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160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薄片体堆叠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薄片体排出部、薄片体堆叠部、开口部以及薄片体检测部。薄片体排出部配置于装置主体,排出薄片体。薄片体堆叠部配置于装置主体,具备堆叠从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薄片体的薄片体堆叠面。开口部在薄片体堆叠面打开。薄片体检测部具备从开口部相对于薄片体堆叠面突出或进入的检测片。薄片体检测部对第1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进行检测。第1状态是薄片体未载置于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第2状态是从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薄片体以第1张数载置于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第3状态是薄片体以多于第1张数的第2张数载置于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
【专利说明】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堆叠薄片体的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堆叠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技术已为周知: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部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部,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在通过定影部接受定影处理之后被排出。
[0003]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配置有包括排纸部的薄片体堆叠装置。接受定影处理的薄片体被依次排出到排纸部而堆叠。为了检测堆叠在排纸部上的薄片体的张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配置有具备检测片的致动器。所述检测片可通过在排纸部上打开的开口部突出或进入。致动器因堆叠在检测片上的薄片体的重量而转动,通过光学传感器等检测部检测致动器的一端。
[0004]当要利用如上所述的检测片检测仅一张薄片体被排出在排纸部上的状态时,应预先将致动器的转动负荷设定为对应于一张薄片体的重量的较小负荷。在该情况下,难以利用同一检测片检测薄片体的满载状态。因此,除了一张检测用的检测片之外还需要满载检测用的检测片。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堆叠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管是在排纸部上堆叠少量薄片体的情况还是堆叠多量薄片体的情况都能够用通用的检测片来进行检测。
[0006]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薄片体排出部、薄片体堆叠部、开口部以及薄片体检测部。薄片体排出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排出薄片体。薄片体堆叠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堆叠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堆叠面。开口部在所述薄片体堆叠部打开。薄片体检测部具备从所述开口部相对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突出或进入的检测片。薄片体检测部能够对第I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进行检测。第I状态是所述薄片体未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第2状态是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第I张数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第3状态是所述薄片体以多于所述第I张数的第2张数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状态。
[0007]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和上述薄片体堆叠装置。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0008]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不管是在排纸部上堆叠少量薄片体的情况还是堆叠多量薄片体的情况都能够用通用的检测片来检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09]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0010]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截面图。
[0011]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0012]图4是进一步放大图3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0013]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排纸部的立体图。
