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眩膜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81882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眩膜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抗眩膜,应用于偏光板及显示器(如计算机、文字处理器及电视的显示器),特别是一种高分辨率使画面清晰及同时具有降低反射率效果的抗眩膜。
背景技术
在透过型显示器中,由于其内部光源会向外射出,因此若不使内部光源扩散,而令其继续直线行进,则使用者在目视显示器时,会感到由内部光源造成的刺眼现象,因而显示器的表面多会涂布有一层抗眩膜,以将自显示器内部光源射出的光线扩散。另一方面,在外部光线照射至显示器表面时,若不使外部光线扩散,而令其反射,则会在使用者目视显示器时受镜面反射光干扰,让使用者感到刺眼,因此抗眩膜除了要足以使显示器内部光源射出的光线扩散外,还必须要具备使显示器外部入射的光线的正反射影响降低的效用。
目前已有许多探讨抗眩膜的技术与专利文献,以下兹将使用到透光微粒的抗眩膜技术与专利文献做一说明如美国专利案号第5998013号专利案所揭露的扩散外部光线的抗眩膜,此抗眩膜具有散布于树脂的透光微粒(二氧化硅微粒),并借由透光微粒于抗眩膜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透过透光微粒聚集而成的不同粒径形成),使光线扩散,但因为透光微粒会聚集成一团(以降低表面张力),或是以单一个体分布于抗眩膜表面,因此造成抗眩膜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及表面微粒大小分布不均的问题,所以当抗眩膜的雾度(光扩散程度)上升,而会降低影像清晰度。而美国专利案号第6074741号与第6164785号专利案及美国专利申请案号第2001/0035929A1中所揭露的抗眩膜,亦具有雾度上升,而降低影像清晰度的缺点。况且,前述专利亦不具降低反射率至低反射率等级的特性。
而为了提高抗眩膜对外部光线的扩散率,现有技术皆是采用将抗眩膜表面的凹凸形状变大的方式(如增大透光微粒的粒径),但是如此一来,却也同时使雾度上升,并使影像清晰及对比度降低,因此如何改变透光微粒的粒径(甚或是搭配相异透光微粒的粒径)而改进上述缺点,乃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上述以位于抗眩膜表面的透光微粒,将外部光线扩散,而造成抗眩效果的方式外,还有另一种抗眩膜是使透光微粒散布于树脂中,并利用透光微粒与树脂间折射率的差异,扩散内部光线,如美国专利案号第6217176B1号专利案,其使具相异折射率的透光微粒散布于树脂,且两种透光微粒与树脂具有相异的折射率,因而可借由透光微粒使内部光线扩散,甚或是在透光微粒位于抗眩膜表面时,可使外部光线扩散,而增加影像清晰度,但同样地此专利亦不具降低反射率的优点;而如美国专利案案号第6347871B1号专利案,则是应用上述专利案的揭露,而使相异的两树脂层分别具有使内、外部光线扩散的效果,但是其在涂布时却必须多一个步骤(因为有两层树脂层),且亦不具有降低反射率的优点。
基于上述,必须再行设计一种抗眩膜,以将内、外部光线扩散,使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增加可视性及同时兼具降低反射率的效果,且由于散布于树脂表面的纳米级微粒具良好的分散性及控制性,而可控制抗眩膜表面起伏的大小及微粒的分布,得以除去因表面粗糙度大及表面微粒分布不均所导致的雾度上升问题、因外部大角度扩散所导致的影像清晰及对比度降低问题,并可以一次涂布即达成抗眩及降低反射率的双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为提供一种抗眩膜,以将抗眩膜内、外部的光线扩散,使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增加可视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即为提供一种抗眩膜,以使其具有低反射的效果,并仅需一次的涂布步骤。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膜,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该抗眩膜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层,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SiO2)微粒,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且该透光树脂层、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可借由一次涂布,而在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下造成光干涉现象,以降低反射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偏光板,可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该偏光板包括有一偏光组件;一第一透明基材薄膜,其一面贴合于该偏光组件的一面;一抗眩膜,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层,涂布于该第一透明基材薄膜的另一面,并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SiO2)微粒,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及一第二透明基材薄膜,其一面贴合于该偏光组件的另一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其包括有一背光模块,用以提供光线;及一液晶面板,设于该背光模块的一面,包括有一液晶层及夹置该液晶层的两偏光板,其一该偏光板涂布有一抗眩膜,且涂布该抗眩膜的该偏光板远离该背光模块,而该抗眩膜包括一透光树脂层,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具有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的折射率,其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