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94213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光源用放电灯的点灯装置,该光源用放电灯在发光管内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被用在以点灯时的水银蒸汽压为110大气压以上的超高压水银灯作为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或使用DMD(数字微反射镜器件)的DLP(数字光处理器)等投影机装置中。
背景技术
投射型投影机装置要求均匀地向矩形的屏幕投射具有充分演色性的图像,因此使用封入了水银或金属卤化物的金属卤化物灯作为光源。此外,这样的金属卤化物灯最近也发展为进一步小型化、点光源化,并且电极间距离极小的金属卤化物灯也被实际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近提出用具有迄今为止没有的高水银蒸汽压例如150大气压的灯来代替金属卤化物灯。这是因为,通过进一步提高水银蒸汽压,可以降低(收缩)电弧的扩散,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光输出。
这样的超高压放电灯在例如特开平2-148561号、特开平6-52830号、特许第2980882号公报中被公开。
上述灯例如使用如下的超高压水银灯,该超高压水银灯将一对电极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向配置在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发光管中,并且在该发光管中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和在1×10-6~1×10-1mol/mm3范围的卤素。封入卤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发光管的失透,但由此也会发生所谓的卤素循环。
因此,上述超高压水银灯(以下也单纯地称为放电灯)随着点灯时间的经过,电极的钨向放电容器内表面输送,并附着在内表面上,会发生所谓的管壁黑化现象。该管壁黑化会使得光输出下降,在管壁黑化严重的情况下,对管壁的热负载增大,导致放电容器破裂,这成为灯寿命短的原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上述电极的钨向放电容器内表面输送导致的管壁黑化现象,提供一种寿命长的短弧型超高压水银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短弧型放电灯,将一对电极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向配置在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发光管中,在该发光管中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稀有气体、1×10-6~1×10-2μmol/mm3范围的卤素;以及供电装置,在点灯起动时向上述放电灯供给直流电流,然后供给交流电流。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灯的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熔融大径部,通过使缠绕在轴部的线圈的前端熔融而形成;以及线圈部,与上述熔融大径部的后方连续且一体地连接而形成。并且,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放电灯供给的直流电流在初始时为额定电流的0.3~0.6倍,然后为额定电流的1.0~2.0倍。
此外,技术方案2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发光管内表面的最短距离为2.0mm以内。
此外,技术方案3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由纯度99.9999%以上的钨构成。
此外,技术方案4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极的前端形成突起部。
本发明人经过认真研究的结果是,以上述电极的钨向放电容器内表面输送为起因而产生管壁黑化的问题的原因在于,在灯起动的初期,当以线圈后端部为起点而形成放电电弧时,该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
