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756148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却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成像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和复印机的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利用电子照相技术在片状元件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通过热定影设备导 致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熔化并定影在纸张上的成像设备已经众所周知。通常,热定影设备 的温度取决于调色剂或者纸张的类型、纸张传送速度等,但是被设置并控制为大约180°C到 200°C的温度,以快速熔化调色剂。在通过热定影设备后的纸张的表面温度取决于纸张的热 容量(例如比热或者密度),但是例如具有大约100°C到130°C的高温。由于调色剂的熔化 温度相对低,在刚刚穿过热定影设备时刻,调色剂保持稍微软化状态,并且在纸张冷却之前 处于粘着状态一会儿。从而,当图像输出操作连续反复并且穿过热定影设备的纸张堆叠在 排出纸张容纳单元上时,如果纸张上的调色剂没有充分硬化而处于软化状态,纸张上的调 色剂会附着到另一张纸张上,使得可能造成所谓的结块现象,明显恶化图像质量。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6-003819号中公开的成像设备中,沿着纸张传 送方向,在热定影设备的下游侧设置有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具有冷却辊,该冷却辊通过轴 承可转动地支撑到托架上,并且与纸张接触,以在传送纸张的同时冷却纸张。穿过热定影设 备的纸张被冷却设备的冷却辊冷却,从而纸张上的调色剂也被冷却和硬化,由此防止出现 结块现象。冷却辊具有管状结构,冷却液在冷却辊内侧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沿着冷却辊的 纵向流动,并因此通过获取纸张的热量而温度升高的冷却辊被冷却液冷却。近年来,对轻型打印(light printing),如对电话帐单、收据等的高速打印或者在 厚纸或者封面上光泽彩色图像打印的需求已经增多。在这种轻型打印中,由于大量打印以 高速进行,高温片状元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冷却。不像办公应用的打印,由于彩色打印的频率 比较高并且存在很多光泽图像,定影单元以更高温度将图像定影在片状元件上使得需要高 效率冷却。但是,如果冷却液简单在冷取辊内侧流动,靠近冷却辊内壁的冷却液的温度过分 升高,使得不可能通过冷却液有效冷却冷却辊。结果,存在难于适当冷却穿过冷却辊的纸张 等的问题。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6-003819号中公开的成像设备中,沿着 纸张传送方向在热定影设备的下游侧设置有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具有冷却辊,该冷却辊 与纸张形成接触,以在传送纸张的同时冷却纸张。穿过热定影设备的纸张被冷却设备的冷 却辊冷却,使得纸张上的调色剂也冷却和硬化,由此防止出现结块现象。冷却辊具有管状结 构,冷却液在冷却辊的内侧沿着冷却辊的纵向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动,并且通过从纸张 获取热量而温度升高的冷却辊被冷却液所冷却。但是,由于冷却液在冷却辊的内侧沿着冷却辊的纵向沿着一个方向通过单个路径 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动,冷却液在所述一端侧温度最低,而随着它靠近另一端侧,通过由 冷却辊从纸张吸收热量,冷却液的温度进一步升高。为此原因,出现在冷却辊的纵向上的温度差导致冷却效率不同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 辊包括中空管状元件;冷却介质传送单元,该冷却介质传送单元将冷却也传送到管状元件 的内侧;以及湍流产生单元,该湍流产生单元设置在管状元件的内壁附近,以在冷却液中产 生湍流。冷却设备被构造成使得冷却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所述片状元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 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以及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该冷却介质供给/回收 单元将冷却介质从设置在冷却辊上的供给口提供到冷却辊内侧并且从设置在冷却辊上的 排出口回收排出到冷却辊外侧的冷却介质。冷却辊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内管设置在外管内 侧,并且具有冷却介质在其中通过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间流动的外侧流动通道以及冷却介 质在其中在内管内侧流动的内侧流动通道,并且沿着冷却辊的纵向在内管的中间形成有开 口,该开口导致外侧流动通道与内侧流动通道连通。形成了其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 元提供的冷却介质通过外侧流动通道从冷却辊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动并且通过开口流 入内侧流动通道中的第一通道以及其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却介质通过 外侧流动通道从所述冷却辊的所述另一端侧向所述一端侧流动并且通过开口流入内侧流 动通道的第二通道。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 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以及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该冷却介质供给/回收 单元将冷却介质从设置在冷却辊上的供给口提供到冷却辊内侧并且从设置在冷却辊上的 排出口回收排出到冷却辊外侧的冷却介质。冷却辊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内管设置在外管内 侧,并且具有冷却介质在其中通过外管和内管之间的空间流动的外侧流动通道以及冷却介 质在其中在内管内侧流动的内侧流动通道,并且沿着冷却辊的纵向在内管的中间形成有开 口,该开口导致外侧流动通道与内侧流动通道连通。形成了其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 元提供的冷却介质通过内侧流动通道流动、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并且朝向冷却辊 的至少一端侧流动的第一通道以及其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却介质通过 内侧流动通道流动、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并且朝向冷却辊的至少另一端侧流动的 第二通道。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将通过阅读下面本发 明目前优选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考虑时,变得更容易理解。


图I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沿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图IB 是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图2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有也执行纸张传送功能的冷却辊的冷却设备 的示意性结构的实施例的解释图;图3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辊的内侧的流速分布的解释图4是说明在冷却辊内壁中分离点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传热率的曲线;图5A是示出其中外管向右转动且盘绕状元件顺时针缠绕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 图,图5B是示出外管向左旋转而盘绕状元件顺时针缠绕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图5C是其 中外管向右旋转而盘绕状元件逆时针缠绕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而图5D是其中外管向 左旋转而盘绕状元件逆时针缠绕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图6是示出其中网状元件设置为湍流产生单元的冷却辊的结构的解释图;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图8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图8B 是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设置在外管内侧的实施例的解释图;图10是示出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设置在外管内侧的另一实施例的解释图;图11是示出多个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设置在纸张附近的冷却辊的结构的解 释图;图12是示出设置了用于振动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的振动单元的情况的视 图;图13A是示出包括外管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外管具有设置在内壁和芯部 附近的盘绕状元件,而图13B是示出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均勻地设置在芯部中 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图1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 图14B是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图15是外管和内管转速不同的冷却辊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图16是外管和内管转速不同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图17A是示出具有包括内管和外管的管状结构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而图17B 是示出盘绕状元件作为湍流产生单元均勻设置在内管中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图18是示出其中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设置在外管中的实施例的解释图;图19是示出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设置在外管中的另一实施例的解释图;图20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 图20B是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图21A是示出具有包括外管、内管和圆筒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而图21B是示出 其中盘绕状元件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甚至设置在圆筒中的冷却辊的放大截面图;图2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解释图;图23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解释 图;图24是示出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 截面图;图2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另一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 面图;图26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26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27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 而图27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结构的截面图;图2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2的改进实施例的冷却辊的示意性 结构的截面图;图29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横截面 图,而图29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30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30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31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而 图31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32是沿着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的纵向看到的截面图;图33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33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3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7的另一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 面图;图35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35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3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9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图3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冷却辊纸张的穿过位置的解释图;图38是示出其中冷却液通过一个供给单元提供的冷却循环设备的视图;图39是示出其中冷却液通过两个供给单元提供的冷却循环设备的视图;图40是示出其中用于探测冷却液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设置在液箱内侧的冷却循 环设备的示意图;图41是示出其中用于探测冷却辊的表面附近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设置在外管 内侧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视图;图42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图43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3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4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4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5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5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6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6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7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7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8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而图48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49A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而图49B是示出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的内管的放大截面图;图50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9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图51是示出相对于冷却辊纸张的穿过位置的解释图;图52是示出其中冷却液通过一个供给单元提供的冷却循环设备的视图;图53是示出其中冷却液通过两个供给单元提供的冷却循环设备的视图;图54是示出其中用于探测冷却液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设置在液箱内侧的冷却循 环设备的示意图;以及图55是示出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仅安装到一端侧的冷却辊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结合将调色剂定影在穿过热定影单元的记录纸张上的成像设备,来描述根据本发 明实施方式的冷却辊和冷却设备。但是,本发明的冷却辊和冷却设备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 应用到任何需要冷却片状介质的设备上。作为冷却单元的冷却辊具有管状结构并且允许冷却液在其内侧流动和循环,从而 冷却冷却辊的表面。具有冷却辊的冷却设备设置在纸张传输路径中正好定影单元后面,并 且在将纸张传送过冷却辊的同时与纸张接触,由此从纸张上去除热量并冷却纸张。图2是示出具有也执行纸张传送功能的本发明的冷却辊22的冷却设备18的实施 例的示意图。在冷却设备18中,沿着作为片状元件的实施例的纸张P的传送方向(左右方 向)彼此间隔开设置的辊40和辊41被设置和支撑并且延伸有传送带42,用于传送纸张。 沿着纸张传送方向在下游侧上的辊40用作驱动辊(与驱动源(未示出)相连接),并且在 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传送带42,从而在图中从右侧向左侧传送纸张。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热定影单元16设置在冷却设备18的上游侧,并且沿着纸张传 送方向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设置在冷却设备18的下游侧。导引从热定影单元18传送的 纸张P的上部导引件43设置在辊41之上。冷却辊22向下压接触传送带42,从而在辊40 和辊4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插入(dig into)传送带42。冷却辊22通过传送带42的传送 力转动以便与传送带42 —起转动。图中的附图标记44表示形成冷却设备18的主体并且 固定地或者可转动地支撑诸如辊40、辊41、冷却辊22和上部导引件43之类的部件的支架。 冷却设备18被支架44构成一个单元,并且安装到成像设备的主体上。被热定影单元16加热而成为高温的纸张P在排出到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上之前 穿过冷却设备18。详细地说,穿过热定影单元16而变成高温的纸张P进入冷却装置18的 辊41和上部导引件43之间,然后穿过冷却辊22与传送带42所形成的辊隙区域。冷却辊 22内侧具有管状结构。在外侧充分冷却的冷却液被提供到冷却辊22的内侧,在冷却辊22 内侧循环,然后从冷却辊22内侧排出。由于纸张在冷却辊22接触传送带42时形成的辊隙区域中紧密接触冷却辊22的同时穿过,纸张P的热量被吸收到冷却辊22内,由此纸张P被 充分冷却。例如,当刚好穿过热定影单元16之后的纸张P的表面温度为大约100°C,通过将 纸张P穿过冷却装置18,纸张P可以被冷却到大约50°C到60°C。如后面将解释的,冷却辊22通过旋转管接头单元与冷却液循环单元连通/连接, 该冷却液循环单元包括液箱101、泵100、其中安装有冷却风扇104的散热器103等。随着 密封的冷却液循环,冷却辊22被冷却。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中,调色剂所定影的高温纸张会卷曲。此外,调色剂可 能不能完全定影,使得在堆叠状态下的纸张彼此粘结,而显著降低图像质量。因此,需要冷 却。传统上,在办公使用的电子照相型成像设备中,为了冷却高温纸张,经常采用通过 冷却风扇向纸张的顶面和带的底面直接吹空气来执行冷却的技术或者通过利用具有被冷 却风扇冷却的端部的热辊来夹持纸张以执行冷却的技术。但是,近年来,在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中,诸如电话帐单、收据等的高速打印 或者在厚纸或封面上打印光泽彩色图像的轻型打印需求越来越多。在通过电子照相类型 的这种成像设备的轻型打印中,以高速执行大量打印,并因此,高温纸张需要在短时间内冷 却。不同于办公应用的打印,彩色打印的频率较高,且频繁打印光泽图像,定影单元在更高 温度下将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因此,需要比传统方法更高效的冷却。为此原因,开始建议采用比上述冷却风扇或热管辊具有更高冷却效率的液体冷却 技术,其中,循环冷却液通过中空冷却辊,且冷却辊来冷却高温纸张。为了有效降低纸张的温度,需要增加从纸张跨过冷却辊的壁部分到冷却液的热通 量。冷却辊的壁部分和冷却液之间的热通量如方程1所示,该方程示出基于” J. P Holman, “热传递工禾呈(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 (First Book), Brain Books Pllto P12,,。W = h · A · (Tr-Tw)其中W [W]热通量h [ff/m2 · °C ]辊内壁表面的传热率A[m2]辊内壁面积Tr[°C ]辊内壁表面温度Tw[°C ]液体温度(在充分远离辊内壁表面的位置处)在方程1中,为了增加热通量W,需要降低液体温度Tw,增加辊内壁面积A,或者提 高辊内壁表面的传热率。在方程1中,通过将在辊内侧流动的流体从空气改变成冷却液或者增加辊内侧流 体的速度来增加传热率或者比热,从而增加热通量W,对应于增加辊内壁表面的传热率h。 增加流体速度给将流体供入辊内侧的泵提出更大负担,因此不能容易地实现。此外,在方程1中,热通量W可以通过降低液体温度Tw来实现。但是,当冷却风扇 和散热器用作降低液体温度Tw的一个单元时,基本上不可能将液体温度Tw降低到室温之 下。因此,液体温度Tw不能降低期望那么多。此外,当制冷机用作降低液体温度Tw的单元 时,液体温度Tw被降低到室温之下的温度。但是,制冷机的功率消耗或者初始投资成本增 加,这不容易实现。
