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96942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透光型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一种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装置。
本发明包含与2004年8月4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4-228625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参考。
背景技术
相比于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尺寸扩大,重量更轻以及能量使用更低,从而适用于电视接收器或各种显示装置,作为一个实例,如自发光PDP(等离子显示板)。液晶显示装置在两个可变尺寸的透明基板中间封入液晶,并通过设置在透明基板上的两个电极施加电压以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以及光透射率,进而实现例如预置图像的光学显示。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要设置使照明光入射在液晶板上的光源。所用光源可以是从液晶板的背面的横向侧面入射照明光的侧光系统,或从液晶板的背侧直接入射照明光的背光系统。构造为从液晶板的背侧提供照明光的背光单元,包括光源、将光源发出的照明光引至液晶板的导光板、反射片以及透镜片或光散射片,并被构造为引起光源发出的照明光入射在液晶板的整个表面上。
对于适用于这种类型背光单元的光源,可以使用在荧光管内封有汞或氙的冷阴极荧光灯(CCLF)。这种类型的背光单元具有以下缺点,冷阴极荧光灯的发光亮度低并且背光单元的使用寿命短,而且在阴极一侧上存在低亮度区域而不能保持均匀亮度。
在大显示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配有置于光散射板背面上的多个伸长冷阴极荧光灯的区域照亮构造(area lit configuration)的背光装置,用于将显示光照射在液晶板上。这种区域照亮构造的背光装置也具有归于冷阴极荧光灯的问题,并且如果该装置用于超过30英寸的大格式电视接收器,则亮度不足或亮度均匀性不足的问题变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在区域照亮构造的背光装置中,已经提出一种LED区域照亮构造的背光装置,其中在光散射薄膜的背表面一侧上二维地排列着许多的三原色发光二极管,即红色、绿色和蓝色发光二极管,有时简写为LED。在LED区域照亮构造中,能够用降低成本的LED以低能源使用在大尺寸液晶板上实现高亮度的图像显示。
同时,对于适用于LED背光装置的光源而言,至今已经提供了以矩阵结构或阵列结构排列的许多LED。在阵列构造的LED背光装置中,许多LED设置在互连基板上的相同共轴线上以形成发光元件,同时按照共轴线排列许多的发光单元以形成发光阵列并以相同的间距设置许多这样的发光阵列以形成发光系统。在所述LED背光装置中,如果许多LED发出的大体积照明光通过导光板直接入射在液晶板上,则在液晶板上有时会产生色彩不规则性或灯光影像。
因此,在LED背光装置中,光散射板设置在导光板和发光单元之间,阻止每个LED发出的光直接落在面向每个LED的区域,即按照入射体积一次反射或控制上述光并使其传输通过其周边区域。同样,在LED背光装置中,以每个LED发出的光根据光均衡性入射在光散射板的周边区域的方式,将具有诸如把出射光主要朝外部发出的方向性的所谓的侧面发光型LED用作每个LED。
对于LED背光装置,反射板与每个发光单元相结合使得照明光有效地入射在液晶板上。而且,对于LED背光装置,光散射板反射的出射光或朝外边缘发出的出射光,由反射板反射而落在光散射板上。反射板形成有与相应LED相互对准的多个引导通孔,并且LED单元的发光部分通过这些引导通孔朝液晶板凸出。
同时,在传统的LED背光装置中,涂覆聚合物的反射板被用作由扩展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或铝板形成的基板。反射板被形成为与液晶板基本相同的形状。另外,在传统的LED背光装置中,在液晶板的背侧设置密封的空间区域以防止照明光泄漏到外部。在此空间区域内,设有前述的许多LED和上述板。在此LED背光装置的结构中,存在LED中所产生的聚集热量。如果在LED背光装置中释放热量,则构成该装置的光学元件或反射板膨胀并改变大小,进而导致每个LED单元和反射板中所形成的引导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精确度发生偏移。
此外,根据具有以上发光阵列结构的上述LED背光装置,互连基板的尺寸精确度、LED配置精确度、背板的尺寸精确度以及反射板装配精确度中的相对位置变化,明显地影响LED与设置在与这些LED结合反射板中的相应引导通孔中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度。LED背光装置装载有增加数量的LED,同时反射板的尺寸增加,进而液晶板的尺寸增加。另外,根据LED的数量提供许多的引导通孔。
同时,根据传统的LED背光装置,虽然以高精确度组装这些元件,但每个元件的加工精确度形成得较高,以抑制另外由许多LED和相应引导通孔之间所产生的热量引起的位置偏移的反作用,所述引导通孔设置在反射板内并与这些LED相接合。
可是,如果元件的加工精确度和组装精确度形成得较高,则不仅生产成本增加,而且生产效率也下降。
设置在反射板中的引导通孔的直径比LED的尺寸大,以便弥补引导通孔和在此接合的LED之间的位置偏移。引导通孔的直径按照这种方式会被扩大,在引导通孔和在此接合的LED之间产生大的间隙,进而照明光通过间隙泄漏到背侧从而降低了光利用率。此外,必须设法遮蔽泄漏到背侧的光,进而产生复杂的结构。
反射板需要具有与LED背光装置匹配的尺寸。如果LED背光装置的尺寸增加,侧反射板本身的尺寸也增加。为了生产大尺寸的反射板,必须由具有足够机械硬度的材料制成。因此,使用由铝板制成的反射板。形成反射板的铝板,在其表面上涂覆用作绝缘材料的聚合物以确保电绝缘。即使铝板的表面涂覆绝缘材料,并随后形成与LED接合的引导通孔,则在引导通孔的内周边表面上也暴露铝基材料,进而存在于反射板和在此接合的LED的终端部分之间不能维持电绝缘的危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期望扩大引导通孔而使其比LED的外部尺寸大,以防止LED的终端与引导通孔的内表面相接触,可是,如果引导通孔的尺寸增加,则在引导通孔和在此接合的LED部分之间的间隙也增大,进而进一步增加光向背侧的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由此克服上述问题并提高光源发出光的利用率进而能够实现亮图片显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由此抑制导光空间部分发出的光泄漏以提高光利用率,同时促进各个组成部件的加工和组装。
在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中,一些发光二极管同轴地设置在互连基板的一个表面上以形成发光单元,并且多个上述发光单元以相同的间距排列在通过光学薄片块的相同共轴线上以形成其上落有照明光的发光阵列。该背光装置包括许多反射片件(sheet piece)和反射板,将其组装成承载多个互连基板并形成发光阵列的热辐射板。
散热板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其中散热板基底(base)的主要表面形成有沿着基板装配部分两侧并排承载互连基板的基板装配部分。用于沿着基板装配部分的两个横向侧边延伸的反射板支撑体被形成。每个反射片件由显示反射特性的片状材料形成并具有对应预定数量发光二极管长度的长度以及小于热辐射板宽度的宽度。每个反射片件包括多个引导通孔,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part)通过该引导通孔。反射板由外部形状几乎等于液晶板外部形状并显示出反射特性的板状材料形成。反射板具有多行的引导开口,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该开口。