SiO2)微粒,且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且该透光树脂层、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可借由一次涂布于涂布有该抗眩膜的该偏光板,而在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下造成光干涉现象,以降低反射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眩胶,其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多个第一透光微粒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其中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中,且该第一透光微粒的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SiO2)微粒,而该第二透光微粒的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相异,并为粒径介于1~10微米的微粒。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抗眩膜,应用于偏光板及显示器(如计算机、文字处理器及电视的显示器),且抗眩膜包括有透光树脂层、第一透光微粒及第二透光微粒,亦借由将抗眩膜设于基材的表面,因而使透过基材射出的光线与入射至基材的光线,得以被抗眩膜扩散(内部光源扩散及外部光线扩散),而在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可增加可视性。
本发明所揭露的抗眩膜,可达到下列功效1.在外部光线入射抗眩膜时,散布于抗眩膜表面的第一透光微粒为纳米级微粒,所以抗眩膜表面的起伏小,可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各个第一透光微粒是为分散,因此抗眩膜表面的粗糙度也就会降低,并提高影像清晰度及对比度。
2.在内部光源射至抗眩膜时,散布于抗眩膜内部的第二透光微粒与透光树脂层的折射率相异,可将内部光线扩散,因此可降低闪烁的效果。
3.因抗眩膜可将内、外部光线作扩散,所以本发明可使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增加可视性,并可借由一次涂布,在两种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造成光干涉现象造成降低反射率的效果。
4.在制造过程中,本发明的抗眩膜仅需一次的涂布步骤,而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在所涂布的膜具有低反射的效果时,需要数次的涂布步骤,而得以产生光干涉,降低光的反射率。


图1为抗眩膜涂布于基材的示意图;图2为抗眩膜造成外部光线扩散的示意图;图3为抗眩膜造成内部光线扩散的示意图;图4为抗眩膜应用于偏光板的示意图;图5为抗眩膜应用于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抗眩膜1是应用于偏光板及显示器(如计算机、文字处理器及电视的显示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此抗眩膜1包括有透光树脂层11、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主要是将抗眩膜1涂布于基材2的表面(此基材2是位于显示器的显示屏幕),以使透过基材2射出的光线与入射至基材2的光线,得以被抗眩膜1扩散(内部光源扩散及外部光线扩散),因而在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而增加可视性,并同时具有降低反射率的效果。
透光树脂层11是由一种光固化树脂(如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其光线穿透率高,将其与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均匀混合涂布至基材2后,借由光固化反应,将透光树脂层11固化,而达到硬化处理的效果,并固定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的位置。而其间尚须使用到均质化的步骤,以均匀分散各个第一透光微粒12,降低抗眩膜1表面的粗糙度及表面微粒分布不均的现象,当然各个第二透光微粒13亦会被均匀分散。
第一透光微粒12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同,并为纳米级微粒(粒径介于9~500纳米),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及可控制涂布表面有均匀性质。
第二透光微粒13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异,且其粒径大于第一透光微粒12(第二透光微粒13的粒径介于1~10微米,较佳值介于1~5微米,而折射率介于1.50~1.65),因而可借由其重量而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并将第一透光微粒12顶至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甚或是与第一透光微粒12相邻。
如图2所示,借由上述组成,在光线入射抗眩膜1时,因第一透光微粒12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表面所造成的凹凸,也就会将光线扩散(外部光线扩散),并由于第一透光微粒12为纳米级微粒,所以抗眩膜1表面的起伏小,使得外部扩散角度小,而增加影像清晰度;如图3所示,在光线经基材2射至抗眩膜1时,因第二透光微粒13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内部,且第二透光微粒13与透光树脂层11的折射率相异,所以光线会被扩散(内部光源扩散),至于位于透光树脂层11内部的第一透光微粒12,则因为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同,所以不会使光线扩散。
请参照「表一」,以下是为本发明的数种实验例及比较例,而在介绍这些实验例及比较例之前,先将实验例及比较例中,对抗眩膜的性质的测试方法做一简单说明(1)雾度及全光线透过率雾度及全光线透过率是依据JIS-K-7105标准,由日本电色公司制造的雾度计测量。