[0014]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检测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检测部的截面图。
[0015]图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纸部中检测片突出的状态(第I状态)的立体图。
[0016]图8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纸部中检测片稍突出的状态(第2状态)的立体图。
[0017]图9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纸部中检测片陷进的状态(第3状态)的立体图。
[0018]图10是图7的状态下的排纸部的截面图。
[0019]图11是图8的状态下的排纸部的截面图。
[0020]图12是图9的状态下的排纸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I的内部截面图。另外,图3和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I的一部分,是在定影装置130中接受定影处理的薄片体的排纸路径的放大截面图。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I是所谓的黑白数码复合机,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彩色数码复合机、彩色打印机、传真装置等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墨图像等形成于薄片体上的其它装置。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表示方向的措辞仅仅是为了使说明更清楚而已,并不限定图像形成装置的原理。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薄片体”这种术语是指复印用纸、铜版纸、OHP膜、厚纸、明信片、描图纸以及接收图像形成处理的其它薄片体材料或者接收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薄片体材料。
[0022]图像形成装置I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壳体2。主壳体2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壳体21、配置于下部壳体21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壳体22以及将下部壳体21与上部壳体22相连结的连结壳体23 (装置主体)。连结壳体23沿主壳体2的右边缘和背面边缘延伸设置。接受打印处理的薄片体P被排出到由下部壳体21、上部壳体22以及连结壳体23包围的排出空间24。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体P被排出到配置于下部壳体21上面部的排纸部241以及配置于排纸部241上方的排纸盘242。
[0023]配置于上部壳体22的正面侧的操作部221例如包括IXD触摸面板222。操作部221被构成为能够输入与图像形成处理有关的信息。使用者例如通过IXD触摸面板222能够输入要打印的薄片体P的张数或打印浓度等。在上部壳体22内主要收容有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设备以及负责整个图像形成装置I的控制的电路。
[0024]配置于上部壳体22上的按压盖223用于按压原稿。按压盖223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部壳体22上。使用者使按压盖223向上方转动,在上部壳体22上载置原稿。之后,使用者对操作部221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使配置于上部壳体22内的设备读取原稿的图像。
[0025]在下部壳体21的右侧面配置有手动供纸盘240 (图2)。手动供纸盘240的上端240B侧能够以下端240A为支点上下转动。当手动供纸盘240向下方转动,位于向下部壳体21的右侧突出的位置时,用户能够在手动供纸盘240上载置薄片体P。手动供纸盘240上的薄片体P,在基于用户通过操作部221而输入的指示被引入下部壳体21内之后,接受图像形成处理,并被排出到排出空间24。另外,在下部壳体21内部形成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各种装置的内部空间S(图2)。
[0026]图像形成装置I在内部空间S内具备盒110、供纸部11、第2供纸辊114、对准辊对116以及图像形成部120。供纸部11具备拾取辊112和第I供纸辊113。供纸部11向薄片体输送通道PP送出薄片体P。薄片体输送通道PP是被配置成从供纸部11经由对准辊对116而通过配置于图像形成部120内的转印位置TP的输送通道。
[0027]在盒110的内部收容薄片体P。盒110能够从下部壳体21向正面侧(图2纸面的靠前方向)拉出。盒110内收容的薄片体P在下部壳体21内被向上方送出。之后,薄片体P根据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21输入的指示,在下部壳体21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被排出到排出空间24。盒110具备支承薄片体P的提升板111。提升板111倾斜,以便将薄片体P的前端边缘向上方按压。
[0028]拾取辊112配置在通过提升板111向上方按压的薄片体P的前端边缘上。当拾取辊112旋转时,薄片体P被从盒110导出。