为此原因,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出现这些问题,并且来提高冷却辊22对纸张的 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1]图IA是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图IB是本结构实施 例的冷却辊22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中,作为在外管1的冷却液中产生湍流的湍流产生单 元的盘绕状元件2设置在中空外管1的内壁附近,该中空外管1形成冷却辊22。盘绕状元 件2的在冷却辊轴向(推力方向)上的端部通过固定杆60固定,该固定杆60是形成在外 管1内壁上的突出元件。外管1的每个端部形成开口,且凸缘38压配合到形成每个开口的 外管1上并安装于其上。凸缘38的轴压配合到设置在旋转接头35内侧的轴承37中。树 脂制成的密封元件39防止液体从旋转接头35的桶部36和凸缘38的轴之间泄漏到旋转接 头35的外侧。纸张P被保持在冷却辊22的外管1和未示出的传送带42 (见图2)之间。随着外 管1沿着图IB中箭头方向转动,纸张P被从图中的右侧向左侧传送。在图IA中,在液体被传送到外管1中时,从图中左侧向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 最初形成类似于Poiseuille流的流场,如图2所示的通量分布图3。根据流量分布图3,液 流与设置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的盘绕状元件2撞击,如图IA或IB所示,由此被搅动。结果, 如图3所示,如粘合4所示的,液流粘合于外管1的内壁,或者如分离5所示的,液流与外管 1的内壁分离。在液流与外管1的内壁粘合或分离的位置处,从外管1的内壁向冷却液的传热率 被提高。在液流分离方面,如图4所示,当冷却液流的分离5在外管1的内壁表面发生时, 在从作为原点的分离位置5,冷却液下游方向上的位置χ处传热率基于方程2如同hx那 样分布,该方程是液流为层流时对流传热方程,该方程在“J. P Holman,“热传递工程(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 (First Book) ,Brain Books P44to P 160,方程 5—41”中给出。此 时,在分离位置5出的理论传热率,即在原点的理论传热率增加到正无穷大(但是,在χ为 零(0)的位置处传热率技术上为正无穷大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存在)。hx=0332k-Pr(-l/3)-^(UaDl(Vx))其中x[m]距液流分离点的位置hx[ff/m2 · K]在位置χ处的本地传热率Pr[l] :Prandtl 系数U- [m/s]充分远离辊内壁表面的液流的主通量V[m2/s]动粘度(=粘度/密度)k:传热率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频繁发生液流的分离或粘合,且在发生液流分离或粘合的每 个位置处的传热率增大。因此,在外管1的纵向上均勻实现较高的传热率,且从辊到冷却液 的热通量增大。最终,片状元件的冷却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当高温纸张P被保持在冷 却辊22的外管1和未示出的传送带42 (见图2)之间并由其传送时,在纸张P穿过外管1 的壁部分附近的位置的同时,纸张P的热量以高效率传递到在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中,使得纸张P的温度降低。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2设置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由此并不极大地扰 动在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它既不作为抵抗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的大流阻,也不 在将冷却液提供到外管1中的泵(未示出)的液体供给上施加大的负担。因此,可以执行 节省泵的能量消耗的操作。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2可以由不同于外管1的元件支撑,且可以具有 比外管1的内壁表面的直径稍小的直径。根据这种结构,在组装冷却辊22的过程中,盘绕 状元件2可以轻易插入到外管1中,且盘绕状元件2可以通过在外管1的内壁表面和盘绕 状元件2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自然固定到外管内侧。因此,可以轻易实现而不需要任何特殊 的固定单元。此外,盘绕状元件2可以轻易从外管1的内侧去除。因此,可以改善冷却辊22 的维护性能。此外,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可以与图IA所示的方向相反。当在外管1中设置螺旋元件或凸起时,可以选择螺旋形状的缠绕方向,从而鉴于 外管1的旋转方向形成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同方向的供给,从而不导致流阻问题。例如,当冷却液从外管1的左侧向右侧(左侧是冷却液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而右 侧是冷却液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流动时,如图IA所示,且在沿着轴向从下游侧观察时外 管1向右旋转,那么与外管1一起向右旋转的盘绕状元件2应该沿着向右缠绕方向缠绕,这 导致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同方向的供给,以便通过盘绕状元件2在外管1内壁附近产生湍 流,而不产生流阻。图5A是冷却辊22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外管1向右旋转而盘绕状元件2顺时针缠 绕。图5A是这样的视图,其中图IA被以实用方式绘制从而容易理解盘绕状元件2的缠绕 方向。在图5A中,可以理解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通过盘绕状元件2的旋转供给冷却液的方 向相同。类似的,当冷却液从图中的左侧向右侧流动,且图IB的纸张P的传送方向是反方 向(图中的向右方向),由于在从冷却液流动方向下游侧沿着轴向观察时,外管1向左旋转, 此时盘绕状元件2应该沿着向左缠绕方向缠绕。图5D是冷却辊22的放大截面图,其中,外 管1向左旋转,而盘绕状元件2逆时针缠绕。可以理解到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通过盘绕状 元件2的转动而供给冷却液的方向相同。以这种方式,根据其中冷却辊22的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盘绕状 元件2的转动而供给冷却液的方向相同的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盘绕状元件2对冷却液在 外管1内侧流动的流阻。同时,当设置在外管内壁(内周面)的湍流产生单元具有类似于盘绕状元件2的 螺旋形状,可以对螺旋形状作出选择以使其缠绕方向导致根据外管1的转动方向在与沿着 外管1的内壁附近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供给。与具有图5A和5D的结构的冷却辊22相比,通过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的冷却液中 产生更大湍流,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为此目的,盘绕状元件2可以沿着与图5A和5D所示 的结构的缠绕方向相反的缠绕方向来缠绕,导致在与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供给。 结果,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趋于沿相反方向供给冷却液的盘绕状元件2所施加的力(液 流)与指向冷却液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冷却液的液流撞击。因此,产生更复杂和随机的湍流,并且从外管1到冷却液的传热率得到明显提升。与其中盘绕状元件2对冷却液的供给方向与在外管1内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 相同的图5A和5D所示的结构相比,盘绕状元件2对冷却液的供给方向与在外管1内侧流 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的结构实施例在图5B和5C中示出。在图5A或5C中,冷却液从图中左侧向右侧流动,且在冷却液流动方向下游侧沿轴 向观察时,外管1向右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得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方向与 在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同,盘绕状元件应该顺时针方向缠绕,如图5A所 示。但是,为了使得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方向与在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的流 动方向相反,盘绕状元件2应该逆时针方向缠绕,如图5C所示。此外,在图5B或5D中,冷却液在图中从左侧向右侧流动,但是,当从冷却液流动方 向下游侧沿着轴向观察时外管1向左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得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 的供给方向与在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同,盘绕状元件应该逆时针方向缠 绕,如图5D所示。但是,为了使得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方向与在外管1内侧流动 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盘绕状元件应该顺时针方向缠绕,如图5B所示。这种组合关系不受限制。例如,当外管1的缠绕方向和盘绕状元件2的缠绕方向 保持不变,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改变到相反方向(在图中从右侧向左侧的方向),在图5A和 5D的结构中,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盘绕状元件2的冷却液供给方向相反。因此,基于外管1的旋转方向、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和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 方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确定盘绕状元件2的缠绕方向,从而使得冷却液被 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方向在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但是,由于诸如盘绕状元件2的湍流产生单元的特定形状尺寸会增大流阻,需要 加以注意。例如,如果盘绕状元件2具有非常小的丝径(wire diameter),湍流带来的影响 会被减弱,但是即使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方向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流阻也 很小而不至于带来问题。相反,如果盘绕状元件2具有非常大的丝径,湍流影响增加,但是 由于在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方向上的冷却液被盘绕状元件2的供给变得更大和更强, 流阻增加。然而,由于根据特定条件,如冷却液的流速和流量,允许冷却液流动的空间的宽 度(尺寸)和冷却性能目标,诸如盘绕状元件2的湍流产生单元的形状和尺寸被改变来应 付各种情况,湍流产生单元的形状或尺寸不能分类确定。因此为了用最小的流阻获得最大 的湍流效果,通过模拟或者实际试验评估来确认或比较,已经确定湍流产生单元的最佳形 状或尺寸(例如,丝径尺寸)。当湍流产生单元具有类似于盘绕状元件2的螺旋形状时,由 于螺旋形状的螺旋节距是确定湍流发生频率或者湍流发生位置的间隔的因素,也需要考虑 螺旋节距。作为湍流产生单元,除了盘绕状元件2之外,例如,可以使用图6所示的网状元件 6。尽管没有到网状元件6的程度,但是多根丝状元件可以插入到外管1中。另外,具有多 个穿孔的片材的圆筒形辊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孔介质可以插入到外管1中。[结构实施例2]图7是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如 图7所示,如在轴向上观察的,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2仅在外管1的位于纸张P 附近的一部分处设置。根据其中盘绕状元件2仅在外管1的接触高温纸张P的一部分附近设置的结构,盘绕状元件2所造成的流阻不会对在外管1内侧的没有设置盘绕状元件2的 其他部分中的、冷却辊22的外管1内侧流动的冷却液产生。因此,泵的负载减小,使得功率 消耗降低,也改善耐久性。此外,可以使用低一个等级(rank)的泵,由此减少成本。[结构实施例3]图8A是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图8B是本结构实施例 的冷却辊22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如图8A和8B所示,直径远小于 外管1的直径的盘绕状元件70仅设置在外管1的靠近纸张P的部分。如图9所示,轴63的一端被固定支撑到旋转接头35的一端上,而另一端位于外管 1的内侧,并且在冷却辊的轴向上延伸。孔沿着冷却辊的轴向形成在固定杆60的侧壁内,该 固定杆60设置成固定到所述轴63的另一端上。细长丝线61沿着冷却辊的轴向穿过所述 孔,并且该丝线61由丝线紧固件62固定到固定杆60上。尽管图9中未示出,沿轴向相对 的冷却辊的相对侧具有相同的结构。通过使盘绕状元件70穿过所述丝线61,盘绕状元件 70固定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此外,盘绕状元件70在冷却辊的轴向(推力方向)上被固 定杆60固定。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外管1转动,一端由旋转接头35固定支撑的轴63不 会转动。因此,即使外管1转动,穿过丝线61的盘绕状元件70不会从纸张P附近的位置偏 移,所述丝线被张紧在轴63中所设置的固定杆60之间。此外,如图10所示,固定杆60可以通过轴承64可摆动地从轴63上悬挂来予以设 置。此时,通过在与轴承64相对的一侧上固定杆60的端部处提供配重,盘绕状元件70可 以通过配重65的重量而定位在纸张P附近。作为改进实施例,在图11中,准备了多个具有小直径的盘绕状元件70,并且多个 盘绕状元件70仅设置在外管1的靠近纸张P的部分,以便适应纸张P和外管1之间的接触 面积大的情况。通过设置与盘绕状元件70的数量一样多的如图9和10所示的部件,多个 盘绕状元件70固定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以这种方式,根据其中直径比盘绕状元件2小的盘绕状元件70仅设置在外管内侧 纸张P附近的结构,与设置盘绕状元件2的情况相比,盘绕状元件70所带来的流阻可以减 小,并因此抑制泵的载荷,降低功率消耗,并且也改善耐久性。此外,可以使用降低一个等级 的泵,由此可以减小成本。此外,为了促进湍流的产生,设置了从外部振动诸如盘绕状元件的湍流产生单元 的结构。在图12中,湍流的产生得以促进,使得设置在纸张P附近的具有较小直径的盘绕 状元件70作为湍流产生单元被振动单元9发出的振荡波,如超声波以非接触方式振动。[结构实施例4]如图14A所示,冷却辊22具有管状结构,其构造有外管1,在外管1中,在外管1的 内壁附近设置了盘绕状元件2,并且构造有芯部31,在外管1和芯部31之间形成窄空间。冷 却液流过作为流体通道的该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图5A相比,冷却液的流速增加,且在外 管1内壁附近由盘绕状元件2造成的湍流增加。因此,通过协同效应进一步改善传热率,并 且可以预期纸张P温度进一步降低。与图14A相比,图14B示出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32甚至设置在芯部31 处。通过盘绕状元件32,湍流甚至在芯部31的外壁附近产生,并且与外管1的盘绕状元件 2在外管内壁附近产生的湍流相结合,使得在外管1和芯部31之间的空间内产生更复杂和更大的湍流。因此,比图13A所示的结构更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性能。此外,在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的情况下,外管1和芯部31可以具有不同的转 速。根据这种结构,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冷却液的旋转速度分量与芯部31的外壁附近的明 显不同。因此,促进产生湍流,并进一步改善传热率。如果芯部21的转速与外管1的不同, 例如,芯部31的转速是外管1的若干倍或者停止并且不转动,从而差别越大,获得的效果越 大。为了获得最大效果,芯部31可以在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另外,随 着由于外管1和芯部31之间的窄空间而带来的流速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传热率。此外,当 诸如盘绕状元件32的湍流产生单元甚至设置在芯部31处时,进一步改善了传热率。[结构实施例5]图13A是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图13B是本结构实 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在本结构的冷却辊22中,内管7设置在外管1的内侧,且用于搅动外管1内侧的 冷却液的盘绕状元件2作为湍流产生单元设置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外管1和内管7之间 的空间中,冷却液在该空间内流动。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如图13A和13B所示,冷却辊22具有个结构,构造有外管1和 内管7,冷却液在冷却辊22内来回流动。即,它被构造成冷却液从图中左侧通过外管1和内 管7之间作为向前流动通道的空间流入,在外管1的右端U形转向,并且通过作为返回流动 通道的内管的内侧朝向图中的左侧流出。冷却液的流入和流出通道可以颠倒,即,内管7的 内侧可以作为向前流动通道,而外管1和内管7之间的空间可以作为返回流动通道。在本结构实施例中,由于与图5A相比,向前流动通道的流动通道空间狭窄,冷却 液在外管内壁附近的流速增加,并且在外管内壁附近由盘绕状元件2造成的湍流效果增 加。从而,从外管1到冷却液的传热率得到改善。此外,当通过使得内管7的外径尺寸接近 外管1的内径尺寸而使得该空间更窄时,可以获得与设置图14A所示的芯部31相同的效^ ο此外,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图中的冷却辊22左侧,即仅在冷却辊22沿轴 向的一个端部侧设置接头,该接头设置在冷却辊22轴向上的端部处,并且具有机械密封, 用于冷却液流入/流出外管1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在冷却辊22在图中的右侧,即,在没 有设置接头单元的冷却辊22沿轴向的另一端侧,形成空的空间。该空的空间有助于成像设 备尺寸的减小。当冷却辊22安装到冷却设备18或者成像设备上时,冷却辊22的安装工作 可以不受冷却液的管或者管路的约束的情况下轻松进行。在构造有外管1和内管7的冷却辊22中,如图15所示,外管1和内管7具有不同 转速。根据这种结构,冷却液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的转速分量与内管7外壁附近的明显不 同。因此,促进了湍流的产生并进一步改善传热率。如果内管7在转速上与外管1的不同, 例如,内管7的转速是外管1的若干倍或者是停止的而不转动,由此差别越大,所获得的效 果越大。为了获得最大效果,内管7可以沿着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例如,如图16所示,磁铁81安装到马达80的转动轴上,该马达80设置在旋转接 头的外侧,并且磁铁82安装到内管7的外周面上、面对安装到马达80上的磁铁81。随着安 装到马达80上的磁铁81的转动,作用在磁铁之间的磁力对安装到内管7上的磁铁82施加 旋转力,由此,内管7转动。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控制马达80的转速或旋转方向,外管1和内管7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或者具有彼此不同的转动方向。图17B示出与图17A相比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33甚至设置在内管7处。通过盘绕状元件33,湍流甚至在内管7的外壁附近产生,并且与外管1的盘绕状元件2 在外管的内壁附近产生的湍流相结合。结果,在外管1和内管78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产生更 复杂和更大的湍流,由此,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此外,如图18和19所示,可以采用其中具有远小于外管1的直径的盘绕状元件70 仅设置在外管1的靠近纸张P的部分的结构。如图18所示,轴63的一端固定地支撑在旋转接头35上,而另一端位于外管1的 内侧,并且在冷却辊22的轴向上延伸。在冷却辊的轴向上在固定杆60的侧壁中形成孔,所 述固定杆60设置成固定到所述轴63的另一端上。细长丝线61沿着冷却辊的轴向穿过所 述孔,并且该丝线61由丝线紧固件62固定到固定杆60上。盘绕状元件70通过使之穿过 丝线61而固定到外管1的内壁附近。此外,在盘绕状元件70穿过丝线61之后,丝线61的 在与固定杆60相对的一侧的端部弯曲,使得盘绕状元件70不会从丝线61滑出。由于盘绕 状元件70的重量不是很重,轴63的强度足以支撑,即使轴63具有悬臂结构,但是为了增加 强度,可以设置两根或多根轴63。此外,如图19所示,固定杆60可以设置成通过轴承64可摆动地从内管7悬挂。在 这种情况下,配重65设置在固定杆60的在与轴承64相对一侧的端部上,使得盘绕状元件 70可以通过配重65自身重量而位于纸张P附近。以这种方式,由于直径小于盘绕状元件2的盘绕状元件70仅设置在外管1中靠近 纸张P的部分内,盘绕状元件70所导致的流阻比设置盘绕状元件2时减小很多。因此,泵 的载荷减小,能量消耗减小,且也提高了耐久性。此外,可以使用降低一级等级的泵,由此减 小了成本。[结构实施例6]图20A是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轴向剖开的截面图,而图20B是本结构实 施例的冷却辊22沿着径向剖开的截面图。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被构造成内管7设置在外管1的内侧,中空圆筒8插入 到内管7的外侧,并且冷却液在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狭窄空间以及内管7内侧流动。即 冷却液通过形成在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空间从图中左侧流入,并且到达外管1的右端的 冷却液U转弯,并且通过内管7的内侧向图中左侧流出。由于圆筒8如同本结构实施例那 样设置,与没有设置圆筒8相比,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的流速增加,并因此从外管1的壁向 冷却液的传热率得到改善。结果,可以获得纸张P进一步温度降低。此外,冷却液的流入和 流出通道可以颠倒,即,内管7的内侧可以用作向前流动通道,而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空 间可以用作返回流动通道。在冷却辊22的情况下,由于在外管1和圆筒8之间形成狭窄空间,且冷却液通过 作为流动通道的狭窄空间流动,与图5A相比冷却液的流速增加。此外,由于在外管的内壁 附近由盘绕状元件2产生的湍流的效果增加,从外管1到冷却液的传热率被进一步提高,且 可以进一步预期纸张P的温度降低。甚至在这种结构中,用于冷却液流入和流出的接头单元可以仅设置在图中左侧的 冷却液22的端部上,可以减小成像设备的尺寸,并改善组装工作性。即,图21A的冷却辊22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图13A和17A所示的结构相结合,且具有两个结构的优点和效果。图21B示出与图21A相比,作为湍流产生单元的盘绕状元件34甚至设置在圆筒8 处。湍流甚至在圆筒8的外壁附近由盘绕状元件34产生,并且与外管1的盘绕状元件2产 生的湍流相结合。结果,在外管1和圆筒8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形成更复杂和更大的湍流,并 因此进一步改善冷却性能。即图21B的冷却辊22具有图13B和图20B的结构相结合的结 构,并且具有两种结构的优点和效果。此外,本结构实施例的冷却辊22的情况下,外管1和圆筒8可以具有不同的转速。 根据这个结构,在外管1内壁附近的冷却液的转速分量与圆筒8的外壁附近明显不同。因 此,促进湍流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改善传热率。如果圆筒8在转速上与外管1的不同,例如, 圆筒8的转速是外管1的若干倍或者停止且不转动,由此差别越大,可以获得更大的效果。 