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设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和设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定影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定影部件、第二定影部件以及包括第一接地部件和第二接地部件的接地部件。就夹压区域而言,第一定影部件位于第一侧上,并且第二定影部件位于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接地部件包括第一接地部件和第二接地部件。第一接地部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分和将第一定影部件与第一接触部分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分。第二接地部件具有第二接触部分和将第二定影部件与第二接触部分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分。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两者均位于第一侧和第二侧中的一侧上。
【专利说明】
定影装置和设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并且涉及设置在该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定影装置包括压力辊和与压力辊压力接触的定影膜。压力辊要求接地。
[0003]有一种在成像设备中设置的传统定影装置。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导电定影膜;与定影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经由定影膜与加热器相配合地提供夹压区域的压力辊;连接到设置在成像设备的外壳中的电端子的框架接地;和电容器,该电容器将压力棍的$昆轴和框架接地电连接。
[0004]在这种定影装置中,加热器和压力辊向经过夹压区域的片材施加热和压力,从而在片材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片材。
[0005]根据所公开的定影装置,除了压力辊的接地,还要求定影膜的接地。在这种传统的定影装置中,从定影膜延伸的接地通道和从压力辊延伸的接地通道彼此远离。因此,从成像设备的外壳接近所述两个接地通道将是麻烦的。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便于从成像设备的外壳接近接地通道的定影装置。
[0007]根据一个方面,一种定影装置包括框架、第一定影部件、第二定影部件和接地部件,接地部件包括第一接地部件和第二接地部件。第一定影部件被支撑到框架。第二定影部件包括皮带。所述皮带在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以在所述皮带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压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就所述夹压区域而言,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位于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所述接地部件具有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另一侧延伸的部分。所述接地部件包括第一接地部件和第二接地部件,所述第一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接地,所述第二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接地。第一接地部件具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框架对外部暴露,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部件具有第二接触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从所述框架对外部暴露,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一侧上。
[0008]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处。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侧延伸到所述第一侧。
[0009]优选的是框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处的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被构造成被紧固到成像设备的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定影装置。
[0010]优选的是该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紧固器,所述紧固器被构造成将所述固定部分紧固到所述壳体。所述紧固器由金属制成。在所述固定部分被所述紧固器紧固到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紧固器电连接到所述成像设备的装置接地部件。
[0011]优选的是:所述紧固器是螺钉,所述螺钉具有头部和柄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沟槽,所述沟槽被构造成接收所述柄部。
[0012]优选的是该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朝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施加挤压力。所述挤压部件用作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挤压部件由金属制成。
[0013]优选的是该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由金属制成,并且所述推压部件被构造成推压所述挤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用作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0014]优选的是该定影装置被构造成在安装方向上被安装在成像设备的壳体中。就所述框架而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方向上的下游。
