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利用水平偏转线圈自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方法及其偏转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RT产品(阴极射线管产品)的一种枕形失真校正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方法及其偏转系统,它利用一种水平偏转系统来自校正枕形失真,这种水平偏转系统通过延长在水平偏转线圈屏弯曲部分对角线上的特定区域的有效电场,能够改善中部的枕形失真现象。
CRT分为阴罩型、栅控型和单枪三束型等,大部分彩色电视设备主要是使用阴罩型显像管,薄铁板阴罩的上面有大约300000个小孔,阴罩设置在距离荧光面10mm远的位置。
下面,将简要说明在CRT屏幕上实现彩色图像的工作原理。借助红色、绿色和蓝色滤光片,目标被分解为三个彩色信号分量并被传送;而接收机一侧配置一个屏幕表面,屏幕表面上涂有荧光膜,用来发出红光、绿光和蓝光,合成这三个彩色信号分量,借此,实现目标的原色彩。
换句话说就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荧光点,是被涂在显示图像的屏幕表面上,而要使这些荧光点发光,需要分别负责红色、绿色和蓝色信号的三个电子枪。此外,还需要一个偏转系统,以使电子枪射出的每个电子束能够通过阴罩,精确地达到每个荧光点。
产生在摄像管靶面上的电子图像,是由许多电荷量不同的点所组成,而电子图像应当从左上端到右下端来顺序分解,以便以图像信号的形式输出。而且,以这种方式分解和传送的图像信号,在接收机方被顺序组合成一个图像。图像的这种分解和组合,称之为扫描。
这种扫描是以从左到右的水平扫描和从上到下的垂直扫描形式来完成,而在实际的电视设备中,扫描是利用固定的525条扫描线,以极高的速度完成的,扫描整个屏幕需要大约1/30秒。换句话说就是,每秒钟传送30幅图像,从而,屏幕所显示出的画面,对于人的眼睛来说,是连续的画面。
但实际扫描是按照时间,以从上到下和从左到右的形式来完成的,因此,上侧会被消除而且还会在整个屏幕上产生一点闪烁。为了避免这种闪烁,采用了重复262.5条扫描线两次的隔行扫描。
偏转系统起到正确进行扫描的作用,而且偏转系统的电磁力影响着电子束的直线前进,从而,电子束的前进方向会发生弯曲,总的来说,扫描是借助于上下、左右运动的电子束来完成的。
换句话说就是,偏转系统在CRT各种磁性装置中是最重要的元件,起到的作用是按照时间序列,使传送的电子信号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在CRT屏幕上。
也就是说,如果从电子枪中释放出的电子束,是通过高电压打到屏幕上,那么,仅屏幕中部的荧光体会被照亮。因此,需要外部进行偏转,使电子束按照扫描顺序抵达屏幕。这样的偏转系统产生磁场,精确地将电子束致偏到CRT屏幕的荧光膜上。当电子束通过磁场时,在磁场的作用下,改变了前进方向。
CRT是一种用来在电视设备或计算机监视器上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并且配有偏转系统,有关偏转系统的内容,将参照附图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普通CRT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偏转系统104设置在CRT100的RGB电子枪部分103,使从电子枪103a射出的电子束偏转到屏幕表面102的荧光膜上。
电子枪部分103,以电子束的形式聚集从阴极逸出的电子流,将电子束集中在荧光膜的一点上。就使用的电子枪而言,有单电位型电子枪和双电位型电子枪。
单电位型电子枪在荧光膜上有较大的聚焦点,但突出点是聚焦深度深、散焦小,即使在电子或机械误差或多或少地产生在荧光膜正面及由于电压变化而引起聚焦变化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种单电位型电子枪,主要用于黑白布朗管。
同时,双电位型电子枪需要高的聚焦电压,从而,其结构要多少复杂一些,但突出点是电子束的路径校正容易实现,而且电子束的对比度干扰小。这种类型的电子枪,主要用于彩色布朗管。
