见光的波长转换涂层。该浆料可使用相对简易的涂布方式(例如巻对巻(roll-to-roll)涂布法)涂布于基材上以大幅增进其量产性。其他涂布方式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采用浸涂法(dipcoating)、刮刀式涂布法(commacoating)、喷涂法(sprayingcoating)、旋转式涂法(spincoating)、挤压涂布法(slotcoating)、帘幕式涂布法(curtaincoating)、凹板涂模法(gravurecoating)、或绕线棒涂布法。尤其,可视需要地,以任何合宜的方式干燥的。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以自然挥发方式、或辅以通气及/或加热的强制挥发方式(如通以热空气)来进行该干燥。该处理涂层搭配基材的结合,可成为一简单的波长转换涂层组合结构,可与现有背光源、灯源、固态照明(如LED及OLED)等应用结合而无须更改既有的结构设计,有其高应用性。此外,该波长转换涂层结构可有效免除传统CCFL的萤光体粉末劣化问题。于此,已知CCFL于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185nm光会使萤光体粉末产生吸收或放光频谱(colorcenter,亦称r色心」或r色中心」)'导致新的吸收带产生,使萤光体粉末的亮度降低(前述现象可参见美国第6402987号专利的说明,该专利内容并于此处以供参考)。其次,汞离子与电子于灯管壁处复合时会释放10.42eV能量,该能量能破坏萤光体粉末的晶格,使亮度降低。再者,由于CCFL灯管中通常存在钠离子,其会与CCFL灯管放电时所产生的电子复合而形成钠原子。该钠原子将扩散进入萤光体粉末晶粒,导致萤光体粉末性能的降低。因此,当将本波长转换结构应用于发光模组中时,由于波长转换涂层与UVc光源分离,此即,萤光体与UVc光源分离,故可有效免除传统CCFL将萤光体粉末与UVc光源置于同一灯管所致的前述问题。具体而言,本发明可提供一波长转换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可如图1A例示说明,其中,〇、及^分别代表不同颜色的萤光体粉末。波长转换结构102包含一基材1021与一波长转换涂层1023。该涂层1023位于该基材1021上且包含一可受UVc激发的萤光体粉末以及一抗UVc的黏着剂。其中,该转换涂层10"的厚度为萤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2至10倍,且该萤光体粉末于该波长转换涂层1023的含量符合以下至少一条件(i)萤光体粉末于波长转换涂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至85%(以萤光体粉末与私着剂的总体积为基准);以及(ii)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1:1至20:1。可于波长转换涂层采用任何合宜的可受UVc激发的萤光体粉末。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该萤光体粉末可选自以下群组氧化钇掺杂铕、磷酸化镧铈掺杂铽、氧化钡镁铝掺杂铕、及其组合。亦可自市场上直接购买合宜产品作为该波长转换涂层的萤光体粉末。于波长转换涂层中,所采用的翻着剂系可黏结萤光体粉末以提供一波长转换层,通常选自巨分子黏着剂。然而,为配合UVc的应用,避免激发过程造成自身材料的劣化,较佳者于该波长转换涂层中采用具抗UVc性质的黏着剂。具体而言,以使用253.7nm波长的UVc光源为例,由于其光能量约为113kcal/mol,在不受理论限制的情形下,咸信若一巨分子黏着剂的重复单元的化学结构中至少包含一键能大于113kcal/mol的化学键,便足以抵抗UVc波段的能量,避免于激发过程造成自身材料的劣化。于此,因碳氟键的键能为132kcal/mol,故若采用253.7nm的UVc光源,则可采用如下的含氟高分子为黏着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de),PVDF)、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o1y(viny1idene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PVDF-HFP)、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copolymer,ETFE)、氟化乙蹄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ethylenepropylenecopolymer,FEP)、全氟烷氧(perfluoroalkoxy,PFA)、氟橡月交(fluoro-rubber)、氟弹性体(fluoro-elastomer)、非结晶型氟高分子(amorphousfluoropolymers)、及其组合。亦可采用如下含硅高分子硅胶(siliconrubber)、聚石圭氧烷(po1ysi1oxane)及其组合。其他如聚醯亚胺(polyimide,PI)、聚醚砜(ployethersulfone,PES)等高效能聚合物,亦可于采用UVc波段的253.7nm波长的紫外光时,作为波长转换涂层的凝着剂。较佳者采用含碳氟键的巨分子为黏着剂。此外,其他具黏结功能或可作为萤光体基质的无机或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如二氧化硅、二氧化钛、二氧化锆等无机或溶胶凝胶材料(sol-gelmaterials)等,亦可搭配"3.7nm波长的UVc而施用于波长转换涂层中。如前述,波长转换涂层中的萤光体粉末含量须符合以下条件(1)30%至85%体积百分比(以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总体积为基准)及/或(2)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1:1至20:1。于此,当黏着剂含量越低,所提供萤光层的萤光体彼此间、以及萤光体与施用该萤光层的基材间的黏附将越弱;相对地,当黏着剂含量越高,虽可提供较强的黏附效果,但该较高量黏着剂暴露于UVc的机会将越高,长期使用下除造成黏着剂的性能劣化外,更易使得所提供波长转换结构的发光效率降低。因此,为提供一合宜的波长转换涂层,较佳者使波长转换涂层中含有符合以下条件的萤光体粉末含量以形成类似沙琪玛的结构(即,黏着剂于涂层中系以薄层形式覆于萤光体粉末上,而非为一连续相)(1)体积百分比为50至70%的萦光体及/或(2)安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2.5:1至10:1。更佳者使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3:1至6:1。基于发光效率考量,萤光体粉末的粒径分布较佳为1至30微米,更佳为1至IO微米。此外,可采用二或多种粒径分布区间的萤光体粉末组合以增加其堆叠效率,增进所提供波长转换涂层的紫外光吸收效率与可见光发光效率。于此,仅需其一的粒径在上述范围即可。举例言之,可采用第一种粒径分布区间在1至10微米,且第二种粒径分布在1至1000纳米的萤光体粉末组合。于波长转换结构中,当转换涂层的厚度过高,将阻挡所转换释出的可见光,而若涂层厚度过薄,则易因UVc吸收不全而产生UVc泄漏现象,造成波长转换结构的基材或黏着剂等高分子材料黄化。因此,为提供合宜的UVc转换效益、避免黄化,宜控制波长转换涂层的厚度。