[0029]第I供纸辊113与拾取辊112相比配置在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第I供纸辊113将薄片体P进一步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送出。第2供纸辊114配置在手动供纸盘240的下端240A的内侧。第2供纸辊114将手动供纸盘240上的薄片体P输送到下部壳体21内。使用者能够选择性地使用收容在盒110中的薄片体P或者载置在手动供纸盘240上的薄片体P。
[0030]对准辊对116规定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体P的位置。由此,调整形成于薄片体P的图像的位置。对准辊对116在辊之间形成夹缝部。对准辊对116,在图像形成部120,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薄片体P的时机相配合,将薄片体P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20。另外,对准棍对116具备对薄片体P的歪斜输送(skew)进行校正的功能。
[0031]图像形成部120具备感光鼓121、带电器122、曝光装置123、显影装置124、调色剂容器125、转印辊126、清洁装置35以及除电器50。
[0032]感光鼓121呈大致圆筒体形状。感光鼓121的周面用于形成静电潜像,并且承载与该静电潜像相对应的调色剂图像。
[0033]带电器122被施加规定的电压,使感光鼓121的周面大致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123对由带电器122带电的感光鼓121的周面照射激光。该激光按照从能够通信地连接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输出的图像数据照射。由此,在感光鼓121的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0034]显影装置124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2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调色剂容器125向显影装置124提供调色剂。调色剂容器125依次或者根据需要将调色剂提供给显影装置124。当显影装置124将调色剂提供给感光鼓121时,形成于感光鼓121的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由此,在感光鼓121的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124具备在周面承载调色剂的显影辊124A。显影辊124A在显影位置与感光鼓121相对配置。显影辊124A旋转驱动而向感光鼓121提供调色剂。
[0035]转印辊126在转印位置TP与感光鼓121的周面相对配置。转印辊126在转印位置TP向与感光鼓121同一方向旋转驱动。在转印位置TP,形成于感光鼓121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薄片体P上。
[0036]在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薄片体P上之后,清洁装置35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21的周面的调色剂。除电器50向周面通过清洁装置35变得清洁的感光鼓121照射规定的除电光。由此,使感光鼓121的周面的电位均匀化。
[0037]在通过清洁装置35变得清洁之后被除电器50除电的感光鼓121的周面再次经过带电器122的下方,被均匀带电。之后,重新进行上述调色剂图像的形成。
[0038]图像形成装置I在与图像形成部120相比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还具备对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130。定影装置130具备使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熔融的加热辊131以及使薄片体P紧密按压到加热辊131上的压力辊132。当薄片体P经过加热辊131与压力辊132之间时,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薄片体P上。
[0039]除了图2以外还参照图3和图4,图像形成装置I还具备配置于定影装置130的下游的输送辊对133、配置于输送辊对133的下游的切换部136、下排出辊对134以及上排出辊对135。输送辊对133将由定影装置130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P输送到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切换部136具备在与输送辊对133相比更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切换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功能。下排出辊对134配置于切换部136的左侧,将由输送辊对133输送来的薄片体P排出到排纸部241 (图3的箭头Pl)。上方排出辊135在下方排出辊134的上方配置于连结壳体23,将由输送辊对133输送来的薄片体P排出到安装于排纸部241上方的排纸盘242(图3和图4的箭头P2)。此外,在图3和图4中,分别示出下排出辊对134和上排出辊对135中配置于下方的第I下方排出辊134A和第I上方排出辊135A。