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经过阴罩孔,通过照射对应的荧光点,使荧光点发光。在阴罩孔直径大的情况下,电子枪的穿透率高,从而,屏幕的亮度较高,但是产生一些色混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此外,电子束的穿透率在屏中央大约为15%~18%,只有这部分电子束有助于荧光膜的发光,电子束的其余部分撞击到阴罩上,以热损失的形式损耗。为了改善这种热损失,应当将阴罩的背面处理为黑色。
荧光膜的荧光体,在电子束撞击时,将电能转变为光能。在荧光体和涂覆技术的选择上,应当考虑到下述因素适当的颜色、连续性及令人满意的使用寿命。
偏转系统104包括一对线圈隔离装置110,它们垂直对称,并组合为一个元件。线圈隔离装置110,是用来使水平偏转线圈115和垂直偏转线圈116相隔离,同时,也用来为这些线圈提供整齐的装配位置。线圈隔离装置的组成如下屏部分111a,连接到CRT100的屏幕表面102的侧面;后盖部分111b;以及颈部112,从后盖部分111b的中心表面整体延伸并连接到CRT100的电子枪部分103。
上述结构的线圈隔离装置110,在其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有一个水平偏转线圈115和一个垂直偏转线圈116,这两个线圈利用外界电源,分别产生水平偏转磁场和垂直偏转磁场。
此外,还有一对利用磁性材料所制成的铁氧体磁芯,用来围起垂直偏转线圈116,目的是加强垂直偏转线圈116所产生的磁场。
线圈隔离装置110的后盖部分111b的一个侧面上,装有一个印刷电路板“p”,通过装在上面的许多电路元件,控制偏转系统的电信号(例如水平和垂直偏转线圈115和116的供电电源)。
如果不同频率的锯齿波电流施加于水平偏转线圈115和垂直偏转线圈116,那么,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律,水平偏转线圈115产生垂直方向上的磁力线,从而,在水平方向上,对电子束产生作用力,而同样是根据弗莱明左手定律,垂直偏转线圈116产生水平方向上的磁力线,从而,在垂直方向上,对电子束产生作用力。
因此,从电子枪113a射出的由红电子束R、绿电子束G和蓝电子束B所组成的三个彩色电子束,分别按照预定角度发生偏转,由此,确定屏幕上的扫描位置。
同时,图1所示的偏转系统,大致分为鞍形-鞍形,见图2和图3所示,这取决于布线结构;以及鞍形-环形(图中未示出),其布线结构多少要比前一种复杂。
图2和图3所示的鞍形-鞍形偏转系统,其配置是鞍形的水平偏转线圈115是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屏部分内表面内的上部和下部,线圈隔离装置的形状近似为圆柱形,而鞍形的垂直偏转线圈116,是安装在屏部分外表面内的右部和左部。
此外,还有一个形状近似为圆柱形的铁氧体磁芯114,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110的屏部分111a的外表面上,目的是加强垂直偏转线圈116的磁场。
另外,还有一个彗形象差消除线圈(图中未示出),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110的颈部112的外表面附近,用来校正由垂直偏转线圈116所产生的COMA。
鞍形-环形偏转系统包括鞍形水平偏转线圈115,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110屏部分内表面的上部和下部,线圈隔离装置的形状近似为圆柱形;铁氧体磁芯114,形状近似为圆柱形,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110的屏部分111a的外表面上;环形垂直偏转线圈,沿着铁氧体磁芯114的上/下布线。
另外,还有一个彗形象差消除线圈(图中未示出),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110的颈部112的外表面附近,用来校正由垂直偏转线圈116所产生的COMA。
线圈隔离装置110的后盖部分111b的一个侧面上,装有一个印刷电路板“p”,印刷电路通过装在上面的许多电路元件,控制偏转系统的电信号(例如水平和垂直偏转线圈115和116的供电电源)。
在显示器市场上,由于显示装置的最近发展趋势是不断轻量化和平面化,因此,上述结构的CRT已开始与平板显示器LCD和PDP展开竞争。
下面,将简要说明一下目前与CRT一起,在显示装置领域充当重要角色的LCD和PDP显示装置。
桌面应用的监视器,大致分类为CRT监视器和TFT(薄膜晶体管)LCD,由于监视器越来越大,CRT监视器已在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对于LCD监视器的需求在逐渐增长。