当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面向引导通孔而凸出时,由于反射板重叠在反射片件上并以这种状态粘结在热辐射板的反射板支撑部分上,以通过反射片件的引导通孔凸出的发光二极管通过引导开口凸出而面向液晶板背侧的方式,将反射片件设置在热辐射板上。粘结在热辐射板上的反射板固定每个反射片件以防止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出射光泄漏到背面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背光装置,其中从一个发光单元向另一个发光单元地安装反射片件,能够在不必确保加工和组装这些引导通孔中接合的发光二极管的过多精确度的情况下,防止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通过引导通孔泄漏。
热管装配部分按照基底的整个纵向长度,形成在每个热辐射板的基底中。以与热管装配部分的内壁紧密接触的方式将热管设置在其中,并且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并被传至散热板的热量由组装在热管装配部分中的热管传送至散热装置。
防尘弹性部件(member)粘结在,设置于每个热辐射板横向侧面上的每个反射板支撑部分上。每个防尘弹性部件关闭承载互连基板的基板装配部分的敞开侧面,以防止灰尘和污垢侵入到基板装配部分的内部。
在与每个发光阵列相关的反射板中形成的每个引导开口,按照每组与每个相邻组由桥分开以允许多个发光二极管通过其中的方式,由设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组引导开口形成。
当发光二极管通过引导通孔时,将反射片件组装在每个互连基板上。反射板设置在每个热辐射板的反射板支撑部分上。反射板的每个桥将反射片件推靠在热辐射板上以防止反射片件的浮动。
每个反射片件由绝缘聚合片状材料制成,并且反射板由铝基板制成。形成反射板的铝基板所面对的每个引导开口的内周边,被设置在整个周边上直径小于引导开口的每个反射片件中所形成的每个引导通孔的内周边上。根据每个反射片件朝反射板中每个引导开口的内周边凸出的部分,能够借助每个反射片件维持形成反射板的铝基板和每个发光二极管的终端部件之间的电绝缘。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光透射液晶板,具有许多发光二极管以根据发光二极管发射到液晶板的光引发大体积照明光的背光部分,用于使照明光经受预置光学转换并使产生的照明光落在液晶板上的光转换部分,用于使照明光以均衡状态落在液晶板上的光引导单元,用于将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朝光引导单元反射到周围的反射部件,以及用于散除背光部分中产生的热量的散热部分。背光部分包括多个以相同间距设置在互连基板一个表面上的发光阵列,每个发光阵列包含多个发光单元,而每个发光单元由配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光转换部分设置在液晶板和背光部分之间并由多个功能性薄片叠层形成,以便按照预定光学转换处理背光部分提供的照明光进而为液晶板发送稳定状态的转换照明光。光转换部分由多个功能性光学薄片叠层形成并设置在液晶板和背光部分之间,而且执行把照明光起偏为正交分量的作用,纠正其相位差的功能以加宽视场角度并防止着色,以及执行光散射的功能,进而允许背光部分发出的照明光以稳定的状态落在液晶板上。
光引导部分包括光散射导光板以及光散射板。光散射导光板由例如乳白色导光聚合物材料形成以确定厚度并散射其内部的入射照射光,进而从导光板的整个表面朝光转换部分平均地发出产生的光。光引导部分的光散射部分选择性地对照明光实行反射散射操作以及光透射操作以均衡亮度,进而使光入射在光散射导光板。光散射板由例如透明的聚合物材料形成并在与每个发光二极管对准的部分处形成显示光反射散射特定的一些调光器件(lightdimmer part)。光散射板控制发光二极管下方直接发出并入射在其上的光的体积,以便抑制产生部分高亮度部分,进而允许背光以相同的亮度入射在光散射导光板的整个表面上。
热辐射部分由显示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并包括在基底的主要表面上的许多散热板,每个散热板具有沿着纵向在相同的共轴线上并排支撑多个散热板的基板装配部分。热辐射板形成发光单元的支撑部件,并且是(represent)与液晶板背面上相互以相同间隔共轴排列的多个发光阵列相关的散热板。每个散热板包括沿着基板装配部分两侧延伸的直立反射支承件并且反射板与这些反射板支承件粘合。
每个散热板在形成有基板装配部分的基底的底面部分内具有多个凹口状热管装配部分,其中每个热管装配部分包括沿其长度并排设置在共轴线上的多个热管装配部分。热管按照与其内壁紧密接触的方式组装在每个热辐射板的热管装配部分内,并且发光二极管内放出的热量由该热管传递到散热板。
反射部分将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到周围,并将光散射板的调光器件所反射的光朝导光部分反射。该反射部分包括外部形状几乎等于液晶板外部形状的多个反射片件和反射板。每个反射片件由具有反射特性的矩形薄片形成,所述矩形具有对应预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的长度以及小于热辐射板宽度的宽度。每个反射片件配有形成在同轴线上的许多引导通孔。这些引导通孔沿着相同的共轴线延伸并且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件通过其中。
当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件通过面向发光部件的引导通孔凸出时,将反射片件配置在散热板上。当反射板叠置在反射片件上时,将反射板与热辐射板的反射板支承件粘合以形成反射部分。当各个发光件从引导开口凸出时,从反射片件的各个引导通孔凸出的发光二极管面对液晶板的背面部分。
多个发光二极管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具有支撑互连基板功能的散热板予以散除。热管组装在沿着散热板的基底底面长度按照与其内壁紧密接触的方式形成在整个表面的热管装配部分内,以便传递每个发光二极管内放出并传递到热辐射装置的热量。
在与每个发光阵列相关的反射板中形成的每个引导开口,按照每组引导开口与每个相邻组引导开口由桥分开以允许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其中的方式,由设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组引导开口形成。当反射板粘结在每个热辐射板的反射板支撑部分上时,桥朝向热辐射板推进反射片件以便抗浮动地固定反射片件。
反射片件由绝缘聚合物片状材料形成,而反射板由用作基材的铝形成。反射片件中每个引导开口的开口边缘,以维持每个引导开口的内部边缘和每个发光二极管的终端部分之间电绝缘的方式,从直径小于每个引导开口的反射片件中每个引导通孔的开口边缘在整个周边部分上向内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背光装置以及使用该背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当从背板以均衡状态提供大体积照明光时,甚至在大尺寸的液晶板中,都可进行高亮度图像显示。甚至在没有维持发光二极管的高加工精确度或高组装精确度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每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照明光泄漏,提高光利用率进而实现高亮度显示。