于此,经发现,当转换涂层的厚度为萤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2至10倍时,可于涂层中具有多层萤光体粉末的堆叠,此可使UVc于涂层中经多次反射及/或折射,有效兼顾发光效率及阻隔UVc。更佳地,该转换涂层的厚度为安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3至5倍。举例言的,当萤光粉的平均大小为3至4微米时,转换涂层的厚度以6至40微米为佳,尤以10至20微米更佳。波长转换结构的基材可为一挠性膜,尤其是由聚合物材料所构成者,以利于传统巻对巻(roll-to-roll)的量产涂布方式。该挠性基材较佳具可透光性,更佳为具较高透光性。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采用选自以下群组的材料所提供的膜层为基材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1ate,PET)、三醋酸纤维(triacetyl-cellulose,TAC)、聚萘二曱酸乙二酯(po1y(ethy1ene2,6-naphthalate),PEN)、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PES)、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de),PVDF)、乙烯-辛烯共聚物(poly(ethylene-co-octene),PE-PO)、丙烯-乙烯共聚物(poly(propylene-co-ethylene),PP-PE)、杂排聚丙烯(atacticpolypropylene,aPP)、同排聚丙烯(isotacticpo1ypropy1ene,iPP)、官能化聚烯烃(functionalizedpolyolefin)、及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g—顺丁歸二肝(linearlowdensitypo1yethy1ene—g_ma1eicanhydride,LLDPE—g—MA),4交^f圭为光学级的PET与TAC。亦可以透明薄片为波长转换结构的基材。举例言的(但不以此为限),可采用由玻璃、石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聚(甲基丙烯酸曱西旨-苯乙蹄)共聚物(methylmethacry1ate-co-styrene,MS)、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所提供的薄片为基材,或者,可利用可透光的纤维织物(fabrics)作为基材,其材质通常为玻璃。此外,亦可采用由二或多层上述膜层及/或薄片所构成的复合层为基材;于此,可利用高分子感压胶以黏合各层。该波长转换结构可由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得提供一基材;于该基材表面涂覆一浆料,其置于一储槽中且包含(a)—可受UVc激发的萤光体粉末;(b)—抗UVc|占着剂;以及(c)一有机溶剂,其中,该萤光体粉末与该黏着剂均如前述所定义且此二者的重量比为1:1至20:1;以及干燥该经涂覆的基材。可采用任何合宜有机溶剂以作为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载剂(carrier)。一般而言,基于连续性涂布的容易性的考量,通常控制浆液黏度在10cps至10000cps的范围内,此时较佳采用低沸点有机溶剂,以避免于涂层干燥过程中因溶剂无法迅速挥发而发生荄光体沉淀,进而导致颜色偏差等问题。合宜的低沸点溶剂包括(但不以此为限)选自以下群组者C广L酮类、经一或多个卣基取代的C广"链烷类、C5-C7链烷类、C广C6环烷类、C「L链烷醇类、C广"醚类、乙酸乙酯、苯、曱苯、乙腈(acetonitrile)、四氢吹喃、石油醚、氟素溶剂、及其组合。较佳为C广C,酮类、经一或多个卣基取代的C广C,链烷类、C广C7链烷类、C5-L环烷类、乙腈、及前述的组合。适用的低沸点有机溶剂的具体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丙酮、甲乙酮、1,2-二氯乙烷、二氯曱烷、氯仿、戊烷、正己烷、庚烷、环戊烷、环己烷、曱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三级丁醇、乙醚、乙酸乙酯、苯、曱苯、乙腈(acetonitrile)、四氢呋喃、石油醚、及其组合。4交佳的具体实施例为曱苯、曱乙酮、乙酸乙酯、1,2-二氯乙烷、及其组合。浆料中的有机溶剂含量并非本发明重点所在,可视所欲浆料黏度而调整。一般所采用的有机溶剂含量(以浆料总重量为基准)在20至80重量%,较佳为35至55重量%。视需要地,可于浆料中进一步添加其他成分,以延长所提供波长转换结构的寿命。此等视需要添加的其他成分包括(但不以此为限)稳定剂、吸收剂、阻断剂、及其组合。于此,如氧化铝、氧化锌及二氧化钛的金属氧化物(较佳为具纳米尺寸者),可提供阻断效益;如二苯基酮及苯并三唑的有机化合物,乃典型的吸收剂,其可吸收紫外光而释出热;如受阻胺(hinderedamine)的光稳定剂,则可吸收纟皮激发基团而防止其所造成的化学反应。一般而言,为避免对波长转换结构的效能造成不利影响,此等视需要添加成分的总量通常为(以浆料总重为基准)不超过10重量°/。。于上述方法中,可于涂覆进行前或进行中将前述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掺混于溶剂中以形成所需浆料。其后,将该浆料涂覆于基材表面,再干燥去除溶剂,即得所欲的波长转换涂层。较佳地,于涂覆过程中对该储槽中的浆料施予适度的搅拌,以避免因密度差异所致的固体物沉淀或相分离现象。可以各式合宜方式以提供该搅拌。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经由机械搅拌方式、均质搅拌、混炼、双轴搅拌、三滚筒搅拌、行星式搅拌、球磨、或脉冲加压方式,以于储槽内的浆料中形成紊流扰动,达到搅拌目的。可采用任何合宜的方式来进行上述涂覆操作。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采用浸涂法(dipcoating)、刮刀式涂布法(commacoating)、喷》'余法(sprayingcoating)、》走^争式》余法(spincoating)、,齐压〉余布法(slotcoating)、帘幕式涂布法(curtaincoating)、凹板涂模法(gravurecoating)、或巻对巻(ro11-1o-ro11)涂布法。视需要地,可进行一或多次涂覆操作至所需的涂层厚度。该涂层可以任何合宜方式以干燥之。举例言之(但不以此为限),可以自然挥发方式、或辅以通气及/或加热的强制挥发方式(如通以热空气)来进行该干燥。该波长转换结构可应用于一发光模组。于此,可视需要于基材覆有波长转换涂层侧的相对侧形成如棱镜或微粒的光学增进结构,以提供额外的光学效果。波长转换结构可视需要更包含任何合宜的光学元件,例如扩散4反、扩散月莫、增亮月莫(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BEF)、反射式增亮膜(Dual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DBEF)、棱镜板(PrismPlate)、凸镜片(LenticularFilm)、偏光板、或前述组合的光学膜片,以提供增亮或偏光效能。波长转换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兹以图1B、1C例示说明,其中,O、*及^分别代表不同颜色的萤光体粉末。