20世纪70年代初,LCD开始应用于段型电子计算器、手表的显示部分及电子编辑器,而目前还应用于包括PC(个人计算机)、液晶彩色电视及车辆导航系统等在内的多种产品。
与CRT相比,LCD在初期阶段,并没有显现出非常好的显示性能,但最近,TFT LCD的研制成功,使得实现高对比度、宽视角、高分辨率及快速响应成为可能,通过发展这种TFT LCD,能够提供彩色图像和运动画面。
就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来说,有高对比度、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特性、快速响应性能和宽视角等。虽然现有技术的LCD的简单矩阵结构,可以提供诸如字符和图形之类的图像信息,但这类矩阵结构存在一个问题图像信息的特性关系彼此相互冲突。
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一项性能变好,那么,另一项性能就会变坏,从而,在总体上实现高性能是不现实的。特别是,会产生交扰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开发出了有源矩阵结构的TFT LCD,它通过给每个像素增加开关元件,实现了显示性能的提高。
下面,将说明TFT LCD的工作原理,在TFT LCD中液晶,是处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中间材料,放置在两个薄玻璃板之间,而上下玻璃板上装有电极,电极之间的电压差会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借此,产生明暗,图像即通过这种方式产生出来。换句话说就是,TFT LCD是一种利用光学开关现象的显示装置。
同时,平板显示装置PDP,是一种利用气体放电的显示装置。之所以使用名词“等离子体”的原因,是因为放电所产生的气体是等离子体气体。PDP的工作方式如下,在PDP中等离子体气体(氖气和氙气的混合体)被嵌入在密封的两个玻璃板之间,玻璃板的表面上装有平行电极杆,在此,玻璃板是完全密封的,电极杆构成恰当角度,借此,形成像素。
这时,当电压脉冲在两个电极杆之间通过时,嵌入的气体产生化学反应,转变为轻度离子化等离子体状态,发出UV(紫外)辐射。发出的紫外辐射激活彩色荧光体,从而,每个像素都发出可见光,通过这类光的结合,实现所需要的图像。
PDP能够实现色彩鲜明的显示,从而,PDP在早期是被应用于工厂自动化设备或其他装置,例如自动售货机和气体仪表。但最近,在追求显示装置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性能化的趋势下,PDP目前正在应用于包括PC在内的办公自动化电子设备。
前面,简要说明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显示装置CRT的结构和特点,还有目前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大量研究力量进行研制的新型显示设备LCD和PDP的结构和特点。
新型显示装置,例如最近研制的LCD和PDP,都具有高分辨率的平板型屏幕,从而,它们主要是用于计算机监视器、电视及带有显示装置的其他电子产品。为了满足显示装置的高品质发展趋势,一直使用到今天的CRT也正在发生变化。CRT平板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几何失真和失聚。
下面,将对CRT所存在难题,即失聚现象,进行详细说明。
在鞍形-鞍形或鞍形-环形的偏转系统中,偏转线圈位置相对的两侧所产生的磁场,表现的结果并不相同,它随着垂直和水平偏转线圈的分布特性及相对电流量的变化而定。
在这种情况下,最初从线圈隔离装置的颈部所射出的三色电子束,即自后盖部分整体延伸并连接到CRT电子枪部分的颈部所射出的三色电子束,具有不同的矢量轨迹特性,这是因为负责红、绿、蓝的每个电子枪的位置不同,而且偏转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也不同,从而,在屏幕上出现失聚现象。
为了在彩色监视器或布朗管内实现图像,来自CRT内部的红、绿、蓝电子枪的电子束,应当同时精确地聚焦在一点上。在此,在红色和蓝色偏离相对于中央绿色基准的焦点的情况下,失聚代表的是偏离的程度。
在产生失聚时,画面的特性在屏幕上表现为出现重叠和不清晰。由于CRT结构特性的原因,边缘区域的失聚情况要比中部区域的失聚情况严重。