根据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尤其是在结合附图阅读时,使得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殊优点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示出了体现本发明的光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示出了光透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纵向截面图。
图3为示出了导光部分、背光部分和反射部分的平面图,它们的一部分被除去。
图4为示出了背光部分的发光单元的主要部分以及反射部分的反射板和反射片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为示出了背光部分的发光单元的主要部分以及反射部分的反射板和反射片件的纵向截面图。
图6为示出了导光部分和光学螺柱件(optical stud member)的主要部分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光透射型液晶彩色显示设备,简称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用于例如具有大显示表面,诸如30英寸或更大显示表面的电视接收器或显示监视器设备。参照图1和2,该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液晶显示板单元2和配置在液晶板单元2背侧面上以发出大体积照明光的背光部分。在液晶板单元2和背光部分3之间,设有用于对背光部分3发出的照明光施加预定光学转换以及使光落在液晶板单元2上的光转换部分4,用于使背光部分3的照明光以均衡的状态落在液晶板单元2上的导光部分5,用于将背光部分3发出的照明光反射到导光部分5周围区域的反射部分6,以及用于散除背光部分3中所产生的热量的散热部分7。
液晶显示板单元2包括30英寸或更大的大显示图像映像(picture image)尺寸的液晶板8。液晶板8的外边缘部分通过间隔器11或引导(guide)部件12被夹持以及承载在正面框架件(front face frame member)9和支架框架件(holder frame member)10之间,如图2所示。支架框架件10和随后详细说明的背板13形成底架(chassis)并固定在外壳配置件(未示出)上。各个组成部件配置在底架部件上。在液晶板8的前侧面上配有玻璃盖片(未示出)。
液晶板8包括配有透明电极的第一玻璃基板,类似地配有透明电极并与第一玻璃基板间隔配置的第二玻璃基板,例如利用玻璃珠维持上述间隔并且上述间隔填充有液晶。通过为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电极施加电压所产生的电场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在液晶板8的第一玻璃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条形透明电极、绝缘膜和取向膜。在液晶板8的第二薄膜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三原色的彩色滤光片、保护涂层、条形透明电极和取向膜。在第一和第二薄膜基板的表面上分别粘结光偏振薄膜和相位差薄膜。在液晶板8上,与分界面处液晶分子水平排列聚酰亚胺取向膜。光偏振薄膜和相位差薄膜具有非饱和白光波长特性以便借助彩色滤光片以全色表示显示所接收的图像。
注意到,本发明中使用的液晶板8不限于上述的液晶板,可以使用本领域中迄今为止所存在的各种液晶板结构。
在液晶板单元2的背面一侧上配置背光部分3,如图2所示。面对液晶板单元2的整个表面设置背光部分3,并与液晶板单元2一起构成光学密封导光部分14。预定数量的发光单元15设置在一条线上以形成发光阵列16。以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设置许多发光阵列16以构成背光部分3。在图3中,纵向设置三个发光单元15以形成一行发光阵列16,并且在高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六行这样的发光阵列16。因此,3×6=18个发光单元15构成背光部分3。
构成背光部分3的每个发光单元15由例如互连基板17、配置在互连基板17上的多个LED18、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构成,如图2所示。在背光部分3中,在每个发光单元15的互连基板17上配置总计为25个分别包含红色LED、绿色LED和蓝色LED的LED单元18,其中25个LED在相同的共轴线上连续排列。因此,为每个发光阵列提供25×3=75个LED18,并在背光部分3中,于六行中设置总计为75×6=450个LED18。
参照图2和5,每个LED单元18具有由树脂支架18b固定的发光部件18a,从树脂支架导出一对终端18c。尽管没有详细示出,但每个LED18为具有光发射方向性的所谓的旁发射LED,并将发出光的主要部分朝发光部件18a的外周围发射。同时,背光部分3的发光单元15的数量,或LED单元18的数量和间隔,根据例如液晶板8的尺寸或每个LED单元18的发光能力予以确定。
在发光单元15中,根据相同的设计参数形成互连基板17。尽管未示出,但在每个互连基板17上形成串联LED或与LED单元18互连的岛的互连图案。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配置在每个互连基板17的一端以及宽度方向上横向侧边附近的对边上。
在每个发光阵列16中,发光单元15排列在相同的行中,以便沿相同的方向定向互连基板17,如图3所示。奇数排列的发光阵列16,即第一、第三和第五排的发光阵列的发光单元15,使得承载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的互连基板17的一侧边缘向下弯曲(down-turned)。另一方面,偶数排列的发光阵列16,即第二、第四和第六排的发光阵列的发光单元15,使得承载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的互连基板17的一侧边缘向上弯曲。
因此,在给定排的发光阵列16中,排列发光单元15使得同一排内的两个相邻的互连基板17的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彼此相对。此外,排列偶数和奇数排的发光阵列16,使得两个相对发光单元15的互连基板17的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彼此相对。
同一排内的发光阵列16借助未示出的与连接器适配的导线相互串联。由于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彼此相对,跨越发光单元15的相互连接可以具有最短的长度。在每个发光阵列16中,输入连接器19设置在每个偶数排的右手侧发光单元15的最右端,而输出连接器20设置在左手侧发光单元15的最左端。类似地,在每个发光阵列16中,输出连接器20设置在每个偶数排的左手侧发光单元15的最左端,而输入连接器19设置在同排右手侧发光单元15的最右侧。在每个发光阵列16中,通过利用奇数排和偶数排之间形成的纵向间隔铺设导线。通过背板13中形成的拉出孔(未示出)将导线拉进以及拉出每个间隔,并被夹持器(未示出)捆扎在每个间隔内。
在背光部分3中,通过利用发光阵列16之间形成的间隔固定并引导导线,能够有效地利用上述间隔并同时简化互连过程。在背光部分3中,根据配置在每个互连基板17上的输入连接器19和输出连接器20的位置,可判别同排内以及相邻排之间的发光单元的错误配置。此外,在背光部分3中,根据每个发光阵列16的结构,能够简化跨越互连基板17的互连结构或互连过程,或者可以共用导线。
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基于背光部分3的每个LED单元18所发出光的大体积照明光,经过光转换部分4落在液晶板8上。所述光转换部分4包括外部轮廓类似于液晶板外部轮廓的多个功能性光学薄片的叠层。尽管未详细示出,光转换部分4的叠层由多个实行各种光学功能的功能性光学薄片,如用于使从背光部分3入射照明光起偏为垂直偏振光分量的功能性光学薄片,用于补偿照明光的相位差以增加视场角并防止着色的功能性光学薄片或使照明光散射的功能性光学薄片所构成。