为了获得最大效果,圆筒8可以在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另外,随着流速 由于在外管1和圆筒8之间形成的狭窄空间增加,传热率进一步提高。此外,当诸如盘绕状 元件32的湍流产生单元甚至设置在圆筒8处时,冷却辊22的传热率得以进一步提高。接着,图22示出了串列型彩色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以及中间转印带技术,具 有本发明的冷却辊22的冷却设备18安装在其中。作为中间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51围绕多个辊张紧。中间转印带51被构造成被 辊转动,并且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单元围绕中间转印带51设置。作为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单元,所述中间转印带51的旋转方向是图中箭头a所示 的方向时,第一图像站54Y、第二图像站54C、第三图像站54M和第四图像站54K以沿着旋转 方向从中间转印带51的上游起的顺序设置在中间转印带51之上辊52和辊53之间。例如, 作为第一图像站54Y,充电单元10Y、光学写入单元12Y、显影设备13Y、和清洁单元14Y围绕 鼓形感光体IlY设置。初次转印辊15Y作为用于中间转印带的转印单元设置在面对感光体 11的位置,且中间转印带51夹置于其间。另外三个图像站具有相同的结构,四个图像站沿 着左右方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写入单元12构造有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以发光二极管 (LED)作为光源,但是也可以构造有以激光作为光源的激光光学系统。光学写入单元12基 于图像信息在感光体11上执行曝光。在中间转印带51之下,设置作为片状元件的纸张P的纸张接收单元19、供纸辊 23、一对阻挡辊21、二次转印辊56,作为从中间转印带51到纸张P的转印单元,该二次转印 辊56经由中间转印带51面对张紧中间转印带51的辊55、清洁单元59,该清洁单元设置在 面对接触中间转印带51的后侧的辊58的位置、热定影单元16、冷却设备18,该冷却设备具 有用于冷却纸张P的冷却辊22、以及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其是上面定影有调色剂的纸张 的排出部分。纸张传送路径28从纸张接收单元19延伸到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在双面成 像时,为了执行在背面上成像,还提供了用于双面成像的纸张传送路径,其中,曾经穿过冷 却设备18的纸张P被反转,并且被再次传送到一对阻挡辊21。冷却设备18的冷却辊22是热接收单元,其接收纸张P的热量。冷却辊22通过管 路105与具有冷却风扇104、泵100和液箱101的散热器103连通或连接,并且在其中封闭 冷却液。冷却液沿着循环通道循环,该循环通道被构造成被散热器103冷却的冷却液被供 给到冷却辊22,在冷却辊22内侧穿行后排出,然后供给到液箱101和泵100,并且再次返回到散热器103,如在管路105出箭头所示。冷却液被泵101的旋转压力所循环,并且在散热 器103处释放热量,使得冷却液被冷却下来且因此冷却辊22被冷却下来。泵100的功率或 者散热器103的尺寸是基于流量、压力和冷却效率来选取,这些因素根据热量设计条件来 确定(热量和冷却辊22应该被冷却的温度的条件)。将结合第一图像站54Y来解释成像过程。成像过程基于普通的静电记录技术。通 过光学写入单元12Y来执行曝光,以在感光体IlY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所述感光体IlY在 黑暗中被充电单元IOY均勻充电。静电潜像被显影设备13Y转变成作为可视图像的调色剂 图像。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辊15Y从感光体IlY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1。在转印之后,感 光体IlY的表面被清洁单元14所清洁。其他图像站54具有与第一图像站54Y相同的结构, 并且执行相同的成像过程。图像站54Y、54C、54M和54BK中的显影设备13具有通过四种不同颜色调色剂来形 成可视图像的功能。如果图像站54Y、54C、54M和54BK被分别指定为黄色、青色、品红色和 黑色,可以形成全彩色图像。因此,在中间转印带51的相同成像区域按顺序穿过四个图像 站54Y、54C、54M和54BK时,调色剂图像通过初次转印辊15施加的转印偏压一个颜色一个 颜色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而重叠,每个所述初次转印辊15设置成面对每个感光体11,且 中间转印带51夹置于其间。由此,在相同成像区域一次穿过图像站54Y、54C、54M和54BK 时,通过重叠转印可以在相同成像区域上形成全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全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P上。在转印之后,中间转印 带51被清洁单元59清洁。转印到纸张P上是通过在辊55上通过中间转印带51转印到二 次转印辊56并且将纸张穿过二次转印辊56和中间转印带51之间的辊隙部分的时刻施加 转印偏压而执行的。在转印到纸张P上之后,纸张P上承载的全彩色图像被热定影单元16 定影,使得最终全彩色图像形成在纸张P上,然后纸张P被堆叠到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中,在纸张P堆叠到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上之前,纸张P 穿过冷却设备18,该冷却设备18正好设置在热定影单元16之后。此时,被热定影单元16 加热的纸张P在接触作为热接收单元的冷却辊22的同时穿过冷却辊22。冷却辊22的表面 然后吸收来自纸张P的热量,并且将热量传递到冷却辊22内侧的冷却液。通过热传递而变 成高温的冷却液此后从冷却辊22排出而经由液箱101和泵100供给到散热器103,该散热 器103上安装有冷却风扇104。在散热器103处热量被排出到成像设备的外侧。由于热量 被散热器103耗散而被冷却到几乎室温的冷却液此后再次被供给到冷却辊22。被热定影单 元16加热而具有高温的纸张P被利用冷却液的高冷却性能的散热循环所高效冷却。因此, 在纸张P堆叠到排出纸张接收单元17上时,纸张P上的调色剂已经以高确定性硬化。因此 可以避免曾经是问题,尤其在双面成像输出中曾经是问题的结块现象。下面,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技术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实施例1]本发明的冷却辊22应用到理光公司制造的彩色成像设备“Imagio Neo C600”中, "Imagio Neo C600”采用串列形式和间接转印技术,如图22所示。冷却辊22被构造成线厚度0. 5 [mm]、节距6 [mm]的盘绕状元件2沿着铝制成的外 管1的内壁插入,该外管1的外径为Φ 30. 4 [mm]、厚度为1. 1 [mm],并且两个由Showa Giken Industrial Corporation制造的用于单向流动的旋转接头被密封和可旋转地安装到冷却辊的两个端部。 两个波纹散热器(厚度20 [mm])串联,该波纹散热器具有方形,一边长度为120mm, 且由铝制成。与波纹散热器尺寸相同且为一边长度120mm的方形的轴流风扇(流速2.3[m/ s])被用作散热器风扇。具有50[kPa]的关闭压力(shut-off head)的离心型泵作为泵。 容积700[mL]且由聚丙烯制成的液箱用作液箱。作为循环的冷却液,选择_13°C防冻规格的 液体,该液体包括丙二醇作为主要成份并且也包括防锈剂。通过这种结构,在光泽涂布纸(158[g/m2])和POD薄膜涂布纸S(198[g/m2])上, 以每分钟75页执行彩色双面连续打印,并且连续执行三个小时,涂布纸由Oji Paper Co., Ltd.制造。为了测量纸张的温度,薄的热偶设置在定影设备和冷却设备之间的纸张传送通 道内以及沿着纸张传送方向在冷却辊22下游侧的纸张传送通道内,并且在温度接触热偶 时测量温度。结果,作为纸张温度减小效果,在利用Oji Paper Co.,Ltd.制造的光泽涂布 纸的情况下,在被冷却辊22冷却后的纸张温度与定影后被冷却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 相比降低35°C。此外,在利用POD膜涂布纸S的情况下,在被冷却辊22冷却之后的纸张温 度与定影后被冷却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相比降低30°C。此外,在纸张上不会发现卷曲 或者粘结的问题。[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2的冷却辊22,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外管1由铝制成,外径为Ψ 30.4[mm]、厚度为1. 1 [mm],内管7由铝制成,圆筒8安装在内管7中,且线厚度0. 5 [mm]、节 距16[mm]的盘绕状元件2沿着外管1的内壁插入。此外,采用Showa Corporation制造的 用于双向流动的旋转接头密封和可旋转地安装到冷却辊22的一端的结构。此时,内管7具 有(P4[mm]外径,且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空间为1. 1 [mm]。通过这种结构,以每分钟75页执行的彩色双面连续打印持续执行四个小时。为了 测量纸张的温度,薄的热偶设置在定影设备和冷却设备之间的纸张传送通道内以及沿着纸 张传送方向在冷却辊22下游侧的纸张传送通道内,并且在温度接触热偶时测量温度。结 果,作为纸张温度减小效果,在利用Oji Paper Co. ,Ltd.制造的光泽涂布纸的情况下,在被 冷却辊22冷却后的纸张温度与定影后被冷却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相比降低39°C。此 外,在利用POD膜涂布纸S的情况下,在被冷却辊22冷却之后的纸张温度与定影后被冷却 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相比降低33°C。此外,在纸张上不会发现卷曲或者粘结的问题。[对比例]下面,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对比例,其中,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设置在冷却辊 22内侧的盘绕状元件2被从冷却辊22内侧去除。两个Showa Corporation制造的用于单向流动的旋转接头密封和可旋转地安装 到冷却辊22的两端,所述冷却辊具有外管1,外管1由铝制成,外径为φ 30. 4[mm]、厚度为 1.1 [mm]。冷却辊被应用于理光公司制造的彩色成像设备“ Imagio Neo C600”的改进设备 中,“Imagio Neo C600”采用串列形式和间接转印技术,如图22所示。两个波纹散热器(厚度20 [mm])串联,该波纹散热器具有方形,一边长度为120mm, 且由铝制成。与波纹散热器尺寸相同且为一边长度120mm的方形的轴流风扇(流速2.3[m/ s])被用作散热器风扇。具有50[kPa]的关闭压力(shut-off head)的离心型泵作为泵。 容积700[mL]且由聚丙烯制成的液箱用作液箱。丁基合成橡胶-EPD混合物制成的橡胶管用作管路。作为循环的冷却液,选择_13°C防冻规格的液体,该液体包括丙二醇作为主要成 份并且也包括防锈剂。通过这种结构,在光泽涂布纸(158[g/m2])和POD薄膜涂布纸S(198[g/m2])上, 以每分钟75页执行彩色双面连续打印,并且连续执行三个小时,涂布纸由Oji Paper Co., Ltd.制造。为了测量纸张的温度,薄的热偶设置在定影设备和冷却设备之间的纸张传送通 道内以及沿着纸张传送方向在冷却辊22下游侧的纸张传送通道内,并且在温度接触热偶 时测量温度。结果,作为纸张温度减小效果,在利用Oji Paper Co. , Ltd.制造的光泽涂布 纸的情况下,在被冷却辊22冷却后的纸张温度与定影后被冷却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 相比降低33°C。此外,在利用POD膜涂布纸S的情况下,在被冷却辊22冷却之后的纸张温 度与定影后被冷却辊22冷却之前的纸张温度相比降低27°C。此外,在纸张上没有发现卷曲 或者粘结的问题。如从实施例1和2以及对比例的试验结果可以理解到的,当盘绕状元件2设置在 冷却辊22内侧以在冷却辊22内壁附近主动产生湍流时,与盘绕状元件2没有设置在冷却 辊22内侧的相比,纸张减小效果可以得到改善。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冷却设备18中,所述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22和泵 100,该冷却辊22具有中空管状元件的外管1,泵100是冷却介质传送单元,用于将冷却液传 送到冷却辊22,并且使得纸张P与冷却辊22接触来冷却纸张,在冷却辊中产生湍流的湍流 产生单元设置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因此冷却液的流动在内壁附近被湍流产生单元转变成 湍流,。结果,在内壁附近的高温冷却液和远离内壁的低温冷却液主动交换。因此,冷却液 的温度可以比湍流产生单元未设置在内壁附近的情况相比更低,因此,冷却辊22可以有效 地被冷却液尽可能冷却。于是,冷却辊对纸张P的冷却效率可以得到提高。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湍流产生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到 外管1上,不需要在外管1中事先形成沟槽或者狭缝来提供湍流产生单元的复杂过程,并且 湍流产生单元可以作为附件安装并且为了维护可以轻易更换。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提供双管结构,其中比外管1具有更细管状结构的内 管7设置在作为管状元件的外管1的中空内侧,且形成其中在外管1和内管7之间流动冷 却液的外侧流动通道和冷却液在内管7内侧流动的内侧流动通道,由此,冷却液的流动通 道可以分成外管1和内管7之间的空间以及内管7内侧,由此,一个可以用作冷却液流的向 前通道,而另一个可以用作冷却液流的返回通道。因此,冷却液的流入通道和流出通道可以 形成在冷却辊22的轴向上的一端。从而,与冷却液的流入通道和流出通道形成在冷却辊22 的轴向上的不同端相比,可以节省空间。此外,冷却液可以轻易安装到冷却设备18中或者 成像设备中。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直径大于内管7的圆筒8安装到外管1的中空内侧中,以 围绕内管7。根据这个结构,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空间被缩窄,并因此冷却液的流速在外 管的内壁附近增加,并且冷却辊内壁和冷却液之间的传热率增加,由此,纸张的冷却效率提高。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内管7可以设置成以与外管1不同的转速且与外管1相同 的转动方向旋转;在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旋转;或者处于固定状态。根据这种 结构,在构造有外管1和内管7之间的空间的流动通道中,旋转速度分量增加,并因此可以促进湍流产生单元产生冷却液的湍流。因此,在整个外管的内壁上,出现更多的冷却液流的 分离或粘合,因此,进一步提高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圆筒8可以设置成以与外管1不同的转速沿着与外管1的 转动方向相同的转动方向转动;沿着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方向转动;或者处于 固定状态。根据这种结构,在构造有外管1和圆筒8之间的空间的流动通道中,可以促进冷 却液由上述湍流产生单元产生湍流。因此,在遍及外管的内壁产生更多的冷却液流的分离 或粘合,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湍流产生单元可以设置在沿着外管1的圆周方向延伸的 区域中,在该区域中保持纸张P。根据这个结构,湍流产生单元所带来流阻不会在该区域之 外的区域中产生,并因此,降低了泵的负载,并减小了功率消耗。此外,可以使用低一个等级 的泵,降低了成本。此外当泵的功率消耗降低时,耐久时间也就增加了。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用于振动湍流产生单元的振动单元。根据这种结 构,湍流产生单元被振动,使得在湍流产生单元附近的冷却液流速增加。因此,由上述湍流 产生单元产生的冷却液的湍流被增强。结果,在遍及外管的内壁产生更多的冷却液流的分 离或粘合,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湍流产生单元是盘绕状元件的结构,本发明的冷 却辊22可以低成本地轻易实现。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湍流产生单元可以是网状元件。根据这种结构,通过采用 其中金属网被形成为直径稍小于外管1的直径的圆筒形并且插入到外管1中的结构,本发 明的冷却辊22可以低成本地轻易实现。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湍流产生单元可以是螺旋形状,且螺旋形状的缠绕方向可 以设定成该缠绕方向使得在与外管1内壁附近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供 给。根据这种结构,在外管1的内壁附近的冷却液中进一步产生湍流,使得冷却性能进一步 得以提高,因此,可以改善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芯部元件的芯部31可以设置在外管1的中空内侧, 并且其中流动冷却液的流动通道可以形成在外管1和芯部31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在外管1 内设置湍流产生单元。根据这种结构,冷却液流过其内侧设置芯部31的狭窄空间的流动通 道,由此冷却液在外管的内壁附近的流速增加,且冷却辊内壁和冷却液之间的传热率增加, 由此,也改善了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用于在冷却液中在芯部31的外周面附近产生湍 流的第二湍流产生单元。根据这种结构,在流动通道空间中产生更复杂和更大的湍流,因 此,冷却辊内壁和冷却液之间的传热率被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改善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用于在内管7的外周面附近在冷却液中产生湍 流的第二湍流产生单元。根据这种结构,在流动通道空间中产生更复杂和更大的湍流,因 此,冷却辊内壁和冷却液之间的传热率被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改善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在圆筒8的外周面附近在冷却液中产生湍流的 第二湍流产生单元。根据这种结构,在流动通道空间中产生更复杂和更大的湍流,因此,冷 却辊内壁和冷却液之间的传热率被进一步提高,并且可以改善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芯部31可以设置成以不同的转速沿着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沿着与外管1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或者处于固定状态。根据这 种结构,在通过在外管1内侧包括芯部31而形成的狭窄空间的流动通道中,旋转速度分量 增加,可以促进由上述湍流产生单元产生冷却液的湍流。因此,在遍及外管的内壁产生更多 的冷却液流的分离或粘合,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纸张P的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成像设备中,该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将调色剂图像形成在 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用于至少通过热量将形成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到纸张P上的热定影单元、以及用于冷却其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热定影单元16予以定影的 纸张P的冷却单元,通过利用具有本发明的冷却辊22的冷却设备18作为冷却单元,可以提 高冷却效率。〈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参照附图23到41,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设备。在此,将描述与根据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设备18的冷却辊22不同的冷却辊110的结构实施例。使用在整 体结构上与图2所示的冷却设备相同的冷却设备,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此外,其中安装 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设备的成像设备的结构与图22中的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省略对它的描述。[结构实施例1]接着,在图23中示出根据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110。图23是冷却辊的示意性截 面图,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沿轴向的两端上,且两个独立的流动通 道沿着冷却辊110的轴向形成。下面,当需要作出区分时,在冷却辊110的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Oa侧的部件在 附图标记后标明” a”,而在冷却辊110的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Ob侧的部件在附图标记后 标明” b”。在图24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提供到冷却辊110, 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动通道),通过将 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通道lib分隔开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 117折返,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返回流动通道),并从第一旋转管接头 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结构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提供到冷却辊110,穿过 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向前流动通道),通过将流动通道 112a和流动通道lib分隔开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 穿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 (返回流动通道),并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 的排出口 11%排出。以这种方式,冷却辊110具有两个独立的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进行往复循 环。因此,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隔开的冷却区域,且与后面描述的冷却液 循环单元一起通过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和11 Ib形成闭环流动通道,以循环冷却液。接着,图25是冷却辊110的示意性截面图,其中,与图24所示的冷却辊110相比, 冷却辊110被改进以允许冷却液容易地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到内侧流动通道118。在图24所示的冷却辊110中,由于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的冷却液与流动通 道壁117撞击,对于冷却液来说不容易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并且在流动通道壁117附近会产生相反流动。为此原因,如图25所示,在流动通道壁117中形成流动通道辅助壁123a 和123b,它们具有角度,用于将冷却液的流动从外侧流动通道116导引到内侧流动通道118 的方向上。由于相同的原因,即使未示出,流动通道壁117可以具有带曲率的形状。