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案与显示器的背光源结构领域相关,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极性调变区域,而能灵活以串联或并联作电气连接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
技术背景 液晶显示器体积轻薄短小,近年来已大量被应用在各种显示领域,且已逐渐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的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主要分为液晶模组及背光模组(又称作背光源)二部分,且该背光模组设置于该液晶模组的背面,由于该液晶模组的液晶分子本身不发光,故产生影像所需的亮光必须仰赖该背光模组,是以该背光模组决定该液晶显示器画质的重要关键之一。目前最常被采用的背光模组类型有二 一是冷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 CCFL)背光模组,另一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背光模组。由于CCFL背光模组具有灯管体积小、表面温度低、亮度高,且易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如直管形、L形、U型、环形等)等优点。另一种LED背光源是肇因LED制造技术大幅提升,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时而可使体积大幅缩减,且LED的亮度较CCFL灯管更佳,使用寿命更长。再者,CCFL背光源及LED背光源应用于显示器的色彩表现力方面,LED背光源远胜于CCFL背光源,且CCFL背光源本就有色纯度的问题,故色阶表现不佳,造成显示器在辉度和色彩过渡方面不如传统的CRT显示器。根据实际测试,采用CCFL背光源只能实现 78% 的NTSC(National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色彩区域,而使用LED背光源却能轻松地获得超过100%的NTSC色彩区域,故LED背光源有显著优势。然而,一般LED背光源是由复数个发光单元所组成,该每个发光单元通常是由一基材包覆至少一对导电金属后而形成一杯口,该等导电金属的一端位于该杯口的二侧,并将一发光晶片设置于该杯口内的该其中一导电金属上,且与该另一导电金属打线连接,最后再以一封装材料封装该杯口而成。由于该等发光单元组成LED背光源时,通常会通过串联或是并联等方式而达到电气连接,以提供所需亮度。但,请参阅图1,是现有第一发光单元的打线连接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第一发光单元1仅有单一发光区域11,以及相对于该发光区域11的一对电极部12 ;再请参阅第图2、图3,是现有第二发光单元的各种打线连接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种第二发光单元2具有二发光区域21,以及相对于该等发光区域21 的一对电极部22 ;据以,将该等第一发光单元1进行复数形态的电气连接时,或将该第二发光单元2的该等发光区域21进行打线连接并接电使用时,因受限于先天设计上的弱点,而仅能采用串联或并联二选一的电连接方式,故无法灵活作运用并导致功能性大打折扣。是以,本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失,而提供一种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 其同时具备一第一电极部、一第二电极部及一极性调变区,且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发光晶片及一第二发光晶片,使该二发光晶片能够通过与该极性调变区之间作不同的打线连接方式,而灵活切换其串联或并联的电气连接状态,大幅提升其应用时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通过一极性调变区与二不同电极部的电气连接关系,来达到灵活切换使用串联或并联的电气连接,进而提升应用时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于其中一或二电极部上设有一预备区,以便导入设置其他辅助用或控制用的电子元件制程的建立而使功能性更为提升。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包括一基材,其一面具有一杯口 ;一第一电极部,设于该杯口内部的一侧,该第一电极部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一第二电极部,设于该杯口内部的另一侧,且与该第一电极部相对设置,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一极性调变区,设于该杯口内且位于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之间,该极性调变区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之间具有至少一隔条,以将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相隔开;至少一第一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一电极部上;至少一第二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二电极部上,该第一发光晶片及/或该第二发光晶片与该极性调变区电连接;及一封装部,填充设于该杯口内,以供包覆所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晶片和所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晶片于其内。实施时,该隔条呈Y字形。实施时,该第一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一预备区,该第二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二预备区,该第一预备区及该第二预备区供附加安装至少一电子元件。实施时,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极部又与该极性调变区作打线连接,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再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作电连接而相互形成并联的电气设置。实施时,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极性调变区及该第二电极部,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电连接而相互形成串联的电气设置。实施时,该第一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散热部。其中为了方便导入附加其他电子元件的制程建立,本实用新型的该隔条呈Y字形,且该第一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一预备区,该第二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二预备区,该第一预备区及该第二预备区可供附加安装至少一电子元件,而可大幅提升使用时的功能性。于以下实施例中,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极部又与该极性调变区作打线连接,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再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作电连接而相互形成并联的电气设置。又或是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极性调变区及该第二电极部,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电连接而相互形成串联的电气设置。而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时的打线连接方式及其电气切换的变化。其中,又为了增加其使用时的散热效果,该第一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一散热部,且该第二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散热部,以将该第一发光晶片及该第二发光晶片使用时所发出热量,直接传导至外部而快速驱散。
