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来自噪音发出源的声音减小的多孔吸音结构体。
背景技术:
近来,多孔隔音结构体变得可应用于各种领域中。在多孔隔音结构体中,其内未制成孔的板状构件和其内在整个表面上制成许多通孔的板状构件被设置在相对于音源的外部和内部且同时通过空气层彼此相对,从而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来进行噪音控制。当利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时,例如,通式f=(c/2π)×∫{β/(t+1.6φ)d}的关系成立,其中f为共振频率,c为声速,β为孔径比,t为内板的板厚度,φ为通孔直径,以及d为空气层厚度。通孔部分中的空气被猛烈地振动到具有共振频率的声音,并且具有共振频率的声音通过摩擦被吸收。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具有特定共振频率的噪音。
然而,当使用亥姆霍兹共振原理时,存在的问题为仅对具有特定共振频率的声音发挥出隔音效果,而对于具有除共振频率之外的频率的声音,极大地降低隔音效果。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已知一种多孔隔音结构体,其中吸音带通过设置穿过空气层的多个内板而变宽。内板变为吸音板,并且在内板中制成许多通孔(微孔)。这使得能够吸收具有包括特定共振频率的频率的噪音,这是因为吸音带变宽。
然而,在所述多孔隔音结构体中,内板暴露给音源侧,并且通孔的直径非常小,使得通孔中有时会发生堵塞。此外,由于其它功能(排泄、涂漆等)的限制而有时不能减小通孔的直径。因此,由于通孔直径的尺寸受到限制,所以存在的问题是在其内可以发挥出吸音性能的频带变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宽频带中充分地发挥出吸音性能的多孔吸音结构体。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内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权利要求1)。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超过3%,从而通过所述内部构件中的所述通孔的粘滞效应促进空气振动向热能的转换,并且可以在宽频带中发挥充分的吸音性能。另外,由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变得不大于50%,所以可以确保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刚性达到某种程度。
附图简述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图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系数与外板的孔径比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图4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图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图10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图11为显示外板1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为显示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为显示外板1和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为显示内板3中形成波纹形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5为显示外肋部和内肋部被设置在外板1和内板3中且外板1和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为显示内板3中形成波纹形不规则状且在外板中形成不规则状时在外板中设有压纹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17为显示当内板倾斜时在外板和内板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的说明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内部构件位于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权利要求2)。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和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内部构件位于第一外部构件与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并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权利要求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和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内部构件位于第一外部构件与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并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权利要求5)。
根据本发明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超过3%,从而通过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粘滞效应促进空气振动向热能的转换,并且在宽频带中可以发挥充分的吸音性能。由于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变得不大于50%,所以可以确保第二外部构件的刚性达到某种程度。由于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所以第二外部构件的直径可以相对地增加到使通孔中不会发生堵塞并使得可以充分地满足因其它功能(排泄和涂漆)而造成的限制。因此,在设置在第二外部构件内的内部构件中可以保持吸音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内部构件位于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并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权利要求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为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第一外部构件和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内部构件位于第一外部构件与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在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中,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并且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权利要求6)。