根据其 中在流动通道壁117中形成流动通道辅助壁123a和123b的结构,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 116平顺地流动到内侧流动通道118,由此提高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2]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110在图26A和26B中示出。图26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111安装到冷却辊 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且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通道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图 26B是图26A所示的冷却辊110在图中箭头X6方向上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在图26A和26B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提供到冷却 辊Iio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动 通道),经由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 通道118a (返回流动通道)或者内侧流动通道118b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 头Illa的排出口 119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向前流动通道), 经由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 118a(返回流动通道)或者内侧流动通道118b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 Illa的排出口 119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以这种方式,冷却辊110具有两个独立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冷却液流过流 动口 120。因此,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隔开的区域,且与后面描述的冷却 液循环单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构成闭环流动通道,来 循环冷却液。由于内管115以这种简单形状形成,因此可以降低成本。[结构实施例3]下面,根据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110在图27A和27B中示出。图27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 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流动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且内管115内侧 的内侧流动通道118和排出口 119仅在第一旋转管接头Illa侧和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侧 中的任一侧形成。图27B是图27A所示的冷却辊110沿着图中箭头X7的方向观察时内管 115的放大图。在图27A和27B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提供到冷 却辊Iio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 动通道),经由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 动通道118a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的排出口 119a排出。此外,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动通道), 经由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 118a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排出。
24
以这种方式,冷却辊110具有两个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冷却液流过流动口 120。因此,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被分隔开的区域,并且与后面将描述的冷 却液循环单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b形成闭环流 动通道,以循环冷却液。[改进实施例]如图28所示,将流入的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导引到内侧流动通道118a的 流动通道辅助壁124形成在流动口 120 —侧内管115b的端部上。因此,通过外侧流动通道 116流入的冷却液可以轻易通过流动口 120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结构实施例4]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110在图29A和29B中示出。图29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 却辊Iio的两个轴向端部上,形成两个独立的通道112,冷却辊110在纵向上的折返位置根 据沿着圆周方向的位置而变化。图28B是图29A所示的冷却辊110从图中正上方观察时内 管115的放大图。在图29A和29B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提供到冷 却辊Iio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 动通道),由分隔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 117折返,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 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向前流动通道),由 分隔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 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 的排出口 11%排出。在此,为了消除由于冷却液没有在这点穿过外侧流动通道116而带来的在圆周方 向的一圈上局部不能被冷却的点,流动通道壁117相对于冷却辊110的纵向倾斜地设置。内 管115a和内管115b具有倾斜的横截面,使得折返位置取决于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 并且设置成在冷却辊110的纵向上的位置变化。以这种方式,冷却辊110具有两个独立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流动冷却液。 因此,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隔开的区域,并且与后面将描述的冷却液循环 单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构成闭环流动通道, 以循环冷却液。[结构实施例5]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110在图30A和30B中示出。图30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且形成 两个独立的流动通道112a和112b。图30B是在图30A所示的冷却辊110沿着图中箭头XlO 的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外管114旋转。内管115a的一端侧被固定地支撑到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上,而不 旋转,且另一端侧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到流动通道壁117上。内管115b的一端侧固定地支撑到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b上而不旋转,且另一端侧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 转地支撑到流动通道壁117上。流动口 120a形成在内管115a上,靠近流动通道壁117,从 而允许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a流到内侧流动通道118a。流动口 120b形成在内管115b 内,靠近流动通道壁117,从而允许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b流到内侧流动通道118b。具有这种结构的冷却辊110在外侧流动通道116的内侧,尤其是,在外管114内侧 附近的冷却液流中产生湍流,由此增加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6]下面,根据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110在图31A和31B中示出。图31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 辊Iio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外管114 旋转,而内管115的两端可旋转地被支撑到旋转管接头单元111上。图31B是图31A所示 的冷却辊沿着图中箭头Xll的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图32是当沿着图31A的线 Y-Y’截取的冷却辊110的截面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观察时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如图32所示,外管114和内管115由耦合支撑单元121局部 固定。因此,外管114和内管115—起旋转。优选的是,耦合支撑单元121具有可以承受在 外管114和内管115—起旋转时产生的负载的强度,并且具有尽可能小扰乱流过外侧流动 通道116的冷却液的流动的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冷却辊110使得冷却液在外侧流动通道116内侧的流动(轴向和 旋转方向)平顺,由此增加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7]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110在图33A和33B中示出。图33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 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图33B是当 图33A所示的冷却辊沿着图中箭头X13的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流动通道辅助壁122固定到外管114的内壁上、内管115中形成流动口 120的点 与外管114之间。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流动口 120轻易流入 内侧流动通道118。当内管115不旋转或者当外管114和内管115 —起旋转时,流动通道辅助壁122 可以形成为延伸到流动口 120的内侧。但是,当外管114和内管115异步旋转时,流动通道 辅助壁122需要设置在外侧流动通道116内侧,而不接触内管115。流动通道辅助壁122具有在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流入的冷却液和通过内侧流 动通道116b流入的冷却液在流动口 120位置彼此撞击时防止产生相对液流,并且使得冷却 液平顺流动。此外,如图34所示,即使在内管115被分成内管115a和内管115b的情况下,流动 通道辅助壁122可以设置成固定到外管114的内壁上靠近通道112a和112b。在这种情况 下,可以使得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流入的冷却液通过通道112a和112b轻易流 入到内侧流动通道118a和118b中。[结构实施例8]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110在图35A和35B中示出。图35A是冷却辊110的示意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 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部,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图35B是当图 35A所示的冷却辊沿着图中箭头X15的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允许外侧流动通道116和内侧流动通道118彼此连通的至少 两个流动口 120形成在内管115中。冷却液在冷却辊110纵向上折返的位置沿着圆周方向 不同。在图35A的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A处,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 的供给口 113a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 流动通道116a,通过处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a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 流动通道118a或内侧流动通道118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或第 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供给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通过处于冷却辊 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a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或内侧流动通道 118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的排出口 119a或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b的排出 口 119b排出。在图35A的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B处,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 的供给口 113a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 流动通道116a,通过处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b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 流动通道118a或内侧流动通道118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或第 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供给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通过处于冷却辊 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b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或内侧流动通道 118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的排出口 119a或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b的排出 口 119b排出。如上所述,在内管115中形成的多个流动口设置在冷却辊110的沿圆周方向的不 同位置处。当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在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处流入的冷却液流入到内侧流 动通道118中,且从不同流入口 120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的冷却液不会彼此撞击。因此, 可以减少对流和湍流,且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相内侧流动通道118的流动变得平顺, 由此增加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9]接着,在图36中示出根据结构实施例9的冷却辊110。图36是冷却辊110的示意 性截面图,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且通道112a和通 道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在通过热定影单元16 (见图2)时变成高温的纸张P被 沿着与冷却辊110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传送。在图36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供入冷却辊110 的内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并且由分隔通道 112a和通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供入冷却辊110的内 侧,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并且由分隔通道112a 和通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内管115b 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因此,如果热量没有从纸张P之外的外侧接收,刚好在冷却液供给到冷却辊110之 后,流过冷却辊Iio的外侧流动通道116的冷却液的温度和冷却辊110的外管114的表面 温度在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侧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1 Ib侧最低,且靠近流动通道 壁117附近最高。为此原因,在本结构实施例中,纸张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传送,使得纸张P的中 心位置可以穿过流动通道壁117的位置。结果,冷却辊110的外管114以温度梯度冷却,该 温度梯度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左右相同,因此,通道112a和112b被去除相同的热 量。因此,可以防止冷却液的温度在任一个通道112中极大增加。此外,由于冷却辊110的外管114以温度梯度被冷却,该温度梯度在纸张P的宽度 方向上左右相等,可以减小卷曲以及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由定影导致的图像质量和光泽不 均勻。此外,当本结构实施例中使用在冷却辊11中不形成流动通道壁117的冷却辊110 时,纸张P优选地在冷却辊Iio的纵向上传送,使得纸张P的中心位置可以穿过流动口 120 的中心位置。在此,如果纸张P的宽度小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长度,冷却液仅穿过通道112a, 且纸张P被传动到冷却辊110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如图37所示,如上所述,通过使冷却液 仅穿过一个流动通道,纸张P被冷却,由此节省了能量,并且增加了冷却设备18的寿命。在图37中,外侧流动通道116a在长度上与外侧流动通道116b相同。但是,外侧 流动通道116a可以在长度上不同于外侧流动通道116b。在这种情况下,纸张P的宽度被探 测。如果纸张P的宽度小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 二者的长度,则纸张P 可以被传送到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任一个上。但是,如果纸张P的 宽度大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中一个的长度,且小于另一个的长度,则 纸张P优选的被传送到长度比纸张的宽度大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或外侧流动通道116b。接着,参照图38描述冷却液102通过一个供给单元提供的情况。在冷却设备18中使用的如图38所示的冷却循环设备150中,液箱101内侧的冷 却液102被泵100供给,且当穿过作为散热单元的散热器154时,冷却风扇153吹风以将热 量散发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的温度(冷却液102和外侧之间的热交换)。被散热 器154冷却下来的冷却液102通过液体供给管路155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 口 113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并流过冷却 辊110内侧的通道112a或通道112b,所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 元Illb安装在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上。此时,冷却辊110获取通过热定影单元16而 变成高温的纸张P的热量,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升高(冷却液102和 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在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液102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的排出口 119a或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并再次由泵100经由