[0015]优选的是该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齿轮。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述齿轮被连接到所述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接地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件邻近于所述另一个端部定位。
[0016]优选的是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该定影装置和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容纳所述定影
目.ο
[0017]优选的是该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装置接地部件和第二装置接地部件。所述第一装置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基准电位点电连接。所述第一装置接地部件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被构造成使得电流在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到所述基准电位点的仅一个方向上流动。所述第二装置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和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附图说明】
[0018]结合附图,根据下列说明,本公开的具体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其中:
[0019]图1是设有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打印机的横截面视图;
[0020]图2是在从定影装置上方观察时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透视图;
[0021 ]图3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右端部的前视图;
[0022]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A-A截取的定影装置的横截面视图;并且[0023I图4是示意在图3B中示意的接地单元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将在参考附图的同时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打印机I是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在附图中,类似的部分和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注以避免重复说明。
[0025]将贯穿说明书地使用术语“向上”、“向下”、“上”、“下”、“上方”、“下方”、“之下”、“右”、“左”、“前”、“后”等,假设打印机I被以其中旨在使用该打印机的取向设置。在使用中,打印机I如在图1中所示设置。
[0026]如在图1中所示意地,打印机I是电子照相式单色打印机。打印机I包括:形成有第一开口 6和第二开口 24的主壳体2;处理盒3;扫描器单元4;和定影装置5。
[0027]主壳体2是基本箱形的,并且设有前盖7、后盖25、片材供应托盘8和片材排出托盘9。
[0028]第一开口6位于主壳体2的前端部处,并且允许处理盒3在主壳体2沿着前后方向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穿过第一开口 6。
[0029]第二开口24位于主壳体2的后端部处,并且允许在主壳体2沿着前后方向的内部和外部之间通过第二开口 24连通。
[0030]前盖7位于主壳体2的前端部处,并且在侧视图中是基本L形的。前盖7具有下端部,下端部以可枢转移动方式支撑到主壳体2的前壁,使得前盖7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 6。
[0031]后盖25位于主壳体2的后端部处,并且具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板形状。后盖25具有下端部,下端部以可枢转方式支撑到主壳体2的后壁,使得前盖7以枢转方式移动到打开第二开口 24的打开位置和关闭第二开口 24的关闭位置。
[0032]片材供应托盘8位于主壳体2的底部处,并且适于容纳片材P。
[0033]排出托盘9位于主壳体2的上壁处,并且从主壳体2的上表面向下凹进以接收片材P。
[0034]处理盒3在主壳体2的基本竖直中央部分处容纳在主壳体2中。处理盒3被构造成通过第一开口 6附接到主壳体2和从主壳体2拆卸。处理盒3包括鼓盒10和显影盒11。
[0035]鼓盒10包括感光鼓12、电晕充电器13和转印辊14。
[0036]感光鼓12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鼓盒10的框架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柱形形状。
[0037]电晕充电器13位于感光鼓12后方,并且与感光鼓12间隔开。
[0038]转印辊14位于感光鼓12下方,并且与感光鼓12的下端部接触。
[0039]显影盒11在感光鼓12前方的位置处附接到鼓盒10,并且包括显影辊15、供应辊16、层厚调整叶片17、调色剂腔室18和搅拌器19。
[0040]显影辊15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显影盒11的框架的后端部,并且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柱形形状。显影棍15与感光鼓12的前端部接触。
[0041]供应辊16位于显影辊15前方和下方,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到显影盒11的框架。供应辊16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柱形形状,并且与显影辊15的前下端部接触。
[0042]层厚调整叶片17位于显影辊15上方和前方,并且与显影辊15的前端部接触。
[0043]调色剂腔室18位于供应辊16和层厚调整叶片19前方,并且适于在其中容纳调色剂。
[0044]搅拌器19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调色剂腔室18中。