根据本发明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由于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从而通过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粘滞效应促进空气振动向热能的转换,并且即使在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无法相对减小的环境下也可以在宽频带中发挥充分的吸音性能。由于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变得不大于50%,所以可以确保第二外部构件的刚性达到某种程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不大于3%(权利要求7)。因此,当内部构件具有充分的吸音性能时,在内部构件中可减少通孔的数量,使得可以缩短内部构件的生产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中,优选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不大于3mm(权利要求8)。这能够抑制吸音系数快速减小。因此,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可以进一步变宽。
在本发明中,优选空气层分别形成于第一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以及内部构件与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并且吸音材料被设置在至少一个空气层中(权利要求9)。这能够提高吸音性能。可以将玻璃棉、金属纤维、泡沫金属和树脂金属薄膜或金属薄膜、无纺织物(non-oven cloth)等用作吸音材料。
在本发明中,优选空气层分别形成于第一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以及内部构件与第二外部构件之间,由树脂金属薄膜制成的吸音材料被设置在至少一个空气层中,在吸音材料中制成许多通孔,薄膜的通孔的孔径比不大于3%,并且薄膜的通孔的直径不超过3mm(权利要求10)。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吸音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第二外部构件和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权利要求11)。
因此,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排出水。另外,当多孔吸音结构体涂敷有油漆时,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拔染涂漆。结果,在多孔板中可以进一步抑制吸音材料减少。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第二外部构件和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下部中制成排泄孔(权利要求12)。
即使在上述构造中,也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排出水。另外,当多孔吸音结构体涂敷有油漆时,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拔染涂漆。结果,在多孔板中可以进一步抑制吸音材料减少。
在本发明中,优选内部构件由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制成,或者内部构件的表面涂敷有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权利要求13)。
因此,即使雨水等到达内部构件,也可以有效地将雨水等从通孔周围移除,使得可以防止雨水等粘附在通孔周围。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在通孔中发生堵塞。
在本发明中,优选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和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构件(权利要求14)。
因此,至少一个构件形成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构件,从而可以增强所述构件的刚性。当如权利要求9和10将空气层设置在第一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或者第二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之间时,可以通过使形成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构件和其它构件互相重叠来形成空气层。
以下将参看图式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如图1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包括外板(第二外部构件)1、封板(第一外部构件)2和内板(内部构件)3。外板1被设置在音源侧,封板2被设置在隔音侧,内板3被设置在外板1与封板2之间。空气层4位于内板3与外板1之间,空气层5位于内板3与封板2之间。外板1、封板2和内板3由金属(例如铁和铝)、合成树脂、纤维增强材料等制成。理想的是外板1、封板2和内板3由相同材料制成,这是因为在再循环中可消除分离过程。
外板1被设置成与内板3相对,内板3被设置成与封板2相对。即,多孔吸音结构体10形成为使外板1、内板3和封板2彼此相对。在外板1和内板3中分别制成许多圆形通孔1a和3a,并且外板1的通孔1a在直径上略大于内板3的通孔3a。包括空气层4和5的层厚度d1和d2、外板1和内板3的孔径比β1和β2(面积比)、板厚度t1和t2以及通孔1a和3a的直径φ1和φ2的参数被设定成使通过外板1和内板3的通孔1a和3a的空气产生粘滞效应。因此,由于空气振动通过在通过通孔1a和3a的空气中产生粘滞阻尼效应而被转换为热能,所以空气振动中会产生阻尼特性。结果,可以在相对较宽的频带中发挥出高吸音效果。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可以处理具有除共振频率之外的频率成分的噪音。