[0040]另外,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上排出面26 (薄片体堆叠部)。上排出面26配置于连结壳体23。从上排出辊对135排出的薄片体P堆叠在上排出面26。上排出面26具备堆叠所述薄片体P的薄片体堆叠面。上排出面26包括所述排纸盘242和上方板251。上方板251配置于连结壳体23,构成所述连结壳体23的一部分。另外,排纸盘242可拆卸地连结于上方板251的左端部。在排纸盘242的上面部配置有排出肋242A(参照图5)。排出肋242A是大致呈三角形状的肋状部件,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有多个排出肋242A。排出肋242A具备使从上排出辊对135排出的多个薄片体P的后端部对齐的功能。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排出辊对135、上排出面26以及后述的薄片体检测部7构成上方排出部25 (参照图2)(薄片体堆叠装置)。上方排出部25能够作为所谓的作业分离器(job separator)而发挥功能。即,在双面打印时,要在薄片体P的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在将结束表面的定影处理的薄片体P临时排出到上方排出部25之后使之转回,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20。另外,也可以将通过复印、打印功能形成图像的薄片体P排出到排纸部241,而将通过传真功能形成图像的薄片体P选择性地排出到上方排出部25。
[0042]上方排出部25具备薄片体检测部7。下面,参照图5和图6详细说明薄片体检测部7。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上方排出部25的立体图。图6(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检测部7的立体图,图6(B)是薄片体检测部7的截面图。薄片体检测部7包括薄片体检测片721B (检测片),对排出到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P的状态进行检测。薄片体检测片721B能够从在上方板251上打开的开口部252相对于上排出面26突出或陷进。薄片体检测部7对薄片体P未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I状态、从上排出辊对135排出的薄片体P以第I张数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2状态、以及薄片体P以多于第I张数的第2张数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3状态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第I张数为一张至四十九张、第2张数为上排出面26的最大可堆叠量(五十张)。第2状态是至少一张以上的薄片体排出到上方排出部25上的状态。
[0043]薄片体检测部7配置于上方板251的下方。S卩,在上方板251的上面部仅出现所述薄片体检测片721B,薄片体检测部7的其它部分都配置于上方板251的内侧。参照图6(A)和(B),薄片体检测部7具备第I薄片体检测部7A和第2薄片体检测部7B。
[0044]第I薄片体检测部7A具备致动器72和第I检测部73,致动器72包括薄片体检测片721B且能够转动。第I薄片体检测部7A与致动器72的转动相对应地检测所述第I状态和第2状态。
[0045]致动器72具备第I臂部721、第2臂部722以及致动器轴部723 (第I支点部)。参照图6(A),致动器轴部723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轴部。致动器轴部723为致动器72转动时的转轴。换言之,致动器72能够绕致动器轴部723转动。致动器轴部723具备对致动器72施力的扭簧(图中未示出),以便使薄片体检测片721B从开口部252向上方突出。其中,该扭簧施加的力小于一张薄片体将薄片体检测片721B向下方按压的负荷。此夕卜,也可以采用其它实施方式,即,通过将致动器72的重心配置在偏离致动器轴部723的位置,对致动器72提供以致动器轴部723为中心的转动力矩,从而使薄片体检测片721B从开口部252向上方突出。
[0046]第I臂部721是从致动器轴部72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且上方在径向上延伸设置的臂部。第I臂部721包括从致动器轴部723延伸设置的第I支承部721A以及配置于第I支承部721A的顶端部的所述薄片体检测片721B。薄片体检测片721B是在所述第I状态下面向前后方向的板状部件。此外,薄片体检测片721B的上端边缘从左侧向右侧稍微向下方倾斜。当在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载置薄片体P时,致动器72绕致动器轴部723转动。
[0047]参照图6(B),第2臂部722是在与第I臂部721相反一侧(在与第I臂部不同的径向上)从致动器轴部723延伸设置的臂部。此外,第2臂部722收容在后述的外壳71,因此在图6的(A)中未被示出。第2臂部722包括第21支承部722A、第22支承部722B和第I遮挡部722C。在所述第I状态下,第21支承部722A从致动器轴部723向后方且下方延伸设置。第22支承部722B与第21支承部722A的顶端部相连接,向后方延伸设置。第I遮挡部722C与第22支承部722B的顶端部相连接,向上方延伸设置。
[0048]第I检测部73收容在后述的外壳71的内部。第I检测部73与第2臂部722的第I遮挡部722C相对配置。第I检测部73为配置在一对壁部的光透射式传感器,在一对壁部上配置有发光部和受光部。由此,在所述一对壁部之间形成作为光路的第I光透射部731。第I检测部73随着致动器72的转动而检测第2臂部722。在第2臂部722的第I遮挡部722C离开第I检测部73的第I光透射部731,第I遮挡部722C不遮挡第I光透射部731的情况下,第I检测部73向图中未示出的控制部输出LOW信号。另外,在第I遮挡部722C遮挡第I光透射部731的情况下,第I检测部73向图中未示出的控制部输出HIGH信号。
[0049]第2薄片体检测部7B具备外壳71、第2检测部255以及压缩弹簧80。另外,第2薄片体检测部7B将第I薄片体检测部7A支承成能够转动。第2薄片体检测部7B与第I薄片体检测部7A的转动相对应地检测所述第3状态。
[0050]外壳71具备箱体711、外壳臂部712(第3臂部)以及外壳轴部713 (第2支点部)。参照图6(A),外壳轴部713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轴部。外壳轴部713插入到连结壳体23的、配置于上方板251下方的图中未示出的轴承。外壳轴部713为外壳71转动时的转轴。换言之,外壳71能够绕外壳轴部713转动。
