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及具有该滑架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以及具有该滑架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所述 滑架装置通过喷墨式的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出光固化型的油墨,并向着落在记录介质上的 油墨照射光而进行固化,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具有滑架,其搭载有多个喷墨记录头以及一对 扫描型紫外线照射装置;移动机构(电动机等),其使滑架沿着导轨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 非扫描型紫外线照射装置,其接近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并向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照射 紫外线,该喷墨记录装置在使滑架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同时,从喷墨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 出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从而形成图像(参照专利文献1)。该喷墨记录装置为,在滑架的 一侧端部搭载有多个记录头以及一对扫描型紫外线照射装置,而另一侧端部被支承在导轨 上,从而能够沿着导轨进行往复移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85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喷墨记录装置中,滑架(滑架装置)的重心位于配置有喷墨头(记录 头)以及扫描型紫外线照射装置(光固化单元)的部分。也就是说,由于滑架装置在从重 心离开的位置处,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在导轨上,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开始沿着导轨 进行移动时(以及移动停止时),由于惯性滑架装置的自由端一侧产生振动,从而导致从记 录头所喷出的油墨的着落位置产生偏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移动时的振动从而防止所喷出的光固化型 油墨的着落位置的偏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以及具有该滑架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相对于记录介质而沿着相互平行设置的第 1引导轴以及第2引导轴移动的同时,喷出光固化型的油墨并对所喷出的油墨进行光固化, 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所需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头组件,其具有向记录介质喷出 油墨的记录头,以及搭载记录头的记录滑架;光固化组件,其具有对记录介质上的油墨进行 光固化的多个光固化单元,以及搭载多个光固化单元的光固化滑架;滑架基座,其以滑动自 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1引导轴上;支承框架,其一端被固定在滑架基座上,另一端以滑动自 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2引导轴上,其中,记录头组件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在滑架基座上。此时,优选为,记录头组件以及光固化组件被配置在第1引导轴和第2引导轴之间。另外,优选为,具有多个记录头,且多个记录头被划分为多个记录部而被搭载在记 录滑架上,并且,多个记录部在从第1引导轴离开的方向上,以记录头的搭载数量从多到少 的顺序被配置。根据这些结构,记录头组件以悬臂支承的方式被支承在,两端被支承的滑架基座 上。即,能够将滑架装置整体的重量分散支承在第1引导轴以及第2引导轴上。由此,作为 滑架装置整体,在移动开始时以及移动停止时不会发生振动而能够维持稳定的状态,从而 能够使移动稳定。另外,通过悬臂支承记录头组件,从而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进行记录头组件所特 有的间隙调节和平行度调节。而且,由于记录头组件的记录头搭载数量较多的记录部被设 置在第1引导轴一侧,因此能够进行受惯性影响较小的稳定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移 动开始以及停止时的惯性而产生的振动。由此,由于能够抑制记录滑架(多个记录部)的晃 动和越程,从而油墨向记录介质上的着落位置不会产生偏差,因此能够形成高精度的图像。此时,优选为,多个光固化单元被配置成,位于各记录部的移动方向两外侧。根据该结构,在滑架装置(各记录部)进行往复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在前进移动时 刚喷出油墨之后,便通过光固化单元对该油墨进行光固化。