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4589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基板具有显示区以及边框区;设置在显示区的多条第一走线;第一走线位于同一导电层;设置在边框区的多条连接引线,连接引线与第一走线一一对应连接;连接引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对应的第一走线,另一端连接驱动芯片;连接引线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连接;对于任一条连接引线,连接引线与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过孔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L/5<D<4L/5。该显示面板降低了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该显示面板还可以降低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
【专利说明】
_种显不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0003]显示面板是电子设备实现显示功能的主要部件。液晶显示面板是当今常用的一种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液晶显示面板的性能以及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边框区越来越小。
[0004]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液晶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11以及边框区12。显示区11设置有多条数据线13,边框区12设置有驱动芯片15以及连接引线14。数据线13通过对应的连接引线14与驱动芯片15连接。
[0005]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的不断增加,显示区11设置的像素单元越来越多,使得数据线13越来越多,进而导致连接引线14也越来越多,连接引线14的布线区域需要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
[0006]因此,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连接引线的布局区域占据面积较大,不便于窄边框设计。虽然通过将连接引线设置在两层不同的金属层能够降低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的面积,但是会导致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降低了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的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且能够降低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0010]基板,所述基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
[0011 ]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在第一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走线位于同一导电层;
[0012]设置在所述边框区的多条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连接引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走线,另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
[0013]所述连接引线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连接;
[0014]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0016]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所述连接引线,将所述连接引线分为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过孔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这样可以低所述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的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
[0017]所述连接引线包括两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这样避免由于一条连接引线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时与一条连接引线完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时的电阻值的差值较大的问题,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
[0018]同时,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这样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小不同所述连接引线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
[0019]可选的,可以设置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该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该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这样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所述连接引线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的布线面积,便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布局。而且通过将连接引线分两部分,将连接引线的两部分通过过孔连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够降低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在PP’方向的切面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AA’方向的切面图;
[0026]图6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BB’方向的切面图;
[0027]图7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CC’方向的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随着显示显示面板分辨率的不断增加,数据线越来越多,导致连接引线也越来越多,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需要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连接引线的布局区域占据面积较大,不便于窄边框设计。
[0030]发明人发现,通过两层导电层布局所述连接引线能够大大降低连接引线的布局区域的面积。通过两层导电层布局所述连接引线时,显示面板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
[0031 ] 参考图2和图3,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不面板的结构不意图,图3为图2所不显不面板在PP’方向的切面图。通过一层导电层设置一部分连接引线21,通过另一层导电层设置另一部分连接引线21,在两层导电层之间具有绝缘介质层22,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连接引线22的布线区域的面积。
[0032]图2以及图3所示结构的显示面板虽然能够有效降低连接引线21的布线区域的面积,但是,由于两层导电层的厚度和/或材料的不同,导致不同导电层的连接引线21的电阻值的差值较大,这样会导致与连接引线21连接的数据线中的数据线信号具有较大差异,影响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效果。
[003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0034]基板,所述基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
[0035]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在第一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走线位于同一导电层;
[0036]设置在所述边框区的多条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连接引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走线,另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
[0037]所述连接引线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连接;
[0038]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
[00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所述连接引线,将所述连接分为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通过过孔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这样可以低所述连接引线的布线区域的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
[0040]所述连接引线包括两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这样避免由于一条连接引线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时与一条连接引线完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时的电阻值的差值较大的问题,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
[0041]同时,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这样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小不同所述连接引线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
[0042]可选的,可以设置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该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该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这样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所述连接引线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的布线面积,便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的布局。
[00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0044]参考图4_图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不面板的结构不意图,图5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AA’方向的切面图,图6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BB’方向的切面图,图7为图4所示显示面板在CC’方向的切面图。
[0045]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41,所述基板41具有显示区411以及包围所述显示区411的边框区412;设置在所述显示区411的多条第一走线42;设置在所述边框区412的多条连接引线43。
[0046]其中,所述第一走线42在第一方向X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走线42位于同一导电层。所述连接引线43与所述第一走线42--对应连接。所述连接引线43的一端用于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走线42,另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44。
[0047]所述连接引线43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431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432,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具有绝缘层51。所述第一部分431与所述第二部分432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51的过孔Via连接。将所述连接引线43均分为两部分,将所述连接引线43的两部分设置在两层不同的导电层,这样,所述连接引线43的布线区域在边框区412占据的面积将会大大减小,便于显示面板走线区412的走线布局,便于窄边框设计。