优选地,外板1中的通孔1a的孔径比β1大于3%且不大于50%。这归因于实验结果(见图2),即,在上述范围内的,其中孔径比β1接近或变得大于其中获得充分的吸音效果的吸音系数0.3。图2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中的吸音系数与外板1的孔径比β1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图2中所示,当外板1的通孔1a的孔径比β1超过3%而约为5%时,吸音系数变为约0.3。当孔径比β1为10%时,吸音系数变为0.35。当孔径比β1超过10%时,吸音系数逐渐减小,而当孔径比β1为50%时,吸音效果变为0.27。从图2可以看出,考虑到吸音系数,不仅外板1的孔径比β1在超过3%时简单降低,而且优选地,在其中可获得充分的吸音效果的吸音系数变为0.3或更大的情况下,孔径比β1最佳的是在5%至28%的范围内。更优选地,在吸音系数变为0.33或更大的情况下,孔径比β1最佳的是在7%至20%的范围内。然而,当孔径比β1为3%或更小时,由于吸音系数减小到使吸音系数接近0.2或变为0.2或更小,所以无法预期所需的吸音效果。当孔径比β1超过50%时,外板1的开孔面积过度地增加,从而导致刚性降低。
图3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并且图3示出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在0.1%至5.0%的范围内变化时的吸音特性,同时外板1的孔径比β1保持在2.5%。图4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并且图4示出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在0.1%至5.0%的范围内变化时的吸音特性,同时外板1的孔径比β1保持在5%。图5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并且图5示出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在0.1%至5.0%的范围内变化时的吸音特性,同时外板1的孔径比β1保持在10.0%。表1示出图3至图5中所示的实验编号S1至S18的条件。
*表示同上在外板1的孔径比β1为2.5%、5.0%和10.0%的条件下,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如表1中所示变成0.1%、0.2%、0.5%、1.0%、2.0%和5.0%时,发现,如图3至图5中所示,多孔吸音结构体10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随着外板1的孔径比β1增加而变宽。即,当外板1的孔径比β1在类似于实验编号S7和S13的实验编号S1中从2.5%增加到5%和10.0%时,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并且可以吸收具有宽频带的噪音。同样地,当外板1的孔径比β1在类似于实验编号S8至S12和S14至S18的实验编号S2至S6中从2.5%增加到5%和10.0%时,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并且可以吸收具有宽频带的噪音。从图3至图5中所示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中,当外板1的孔径比β1超过3%时,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因此,当外板1的孔径比β1被设定成大于3%且不大于50%时,多孔吸音结构体10在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时充分地具有吸音性能,并且多孔吸音结构体10会确保外板1的刚性达到某种程度。外板1的刚性随着外板1的孔径比β1的减小而增加。
优选地,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直径φ1大于3mm。这是因为当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直径φ1不大于3mm时,通孔1a在实际使用中会被堵塞。此外,由于外板1的其它功能例如排泄和涂漆的限制,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直径φ1有时不能使其不大于3mm。因此,当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直径φ1超过3mm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优选地,内板3中的通孔3a的孔径比β2不大于3%。如图4和图5中所示,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大于3%时,即,在实验编号S12和S18的情况下,吸音系数变得不大于0.3,从而获得不充分的吸音效果。相反,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不大于3%时,即,在实验编号S7至S11和S13至S17的情况下,特定共振频率附近的吸音系数变得不低于0.3,使得噪音可以被充分地吸收。
另一方面,在图3中,吸音系数在实验编号S1至S6中的任何一个实验中均超过0.3。然而,由于外板1的孔径比β1变得不大于3%,所以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会变窄(即,特定共振频率附近的宽度变窄)。
因此,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内板3中的通孔3a的孔径比β2变得不大于2%的情况下,当外板1的孔径比β1超过3%时,在实验编号S7至11和S13至S 17中,特定共振频带附近的吸音系数超过0.3。从图4和图5中所示的结果看出,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中,内板3的孔径比β2被设定成不大于3%,从而在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时可以获得不低于0.3的吸音系数。当孔径比β2变得不大于3%时,由于通孔3a的数量可以减少,所以可以缩短内板3的生产时间,从而降低多孔吸音结构体10的生产成本。
优选地,内板3中的通孔3a的直径φ2不大于3mm。这归因于实验结果(见图6),即,当通孔3a的直径φ2较小时,可以抑制吸音系数在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时快速减小。图6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中的吸音特性的曲线图,并且图6同时示出在外板1的孔径比β1保持在10%的情况下,当内板3的孔径比β2在0.1%至5.0%的范围内变化时以及同时当通孔3a的直径φ2保持在0.2mm时的吸音特性。表2显示图6中所示的实验编号S19至S24的条件。
*表示同上如表2中所示,在图6的实验编号S19至S24的条件下,内板3的0.3mm的板厚度t2在图5的实验编号S13至S18的条件下变化到0.1mm,并且通孔3a的0.5mm的直径变化到0.2mm。在实验编号S19至S24中,在如图6中所示的上述条件下,可抑制吸音系数快速减小。即,从图5和图6的比较看出,通过减小通孔3a的直径φ2,可以防止吸音系数快速减小。优选地,当通孔3a的直径φ2被设定成不大于3mm时,可以防止图5中所示的吸音系数快速减小。因此,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中,在吸音系数的快速减小受到抑制的同时,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可以变宽。