另外,也能够在前进移动时仅进 行油墨的喷出,而在返回移动时进行光固化。由此,能够灵活地控制距油墨的光固化的时 间,从而能够任意地设定所形成的图像的表面粗糙度。另外,在油墨刚着落在记录介质上之 后便进行光固化时,表面将变得粗糙。另外,此时优选为,各个光固化单元使油墨半固化为表面固化状态,光固化组件进 一步具有被搭载在光固化滑架上,并对半固化后的油墨进行全固化的全固化单元。根据该结构,首先,通过对油墨进行半固化,从而能够控制记录介质上的油墨滴的 润湿扩散的程度。另外,由于记录介质上的油墨为半固化状态,因此用于全固化的光照射用 较短时间就足够。另外,通过使全固化单元可动,而能够由小型的构件构成全固化单元,并 能够切实地将所形成(描绘)的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此时,优选为,还具有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滑架基座和记录头组件 之间,用于调节记录头组件相对于记录介质的间隙;平行度调节单元,其调节记录头组件相 对于记录介质的平行度。根据该结构,通过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能够根据记录介质的厚度等,适当变更各 记录头和记录介质之间的间隙。另外,通过平行度调节单元,能够将被搭载在记录头组件上 的各个记录头维持平行,且能够使每个记录头的平行度均等。由此,由于各个记录头以适当 的间隙平行地面对记录介质,因此能够进行最佳的油墨喷出,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上形成 高精度的图像。此时,优选为,光固化组件,通过分布在光固化组件的整个区域内的多个支柱部 件,而被悬挂支承在支承框架上。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由于各个光固化单元(以及全固化单元)产生的热量,而导 致光固化滑架发生形变(热变形)的现象。因此,优选为,各个支柱部件被设置在各个光固 化单元等的附近。由此,各个光固化单元等以适当的状态被稳定地保持在光固化滑架上,而 能够向记录介质上的油墨照射规定的光,从而能够切实地对记录介质上的油墨进行固化。
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移动 单元,其使滑架装置沿着第1引导轴以及第2引导轴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使记录介质在 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根据该结构,由于搭载有能够防止由于移动开始时以及移动停止时的惯性而产生 的振动的滑架装置,因此抑制记录滑架的晃动和越程,从而能够形成油墨向记录介质上的 着落位置没有偏差的高精度的图像。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 的俯视图(a)以及侧视图(b)。图2为滑架装置的俯视图(a)以及侧视图(b)。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滑架装置的记录头组件以及光固化组件的俯视图。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记录头的外内立体图。图5为记录滑架以及滑架基座的主视图(a)以及侧视图(b)。图6为滑架装置的俯视图(a)、侧视图(b)以及光间隙调节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C)。图7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的流程图。图8为模式化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形成可视图像、非可视 图像以及外涂层的情况的说明图(侧视图)。图9为模式化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形成可视图像、非可视 图像以及外涂层的情况的说明图(俯视图)。符号说明1 喷墨记录装置;2 滑架装置;3 移动单元;13 第1引导轴;14 第2引导轴; 21 记录头组件;22 光固化组件;23 滑架基座;24 支承框架;25 支柱部件;26 记录头 间隙调节单元;27 平行度调节单元;28 光间隙调节单元;30 记录头;31 第1记录部; 31a 第1有色记录头;31b 第1无色记录头;32 第2记录部;32a 第2记录头;33 记录滑 架;41 第1半固化部;42 第2半固化部;43 全固化单元;44 光固化滑架;W 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该喷墨记 录装置,在由记录头向记录介质喷出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之后,由紫外线照射器照射紫外线, 并对着落在记录介质上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进行固化,从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描绘)图像。