于图IB中,波长转换结构104包含一基材1041与一位于基材1041上方的波长转换涂层1043,基材1041由一如PET的透明膜层1045与一如PMMA、MS、或PC的透明薄片1047经由一层高分子感压胶1049所黏合而成的复合层。图1C所示波长转换结构106包含一基材1061与一位于基材1061上方的波长转换涂层1063,其中,基材1061—于一侧具棱镜结构或扩散结构的光学增进结构。此外,可视需要于基材上使用一保护性膜(如PET膜)以保护之。图2A显示一应用上述波长转换结构的发光模组的分解示意图。于发光模组20的框体201中设有UVc光源203。光源203通常为一灯管(lamp)。为固定灯管位置,使其不致产生移动,传统上会于光源203与框体201底部的间设置一光源固定座(holder)207(如图2B所示)。该光源固定座207通常具有一背板2071、多个固定架2073及一支撑柱2075。固定架2073与支撑柱2075均设置于背板2071上,背板2071则固定于框体201内的底部上。固定架2073夹持该光源203使其固定于一适当位置,而支撑柱20"则可支撑框体201上方的光学元件(图未绘示)使其不致下垂。其中,为保护光源固定座207不受光源203产生的UVc所损坏,亦可视需要于光源固定座207的表面上涂覆前述波长转换涂层(图未绘示)。下述的发光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均可视需要地设置光源固定座,惟简化起见,以下内容中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将以不设置光源固定座的态样来进行说明。再参考图2A,框体201具有一开口2011,于开口2011上设置一波长转换结构205,以与框体201形成一含有空气的密闭空间2013。波长转换结构205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2051及一基材2053,波长转换涂层2051涂布于基材2053面向光源203的侧面上(即,于基材2053的面光源侧)。于发光模组20中,当光源203产生UVc并射向波长转换结构205时,波长转换涂层2051中的萤光体粉末将被UVc激发,并释出可见光。该可见光的颜色可经由光混色原理而获得,例如混合红色、绿色及蓝色的可见光,可获得实质上白色的可见光。图3A显示一应用上述波长转换结构的发光模组30的剖面示意图。发光模组30包含一框体301、一波长转换结构305、由框体301与波长转换结构305所包围的含有空气的密闭空间3013、以及位于密闭空间3013内的UVc光源303。波长转换结构305包含一第一波长转换涂层3051及一基材3053,第一波长转换涂层3051涂布于基材3053面向光源303的侧面上(即,于基材3053的面光源侧)。第一波长转换涂层3051包含可受UVc激发而释出第一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框体301的内侧壁上则设置一第二波长转换涂层307,其包含可受UVc激发而释出第二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当光源303产生UVc并射向波长转换结构305及第二波长转换涂层307时,波长转换结构305的第一波长转换涂层3051中的萤光体粉末将被UVc激发而释出第一可见光;第二波长转换涂层307中的萤光体粉末则被UVc激发而释出第二可见光。该第二可见光于穿过波长转换结构305的后,与结构305所释出的第一可见光进行混光而产生一第三可见光。于图3A的发光模组30中,当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的颜色相同时,可提供颜色与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相同、但亮度较其为高的第三可见光;而若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的颜色不同时,则可产生混光作用,提供颜色与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不同的可见光。举例言之,当该第一可见光包含红色可见光及绿色可见光且该第二可见光为蓝光时,便可透过前述混光而产生白色可见光。该第二波长转换涂层307的设置,除可采用直接涂布于框体301内侧壁(如图3A所示)的方式以外,亦可经由先将第二波长转换涂层307涂布于一适当的挠性基材上(图未绘出),以形成一第二波长转换结构(图未绘出),其后再将该结构设置于框体301内侧壁上的方式而达成,提供所欲混光效益。图3B显示应用上述波长转换结构的另一发光模组32的剖面示意图。发光模组32包含一框体321、一波长转换结构325、以及由框体321与波长转换结构325所包围的含有空气的密闭空间3213。密闭空间3213内设有多个光源,包括可产生UVc的光源3231以及可产生可见光(例如蓝色可见光)的光源3233。波长转换结构325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3251及一基材3253,波长转换涂层3251涂布于基材3253面向光源的侧面上(即,于基材3253的面光源侧)。波长转换涂层3251包含可受UVc激发释出一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类似前述图3A的发光模组30,于发光模组32中,当光源3231产生UVc并射向波长转换结构325时,波长转换涂层3251中的萤光体粉末将被UVc激发,并释出一第一可见光。该第一可见光与光源3233所产生的第二可见光进行混光,产生一第三可见光。该第三可见光的颜色可与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相同(当第一可见光的颜色与第二可见光相同)或为第一可见光与第二可见光的混光结果(当第一可见光的颜色与第二可见光相异)。如周知,一般UVe光源于发光时,除UVe波段的紫外光以外,亦可能会提供少许UVa波段及/或UVb波段的紫外光。为有效利用UVc,本揭露中的萤光体粉末可选用吸收UVc波长的萤光体粉末,以及可吸收其他紫外光波长的萤光体粉末的组合,例如可吸收波长实质上为365纳米(nm)的UVb或400纳米(nm)的11、的萤光体粉末,以充分转换光源所发出的紫外光。为避免前述微量UVa波段及/或UVB波段紫外光所可能造成的影响,除可于发光模组的波长转换涂层中同时包含可吸收UVc与UVa及UVB的萤光粉以外,亦可于发光模组的波长转换结构中进一步包含一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以减少任何可能的紫外光泄漏。此一具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发光模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可参考图4A至4C,其中图4A为发光模组的分解图,图4B、4C为图4A中沿AA'线的波长转换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代表波长转换结构的二不同态样。如图4A所示,发光冲莫组40包含一框体401具有一开口4011,碎匡体401中设有UVc光源403。于开口4011上设置一波长转换结构405,波长转换结构405与框体401组合形成一含有空气的密闭空间4013。其中,波长转换结构405的一实施方式如图4B所示,由下而上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4051、一基材4053以及一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4055,即,波长转换涂层4051与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4055置于基材4053的两侧。