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716284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模块。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入光面具有一长度方向。光源模块设置于入光面旁。光源模块包含一反射框架、一光学调控膜以及至少一光源。反射框架具有一承载板与一反射罩。承载板与反射罩围绕成一空间,且此空间具有一开口。此开口朝向入光面。光学调控膜设置于承载板并覆盖开口。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出光结构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光源在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长度方向变化。光源设置于承载板,光源发出一光线。光线射至反射罩并反射至光学调控膜,且部分光线通过出光结构。
【专利说明】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关于一种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块。液晶面板设置于背光模块之上,而背光模块可提供光线给液晶面板,使得使用者能观看到液晶面板所显示的画面。
[0003]一般的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以及侧入式背光模块。直下式背光模块将光源置于液晶面板正下方,故光源可直接朝向液晶面板发出光线。侧入式背光模块则是在液晶面板下方设置导光板,并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侧面。在使用时,光源可将光线射入导光板的侧面,而光线在导光板中行进后,可从导光板的顶面射出至液晶面板。由于侧入式背光模块的光源不是位于液晶面板正下方,无需垂直混光空间,故可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设计,而蔚为主流。
[0004]除了薄型化设计外,目前的液晶显示装置亦逐渐朝向窄边框的设计趋势发展。在窄边框的设计趋势下,液晶显示装置的非可视区被设计得越来越窄,而由于侧入式背光模块的光源位于非可视区,故光源至可视区的距离将被迫缩小。当光源至可视区的距离缩小时,因混光距离不足,背光模块的出光将呈现亮暗不均的现象(又称为hot spot现象)。此夕卜,为了节省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制造者往往希望能够减少光源的数量,但若减少光源的数量,势必会增加相邻两光源之间的间距,此间距的增加也会导致上述的hot spot现象。


【发明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降低背光模块出光的亮暗不均的现象。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模块。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入光面具有一长度方向。光源模块设置于入光面旁。光源模块包含一反射框架、一光学调控膜以及至少一光源。反射框架具有一承载板与一反射罩。承载板与反射罩围绕成一空间,且此空间具有一开口。此开口朝向入光面。光学调控膜设置于承载板并覆盖开口。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出光结构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光源在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长度方向变化。光源设置于承载板,光源发出一光线。光线射至反射罩并反射至光学调控膜,且部分光线通过出光结构。
[0007]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光源容置于反射罩与承载板所围绕的空间内,故光源所发出的部分光线会被反射罩反射至光学调控膜,并由光学调控膜的出光结构穿出,而进入导光板中。因此,光线可经过至少一次的反射过程后,才进入导光板中,故可增加光线从光源行进至导光板的路径长度,从而利于混光,并且利用多个出光结构将光线分配出光,因而降低亮暗不均的现象。
[0008]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以及一光源模块。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入光面具有一长度方向。光源模块设置于入光面旁,且光源模块包含一反射框架以及至少一光源。反射框架具有一承载板与一反射罩。承载板与反射罩围绕成一空间。反射罩具有一光学调控区。光学调控区正对入光面且光学调控区的范围与入光面相对应。光学调控区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出光结构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光源在光学调控区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长度方向变化。光源设置于承载板。光源发出一光线。光线射至反射罩并反射至光学调控区,且部分光线通过这些出光结构的其中至少一者。
[0009]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光源容置于反射罩与承载板所围绕的空间内,故光源所发出的部分光线会被反射罩反射至其光学调控区,并由光学调控区的出光结构穿出,而进入导光板中。因此,光线可经过至少一次的反射过程后,才进入导光板中,故可增加光线从光源行进至导光板的路径长度,从而利于混光,并且利用多个出光结构将光线分配出光,因而降低亮暗不均的现象。
[0010]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0012]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图;