通常,就屏幕上表现的失聚而言,有着屏误差、失真误差、VCR(垂直中心光栅)失真、HCR、YV、YH、CP和PQH。
着屏误差指的是这样的失聚来自电子枪的电子束(R、G、B),没有精确地扫描到屏幕上的每个像素,而是倾斜地扫描到屏幕每个像素的中央区域或边缘区域,这表示失聚是处于变窄或者变宽的状态。
此外,失真误差指的是这样的失聚状态电子束(R、G、B)在屏幕上的扫描方式,是偏离屏幕的上边和下边,即集中在屏幕的中部,从而,电子束没有扫描到边缘区域,这表示失聚是处于桶形或者枕形的状态。
HCR(水平中心光栅)失真,如图4所示,指的是这样的失聚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精确地扫描在屏幕上,而绿电子束(G)没有精确地扫描屏幕上的每个像素,在水平方向上产生误差,从而,绿电子束是位于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的内侧或外侧,因此,产生水平失衡。
在HCR失真的情况下,加装平衡线圈(BC),来移动平衡线圈的铁芯,以免主要安装在上边和下边的水平偏转线圈产生电感差,借此,实现水平偏转线圈上下的电感匹配和电感控制。
VCR(垂直中心光栅)失真,如图5所示,指的是这样的失聚当白线是显示在沿着屏幕上部和下部区域的水平方向上时,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是精确地扫描在屏幕上而且是相互匹配,而绿电子束(G)没有精确地扫描屏幕上的每个像素,从而,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误差。
VCR失真,在屏幕上部和下部附近区域表现明显,而在中央区域则没有变化。
彗形象差消除,起到的作用是使VCR的各项特性得到很好的均衡,VCR的特性即是指红电子束(R)和绿电子束(B)在CRT垂直轴线测量点上的中央灵敏度以及绿电子束(G)在垂直方向上的失聚。特别是,由彗形象差消除所产生的枕形磁场,抵消了由垂直偏转线圈所产生的桶形磁场,从而,使绿电子束(G)与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相匹配。
此外,CV指的是这样的失聚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是在相对于垂直方向彼此相互交叉的情况下从屏幕拐角区域进行扫描;而YV,如图6所示,指的是这样的垂直失聚在假定屏幕是被划分为X轴和Y轴的情况下,在Y轴的上部和下部区域,红电子束(R)的水平线偏离了蓝电子束(B)的水平线。在这种情况下,在垂直偏转线圈的右侧和左侧,连接和安装可变电阻,通过调节可变电阻,控制流向垂直偏转线圈的右侧和左侧的相对电流密度。
同时,YH,如图7所示,指的是这样的失聚红电子束(R)的垂线和蓝电子束(B)的垂线是彼此相互交叉,构成屏幕上的轴特性。也就是说,YH指的是蓝电子束(B)的垂直线在屏幕中央上端和下端偏离红电子束(R)的程度,红电子束(R)为基准线,其中,负号(-)表示蓝电子束(B)的垂直线是偏向红电子束(R)的左侧,而正号(+)表示蓝电子束(B)的垂直线是偏向红电子束(R)的右侧。
下面,将说明CRT的几何失真(GD)。GD,如图8和图9所示,指的是屏幕的失真状态,而不是正常状态。
特别是,由于CRT的平板化发展趋势,产生了NS失真和枕形(+)现象。正如图10所示的水平方向磁场的分析视图所表明的那样,Y轴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磁场,是向外环绕的,从而,PQH变为图11所示的负号(-),因此,红电子束(R)和蓝电子束(B)相对于Y轴是对角变宽。图12表明了根据图10所示的磁场特性,NS失真正在变为加号(+)。
图13~图15,表明了根据垂直方向磁场分析的失聚和失真,其中,图13、图14和图15分别表明了垂直方向的磁场、失聚和失真。
同时,CRT研究和开发部门最近正在通过减小几何失真和失聚,尽力提高CRT管的平面特性,以满足显示器市场的需求。
在多种失聚中,作为校正枕形失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使用的是改变上、下偏转电感值(L)的方法,利用的是一对偏磁磁铁来给一对缠绕有水平校正线圈的鼓芯施加一个固定偏磁,还有就是一个缠绕有垂直校正线圈的可变偏磁线圈。
现有技术的上述方法,已在日本专利公开号为11-261839中的专利中公开。下面,将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号为11-261839的专利公开中的附图,说明现有技术的枕形失真校正方法。