[0045]扫描器单元4位于处理盒3上方,并且适于基于图像数据朝向感光鼓12照射激光束。
[0046]定影装置5位于主外壳2中处理盒3后方的位置处,定影装置5和处理盒3之间隔开一定间隙。定影装置5包括作为第一定影部件的一个实例的压力辊21和作为第二定影部件的一个实例的热单元22。
[0047]压力辊21构成定影装置5的下部,并且热单元22位于压力辊21上方以沿着竖直方向面对压力辊21。热单元22与压力辊21的上端部接触以在热单元22和压力辊21之间提供夹压区域N。
[0048]在于打印机I中开始打印操作时,感光鼓12的表面被电晕充电器13均匀地充电,并且扫描器单元4根据图像数据将感光鼓12的表面曝光。因此,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0049]此外,调色剂腔室18中的调色剂被搅拌器19搅拌,并且经搅拌的调色剂被供应到供应辊16,并且然后调色剂被从供应辊16供应到显影辊15。在此情况下,在置入显影辊15和供应辊16之间的调色剂中发生摩擦充电,从而在显影辊15上生成具有正极性的调色剂。层厚调整叶片17将显影辊15上的调色剂层的厚度调整为均匀厚度。
[0050]在显影辊15上携带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因此,在感光鼓12的表面上携带了调色剂图像。
[0051 ]通过各种棍的旋转,每一张片材P均从片材供应托盘8在规定定时被供应到在感光鼓12和转印辊14之间的位置。因此,当片材P移动经过感光鼓12和转印辊14之间时,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P上。
[0052]然后,根据压力辊21的旋转,片材P进入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的位置中。当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旋转时片材P经过夹压区域N时,片材P被加热和挤压。因此,在片材P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片材P。然后片材P被排出到排出托盘9上。
[0053]如在图1、2和4中所示,除了上述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定影装置5还包括框架31、第一挤压单元80、第二挤压单元90和作为接地部件的一个实例的接地单元77。
[0054]如在图1中所示,框架31具有箱状形状并且沿着左右方向伸长。框架31包括下框架39和上框架38。
[0055]下框架39构成框架31的底部。下框架39由树脂材料形成。注意下框架39还可以包含已知的添加剂,诸如玻璃纤维、金属或者陶瓷。如在图2中所示,下框架39—体地设有第一侧壁41、第二侧壁42、底壁43、前壁44和后壁(未示出)。
[0056]第一侧壁41构成下框架39的右端部。第一侧壁41包括:第一侧壁本体50,该第一侧壁本体50中形成有第一凹进部分50A;第一接合部分51;第二接合部分52;和第一连接轴54(见图3B)。
[0057]第一侧壁本体50具有在侧视图中基本矩形的板形状。第一凹进部分50A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前后中央的位置处从第一侧壁本体50的顶边缘向下凹进。第一凹进部分50A在侧视图中具有在顶部上敞开的基本U形形状。
[0058]第一接合部分51设置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右表面上的前边缘处,并且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大致竖直中央处。第一接合部分51具有基本方柱形形状,并且从第一侧壁本体50的右表面向右突出。
[0059]第二接合部分52设置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右表面上。第二接合部分52位于第一接合部分51的下后侧,并且从第一接合部分51分离。第二接合部分52具有基本方柱形形状,并且从第一侧壁本体50的右表面向右突出。
[0060]如在图3B中所示,第一连接轴54设置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左表面上的前上角部中。第一连接轴54具有基本柱状形状,并且从第一侧壁本体50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0061 ] 如在图2中所示,第二侧壁42构成下框架39的左端部。第二侧壁42包括:第二侧壁本体55,该第二侧壁本体55中形成有第二凹进部分55A;第三接合部分56;和第二连接轴(未示出)。
[0062]第二侧壁本体55具有在侧视图中基本矩形的板形状。第二凹进部分55A在第二侧壁本体55的前后中央区域中从第二侧壁本体55的顶边缘向下凹进。第二凹进部分55A在侧视图中具有在顶部上敞开的基本U形形状。第二凹进部分55A沿着左右方向与第一凹进部分50A对准。即,第二凹进部分55A的前后尺寸相当于第一凹进部分50A的前后尺寸。
[0063]第三接合部分56被设置在第二侧壁本体55的左表面上,且被设置在前边缘上且在其大致竖直中央的位置处。第三接合部分56具有基本方柱形形状,并且从第二侧壁本体5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0064]第二连接轴(未示出)被设置在第二侧壁本体55的右表面上,且被设置在其前上角部区域中。第二连接轴沿着左右方向与第一连接轴54对准。
[0065]如在图3A中所示,底壁43横跨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底边缘之间。底壁43包括底壁本体47和固定部分46,该底壁本体47中形成有开口 47A,该固定部分46中形成有螺钉孔46A。
[0066]底壁本体47具有在底视图中基本矩形且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板形状。在底壁本体47的右端部中形成开口 47A。开口 47A在底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竖直穿过底壁本体47。
[0067]固定部分46在开口47A右后侧的位置处设置在底壁本体47的底表面上并且从底壁本体47分离。固定部分46具有在前视图中基本矩形的板形状。固定部分46沿着从前下到后上的方向延伸并且从底壁本体47的底表面斜向下和向前地突出。
[0068]螺钉孔46A在固定部分46的大致中央区域中形成。螺钉孔46A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沿着前后方向穿过固定部分46。
[0069]前壁44横跨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前下角部之间。前壁44的底边缘连接到底壁本体47的前边缘。
[0070]后壁(未示出)横跨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的下后角部之间。后壁的底边缘连接到底壁本体47的后边缘。