图1是现有第一发光单元打线连接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是现有第二发光单元串联时的打线连接示意图;图3是现有第二发光单元并联时的打线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联的打线连接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串联的打线连接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_第一发光单元;11-发光区域;12-电极部;2-第二发光单元; 21-发光区域;22-电极部;3-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1-基材;311-杯口 ; 312-隔条;32-第一电极部;321-第一预备区;322-第一散热部;33-第二电极部;331-第二预备区;332-第二散热部;34-极性调变区;35-第一发光晶片;36-第二发光晶片; 37-封装部;38-电子元件;4-电力源;41-第一极性部;42-第二极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员能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谨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敬请参阅。请参阅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及其上视图。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包括一基材31、一第一电极部32、一第二电极部33、一极性调变区34、一第一发光晶片35、一第二发光晶片36及一封装部37。其中该基材31选用绝缘性良好的塑胶材料,且该基材31的一面具有一杯口 311。该第一电极部32以导电金属而制成,且该第一电极部32设于该杯口 311内部的一侧,该第一电极部32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31外部。该第二电极部33以导电金属而制成,设于该杯口 311内部的另一侧,且与该第一电极部32相对设置,该第二电极部33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31外部。该极性调变区34以导电金属而制成,该极性调变区34设于该杯口 311内,且位于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第二电极部33之间,该极性调变区34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31外部, 该第一电极部32、该第二电极部33及该极性调变区34之间具有一隔条312,以将该第一电极部32、该第二电极部33及该极性调变区34相隔开。再者,该隔条312呈Y字形,且该第一电极部32与该隔条312间形成有一第一预备区321,该第二电极部33与该隔条312间形成有一第二预备区331,该第一预备区321及该第二预备区331,以供附加安装至少一电子元件38。[0033]该第一发光晶片35设于该第一电极部32上,且该第二发光晶片36设于该第二电极部33上,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或该第二发光晶片36与该极性调变区34电连接。该封装部37选用一般常见的环氧树脂而填充设于该杯口 311内,以供包覆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该第二发光晶片36于其内。请参阅第图6、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各种打线连接示意图。如图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将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第二电极部33分别与一电力源4的一第一极性部41及一第二电极部42作电连接,由于该第一发光晶片35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极性调变区34,该第二发光晶片36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第二电极部33,且该第二电极部33又与该极性调变区34作打线连接。当该第一极性部41是负极,而该第二极性部42是正极时,该第一电极部32是呈负极,该第二电极部33是呈正极,该极性调变区34呈正极,是以,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该第二发光晶片36是利用该极性调变区34而形成并联型式的电气导通。又或是该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将该第一电极部32电连接至一电力源4的一第一极性部41,该第二电极部33电连接至该电力源4的一第二极性部42 ;由于该第一发光晶片35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极性调变区34,该第二发光晶片36分别打线连接至该极性调变区34及该第二电极部33,当该第一极性部41是负极,而该第二极性部42是正极,该第一电极部32是呈负极,该第二电极部33是呈正极,该极性调变区34因不与任何极性部电连接故无极性,而利用该极性调变区34而形成串联型式的电气导通。再请参阅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第4图, 如图中所示,观视本实用新型的该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的背面,于该第一电极部32于该基材31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一散热部322,且该第二电极部33于该基材31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散热部332,以将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该第二发光晶片36使用时所发出热量,直接传导至外部而快速驱散。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该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3,利用该极性调变区 34与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该第二发光晶片36之间的打线连接方式不同,进而达到灵活切换其串联或并联的电气连接状态,并提升其应用时的便利性的优点。再者,该第一预备区 321及该第二预备区331的设置,并可带来对于附加其他电子元件在制程建立上的优势,而提高使用时的功能性。另外,本实用新型亦提供了该第一散热部及该第二散热部,而可用来直接传导该第一电极部32及该第二电极部33上,以直接驱散该第一发光晶片35及该第二发光晶片36所产生的热量,以维持使用时的稳定性。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其他如该基材的型式、尺寸或材质,或是该等隔条的设置位置,或是该等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的相对位置,或是该等预备区的设置位置等,亦皆在本案的范畴之中;因此,该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或是熟悉此技术所作出等效或轻易的变化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基材,其一面具有一杯口 ;一第一电极部,设于该杯口内部的一侧,该第一电极部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一第二电极部,设于该杯口内部的另一侧,且与该第一电极部相对设置,该第二电极部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一极性调变区,设于该杯口内且位于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之间,该极性调变区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之间具有至少一隔条,以将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相隔开;至少一第一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一电极部上;至少一第二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二电极部上,该第一发光晶片及/或该第二发光晶片与该极性调变区电连接;及一封装部,填充设于该杯口内,以供包覆所述至少一第一发光晶片和所述至少一第二发光晶片于其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隔条呈Y字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一预备区,该第二电极部与该隔条间形成有一第二预备区,该第一预备区及该第二预备区供附加安装至少一电子元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且该第二电极部又与该极性调变区作打线连接,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再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作电连接而相互形成并联的电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第一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该第二发光晶片分别打线连接至该极性调变区及该第二电极部,该第一电极部及该第二电极部分别与一电力源的一第一极性部及一第二极性部电连接而相互形成串联的电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一散热部,该第二电极部于该基材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散热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变极性的发光二极管改良结构,于一基材的一面具有一杯口,并将一第一电极部、一第二电极部及一极性调变区设于该杯口内部,且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的一端延伸至该基材外部,于该第一电极部、该第二电极部及该极性调变区之间具有至少一隔条而将其相互隔开。据此可将一第一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一电极部上,一第二发光晶片设于该第二电极部上,通过该极性调变区与该第一发光晶片及/或该第二发光晶片的打线连接方式不同,而能灵活以串联或并联作电气连接,大幅提升应用时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2058731SQ201120045039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3日
发明者林松儒, 陈松昇 申请人: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