于是,第一实施方案的多空吸音结构体10被形成为使外板1的孔径比β1超过3%。因此,通过内板3中的通孔3a的粘滞阻尼效应促进空气振动向热能的转换,并且可以在宽频带中充分地发挥吸音性能。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被形成为使通孔1a的直径φ1超过3mm,并且内板3被设置在外板1内,以便不会暴露到外部。因此,当实际使用多孔吸音结构体10时,通孔1a和3a中几乎不会发生堵塞,并且可以消除作为外板1的其它功能的排泄和涂漆所造成的对直径φ1的尺寸的限制。因此,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的内板3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变宽的同时,吸音性能几乎不降低。由于在通孔1a的直径φ1超过3mm的同时,外板1中的通孔1a的孔径比β1超过3%,所以即使在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直径φ1无法相对减小的环境下,也可以获得确保在宽频带中发挥出充分的吸音性能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
内板3的孔径比β2变得不大于3%,从而能够使多孔吸音结构体10具有充分的吸音性能。内板3中的通孔3a的数量可以减少,使得可以缩短内板3的生产时间,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内板3中的通孔3a的直径φ2被设定成不大于3mm,从而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中可以抑制吸音系数快速减小。因此,多孔吸音结构体10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可以进一步变宽。
图7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如图7中所示,第二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20除了玻璃棉(吸音材料)21被设置在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的空气层5中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基本相同的构造。在图7中,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符号标示并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尽管玻璃棉21被设置在空气层5中,例如,由金属纤维、泡沫金属和树脂金属薄膜或金属薄膜或者无纺织物制成的吸音材料可以设置在空气层5中。玻璃棉21不仅可以设置在空气层5中,而且还可以设置在空气层4中,或者玻璃棉21可以仅设置在空气层4中。玻璃棉21被设置在空气层5中,从而通过玻璃棉21使通过外板1和内板3的通孔1a和3a的空气振动进一步减振。即,当空气振动通过内板3中的通孔3a时,通过粘滞阻尼效应而减振的空气振动通过玻璃棉21被进一步减振。
在第二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20中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基本相同的效果。由于玻璃棉的吸音效果被添加到多孔吸音结构体20,所以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相比,提高了吸音性能。
图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如图8中所示,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30除了多层薄膜31被设置成垂直分割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的空气层5之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基本相同的构造。在图8中,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符号标示并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多层薄膜31中,两个薄膜32和33彼此相邻层叠。分别在薄膜32和33中制成许多通孔32a和33a,并且通孔32a和33a具有与内板3相同的孔径比和直径。如图8中所示,当从薄膜32和33层叠的方向上进行观察时,两个薄膜32和33中的通孔32a和33a被制成不互相重叠。即,薄膜32和33中的通孔32a和33a被设置在使彼此相对的通孔32a和33a不会互相重叠的位置处。金属薄膜例如铝箔和树脂薄膜例如氯乙烯可以被用作多层薄膜31的两个薄膜32和33。然而,多层薄膜31的薄膜32和33不限于特定的材料。
因此,当多层薄膜31被设置在空气层5中时,多层薄膜31的两个薄膜32和33通过经过外板1和内板3中的通孔1a和3a的空气振动而振动,从而使两个薄膜32和33互相接触并一起发生摩擦以使空气振动减振。即,通过经过内板3的通孔3a的粘滞阻尼效应而减振的空气振动通过多层薄膜31而进一步减振。由于通孔32a和33a在两个薄膜32和33中被制成不互相重叠,所以流入空气层5中的空气振动通过薄膜32中的通孔32a。接着,空气振动在薄膜32与33之间通过,并且空气振动通过薄膜33中的通孔33a。即,由于空气振动沿着两个薄膜32和33的内表面传播,所以通过结合穿过通孔32a和33a的空气振动通道中的阻尼效应以及穿过薄膜32和33的表面的空气振动的传播中的粘滞阻尼效应,进一步发挥出吸音效果。此外,由于多层薄膜31不依赖于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所以有效地减弱宽频带的噪音。
在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30中也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基本相同的效果。由于多层薄膜31的吸音效果被添加到多孔吸音结构体30,所以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相比,提高了吸音性能。
尽管包括在其中制成通孔32a和33a的两个薄膜32和33的多层薄膜31被应用于多孔吸音结构体30中,然而也可以应用包括其中未制成通孔32a和33a的薄膜的多层薄膜。因此,如上所述,薄膜互相接触并一起发生摩擦以使空气振动减振。多层薄膜可以由一层薄膜形成,或者多层薄膜可以由至少三层薄膜形成。因此,空气振动可以被进一步减振而提高吸音效果。