28液箱101供给。通过冷却液102循环,反复将纸张P的热量散发到冷却设备18的外侧。在图38所示的冷却循环设备150中,如果离开散热器154后从散热器到冷却辊 110的流动通道以及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侧和通道112b侧的流动通道具有相同的结构, 则可以用一个泵100执行供给,使得供给口 113a和供给口 113b具有相同的流量和压力。因 此,冷却辊110可以具有在流动通道壁117的左侧和右侧对称的冷却效率。接着,参照图39描述冷却液102通过两个供给单元提供的情况。在图39所示的冷却循环设备150中,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冷却 液102的循环系统具有独立的流动通道。液箱IOla内侧的冷却液102a被泵IOOa供给,并且在穿过散热器154a时,冷却风 扇153a吹风而将热量散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a的温度(冷却液102a和外侧之间的 热交换)。被散热器154a冷却的冷却液102a通过供给管路155a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的供给口 113a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并流过冷却辊110内侧的通道112a,其中所 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安装在冷却辊110的轴向上的一端。此时,冷却辊110从通过 热定影单元16而变成高温的纸张P获取热量,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102a的温度升 高(冷却液102a和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在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液102a从 所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排出并再次由泵IOOa经由液箱IOla供给。此外,液箱IOlb内侧的冷却液102b被泵IOOb供给,并且在穿过散热器154b时, 冷却风扇153b吹风而将热量散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b的温度(冷却液102b和外侧 之间的热交换)。被散热器154b冷却的冷却液102b通过供给管路155b从第二旋转管接头 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并流过冷却辊110内侧的通道112b,其 中所述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安装在冷却辊110的轴向上的一端。此时,冷却辊110从 通过热定影单元16而变成高温的纸张P获取热量,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102b的 温度升高(冷却液102b和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在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液 102b从所述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并再次由泵IOOb经由液箱IOlb 供给。因此,当冷却辊110内侧的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不同时,当冷却辊110的通道 112a和通道112b在从外侧接收的热量不同时,或者当在离开散热器154a和154b之后从散 热器流向冷却辊110的流动通道不同时,可以独立地控制泵IOOa和IOOb的供给液体量,冷 却风扇153a和153b的风量以及冷却液102a和102b的流量。接着,将描述调节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机构。当冷却循环设备1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中时,即使在离开散热器154之后从散热器 到冷却辊Iio的流动通道以及通道112a侧和通道112b侧的流动通道具有相同的结构,由 于布局和空间问题,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相连接的液体供给管路155可能在长度上 不同于连接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液体供给管路155。此时,由于压力损失的影响,通 道112a和通道112b具有不同的冷却效率。此外,除了循环系统的结构不同之外,还会出现 部件精度的变化或者批次之间的变化。出于这些原因,流量调节阀156连接到冷却循环装 置150的液体供给管路155上,从而通过机械机构来调节流量。接着,将描述探测冷却液102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情况。图40示出 其中探测冷却液102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设置在液箱101内的实施例。
29
由温度探测单元157探测的冷却液102的温度被反馈控制。冷却液102的流量通 过调节泵100的供给液体量或者流量调节阀156a和156b来调节,使得流过冷却辊110的 通道112a的冷却液与流过通道112b的冷却液的温度相同。由于图40的液箱101内侧是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公共部分,不可能加以控 制。但是,如果温度探测单元157分别设置在流量调节阀156a和流量调节阀156b附近,通 过反馈冷却液102的探测温度并且控制流量调节阀156a和156b,可以调节通道112a和通 道112b的流量。在图39中示出的冷却循环设备150的循环系统中,可以考虑将温度探测单元157 设置在两个液箱IOla和IOlb的每一个中的方法或者将温度探测单元157分别设置在散热 器154a和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之间以及在散热器154b和第二旋转管 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之间的方法。比较这两个方法,将温度探测单元157分别设置 在散热器154a和供给口 113a之间以及散热器154b和供给口 113b之间的后面的方法具有 最高的精度,这是由于被散热器冷却的冷却液102a和102b的温度接近供给到供给口 113a 和113b的冷却液的温度。此外,通过反馈温度探测单元157探测的冷却液的温度并且控制 冷却风扇157的风量来控制冷却液102的温度的结构也是有可能的。接着,将描述探测冷却辊110的表面附近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情况。图41示出探测冷却辊110的表面附近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158设置在冷却辊 110的外管114内侧的实施例。由温度探测单元158所探测的冷却辊110的表面附近的温 度被反馈控制。例如,通过调节泵100的供给液体量或者通过调节图38中的流量调节阀 156a和流量调节阀156b,来调节冷却液的流量,使得流过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的冷却液 与流过冷却辊110的通道112b的冷却液具有相同的温度。此外,通过反馈由温度探测单元 158所探测的冷却辊110的表面附近的温度并且例如控制图38的冷却风扇153的风量,来 控制冷却液的温度。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设备18包括用于接触作为片状元件的纸张P的 冷却辊110以冷却纸张P的冷却辊110以及作为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的泵100,该泵 100用于将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液102从设置在冷却辊110内的供给口供给到冷却辊110 内侧并且回收从设置在冷却辊Iio中的排出口排出到冷却辊110外侧的冷却液102。冷却 辊Iio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内管115设置在外管114内侧,且形成冷却液流过外管114和 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和冷却液102流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 允许外侧流动通道116和内侧流动通道118彼此连通的开口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形成在 内管115的中间。形成作为第一通道的通道112a和作为第二通道的通道112b,在第一通道 112a中,由泵100供给的冷却液102在外侧流动通道116中沿着从冷却辊110的一端向另一 端的方向流动到内侧流动通道118,在第二通道112b中,由泵100供给的冷却液102沿着从 冷却辊110的另一端向一端的方向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向内侧流动通道118。根据这种 结构,其中流动冷却液的通道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被分成两个部分,来冷却冷却辊110。 因此,与冷却液102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在一个方向上流动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 冷却辊110的温度增加。另外,在冷却辊110纵向上的温度差和冷却辊110两端的温度差 可以被减小。此外,在冷却辊110的宽度方向上可以获得均勻的图像质量和光泽。此外,在 冷却辊110的纵向上可以对称地进行温度控制,从而可以减少纸张P的卷曲。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沿着冷却辊的纵向,开口形成 在内管115的中间部分;在冷却辊110的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 110内侧的第一供给口以及用于从冷却辊110的内侧将冷却液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 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Iio的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内侧 的第二供给口以及用于从冷却辊110的内侧将冷却液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二排 出口 ;从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液102在通道112a内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通过开口流 入内侧流动通道118,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并且,从第二供 给口提供的冷却液102在通道112b内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通过开口流入内侧流动通道 118,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因此,由于冷却辊110的结构被 简化,减少了冷却设备18的成本。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沿着冷却辊的纵向,开口形成在 内管115的中间部分;在冷却辊110的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 内侧的第一供给口 ;在冷却辊110的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 内侧的第二供给口 ;用于从冷却辊110的内侧将冷却液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排出口 形成在冷却辊Iio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上;从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液102 在通道112a内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通过开口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并且从排出口排 出;且从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液102在通道112b内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通过开口流 入内侧流动通道118,并且从排出口排出。因此,由于作为流过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冷 却液102的排出口,形成一个共同的口,冷却辊110的结构被简化,由此降低了冷却设备18 的成本。此外,可以利于将排出口与泵100相连接的液体供给管路155的布局。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设置了作为将冷却辊110的 内侧在沿着冷却辊纵向的中间分成两个部分的隔壁的流动通道壁117 ;在冷却辊110的一 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内侧的第一供给口以及将冷却液102从 冷却辊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110的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 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内侧的第二供给口以及将冷却液102从冷却辊内侧排出到 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通道112a内,从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液流过外侧流 动通道116,被流动通道壁117折返,流入位于流动通道壁117 —端侧的内管115内侧的内 侧流动通道118,并从第一排出口排出;且在通道112b内,从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液102 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被流动通道壁117折返,流入位于流动通道壁117另一端侧的内管 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并从第二排出口排出。因此,由于冷却辊110的结构被简化, 冷却设备18的成本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液102被沿着冷却辊纵向在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中 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的位置可以根据沿着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的位置而阶越变化或 者连续变化。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消除在冷却辊110的整个圆周上以及在冷却辊110纵向 上在冷却辊Iio中的纸张P被传送的区域中冷却液没有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的点,由此 可以消除不能被局部冷却的点。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外管114和固定地支撑内管115的 支撑单元的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可以设置在冷却辊110的每一端。根据这种将诶构造外侧 流动通道116内外管114附近冷却液102的液流(沿着纵向和旋转方向的液流)中产生湍流,从而可以增大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外管114和内管115的支撑单元的 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可以设置在冷却辊110的每一端。根据这种结构,在外侧流动通道116 内侧的冷却液102的液流(在旋转方向和轴向上的液流)变得平顺,由此增加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用于将冷却液102从外侧流动通道116经由开口导入 内侧流动通道118的导引壁的流动通道辅助壁122、123或124可以设置在开口附近。根据 这种结构,通过两个不同的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的冷却液102不直接相接,液流被沿着从 外侧流动通道116到内侧流动通道118的方向平顺引导,因此,可以防止冷却效率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内管115纵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形成多个开口。根据这种 结构,由于冷却辊110纵向上形成开口的位置,从外侧流动通道116通过两个不同的外侧流 动通道116流入的冷却液102彼此撞击的位置根据冷却辊110整个圆周上的位置而变化, 因此,可以防止冷却效率局部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在与冷却辊纵向垂直的方向 上纸张P宽度的中心在通道112a内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的 位置以及在通道112b内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的位置附近穿 过。根据这种结构,纸张被居中地传送,使得在两个不同外侧流动通道118穿过的纸张P的 面积相等,从而可以减小卷曲以及通过定影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造成的图像质量和光泽不 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当纸张P在与冷却辊110纵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通 道112a的外侧流动通道116和通道112b的外侧流动通道116中任一个沿着冷却辊110的 纵向的宽度时,纸张P可以被传送到在冷却辊纵向上的宽度大于纸张P的宽度的通道112a 或112b上,且冷却液102可以仅流入纸张所传送侧的通道内。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冷却 液流过通道112a和112b中的一个而冷却纸张P,由此可以节省能量。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一个液体供给单元执行将冷却液102供给到通 道112a和通道112b内。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通过一个液体供给单元,冷却液102流入通道 112a和112b,冷却设备的尺寸可以减小,成本可以降低。此外,通道112a和通道112b可以 具有相同的结构,由此,冷却辊110的温度和温度梯度可以变得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左右相 同。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入通道112a的冷却液102和流入通道112b的冷却液 102可以由不同液体供给单元所供给。根据这种结构,可以独立控制通道112a的流量和通 道112b内流动的液流流量。此外,可以使用液体供给性能较低的液体供给单元,从而尺寸 减小且/或成本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设置流量调节阀156,作为调节在通道112a和通道 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且在通道112a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 量和在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可以通过流量调节阀156而均等。根据这种 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关于通道112a和通道112b之间的 边界而对称。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 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可以设置流量调节阀156,作
3为调节在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并且设置温 度探测单元157,探测在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并且根据温度 探测单元157所探测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在通道112a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和在通 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通过流量调节阀156来调节,使得通道112a和通道112b 具有相同的冷却效率。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 向上左右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 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设置了散热器154、冷却风扇 153、风量控制单元、和温度探测单元157,散热器154作为用于将冷却液102的热量散发到 外侧的散热单元,冷却风扇153用于向散热器154吹风,风量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冷却风扇 153的风量,而温度探测单元157用于探测在通道112a和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温 度;并且基于温度探测单元157所探测的冷却液102的温度,通过风量控制单元控制冷却风 扇153的风量,使得在通道112a内流动的冷却液102具有与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 相同的温度。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左右 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设置了流量调节阀156和温 度探测单元158,所述流量调节阀156作为用于调节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 102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而温度探测单元用于探测通道112a上和通道112b上冷却辊 110表面附近的温度;并且基于由温度探测单元158探测的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该温度, 在通道112a内侧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和在通道112b内侧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由 流量调节阀156来调节,使得在通道112a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与在通道112b上 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相等。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 却辊110纵向上左右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 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其中设置了作为用于将冷却液102的 热量散发到外侧的散热单元的散热器154、用于向散热器154吹风的冷却风扇153、用于控 制冷却风扇153的风量的风量控制单元、以及用于探测在通道112a上和通道112b上冷却 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158 ;并且基于温度探测单元158所探测到的冷却 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冷却风扇153的风量被风量控制单元所控制,使得在在通道112a 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与在通道112b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相等。根据这 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左右相等。此外,可以减 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成像设备中,该成像设备包括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 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用于至少通过热量将形成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 P上的热定影单元16、以及用于冷却其上通过热定影单元16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的纸张P的 冷却单元,本发明的冷却设备18用作冷却单元。