参照图2,如之后所述,光转换部分4具有与导光部分5的光散射传导板21的主要表面相结合的功能性光学薄片的叠层,并借助组装到背板13上的固定支架部件22设置于液晶板8的背侧面上,以便在光转换部分和液晶板之间维持预定间隔。光转换部分4不限于上述的功能性光学薄片的叠层,并还可包括其它功能性光学薄片,如提高亮度薄膜、相位差薄膜或上下散射片以及夹在其中的棱镜片的装置。
在液晶显示装置1中,背光部分3通过导光部分5发送的照明光,在整个表面上亮度均衡并经由导光部分14引导,进而通过光转换部分4落在液晶板8上。导光部分5由借助光学螺柱件25彼此保持预定相对距离的光散射传导板21和光散射板23构成,并按照随后说明的方式设置在导光部分14内。
光散射传导板21为具有与液晶板8相同的尺寸并且厚度略厚于液晶板8的板,其由光传导的乳白色聚合物材料,诸如丙烯酸聚合物或聚碳酸酯聚合物模制而成。光散射传导板21的主要表面上粘结有光转换部分4的功能性光学薄片叠层,并具有被固定支架部件22所保留的外围部分。光散射传导板21根据内部折射和常规反射使主要表面相反一侧入射的照明光散射,以使散射的照明光从一个主要表面入射到光转换部分4,进而在整个表面上均衡上述光的亮度。
光散射板23为由透明聚合物材料,如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具有与液晶板8基本相同尺寸的板件,并且与背光部分3分开预定间隔地设置光散射板。光散射板具有控制LED单元18发出光的入射状态的功能。调光器图案24形成在光散射板23上与每个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相对准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
通过印制直径略大于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的圆形图案,利用显示光反射和散射特性的墨水形成每个调光器图案24。通过例如丝网印刷方法精确形成每个调光器图案24,所述方法利用通过混合包含预定比例的遮光剂和散射剂的墨水成份所获得的墨水。墨水中使用的遮光剂可列举如下氧化钛、氧化钡、碳酸钙、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镍、氢氧化钙、硫化锂、四氧化三铁、甲基丙酸烯树脂粉末、云母(绢云母)、高岭土粉末、高岭土、斑脱土、金末或纤维筛(pulp fiber)。墨水中使用的散射剂例如可列举如下氧化硅、玻璃珠、精细玻璃微粒、玻璃纤维、液态硅、石英粉末、镀金聚合物珠、胆甾型液晶的液体以及再结晶化的丙烯酸树脂的粉末。
光散射板23反射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直接向上发出的光,所述发光部件直接设置在调光器图案24下方。光散射板23允许照射光入射在未承载有调光器图案24的区域内,即不直接面向每个发光阵列16的区域。光散射板23通过每个调光器图案24控制每个LED单元18发出并直接入射在光散射板23上的光,以便将照明光照射在光散射传导板21的整个表面上,进而通过抑制照亮表面上局部高亮度区域的产生来均衡化光的亮度。
也可以这样设计光散射板23,使每个调光器图案24由许多直径大于LED18的发光部件18a的区域内所形成的圆点所构成,以便通过部分透射和部分反射及散射照射光来限制入射光的体积。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每个调光器图案24的圆点在中心区域高于周围区域,将光散射板23形成所谓的分层图案,以限制中心区域内的入射光体积并占据相对于LED单元18的未对准的位置。应当注意到,在使用上述的旁发射LED单元18中,照明光倾向于汇聚在发光阵列16之间限定的区域内。在此考虑中,可沿着上下方向延长每个调光器图案24来抑制这种现象。
应当注意到,每个LED单元18发出并以超出临界角的角度入射在光散射板23上的部分入射光,在光散射板23的表面上反射。背光部分3的每个LED单元18发射到周围区域的光,光散射板23的表面反射的照射光和每个调光器图案24反射的照射光,被反射部分6反射并通过光散射板23有效地入射在导光部分5上。反射部分6重复反射所述反射部分和光散射板23之间的光以便基于扩展的反射原理提高反射率。
参照图2和4,反射部分6由从一个发光单元15向另一个发光单元设置的大尺寸的反射板26和许多反射片件27构成。当根据形成散热部分7的散热板28和光学螺柱件25定位随后详细说明的反射板26时,反射板与背光部分3相结合。反射片件27可被上述反射板26保持在适当的位置。
由于反射板26具有较高的表面精度,所以其不会变形并被形成以和液晶板8基本相同尺寸的大尺寸部件,其中反射板以预定的距离和导光部分5相结合,所以反射板需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刚性。因此,反射板26由例如铝板29以及包含荧光剂并与板29的表面粘合的扩展PET层30形成。反射板26不仅可由铝板形成,也可由具有镜面的不锈钢板形成。在反射板26用于小尺寸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中,其可由例如包含荧光剂的扩展PET形成。扩展PET的重量轻,显示95%量级的高反射率并存在不同于金属光泽色彩的颜色色泽,进而使得反射表面的平直性(grazing)不突出。由此,扩展PET也可用于常规液晶装置。
参照图3,反射板26配有6行与发光阵列相关联的引导开口31。更详细地,每排引导开口31包括许多水平延伸的矩形单位(unit)引导开口32a至32n,所述开口置于相同的共轴线上并由桥33相互隔开。这些单位导光开口有时被称作下方的单位引导开口部分32。单位引导开口部分32的每个开口具有略大于LED单元18中发光部件18a的外部直径的开口宽度,以及足以允许5个LED单元15通过其中的长度。
因为每个发光阵列16具有75个LED单元18,每行的引导开口31由75÷5=15个单位引导开口部分32构成。引导开口31不限于上述结构并可被设计为具有对应每个发光阵列16全长的长度的单一开口。可是,由于所述行的引导开口31的每个桥33必须起到确保反射板26的机械刚性以及作为固定反射片件27的操作位置的作用,所以单位引导开口部分32优选具有大小恰好足以允许几个LED单元18通过其中的长度。
每个反射片件27由具有高反射特性的材料,如前述的扩展PET形成以矩形外形,所述矩形具有与每个互连基板17基本相同的长度和略小于散热板28宽度的宽度。反射片件27配有与以单一直线设置在每个发光单元15上的25个LED单元18对准的25个引导通孔34。这些引导通孔34沿着长度方向并排形成在反射片件27中的相同共轴线上,并且都是内部直径基本等于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的圆形开口。
从一个发光单元15到另一个发光单元,当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通过对应的引导通孔34时,反射片件27与由散热板28所承载的互连基板17相结合。反射片件27具有等于发光单元15尺寸的尺寸,并可直接与互连基板17相结合以根据相应的引导通孔34精确定位LED单元18。因此,反射片件27允许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以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的外周表面与引导通孔34的内圆周表面紧密接触的方式从引导通孔34凸出。同时,如下文所述,反射片件27可被形成为具有与散热板28中基板装配凹槽38的宽度相同或更小的宽度,使得每个引导通孔34的开口边缘被LED单元18的树脂支架18b的上表面保持。
参照图3和5,从一个发光单元15向另一个发光单元,当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通过反射片件27中对应的引导通孔34时,反射部分6与互连基板17相结合。反射板26覆盖在每个反射片件27上并以此状态固定在每个散热板28上,随后将对此予以说明。根据与反射片件27中引导通孔34相对准的反射板26的引导开口31,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通过反射板26的引导开口31而面对光散射板23。
