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1751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工厂操作间,行车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工具,行车操作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吊装物品的精准放置和物品吊装的操作效率;一般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的提升都是通过师傅培训和长时间的经验的累积来实现的,不但花费的时间周期长,而且成本高,不利于压缩企业的经营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行车操作培训没有有效的训练工具这一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训练高效的行车操作训练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前端设有起点、过渡点和终点,所述起点、过渡点与终点三者呈三角形布置且起点设在前部,过渡点与终点并排设在后部;在过渡点与终点的后部等间距的设有三排障碍杆,每排障碍杆均是由三根等间距设置的障碍杆组成。
[000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过渡点及终点与第一排障碍杆之间的距离为3000mm,每排障碍杆相互之间间距为2000mm,单排障碍杆中的障碍杆与障碍杆之间间距为900mm。
[000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起点、过渡点及终点均是由内环、中环和外环三环相套而组成。
[0007]本实用新型的训练操作原理:训练时,操作行车吊起物体从起点吊至过渡点,再从过渡点运行,吊着物体相继绕行穿过障碍杆,最终回到终点并将物体准确的放置在终点上,如此反复操作训练;由于起点、过渡点及终点是由内环、中环和外环组成,物体吊装过程中越不碰到障碍杆并且最终放置越靠近内环表明操作训练的越熟练,以此来训练提高操作人员的行车操作技能。
[0008]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训练高效实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1 一底板,2—起点,3—过渡点,4一障碍杆,5—终点,6 —内环,7 —中环,8—外环,图中箭头运行方向为吊装物体运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具有底板1,所述底板的前端设有起点2、过渡点3和终点5,所述起点、过渡点与终点三者呈三角形布置且起点设在前部,过渡点与终点并排设在后部;在过渡点与终点的后部等间距的设有三排障碍杆4,每排障碍杆均是由三根等间距设置的障碍杆组成。
[0012]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点及终点与第一排障碍杆之间的距离为3000mm,每排障碍杆相互之间间距为2000mm,单排障碍杆中的障碍杆4与障碍杆之间间距为900mm。
[0013]本实施例中所述起点、过渡点及终点均是由内环6、中环7和外环8三环相套而组成。
[0014]本实用新型的训练操作原理:训练时,操作行车吊起物体从起点2吊至过渡点3,再从过渡点运行,吊着物体相继绕行穿过障碍杆4,最终回到终点5并将物体准确的放置在终点上,如此反复操作训练;由于起点、过渡点及终点是由内环、中环和外环组成,物体吊装过程中越不碰到障碍杆并且最终放置越靠近内环表明操作训练的越熟练,以此来训练提高操作人员的行车操作技能。
【主权项】
1.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前端设有起点、过渡点和终点,所述起点、过渡点与终点三者呈三角形布置且起点设在前部,过渡点与终点并排设在后部;在过渡点与终点的后部等间距的设有三排障碍杆,每排障碍杆均是由三根等间距设置的障碍杆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点及终点与第一排障碍杆之间的距离为3000mm,每排障碍杆相互之间间距为2000mm,单排障碍杆中的障碍杆与障碍杆之间间距为9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点、过渡点及终点均是由内环、中环和外环三环相套而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行车操作训练装置,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前端设有起点、过渡点和终点,所述起点、过渡点与终点三者呈三角形布置且起点设在前部,过渡点与终点并排设在后部;在过渡点与终点的后部等间距的设有三排障碍杆,每排障碍杆均是由三根等间距设置的障碍杆组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训练高效实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IPC分类】G09B9/00
【公开号】CN204926586
【申请号】CN201520707661
【发明人】吴仲青
【申请人】湖北鸿路钢结构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