根据该现象可知,由于从线圈后端部产生的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使放电容器的构成材料即石英玻璃蒸发,从而对上述钨的输送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是确认到,对于设置了具有熔融大径部和后端线圈部的电极、并且电极与放电容器内表面的最短距离较短的放电灯,该现象非常明显。
并且,本发明人发现,为了解决与短弧型放电灯相关的上述新课题,在灯起动的初期,调整从供电装置向放电灯的电流供给是有效的。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放电灯。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放电灯的电极结构。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放电灯的电极结构。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的电流波形。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的电路图。
图6示出了使用本发明的超高压水银灯的光源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短弧型放电灯(以下简称为“放电灯”)的整体结构。
放电灯10具有由石英玻璃制成的放电容器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发光部11,在该发光部11中,彼此相向地配置有一对电极1。在发光部11的两端部延伸形成有密封部12,在这些密封部12的内部,通过热装密封而气密地埋设有由钼构成的导电用金属箔13。一对电极1的轴部与该金属箔13焊接在一起,而实现电连接,此外,在金属箔13的另一端焊接有外部引线14。
发光部11中封入水银、稀有气体、卤素气体。
水银是用于获得必要的可视光波长例如波长360~780nm的放射光的物质,它被封入0.15mg/mm3以上。该封入量随温度条件而不同,但要在点灯时获得150大气压以上的极高蒸汽压。此外,通过封入更多的水银,可以制造点灯时水银蒸汽压为200大气压以上、300大气压以上的高水银蒸汽压的放电灯,从而实现水银蒸汽压变高、适用于投影机装置的光源。
稀有气体例如氩气被封入约13kPa,用于改善点灯起动性。
卤素中的碘、溴、氯等以与水银等其他金属的化合物的形态被封入,卤素的封入量从10-6~10-2μmol/mm3的范围选择。其功能是利用卤素循环来实现长寿命化,但如本发明的放电灯那样极小型且具有高内压的放电灯,封入卤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放电容器的失透。
以下说明放电灯的数值例,例如发光部的最大外径为10.0mm、电极间距离为1.0mm、发光管内容积为65mm3、额定功率为200W、在150Hz条件下进行交流点灯。
此外,由于这种放电灯被内置在小型化的投影机装置中,装置的整体尺寸极小,但要求高光量,所以发光管部内的热影响极大,灯的管壁负载值为0.8~2.0W/mm2,具体地为1.5W/mm2。
由于具有如此高的水银蒸汽压和管壁负载值,所以在安装在投影机装置或高架投影机这样的演示用设备中时,能提供演色性良好的放射光。
图2示出了电极1的放大图。
电极1由突起部2、熔融大径部3、线圈部4和轴部5构成。
突起部2形成在熔融大径部3的前端。该突起部2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后面说明的随着放电灯的点灯而自然产生成长,另一种是利用轴部5的前端而预先形成。在前者的情况下,利用封入的卤素量和电极的温度等而形成,具有自发地控制调整电极间距离的功能。
熔融大径部3是通过从将例如丝状的钨在轴部缠绕成线圈状的状态熔融而形成的。线圈通过熔融而成为块状,同时可以增大热容量。特别是本发明的放电灯的发光部11的内部,由于热条件极其苛刻,所以该熔融大径部3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线圈部4是这样形成的,即前方部分从将上述钨缠绕成线圈状的状态开始熔融而形成大径部3,剩余的后端部保持线圈的形态。该线圈部4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在点灯起动时,借助于表面的凹凸效果而作为起动的种子(起动开始位置),同时,在点灯后,借助于表面的凹凸效果和热容量,而具有散热功能。
图3示出了电极根部附近的放大结构。(a)、(b)示出了同一结构,但(a)标记有用于说明构成部件的标号,而(b)标记有用于说明发光部内的物理现象的标号。
其中,如本发明的放电灯那样,作为投影机装置的光源而安装在装置内的灯,由于投影机装置强烈要求小型化,所以放电灯本身也要求小型化。另一方面,由于放电灯在很高温度条件下点灯,所以电极需要具有热容量的散热对策,因此电极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寸(体积)。