如上所述,每个反射片件27由绝缘的可扩展PET形成,而反射板26由铝板29和扩展PET薄膜30的叠层形成。这样,反射板26中暴露铝基板的每个引导开口31的内边缘,与较小直径的每个引导通孔34的内边缘相接合,所述引导通孔形成在绝缘材料构成的每个反射片件27内,如图5所示。因此,在反射部分6内,反射板26的铝基板和反射片件27重叠的部分与LED单元18的终端18c保持电绝缘。
在从一个发光单元15向另一个发光单元组装反射片件27之后,在适当地位置配置反射板26。当反射板固定在散热板28上时,反射板26相对散热板28推进并固定反射片件27。在反射板26中,以桥33作为中介物将单位引导开口31分成单位引导开口部分32,以便由凸出的5个LED单元18形成引导开口31行。通过桥33沿着长度方向以预定间隔推进反射片件27,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反射片件27进而省去了防止产生浮动或反射片件27产生振动的结构,从而便利了安装。
同时,反射部分6具有与液晶板8相同的大尺寸,并在反射部分根据设置于背板13上的支撑体13a或光学螺柱件25予以定位时被安装到背光部分3上,如图2所示。在反射部分6中,如果引导开口31行由反射板26中分别容纳LED单元18的圆形孔形成,则对于反射片件27,在实现圆形孔和LED单元18对准方面存在困难。因为必须高精度地形成反射孔和高准确度地组装各个组件,所以由于组件制造和高精度组装步骤而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进而由于热老化性而使得反射板26变形。
对于本实施例的包含反射板26和许多反射片件27的反射部分6而言,能防止在每个LED单元18外边缘中产生间隙以及防止每个LED的部分反射光朝背侧泄漏到外边缘上的间隙内,进而提高了光利用率以实现高亮度显示。所述反射部分6提供遮蔽背侧的非必要泄漏光的结构,进而简化了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的含有反射板26和许多反射片件27的反射部分6,每个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插入到每个反射片件27中形成的引导通孔34内并与其紧密接触。因此,能够防止每个LED单元18发出的光通过引导通孔34内圆周壁与发光部件18a外边缘之间的间隙向背侧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测量按照上述构造的反射区域6的反射板26的表面亮度,并根据中心区域的亮度确定为6135cd/m2。测量不具有反射片件27的常规液晶显示装置的表面亮度,并根据中心区域的亮度确定为5716cd/m2。因此,证明了利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1能够提高亮度大约7%。
尽管形成反射部分6的反射片件27,被形成以可以从一个发光单元15向另一发光单元进行安装的尺寸,但根据发光单元15的尺寸可结合两个或更多的反射片件27,或者反射片件27可设定为能够跨越许多发光单元15的尺寸。可是,如果形成反射部分6的反射片件27具有过大的尺寸,则很难实现每个引导通孔34和LED单元18之间的位置匹配,进而不能显示出叠层结构固有的有利效果。因此,应将反射片件27形成以预定的适当尺寸。
构造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使得一些光学螺柱件25配置在背板13上,形成上述光覆盖部分4的功能性光学薄片、形成导光部分5的光散射传导板21和固定支架部件22以及形成反射部分6的反射板26彼此相对进行定位,并能高精确度地维持相对的主要表面之间的整体平行性。
光散射板23和光反射板26分别配有多个的装配孔23a、26a,以便与光学螺柱件25接合。这些装配孔23a、26a置于相邻行的发光阵列16之间并相互轴向对齐地形成。
每个光学螺柱件25是由显示光传导性、机械强度和一定程度弹性的乳白色聚合物材料,如聚碳酸酯形成的整体件,并配置在与背板13一体形成的配置件35上,如图2和6所示。形成一些与背板13内表面一体形成的梯形配置件。每个配置件35的上表面形成其上设置光散射板23的表面。通孔35c形成在每个配置件35内。同时,配置件35置于在背光部分3已经组装在背板13上情况下发光阵列16的行之间。
参照图6,每个光学螺柱件25由如下部分构成轴形基部分(shaft-shapedbase part)25a,形成在轴形基部分25a的远端的装配部分25b,与轴形基部分25a的侧表面形成为一体并与装配部分25b分开预定间隔的凸缘形第一接收板部分25c,以及与轴形基部分25a的侧表面形成为一体并与第一接收板部分25c分开预定间隔的凸缘形第二接收板部分25d。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轴形基部分25a形成为一轴向长度(axial length),使得轴形基部分25a具有规定背板13的配置件35和光散射传导板21之间面对间隔的长度。在与第二接收板部分25d相距预定高度的位置处形成台阶25e。
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轴形基部分25a形成为在台阶25e处的直径略大于光散射板23中形成的装配孔23a的直径、并朝其远端变细的长锥形件。在每个螺柱部件25的台阶25e的略上方的位置处形成通孔25f,以在基件25a的区域内形成弹性形变部分。该通孔25f设置在轴形基部分25a中外部直径大于光散射板23的装配孔23a的部分内。
对于每个光学螺柱件25,保持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之间面对间隔分开地形成第一接收板部分25c和第二接收板部分25d。光学螺柱件25中轴形基部分25a的第一接收板部分25c和第二接收板部分25d的位置,具有近似等于光散射板23中装配孔23a直径的直径。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装配部分25b的顶端具有近似等于配置件35的背板一侧部分中所形成的配置通孔35a直径的直径。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直径沿其轴线逐渐增加以具有大于配置通孔35a内部直径的直径。通过形成从大直径位置朝顶端延伸的狭缝25g,为每个光学螺柱件25提供收缩的趋势(tendency)。
每个光学螺柱件25设计为使得装配部分25a和第一接收板部分25c的大直径部分之间的间隔近似等于背板13和光散射板23的厚度和。也可设计每个光学螺柱件25,使得第一接收板部分25c的直径略大于光散射板23的装配孔23a的内部直径,并使得第二接收板部分25d的直径略大于反射板26的装配孔26a的内部直径。
当散热部分7和背光部分3已经安装在背板13上,以及配置件35中形成的配置通孔35a面对装配部分25b时,将反射板26安装在背板13的配置件35上。在此情况中,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装配部分25b通过反射板26的装配孔26a被推入配置件35中形成的配置通孔35a内。当装配部分25b通过配置孔35a时,由于狭缝25g的作用使得每个光学螺柱件25收缩,并在装配部分25b已经穿过配置通孔35a之后,每个光学螺柱件25恢复其初始的自然状态,进而以防脱离的方式直立地安装光学螺柱件。
此时,沿着装配部分25b和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第一接收板部分25c之间厚度的方向,夹紧配置件35和反射板26,如图6所示。上述的结果是在反射板26相对于背板13定位时保持反射板26以便高精度定位和保持每个反射片件27。在此状态下,当轴形基部分25a在第一接收板部分25c上方的部分从反射板26凸出时,每个光学螺柱件25在背板13的配置件35的上方凸出。
随后通过从远端25h在装配孔23a的位置处装配光散射板,将光散射板23安装在每个光学螺柱件25上。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大直径部分在狭缝17f的作用下收缩,以便能够轴向地插入光散射板23使其骑在台阶25e上。当光散射板23骑在台阶25e上以压挤第二接收板部分25d时,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大直径部分恢复到其自然状态,以便沿着厚度方向将光散射板23夹持在台阶25e和第二接收板部分25的之间。