[0071]如在图1中所示,上框架38具有在底部上敞开的箱状形状。上框架38设置在下框架39的顶部上。
[0072]如在图3B和4中所示,压力辊21包括轴61、辊部分62和作为齿轮的一个实例的压力齿轮63(见图2)。
[0073]轴61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基本柱状形状。轴61的右端部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下部中。轴61的左端部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第二侧壁本体55的下部中。通过该布置,压力辊21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下框架39中。此外,如在图2中所示,轴61的左端部从第二侧壁本体55向左突出。
[0074]辊部分62由橡胶材料形成。辊部分62还可以包含众所周知的添加剂。辊部分62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基本柱形形状。辊部分62覆盖轴61的在其左右中央区域中的周向表面,使轴61的左右端部暴露。就左右方向而言,辊部分62被布置在第一侧壁41和第二侧壁42之间。
[0075]压力齿轮63具有基本柱形形状,沿着左右方向具有实质性厚度。压力齿轮63具有围绕它的全部周向表面形成的齿轮齿。压力齿轮63位于第二侧壁42的左侧上,并且安装在轴61的左端部上使得不能相对于轴61旋转。
[0076]以此方式,压力辊21具有包括压力齿轮63、轴61和辊部分62的一体部件。压力辊21围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图4所示的旋转轴线A旋转。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在主壳体2中设置了马达或者其它驱动源以在上述成像操作期间产生被输入压力齿轮63中的驱动力。
[0077]热单元22设置在压力辊21上方。热单元22包括撑杆盖71、撑杆72、反射板73、加热器74、加热板75和作为皮带的一个实例的无端皮带76。
[0078]撑杆盖71由耐热树脂材料形成。撑杆盖71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并且在底部上敞开的箱状形状。撑杆盖71的前后尺寸大致等于第一凹进部分50A的前后尺寸。
[0079]撑杆72设置在撑杆盖71内侧。撑杆72由金属形成。撑杆72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并且在底部上敞开的基本方柱形形状。
[0080]反射板73设置在撑杆72内侧。反射板73由金属形成。反射板73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并且在底部上敞开的基本方柱形形状。反射板73的内表面经过了镜面抛光。
[0081]加热器74设置在反射板73内侧。加热器74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基本柱状形状。
[0082]加热板75被布置在加热器74之下。加热板75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基本平板形状。如在图4中所示,加热板75受到撑杆72支撑。利用这种布置,撑杆72和加热板75被电连接到彼此。
[0083]无端皮带76是耐热并且导电的柔性部件。无端皮带76具有沿着左右方向伸长的基本柱形形状。无端皮带76的左右尺寸小于撑杆盖71的左右尺寸。
[0084]无端皮带76围绕撑杆盖71、撑杆72、反射板73、加热器74和加热板75放置使得它的内周向表面接触加热板75。因此,无端皮带76和加热板75电连接到彼此,并且无端皮带76通过加热板75电连接到撑杆72。
[0085]撑杆盖71的右端部比无端皮带76的右边缘向右更远地突出,并且撑杆盖71的左端部比无端皮带76的左边缘向左更远地突出。
[0086]如在图2中所示,在撑杆盖71的右端部被接收在第一侧壁本体50的第一凹进部分50A中并且撑杆盖71的左端部被接收在第二侧壁本体55的第二凹进部分55A中时,具有以上构造的热单元22被支撑在下框架39中使得能够竖直滑动。相应地,如在图4中所示意地,热单元22与压力辊21竖直相对,并且热单元22中的无端皮带76的底表面接触压力辊21的辊部分62上的顶部周向表面。即,由无端皮带76的底表面和压力辊21的辊部分62形成夹压区域N。
[0087]如在图3B中所示,固定部分46被定位成低于夹压区域N,即,在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上。
[0088]如在图2中所示,第一挤压单元80设置在第一侧壁41上方。如在图3B中所示,第一挤压单元80包括作为挤压部件的一个实例的臂81和推压部件82。
[0089]臂81由金属形成并且一体地设有具有凹进部分83A的臂本体83、锚固部分84、轴承部分85、挤压部分86和凸缘部分87。
[0090]臂本体83具有在侧视图中基本矩形并且沿着前后方向伸长的板形状。
[0091]凹进部分83A在臂本体83的后部中形成。凹进部分83A在侧视图中具有在底部上敞开的基本U形形状。凹进部分83A从臂本体83的底边缘向上凹进。
[0092]锚固部分84设置在凹进部分83A内侧。锚固部分84从凹进部分83A的内部前表面向后突出,并且然后弯曲并且向上延伸使得在侧视图中形成基本L形状。
[0093]轴承部分85在臂本体83的前端部以下设置在臂81的前端部上。轴承部分85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C形形状,其中“C"的开口面向前。轴承部分85的上部连接到臂本体83的前部。
[0094]挤压部分86设置在轴承部分85和凹进部分83A之间。挤压部分86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从臂本体83的底边缘向下突出。
[0095]凸缘部分87被设置于挤压部分86后方并且从挤压部分86分离。如在图2中所示,凸缘部分87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基本U形形状并且朝向左侧打开。U形凸缘部分87骑跨凹进部分83A,在凹进部分83A的前侧和后侧这两侧上连接到沿着臂本体83的后部的底边缘。
[0096]如在图3B中所示,轴承部分85接收第一连接轴54使得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轴54旋转。因此,将臂81在能够围绕第一连接轴54枢转的同时支撑在第一侧壁41上。
[0097]臂81还设置在热单元22上方从而挤压部分86从上方接触撑杆盖71的右侧。
[0098]臂81的锚固部分84位于热单元22上方和夹压区域N的后上侧。臂81还构成在后面描述的第二接地部件79的一部分。