即,出现如下现状,相对于放电灯的小型化,电极的体积却要大型化。
因此,如图所示,电极1的线圈部4与放电容器(发光部11)的内壁(内表面)的距离L极短。作为数值例,存在2.0mm以下、具体地为1.5mm以下或1.0mm以下的灯。另外,这里定义的距离,是指线圈部和放电容器的内壁之间的最短距离。
如上所述缩短电极与放电容器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导致在起动初期,当以线圈后端部为起点而形成放电电弧时,该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
上述数值在理论上随放电灯的设计规格而不同,所以作为绝对值定义本来不是优选的,但由于投影机装置的尺寸和光源所要求的性能在本行业中已被确定为某一标准,所以考虑这样的背景,可以大致确定上述数值。
以下被认为是图3的物理现象。
即,当从线圈部4的后端部产生电弧e时,如图所示,它与放电容器的内表面接触或冲撞,这导致放电容器内表面局部地凹陷,同时放电容器的构成材料即石英玻璃(SiO2)蒸发。蒸发的SiO2借助于放电等离子体而分离为Si和O,从而导致从电极前端蒸发出钨的氧化物WO。当该钨的氧化物由于对流而移动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即放电容器内表面附近时,一部分成为WO2Br2等卤化物而滞留在气体中,一部分成为钨和WO2等钨的氧化物而在放电容器内表面上析出,从而导致管壁黑化。
上述现象发生在线圈和放电容器内表面极接近的放电灯中,但本发明人发现,如果在起动初期减小供给放电灯的电流,则虽然从线圈后端部产生的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但其影响很小,所以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此处,本发明的放电灯是交流点灯型放电灯。但是,从点灯起动时使放电稳定化的方面考虑,供给直流电流。具体地讲,在点灯起动初期的辉光放电的期间,当流过放电灯的电流的极性反转时,产生所谓的再起弧电压,其结果是放电灯熄灭,或者虽然不熄灭,但变为极不稳定的闪烁状态。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点灯起动时供给直流电流的情况下,最初向放电灯供给额定电流的0.3~0.6倍的电流,然后向放电灯供给额定电流的1.0~2.0倍的电流。
图4示出了从供电装置向放电灯供给的电流波形。纵轴表示电流值,横轴表示时间。
当放电灯在时刻t1开始点灯时,直流电流I1流过放电灯。该电流值I1为额定电流值的0.3~0.6倍,将该期间表示为T1。
在时刻t2,电流值从I1增加到I2。该电流值I2为额定电流的1.0~2.0倍,将该期间表示为T2。
在时刻t3,电流从直流电流变为交流电流,然后供给交流电流。将该期间表示为T3。另外,交流电流的电流值可以随着点灯时间的经过而变化。
这样,本发明的点灯装置的特征在于,点灯起动时的直流电流从电流值较小的状态(电流值I1)变为较大的状态(电流值I2)。
在点灯初期供给电流值较小的直流电流的原因是,从线圈后端部产生的放电电弧即使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其影响也很小。
此外,然后增大电流值的原因是,当切换为交流点灯状态时,另一个电极成为电子发射用电极(阴极),所以在没有充分升温的状态下,该电极难以发射电子。即,在直流点灯状态时,通过增加电流量,来使两个电极升温。
因此,在直流点灯状态下,电弧起点在线圈后端部,在放电电弧可能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的期间,为了使其该放电容器内表面的影响变得足够小,而减小电流值,并且在电弧起点移动到电极前端之后,为了升高电极温度,而增加电流值。
这样的点灯起动控制对于常规点灯时为交流点灯的放电灯是有效的控制,并且是对于在电极结构中具有与放电容器内壁极其接近的线圈部的放电灯的控制。
电流值I1是额定电流值的0.3~0.6倍,如果小于该数值,则不能充分维持点灯,此外,如果大于该数值,则不能充分减小对上述放电容器内表面的影响。另外,电流值I1更优选的是额定电流值的0.4~0.5倍,期间T1为1~15秒。
电流值I2是额定电流值的1.0~2.0倍,如果小于该数值,则电极不能充分预热,但,如果大于该数值,则电极有可能变得过热而变形。另外,电流值I2更优选的是额定电流值的1.0~1.2倍,期间为2~10秒。
其中,额定电流是指该放电灯在常规点灯时设计的中心值的有效值,另外200W的灯为2.8A等。
另外,电流值从I1向I2的变化不限于如图所示的阶跃式地变化的情况,也可以分多步阶段性地变化,或者逐渐地变化。
交流点灯是指进行例如50~400Hz的点灯。
