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数码高光防水相纸及其制备工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纸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数码高光防水相纸及其制备 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产品的技术得到了突破,传统的照相 输出越来越多的采用数码喷绘技术,即采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相,然后用数据线 将数码相机与电脑连接,由电脑驱动彩色喷墨打印机,将图像打印在数码喷墨 打印相纸上。这种数码喷墨打印相纸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主要包括高光色彩
还原层、吸墨涂层、底胶层以及RC相纸基,底胶层介于吸墨涂层与RC相纸基 之间,RC相纸基由照相原纸双面加淋聚乙烯淋膜层构成。但目前,市场上所生 产的普通型的喷墨打印相纸均存在较多的弊病,产品大多不防水,易受空气中 潮湿变色;有的相纸的表面光泽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打印后的图像缺少立体 感,影响了美观效果。另外,现有的数码高光防水相纸采用挤压涂布工艺时都 是分两步涂布,先涂吸墨层,经过30m烘道烘干,然后再涂高光色彩还原层, 再经过30m烘道烘干为半成品,这种工艺由于不能一次性涂布,影响了工作效 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表面光泽度 以及色彩立体感,且具有较强防水功能的数码高光防水相纸。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相纸的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 一次性涂布的数码高光防水相纸制备工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高光色
彩还原层、吸墨涂层、底胶层以及RC相纸基,底胶层介于吸墨涂层与RC相 纸基之间,RC相纸基由照相原纸双面加淋聚乙烯淋膜层构成,所述的高光色 彩还原层由28份固含量20%的硅溶胶、30份固含量10%聚乙烯醇、1. 5份固 色剂、0.1份增白剂、无水乙醇10份、表面活性剂0. 4份以及去离子水30 份按重量比组成;所述的吸墨涂层由80份二氧化硅硅胶、40份固含量15%的 聚乙烯醇、1.2份磷酸三丁酯、70份丙烯酸乳胶、l份固色剂、0.8份增白剂 以及120份去离子水按重量比组成。
如上所述数码高光防水相纸的制备工艺,采用的照相原纸厚度为 168g/m2,经过双面聚乙烯淋膜即为RC相纸基,总厚度为210 g/m2 ; RC相 纸基在涂布机上经过高压电晕处理,处理面为聚乙烯高光淋膜层;然后涂底 胶层,底胶层经过80 。C烘干5 10秒钟,干基涂量为1 g/m2,采用挤压涂 布工艺时将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通过挤压涂布头一次性涂布在基材表 面,经过70m烘道,温度设置在90 12(TC ,烘干时间为1分钟,线速度约 为30 m/min,高光色彩还原层干基厚度为0.01 mm、吸墨涂层干基厚度为 0.035mm,即成半成品;半成品至分切车间经分切成所需规格,再内外包装, 即为成品入库。
所述的底胶层采用环保水性丙烯酸乳液。
本发明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相纸的表面光泽度,在呈像时起 到高光作用,满足立体美观的要求;能够具有较强的防水功能,在水中浸泡 48小时不变色;另外,将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通过挤压涂布头实现一 次性涂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实施例方式
所述的高光色彩还原层由28份硅溶胶(20%固含量)、30份聚乙烯醇(固 含量10%)、 1. 5份固色剂、0. 1份增白剂、无水乙醇10份、表面活性剂0. 4 份以及去离子水30份按重量比组成。硅溶胶中可以采用纳米级二氧化硅,其 中的SiO2粒度〈20nm,固体含量为20%,聚乙烯醇为粘结剂,将其泡在水中, 升温至90 °C煮好,二者混和,即为该涂层的主体。添加固色剂的目的为使 打印颜色不褪色,以及墨点固定不渗扩。添加增白剂的目的是增加涂层白度, 提高视觉效果。去离子水添加的目的是调节涂料的固含量,使其控制在12 13%之间。该涂层经比较先进的挤压涂布烘干后形成了厚度为0. 01 mm的涂层。 由于聚乙烯醇的成膜性良好,又由于二氧化硅为纳米级,故涂层的表面光泽 度达到了85%以上。在涂层中,二氧化硅颗粒呈现堆垒状,又由于聚乙烯醇的 亲水性,该涂层具备防水功能。当喷墨打印机对该涂层进行色彩打印时,打 印机喷头喷出的微小墨点落在了该涂层上,即通过二氧化硅颗粒间的间隙渗 漏,墨水中的颜料部分就阻断在间隙中,也就是颜色固定在该涂层中的过程。 又由于二氧化硅与聚乙烯醇均为透明体,就在该涂层上形成了立体的美观的 图像。而墨水中的水部分不为该涂层阻断,继续渗漏到吸墨涂层中。
高光色彩还原层的制备工艺为在不锈钢桶中加入去离子水,然后加入 硅溶胶(固含量20%),高速分散(2000转/分)20分钟,依次加入固色剂及 增白剂,高速分散(2000转/分)IO分钟,加入聚乙烯醇溶液(预先溶解好), 搅拌(600转/分)2小时,后静置24小时,即可使用。聚乙烯醇溶液的溶解 方法为在反应釜中注入去离子水(常温),按固含量15%投入粒状聚乙烯醇, 开启反应釜搅拌器搅拌30分钟。开启蒸汽(1 1.5kg/cm2)对反应釜夹套加 温,升温至90。C,保温2小时,然后搅拌降温(夹套加入自来水)至45。C, 出釜入储存桶,静置24小时即可使用。