(2)60度光泽度60度光泽度是依据JIS-Z-8741标准,由日本电色公司制造的光泽度计测量。
(3)清晰度清晰度是使用SUGA公司制造清晰度测定仪测定,其依据的标准是JIS-K-7105。
(4)5度角反射5度角反射值是使用HITACHI公司制造分光光度计测定仪测定表一第一透光微粒第二透光微粒雾度 抗眩程度 清晰度 反射率重量比 粒径 重量比 粒径(微米)实施例11013纳米 43.5 44 △ 160 1.5实施例22013纳米 23.5 45 ◎ 180 0.9实施例31025纳米 43.5 42 ◎ 220 1.1比较例14 1.5微米 --20 △ 80 2.5比较例2- - 43.5 40 △ 150 2.1△代表抗眩程度劣◎代表抗眩程度佳实验例1透光树脂层11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Sartomer制CN983B88及Daicel制KRM7039,折射率皆为1.45)各20重量份、光起始剂(Ciba公司制,Irgacure 184)2重量份,第一透光微粒12为材质是silica的纳米级粒子(Clariant制OG502-31,折射率为1.45,粒径为13纳米)10重量份,第二透光微粒13的材质为聚苯乙烯(Soken制,粒径3.5微米,折射率1.57)4重量份,与异丙醇50重量份混合调制而成的涂布液,于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富士公司制T-80UZ)上,涂布成湿膜厚20微米,在摄氏70度下干燥3分钟后,于紫外线光干燥机照射制作成防眩薄膜。
实验例2透光树脂层11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Sartomer制CN983B88及Daicel制KRM7039,折射率皆为1.45)各20重量份、光起始剂(Ciba公司制,Irgacure 184)2重量份,第一透光微粒12为材质是silica的纳米级粒子(Clariant制OG502-31,折射率为1.45,粒径为13纳米)20重量份,第二透光微粒13的材质为聚苯乙烯(Soken制,粒径3.5微米,折射率1.57)2重量份,与异丙醇50重量份混合调制而成的涂布液,于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富士公司制T-80UZ)上,涂布成湿膜厚20微米,在摄氏70度下干燥3分钟后,于紫外线光干燥机照射制作成防眩薄膜。
实验例3透光树脂层11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Sartomer制CN983B88及Daicel制KRM7039,折射率皆为1.45)各20重量份、光起始剂(Ciba公司制,Irgacure 184)2重量份,第一透光微粒12为材质是silica的纳米级粒子(Clariant制OG502-32,折射率为1.45,粒径为25纳米)10重量份,第二透光微粒13的材质为聚苯乙烯(Soken制,粒径3.5微米,折射率1.57)4重量份,与异丙醇50重量份混合调制而成的涂布液,于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富士公司制T-80UZ)上,涂布成湿膜厚20微米,在摄氏70度下干燥3分钟后,于紫外线光干燥机照射制作成防眩薄膜。
比较例1传统型抗眩膜(用于低分辨率的显示)透光树脂层11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Sartomer制CN983B88及Daicel制KRM7039,折射率皆为1.45)各20重量份、光起始剂(Ciba公司制,Irgacure 184)2重量份,透光微粒为材质是silica的微粒(Tokuyama化学制,粒径1.5微米,折射率1.45)4重量份,与甲苯50重量份混合调制而成的涂布液,于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富士公司制T-80UZ)上,涂布成湿膜厚20微米,在摄氏70度下干燥3分钟后,于紫外线光干燥机照射制作成防眩薄膜。
比较例2改良型抗眩膜透光树脂层11的材质为紫外线硬化型树脂(Sartomer制CN983B88及Daicel制KRM7039,折射率皆为1.45)各20重量份、光起始剂(Ciba公司制,Irgacure 184)4重量份,透光微粒为材质是丙烯酸-苯乙烯珠粒(Soken化学制,粒径3.5微米,折射率1.57)4重量份,与甲苯50重量份混合调制而成的涂布液,于三醋酸纤维素薄膜(富士公司制T-80UZ)上,涂布成湿膜厚20微米,在摄氏70度下干燥3分钟后,于紫外线光干燥机照射制作成防眩薄膜。
因此由上述的实验例与比较例可知1.在单一比较雾度、抗眩程度、清晰度及反射率时,可轻易地发现,实验例1~3的抗眩程度与比较例1相较,在一定的抗眩程度下,有良好的清晰度及反射率的表现。
2.在比较实验例1~3与比较例2时,可知比较例2(改良型抗眩膜)虽然有较好的清晰度,但却有较高的反射率,且清晰度均无实验例1~3为佳。
3.而在比较实验例1~3之间,可知当增加第一透光微粒12(纳米粒子)对第二透光微粒13(高折射粒子)比例时有助于改良抗眩程度及清晰度及反射率等性质,而当改变第一透光微粒12的粒径,亦可改善抗眩程度,并取得较高的清晰度。
如图1及图4所示,为将上述抗眩膜1应用于偏光板3,此偏光板3包括有偏光组件31、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第二透明基材薄膜32b及抗眩膜1。
偏光组件31的材质为聚乙烯醇(PVA;Polyvinylalcohol),第一、第二透明基材薄膜32a、32b的材质为三醋酸纤维素(TAC),且第一、第二透明基材薄膜32a、32b分别贴合于偏光组件31的两面,而抗眩膜1则涂布于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的另一面。
同于上述,抗眩膜1亦包括有透光树脂层11、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且主要是将抗眩膜1涂布于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的表面,以使内部光源透过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射出的光线与外部入射至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的光线,得以被抗眩膜1扩散(内部光源扩散及外部光线扩散),因而在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而增加可视性,并由于抗眩膜1具有降低反射率的效果,使镜面反射干扰效果降低,且增加对比。