图5是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100,示出了放电灯10和供电装置。供电装置由开关部101、全桥电路102和控制部103构成。
点灯装置100由以下部分构成开关部101,通过开关元件S1进行脉宽控制,由此来控制功率;全桥电路102,由将上述开关部101的直流功率转换为交流矩形波功率的开关元件S2~S5构成;以及控制部103,分别控制这些开关部101和全桥电路102。
点火电极用的变压器TR1与放电灯10串联连接,并且电容器C3与放电灯10和变压器TR1串联连接,从全桥电路102向放电灯10和变压器TR1的串联电路供给交流矩形波,从而使放电灯点灯。
开关部101由电容器C1、借助于控制部103的输出而进行开关动作的开关元件S1、二极管D1、电感L1和平滑电容器C2构成,上述开关元件S1的开/关比由控制部103的PWM部26控制,由此来控制经由全桥电路102而供给放电灯10的功率(放电功率)。
此外,为了检测出从开关部101向放电灯10供给的电流,在开关部101和全桥电路102之间设置电流检测用电阻R1。
以如下方式进行功率控制。首先,电流检测用电阻R1两端的电压信号和平滑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信号被输入乘法器22,作为其相乘结果的功率信号被输入比较器24的一个输入端子。功率基准信号从功率设定器23被输入比较器24的另一个输入端子,比较器24向PWM部26发送与上述2个输入的差成正比的电压信号。然后,PWM部26控制开关元件S1的开/关比,使得来自于比较器24的输入信号变为零。其结果是,放电功率被保持为设定功率。
此外,控制部103为了控制起动初期的直流电流,具有电流控制的功能。即,电流检测用电阻R1两端的电压信号和来自于电流设定器27的电流基准信号被输入比较器25的两个输入端子,比较器25向PWM部26发送与上述2个输入的差成正比的电压信号。然后,PWM部26控制开关元件S1的开/关比,使得来自于比较器24的输入信号变为零。其结果是,放电电流被保持为设定电流。
此处,比较器24和比较器25的输出信号经由信号选择器29而向PWM部26发送。当比较器24的输出信号被信号选择器29选择时,进行功率控制,当比较器25的输出信号被选择时,进行电流控制。
全桥电路102由以下部分构成开关元件S2~S5,这些开关元件由连接成桥状的晶体管或FET构成;以及二极管D2~D5,与上述开关元件S2~S5逆并联地连接。
上述开关元件S2~S5由设在控制部103中的全桥驱动电路21驱动,向放电灯10供给交流矩形波电流,使放电灯10点灯。
即,使开关元件S2、S5、开关元件S3、S4交替地导通,按照开关部101→开关元件S2→放电灯10→开关元件S5→开关部101和开关部101→开关元件S4→放电灯10→开关元件S3→开关部101的路径,向放电灯10供给交流矩形波,使放电灯10点灯。
控制部103经由全桥驱动电路21,全桥驱动电路21生成开关元件S2~S5的驱动信号。
以下,对从灯起动变为交流点灯为止的本点灯电路的动作进行说明。
借助于点火电极的高电压脉冲,放电灯10引起绝缘破坏,随着放电电流开始流入,定时器28开始计数。定时器28的输出被输入全桥驱动电路21和信号选择器29,在定时器28的计数达到规定值(例如10秒)之前,全桥驱动电路21将全桥电路102的极性固定为某一种极性,同时信号选择器29选择比较器25的输出,并供给PWM部26。由此,在从放电开始的上述规定时间内(例如10秒期间),放电灯10被供给直流电流,同时进行电流控制。
此外,定时器28的计数输出也被输出给电流设定器27,电流设定器27根据定时器28的计数值,输出例如图4的时刻t1~t3那样的台阶状变化的基准电流信号。由此,例如台阶状变化的直流放电电流被供给放电灯。
然后,当定时器28的计数输出达到规定值(例如10秒)时,全桥驱动电路21开始全桥电路102的极性切换,同时信号选择器29选择比较器24的输出,并供给PWM部26。由此,从放电开始经过上述规定时间(例如10秒期间)之后,放电灯10被供给交流电流,同时进行功率控制。
作为数值例,在额定功率为200W的情况下,额定电流为2.8A,电流值I1为1.0A,电流值I2为3.0A。
以下列举放电灯的数值例。
发光部外径在Ф8~Ф12mm范围,例如10.0mm,发光部内容积为50~120mm3范围,例如65mm3,电极间距离在0.7~2mm范围,例如1.0mm。
此外,放电灯在额定功率200W、矩形波150Hz条件下点灯。
以下列举电极结构的数值例,熔融大径部3的外径为φ1.0~2.0mm,例如1.4mm,轴向长度为0.7~2.0mm,例如1.0mm。线圈部4的外径为φ1.0~2.0mm,例如1.3mm,长度在1.0~2.0mm范围,例如1.5mm。轴部5的外径在Ф0.2~0.6mm范围,例如0.4mm,轴部5的长度在5.0~10.0mm范围,例如7.0mm。
此外,线圈的线径在Ф0.1~0.3范围,例如0.25mm。突起部2的外径为Ф0.15~0.6mm,例如Ф0.3mm,轴向长度为0.1~0.4mm,例如0.25mm。