[0099]推压部件82被设置于第一侧壁41左侧和臂81的凸缘部分87之下。推压部件82还位于热单元22后方并且从热单元22分离。推压部件82是由金属形成的张力螺旋弹簧,并且竖直伸长。更具体地,推压部件82由单金属丝部件构造。如在图4中所示,推压部件82—体地由线圈部分82A、钩部82B和环形部分82C构造。
[0100]线圈部分82A具有其轴线竖直延伸的空芯线圈构造。
[0101]钩部82B构成推压部件82的顶端部。钩部82B在前视图中具有在底部上敞开的基本U形形状。钩部82B与线圈部分82A的顶端部连续地形成、首先向上延伸并且然后向下弯曲和延伸。
[0102]环形部分82C构成推压部件82的底端部。环形部分82C在侧视图中具有环形形状。
[0103]推压部件82的钩部82B通过凹进部分83A绕过凸缘部分87,并且被锚固在臂81的锚固部分84上。环形部分82C被锚固在第一侧壁41的后边缘上。
[0104]利用这种构造,推压部件82恒定地向下推压臂81的后部。因此,如在图3B中所示意地,臂81的挤压部分86在臂81的右侧上向下挤压,S卩,朝向压力辊21挤压撑杆盖71。
[0105]此外,因为钩部82B与锚固部分84接触,所以推压部件82电连接到臂81。推压部件82还用作在后面描述的第二接地部件79的一部分。
[0106]如在图2中所示,第二挤压单元90设置在第二侧壁42上方。因为第二挤压单元90具有与第一挤压单元80相同的构造,所以已经省略了第二挤压单元90的详细说明。第二挤压单元90包括臂91和推压部件(未示出)。
[0107]第二挤压单元90的臂91被支撑在第二侧壁42上使得能够围绕第二连接轴(未示出)枢转。此外,臂91的推压部件(未示出)向下,S卩,朝向压力辊21挤压撑杆盖71的左侧。
[0108]如在图3B和4中所示,接地单元77设置在定影装置5的右端部上。接地单元77包括第一接地部件78和第二接地部件79。
[0109]如在图4中所示,第一接地部件78用于将压力辊21接地。第一接地部件78设置在第一侧壁41左方和轴61的右端部下方。第一接地部件78由金属形成并且一体地设有第一连接部分78A和作为第一接触部分的一个实例的第一接触部分78B。
[0110]第一连接部分78A具有在前视图中基本U形并且向左敞开的板形状。第一连接部分78A被设置成使得它的顶板在接触轴61的右端部处弹性地接触轴61的底表面。
[0111]第一接触部分78B设置在第一连接部分78A的前侧上,并且与第一连接部分78A连续地形成。第一接触部分78B具有沿着从前上到后下的方向延伸的基本板形状。第一接触部分78B从第一连接部分78A的底板上的前边缘延续并且向前向上地倾斜。
[0112]如在图3A中所示,第一接地部件78在其右端处固定到底壁本体47的顶表面使得第一接触部分78B通过在底壁本体47中形成的开口 47A在下框架39的下侧上暴露。如在图4中所示,构成第一接地部件78的第一连接部分78A的顶板从下方弹性地接触轴61的右端部。通过这种构造,第一连接部分78A将压力辊21的轴61电连接到第一接触部分78B。
[0113]第二接地部件79用于将热单元22接地。第二接地部件79包括接触部件93、上述臂81和推压部件82、弹簧94和传导部件95。接触部件93是第二弹簧的一个实例。
[0114]接触部件93将撑杆72电连接到臂81。接触部件93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在撑杆72和推压部件82之间。接触部件93是由金属形成并且竖直延伸的板簧。接触部件93—体地设有本体部分93A、撑杆接触部分93B和臂接触部分93C。
[0115]本体部分93A大致构成接触部件93的竖直中央区域。本体部分93A具有在前视图中基本矩形并且竖直伸长的板形状。
[0116]撑杆接触部分93B构成接触部件93的底端部。撑杆接触部分93B与本体部分93A的底端部连续地形成并且向前向下地倾斜。
[0117]臂接触部分93C构成接触部件93的顶端部。臂接触部分93C与本体部分93A的顶端部连续地形成并且首先斜向上并且向前地延伸,然后向上弯曲和延伸,并且最后弯曲并且向后向上地倾斜。
[0118]撑杆接触部分93B沿着从后的方向在撑杆72的右端部处弹性地接触撑杆72的后壁。臂接触部分93C从其前上侧弹性地接触构成臂81的凸缘部分87的前边缘。以此方式,接触部件93将撑杆72和臂81电连接。
[0119]弹簧94设置在推压部件82之下。弹簧94是其轴线沿着从前下到后上的方向延伸的张力螺旋弹簧。弹簧94的顶端部被锚固在推压部件82的环形部分82C上,由此将弹簧94电连接到推压部件82。
[0120]传导部件95设置在弹簧94的前下侧上和压力辊21的后下侧上。传导部件95由金属形成并且一体地设有支撑部分96、联接部分98和具有在其中形成的沟槽97A的第二接触部分97。第二接触部分是第二接触部分的一个实例。
[0121]支撑部分96包括板形部分96A和多个(两个)爪96B。
[0122]板形部分96A具有在平面视图中基本矩形的板形状。所述两个爪96B之一设置在板形部分96A的左端和右端中的每一端上。爪96B从相应的左端和右端的顶表面向上延伸。爪96B的顶部以钩形状形成。
[0123]联接部分98设置在支撑部分96的后下侧上。联接部分98包括折叠部分98A和锚固部分98B。
[0124]折叠部分98A具有在侧视图中V形的并且向上敞开的板形状。折叠部分98A与板形部分96A的后端部连续地形成。折叠部分98A从板形部分96A的后边缘上的右部向下延伸,并且然后弯曲并且向后向上地延伸回去。锚固部分98B在侧视图中具有C形形状,其中“C"的开口面向后。锚固部分98B连接到折叠部分98A的后上端部。
[0125]如在图3A中所不,第二接触部分97被设置在联接部分98左方并且从联接部分98隔开。如在图4中所示,第二接触部分97具有沿着从前下到后上的方向延伸的基本板形状。第二接触部分97与板形部分96A的后边缘上的左部连续地形成并且向前向下地倾斜。
[0126]如在图3A中所示,沟槽97A在第二接触部分97的底部中形成。沟槽97A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U形形状,其开口面向下。沟槽97A在第二接触部分97的大致左右中央处从第二接触部分97的底边缘向上凹进。沟槽97A的左右尺寸大于在固定部分46中形成的螺钉孔46A的左右尺寸。
[0127]传导部件95固定到底壁本体47的底表面从而第二接触部分97位于固定部分46的前表面上。具体地,支撑部分96的所述两个爪96B与底壁本体47接合。以此方式,第二接触部分97从下框架39暴露。
[0128]因此,如在图3A和3B中所示,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位于下框架39的底壁本体47的同一侧上,S卩,其下方。此外,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位于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的夹压区域N下方,S卩,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上。
[0129]如在图3A中所示,联接部分98的折叠部分98A被设置于固定部分46的右方。如在图4中所示,联接部分98的锚固部分98B被设置成低于压力辊21并且设置在夹压区域N的后下侧上。弹簧94的底端部被锚固在锚固部分98B上,由此将弹簧94电连接到传导部件95。