[0051]外壳臂部712从外壳轴部713向后方在径向上延伸设置。外壳臂部712具备板部712A、伸出部712B以及第2遮挡部712C。板部712A是从外壳轴部713向后方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伸出部712B从板部712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后方延伸设置。伸出部712B以小于板部712A的宽度延伸设置。第2遮挡部712C通过使伸出部712B的顶端部向上方弯曲来形成。
[0052]箱体711配置于外壳轴部713的前方,呈箱型形状。即,箱体711相对于外壳轴部713配置在与外壳臂部712相反一侧(在周向上不同的位置)。箱体711以在左右方向具有与板部712A大致相同的宽度而配置。参照图6(B),箱体711支承所述致动器72和第I检测部73。S卩,致动器72的致动器轴部723插入形成于箱体711的前端部的轴承部714中。由此,致动器72可转动地支承于外壳71上。另外,第I检测部73固定于箱体711的箱体顶部 711A(图 6(B))。
[0053]第2检测部255被固定在相当于上方板251的背面部的上方板下面部251A(图6(B))。第2检测部255与外壳臂部712的第2遮挡部712C相对配置。第2检测部255与第I检测部73同样也是配置于一对壁部的光透射式传感器,在一对壁部上配置有发光部和受光部。由此,在所述一对壁部之间形成作为光路的第2光透射部255A。第2检测部255随着外壳71的转动而检测第2遮挡部712C。在外壳臂部712的第2遮挡部712C离开第2检测部255的第2光透射部255A的情况下,第2遮挡部712C不遮挡第2光透射部255A。此时,第2检测部255向图中未示出的控制部输出LOW信号。另一方面,在第2遮挡部712C通过后述的动作而遮挡第2光透射部255A的情况下,第2检测部255向图中未示出的控制部输出HIGH信号。
[0054]压缩弹簧80以在上方板251的上方板下面部251A与外壳71的外壳臂部712之间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连结壳体23。压缩弹簧80在所述第I状态和第2状态下对外壳71施力,从而限制外壳臂部712绕外壳轴部713转动。详细地说,压缩弹簧80的上端部与从上方板251的上方板下面部251A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突起部251B相嵌合,压缩弹簧80的下端部与外壳71的外壳臂部712的板部712A抵接。当外壳71以外壳轴部713为支点可转动地被支承于连结壳体23上时,压缩弹簧80对外壳71的外壳臂部712施加向下方的力。换言之,压缩弹簧80对外壳71施加使外壳臂部712离开第2检测部255的方向的力。[0055]然后,参照图7至图12详细说明薄片体检测部7的工作。图7是表示薄片P没有被排出到上排出面26时的状态、即薄片体检测片72IB突出于上排出面26的状态(第I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8是在上排出面26上仅排出一张薄片体P的状态、即薄片体检测片721B稍微突出于上排出面26的状态(第2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9是表示在上排出面26上排出五十张薄片体P而上排出面26处于满载的状态、即薄片体检测片721B陷进上排出面26的状态(第3状态)的立体图。图10至图12是从左侧观察图7至图9的上方排出部25的截面图。此外,在这些图中省略示出薄片体P。
[0056]参照图6(A)和(B)、图7以及图10,在薄片体P未被排出到上排出面26的情况下,致动器72的薄片体检测片721B从上方板251的开口部252向上方突出。此时,在外壳71的内部,如图6(B)所示,第2臂部722的第I遮挡部722C配置在从第I检测部73的第I光透射部731向下方离开的位置。因此,第I检测部73不会检测第I遮挡部722C。由此,从第I检测部73输出的LOW信号输入到图中未示出的控制部,据此,所述控制部能够判断为在上排出面26上未载置有薄片体P。即,检测出第I状态。而且,压缩弹簧80对外壳71的外壳臂部712施加向下方的力。因此,外壳臂部712的第2遮挡部7120配置在从第2检测部255的第2光透射部255A向下方离开的位置。换言之,第2检测部255不会检测第2遮挡部712C。
[0057]另一方面,当一张薄片体P从上排出辊对135排出而被载置于上排出面26上时,该一张薄片体P克服所述扭簧施加的力而向下方按压薄片体检测片721B。因此,致动器72以致动器轴部723为支点,在图6的⑶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图6(A)的箭头DA)。由此,薄片体检测部7成为图8和图11所示的状态。此时,致动器72的薄片体检测片721B从上方板251的开口部252向上方稍微突出。当致动器72转动时,第2臂部722的第I遮挡部722C接近第I检测部73,遮挡第I检测部73的第I光透射部731。由此,第I检测部73检测第I遮挡部722C,向所述控制部输出HIGH信号。因而,所述控制部能够判断为在上排出面26上载置了一张薄片体P。即,检测出第2状态。
[0058]随着致动器72的转动,当第I遮挡部722C遮挡第I光透射部731时,第22支承部722B与第I检测部73的壁部732 (图6(B))相抵接。此外,也可以是以下方式:第I遮挡部722C设置成比图6(B)还要向上方更长地延伸,使第I遮挡部722C与箱体顶部71IA相抵接。当第22支承部722B与第I检测部73的壁部732相抵接时,致动器72和外壳71能够一体地以外壳轴部713为支点进行转动。在第2状态下,与一张薄片体P对薄片体检测片721B施加的向下方的力相比,压缩弹簧80对板部712A施加的向下方的力更大。因此,第2遮挡部712C仍然通过压缩弹簧80施加的力而配置在离开第2检测部255的位置。即,由于压缩弹簧80施加的力,第2检测部255不会检测第2遮挡部712C。