熔融大径部可以通过照射激光、使线圈熔融而形成。激光的束径为Ф0.2~0.7mm,例如Ф0.6mm,此外照射时间为0.2~1.0秒,例如0.35秒。为了不使电极氧化,激光照射优选在氩气等气氛中进行。
此外,用于制造熔融大径部的激光照射可以连续进行,但也可以脉冲状地照射。这种情况下的脉冲照射是反复进行短时间(毫秒级)照射和停止照射,通常比连续照射还有效。
另外,可以照射电子束,以代替激光照射。由于电子束也可以具有与激光同样小的束径,所以适于控制本发明这样小的线圈,使其熔融。
关于电子束,从小型的方面考虑,优选例如特开2001-59900号、特开2001-174596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子束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通过在点灯初期对交流点灯型的放电灯进行直流起动,可以良好地防止极性切换导致的灯点灯期间熄灭的问题。
对于直流电流,在点灯初期供给较低的电流值,然后通过增加电流值,使得即使从线圈后端部产生的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也能减小其影响,并且由于使电极升温,能良好地进行向交流点灯的切换。
其中,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只有满足这些前提条件,才能发挥本发明的作用效果。
第一前提,是常规点灯时为交流点灯、点灯起动时为直流点灯的放电灯。只有该种方式的放电灯,才会在从直流点灯向交流点灯的切换过程中,出现电极温度低导致的点灯期间熄灭的问题。
因此,对于常规点灯时为直流点灯的放电灯,在点灯起动时使电流值变化的控制方法虽然是作为公知技术存在的,但在技术课题这个意义上,该内容与本发明完全不同。
第二前提,本发明的放电灯是电极间距离为2mm以下,发光部中被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稀有气体、1×10-6~1×10-2μmol/mm3范围内的卤素的短弧型放电灯。
只有这种结构的放电灯,从放电容器内表面放出的SiO借助于放电等离子体而被分离为Si和O,该放电空间内的氧(O)才与电极的钨反应而生成氧化钨,所以从电极向放电容器内表面的钨的输送变得过剩。其中,如果氧(O)适量,则作为卤素循环而工作,从而具有抑制向放电容器内壁输送钨(W)的作用,但如本发明的放电灯那样氧元素量较多的情况下,放电空间内氧化钨(WOx)变多,过剩的氧化钨被输送到放电容器内壁上。
第三前提,是具有使线圈与电极的轴部熔融而制造的电极结构(图2所示的结构)的放电灯。只有该放电灯,才会出现在点灯起动时在线圈部后端产生放电起点,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冲撞、接触的问题。并且,该课题在线圈部与放电容器内表面的最短距离(图3中的距离L)较小的情况下更明显。正是因为最短距离小,所以在线圈部后端部产生的放电起点导致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冲撞、接触。具体地讲,最短距离L为2.0mm以下,当其在1.5mm以下、1.0mm以下时会明显出现该问题。
因此,对于该距离L较大的放电灯,难以出现将线圈部后端部作为起点的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冲撞、接触这样的现象,所以不存在作为本发明研究对象的技术课题。
因此,对于不具有该结构的放电灯,如果是使用用途完全不同的放电灯,将线圈缠绕在电极上的结构可能是现在已知的。但是,这样的放电灯本来就不会发生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冲撞、接触的现象,就不存在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所以可以说现有技术与本发明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放电灯的特征是在电极前端具有突起部。借助于该突起部,在从起动初期的直流点灯向交流点灯切换时,可以使电极前端迅速地升温,所以能使电弧放电迅速地稳定,并且在发光部中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稀有气体、1×10-6~1×10-2μmol/mm3范围的卤素的短弧型放电灯的情况下,该突起通过自发控制进行伸缩,可以将电极间距离调整为最佳值。
并且,突起部利用轴部而预先被形成,可以预先限制自发控制进行伸缩的方向。但是,也可以不在制造放电灯时形成突起部,而是随着点灯从所谓的零状态开始形成突起部。
优选电极由纯度99.9999%以上的钨构成。这是因为,在包含在电极中的杂质释放到放电空间中的情况下,会导致放电容器的失透、黑化。