每个光学螺柱件25位于轴形基部分25a的第二接收板部分25d上方的部分从光散射板23凸出,如图2和6所示,包含光转换部分4的功能性光学薄片叠层的光散射传导板21,以远端压挤光散射传导板底面的方式被安装在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远端25h上。
另一方面,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位于轴形基部分25a的第二接收板部分25d上方的部分从光散射板23凸出。由功能性光学薄片叠层构成的光散射传导板21,以光散射传导板21的底部邻靠远端25h的方式被安装在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远端25h上。
通过将装配部分25b插入到配置通孔35a的简单方法,把每个光学螺柱件25安装在背板13的配置件35上。每个光学螺柱件25定位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并高精度地保持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之间以及光散射传导板21和光转换部分4之间的面对间隔。通过使用许多的光学螺柱件25,能够省去复杂的定位结构或间隔保持结构,并简化了安装过程。
同时,光学螺柱件25可交换地用于各种尺寸的液晶显示板8,进而提供组件的通用性。光学螺柱件25不限于上述结构,并且根据液晶显示装置1的结构,可适当地改变每个部分的特殊结构。在上述结构中,借助例如在装配部分25b中形成能够实现光学螺柱件25配置的狭缝25g,通过将光学螺柱件推入背板13的配置通孔35a中,可将光学螺柱件25配置在适当地位置。可选地,在光学螺柱件25的外边缘上一体地形成防拔出的凸起,并随后部分旋转光学螺柱件25使其装配在内边缘上形成有键槽的配置通孔35a中以防止拔出。
根据光学螺柱件25精确定位上述板,以实现照明光稳定状态下的传导、散射和反射,在所述状态中导光部分14限定在液晶板8和背光部分3之间以防止例如液晶板8上的色彩不规则性。应当注意到,如上所述,光学螺柱件25由乳白色光传导聚合物材料形成,并因此散射从外部表面引入其内部的照明光,以便防止远端25h被部分照亮,进而使照明光从导光部分14均匀地入射在光散射传导板21中。
参照图3,在背板13上的相邻发光阵列16之间配置5列光学螺柱件25并配置3行光学螺柱件25。应当注意到,由于承载调光器图案24的光散射板26、铝板29和承载扩展PET30涂层的反射板26的前表面特性和后表面特性彼此不同,因此必须注意在组装时不应将这些板的前侧面与其后侧面弄错。
在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中,如上所述,光学螺柱件25的轴形基部分25a所穿过并分别沿着横向和垂直方向延伸的总计为15个的5列和3行装配孔23a、26a,与每个光学螺柱件25的配置位置对准形成。最下行的最最左端的第二个光学螺柱件25A,以与上面各行中光学螺柱件25未对齐的方式垂直地配置在背板13上。在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中,最下行中最左端面向第二光学螺柱件25A的装配孔23a、26a,与上面各行中配置孔23a、26a偏移地形成。
因此,即使在组装过程中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的前表面与其后表面错开,在面对光学螺柱件25A的位置处不设置装配孔23a、26a,利用光学螺柱件25也不能进行组装。利用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的错误接合。
构成错误接合禁止结构的光学螺柱件25A和分别形成在光散射板23和反射板26中的装配孔23a、26a,可设置在中心位置之外的任何所需位置。可是,上述部件可优选形成在内部区域,而非外部区域内,以便在稳定条件下安装各个组件。此外,期望其设置在多个位置而非一个位置。
在背光部分3中,提供许多的LED18,以便使大容量照明光落在液晶板单元2上进而提供更高亮度的显示。此时在每个LED单元18内产生的热量在未散发到外部的情况下被存储在由液晶板单元2和背光部分3限定的密封导光部分4内。这样的结果是装置1的内部被加热到更高的温度而降低光学转换部分4的功能行光学薄片的特性或呈现LED18的不稳定亮态进而在液晶板8内产生色彩不规则性。另外,使得构成电路单元的电子元件的操作变得不稳定,或在各个组件部分中产生明显的尺寸变化。
为此,每个LED产生的热量被散热部分7散除。该散射部分7由也用作发光单元15的配置件的散热板28,与这些散热板28结合的热管36,设置在背板13后侧面上并与热管36端部相连以接收在此传导的热量的散热器37构成,并借助未示出的冷却风扇,提高散热器37的冷却功能。
为每6行发光阵列16设置一个散热板28,并且散热板由重量轻、廉价并且可使用性和热传导性优良的铝形成。通过冲压加工,制备长度和宽度基本等于前述发光阵列16的延伸板形式的散热板。每个散热板28同时用作配置件,在其上配置三个发光单元15,进而散热板28具有预定的厚度以确保机械刚性。同时,每个散热板28不必由铝材料形成,并可由具有优良热传导性,如铝合金、镁合金、银合金或铜的材料形成。在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较小尺寸的情况下,每个散热板28也可由诸如压制加工或切片的任意适当的加工方法形成。
参照图5,以每个散热板28的第一主要表面28a用作配置表面,互连基板17的各个纵向端面彼此邻靠的方式,将分别形成发光单元15的互连基板17配置在每个散热板28上。在每个散热板28的第一主要表面28a中形成其中装配有互连基板17的基板装配凹槽38,以沿其全长进行延伸。每个散热板28的基板装配凹槽38基本具有与互连基板17相同的宽度以及比互连基板厚度略大的高度,并沿着装配其中的互连基板17的宽度方向固定底面和两个侧面边缘。每个散热板28借助多个固定装配在基板装配凹槽38内的螺丝互连基板17。
在每个散热板28的基板装配凹槽38内,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区域留作预定宽度的凸起,以形成与互连基板17的底面紧密接触的纵向支撑凸起38a。在支撑凸起38a的两侧面上形成沿着整个纵向长度延伸的凹槽38b、38c。每个散热板28的支撑凸起38a被形成以具有对应LED配置区域宽度的宽度,在所述配置区域内配置由互连基板17的每个LED18,如图5所示,以便从由于每个LED单元18的照明而变成最热的LED配置区域有效地传递和散除热量。尽管每个散热板28形成有凹槽38b、38c而减少重量并维持尺寸精确度,但这些凹槽38b、38c也可根据热管装配部分进行设计。
每个散热板28沿着基板装配凹槽38的开口边缘两侧在整个纵向长度上与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一体形成。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为从散热板28的基板装配凹槽38的开口边缘沿着宽度方向凸出的板状区域,并具有大于反射片件27的宽度的整体宽度,且如图5所示,热辐射板28的第一主要表面28a的宽度基本大于反射片件27的宽度。当每个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从面向LED单元的引导通孔34凸出时,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保持与发光单元5相关的反射片件27的两个侧边。
同时,在反射片件27形成为其宽度大于基板装配凹槽38的开口宽度时,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支撑反射片件27的两个侧边。设计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以把与发光单元相关的反射片件27固定在每个LED单元18的发光部件18a从面向LED单元的引导通孔34凸出的高度位置处。
在散热部分7中,以预定的间隔在背板13的内表面上配置6个散热板28。在每个散热板28上配置3个发光单元15,以便形成6行发光阵列16的配置件。分别配有预定数量LED单元的3个发光单元15被设置在基板装配凹槽38内。在散热部分7内,当反射片件27被组装到每个发光单元15上时,配置形成反射部分6的反射板26以覆盖每个散热板28。