[0013]图2绘示依据图1的光源模块与导光板的立体图;
[0014]图3绘示图1的背光模块的等效光路图;
[0015]图4至第6图绘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模拟光形图;
[0016]图7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17]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18]图9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19]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0]图11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1]图12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2]图13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3]图14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4]图15绘示依据图14的光源模块与导光板的立体图;
[0025]图16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以及
[0026]图17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27]其中,附图标记:
[0028]1、2、3、4、5、9、7、8、9、10、11:背光模块
[0029]100:光源模块
[0030]110、110a、110b、110c、110d:反射框架
[0031]111:凹部
[0032]112:承载板
[0033]114、114b、114c、114d:反射罩
[0034]1142:侧板
[0035]1144:顶板
[0036]1146:光学调控区
[0037]120、120a:光源
[0038]130、130a、130b:光学调控膜
[0039]131:第一区域
[0040]132、132a、132b:出光结构
[0041]133:第二区域
[0042]134、134a、134b:反射区域
[0043]135:凹部
[0044]200、200a:导光板
[0045]210:入光面
[0046]220:出光面
[0047]300:膜片
[0048]400:电路板
[0049]500、500a:背框
[0050]501:底板
[0051]502:容置槽
[0052]600、600a:胶框
[0053]700:导热件
[0054]710:凸部
[0055]CX1、CY1、CX2、CY2、CX3、CY3:曲线
[0056]d:等效直径
[0057]F:照射范围
[0058]1:虚拟位置
[0059]L:光线
[0060]0、0,:开口
[0061]R:照射范围
[0062]S、S’:空间
[0063]t:厚度
[0064]X:长度方向
[0065]Y:高度方向
[0066]Θ:最大张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67]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68]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1可包含光源模块100以及导光板200。光源模块100包含反射框架110、光源120以及光学调控膜130。进一步而言,反射框架110具有承载板112以及反射罩114,承载板112与反射罩114围绕成空间S,且此空间S具有开口 0。承载板112用以承载光源120,反射罩114供光源120射出的光线反射混光;承载板112及反射罩114的反射率可为相同或不同,反射率较佳介于50%到100%之间,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反射罩114为高反射率材质或于内表面设置有高反射材质。承载板112以及反射罩114较佳为金属材质,例如铝板;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承载板112以及反射罩114亦可为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与塑料材质混合所制成。
[0069]光源模块100设置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旁,开口 0朝向入光面210。具体来说,可参阅图2,本图绘示依据图1的光源模块100与导光板200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光学调控膜130设置于承载板112并覆盖开口 0,光学调控膜130包含反射面134与多个出光结构132,光源120产生的光线L可由反射面134及反射框架110的空间S中来回反射,并自出光结构132处穿出光学调控膜130。出光结构132可以是贯穿孔,亦可是非贯穿孔如压痕等结构。以较佳实施例而言,反射面134形成于光学调控膜130朝向光源120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132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130。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130包含第一区域131及第二区域133,出光结构132设置于第一区域131,且第一区域131对应入光面210 ;而第二区域133不具有出光结构132且不对应入光面210。其中第一区域131与第二区域133范围的调配,可依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的面积调整。因此,藉由调整出光结构132在第一区域131上不同位置的数量及大小,可分配来自光源120的光线L。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学调控膜130与反射罩114 一体成形。