吸墨涂层由80份二氧化硅硅胶、40份聚乙烯醇(固含量15%)、 1.2份磷 酸三丁酯、70份丙烯酸乳胶、1份无醛固色剂、0. 8份增白剂以及120份去 离子水按重量比配成。二氧化硅平均粒径为4um ,它是一种多孔类似于海绵
5状的微细颗粒,吸水性极强。将它混入胶液中,经充分分散,即成所需涂料。 加入磷酸三丁酯是起消泡作用,加入固色剂是防脱色、褪色以及墨点固定, 加入增白剂是提高涂层白度及视觉效果,加入去离子水是调节固含量,以利 涂布。聚乙烯醇与丙烯酸乳胶具备防水功能。该涂层经涂布烘干后的干基厚
度为0.035mm。由于二氧化硅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加之涂层较厚,这样,通过 高光色彩还原层渗漏下来的水到达该涂层,很快被吸干,确保了打印过程中 图像的干燥速度。喷墨打印机打印过程中的墨点喷在高光色彩还原层上,颜 料部分停留在高光色彩还原层上呈像,水的部分渗入吸墨涂层而干燥,这样 就完成了打印。
吸墨涂层的制备工艺为在不锈钢桶巾加入i离子水,开动低速搅拌(200 转/分);加入固色剂,低速搅拌5分钟(200转/分);加入增白剂,低速搅拌 5分钟(200转/分);加入硅胶二氧化硅,高速搅拌60分钟(2000转/分); 再加入丙烯酸乳胶,中速搅拌10分钟(600转/分);最后加入聚乙烯醇溶液 (固含量15%),中速搅拌60分钟(600转/分),用180目过滤出釜。
底胶层采用环保水性丙烯酸乳液涂胶。如果吸墨涂层直接涂在聚乙烯高 光淋膜层上,粘结不牢,容易脱落,必须增加一层底涂胶,增加吸墨涂层与 聚乙烯高光淋膜层的结合牢度。选定环保水性丙烯酸乳液的效果很好,使涂 层剥离力达到180 ° 5N/2. 5cm。
制备时采用的照相原纸厚度为168g/m2,经过双面聚乙烯淋膜即为RC相
纸基,总厚度为210 g/m2 。 RC相纸基在涂布机上经过高压电晕处理,处理 面为聚乙烯高光淋膜层。然后涂底胶层,底胶层采用水性丙烯酸乳液,经过 8(TC烘干10秒钟,干基涂量为lg/ffl2。然后采用挤压涂布工艺将高光色彩 还原层与吸墨层通过挤压涂布头一次涂布在基材表面,经过70m烘道,温度 设置在110 °C ,烘干时间为1分钟,线速度约为30 m/min,两层涂层干基 总厚度分别为0.01鹏、0.035咖,涂层总厚度为Q.045鹏。即成半成品。半 成品至分切车间经分切成所需规格,再内外包装,即为成品入库。
权利要求
1、一种数码高光防水相纸,包括高光色彩还原层、吸墨涂层、底胶层以及RC相纸基,底胶层介于吸墨涂层与RC相纸基之间,RC相纸基由照相原纸双面加淋聚乙烯淋膜层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光色彩还原层由28份固含量20%的硅溶胶、30份固含量10%聚乙烯醇、1.5份固色剂、0.1份增白剂、无水乙醇10份、表面活性剂0.4份以及去离子水30份按重量比组成;所述的吸墨涂层由80份二氧化硅硅胶、40份固含量15%的聚乙烯醇、1.2份磷酸三丁酯、70份丙烯酸乳胶、1份固色剂、0.8份增白剂以及120份去离子水按重量比组成。
2、 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码高光防水相纸的制备工艺,采用的照相原纸 厚度为168g/m2 ,经过双面聚乙烯淋膜即为RC相纸基,总厚度为210 g/m2 ; RC相纸基在涂布机上经过高压电晕处理,处理面为聚乙烯高光淋膜层;然 后涂底胶层,底胶层经过80 °C5 10秒钟烘干,干基涂量为l g/m2,其 特征在于采用挤压涂布工艺时将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通过挤压涂 布头一次性涂布在基材表面,经过70m烘道,温度设置在90 120 °C , 烘干时间为1分钟,线速度约为30 m/min,高光色彩还原层干基厚度为0. 01 mm、吸墨涂层干基厚度为0.035mm,即成半成品;半成品至分切车间经分 切成所需规格,再内外包装,即为成品入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数码高光防水相纸的制备工 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胶层采用环保水性丙烯酸乳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码高光防水相纸及其制备工艺,它包括高光色彩还原层、吸墨涂层、底胶层以及RC相纸基。本发明采用挤压涂布工艺时将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通过挤压涂布头一次性涂布在基材表面,经过70m烘道,温度设置在90~120℃,烘干时间为1分钟,线速度约为30m/min,高光色彩还原层干基厚度为0.01mm、吸墨涂层干基厚度为0.035mm,即成半成品。本发明采用的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相纸的表面光泽度,满足立体美观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防水功能;另外,将高光色彩还原层与吸墨涂层通过挤压涂布头实现一次性涂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G03C1/76GK101477301SQ20091002503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7日
发明者李剑平 申请人:李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