说明将参照附图来进行。图16为一个电路图,表明了一种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现有技术;而图17为一个侧视图,表明了一种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这种电抗器应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现有技术装置。
正如图16和图17所表明的那样,用来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现有技术装置,被配置为带有一个用来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1,其中包括两个水平校正线圈L1和L2,这两个线圈相互串联;一个垂直校正线圈L3;一对磁铁2和3,用来给水平校正线圈L1、L2和垂直校正线圈L3施加一个偏磁磁场;而且水平校正线圈L1和L2连接着水平偏转电路,因此,垂直校正线圈被垂直偏转电流进行周期性调制并产生相反方向的偏磁磁场,借此,改变水平校正线圈的阻抗,校正屏幕右侧和左侧的内部枕形失真。
此外,如图17所示,用来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1,有三个校正线圈,例如第一水平校正线圈L1,缠绕在第一磁芯4上;第二水平校正线圈L2,缠绕在第二磁芯5上;以及垂直校正线圈L3,缠绕在第三磁芯6上。
另外,一对磁铁2和3,分别设置在三个磁芯4~6的两端,在此,磁铁的一端是S级,另一端是N级。
因此,两个水平校正线圈L1和L2的布线方向,被配置为分别产生相反方向的磁场。同时,垂直校正线圈L3的布线方向,被配置为使一对磁铁2和3所形成的磁场(偏磁磁场)在方向上相反。
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1具有上述结构,从而,根据现有技术的校正屏幕失真的装置,利用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1,即可校正屏幕右侧和左侧的枕形失真。
在图16和图17中,同样的参考号数代表的是同样的元件。在此,分别是L4和L5代表的是水平偏转线圈,而L6和L7代表的是垂直校正线圈,R1~R4代表的是电阻,VR1代表可变电阻,D1和D2代表的是二级管。
图16中所示的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1,是一个等效电路,其结构如图17所示。
此外,在图16中,水平偏转线圈L4、L5和垂直偏转线圈L6、L7,是偏转系统中的线圈,而且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具有水平周期的锯齿波电流,是从图中未示出的水平偏转电路,施加于水平偏转线圈L4、L5,而具有垂直周期的锯齿波电流,是从垂直偏转电路,施加于垂直偏转线圈L6、L7,从而,使电子束发生偏转。
下面,将参照图17和图18,说明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装置进行枕形失真校正的过程。
在图18中,当在第二点P2和第四点P4区域产生用细虚线表示的枕形失真时,水平偏转电路中的电流使水平偏转线圈L1和L2产生磁场,从而,由于永磁铁2和3的固定偏磁磁场的原因,由现有水平校正线圈L1和L2所保持的电感值L将减小。
此外,由垂直校正线圈L3所产生的可变偏磁,在相反方向上,抵消永磁铁2和3的磁场,从而,产生上、下电感值的差,通过上、下电感值的差,校正P2和P4区域的枕形失真(用细虚线表示的部分消失)。
但是,就上述现有技术的枕形失真校正方法而言,每个水平校正线圈和垂直校正线圈都要缠绕在多个磁芯上,从而,降低了生产率,而且还存在下述问题由于线圈的布线可造成分布变大,使内部枕形失真的分布和特点不稳定;校正电路是附加安装上的,不必要的电力损耗会提高。
换句话说就是,在图17中,每个磁芯的元件都在其自身电磁力的作用下产生推斥力,从而,产生间隙,而且相应的电力耗散也会引发前面所描述过的问题。