[0130]因此,接触部件93、臂81、推压部件82、弹簧94以及传导部件95的联接部分98和支撑部分96用作用于将热单元22的撑杆72电连接到传导部件95的第二接触部分97的第二连接部分的一个实例。
[0131]此外,推压部件82和弹簧94从位于夹压区域N上方的臂81的锚固部分84延伸到位于夹压区域N下方的联接部分98的锚固部分98B。换言之,推压部件82和弹簧94从夹压区域N的热单元22侧延伸到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
[0132]打印机I还包括装置侧接地100。
[0133]装置侧接地100设置在主壳体2内侧。装置侧接地100包括作为装置接地部件的一个实例的第一装置侧接地101和第二装置侧接地102。
[0134]第一装置侧接地101对应于定影装置5的第一接地部件78并且包括第一装置侧触点101A、第一导线1lB和二极管101C。
[0135]第一装置侧触点1lA对应于第一接地部件78的第一接触部分78B。第一装置侧触点1lA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沿着从前上到后下的方向延伸的基本板形状。第一导线1lB将第一装置侧触点1IA电连接到打印机I的基准电位110。
[0136]二极管1lC是众所周知的齐纳二极管,并且连接到第一导线1lB的中点。二极管1IC连接到第一导线1IB,使得电流沿着从第一装置侧触点1IA到基准电位110的仅一个方向流动。
[0137]第二装置侧接地102对应于定影装置5的第二接地部件79。第二装置侧接地102包括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和第二导线102B。第二装置侧接地102是第二装置接地部件的一个实例。
[0138]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对应于第二接地部件79的第二接触部分97。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沿着从前下朝向后上的方向延伸的基本板形状。第二导线102B将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电连接到打印机I的基准电位110。
[0139]如在图1中所示,定影装置5是在被安装于主壳体2中时使用的。为了在主壳体2中安装定影装置5,操作员首先将后盖25置于它的打开位置中以暴露第二检查孔24。
[0140]接着,操作员沿着如在图4中所示从后上到前下延伸的安装方向X通过第二检查孔24将定影装置5插入主壳体2中。因此,如在图3A和4中所示,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从下框架39的底壁本体47沿着安装方向X位于下游。
[0141]在该操作期间,如在图4中所示意地,第一接地部件78的第一接触部分78B接触第一装置侧接地101的第一装置侧触点101A。因此,第一装置侧接地101和第一接触部分78B变得被电连接。
[0142]此外,第二装置侧接地102的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被沿着前后方向接收在第二接地部件79的第二接触部分97和固定部分46之间。即,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被插入第二接触部分97和固定部分46之间。
[0143]该操作完成了用于在主壳体2中安装定影装置5的操作。
[0144]当定影装置5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应注意,第一接合部分51、第二接合部分52和第三接合部分56全部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接合肋(未示出)接合。这些接合在主壳体2中固定了定影装置5的位置。
[0145]接着,操作员利用是紧固器的一个实例的螺钉部件99将定影装置5的固定部分46固走到王冗体2。螺钉部件99是由金属形成并且包括柄部99A和头部99B的、众所周知的螺钉。螺钉部件99是金属螺钉的一个实例。
[0146]螺钉部件99被从第二接触部分97的前上侧拧紧到主壳体2中。换言之,螺钉部件99的柄部99A顺序地通过第二接触部分97的沟槽97A、在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中形成的孔(未示出)和固定部分46的螺钉孔46A而被插入并且被拧紧到主壳体2中。因此,第二接触部分97的沟槽97A接收螺钉部件99的柄部99A。
[0147]通过该组装,固定部分46固定到主壳体2。此时,第二接触部分97和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被置入螺钉部件99的头部99B和固定部分46之间。通过这种构造,第二接触部分97和第二装置侧触点102A经由螺钉部件99而被可靠地电连接。
[0148]在上述成像操作期间,定影装置5的压力辊21被以负极性(负电荷)充电。因为电流不能从压力辊21流动到第一接地部件78,所以为第一装置侧接地101设置二极管1lC可靠地维持了在压力辊21上的负电荷。
[0149]另一方面,因为热单元22通过第二接地部件79和第二装置侧接地102而非通过二极管直接连接到基准电位110,所以在定影装置5的热单元22上的电荷的绝对值减小。该布置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维持了大的势差。
[0150]因此,当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片材P上之后将片材P插入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的夹压区域N中时,因为调色剂携带正极性的电荷(正电荷),所以被负充电的压力辊21将调色剂吸引到片材P侧。
[0151]此外,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确保大的势差可靠地抑制了调色剂变得在热单元22的无端皮带76上沉积。
[0152]当片材P在具有在其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之后经过夹压区域N时,热单元22和压力辊21向片材P施加热和压力,从而将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片材P。
[0153](I)如在图4中所示,接地单元77包括用于将压力辊21接地的第一接地部件78和用于将热单元22接地的第二接地部件79。通过分开地将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接地,该构造便于调节用于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的每一个的电位。因此,该布置能够抑制调色剂变得在热单元22上沉积(静电中和)。