图9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如图9中所示,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40除了玻璃棉21被设置在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30的空气层4中之外具有与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30基本相同的构造。在图9中,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并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玻璃棉21被设置在空气层4中,而多层薄膜31被设置在空气层5中,使得通过外板1中的通孔1a的空气振动通过玻璃棉21而被减振,当空气振动通过内板3中的通孔3a时,通过玻璃棉21而减振的空气振动被进一步减振,并且通过玻璃棉21和内板2中的通孔3a而减振的空气振动通过多层薄膜31被进一步减振。
根据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40,可以获得第一至第三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和30的效果,结合所述效果提高了吸音效果,并且所吸收的噪音的频带在多孔吸音结构体40中变宽。
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30和40还可以应用于使用常规吸音构件的领域中。例如,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30和40被用作隔音墙(soundproof fence)的结构面板,从而对于各种噪音源(例如电动机和齿轮)可使内部吸音和外部隔音都有得以实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30和40还被用作大厅和起居室中的吸音板。
图10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的横截面视图。在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50中,如图10中所示,当平坦的外板1和内板3相对于封板2倾斜时,使排泄孔设置在倾斜的下部中。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50的其它部分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在图10中,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并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排出水。另外,当多孔吸音结构体涂敷有油漆时,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拔染涂漆。结果,在多孔板中可以进一步抑制吸音材料减少。
不必总是使外板1和内板3平齐地倾斜,并且排泄孔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例如,在第五实施方案的一个修改方案中,如图17中所示,内板3的倾斜方向交替地变化,并且多个排泄孔被设置在倾斜的下部中。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如上所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而在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上的变化。例如,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案的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30、40和50中的外板1中,孔径比β1超过3%,通孔1a的直径超过3mm。然而,在多孔吸音结构体10、20、30、40和50的外板1中,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内板3中的孔径比β2可以超过3%。内板3的通孔3a中的直径φ2可以超过3mm。多个内板3可以在外板1与封板2之间设置成彼此相邻,从而在内板的通孔中可以提高粘滞阻尼效应,以增强多孔吸音结构体的吸音性能。
上述实施方案中的外板1、封板2和内板3形成为矩形的平坦形状。然而,例如,外板1、封板2和内板3可以形成为圆形、椭圆平面或三角形平面。优选地,外板1、封板2和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这是因为不规则状具有增强刚性的效果。当外板1、封板2和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时,可以仅通过使外板1、封板2和内板3互相重叠而将空气层设置在外板1、封板2和内板3之间。外板1和内板3可以不形成平板而形成薄膜。例如,金属薄膜例如铝箔和树脂薄膜例如氯乙烯可以应用于外板1和内板3。封板2可以形成为环状截面。
例如,图11至图17为显示实施方案中的外板1和内板3的修改方案的说明图。图11显示外板1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图12显示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图13显示外板1和内板3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图14显示内板3中形成波纹形不规则状的状态,图15显示外肋部1b和内肋部3b被设置在外板1和内板3中且外板1和内板3中各自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图16显示内板3中形成波纹形不规则状且在外板1中形成不规则状时在外板1中设有压纹的状态,以及图17显示当内板3倾斜时在外板1和内板1中形成不规则状的状态。
内部构件可以由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制成,或者内部构件的表面涂覆有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
因此,即使雨水等到达内部构件,也可以有效地将雨水等从通孔周围移除,使得可以防止雨水等粘附在通孔周围。结果,在通孔中可以进一步抑制发生堵塞。
在常规的多孔隔音结构体中,由于内板被暴露到音源侧上,所以由于通过第二外部构件的孔而粘附到内部构件的雨水、灰尘等,而在通孔中可能会发生堵塞。因此,即使雨水等到达内部构件,当内部构件的表面具有防水性时,可以进一步抑制雨水、灰尘等粘附到内部构件。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地必须使包括孔的内表面的内部构件表面具有防水性。当包括孔的内表面的内部构件表面具有防水性时,即使雨水等到达内部构件,也可以防止雨水侵入孔内。另一方面,当包括孔的内表面的内部构件表面不具有防水性时,雨水等通过毛细管力被吸入孔内,从而造成堵塞。
如在此所使用的,“具有防水性”将意味着当使水滴落到构件表面上时,接触角度变得大于90°。大于90°的接触角度意味着构件表面与水相接触的状态比构件表面暴露给大气的状态更不稳定。相反地,小于90°的接触角度意味着构件表面与水相接触的状态比构件表面暴露给大气的状态更稳定。为了抑制雨水等侵入内部构件的孔内,接触角度不小于90°,优选地不小于100°,更优选地不小于110°。