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4055亦可视需要地与波长转换涂层4051置于基材4053的同侧,如图4C所示。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4055的材料可为任何可阻绝紫外光者,例如紫外光阻挡材料、紫外光稳定材料、紫外光吸收材料、紫外光反射材料、及前述的组合。常用的紫外光阻挡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具体态样可为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锌、及前述的组合。其中,较佳地采用粒径实质上小于1微米的金属氧化物。可釆用的紫外光稳定材料如受阻胺(hinderedamine),且可釆用的紫外光吸收材料则的具体例如二苯基酮、苯并三唑、及前述的组合。为更进一步阻绝紫外光泄漏,可于发光模组的框体内侧壁中进一步设置一保护层。参考图5,显示另一发光模组于框体部份的剖面示意图,该发光模组如图4A所示,但于框体内侧壁另具有一保护层。如图5所示,此一实施方式包含一框体501,其内设有UVc光源503,且于内侧壁上设置有一保护层505,以阻挡UVc光源所发出的光穿透该框体501。保护层505包含如前述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所含的可阻绝紫外光材料或一反射层(例如金属层)。框体501内侧壁可视需要设有一波长转换涂层(例如图3A所示),于设有此一波长转换涂层时,保护层505设置于框体内壁与波长转换涂层之间。上述各种发光模组亦可应用于显示装置的各种背光模组中,例如侧光式背光模组或直下式背光模组。图6为一应用该发光模组的侧光式背光模组60的示意图。背光模组60包含一框体61,框体61内的一侧设有UVc光源63,光源63的一侧则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65。于框体61的适切处设置有所需的光学膜片,例如扩散膜671、棱镜片673、导光板675、反射片679等等。图7为上述发光模组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应用态样的示意图。于图7中,直下式背光模组70包含一具一开口的框体701,框体701内设有UVc光源703,于框体701开口上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705,波长转换结构705上则设有一光学膜片707。其中,波长转换结构705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7051及一基材7053。基材7053通常为一可透光基材,且波长转换涂层7051通常设置于基材7053的面光侧。如前述图2B所述,有关光学膜片于发光模组(包括背光模组)的应用,传统于发光模组的框体内设有包含支撑柱的光源固定座。其中,支撑柱主要用以避免光学膜片下垂、减少膜片表面不平坦的现象,从而免除因此所致的亮度不均匀或不正确的结果。图8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直下式背光模组80包含一具一开口的框体81,框体81内设有光源83,于框体81开口上设有光学膜片85,且于框体81内存在支撑柱87以支撑光学膜片85,以免除膜片85表面不平坦所致的不利结果(为简化起见,此图中仅显示光源固定座的支撑柱部分)。然而,经发现,当于图7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组70采用已知手段,以支撑柱来支撑光学膜片707时,由于光学膜片707设于波长转换结构705上且波长转换涂层7051设置于波长转换结构705的面光源侧,故波长转换涂层7051将直接与支撑柱接触。此于长时间使用,或于背光模组搬运或安装过程中,均可能导致支撑柱损害(例如刮伤)波长转换涂层7051,造成背光模组的发光缺陷。为避免上述因支撑柱损害波长转换结构或波长转换结构刚性不足所致表面不平坦的现象,可于背光模组中进一步设置可提供波长转换结构一张力的一固定装置,维持该波长转换结构的表面于实质上平坦,且免除支撑柱的使用。特定言之,可于将一波长转换结构设置于背光模组之前,先预施加一张力于该波长转换结构,使其表面获得实质上的平坦。之后,于波长转换结构表面实质上平坦的状态下以一固定装置固定其形状,从而维持其表面于实质上平坦。可采用各式合宜的固定装置。例如,固定装置可以包含互相对应的第一元件及第二元件,当该两个元件互相结合时可固定波长转换结构的形状,使该波长转换结构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或者,固定装置可以包含一构形与框体相配合的元件,以于与框体相结合时固定波长转换结构的形状。举例言之,参考图9A至9F,显示本背光模组的一实施方式,其包含上述固定装置的一特定态样,其中图9B为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图9B至9F为图9B中沿BB'线的波长转换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代表波长转换结构的不同态样。如图9B所示,背光模组90包含一具一开口911的框体91,于开口911上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93,框体91内设有UVc光源95。波长转换结构93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931及一基材933,波长转换涂层931位于基材933的面光源侧。波长转换结构93经由一固定装置而固定其形状,固定装置包含第一框架971及第二框架973,且框架971与框架973具实质上相同尺寸。如第9B图所示,经由如黏合剂的合宜方式将框架971及框架973分别固定于波长转换结构93的上下两侧面,以固定该波长转换结构93的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固定装置所含二框架未必须具相同尺寸,亦可具不同尺寸,如图9C所示。于图9C中,固定装置含第一框架975及第二框架"7,第二框架977的尺寸小于第一框架975(或者相反,即,第一框架977的尺寸小于第二框架975)且可与第一框架9"相嵌设。从而,当框架9"与框架977相嵌设时,可将波长转换结构93固定于其中,从而维持其表面于实质上平坦。亦可如图9D所示,仅使用一框架979,经由黏合剂或其他适切方式将波长转换结构93固定于框架979上,以维持波长转换结构93的表面于实质上平坦,而可置于框体91上。或者,可如图9E及图9F所示,采用外径较开口911小的框架981或内径较开口9U侧的框体"截面大的框架983,经由框架981或983与框体91相嵌设的方式,固定波长转换结构93的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框架可为一体成形的框架或为多个条状物所组合的框架。此外,框架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亦可为应用上所需的其他形状(如椭圓形)。亦可于固定装置上具特殊构型设计,藉由构形间的组合而固定波长转换结构。参考图10A至10E,图10A为本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图10A为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图10B至10E为图10A中沿CC,线的波长转换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代表波长转换结构的不同态样。