上述目的、其他目的及其优点,能够通过一种利用水平偏转线圈的自校正枕形失真方法来实现,这种水平偏转线圈包括颈部;屏弯曲部分;延伸部分,用于连接颈部和屏弯曲部分,并且具有一个水平偏转线圈,水平偏转线圈安装在偏转系统线圈隔离装置内表面的上、下两侧,用来产生水平偏转磁场。这种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通过将水平偏转线圈的屏弯曲部分分别划分为多个象限,并通过延长位于每个象限上的屏弯曲部分的对角线方向上的延伸部分的特定特定区域的有效电场长度,来在屏边缘区域产生枕形失真,使之接近于屏弯曲部分后面的平面;以及通过显示装置偏转控制电路的控制来补偿屏幕的整体枕形失真,而校正在上述步骤中所产生的枕形失真及中部区域的本身内部的枕形失真。
此外,利用本发明这种水平偏转线圈的内部枕形失真自校正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是相对于屏弯曲部分所划分象限上的X轴来说,延伸水平偏转线圈有效电场长度的间隔是在28°~42°位置角范围之内。
利用本发明这种水平偏转线圈自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方法的再一个方面是相对于水平偏转线圈的特定区域来说,有效电场长度的延伸长度是在整个水平偏转线圈的电场长度的3%~10%之内。
本发明的这种偏转系统包括线圈隔离装置,具有位于阴极射线管屏幕表面上的屏部分、后盖部分、颈部,颈部延伸自后盖部分的中央表面并结合到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枪部分;垂直偏转线圈,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外表面,用来产生垂直偏转磁场;水平偏转线圈,具有屏幕弯曲部分、延伸部分、颈部弯曲部分,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内表面,用来产生水平偏转磁场,通过将位于在屏正面弯曲部分(从屏幕侧看)对角线方向上的延伸部分特定区域的有效电场长度延长到接近于屏弯曲部分后面的XY平面,改变屏幕拐角部分的失真图形;铁氧体磁芯,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外表面,用来加强偏转磁场。
图4~图15为示例性视图,表明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偏转系统内所出现的失聚和几何失真模式;图16为示例性电路图,表明了一种用来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现有技术装置;图17为示例性侧视图,表明了一种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电抗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这种电抗器应用于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现有技术装置之中;图18为示例性示图,表明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屏幕内部枕形失真的校正;图19为透视图,表明了一种根据现有技术的垂直偏转线圈;图20为透视图,表明了现有技术的垂直偏转线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图21为局部透视图,表明了一种水平偏转线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方法;图22为示例性视图,表明了根据本发明的水平偏转线圈有效电场长度的延伸间隔;图23~图25为示例性视图,表明了根据本发明一种内部枕形失真校正方法的枕形失真校正效果。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说明书中所详细说明的内容,例如具体结构和元件,只不过是用来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因此,很显然,本发明也能够在这些详细说明范围之外来实现。此外,公知的功能和特点,没有在此进行详细说明,多余的详细说明,反而会使本发明模糊不清。
首先,简要说明一下应用于本发明的技术设想。偏转系统104包括一对线圈隔离装置,垂直同心结合为一个元件。线圈隔离装置,是用来隔离水平偏转线圈和垂直偏转线圈,同时,也用来为这些线圈提供整齐的装配位置。线圈隔离装置的组成如下屏部分,连接到CRT的屏幕表面的侧面;后盖部分以及颈部,从后盖部分的中心表面整体延伸并连接到CRT的电子枪部分。
上述结构的线圈隔离装置,在其内表面和外表面,有一个水平偏转线圈和一个垂直偏转线圈,这两个线圈利用外界电源,分别产生水平偏转磁场和垂直偏转磁场。