透光树脂层11由一种光固化树脂(如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其光线穿透率高,将其与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均匀混合涂布至基材2后,借由光固化反应,将透光树脂层11固化,而达到硬化处理的效果,并固定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的位置。而其间尚须使用到均质化的步骤,以均匀分散各个第一透光微粒12,降低抗眩膜1表面的粗糙度及表面微粒分布不均的现象,当然各个第二透光微粒13亦会被均匀分散。
第一透光微粒12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同,并为纳米级微粒(粒径介于9~500纳米),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及可控制涂布表面有均匀性质。
第二透光微粒13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异,且其粒径大于第一透光微粒12(第二透光微粒13的粒径介于1~10微米,较佳值介于1~5微米,而折射率介于1.50~1.65),因而可借由其重量而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并将第一透光微粒12顶至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甚或是与第一透光微粒12相邻。
相同地,如图2所示,借由上述组成,在光线入射抗眩膜1时,因第一透光微粒12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表面所造成的凹凸,也就会将光线扩散(外部光线扩散),并由于第一透光微粒12为纳米级微粒,所以抗眩膜1表面的起伏小,使得外部扩散角度小,而增加影像清晰度;如图3所示,在光线经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射至抗眩膜1时,因第二透光微粒13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内部,且第二透光微粒13与透光树脂层11的折射率相异,所以光线会被扩散(内部光源扩散),至于位于透光树脂层11内部的第一透光微粒12,则因为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同,所以不会使光线扩散。
如图1及图5所示,为将上述抗眩膜1应用于显示装置4,此显示装置4包括有液晶面板41及背光模块42。
液晶面板41包括有液晶层411及偏光板3a、3b(其材质为聚乙烯醇(PVA;Polyvinylalcohol)),液晶层411被偏光板3a、3b夹置,且偏光板3a涂布有抗眩膜1,同于上述,抗眩膜1包括透光树脂层11、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且主要是将抗眩膜1涂布于偏光板3a的表面(其表面可有第一透明基材薄膜32a,其材质为三醋酸纤维素(TAC),图中未示),以使内部光源透过偏光板3a射出的光线与外部光线入射至偏光板3a的光线,得以被抗眩膜1扩散(内部光源扩散及外部光线扩散),因而在目视时不致感到刺眼,而增加可视性,并可借由一次涂布,在两种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造成光干涉现象造成降低反射率的效果,使本发明的抗眩膜除抗眩功能外同时具有降低反射率的效果。
透光树脂层11由一种光固化树脂(如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其光线穿透率高,将其与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均匀混合涂布至基材2后,借由光固化反应,将透光树脂层11固化,而达到硬化处理的效果,并固定第一透光微粒12及第二透光微粒13的位置。而其间尚须使用到均质化的步骤,以均匀分散各个第一透光微粒12,降低抗眩膜1表面的粗糙度及表面微粒分布不均的现象,当然各个第二透光微粒13亦会被均匀分散。
第一透光微粒12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同,并为纳米级微粒(粒径介于9~500纳米),以增加第一透光微粒的分散性及可控制性。
第二透光微粒13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11相异,且其粒径大于第一透光微粒12(第二透光微粒13的粒径介于1~10微米,较佳值介于1~5微米,而折射率介于1.50~1.65),因而可借由其重量而散布于透光树脂层11的内部,并将第一透光微粒12顶至透光树脂层11的表面,甚或是与第一透光微粒12相邻。
至于背光模块42设于液晶面板41的一面,并远离偏光板3a。
同样地,如图2及图3所示,借由上述组成,可使内、外部光线被扩散,而增加可视性,并具有降低反射率的效果,使镜面反射干扰效果降低,且增加对比。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眩膜,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该抗眩膜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层,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微粒,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且该透光树脂层、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可借由一次涂布,而在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下造成光干涉现象,以降低反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膜,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粒径介于1~5微米,且折射率介于1.50~1.6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眩膜,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光固化树脂组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抗眩膜,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