[0154]此外,接地单元77具有从夹压区域N上方的位置延伸到夹压区域N下方的位置的推压部件82和弹簧94,并且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位于框架31的底壁本体47下方。相应地,能够从定影装置5的、与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相同的一侧接近打印机I的装置侧接地100。换言之,能够为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确保当定影装置5被安装在打印机I中时促使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接触打印机I的装置侧接地100的、有效率的设计。装置侧接地100是第一本体连接部分的一个实例。
[0155]相应地,该布置能够在减少在片材P的打印表面上的污染的同时便于从装置侧接地100接近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从而将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两者接地。
[0156](2)如在图4中所示,第二接地部件79的推压部件82和弹簧94从夹压区域N的热单元22侧延伸到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以此方式,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能够可靠地布置在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上。
[0157](3)如在图4中所示,固定部分46位于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上。因此,固定部分46、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全部位于夹压区域N的压力辊21侧上。因此,固定部分46、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能够被布置成彼此紧邻,从而当将固定部分46固定到主壳体2时提高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相对于主壳体2的定位精度。相应地,当定影装置5被安装在打印机I中时,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能够可靠地电连接到装置侧接地100。
[0158](4)当利用螺钉部件99将固定部分46固定到主壳体2时,如在图4中所示意地,第二接触部分97通过螺钉部件99电连接到装置侧接地100。因此,通过在打印机I中安装定影装置5并且将固定部分46固定到主壳体2,第二接触部分97能够可靠地连接到装置侧接地100。换言之,该布置同时实现了定影装置5相对于主壳体2的固定以及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中的至少一个到装置侧接地100的连接两者。
[0159](5)此外,当螺钉部件99将固定部分46紧固到主壳体2时,螺钉部件99的柄部99A被接收在第二接触部分97的沟槽97A中。相应地,第二接触部分97能够被可靠地布置在螺钉部件99的头部99B和固定部分46之间,由此通过螺钉部件99在第二接触部分97和装置侧接地100之间实现可靠的电连接。
[0160](6)如在图3B中所示,臂81朝向压力辊21挤压热单元22,从而确保在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之间的稳定接触。臂81由金属形成,并且如在图4中所示,同时用作第二连接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减小所要求的部件的数目。
[0161](7)如在图3B中所示,推压部件82向臂81施加推压力,从而使得臂81能够可靠地朝向压力辊21挤压热单元22。此外,推压部件82由金属形成,并且如在图4中所示,同时用作第二连接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减小所要求的部件的数目。
[0162](8)如在图4中所示,就将定影装置5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安装方向X而言,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位于框架31的下游。相应地,当定影装置5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第一接触部分78B和第二接触部分97两者均能够平稳地连接到装置侧接地100。
[0163](9)如在图2中所示,接地单元77位于定影装置5的右端部,S卩,与压力齿轮63相反的一端上。因此,如果当驱动力被输入压力齿轮63中时定影装置5的左端部将会轻摇,则第一接地部件78和第二接地部件79将会保持可靠地连接到装置侧接地100。
[0164](10)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I设有定影装置5,并且能够在防止片材P的打印表面变得被污染的同时将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接地。
[0165](11)如在图4中所示,电连接到第一接地部件78的第一装置侧接地101包括二极管1IC。二极管1IC允许电流沿着从压力辊21朝向基准电位110的仅一个方向流动,由此确保压力辊21维持有负电荷。另一方面,热单元22直接连接到基准电位110而不经过二极管,由此减小它的电荷的绝对值。因此,通过为压力辊21和热单元22两者确保可靠的电位,该布置能够可靠地抑制调色剂变得在热单元22上沉积。
[0166]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成像操作期间,调色剂被以正极性充电而压力辊21被以负极性充电,但是调色剂可以是被以负极性充电的负充电调色剂。在此情况下,在成像操作期间,压力辊21被以正极性充电。
[0167]注意上述实施例可以适当地与上述变型中的任何一种组合。此外,左右方向是纵向方向的一个实例,而上下(竖直)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实例。