相对每个散热板28的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推进反射板26的内表面。在每个散热板28的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上,于整个长度上粘结双面粘结带41、41,以便粘结并固定推到此处的反射板26的内表面。反射板26的外边缘由形成在背板13上的支撑件13a承载,并被光学螺柱件25支撑在发光阵列16之间限定的区域内,并同时被由形成每个发光阵列16的散热板28区域内的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承载。可精确地定位如上所述构造的反射板26,并以不会变形的定位状态予以配置。
形成散热部分7的散热板28,用作背光部分3的发光单元15的配置件,也用作形成反射部分6的反射板26的配置件。当每个散热板28用作反射板26的配置件时,能够以高精确度定位和固定反射板26以提高光利用率并防止产生色彩不规则性。此外,反射板26能够非常容易地与每个散热板28结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借助反过来粘结到每个散热板28的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上的双面粘结带41、41将反射板26粘结在适当的位置。可选地,可借助涂覆在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上的粘结剂固定反射板。
如上所述,沿着散热板28的主要表面长度在整个区域内形成基板配置凹槽38,每个发光单元15的互连基板17被组装在基板装配凹槽38内,并且反射板26被粘结在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上以关闭基板装配凹槽38,每个散热板28在主要表面一侧基本密封加不能装配凹槽38,进而确保防尘性。
如上所述,沿着散热板28的全长形成基板装配凹槽38并且散热板28的两个端面保持敞开。例如由扩展尿烷聚合物或海绵(sponge)材料形成的防尘部件43,被粘结在设置于散热板28两个侧面上的反射板支撑部分40、40上,如图4所示。利用基板装配凹槽38的两个端部上并随后由防尘部件43关闭的敞开部分,能防止灰尘和污垢侵入到基板装配凹槽38内进而提高了防尘性。
参照图5,每个散热板28中与第一主要表面28a相对的第二主要表面28b,与其中装配由热管36的热管装配凹槽42,以及根据背板13形成配置部分的多个配置螺柱和定位销(未示出)一体形成。热管装配凹槽42为在面向第一主要表面28a的接收凸起38a的第二主要表面28b中沿着宽度方向在中间部分打开的基本为弧形截面的凹口(groove),其中所述凹口沿着第二主要表面28b的整个纵向长度延伸。热管装配凹槽42具有近似等于热管36外部直径的开口宽度。开口的部位与捻缝(caulking)边缘42a、42b一体形成。
每个散热板28包括安装在热管装配凹槽42内的热管36。从热管装配凹槽42的开口将每个热管36安装到其内部,并如图5所示,以热管外周部分与热管装配凹槽42的内壁紧密接触的方式进行安装,并由捻合边缘42a、42b以关闭开口。每个热管36按照全长配置在每个散热板28上面对LED单元18的配置区域的位置处,以确保有效的散热性。
在本发明的散热部分7中,通过将热管36安装在为每个散热板28设置的热管装配凹槽42内的适当位置处,每个散热板28同时用作热管36的固定部件。这简化了热管36的配置结构,并在组装过程中作为精确组件便利了热管36的操作,且防止了扭曲和破坏。由于每个散热板28以发光单元15和热管36彼此非常接近的状态组装这些部件,所以可以在发光单元15和热管36之间形成有效的热传导路径。当发光单元15配置在基板装配凹槽38内并且热管36安装在热管装配凹槽42内时,通过配置螺柱或定位销将每个散热板28固定在背板13上的适当位置。同时,通过使用用于固定互连基板17的固定螺丝39将每个散热板28固定在背板13的内表面上。
对于上述散热部分7,热管36配置在热管装配凹槽38内,所述凹槽形成为在每个散热板28的第二主要表面上敞开。可是,也可在每个散热板28的至少一个纵向端部内形成热管装配孔并从横向侧面将热管36安装在其内部。
热管36为各种电子装置中常规用于实行从例如加热到高温的电源单元到散热装置的热传导的部件,并包含具有高导电性的真空金属管,如铜管,在所述管中封入以预定温度蒸发的传导介质,如水。热管具有高效的热传导能力。热管36与每个散热板28组装成一体并使其两端与散热器37和散热板28相连。在热管36中,封入在内部的传导介质经受来自高温一侧散热板28的热传导,并由此从液态蒸发。在热管36中,蒸发的传导介质通过管流到低温一侧散热器37的接合处,通过冷却液化来释放冷凝的热量。在热管36中,借助通过形成在金属管内壁上的许多肋条或通过多孔材料层的朝向散热板28的毛细现象,使液化的传导介质朝散热板移动,以使其在管内循环而实现高效热传导操作。
散热器37单独地或与热管36接合配置在背板13的背面上的两个纵向侧面上。由于散热器37用作各种电子装置中电源单元的散热部件,所以许多散热片铜鼓具有优良热传导性的铝材料与散热器形成为一体。散热器37具有大的表面面积并将高温一侧传导的热量从每个散热片的表面散除到冷却高温的部分。
散热器37的尺寸越大,散热作用越大。可是,这样增加了装置的整体厚度。散热器37是大尺寸而且重的元件,并在直接安装在互连基板上的情况下需要电路元件,所述互连基板为安装托架件(mounting bracket member),插入在散热器和高温位置之间,用于确保与电路元件或互连图案或导热部件的绝缘。
当限制整个装置的尺寸增加时,通过利用许多散热板28和热管36在背板13上巧妙地设置大尺寸散热器37,能够散除背光部分3产生的热量。在液晶显示装置1,不必采取诸如沿着铺设热管36的路线形成间隙凹槽的措施,以便将背板13整体形成为平板形。散热器37被安装在用于铺设热管36的背面的两侧面上,以便在背板13的中心区域形成平坦部分。
由重量相对轻并显示机械刚性的铝材料,将背板13形成为尺寸略大于液晶板8外部尺寸的部件。背板13本身具有热传导性,使其能够散除导光部分14或电路元件放出的热量。如上所述,背板13包括用于配置正面框架件9或支架框架件10的在其外周边上的外周壁部分,同时包括用于配置光学螺柱件25或散热板28的配置部分,用于拉出导线的拉出开口,以及接合部分。
液晶显示装置1配有用于为液晶板8输出操作控制信号的控制器,用于控制液晶板8或电源单元的电源控制单元,并且其具有控制电路封装,如用于控制背光部分3的LED控制单元。背板13同时用作这些控制电路封装的装载板并以未示出的方式适当地装载在背侧面上。在背板13的两个横向侧面上配置散热器37,并且各种控制电路封装配置控制板上,所述控制板配置在平坦中心区域上。
在前文中,已经对用于具有尺寸不小于30英寸的大显示表面的电视接收器的光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可是,本发明有利地可以用于具有大显示区域的各种液晶显示装置。尽管本发明在用于大显示设备时是非常有用的,但在本发明用于中等尺寸的显示设备时能够获得类似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不限于参照附图描述的上述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在没有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装置,其中,多个发光单元被配置在相同的共轴线上以形成发光阵列,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在互连基板的一个表面上的相同共轴线上配置一些发光二极管,多个所述发光阵列以相同的间距设置在光透射液晶板的背面上,并且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通过光学薄片块施加到所述液晶板上以照亮所述液晶板,所述背光装置包括热辐射板,其由显示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并具有用于在所述基底的主要表面上的相同共轴线上并排排列多个所述互连基板的基板装配部分,所述热辐射板具有与其一体形成并沿着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