于图10A中,背光模组100的框体101具有一开口1011,于开口1011上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103,框体101内设有UVc光源105。波长转换结构103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1031及一基材1033,波长转换涂层1031位于基材1033的面光源侧。如图IOB所示,固定装置包含一具凹状结构的第一元件1071,以及一具凸状结构的第二元件10W。第一元件ion的凹状结构的位置至少与第二元件1073的凸状结构的位置相对应。当然,固定装置亦可包含一具凸状结构的第一元件10",以及一具凹状结构的第二元件1077,如图IOC所示。其中,该凹状结构的位置至少与该凸状结构的位置相对应。较佳地,该凹状结构与凸状结构分别为条形凹状结构与条形凸状结构。从而,于凹状结构与凸状结构相嵌设时,可以固定波长转换结构103于其中,而维持其表面于实质上平坦。亦可藉由框体与固定装置的组合,提供所欲固定波长转换结构的效益。图10D显示此一组合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框体101a进一步于顶端具一凸状结构,而固定装置则包含一具凹状结构的第一元件1079,该凹状结构的位置至少与凸状结构的位置相对应。当两者相互嵌设时,可以固定波长转换结构103,维持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或者,可于框体顶端具凹状结构而于固定装置包含具有与该凹状结构的对应的凸状结构的元件,参见图IOE。如图10E所示,框体101b进一步于顶端具一凹状结构,固定装置则包含一具凸状结构的第一元件1081,凹状结构的位置至少与凸状结构的位置相对应。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1071、1075、1079、1081及第二元件1073、1077被设置于波长转换结构103的部份侧边,惟不受此限,第一元件1071、1075、1079、1081及第二元件1073、1077亦可被设置于波长转换结构103的全部侧边或其他适当处。各凹状结构及凸状结构亦不受附图的形状所限。此外,固定装置可视需要包含二或多个第一元件或第二元件。举例言之,对于开口为矩形的框体而言,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可为环绕成矩形的条状物,亦可为由L形或I形条状物所相嵌组合而成的矩形。于此,当采用框体与固定装置的组合,以藉由其凹/凸结构相嵌设而固定波长转换结构时,可于固定装置含有二具有与框体顶端相对应凹/凸状结构的I形条状物,经由与框体顶端相对侧相嵌设而固定波长转换结构的相对侧边,以维持其表面于实质上平坦。亦可于固定装置含有二具有与框体顶端相对应凹/凸状结构的L形条状物,经由与框体顶端相对角相嵌设而固定波长转换结构的相对侧角,而维持其表面于实质上平坦。固定装置亦可为其他态样。参考图11A至11D,图11A显示一背光模组110,其中图11A为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图11B至11D为图11A中沿DD'线的波长转换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代表波长转换结构的不同态样。如图11A所示,背光模组110包含一框体111,框体111具有一开口1111,于开口1111上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113,框体111内设有UVc光源115。波长转换结构113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1131以及一基材1133,波长转换涂层1131位于基材1133的面光源侧。如图IIB所示,固定装置包含一具有一连接件的第一元件1171以及一具有一连接孔的第二元件1173,该连接件与该连接孔相配合。从而,经由该连接件与该连接孔而结合第一元件1171与第二元件1173,以固定波长转换结构113,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另一背光模组的实施方式如图11C所示,其中,背光模组系与图11A所示相同,但所包含的框体111a则进一步具一连接孔,而固定装置则包含一具有连接件的第一元件1175,框体111a的连接孔与第一元件1175的连接件相配合。从而,藉由连接件与连接孔而结合框体111a与固定装置的第一元件1175,以固定波长转换结构113的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类似地,可如图11D所示,于背光模组的框体111b进一步具一连接件(如图中所示的侧凸部分),而固定装置则包含一具有连接孔的第一元件1177,该连接件与该连接孔相配合。以藉由连接孔与连接件而结合框体lllb与固定装置的第一元件1177,以固定波长转换结构113的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元件1177或第二元件1173为一长条状,惟不受此限,其亦可为其他适当的形状。另外,具体言的,连接件可为一螺丝,连接孔可为一螺帽;或者连接件可为一卡榫,连接孔可为一卡槽;或为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已知的组合构形。又一背光模组的实施方式如图12A至12C所示,其中图12A为背光模组的分解图,图12B及12C为图12A中沿EE,线的波长转换结构局部剖面示意图,代表波长转换结构的不同态样。如图12A所示,背光模组120包含一框体121,其具一开口1211,于开口1211上设有一波长转换结构123,框体121内设有UVc光源125。波长转换结构123包含一波长转换涂层1231及一基材1233,波长转换涂层1231位于基材1233的面光源侧。如图12B所示,背光模组120另包含一固定装置,其包含一框架1271及一弹性件1273(例如一夹子)。透过固定装置,以弹性件1273将波长转换结构123固定于框架1271上而固定其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另一固定装置态样可参考图12C。其中,框体121a于顶缘具一凸出构形,固定装置则包含具一弹性件的第一元件1275(例如一夹子)。透过固定装置的第一元件1275将波长转换结构123固定于框体121a上而固定其形状,使其具实质上平坦的表面。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该弹性件可不受附图中的形式所限,亦可为螺旋形式或其他可供应用的形式。以下将以具体实施方式以进一步例示说明此处揭露的波长转换结构及其应用。实施例于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成分、材料及仪器如下所列(1)黏着剂成份黏着剂溶液A:筑光公司所提供含20重量%氟素巨分子的溶液(Chipaste),由黏着剂溶液A所得厚度约IOO微米的湿膜于50°C下30秒可完全干燥。私着剂溶液B:卄寻PVDF(polyvinylidenedifluoride,聚偏氟乙烯)(Dyneon公司)溶于丙酮中,所调配而得含7重量°/。PVDF的丙酮溶液,由私着剂溶液B所得厚度约100微米的湿膜于50。C下20秒可完全干燥。