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的静电放电保护领域,涉及一种高压ESD保护器件,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可用于提高高压集成电路片上ESD保护的可靠性。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不断改进,电路系统不断向高密度、集成化方向发展。为满足电路系统高度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功率半导体集成技术在电路系统中应用日益广泛。尽管静电放电(ESD)对CMOS集成电路的损害已引起了电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传统的低压ESD防护方法与措施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因功率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引入导致电路系统的工作电压不断升高,传统的低压ESD防护方法和措施不能简单的移植到当今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系统中,功率半导体集成电路或片上高压集成电路(高压IC)的ESD防护已成为静电防护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研究热点。因高压IC通常工作在大电压、大电流、强电磁干扰、频繁热插拔、超高或低于室温等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高压IC的片上ESD防护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对功率IC的ESD保护设计做额外的技术考量。
[0003]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器件因其具有耐高压和低导通电阻的特性,在高压IC的输出端常被用作负载的驱动管和ESD自保护器件。但是,随着IC制备工艺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高压IC的芯片面积不断缩小,LDMOS单位面积的电压钳制能力和ESD鲁棒性也受到削弱,难以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电子产品要求人体模型不低于2000V的静电防护标准(IEC6000-4-2)。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摸索,人们发现在LDMOS器件结构内部嵌入可控硅(SCR),获得的LDMOS-SCR结构可大幅提高器件的ESD鲁棒性。然而,嵌入了 SCR的L D M O S器件在E S D脉冲作用下开启后的维持电压大幅减小,极易产生闩锁效应。若能提高LDMOS-SCR器件的维持电压或电流,则可有效避免器件产生闩锁。本发明实例通过结合LDMOS-SCR强鲁棒性与叉指MOS结构的大电容优势,设计了一个具有易触发,高维持电压与电流特性的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在ESD脉冲作用下,该ESD高压保护器件会形成具有LDMOS-SCR结构的ESD电流泄放路径,增强器件的电流泄放能力和ESD鲁棒性,另外,具有内嵌PMOS和匪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电流泄放路径,可促使器件在ESD脉冲来临时快速触发开启,具有易触发特性。而且,PMOS和匪OS多叉指结构,一方面,可增大器件的寄生电容,提高器件开启速度和触发电流;另一方面,当器件开启之后,维持电流增大,可降低器件SCR路径中的电子与空穴发射率,从而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和电压钳制能力。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高压IC中的片上ESD防护器件普遍存在维持电压低、抗闩锁和电压钳制能力不足的问题,本发明实例设计了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既充分利用了LDMOS-SCR器件耐高压和强ESD鲁棒性的特点,又利用了嵌入式PMOS与NMOS叉指结构的大电容寄生效应的特点,以形成既具有LDMOS-SCR结构的ESD电流导通路径,又具有嵌入式PMOS与NMOS叉指结构的寄生阻容耦合电流导通路径,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和电流,增强器件的抗闩锁能力和ESD鲁棒性,可适用于高压IC的片上ESD保护。
[000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包括源端内嵌WOS叉指结构和漏端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电流路径和具有LDMOS-SCR结构的ESD电流泄放路径,以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提高电压钳制能力,其特征在于:主要由P衬底、P阱、N阱、第一场氧隔离区、第一P+注入区、第二场氧隔离区、第一N+注入区、第一鳍式多晶硅栅、第二N+注入区、第二鳍式多晶硅栅、第三N+注入区、第三鳍式多晶硅栅、多晶硅栅、第四鳍式多晶硅栅、第二 P+注入区、第五鳍式多晶硅栅、第三P+注入区、第六鳍式多晶硅栅、第四P+注入区、第三场氧隔离区、第四N+注入区和第四场氧隔离区构成;
[0007]在所述P衬底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P阱和所述N阱,所述P衬底的左侧边缘与所述P阱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P阱的右侧与所述N阱的左侧相连,所述N阱的右侧与所述P衬底的右侧边缘相连;
[0008]在所述P阱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所述第一P+注入区、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和所述内嵌匪OS叉指结构,所述内嵌匪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一 N+注入区、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二N+注入区、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三N+注入区和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的左侧与所述P阱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的右侧与所述第一 P+注入区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一 P+注入区右侧与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的右侧与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0009]在所述N阱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所述第四N+注入区和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二 P+注入区、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四P+注入区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右侧与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的右侧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的右侧与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的右侧与所述N阱的右侧边缘相连;