横向侧面延伸的垂直反射板支撑部分;多个反射片件,每个反射片件由显示反射特性的矩形片材形成,所述矩形具有对应所述预定数量所述发光二极管长度的长度以及小于所述热辐射板宽度的宽度,每个所述反射片件包括多个引导通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所述引导通孔;以及由显示反射特性的板材形成的反射板,其具有近似等于所述液晶板外部形状的外部形状,所述反射板具有多行与所述发光阵列对准的引导开口,并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所述引导开口;当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经由面向所述发光部分的所述引导通孔而凸出时,所述反射片件被配置在所述热辐射板上,按照从所述反射片件的所述引导通孔凸出的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引导开口凸出而面对所述液晶板背侧的方式,所述反射板被叠置在所述反射片件上并按此状态粘结在所述热辐射板的所述反射板支撑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在形成有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所述基底的底面上,按照形成有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所述基底的底面的整个纵向长度形成热管装配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并被传导至所述散热板的热量,通过与所述热管装配部分的内壁紧密接触的方式安装在其中的热管传递到散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在每个热辐射板的所述反射板支撑部分的每个侧边上粘结防尘弹性部件,以密封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横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在与每个发光阵列相关的所述反射板中形成的每个引导开口,按照每组引导开口与每个相邻组引导开口由桥分开并且每组具有允许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其中的长度的方式,由设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组引导开口形成,并且其中,当所述反射板粘结在每个热辐射板的所述反射板支撑部分上时,所述桥朝所述热辐射板推进所述反射片件以固定所述反射片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装置,其中反射片件由绝缘聚合材料形成,所述反射板由作为基材的铝形成,所述反射片件中的每个引导通孔的开口边缘,从所述反射片件的每个引导开口的开口边缘,以能够维持所述每个引导开口的开口边缘与每个发光二极管终端部分或互连基板终端部分之间的电绝缘的方式向内凸出。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光透射液晶板;背光部分,其包括以相同间距设置在互连基板一个表面上的多个发光阵列,每个发光阵列包括由配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构成的多个发光单元,所述背光部分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作为照明光朝所述液晶板发送;设置在所述液晶板和所述背光部分之间的光转换部分,由多个功能性光学薄片的叠层形成以利用预设的光转换处理所述背光部分提供的所述照明光,进而将转换的照明光发送至所述液晶板;光引导部分,其包括用于散射所述照明光以将散射光发送至所述液晶板的光散射导光板,并且所述光散射板用于对所述照明光实行光反射/散射和光透射以便均衡亮度,进而将产生的照明光提供给所述光散射导光板;反射部分,其用于将所述背光部分中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所述光反射到周围并将所述光散射板所反射的所述照明光朝所述光引导部分反射;热辐射部分,其包含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所形成的热辐射板,其中所述基底的主要表面形成有用于沿着纵向在相同的共轴线上并排承载所述互连基板的基板装配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基板装配部分沿着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横向侧边与反射板支撑部分形成为一体;以及反射板,其包括多个反射片件以及反射板,所述反射片件分别有具有反射特性的矩形薄片形成,所述矩形具有对应预定数量的发光二极管的长度以及小于所述热辐射板宽度的宽度,所述反射片件各具有处于相同共轴线上的许多引导通孔,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所述引导通孔,所述反射板由外部形状近似等于所述液晶板外部形状的板件形成,所述反射板具有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其中的多行引导通孔,所述行分别与所述发光阵列对准;当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部分通过面向发光部分的所述引导通孔凸出时,所述反射片件从一个发光单元向另一个发光单元地被配置;当从所述引导通孔凸出的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引导开口凸出时,所述反射板叠置在所述反射片件上并粘结在每个热辐射板的所述反射板支撑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分由每个所述热辐射板和安装在热管装配部分内的热管构成,所述热管装配部分沿着形成有所述基板装配部分的所述散热板中所述基底的所述底面长度而在整个区域上而形成,当所述热管与所述热管装配部分的内壁紧密接触时,所述散热部分将每个发光二极管所放出的热量传递至每个所述热辐射板并通过所述热管将所述热量传递至热辐射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在与每个发光阵列相关的所述反射板中形成的每个引导开口,按照每组引导开口与每个相邻组引导开口由桥分开以允许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其中的方式,由设置在相同共轴线上的多组引导开口形成,并且其中,当所述反射板粘结在每个热辐射板的所述反射板支撑部分上时,所述桥朝所述热辐射板推进所述反射片件以固定所述反射片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反射片件由绝缘聚合材料形成,所述反射板由作为基材的铝形成,所述反射片件中的每个引导通孔的开口边缘,从所述反射板的每个引导开口的开口边缘,以能够维持每个引导开口的开口边缘与每个发光二极管终端部分或互连基板终端部分之间的电绝缘的方式向内凸出。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具有30英寸或更大的大显示屏的电视接收器中时所使用的透射型液晶显示器,其中通过在液晶显示板(8)的背面上按行设置许多发光单元体(15)来构造用于提供照明光的背光部分(3)。通过将其上设置有许多LED(18)的布线板(17)固定到热辐射板(28)上来制造每个发光单元体(15)。用于反射每个LED发出光的部分(6)包括安装在每个发光单元上的许多反射板件(27),以及固定在热辐射板中所形成的反射板接收部分(40)上的反射板(26)。
文档编号F21V29/00GK1842737SQ200580001060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4日
发明者羽深旅人, 竹内寿一, 大出达也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