私着剂溶液C:将PVDF—HFP(po1yviny1idenedifluoride-co-hexafluoroproplene,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AtoHna公司,型号Kynar2801)溶于丙酮中,所调配而得含7重量y。PVDF-HFP的丙酮溶液,由黏着剂溶液C所得厚度约IO(M鼓米的湿膜于5(TC下20秒可完全干燥。(2)萤光体粉末日本Kasei公司,型号LP-W1,色号EX-D。(3)亮度测试方法I:测量模组UVc光源(253.7rim)的模组,该模组尺寸为60公分长36公分宽,其中放置16根UVc灯管(长度尺寸为590公分,管径为3.5公分,管壁厚为0.7公分,灯管强度为3100uW/cm2),灯管间的间距为2公分,灯源下方为一铝反射片,该模组上方留有一样品放置区。测试方法将待测样品以含萤光涂层面对UVc灯源的方式放置于灯源上方,样品上方0.5公分处放置一光学量测探测器(宇宏企业,型号RK828)以量取色度座标及亮度值。(4)亮度测试方法II:测量模组UVc光源(253.7nm)的模组,该模组尺寸为72公分长42公分宽,其中放置16根UVc灯管(长度尺寸为710公分,管径为3.5公分,管壁厚为0.7公分,灯管强度为3450wW/cm2),灯管间的间距为3.5公分,灯源下方为一涂布相同波长转换涂层的反射片,该模組上方留有一样品放置区。测试方法将待测样品以含萤光涂层面对UVc灯源的方式放置于灯源上方,样品上方50公分处放置一亮度色度计(中惠科技,型号TopconBM7)以量取色度座标及亮度值。实施例1将900克黏着剂溶液A置入2000毫升烧杯中,以磁石搅拌10分钟。再加入900克萤光体粉末,于室温下以机械搅拌叶混合20分钟,以获得混合均匀的浆料。浆料混合均匀后,加入气压式脉冲循环器中进行搅拌30分钟。其后,利用挤压涂布法涂布于PET基材(厚度125微米)上,其挤压膜口与PET基材的间距为15微米,吐出压力为0.12MPa,涂布速度为15公尺/分钟。湿膜完成后再以50°C的热风烘干,从而提供于PET基材上具12至15微米厚度的波长转换涂层的样品。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30公分长20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1.5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l所列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6</column></row><table>波长转换的结果如图13A与13B所示,其中图13A该提供UVc光源的模组的原始光源光谱,图13B为经过所得样品而发出的光谱;其显示所得波长转换涂层样品可有效将UVc转换为可见光。实施例2重复实施例1的浆料制备、涂布及干燥步骤,但将所得浆料挤压涂布于厚度125微米的PET基材上,得到于PET基材上具12至15微米厚度的波长转换涂层的样品。接着,利用刮刀涂布25微米厚度的压克力胶(全科企业,型号S3277)于所得样品的未经波长转换涂层涂布的面。涂布完成后将该样品与压克力基材(厚度2公分)及PET保护基材(厚度25微米),以滚轮贴膜设备(志圣工业,型号CSL-M25R)进行压合。其中,将样品的胶面压合于该压克力基材上,PET保护基材则贴压于该压克力(聚(曱基丙烯酸曱酯))基材的另一面。贴合速度为1.5公尺/分钟,压力3kgf/平方公分,温度40'C。同样地,重复上述步骤,但以聚碳酸酯基材(厚度2公分)取代该压克力基板。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30公分长20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2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2所列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7</column></row><table>实施例3取用计量的萤光体粉末与计量的黏着剂溶液分别调配为具有表3所列重量比的混合物,分别装于50毫升封口玻璃瓶中以磁石搅拌10分钟,再以超音波震荡10分钟,获得6份浆料。将10公分宽15公分长的PET基材(厚度125微米)吸附于真空吸气台上,将各浆料以绕线棒涂布法涂覆于PET基材上,涂布速度为10公尺/分钟,重复进行各浆料的涂布。将6个各涂有不同浆料的PET基材放置于流通空气中自然干燥3分钟,所得涂层厚度约为15至18微米。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30公分长20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2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3所列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7</column></row><table>实施例4I.含碳氟键的黏着剂重复实施例3的浆料制备、涂布及干燥步骤,惟使用黏着剂溶液A、l占着剂溶液B及黏着剂溶液C,且各萤光体粉末与祐着剂溶液所含黏着刑的重量比为5:1。再将所调配而得的浆料各自涂布于厚度125微米的PET基材上,得到具涂层厚度为12至15微米的样品。其中,使用黏着剂溶液A、B及C所得的样品分別称为样品A、B及C。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IO公分长IO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2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4-l所列表4-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column></row><table>式,对样品A及样品C进行一加速实验。分别将样品A及样品C放置于一单根UV灯管制具上,其中,样品与光源的距离为0.5公分,UV强度为10000yW/cm2:且样品照射面积为2公分x2公分。分别于一开始及20持续照射1000小时后量测强度及色度,结果如下表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8</column></row><table>取用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溶液A以萤光体粉末与黏着剂的重量比为5:1的比例装于5G毫升封口玻璃瓶中,以磁石搅拌10分钟,搅拌后以超音波震荡10分钟,得到一氟系浆料。另制备一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黏着剂溶液(以去离子水为溶剂且具20重量°/。的PVA)并与等重的萤光体粉末以研钵混合均匀,得到一碳氢系浆料(其中碳氢键的4定能为98kcal/mo1)。接着,将10公分宽15公分长的PET基材(厚度125微米)吸附于真空吸气台上,将两浆料分别以刮刀涂布法涂布于各PET基材上,刮刀间隙为50微米,涂布速度为10公尺/分钟。的后,将经氟系浆料涂布的PET基材放置于流通空气中自然干燥3分钟,经碳氢系浆料涂布的PET基材以热风烘箱80°C加热30分钟。所得涂层厚度约为17至20微米。