[0010]所述多晶硅栅横跨在所述P阱和所述N阱的表面部分区域,所述多晶硅栅的左侧与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的右侧相连,所述多晶硅栅的右侧与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0011]所述第一P+注入区与第一金属I相连,所述第一 N+注入区与第二金属I相连,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与第三金属I相连,所述第二 N+注入区与第四金属I相连,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与第五金属I相连,所述第三N+注入区与第六金属I相连,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与第七金属I相连,所述多晶硅栅与第八金属I相连,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与第九金属I相连,所述第二 P+注入区与第十金属I相连,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与第十一金属I相连,所述第三P+注入区与第十二金属I相连,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与第十三金属I相连,所述第四P+注入区与第十四金属I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与第十五金属I相连;
[0012]所述第一金属1、所述第二金属1、所述第三金属1、所述第五金属1、所述第六金属
1、所述第七金属I均与第一金属2相连,从所述第一金属2引出电极,用作器件的金属阴极;
[0013]所述第八金属1、所述第九金属1、所述第十金属1、所述第十一金属1、所述第十三金属1、所述第十四金属I和所述第十五金属I均与第二金属2相连,从所述第二金属2引出电极,用作器件的金属阳极;
[0014]所述第四金属I与第三金属2相连,所述第十二金属I与所述第三金属2相连;
[0015]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6](I)在本发明实例器件的漏端区域,由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二 P+注入区、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三P+注入区、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四P+注入区构成的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可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增强器件的电压钳制能力。
[0017](2)在本发明实例器件的源端区域,由所述第一N+注入区、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二 N+注入区、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所述第三N+注入区和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构成的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可降低器件的触发电压,增高器件的ESD鲁棒性和电压钳制能力。
[0018](3)本发明实例器件中的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和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可增大器件的寄生电容,在瞬态ESD脉冲作用下,因阻容耦合效应可增大所述P阱和所述N阱的寄生电阻上的触发电流,降低器件的触发电压,增强器件的电压钳制能力,提高器件的表面电流导通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实例器件结构的三维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发明实例器件金属连接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实例器件在ESD脉冲作用下ESD电流泄放路径CPl和CP2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发明实例器件在电流路径CPl处的剖面结构及其ESD脉冲作用下的内部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4]本发明实例设计了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通过结合LDMOS-SCR结构强ESD鲁棒性与PMOS与匪OS叉指结构大寄生电容的优势,增强器件在高压ESD脉冲作用下的电压箝制和抗闩锁能力。
[0025]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例器件结构的三维示意图,具体为为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包括源端内嵌NMOS叉指结构和漏端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触发电流路径和具有LDMOS-SCR结构的ESD大电流泄放路径,以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提高电压钳制能力和器件的开启速度,其特征在于:主要由P衬底101、P阱102、N阱103、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第一P+注入区105、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第一 N+注入区107、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第二 N+注入区109、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第三N+注入区111、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多晶硅栅113、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第二P+注入区115、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第三P+注入区117、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第四P+注入区119、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第四N+注入区121和第四场氧隔离区122构成;
[0026]在所述P衬底101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P阱102和所述N阱103,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与所述P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P阱102的右侧与所述N阱103的左侧相连,所述N阱103的右侧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
[0027]在所述P阱102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所述第一P+注入区105、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和所述内嵌WOS叉指结构,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一 N+注入区107、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所述第二 N+注入区109、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和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的左侧与所述P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的右侧与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右侧与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的右侧与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0028]在所述N阱103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和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所述第二 P+注入区115、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右侧与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的右侧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的右侧与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的右侧与所述N阱103的右侧边缘相连;