[0059]进一步,当从上排出辊对135排出薄片体P时,在上排出面26上堆叠多个薄片体P。由此,通过多个薄片体P的重量,薄片体检测片721B进一步被向下方按压,使得致动器72从第2状态进一步转动。并且,直到在上排出面26上载置的薄片体张数到达第2张数为止,外壳71在支承致动器72的状态下,一边使压缩弹簧80压缩一边绕外壳轴部713转动。即,由于所述第2张数的薄片体P对薄片体检测片721B带来的按压力,第2臂部722与所述外壳71抵接,并且外壳71克服压缩弹簧80施加的力进行转动。由此,薄片体检测部7成为图9和图12所示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排出面26上堆叠最大薄片体堆叠量的五十张薄片体P时,第2遮挡部712C接近第2检测部255,遮挡第2光透射部255A。由此,第2检测部255检测第2遮挡部712C,向所述控制部输出HIGH信号。即,所述控制部判断为在上排出面26上载置五十张薄片体P而上排出面26到达满载状态,检测出第3状态。换言之,当一张至四十九张薄片体堆叠于上排出面26上时,检测出第2状态。
[0060]如上所述,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根据载置于可从开口部252突出或进入的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的薄片体P的张数,薄片体检测部7能够检测第I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
[0061]另外,薄片体检测部7具备第I薄片体检测部7A和第2薄片体检测部7B。第I薄片体检测部7A检测第I状态和第2状态。并且,第2薄片体检测部7B支承第I薄片体检测部7A,检测第3状态。因此,根据载置于一个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的薄片体P的张数,能够检测第I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
[0062]另外,第I薄片体检测部7A包括致动器72和第I检测部73。致动器72具备致动器轴部723、第I臂部721以及第2臂部722。另外,第2薄片体检测部7B包括外壳71、第2检测部255以及压缩弹簧80 (施力部)。外壳71具备外壳轴部713、外壳臂部712以及箱体711,支承致动器轴部723和第I检测部73。在第I薄片体检测部7A,第I检测部73检测第I遮挡部722C,由此检测出第I状态和第2状态。另外,在第2薄片体检测部7B,第2检测部255检测第2遮挡部712C,由此检测出第3状态。
[0063]另外,在第I状态下,由于在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未载置有薄片体P,因此致动器72不转动。所以第I遮挡部722C离开第I检测部73,第I检测部73不会检测第I遮挡部722C。另外,当在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载置第I张数的薄片体P时,致动器72进行转动,第I检测部73检测出第I遮挡部722C。由此检测出第2状态。并且,当在薄片体检测片721B上载置第2张数的薄片体P时,第I遮挡部722C与外壳71抵接,使得致动器72与外壳71—体地转动。由此,第2检测部255检测第2遮挡部712C,检测出第3状态。其中,第I遮挡部722C与外壳71相抵接使得致动器72与外壳71 一体地转动的载置张数也可以是一张至四十九张。此时,只要第2检测部255不检测第2遮挡部712C即可。
[0064]另外,上排出辊对135在第I方向(左右方向、图6(A)的箭头DP)上排出薄片体Po另一方面,致动器72和外壳71在包括与第I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前后方向)的截面上转动。换言之,致动器72和外壳71能够绕所述第I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致动器轴部723和外壳轴部713进行转动。因而,在薄片体P的排出方向上,尽可能缩小薄片体检测部7所占的宽度。特别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薄片体检测部7配置在构成上排出面26的上方板251的内侧。因而,在薄片体排出方向(左右方向)上,能够缩小上方板251的宽度。换言之,在左右方向上,能够尽可能地使下排出辊对134与上排出辊对135相近配置。由此,尽可能缩小图像形成装置I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0065]另外,将一张薄片体P与满载状态的薄片体摞相比,薄片体的总重量大不相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薄片体检测部7中,也能够由一个薄片体检测片721B良好地检测在上排出面26上载置一张薄片体P的情况以及上排出面26成为满载状态的情况。
[0066]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方排出部25(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够采用以下变形实施方式。[0067](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外壳71和致动器72在与薄片体P的出纸方向交叉的截面上转动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外壳71和致动器72也可以在包括薄片体P的出纸方向(左右方向)的截面等上转动。
[0068](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I检测部73和第2检测部255为光透射式传感器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方式中,第I检测部73和第2检测部255也可以利用压电元件等其它检测部来对第I遮挡部722C和第2遮挡部712C进行检测。