[0168]虽然已经参考其具体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可以在不偏离上述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中作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主权项】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框架; 第一定影部件,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被支撑到所述框架; 第二定影部件,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包括皮带,所述皮带在第一方向上面对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以在所述皮带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之间形成夹压区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就所述夹压区域而言,所述第一定影部件位于第一侧上,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和 接地部件,所述接地部件具有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另一侧延伸的部分,所述接地部件包括第一接地部件和第二接地部件,所述第一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接地,所述第二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接地, 所述第一接地部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一连接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框架对外部暴露,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将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部件包括第二接触部分和第二连接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从所述框架对外部暴露,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将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电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均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中的一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侧处;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侧延伸到所述第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处的固定部分,所述固定部分被构造成被紧固到成像设备的壳体,所述壳体容纳所述定影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紧固器,所述紧固器被构造成将所述固定部分紧固到所述壳体,所述紧固器由金属制成;并且 其中在所述固定部分被所述紧固器紧固到所述壳体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紧固器电连接到所述成像设备的装置接地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紧固器是螺钉,所述螺钉具有头部和柄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沟槽,所述沟槽被构造成接收所述柄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所述挤压部件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朝向所述第一定影部件施加挤压力,所述挤压部件用作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挤压部件由金属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由金属制成,并且所述推压部件被构造成推压所述挤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用作所述第二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被构造成在安装方向上被安装在成像设备的壳体中;并且 其中就所述框架而言,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方向上的下游。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进一步包括齿轮;并且 其中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纵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述齿轮被连接到所述一个端部,所述第一接地部件和所述第二接地部件邻近于所述另一个端部定位。10.—种成像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和壳体,所述壳体被构造成容纳所述定影装置。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装置接地部件,所述第一装置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和基准电位点电连接,所述第一装置接地部件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被构造成使得电流在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到所述基准电位点的仅一个方向上流动;和 第二装置接地部件,所述第二装置接地部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和所述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6066587SQ201610190776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0日 公开号201610190776.3, CN 106066587 A, CN 106066587A, CN 201610190776, CN-A-106066587, CN106066587 A, CN106066587A, CN201610190776, CN201610190776.3
【发明人】石田圭, 松野卓士, 清水圭太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