为了使包括孔的内表面的内部构件表面具有防水性,内部构件可以由具有防水性的材料制成,或者金属构件例如铝的表面可以涂布或涂覆有具有防水性的材料。可以将以下材料应用于具有实际的防水性的材料一种具有以有机硅树脂为代表的聚烷基硅氧烷结构的材料、一种以硅烷偶联剂为代表的具有通过碳原子结合到硅原子的有机官能团的硅烷化合物、一种以氟树脂为代表的具有氟碳结构的材料、一种将氟化碳链引入硅烷偶联剂的氟-硅烷偶联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者这些化合物可以在至少有两种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的同时使用。只要水与内部构件之间的接触角度可以保持不小于90°,通过将所述的化合物混合在不含有硅和氟的另一载体中,就可以将这些化合物应用为防水材料。
工业适用性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超过3%,从而通过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粘滞效应促进空气振动向热能的转换,并且可以在宽频带中发挥充分的吸音性能。由于第二外部构件的孔径比变得不大于50%,所以可以确保第二外部构件的刚性达到某种程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内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
2.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
3.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中第一外部构件和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并且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与所述内部构件相对地设置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的相对侧,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
4.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
5.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
6.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其包括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相对,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以及至少一个内部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构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和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使得所述内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在所述内部构件中沿着平坦平面制成许多通孔,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的板厚度和所述通孔的直径及孔径比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所述通孔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大于3%且不大于50%,并且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超过3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孔径比不大于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中的通孔的直径不大于3m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空气层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与所述内部构件之间以及所述内部构件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之间,并且吸音材料被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层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空气层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与所述内部构件之间以及所述内部构件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之间,由树脂金属薄膜制成的吸音材料被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空气层中,在所述吸音材料中制成许多通孔,所述薄膜的通孔的孔径比不大于3%,以及所述薄膜的通孔的直径不大于3m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和所述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和所述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下部中制成排泄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构件由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制成,或者所述内部构件的表面涂覆有含有硅和氟中的至少一种的防水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孔吸音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和所述内部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具有不规则形状的构件。
全文摘要
一种多孔吸音结构体(10),所述多孔吸音结构体包括外板(1)和封板(2),以便在宽频带中抑制吸音性能降低。内板(3)被设置在外板(1)与封板(2)之间,空气层(4)和(5)分别位于外板(1)与内板(3)之间以及内板(3)与封板(2)之间。外板(1)、内板(3)和封板(2)被设置成彼此相对。分别在外板(1)和封板(2)中制成许多通孔(1a)和(3a)。在外板(3)中,板厚度t2和直径φ2及孔径比β2被设定成使得在通过通孔(3a)的空气中产生粘滞效应。外板(1)中的通孔(1a)的孔径比(β1)被设定成大于3%且不大于50%。
文档编号G10K11/16GK1947170SQ200580013359
公开日2007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30日
发明者山口善三, 田中俊光, 山极伊知郎, 上田宏树, 日野光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