5.一种偏光板,可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该偏光板包括有一偏光组件;一第一透明基材薄膜,其一面贴合于该偏光组件的一面;一抗眩膜,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层,涂布于该第一透明基材薄膜的另一面,并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微粒,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及一第二透明基材薄膜,其一面贴合于该偏光组件的另一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明基材薄膜的材质为三醋酸纤维素。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明基材薄膜的材质为三醋酸纤维素。
8.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偏光组件的材质为聚乙烯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粒径介于1~5微米,且折射率介于1.50~1.65。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光固化树脂组成。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偏光板,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
12.一种显示装置,可用以防止目视时的光眩,其包括有一背光模块,用以提供光线;及一液晶面板,设于该背光模块的一面,包括有一液晶层及夹置该液晶层的两偏光板,其一该偏光板涂布有一抗眩膜,且涂布该抗眩膜的该偏光板远离该背光模块,而该抗眩膜包括一透光树脂层,可供光线穿透;多个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及内部,且具有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同的折射率,其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微粒,且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表面的该第一透光微粒,会将外部光线扩散,且因该第一透光微粒的纳米级粒径而具有良好分散性,及可控制该透光树脂层的表面有良好的粒子分布,以降低表面粗糙度,使外部大角度扩散减少,造成清晰度上升并同时有降低镜面反射的效果,而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内部的该第一透光微粒,因其折射率相同于该透光树脂,光线不会被扩散;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粒径介于1~10微米,且其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层相异,以使光线扩散,且该透光树脂层、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可借由一次涂布于涂布有该抗眩膜的该偏光板,而在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下造成光干涉现象,以降低反射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粒径介于1~5微米,且折射率介于1.50~1.65。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光固化树脂组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
16.一种抗眩胶,其包括有一透光树脂、多个第一透光微粒及多个第二透光微粒,其中该第一透光微粒与该第二透光微粒散布于该透光树脂中,且该第一透光微粒的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相同,并为粒径介于9~500纳米的硅石微粒,而该第二透光微粒的折射率与该透光树脂相异,并为粒径介于1~10微米的微粒。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抗眩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光微粒的粒径介于1~5微米,且折射率介于1.50~1.65。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抗眩胶,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是由光固化树脂组成。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抗眩胶,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树脂层是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抗眩膜,应用于偏光板及显示器,此抗眩膜包括有透光树脂层、第一透光微粒及第二透光微粒,第一透光微粒散布于透光树脂层的表面,粒径为纳米级,而粒径介于9至500纳米之间,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相同,纳米级粒子致使表面精细化,降低因表面粗糙使起伏过大而造成之大角度扩散,此大角度扩散易造成清晰度下降,至于第二透光微粒则散布于透光树脂层的内部,其折射率与透光树脂层相异,因此,透过第一透光微粒与第二透光微粒分别将外、内部光线扩散,使得目视时因光线被扩散而不致感到刺眼,且此抗眩膜同时具有高透过及高清晰度,并可借由一次涂布,在两种透光微粒的双层结构分布造成光干涉现象,而同时兼具降低反射率的效果。
文档编号G02B1/04GK1503009SQ0214906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20日
发明者简榕震, 赖大王, 王伯萍, 陈宏祺 申请人:力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