由此,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 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42到55描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设备。在此,将描述与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设备18的冷却辊22不同的冷却辊110的结构实施例。图2所示的 冷却设备用作冷却设备的总体结构,并且将省略重复描述。此外,其中安装了根据本实施方 式的冷却设备的成像设备的结构实施例与图22所示的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此省略重 复描述。[结构实施例1]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110在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上与根据 第二实施方式的图23所示的不同,但是在结构上类似,因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在图42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 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返回流动通道),由分隔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通 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 外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的排出口 113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穿 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 (返回流动通道),由分隔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通 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 外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 (向前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如上所述,冷却辊110具有两个独立的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进行往复循环。 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隔开的冷却区域,并且与后面将描述并示于图52、53 和54中的冷却液循环单元一起通过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Illb构成闭环流动通道,由此 循环冷却液。根据图42所示的结构实施例1,由后面将描述并示于图52、53和54中的冷却液 循环单元所冷却的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 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向前流动通道),由分隔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 通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 和外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前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 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排出。此时,在流动通道壁117左侧上的外管114被流过外侧流动 通道116a的冷却液所冷却。类似的,由后面将描述并示于图52、53和54中的冷却液循环单元所冷却的冷却液 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穿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 流动通道118b (向前流动通道),由分隔流动通道112a和流动通道112b并且存在于冷却辊 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外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 侧流动通道116b (向前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 此时,在流动通道壁117右侧上的外管114被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冷却液所冷却。在此,在冷却液被流动通道壁117折返并因此从内侧流动通道118a或118b流向 外侧流动通道116a或116b的位置处,冷却液的温度最低。但是,由于在穿过图1所示的热 定影单元16时被加热的纸张P穿过冷却辊110的表面,同时紧密接触冷却辊110的表面, 冷却液的温度随着它更靠近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和外侧流动通 道116b的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而升高更多。因此,冷却辊110(外管114)的表面温度在图
3442的流动通道壁117侧最低,并且在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侧和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
侧最高。因此,在流动通道壁117附近冷却效率最高,而在图42的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侧和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侧冷却效率最低。温度梯度相对于作为边界的冷却辊110 的流动通道壁117而对称,并且可以减小冷却辊110在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差。由于被作为边界的流动通道壁117分成通道112a(第一返回流动通道)和通道 112b (第二返回流动通道),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吸收纸张P的一半热 量。因此,可以减少冷却液的温度升高。结果,冷却效率增加,并且可以降低冷却辊110纵 向上的冷却效率差。此外,由于可以有效降低纸张的图像中心部分,该部分通常打印率比较高,因此可 以进一步防止纸张中心部分的结块现象,在该中心部分中,在纸张排出后堆叠时热量易于 累积。图25中的上述流动通道辅助壁123a和123b可以形成在图42所示的冷却辊110 中,使得冷却液可以更容易从内侧流动通道118流向外侧流动通道116。在图42所示的冷却辊110中,通过内侧流入通道118流入的冷却液撞击流动通道 壁117,从而难于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并且在流动通道壁117附近会产生对流。为此原 因,在流动通道壁117中形成具有角度的流动通道辅助壁123a和123b,如图25所示,用于 导引冷却液在从内侧流动通道118向外侧流动通道116的方向上流动。由于相同的原因, 即使未示出,流动通道壁117可以具有带曲率的形状。由于在流动通道壁117中形成了流 动通道辅助壁123a和123b,冷却液从内侧流动通道118向外侧流动通道116的流动变得平 顺,由此提高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2]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3A和43B中。图43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在冷却辊110的 两个轴向端部上,且流动通道112a和112b彼此通过流动口 120连通。图43B是图43A所 示的冷却辊110在图中箭头X6的方向上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在图43A和43B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 却辊Iio的内侧,穿过内管115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向前流动通道),穿过作为外管114 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返回流动通道)或外侧流动通道116b (返回 流动通道),穿过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内管115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 (向前流动通道),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 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返回流动通道)或外侧流动通道116b(返回流动通道), 穿过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口 120,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 口 113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如上所述,冷却辊110具有两个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冷却液流过流动口 120。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开的冷却区域,并且与下面将描述的冷却液循 环单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构成闭环流动通道,来循环冷却液。由于内管115以这样简单的形状形成,由此降低了成本。根据流动通道壁117和流动口 120的折返、接合和分流结构的不同,冷却液的流动 方法可以稍有不同,但是可以获得与结构实施例1的冷却辊110几乎相同的冷却效果。[结构实施例3]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3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4A和44B中,图44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在冷却辊 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且流动通道112a和112b彼此通过流动口 120连通,并且内管115 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和供给口 119仅形成在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侧和第二旋转管接 头单元Illb侧中的任一侧上。图44B是图44A所示的冷却辊110在图中箭头X7的方向上 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在图44A和44B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 却辊Iio的内侧,穿过内管115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返回流动通道),经由位于冷却辊 110纵向上在中间的流动口 120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 116a (返回流动通道)或外侧流动通道116b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如上所述,冷却辊110具有流动通道112a和通道112b,其中,冷却液路过流动口 120。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由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分 开的冷却区域并与后面将描述的冷却液循环单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 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构成闭环流动通道,从而循环冷却液。此外,供给口 119形成在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侧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b 侧中的任一侧上,从而可以有利于冷却设备18的液体供给管路155(见图53)的布局,这将 在后面描述。根据流动通道壁117和流动口 120的折返和分流结构的不同,冷却液的流动方法 可以稍有不同,但是可以获得与结构实施例1和结构实施例2的冷却辊110几乎相同的冷 却效果。此外,如图28所示,在内管115b的端部出在流动口 120—侧形成有流动通道辅助 壁124,该流动通道辅助壁124导引从内侧流动通道118a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流动口 120到 外侧流动通道116a或者外侧流动通道116b。因此,可以使得通过内侧流动通道118a流入 的冷却液通过流动口 120轻易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a或者外侧流动通道116b。[结构实施例4]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4的冷却辊110在图45A和45B中示出。图45A是冷却辊 110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 辊Iio的两个轴向端部,且形成两个独立的通道112,在冷却辊110纵向上的折返位置沿着 圆周方向不同。图45B示出图45A所示的冷却辊110从纸面正上方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 图。在图45A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供给到冷却辊110 的内侧,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向前流动通道),由分隔通道112a和通 道112b并且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 内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36Illa的排出口 113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供给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 (向前流动通道),由分隔通道112a和通道 112b并且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 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b (返回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 的排出口 113b排出。在此,为了消除由于冷却液没有穿过外侧流动通道116而造成在圆周方向的一圈 上不能被局部冷却的点,流动通道壁117相对于冷却辊110的纵向倾斜设置。内管115a和 内管115b具有倾斜横截面,使得折返位置沿着圆周方向不同,并且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 交替设置。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在图46A所示的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Cl处,冷却辊110 被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第一返回流动通道)的冷却液冷却。随着冷却辊110转动,在 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C2处,冷却辊被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b (第二返回流动通道) 的冷却液冷却。因此,由于可以消除在冷却液被冷却通道壁117折返的位置附近、在冷却辊 110圆周方向的一圈上、冷却液没有在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内循环的点,因此可以消 除冷却效率局部降低的点。在图45B所示的实施例中,内管115a和115b具有倾斜的横截面。但是,内管115a 和115b的横截面不局限于倾斜结构,而是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冷却辊110的圆周 方向上的一圈上,冷却液不局部流动外侧流动通道116,并且不会干扰冷却液的流动。如上所述,冷却辊110具有两个独立流动通道112a和112b,其中进行往复循环。 冷却辊110具有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分开的冷却区域,并且与后面将描述的冷却液循环单 元一起通过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形成闭环流动通道,来 循环冷却液。[结构实施例5]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5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6A和46B中。图46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性截面图,在该冷却辊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 上,并且形成两个独立流动通道112a和112b。图46B是图46A所示的冷却辊110从图中箭 头XlO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外管114旋转。内管115a的一端侧被固定地支撑到第一旋转管接头Illa上而不 转动,其另一端侧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撑到流动通道壁117上。内管115b的一 端侧固定地支撑到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上而不转动,而另一端侧通过轴承(未示出)可旋 转地支撑到流动通道壁117上。流动口 120a形成在内管115a中、流动通道壁117附近,以 允许冷却与从内侧流动通道118a流动到外侧流动通道116a。流动口 120b形成在内管115b 中流动通道壁117附近,以允许冷却液从内侧流动通道118b流动到外侧流动通道116b。具有这种结构的冷却辊110在外侧流动通道116中、尤其在靠近外管114的内侧 的冷却液的液流(在轴向和旋转方向的液流)中产生湍流,由此增加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6]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6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7A和47B中。图47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在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外管114旋转,内管115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到旋转管接头单元111上。图47B是图47A所示的冷却辊 110沿着图中箭头Xll的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类似于图31A、31B和32所示的实施方式,外管114和内管115 局部由耦合支撑单元121固定。因此,外管114和内管115—起旋转。优选的是,耦合支撑 单元121具有可以承受外管114和内管115 —同旋转时所产生的负载,并且具有尽可能小 扰乱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的冷却液流的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冷却辊110可以使得外侧流动通道116内侧的冷却液的液流(在 轴向和旋转方向上的液流),由此增加冷却效率。[结构实施例7]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7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8A和48B中。图48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 两个轴向端部上,并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通过流动口 120彼此连通。图48B是当图48A 所示的冷却辊110沿着图中X13所示的方向观察时内管115的放大图。流动通道辅助壁122固定到外管114的内壁上在内管115中的形成流动口 120的 点和外管114之间。通过内侧流动通道118a和118b流入的冷却液通过流动口 120轻易流 入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当内管115不旋转或者当内管115与外管114 一同旋转时,流动通道辅助壁122 可以形成为延伸到流动口 120的内侧。但是,当外管114和内管115异步旋转时,流动通道 辅助壁122需要设置在外侧流动通道116的内侧,而不与内管115接触。此外,如图3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即使在内管115被分成内管115a和115b 时,流动通道辅助壁122可以设置成固定到外管114的内壁上、通道112a和112b附近。因 此,可以使得通过内侧流动通道118a和118b流入的冷却液能够轻易通过通道112a和112b 流入到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中。[结构实施例8]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8的冷却辊110示于图49A和49B中。图49A是冷却辊110 的示意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 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且两个通道112a和112b彼此通过流动口 120连通。图49B是图 49A所示的冷却辊110在图中箭头X15所示的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在本结构实施例中,在内管115中形成至少两个流动口 120a和120b,它们允许外 侧流动通道116和内侧流动通道118彼此连通。冷却液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折返的位置 沿着圆周方向不同。因此,可以防止在圆周方向的一圈上冷却液从冷却辊110纵向上的同 一位置从内侧流动通道118流向外侧流动通道116。在图49A的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C2,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 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经由位于 冷却辊110纵向上中间的流动口 120a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 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第 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经由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中间的流动口 120a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 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在图49A的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位置Cl处,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 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经由位 于冷却辊110纵向上中间的流动口 120b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 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 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 内侧,穿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经由位于冷却辊110纵向上中间的流动口 120b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 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或者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如上所述,在内管115中形成的多个流动口设置在冷却辊110圆周方向上的不同 位置处。