此外,还有一对利用磁性材料所制成的铁氧体磁芯,用来围起垂直偏转线圈,目的是加强垂直偏转线圈所产生的磁场。
另外,偏转系统的后盖部分,在一个侧面上,装有一个印刷电路板,用来校正失聚。
同时,图19表明了一种现有技术的水平偏转线圈。这种水平偏转线圈,是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图中未示出)的上面,在线圈隔离装置的上面,装有印刷电路板。水平偏转线圈被分为颈部11(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相同的术语“线圈隔离装置的颈部”,但每个颈部的指定位置却是不同的);屏弯曲部分10;以及延伸部分13。颈部11和屏弯曲部分10,分别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内表面上;延伸部分13,连接颈部11和屏弯曲部分10。在此,参考号数12代表的是“窗”。
这时,偏转力实际上是产生在延伸部分13,而为了保持偏转力不变,延伸部分13的长度(从颈部11到屏弯曲部分10的长度)是保持不变的。
因此,为了解决内部枕形失真现象,本发明是通过强制使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失真的部分失真来补偿整个屏幕的方法,避免出现失真现象。为此,改变了延伸部分13连接到屏弯曲部分10的特定区域的长度,在屏幕边缘强制产生枕形失真现象。结果,仅仅通过控制用于控制整个屏幕枕形失真的水平偏转控制电路,即可校正整个屏幕的枕形失真。
换句话说就是,如图20所示,在延伸部分13与屏弯曲部分10之间的连接部分,有一个不变间隔β,但其倾斜角度会改变。为了解决内部枕形现象,本发明改变了部分不变间隔β,通过强制使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失真的部分失真来补偿整个屏幕的方法,避免出现失真现象。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1所示,当从屏幕侧面看对屏幕失真影响最大的水平偏转线圈时,延长延伸部分的长度,即对应于位于屏弯曲部分10正面对角线方向上的水平偏转线圈的特定区域的长度,使其在不变间隔β之外,还形成一个独立间隔α。
换句话说就是,如图22所示,当从屏幕侧面看对屏幕失真影响最大的水平偏转线圈时,形成了独立间隔α,从而,使有效电场以屏弯曲部分10正面对角线方向上水平偏转线圈特定区域的角度范围(θ1≤θ≤θ2),接近XY平面。借助于延伸间隔α,将提高在特定区域X方向上的偏转力,因此,主要改变的就是拐角部分的失真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当偏转系统的屏弯曲部分被划分为多个象限时,水平偏转线圈的延伸间隔范围θ0,相对于X轴来说,是形成在28°~42°位置角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水平偏转线圈的延伸部分的长度,是用参考号数α来表示。参看图21,根据本发明的线圈延伸长度“α”的范围,是用参考号数L表示的整个线圈电场长度的3%~10%之内。
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屏幕侧面看对屏幕失真影响最大的水平偏转线圈时,位于屏弯曲部分10正面对角线方向上的水平偏转线圈的特定区域,被延伸到使特定区域接近于屏弯曲部分10的后面的平面,效果见图23~图25所示。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将根据本发明图21和图22的水平偏转线圈的内部枕形失真自校正方法应用于内部枕形失真没有解决的屏幕,即图23所示的右、左对比存在问题的屏幕,那么仅有针对图24中参考号数A所示区域的偏转力会提高,从而结果是由显示装置的普通偏转控制电路所产生的整个右侧和左侧枕形失真,将会得到改善,这一点在图25中清楚地表示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仅仅借助于显示器的普通偏转控制电路,会在中部区域产生枕形失真。因此,为了校正这种缺陷,加强在水平偏转线圈的水平X轴方向上的偏转磁场,从而,在屏幕边缘区域,强制产生枕形失真现象,此后,正如前面所描述过的那样,仅仅是通过普通的水平偏转控制电路,即能够抑制整个屏幕的枕形失真。