[00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所述连接引线43设置在两层不同的导电层。在图4所示实施方式中,通过虚线表示所述连接引线43位于下方导电层的第一部分431,通过实线表示所述连接引线43位于上方导电层的第二部分432。
[0049]可以设置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42依次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43的所述第一部分431、所述过孔Via以及所述第二部分432与所述驱动芯片44连接;另一部分所述第一走线42依次通过该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43的所述第二部分432、所述过孔Via以及所述第一部分431与所述驱动芯片44连接。这样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所述连接引线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412的布线面积,便于所述第一部分431以及所述第二部分432的布局。
[0050]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导电层复用所述显示面板已有制作工艺中的两层导电层,这样无需单独增加导电层,降低了制作成本。复用显示面板已有制作工艺流程中的两层导电层时,由于两层导电层的材料或是制作厚度不同,会导致两层导电层单位长度的电阻值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引线43包括两部分,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二导电层,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一条连接引线43完全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时与另一条连接引线43完全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时的电阻值的差值较大的问题,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
[0051]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43,所述连接引线43与所述第一走线42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44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Via到所述驱动芯片44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此时,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两所述连接引线43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保证数据线的数据信号的准确性,保证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质量。
[0052]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任意相邻的两条的所述第一走线42,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走线42依次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43的所述第一部分431、所述过孔Via以及所述第二部分432与所述驱动芯片44连接,另一条所述第一走线42依次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43的所述第二部分432、所述过孔Via以及所述第一部分431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垂直于所述基板41的方向上,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在所述基板41上的投影可以至少部分交叠,以大幅度降低所述连接引线在所述边框区的布线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在其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连接引线的布局需求设置两条相邻的所述第一走线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在所述基板41上的投影不交叠。
[0053]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所述基板41的方向上,所有所述连接引线43的所述过孔Via在所述基板41上的投影位于同一直线,所述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X。这样,使得形成所述过孔Via时的制作工艺统一,便于过孔Via的制作,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005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411的多条第二走线45;所述第二走线45在第二方向Y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走线45位于同一导电层。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
[0055]其中,所述第一走线42与所述第二走线45中的一者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另一者为所述第二导电层。此时,所述连接引线43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走线42同导电层设置,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走线45同导电层设置,复用所述第一走线42以及所述第二走线45的导电层分别设置所述连接引线的两部分,无需单独增加导电层,制作成本低。
[0056]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走线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述第二走线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栅极线。在液晶显示面板中,栅极线以及数据线需要采用不同的导电层分层制备,复用所述栅极线以及所述数据线的导电层制作所述连接引线,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能够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连接引线在边框区的布线面积,还可以降低连接引线分两层设置时连接引线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
[0057]可选的,可以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金属钼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金属铝层。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任意两条所述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小于2.5ΚΩ。
[005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引线43的线宽小于3μπι。所述连接引线的间距小于5μπι,即位于同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之间或是位于同一导电层的第二部分之间的间距小于 5ym0
[0059]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中,通过分层设置所述显示面板的连接引线43,并将一条所述连接引线43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通过设置所述连接引线43的过孔Via的位置,能够大大降低连接引线43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同时能够大幅度降低连接引线在边框区411的布线面积,便于窄边框设计。
[0060]基于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给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0061]本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以及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连接引线的布线面积小,可以实现窄边框设计,边框较传统电子设备的边框窄,且连接引线之间的电阻值的差值小,进而电子设备的图像显示质量较好。
[006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具有显示区以及包围所述显示区的边框区; 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在第一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走线位于同一导电层; 设置在所述边框区的多条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连接引线的一端用于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走线,另一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 所述连接引线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层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具有绝缘层;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连接; 对于任一条所述连接引线,所述连接引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连接点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过孔到所述驱动芯片的垂直距离为D,其中,L/5<D<4L/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对于任意相邻的两条的所述第一走线,其中一条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一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另一条所述第一走线依次通过对应的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过孔以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驱动芯片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有所述连接引线的所述过孔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位于同一直线,所述直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在第二方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走线位于同一导电层;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中的一者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另一者为所述第二导电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液晶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第一走线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述第二走线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栅极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基板之间; 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为金属钼层; 所述第二导电层为金属铝层。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任意两条所述连接引线的电阻值的差值小于2.5ΚΩ ο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引线的线宽小于3μπι。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引线的间距小于5μπι。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文档编号】G02F1/1362GK205643979SQ20162050517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7日
【发明人】刘冰萍, 周秀峰, 李俊谊
【申请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