[0070]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具有长度方向X以及垂直于长度方向X的高度方向Y。详细地说,长度方向X为平行出光面220的方向,而高度方向Y为平行入光面210的方向。多个光源120沿着长度方向X间隔地排列。如前所述,出光结构132在第一区域131上的不同位置可有不同的数量及/或大小,且出光结构132沿着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的长度方向X分布,其中出光结构132的光穿透量可依据距离光源120的远近而变化。
[0071]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光源120的在光学调控膜130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长度方向X依预设的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换言之,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光穿透量)将随着距离光源120在光学调控膜130上的投影位置的距离增加而渐增。此外,第一函数并可随光源120的形状或其对称的方向性而有不同。第一函数较佳为多项式函数,例如二次或三次以上多项式函数,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函数为如下所示的多项式函数:
[0072]Tr =.+knp+m
[0073]其中匕?kn与m分别为依光学需求调整的系数,p为出光结构132与最接近该光学结构132的光源120于光学调控膜130上的投影位置之间的距离,Tr为该位置的光穿透量。以50吋面板的背光模块为例,第一函数为如下所示的多项式函数:
[0074]Tr = ApS+Bpi+C
[0075]A = -0.0003
[0076]B = 0.0232
[0077]C = 0
[0078]接着,自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L透过光学调控膜130分配,提高背光模块出光的均匀度且解决光源120造成的亮暗不均现象。于部分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依需求调整第一区域131中出光结构132的分布,出光结构132亦可同时沿着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的长度方向X及高度方向Y分布,且出光结构132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光源120的在光学调控膜130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依预设的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
[0079]由于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L被反射罩114反射后,再穿过光学调控膜130的出光结构132,故从光源12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L可经过至少一次的反射过程后,才进入导光板200中。因此,即使在窄边框的设计下,光源120与导光板200的距离缩短,但由于光线L从光源120射出至导光板200的路径长度可被拉长,故可利于混光,以降低出光亮暗不均的现象。
[0080]上述出光结构132为圆形穿孔的形式,但穿孔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为椭圆形、三角形及其他型式的四边形,甚至每一出光结构132的形状不相同。其中各穿孔的面积皆与一圆具有相同面积,即具有等同此圆的等效直径d。如图2所示,出光结构132的等效直径d与出光结构132至最接近的光源120在光学调控膜130上的投影位置的距离成正比。换句话说,越远离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32具有越大的等效直径d,而具有越高的光穿透量。因此,当光源120发光时,即使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在行进过程中,其能量会递减,但由于越远离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32允许较多光线通过,而越靠近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32允许较少光线通过,故光源模块100在沿着长度方向X上的亮度可较为均匀,而降低亮暗不均的现象。此外,由于亮暗不均的现象可因上述方式被降低,故可增加相邻两光源120间的间距,亦即减少光源120的数量,从而节省成本。
[0081]图3绘示图1的背光模块的等效光路图。如图3所示,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源120可为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场形为张角约120度的场形,由于此场形在张角120度外仍有许多的杂散光,故由光源120所发出的许多杂散光无法进入导光板200中,而造成耦光效率的下降。因此,可利用光学调控膜130与出光结构132的设置,分配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以提升耦光效率。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光学调控膜130的厚度小于1mm。此外,光学调控膜130的厚度t与出光结构132的等效直径d的关系较佳依据关系式d/t〈3.4。当满足此关系式时,即使光源120极靠近出光结构132,甚至位于出光结构132上的虚拟位置I,光源120朝向导光板200所能发出的光形的最大张角Θ也会因为受到上述等效直径d与厚度t的限制,而小于120度,故可提高耦光效率。