[0069](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根据从第I检测部73输出的LOW和HIGH信号检测第I状态和第2状态、根据从第2检测部255输出的HIGH信号检测第3状态的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其它变形实施方式中,在第I检测部73输出LOW信号且第2检测部255输出HIGH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控制部判断为任一检测部发生故障。
[0070](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2状态是一张薄片体P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状态,第3状态是最大堆叠张数的薄片体P载置于上排出面26上的状态,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薄片体检测部7也可以对薄片体P未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I状态、薄片体P以第I张数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2状态、以及薄片体P以多于第I张数的第2张数载置于上排出面26的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3状态进行检测。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 薄片体排出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排出薄片体; 薄片体堆叠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具备在上面堆叠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堆叠面; 开口部,在所述薄片体堆叠面打开;以及 薄片体检测部,具备能够从所述开口部突出或陷进所述薄片体堆叠面的检测片,能够对所述薄片体未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I状态、从所述薄片体排出部排出的所述薄片体以第I张数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2状态、以及所述薄片体以多于所述第I张数的第2张数载置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面上的第3状态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体检测部包括: 第I薄片体检测部,具备包括所述检测片且能够转动的致动器,根据所述致动器的转动检测所述第I状态和所述第2状态;以及 第2薄片体检测部,可转动地支承所述第I薄片体检测部,根据所述第I薄片体检测部的转动检测所述第3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薄片体检测部包括: 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备:作为转轴的第I支点部;从所述第I支点部起沿径向延伸设置,具备所述检测片的第I臂部;以及从所述第I支点部起沿与所述第I臂部不同的径向延伸设置的第2臂部,其中,所述致动器能够绕所述第I支点部转动;以及第I检测部,伴随所述致动器的转动检测所述第2臂部, 所述第2薄片体检测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备:被所述装置主体支承,作为转轴的第2支点部;从所述第2支点部起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第3臂部;以及相对于所述第2支点部被配置于在周向上与所述第3臂部不同的位置,支承所述第I支点部和所述第I检测部的箱体,其中,所述外壳能够绕所述第2支点部转动; 第2检测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伴随所述外壳的转动检测所述第3臂部;以及施力部,配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在所述第I状态和第2状态下对所述外壳施力,从而限制所述第3臂部绕第2支点部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I状态下 ,使所述第2臂部离开所述第I检测部而配置,从而所述第2臂部不被所述第I检测部检测出, 在所述第2状态下,使所述第3臂部借助所述施力部施加的力离开所述第2检测部而配置,从而所述第3臂部不被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并且,通过使所述致动器借助所述第I张数的所述薄片体对所述检测片带来的按压力而转动,使所述第2臂部接近所述第I检测部,从而所述第2臂部被所述第I检测部检测出, 在所述第3状态下,当所述致动器借助所述第2张数的所述薄片体对所述检测片带来的按压力而从所述第2状态进一步转动,使得所述第2臂部与所述外壳抵接以便让该第2臂部与所述外壳一起转动时,所述外壳抗拒所述施力部施加的力而转动,所述第3臂部被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排出部在第I方向上排出所述薄片体, 所述致动器和所述外壳绕沿所述第I方向延伸设置的所述第I支点部和所述第2支点部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张数是一张,所述第2张数是可堆叠于所述薄片体堆叠部的最大薄片体张数。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 项所述的薄片体堆叠装置。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676528SQ20131037868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9日
【发明者】村岛正树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