当在圆周方向上不同位置处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的冷却液流入内侧流动通 道118时,从不同流动口 120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的冷却液不彼此撞击。因此,可以减少 对流或湍流,并且冷却液从外侧流动通道116向内侧流动通道118变得平顺,由此增加了冷 却效率。因此,由于可以减小对流或湍流,可以防止冷却效率局部降低。[结构实施例9]接着,根据结构实施例9的冷却辊110示于图50中。图50是冷却辊110的示意 性截面图,该冷却辊110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 两个轴向端部上,且通道112a和通道112b彼此通过流动口 120连通。在通过热定影单元 16 (见图2)而变成高温的纸张P沿着与冷却辊110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被传送。在图50中,冷却液从第一旋转管接头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 侧,穿过内管115a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由分隔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且位于冷却辊 110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a之间的空间的外 侧流动通道116a,并且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的排出口 113a排出。类似的,冷却液从第二旋转管接头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的内侧, 穿过内管115b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由分隔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且位于冷却辊110 纵向上的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折返,穿过作为外管114和内管115b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 动通道116b,并且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因此,如果没有从纸张P之外接收热量,提供冷却辊110的外侧流动通道116流 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和冷却辊110的外管114的表面温度在冷却液在内侧流动通道118a和 118b中折返并且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的位置处最低,而在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 Illa侧或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侧最高。为此原因,在本结构实施例中,纸张P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传送,使得纸P的中 心位置可以穿过流动通道壁117的位置。结果,冷却辊110的外管114以在纸张P宽度方 向上左右相等的温度梯度被冷却,且通道112a和112b被去除相同的热量。因此,可以防止
39冷却液温度在任一个通道112中过分升高。此外,由于冷却辊110的外管114以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上左右相等的温度梯度 被冷却,可以减少沿着纸张P宽度方向由定影造成的卷曲、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当冷却辊110内未形成流动通道壁117这样结构的冷却辊110用在本结构 实施例中时,纸张优选地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传送,使得纸张P的中心可以通过流动口 120的中心位置。在此,如果纸张P的宽度小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长度,冷却液仅流到通道112a, 并且纸张P仅被传送到冷却辊Iio的通道112a上,如图51所示。如上所述,通过使冷却液 仅穿过一个流动通道112a来冷却纸张P,由此节省了能源并且增加了冷却设备18的寿命。在图51中,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长度与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相同。但是,外侧 流动通道116a可以在长度上不同于外侧流动通道116b。在这种情况下,探测纸张P的宽 度。如果纸张P的宽度小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长度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长度二者, 则纸张P可以被传送到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任一个上。但是,如果 纸张P的宽度大于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中的一个的长度而小于另一个 的长度,那么纸张P优选的被传送到长度大于纸张P宽度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或外侧流动 通道116b上。接着,参照图52,描述通过一个供给单元提供冷却液的情况。在图52所示的用于冷却设备18的冷却循环设备150中,液箱101内侧的冷却液 102被泵100供给,且当穿过作为散热单元的散热器154时,冷却风扇153吹风而将热量散 发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的温度(冷却液102和外侧之间的热交换)。被散热器154 冷却下来的冷却液102通过液体供给管路155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3a 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3b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并流过冷却辊110内 侧的通道112a或通道112b,所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11 Ia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安 装在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上,且在所述液体供给管路155中流动通道在分流点Jl处 被分成两个部分。此时,冷却辊110去除通过热定影单元16而变成高温的纸张P的热量, 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升高(冷却液102和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在 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液102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9a或第二 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9b排出,穿过在汇合点J2处连接成一个流动通道的液体 供给管路155,并再次由泵100经由液箱101供给。通过冷却液102循环,反复将纸张P的 热量散发到冷却设备18的外侧。在图52所示的冷却选还设备150中,如果离开散热器154后从散热器到冷却辊 110的流动通道以及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侧的流动通道和通道112b侧的流动通道结构 相同,则可以通过一个泵100执行供给,使得供给口 119a和供给口 119b具有相同的流量和 压力。因此,冷却辊110可以具有在流动通道壁117的左侧和右侧对称的冷却效率。接着,参照图53描述通过两个供给单元供给冷却液102的情况。在图53所示的冷却循环设备150中,冷却液102的循环系统,冷却辊110的通道 112a和通道112b具有彼此独立的流动通道Rl和流动通道R2。在流动通道Rl —侧,液箱IOla内侧的冷却液102a被泵IOOa供给,在穿过散热 器154a时,冷却风扇153a吹风而将热量散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a的温度(冷却液102a和外侧之间的热交换)。被散热器154a冷却的冷却液102a通过供给管路155a从第 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提供到冷却辊110内侧并流过冷却辊110内侧的通 道112a,所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安装到冷却辊110的轴向一端。此时,冷却辊110 去除穿过热定影单元16时变成高温的纸张P的热量,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102a 的温度升高(冷却液102a与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液 102a从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排出口 113a排出,并且再次由泵IOOa经液箱IOla供此外,在流动通道R2 —侧,液箱IOlb内侧的冷却液102b被泵IOOb供给,在穿过 散热器154b时,冷却风扇153b吹风而将热量散到外侧,由此降低冷却液102b的温度(冷 却液102b和外侧之间的热交换)。被散热器154b冷却的冷却液102b通过供给管路155b 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提供到冷却辊110内侧并流过冷却辊110内 侧的通道112b,所述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安装到冷却辊110的轴向一端。此时,冷却 辊110去除穿过热定影单元16时变成高温的纸张P的热量,使得冷却辊110内侧的冷却液 102b的温度升高(冷却液102b与纸张P之间的热交换)。冷却辊110内侧温度升高的冷却 液102b从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排出口 113b排出,并且再次由泵IOOb经液箱IOlb 供给。因此,当冷却辊110内侧的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不同时,当冷却辊110的通道 112a和通道112b从外侧接收的热量不同时,或者当离开散热器154a和154b之后从散热 器到冷却辊110的流动通道不同时,可以独立地控制泵IOOa和IOOb的供给液量,冷却风扇 153a和153b的风量以及冷却液102a和102b的流量。下面,将描述调节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机构。当冷却循环设备150安装在成像设备中时,即使离开散热器154后从散热器到冷 却辊110的流动通道以及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侧的流动通道和通道112b侧的流动通道 结构相同,由于布局和空间问题,连接到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液体供给管路155有 可能在长度上与连接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液体供给管路155不同。此时,由于压力 损失的影响,冷却辊110内侧的两个通道,即,通道112a和通道112b具有不同的冷却效率。 此外,除了循环系统结构不同之外,元件精度的变化和彼此之间的变化也有可能发生。为此 原因,流量调节阀156连接到冷却循环设备150的液体供给管路155上,由此通过机械机构 来调节流量。接着,将描述探测冷却液102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情况。图54示出 其中探测冷却液102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157a和157b设置在液箱IOla和IOlb中。由温度探测单元157a和157b探测到的冷却液102的温度被反馈控制。通过调节 泵IOOa和IOOb的供液量或者通过流量调节阀156a和156b来调节冷却液102的流量,使 得流过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的冷却液102与流过通道112b的冷却液102的温度相同。在此,由于冷却目标是在冷却辊110上传送的纸张P,通过温度探测单元157a和 157b探测在冷却辊110内侧流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并且执行 反馈控制的方法具有最高的精度。但是,冷却辊110内侧的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116b在 设置温度探测单元157a和157b的空间上存在问题或者在冷却辊110被旋转驱动方面存在 问题。为此原因,作为实际上形成温度探测单元157a和157b的位置,图54所示的温度探
41测单元157c和157d直接设置在冷却液102流入第一旋转管接头单元Illa的供给口 119a 和第二旋转管接头单元Illb的供给口 119b之前的位置是优选的。此外,将温度探测单元 157探测到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反馈并且控制冷却风扇153a和153b的风量来控制冷却液 102的温度这样的结构也是可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探测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102
的流量。温度探测单元158探测到的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被反馈控制。通过调节泵 100的供液量或者通过流量调节阀156a和156b来调节冷却液102的流量,如图52所示, 使得流过冷却辊110的通道112a的冷却液与流过通道112b的冷却液102的温度相同。此 外,可以通过将温度探测单元158探测到的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反馈并且控制图52 的冷却风扇153的风量来控制冷却液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安装到冷却辊110的两个轴向端部,但是如 图55所示,其中旋转管接头单元111仅安装于冷却辊110的一侧也是有可能的。在这种情 况下,设置在外管114内侧的内管115的内侧局部具有双管结构。从旋转管接头单元111提 供的冷却液102从一端侧流过内管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a,这一端侧是旋转管接头 单元111所安装的一侧,并且向另一端侧流动,穿过形成在内管115中间部分的流通口 120, 由分流壁125分流,并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a和外侧流动通道116b。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a的冷却液102通过外侧流动通道116a向所述一端侧流 动,并且从旋转管接头单元111的排出口 113排出。同时,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b的冷却 液102朝向所述另一端侧流动,由在另一端侧外管114的内侧横截面所折返,并且流入内管 115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118b。流入内侧流动通道118b的冷却液102朝向所述一端侧流 动,穿过内管115的内侧流动通道118c,并且从旋转管接头单元111的排出口 113排出。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设备18包括用于接触作为片状元件的纸张P以 冷却纸张P的冷却辊110以及泵100,泵100作为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用于将冷却液 102作为冷却介质从设置在冷却辊110中的供给口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并且从设置 在冷却辊110中的排出口回收排出到冷却辊110外侧的冷却液102。冷却辊110具有双管 结构,其中,内管115设置在外管114内侧,且形成外侧流动通道116和内侧流动通道118, 在外侧流动通道116中,冷却液102流过外管114和内管115之间的空间,在所述内侧流动 通道中,冷却液102在内管115的内侧流动。允许外侧流动通道116和内侧流动通道118 彼此连通的开口形成在内管115的沿着冷却辊110纵向的中间。形成作为第一通道的通道 112a和作为第二通道的通道112b,在所述通道112a中,从泵100供给的冷却液流入内侧流 动通道118,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并且流向冷却辊110的至少一端侧,而在通道 112b中,由泵100供给的冷却液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并 且流向冷却辊110的至少另一端侧。根据这种结构,冷却液102所流动的通道被沿着冷却 辊110的纵向分成两个部分,从而冷却冷却辊110。因此,与冷却液102在冷却辊110的纵 向上沿着一个方向流动的结构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冷却辊110的温度升高。此外,可以减 小冷却辊110纵向上的温度差和冷却辊110两端之间的温度差。此外,在冷却辊110宽度 方向上可以获得均勻的图像质量和光泽。此外,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对称地执行温度控制, 从而减少纸张P的卷曲。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其中开口形成在内管115中的沿着冷却辊纵向的中间部 分的结构被采用;在冷却辊110的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内侧 的第一供给口和用于将冷却液102从冷却辊110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一排 出口 ;在冷却辊110的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的第二 供给口以及将冷却液102从冷却辊110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 通道112a内,从第一供给口供给的冷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 动通道116,流向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 的至少一个排出,在通道112b中,从第二供给口供给的冷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 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向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第一排 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冷却辊110的结构被简化,由此 降低了冷却设备18的成本。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开口形成在内管115中的沿 着冷却辊纵向的中间部分;在冷却辊110的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 110内侧的第一供给口 ;在冷却辊110的另一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 110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 ;用于将冷却液102从冷却辊110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 侧的排出口形成在冷却辊110的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任一个上;在通道112a内,从 第一供给口供给的冷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流 向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排出口排出,在通道112b中,从第二供给 口供给的冷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向所述一 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排出口排出。根据这种结构,由于一个公共口作为流 过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冷却液102的排出口,冷却辊110的结构得以简化,由此降低冷 却设备18的成本。此外,可以有利于连接排出口和泵100的液体供给管路155的布局。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作为用于将冷却辊110的内 侧分成两个部分的隔壁的流动通道壁设置在冷却辊110纵向上的中间;在冷却辊110的一 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内侧的第一供给口和用于将冷却液102 从冷却辊110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110的另一端侧,形 成了用于将冷却液102供给到冷却辊110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以及将冷却液102从冷却辊 110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110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通道112a内,从第一供给口供给的 冷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由流动通道壁117折返,流入位于该流动通道壁117 — 端侧的外侧流动通道116,并且从第一排出口排出,在通道112b中,从第二供给口供给的冷 却液102流过内侧流动通道118,由流动通道壁117折返,流入位于该流动通道壁117另一 端侧的外侧流动通道116,并且从第二排出口排出。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冷却辊110的结构 被简化,因此可以降低冷却设备18的成本。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液102被沿着冷却辊110的纵向在通道112a和通道 112b中间的流动通道壁117所折返的位置根据沿着冷却辊110圆周方向上的位置而阶越变 化或者连续变化。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消除这样的点,即在冷却辊110的纸张P被传送的区 域中,在冷却辊110的整个圆周上冷却液没有流入外侧流动通道116的点,并从而有可能消 除不能被局部冷却的点。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可旋转地支撑外管114和固定地支撑内管115的旋转管接头单元111设置在冷却辊110的每一端上。