[0082]举例来说,可参阅图4至第6图所绘示的比较例的模拟光形图,其中,图4是传统光源模块不具有光学调控膜130所模拟出来的光形图,其中曲线CX1代表沿着长度方向X(可参阅图2)分布的光形,而曲线CY1代表沿着高度方向Y(可参阅图2)分布的光形。图5采用图2的光源模块100,而出光结构132的等效直径d与光学调控膜130的厚度t的比值为4.9时,所模拟出来的光形图,其中曲线CX2及CY2分别代表沿着长度方向X及高度方向Y分布的光形。图6采用图2的光源模块100,而出光结构132的等效直径d与光学调控膜130的厚度t的比值为1.3时,所模拟出来的光形图,其中曲线CX3及CY3分别代表沿着长度方向X及高度方向Y分布的光形。
[0083]如图4及5所示,曲线CX2所涵盖的区域比曲线CX1所涵盖的区域更窄,亦即,曲线CX2所代表的光形比曲线CX1所代表的光形更集中。因此,光学调控膜130的设置可使光源模块100在长度方向X上的光形更集中。相似地,曲线CY2所涵盖的区域比曲线CY1所涵盖的区域更窄,亦即,曲线CY2所代表的光形比曲线CY1所代表的光形更集中。因此,光学调控膜130可使光源模块100在高度方向Y上的光形更集中。
[0084]如图5及6所示,曲线CX3所涵盖的区域比曲线CX2所涵盖的区域更窄,亦即,曲线CX3所代表的光形比曲线CX2所代表的光形更集中。因此,光源模块100在光学调控膜130的d/t值小于3.4相较于d/t值大于3.4在长度方向X上的光形更为集中。相似地,曲线CY3所涵盖的区域比曲线CY2所涵盖的区域更窄,亦即,曲线CY3所代表的光形比曲线CY2所代表的光形更集中。因此,光源模块100在光学调控膜130的d/t值小于3.4相较于d/t值大于3.4在高度方向Y上的光形更为集中。
[0085]由图4至6可知,设置光学调控膜130不仅可使光源模块100的光形集中,当d/t的值小于3.4时,光源模块100的光形收敛的效果更佳。因此,当等效直径d与厚度t实质上满足:d/t〈3.4时,可有效集中光形。另外,从图4模拟结果可知,当采用无光学调控膜130的传统光源模块时,若光源120发出1瓦的光,则导光板200可接收到0.4856瓦的光,其耦光效率为48.56% ;当采用光学调控膜130的d/t值为4.9的光源模块100时,若光源120发出1瓦的光,则导光板200可接收到0.4655瓦的光,其耦光效率为46.55% ;当采用d/t的值为1.3的光源模块100时,若光源120发出1瓦的光,则导光板200可接收到0.5195瓦的光,其耦光效率为51.95%。由此可知,当等效直径d与厚度t实质上满足:d/t〈3.4时,不但能收敛光形更可有效提闻稱光效率。
[0086]请复参阅图1,反射框架110剖面呈Γ:字形的剖面形状,以围绕成空间S。如图1所示,反射罩114可包含侧板1142及顶板1144,侧板1142连接于顶板1144与承载板112之间,顶板1144与承载板112实质上平行,且两者均实质上垂直于侧板1142,以共同构成Π字形的剖面形状。然而反射框架110的剖面形状可为其他形状,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2及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3中,分别如图7、图8所示,反射框架110a/110b所包含的反射罩114a/114b与承载板112夹有一角度。两者差异在于,图7的实施方式的反射罩114a为一弧形板体,使反射框架110a的剖面呈扇形;图8的实施方式的反射罩114b为一倾斜的斜面,使反射框架110b的剖面呈三角形。藉由调整反射罩114a/114b与承载板112之间的角度Θ,来提高光线在空间S的混光效果。角度Θ最佳为小于90度。
[0087]图9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4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之间的差异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的导热件700设置于背框500上,且仅承载导光板200而不承载光源模块100。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4的导热件700具有一凸部710,凸部710上设置导光板200,且凸部710相对于导光板200的一侧的部分导热件700上设置光源模块100。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中,光源120的电路板400较佳设置于承载板112的外侧。如此一来,光源120发光时所产生的热能可藉由电路板400直接传导给导热件700,再由导热件700传导给背框500而快速散热至环境中。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导热件700的材质可为导热佳的金属如铜、铝等,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88]图10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5的剖面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背框500a的不同。进一步来说,如图10所示,背框500a具有底板501以及容置槽502。底板501与容置槽502相连。底板501用以承载导光板200。容置槽502容置光源模块100,且容置槽502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板501的水平高度。更具体地说,光源模块100的反射框架110的承载板112设置于容置槽502的底部,而由于容置槽502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板501的水平高度,因此,导光板200所在位置的水平高度会高于光源120所在位置的水平高度,如此承载板112与反射罩114所围绕的空间S扩大以增加混光空间,而降低出光亮暗不均的现象。
[0089]图11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6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10所不第五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导光板200a部分承载于底板501并部分露出于容置槽502的槽口,且导光板200a露出于容置槽502的槽口的部分在容置槽502的底部上的垂直投影与至少部分光源模块100重叠。如此一来,光学调控膜130内凹成一凹部135,且光学调控膜130的剖面为L形以容置导光板200a露出于容置槽502的槽口的部分,可同时达到窄边框的设计并具有足够的混光空间。