图6示出了将放电灯10、包围该放电灯10的凹面反射镜20以及它们的组合(以下将放电灯10和凹面反射镜20的组合称为光源装置)组装在投影机装置30中的状态。投影机装置实际上是密集地集成了复杂的光学部件和电气部件等的产品,但在图中为了方便说明而进行了简化。
放电灯10通过凹面反射镜20的顶部开口而被保持。未图示的供电装置与放电灯10的一个端子T1和另一个端子T2连接。凹面反射镜20采用椭圆反射镜或抛物面反射镜,在反射面上设置对规定波长的光进行反射的蒸镀膜。
凹面反射镜20的焦点位置设计在放电灯10的电弧位置,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反射镜来取出电弧起点的光。
另外,在凹面反射镜20上可以安装用于封堵前面开口的透光性玻璃。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放电灯点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短弧型放电灯,将一对电极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向配置在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发光管中,在该发光管中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稀有气体、1×10-6~1×10-2μmol/mm3范围的卤素;以及供电装置,在点灯起动时向上述放电灯供给直流电流,然后供给交流电流。该放电灯的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熔融大径部,通过使缠绕在轴部的线圈的前端熔融而形成;以及线圈部,与上述熔融大径部的后方连续且一体地连接而形成。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供电装置向放电灯供给的直流电流在初始时为额定电流的0.3~0.6倍,然后为额定电流的1.0~2.0倍。
利用该结构,通过在点灯初期进行直流起动,可以良好地防止点灯起动时的不稳定放电状态下的点灯期间熄灭。
此外,对于直流电流,在点灯初期供给较低的电流值,然后通过增加电流值,使得即使从线圈后端部产生的放电电弧与放电容器内表面接触,也能减小其影响,并且由于使电极升温,能良好地进行向交流点灯的切换。
权利要求
1.一种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短弧型放电灯,将一对电极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向配置在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发光管中,在该发光管中封入0.15mg/mm3以上的水银、稀有气体、1×10-6~1×10-2μmol/mm3范围的卤素;以及供电装置,在点灯起动时向上述放电灯供给直流电流,然后供给交流电流,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灯的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由以下部分构成熔融大径部,通过使缠绕在轴部的线圈的前端熔融而形成;以及线圈部,与上述熔融大径部的后方连续且一体地连接而形成,上述供电装置向上述放电灯供给的直流电流在初始时为额定电流的0.3~0.6倍,然后为额定电流的1.0~2.0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发光管内表面的最短距离为2.0mm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极由纯度99.9999%以上的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的短弧型放电灯点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极的前端形成突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防止管壁黑化、寿命长的短弧型超高压水银灯。本发明由以下部分构成短弧型放电灯,将一对电极以2mm以下的间隔相向配置在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发光管11中,在该发光管11中封入0.15mg/mm
文档编号H01J61/073GK1577714SQ200410042200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7日
发明者有本智良, 菅谷胜美, 铃木义一 申请人: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