根据这种结构,在外管114附近外侧流动 通道116内侧的冷却液的液流中(沿着纵向和旋转方向的液流)产生湍流,由此可以提高 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可旋转地支撑外管114和内管115的旋转管接头单元 111设置在冷却辊110的每一端。根据这种结构,外侧流动通道116内侧的冷却液102的液 流(沿着纵向和旋转方向的液流)变得平顺,由此提高冷却效率。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在开口附近设置流动通道辅助壁122、123或124,作 为将冷却液102从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开口导引到外侧流动通道116的导引壁。根据这 种结构,通过两个不同内侧流动通道118流入的冷却液102不直接相接,由此液流可以被平 顺地在从内侧流动通道118向外侧流动通道116导弓丨,因此,可以防止冷却效率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开口可以形成在沿内管115的纵向的不同位置处。根 据这种结构,由于开口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存在的位置,从内侧流动通道118通过两个不同 的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的冷却液102彼此相撞击的位置根据在冷却辊110的圆周方向上 的位置而变化。因此,可以防止冷却效率被局部降低。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纸张P在与冷却辊纵向相垂 直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穿过在通道112a内冷却液102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内侧流 动通道118的位置以及在通道112b内冷却液102从外侧流动通道116流入内侧流动通道 118的位置附近。根据这种结构,纸张被居中传送,使得在两个不同外侧流动通道116的穿 过的纸张的面积相等,因此,可以减少由定影带来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 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当纸张P在与冷却辊110的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小 于通道112a的外侧流动通道116和通道112b的外侧流动通道116中任一个在冷却辊110 的纵向上的宽度时,纸张P可以被传送到在冷却辊纵向上的宽度大于纸张P的宽度的通道 112a或112b上并且冷却液102可以仅在纸张P所传送的一侧上通道内流动。根据这种结 构,由于纸张P通过使冷却液穿过通道112a和通道112b中的一个来进行冷却,由此节省了 能量°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供给流向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冷却液102可以由一个 液体供给单元来执行。根据这种结构,由于通过一个液体供给单元,冷却液102流向通道 112a和通道112b,冷却设备的尺寸可以减小,成本可以降低。通道112a和通道112b可以 具有相同的结构。由此,冷却辊110的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的纵向上左右相同。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入通道112a的冷却液102和流入通道112b的冷却液可 以由不同液体供给单元来提供。根据这种结构,可以独立控制流入通道112a的液流的流量 以及流入通道112b的液流的流量,此外,可以使用在液体供给性能上可以较低、尺寸较小、 并且成本降低的液体供给单元。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量调节阀156可以作为流量调节单元设置,用于调节流 入通道112a和通道112b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并且通过流量调节阀156,流入通道112a的 冷却液的流量和流入通道112b的冷却液的流量可以相等。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进行控制, 使得温度梯度沿冷却辊110的纵向关于通道112a和通道112b之间的边界对称,此外,可以 减少由定影带来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可以设置流量调节阀156,作 为调节在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并且设置温 度探测单元157,探测在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并且根据温度 探测单元157所探测的冷却液102的温度,在通道112a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和在通 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通过流量调节阀156来调节,使得通道112a和通道112b 具有相同的冷却效率。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 向上左右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 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设置了散热器154、冷却风扇 153、风量控制单元、和温度探测单元157,散热器154作为用于将冷却液102的热量散发到 外侧的散热单元,冷却风扇153用于向散热器154吹风,风量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冷却风扇 153的风量,而温度探测单元157用于探测在通道112a和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温 度;并且基于温度探测单元157所探测的冷却液102的温度,通过风量控制单元控制冷却风 扇153的风量,使得在通道112a内流动的冷却液102具有与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102 相同的温度。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左右 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设置了流量调节阀156和温 度探测单元158,所述流量调节阀156作为用于调节通道112a和通道112b内流动的冷却液 102的流量的流量调节单元,而温度探测单元158用于探测通道112a上和通道112b上冷却 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并且基于由温度探测单元158探测的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 在通道112a内侧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和在通道112b内侧流动的冷却液102的流量由 流量调节阀156来调节,使得在通道112a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与在通道112b上 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相等。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 却辊110纵向上左右相等。此外,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 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采用这种结构,其中设置了作为用于将冷却液102的 热量散发到外侧的散热单元的散热器154、用于向散热器154吹风的冷却风扇153、用于控 制冷却风扇153的风量的风量控制单元、以及用于探测在通道112a上和通道112b上冷却 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的温度探测单元158 ;并且基于温度探测单元158所探测到的冷却 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冷却风扇153的风量被风量控制单元所控制,使得在在通道112a 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与在通道112b上冷却辊110表面附近的温度相等。根据这 种结构,可以执行控制,使得温度和温度梯度在冷却辊110纵向上左右相等。由此,可以减 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成像设备中,该成像设备包括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 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用于至少通过热量将形成在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 P上的热定影单元16、以及用于冷却其上通过热定影单元16将调色剂图像定影的纸张P的 冷却单元,本发明的冷却设备18用作冷却单元。由此,可以减少定影造成的在纸张P宽度 方向上的卷曲以及图像质量和光泽不均勻。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现了能够通过冷却辊改善片状元件的冷却效率的优异效果。虽然为了完整和清楚公开的目的已经相对于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所 附的权利要求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可以理解为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到的所有改进 和替代结构,它们完全落入在此陈述的基本教导之内。本发明要求2009年8月5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82899号、2009 年8月5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182895号以及2009年11月11日在日本 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57656号的优先权,且它们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却设备,包括包括中空管状元件的冷却辊;冷却介质传送单元,该冷却介质传送单元将冷却液传送到所述管状元件的内侧;以及湍流产生单元,该湍流产生单元设置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内壁附近,以在冷却液中产生 湍流,其中,所述冷却设备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冷却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湍流产生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管状元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冷却辊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在作为所述管状元件的外管的中空内侧中,设置 了内管,所述内管具有比所述外管细的管状结构,并且具有冷却液在外管和内管之间流动 的外侧流动通道和冷却液在所述内管的内侧流动的内侧流动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湍流产生单元设置在沿着外管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区域中,在该区域所述片 状元件被保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湍流产生单元是盘绕状元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湍流产生单元是网状元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湍流产生单元具有螺旋形状,并且该螺旋形状的缠绕方向被设置成导致沿 着与在所述管状元件的内壁附近流动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供给。
8.—种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以及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该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将冷却介质从设置在冷却辊内 的供给口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并且回收从设置在冷却辊内的排出口排出到冷却辊外侧的 冷却介质,其中,所述冷却辊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内管设置在外管的内侧,并且具有冷却介质流过 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和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内管的内侧流动的内 侧流动通道,使得外侧流动通道和内侧流动通道连通的开口形成在沿着所述冷却辊的纵向 所述内管的中间;且其中,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第一通道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 却介质从冷却辊的一端向另一端流过所述外侧流动通道并且通过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内侧 流动通道,而在所述第二通道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却介质从冷却辊的 所述另一端向所述一端流过所述外侧流动通道并且通过所述开口流入所述内侧流动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形成在内管的沿着冷却辊纵向的中间部分;在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一供给口和将冷却介质 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和将冷却介 质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第一通道中,从所述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通过所述 开口流入内侧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且在所述第 二通道中,从所述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通过所述开口流入内侧 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冷却辊的纵向上所述内管的中间部分; 在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供给到冷却辊内侧的第一供给口; 在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内侧的第二供给口; 在冷却辊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另一端侧的任一个处形成将冷却介质从冷却辊内侧排 出到冷却辊外侧的排出口;在第一通道中,从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通过开口流入内侧 流动通道,并且从排出口排出;并且在第二通道中,从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通过开口流入内侧 流动通道,并且从排出口排出。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将冷却辊内侧分成两个部分的隔壁设置在冷却辊纵向上的中间, 在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一供给口和将冷却介质 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和将冷却介 质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第一通道中,从所述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由所述隔 壁折返,并且流入位于隔壁的一端侧的内管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排出口排出; 且在所述第二通道中,从所述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外侧流动通道,由隔壁折 返,流入位于隔壁的另一端侧的内管内侧的内侧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二排出口排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冷却介质由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中间的隔壁折返的位置根据沿着冷却辊圆 周方向的位置而阶越变化或者连续变化。
13.—种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辊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以及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该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将冷却介质从设置在冷却辊内 的供给口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并且回收从设置在冷却辊内的排出口排出到冷却辊外侧的 冷却介质,其中,所述冷却辊具有双管结构,其中内管设置在外管的内侧,并且具有冷却介质流过 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的空间的外侧流动通道和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内管的内侧流动的内 侧流动通道,使得外侧流动通道和内侧流动通道连通的开口形成在沿着所述冷却辊的纵向 所述内管的中间;且其中,形成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在第一通道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 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并且朝向所述冷却辊的至少一端 侧流动,而在第二通道中,由冷却介质供给/回收单元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 通过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并且朝向所述冷却辊的至少另一端侧流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形成在内管的沿着冷却辊纵向的中间部分;在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一供给口和将冷却介质 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和将冷却介 质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第一通道中,从所述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通过所述 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流向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 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且在所述第二通道中,从所述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通过所述 开口流入外侧流动通道,流向所述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至少一个,并且从第一排出口和 第二排出口中的至少一个排出。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内管的沿着冷却辊的 纵向的中间部分;在所述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供给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一供给口 ; 在所述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供给到冷却辊内侧的第二供给口 ; 在所述冷却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中的任一个处形成将冷却介质从冷却辊的内侧排 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排出口;在第一通道中,从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通过开口流入外侧 流动通道,流向所述一端侧或所述另一端侧,并且从排出口排出;且在第二通道中,从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通过开口流入外侧 流动通道,流向所述一端侧或所述另一端侧,并且从排出口排出;且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将冷却辊内侧分成两个部分的隔壁设置在冷却辊纵向上的中间, 在冷却辊的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一供给口和将冷却介质 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一排出口 ;在冷却辊的另一端侧形成将冷却介质提供到冷却辊的内侧的第二供给口和将冷却介 质从冷却辊的内侧排出到冷却辊的外侧的第二排出口 ;在所述第一通道中,从所述第一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由隔壁折 返,并且流入位于隔壁的一端侧的外侧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一排出口排出;且在所述第二通道中,从所述第二供给口提供的冷却介质流过内侧流动通道,由隔壁折 返,流入位于隔壁的另一端侧的外侧流动通道,并且从第二排出口排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却设备,其中,冷却介质由沿着冷却辊纵向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中间的隔壁折返的位置根 据沿着冷却辊圆周方向的位置而阶越变化或者连续变化。
18.—种成像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
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设备。
20.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设备。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却设备,该冷却设备包括冷却辊,该冷却辊包括中空管状元件和用于将冷却液提供到冷却辊内侧的冷却介质传送单元,并且接触片状元件以冷却该片状元件,在外管的内壁附近设置湍流产生单元,所述湍流产生单元在冷却液中产生湍流。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995809SQ20101024733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5日
发明者冈野觉, 平泽友康, 池田圭介, 汤浅庆佑, 竹原贤一, 藤谷博充, 西村和之, 铃木伸五, 饭岛泰明, 齐藤政范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