[0029]所述多晶硅栅113横跨在所述P阱102和所述N阱103的表面部分区域,所述多晶硅栅113的左侧与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的右侧相连,所述多晶硅栅113的右侧与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0030]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P+注入区105与第一金属I 201相连,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与第二金属I 202相连,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与第三金属I 203相连,所述第二N+注入区109与第四金属I 204相连,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与第五金属I 205相连,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与第六金属I 206相连,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与第七金属I 207相连,所述多晶硅栅113与第八金属I 208相连,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与第九金属I 209相连,所述第二P+注入区115与第十金属I 210相连,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与第^^一金属I 211相连,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与第十二金属I 212相连,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与第十三金属I 213相连,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与第十四金属I 214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与第十五金属I 215相连;
[0031]所述第一金属I 201、所述第二金属I 202、所述第三金属I 203、所述第五金属I205、所述第六金属I 206、所述第七金属I 207均与第一金属2 301相连,从所述第一金属2301引出电极304,用作器件的金属阴极;
[0032]所述第八金属I 208、所述第九金属I 209、所述第十金属I 210、所述第十一金属I211、所述第十三金属I 213、所述第十四金属I 214和所述第十五金属I 215均与第二金属2302相连,从所述第二金属2 302引出电极305,用作器件的金属阳极;
[0033]所述第四金属I 204与第三金属2 303相连,所述第十二金属I 212与所述第三金属2 303相连;
[0034]如图3所示,由所述金属阳极、所述N阱103、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所述第二 P+注入区115、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所述多晶硅栅113、所述P阱102、所述第一 N+注入区107、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和所述金属阴极构成一条具有LDMOS-SCR结构的ESD大电流泄放路径CPl,从而增强器件的二次失效电流和电压钳制能力;
[0035]由所述金属阳极、所述N阱103、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所述P阱102、所述第二 N+注入区109、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和所述金属阴极构成一条源端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和漏端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触发电流路径CP2,通过鳍式栅形状的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和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增大器件表面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器件的触发电流和开启速度;
[0036]如图4所示,当ESD脉冲作用于发明实例器件时,由所述N阱103、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和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构成的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可等效寄生电容0>,所述电容0>与所述N阱103的阱电阻Rnw可形成第一阻容耦合效应;由所述P阱102、所述第二 N+注入区109、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和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构成的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可等效寄生电容U,所述电容(^与所述P阱102的阱电阻Rpw可形成第二阻容耦合效应;在所述第一阻容耦合效应和所述第二阻容耦合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可提高所述P阱102或所述N阱103寄生电阻上的电流。当所述电阻Rnw或所述电阻Rpw上的电压快速上升至0.7V时,所述LDMOS-SCR结构内部的寄生三极管Ql或Q2开启,从而形成所述ESD大电流泄放路径CPl,从而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和电流。
[003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包括源端内嵌WOS和漏端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电流路径和具有LDM0S-SCR结构的ESD电流泄放路径,以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提高电压钳制能力,其特征在于:主要由P衬底(101)、P阱(102)、N阱(103)、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第一P+注入区(105)、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第一N+注入区(107)、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第二N+注入区(109)、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第三N+注入区(111)、第三鳍式多晶硅栅(I12)、多晶硅栅(I 13)、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第二P+注入区(115)、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第三P+注入区(117)、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第四P+注入区(119)、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第四N+注入区(121)和第四场氧隔离区(122)构成; 