[0090]图12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7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米用胶框600a做为光源模块100的反射框架。进一步来说,胶框600a围绕成空间S’。此空间S’具有开口 0’。光源120容置于胶框600a所围绕的空间S’,而光学调控膜130覆盖开口 0’。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可被胶框600a围绕成的空间S’的壁面反射,并从光学调控膜130的出光结构132穿出空间S’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直接采用胶框600a做为反射框架,故可省却额外制作反射框架所需的成本并缩小背光模块的尺寸。
[0091]图13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8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光源120a设置位置的不同。进一步来说,反射框架110的承载板112包含延伸部1122,延伸部1122平行于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且光源120a设置于延伸部1122的表面上。具体来说,承载板112剖面成L形,与反射罩114共同围绕成空间S,此空间S具有开口 0。光学调控膜130覆盖开口 0。当光源120a设置于延伸部1122的朝向开口 0的表面上时,可增加光萃取效率。另外,于本实施方式中,亦可在电路板400与背框500之间设置导热件700。如此一来,光源120发光时所产生的热能可藉由电路板400传导给导热件700,再由导热件700传导给背框500。
[0092]图14绘示依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9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反射框架110c的反射罩114c具有光学调控区1146。光学调控区1146正对入光面210,且光学调控区1146的范围与入光面210相对应,光学调控区1146的局部区域可供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穿透至导光板200的入光面210。
[0093]具体来说,可参阅图15,本图绘示依据图14的光源模块100与导光板200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光学调控区1146具有多个出光结构1147及反射面1148。光源120产生的光线L可由反射面1148及反射罩114c的空间S中来回反射,并自出光结构1147处穿出光学调控区1146。出光结构1147可以是贯穿孔,亦可是非贯穿孔如压痕等结构。以较佳实施例而言,反射面1148形成于光学调控区1146朝向光源120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1147分别贯穿光学调控区1146。
[0094]由于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L被反射罩114c反射后,再穿过光学调控区1146的出光结构1147,故从光源120所发出的部分光线L可经过至少一次的反射过程后,才进入导光板200中。因此,即使在窄边框的设计下,光源120至位于可视区的导光板200的距离较短,但由于光线L从光源120射出至导光板200的路径长度可被拉长,故可利于混光,以降低出光亮暗不均的现象。
[0095]上述出光结构1147为圆形穿孔的形式,但穿孔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圆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以为椭圆形、三角形及其他型式的四边形,甚至每一出光结构1147的形状不相同。其中各穿孔的面积皆与一圆具有相同面积,即具有等同此圆的等效直径d。如图15所示,出光结构1147的等效直径d与出光结构1147至最接近的光源120在光学调控区1146上的投影位置的距离成正比。换句话说,越远离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147具有越大的等效直径d,而具有越高的光穿透量。因此,当光源120发光时,即使光源120所发出的光线在行进过程中,其能量会递减,但由于越远离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147允许较多光线通过,而越靠近光源120的出光结构1147允许较少光线通过,故光源模块100在沿着长度方向X上的亮度可较为均匀,而降低亮暗不均的现象。此外,由于亮暗不均的现象可因上述方式被降低,故可增加相邻两光源120间的间距,亦即减少光源120的数量,从而节省成本。
[0096]图16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0的剖面图。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与前述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背框500a的不同。进一步来说,如图16所示,背框500a具有底板501以及容置槽502。底板501与容置槽502相连。底板501可承载导光板200。容置槽502容置光源模块100,且容置槽502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板501的水平高度。更具体地说,光源120承载于容置槽502的底部,而由于容置槽502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底板501的水平高度,因此,导光板200所在的位置会高于光源120所在的位置,如此可利于增加反射框架110c的高度,从而增加承载板112与反射罩114c所围绕的空间S的体积,以扩大混光空间,而帮助降低出光亮暗不均的现象。