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30公分长20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1.5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与光源照射180小时后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4-2所列表4-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9</column></row><table>表4-2结果显示,相较于碳氢系浆料的亮度衰减几达50%的表现,本揭露使用黏着剂中含有碳氟键所制得的波长转换涂层,即使在光源照射180小时后,仍可提供与初始相当的亮度。III.其他黏着剂溶液耳又10克的四乙氧基石圭》克(Tetraethoxysilane,TEOS),力口入10克的甲基三乙氧基石圭'坑(Methyltriethoxysilane,MTEOS)、3克的酒津青、2克的去离子水、及1毫升1%盐酸(HC1)水溶液。于室温下搅拌30分钟至均相。再于此无机水溶液中加入8克萤光粉,以磁石搅拌60分钟,搅拌后以超音波震荡10分钟,再以磁石搅拌30分钟,获得一浆料。依照上述II部分所述方式,将上述浆料涂布于厚度100微米的PET基材上。经涂布的PET基材系置于IOO'C烘箱中干燥60分钟,冷却后取出。接着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5公分直径(19.6平方公分)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2公分;依照CIE1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4-3所列表4-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实施例5采用亮度测试方法n,于相同管电压、电流及测量方式的条件下,对传统CCFL模组与实施例2所制得的压克力基板样品的性能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表5-1与表5-2所列表5-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0</column></row><table>(9点)表5-2项目/规格值转换涂层转换涂层+下扩散板转换涂层+下扩散板+BEFIII转换涂层+下扩散板+BEFIII+DBEFD中心辉度63768338117208066平均辉度(81点)6304.78218.611464.47863.2X色度0.27420.27620.28130.2909Y色度0,32650.32790.33620.3481均齐度(9点)92%92%91%93%上述结果显示,本波长转换涂层的性能较传统CCFL者为优。接着,采用亮度测试方法II,将所得压克力基板样品(即表5-2所列的「转换涂层+下扩散板」者)于该UVc模组中进行长时间照射,其色座标及亮度变化如表6及图14所示;其中,于各个点灯(照射)时间下,分别取两组相同的该压克力基板样品进行两次亮度测试,试验结果分为表6中所列样品A与样品B的结果。此结果显示经长时间照射后,本发明波长转换涂层仍可提供相当亮度。表6点灯时间(小时)样品编号中心辉度(nits)平均辉度(nUs)CIExCIEy0A87038599.70.2900.3409B88608622.10.28440.3374450A87558599.40,29310.3416B85628384.90.28160.32861880A86588475.40.29290.3399B83778188.80.28080.32673407A84138201.80.29300.3411B82268013.30.28120.3282实施例6(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效益)将20克私着剂溶液A与20克萤光体粉末装于50毫升封口玻璃瓶中以磁石搅拌10分钟,搅拌后以超音波震荡10分钟。将该浆料以刮刀涂布法涂布于IO公分宽IO公分长的石英表面,刮刀间隙为50微米,涂布速度为10公尺/分钟。经涂布的石英置于流通空气中自然干燥3分钟,该条件制作得的涂层厚度约为17至20微米。此为未具有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波长转换涂层样品。另一波长转换涂层样品以相同方式处理,惟石英表面预先以刮绕线棒涂布法(RDS编号06)涂布一层具阻挡紫外光功能的纳米氧化锌材料(澳大利亚AdvancedNanotechnology制造,型号NanoZ),;余布速度为10公尺/分钟,涂布后置于IO(TC热风烘箱中干燥30分钟。接着使用亮度测试方法I,其中样品放置区大小为30公分长20公分宽且样品与光源间的距离为2公分;依照CIEl931的色座标量测方式量测所得样品的x值、y值及亮度值,结果如表6及图15A(无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与图15B(具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所示表7CIExCIEy亮度(cd/M2)无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0.2890.3443339具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0.2940.3533535由图15A与图15B的比较可知,未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时,发光模组仍漏泄出少量未被使用完全的紫外光UVc波段,以及未被利用的紫外光UVA波段以及UVB波段;而当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时,紫外光UVc波段、UVa波段以及UVb波段均被阻絶。此外,由表7可知,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使用,并未实质上影响发光模组的效能。实施例7(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效益)如实施例6,但以PET(polyethyleneterephtha1ate)为基材,且量测紫外光穿透度,如图16A、16B,前者为未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发光模组的紫外光穿透光谱图,后者为设有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的发光模组的紫外光穿透光谱图,图中虚线框起处为紫外光UVc波段及UVB波段的波长。比较图16A与图16B可知,于设置紫外光波长阻绝涂层时,几乎可完全阻绝紫外光的泄露。实施例8(混光的效益)提供两组如图3A所示的结构,其中,第一组的第一波长转换涂层与第二波长转换涂层相同,第二组的第一波长转换涂层则与第二波长转换涂层不同。所使用的黏着剂溶液为黏着剂溶液A,且所使用的萤光体粉末为日本Kasei7>司的产品。第一组的第一波长转换涂层与第二波长转换涂层以下列方式获得。将受UVc激发可释出红色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下称「R萤光体粉末」)、受UVc激发可释出绿色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下称「G萤光体粉末J)及受UVc激发可释出蓝色可见光的萤光体粉末(下称「B萤光体粉末」),以4.4:1.6:4.0的比例混合提供一萤光体粉末混合物。将该萤光体粉末混合物倒入装于50毫升封口玻璃瓶中的10公克黏着剂溶液A中,并以磁石搅拌10分钟,再以超音波震荡10分钟,提供一浆料。