根据本发明,利用水平偏转线圈和偏转系统自校正内部枕形失真的方法,并不象现有技术那样,需要添加电路来抑制屏幕上的内部枕形失真现象,而且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此外,由于没有使用抑制枕形失真的电路,因此,还可以降低功率损耗。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还难以保持中部区域枕形失真的色散和特性的稳定性,这是因为线圈的布线会增大色散的产生,但根据本发明,这类难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虽然已参照特定的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由本发明附附权利要求所确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形式和细节上可以有各种变化。
上述实施例及其优点仅仅是示例性的,并没有对本发明构成限制。本技术也能够易于应用于其他类型装置。针对本发明进行的说明是示意性的,并没有对权利要求范围构成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取舍、改进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水平偏转线圈的自校正枕形失真的方法,这种水平偏转线圈包括颈部;屏弯曲部分;延伸部分,用于连接颈部和屏弯曲部分,并且具有水平偏转线圈,水平偏转线圈安装在偏转系统线圈隔离装置的内表面的上、下两侧,用来产生水平偏转磁场。这种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通过将水平偏转线圈的屏弯曲部分分别划分为多个象限,并通过延长位于每个象限上的屏弯曲部分的对角线方向上的延伸部分的特定特定区域的有效电场长度,来在屏边缘区域产生枕形失真,使之接近于屏弯曲部分后面的平面;以及通过显示装置偏转控制电路的控制来补偿屏幕的整体枕形失真,而校正在上述步骤中所产生的枕形失真及中部区域的本身内部的枕形失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屏幕弯曲部分所划分象限上的X轴来说,延伸水平偏转线圈有效电场长度的间隔是在28°~42°位置角范围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相对于水平偏转线圈的特定区域来说,有效电场长度的延伸长度是在整个水平偏转线圈的电场长度的3%~10%之内。
4.一种偏转系统,包括线圈隔离装置,包括有位于阴极射线管屏幕表面上的屏部分;后盖部分;颈部,延伸自后盖部分的中央表面并结合到阴极射线管的电子枪部分;垂直偏转线圈,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外表面,用来产生垂直偏转磁场;水平偏转线圈,有屏弯曲部分、延伸部分、颈部弯曲部分,并且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内表面,用来产生水平偏转磁场,并通过在从屏幕侧看时,将位于在屏正面弯曲部分对角线方向上的延伸部分的特定区域的有效电场长度延长到接近于屏弯曲部分后面的XY平面,来改变屏幕拐角部分的失真图形;以及铁氧体磁芯,安装在线圈隔离装置的外表面,用来加强偏转磁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转系统,其中,相对于屏幕弯曲部分所划分象限上的X轴来说,延伸水平偏转线圈有效电场长度的间隔是在28°~42°位置角范围之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转系统,其中,相对于水平偏转线圈的特定区域来说,有效电场长度的延伸长度是在整个水平偏转线圈的电场长度的3%~10%之内。
全文摘要
公开了CRT产品的一种枕形失真自校正的方法及其偏转系统。根据公开的方法及其偏转系统,不象现有技术那样,需要抑制屏内部枕形失真的附加电路,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没有使用用于抑制枕形失真的电路,因此,能够降低功率损耗,而且由于通过线圈的布线提高了色散的产生,能够解决中部枕形失真的色散和特性不稳定性问题。
文档编号H01J29/76GK1472769SQ0314843
公开日2004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6日
发明者洪允基, 崔焕硕, 朴功熙 申请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