[0097]图17绘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11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与图16所示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导光板200a位置的不同。进一步来说,导光板200a部分承载于底板501并部分露出于容置槽502的槽口。更具体地说,部分的导光板200a悬空于容置槽502的开口,并位于光源120的正上方,亦及,此部分的导光板200a会遮蔽至少部分光源120。换句话说,此部分的导光板200a在容置槽502的底部上的垂直投影与至少部分光源120相重叠。如此一来,光源120的位置可内缩至导光板200a下方,从而利于窄边框的设计。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为了利于使导光板200a位于光源120正上方,反射框架110d的反射罩114d可包含内缩缺口 111,以容置悬空于容置槽502的部分导光板200a。
[0098]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该入光面具有一长度方向;以及 一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入光面旁,包含: 一反射框架,具有一承载板与一反射罩,该承载板与该反射罩围绕成一空间,且该空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朝向该入光面; 一光学调控膜,设置于该承载板并覆盖该开口,该光学调控膜具有多个出光结构,所述出光结构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该长度方向变化;以及 至少一光源,设置于该承载板,该光源发出一光线,该光线射至该反射罩并反射至该光学调控膜,且部分该光线通过所述出光结构的其中至少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包含一第一区域及一第二区域,所述出光结构设置于该第一区域,且该第一区域对应该入光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结构的其中至少一者具有一等效直径,且该光学调控膜具有一厚度,其中该等效直径与该厚度的比值实质上小于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直径与所述出光结构至最接近的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位置的距离成正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背框,该背框具有一底板及一容置槽,该底板与该容置槽相连,该底板承载该导光板,该容置槽容置该光源模块,且该容置槽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该底板的水平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部分承载于该底板并部分露出于该容置槽的槽口,且该导光板的露出于该槽口的该部分在该容置槽的底部上的垂直投影与至少部分该光源模块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与该反射罩一体成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与该承载板夹有一角度,该角度小于90度。
9.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该入光面具有一长度方向;以及 一光源模块,设置于该入光面旁,包含: 一反射框架,具有一承载板与一反射罩,该承载板与该反射罩围绕成一空间,该反射罩具有一光学调控区,该光学调控区正对该入光面且该光学调控区的范围与该入光面相对应,该光学调控区具有多个出光结构,所述出光结构的光穿透量以最接近的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区上的投影位置为起点沿着该长度方向变化;以及 至少一光源,设置于该承载板,该光源发出一光线,该光线射至该反射罩并反射至该光学调控区,且部分该光线通过所述出光结构的其中至少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结构的其中至少一者具有一等效直径,且该光学调控区具有一厚度,其中该等效直径与该厚度的比值实质上小于3.4。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直径与所述出光结构至最接近的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区上的投影位置的距离成正比。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背框,该背框具有一底板及一容置槽,该底板与该容置槽相连,该底板承载该导光板,该容置槽容置该光源模块,且该容置槽底部的水平高度低于该底板的水平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部分承载于该底板并部分露出于该容置槽的槽口,且该导光板的露出于该槽口的该部分在该容置槽的底部上的垂直投影与至少部分该光源模块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与该承载板夹有一角度,该角度小于90度。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4456290SQ201410607017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1日
【发明者】鐘炜竣, 林苏逸, 黄建歴, 马启唐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