将10公分宽15公分长的PET基材(厚度100微米)吸附于真空吸气台上,将所得该浆料以刮刀涂布法涂布于该PET基材上。其中,刮刀间隙为50微米且涂布速度为10公尺/分钟。之后,将经涂覆的PET基材放置于流通空气中自然干燥3分钟,所得涂层厚度约为17至20微米。第二组结构的第一波长转换涂层的制备如第一组结构,但所采用的浆料经由将6.4公克由R萤光体粉末与G愛光体粉末以4.9:1.5的比例混合的萤光体粉末混合物到入6.4公克的黏着剂溶液A中所得到者。第二组结构的第二波长转换涂层的制备亦如第一组结构,但釆用由10公克B萤光体粉末与10公克黏着剂溶液A混合而得的浆料,且涂布于厚度225微米的PET基材上。分别将上述两组具有第一波长转换涂层的PET基材设置于两组框体的开口上以及将具有第二波长转换涂层的PET基材设置于两组框体的内侧壁上。的后,分别测量两组结构的光学特性质,结果如表8所示表8<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4</column></row><table>表8结果显示,第二组所提供的亮度值较第一组提升约5至6%。上述各实施例及态样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例如附图中所示的各元件的形状或形式并非限制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及精神的情况下,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后述的权利要求书所列。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框体,具有一开口,并于其中形成一中空区域;一紫外光UV光源,设置于该框体的中空区域;一基板,置于该开口上方;以及一第一波长转换涂层,可将该紫外光光源所发射的紫外光转换为一第一光,位于该基板与该光源间,其中,该框体与该基板形成一密闭空间,且该空间内含有空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保护层于该框体内侧壁上,以阻挡光源所发出的光穿透该框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是一第二波长转换涂层,该第二波长转换涂层包含与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相同或不同萤光粉,以将相同或不同波长的UV光转换成与该第一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一第二光。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更包含一反射层,该反射层与该框体内侧壁相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含二种或多种萤光粉,各该萤光粉可将相同或不同波长的UV光进一步转换成与该第一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一第二光。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第三波长转换涂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之间,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与该第三波长转换涂层包含不同萤光粉,以将相同或不同波长的UV光转换成与该第一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一第二光。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可见光光源,设置于该框体的中空区域,其可产生一第二光。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是一反射层。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层是一金属层。10.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与该第二光混光形成一第三光。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光包含红色可见光及绿色可见光,第二光为蓝色可见光,且第三光为白色可见光。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包含(a)—可受UV激发的萤光体粉末;以及(b)—抗UV黏着剂;其中该第一转换涂层的厚度为该萤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2至10倍,且该萤光体粉末于该第一转换涂层的含量符合以下至少一条件(I)该萤光体粉末于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30%至85%,以该萤光体粉末与该抗UV黏着剂的总体积为基准;以及(II)该萤光体粉末与该抗UV黏着剂的重量比为1:1至20:1。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换涂层的厚度为该萤光体粉末平均粒径的3至5倍。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萤光体粉末于该第一转换涂层中的体积百分比为50至70%。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萤光体粉末的粒径分布包含至少两种粒径分布,第一种粒径分布区间在1至IO微米,第二种粒径分布在1至1000纳米。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抗UV私着剂是一巨分子结构,且其重复单元的至少一者包含一分子键能大于113kcal/mol的化学键。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抗UV黏着剂选自以下群组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全氟烷氧、氟橡胶、氟弹性体、非结晶型氟高分子、硅橡胶、聚硅氧烷、及其组合。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抗UV黏着剂一含碳氟键的巨分子。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一光源固定座,且该第一波长转换涂层更设置于该光源固定座的表面上。20.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用以发出白光。全文摘要一种发光模组,包含一框体,具有一开口,并于其中形成一中空区域;一紫外光光源,设置于该框体的中空区域;一基板,置于该开口上方;以及一第一波长转换涂层,可将该紫外光光源所发出的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位于该基板与该光源间,其中,该框体与该基板形成一密闭空间,且该空间内含有空气。文档编号H01J63/00GK101226869SQ20071014135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申请日期2007年7月31日优先权日2007年1月19日发明者张文吉,林瑜平,王富田,陈定和,陈致源申请人:金益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