在所述P衬底(101)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P阱(102)和所述N阱(103),所述P衬底(101)的左侧边缘与所述P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P阱(102)的右侧与所述N阱(103)的左侧相连,所述N阱(103)的右侧与所述P衬底(101)的右侧边缘相连; 在所述P阱(102)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和内嵌MOS叉指结构,所述内嵌M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一N+注入区(107)、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所述第二N+注入区(109)、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和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的左侧与所述P阱(102)的左侧边缘相连,所述第一场氧隔离区(104)的右侧与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右侧与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二场氧隔离区(106)的右侧与所述内嵌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在所述N阱(103)的表面区域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内嵌PMOS叉指结构、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和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由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所述第二 P+注入区(115)、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构成,并可在器件宽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求沿器件宽度方向依次由N+注入区和鳍式多晶硅栅进行交替延展,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右侧与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的左侧相连,所述第三场氧隔离区(120)的右侧与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的右侧与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的左侧相连,所述第四场氧隔离区(122)的右侧与所述N阱(103)的右侧边缘相连; 所述多晶硅栅(113)横跨在所述P阱(102)和所述N阱(103)的表面部分区域,所述多晶硅栅(113)的左侧与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的右侧相连,所述多晶硅栅(113)的右侧与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左侧相连; 所述第一 P+注入区(105)与第一金属1(201)相连,所述第一 N+注入区(107)与第二金属I (202)相连,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与第三金属I (203)相连,所述第二N+注入区(109)与第四金属1(204)相连,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与第五金属1(205)相连,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与第六金属I (206)相连,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与第七金属I(207)相连,所述多晶硅栅(113)与第八金属1(208)相连,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与第九金属1(209)相连,所述第二 P+注入区(115)与第十金属1(210)相连,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与第^^一金属1(211)相连,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与第十二金属1(212)相连,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与第十三金属1(213)相连,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与第十四金属1(214)相连,所述第四N+注入区(121)与第十五金属1(215)相连; 所述第一金属I (201)、所述第二金属I (202)、所述第三金属I (203)、所述第五金属I(205)、所述第六金属1(206)、所述第七金属I(207)均与第一金属2(301)相连,从所述第一金属2(301)引出电极(304),用作器件的金属阴极; 所述第八金属I (208)、所述第九金属I (209)、所述第十金属I (210)、所述第^^一金属I(211)、所述第十三金属1(213)、所述第十四金属1(214)和所述第十五金属1(215)均与第二金属2(302)相连,从所述第二金属2(302)引出电极(305),用作器件的金属阳极; 所述第四金属1(204)与第三金属2(303)相连,所述第十二金属1(212)与所述第三金属2(303)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漏端区域,由所述第四鳍式多晶硅栅(114)、所述第二 P+注入区(115)、所述第五鳍式多晶硅栅(116)、所述第三P+注入区(117)、所述第六鳍式多晶硅栅(118)、所述第四P+注入区(119)构成的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可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增强器件的电压钳制能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源端区域,由所述第一 N+注入区(107)、所述第一鳍式多晶硅栅(108)、所述第二 N+注入区(109)、所述第二鳍式多晶硅栅(110)、所述第三N+注入区(111)和所述第三鳍式多晶硅栅(112)构成的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可降低器件的触发电压,增高器件的ESD鲁棒性和电压钳制能力。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PMOS叉指结构和所述内嵌NMOS叉指结构可增大器件的寄生电容,在瞬态ESD脉冲作用下,因阻容耦合效应可增大所述P阱(102)和所述N阱(103)的寄生电阻上的触发电流,降低器件的触发电压,增强器件的电压钳制能力,提高器件的表面电流导通均匀性。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强电压钳制和ESD鲁棒性的嵌入式高压LDMOS?SCR器件,可用于高压IC的片上ESD防护。主要由P衬底、P阱、N阱、第一场氧隔离区、第一P+注入区、第二场氧隔离区、第一N+注入区、第一鳍式多晶硅栅、第二N+注入区、第二鳍式多晶硅栅、第三N+注入区、第三鳍式多晶硅栅、多晶硅栅、第四鳍式多晶硅栅、第二P+注入区、第五鳍式多晶硅栅、第三P+注入区、第六鳍式多晶硅栅、第四P+注入区、第三场氧隔离区、第四N+注入区和第四场氧隔离区构成。该器件在ESD脉冲作用下,可形成源端内嵌NMOS叉指结构和漏端内嵌PMOS叉指结构的阻容耦合电流路径和LDMOS?SCR结构的ESD电流泄放路径,以增强器件的ESD鲁棒性,提高电压钳制能力。
【IPC分类】H01L27/02
【公开号】CN205385023
【申请号】CN201620186167
【发明人】梁海莲, 刘湖云, 顾晓峰, 丁盛
【申请人】江南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