(第1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喷墨记录装置1在装置外壳(图示省略)内具有滑架装置2,其分 别搭载有具备多个喷墨式的记录头30的记录头组件21以及光固化组件22 ;移动单元3,其 使滑架装置2以及记录介质W进行相对移动;介质供给单元4,其安装有描绘前的记录介质 W;油墨供给单元5,其向多个记录头30供给多种颜色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以下,称为“油 墨”);控制单元6,其对喷墨记录装置1的图像的形成处理进行控制。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滑架装置2的起始位置H—侧(在图1(a)中为下侧), 配置有用于防止各个记录头30的喷嘴堵塞等的维护单元。在该维护单元中具有密封各个 记录头30的喷嘴形成面的封盖组件、从各个记录头30强制抽吸油墨的抽吸组件、和擦拭各 个记录头30的喷嘴孔36的形成面的擦拭组件。如图1所示,移动单元3具有记录头移动机构11,其使滑架装置2在主扫描方向 (以下,称为“X轴方向”。)上移动;介质输送机构12,其使记录介质W在副扫描方向(以 下,称为“Y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将记录介质W输送至面对滑架装置2的位置(描绘区 域 DA)。记录头移动机构11具有第1引导轴13以及第2引导轴14,其以使滑架装置2在 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对滑架装置2进行支承;伺服电动机15,其作为使滑架装置2移 动的驱动源;带传动机构16,其将伺服电动机1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滑架装置2,从而使滑架 装置2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带传动机构16具有主动皮带轮16a,其被连接于伺服电动机15并配置在X轴 方向的一侧端部上;从动皮带轮16b,其配置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端部上;无端的正时皮带 16c,其架设在主动皮带轮16a以及从动皮带轮16b之间。在正时皮带16c的一处,经由后 文叙述的皮带固定部62而连接有滑架装置2的基部,且在伺服电动机15进行正反旋转时, 滑架装置2将通过正时皮带16c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第1引导轴13为,上部形成为截面呈半圆形的轴,且被配置成,在描绘区域DA的 Y轴方向的上游一侧,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横跨被供给至描绘区域DA的记录介质W。 虽然在图示中省略了,但第1引导轴13在其延伸方向上,被多个支承部件支承在装置框架 (图示省略)上,从而防止上下方向的挠曲。同样地,第2引导轴14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的 轴,并被配置成,在描绘区域DA的Y轴方向的下游一侧,平行于第1引导轴13。第1引导 轴13以及第2引导轴14的长度按照能够供给的记录介质W的最大宽度而被设定。并且, 滑架装置2的基部一侧被第1引导轴13支承,前端一侧被第2引导轴14支承,且被这些第 1引导轴13以及第2引导轴14引导,从而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伺服电动机15为,能够控制滑架装置2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构件,并在滑架装 置2的起始位置H的相反一侧(在图1(a)中为上侧),被配置成将驱动轴朝向Y轴方向的 上游一侧。通过伺服电动机15的正反旋转驱动,滑架装置2通过正时皮带16c而沿着第1 引导轴13以及第2引导轴14进行往复移动。并且,伺服电动机15进行控制,以使沿X轴 方向在记录介质W上(描绘区域DA)进行移动的滑架装置2成为勻速。介质输送机构12具有压印板17,其从背面(非记录面)一侧支承记录介质W;输 送辊18,其接触记录介质W的背面,并沿Y轴方向输送记录介质W ;介质按压辊19 (参照图 1(b)),其隔着记录介质W而与输送辊18相对置;输送电动机(图示省略),其转动输送辊 18而间歇性地输送记录介质W。另外,以记录头30的喷嘴列NL(参照图4(b))的长度尺寸 为一个间距而间歇性输送记录介质W。在压印板17的表面上,朝向背面贯穿形成有呈矩阵形状(或者交错状)的多个小 孔(图示省略),而在压印板17的下侧设置有抽吸风扇(图示省略)。通过旋转驱动该抽 吸风扇,使吸引力通过多个小孔作用于压印板17上的记录介质W,从而记录介质W以均勻的 平面度而被定位并固定在压印板17上。由此,由于可对没有歪斜的记录介质W进行描绘处理,因此能够形成油墨着落位置不发生偏离的高精度的图像。输送辊18以及介质按压辊19位于第1引导轴13的下方,即描绘区域DA的Y轴 方向的上游一侧。介质按压辊19为,随着通过输送辊18的旋转进行的记录介质W的输送 而旋转的从动辊,并从上方压紧输送辊18上的记录介质W。S卩,输送辊18以及介质按压辊 19,构成了分别由驱动辊和从动辊所组成的夹持辊,并在滑架装置2移动停止时输送记录 介质W。另外,也可以在压印板17的下游一侧设置滑动旋转的同时输送记录介质W的排纸 棍。介质供给单元4安装有供描绘的记录介质W,而成为记录介质W的供给源。作为被 用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介质W的方式,可以采用圆筒状或切割成片状等各种方式,特别是, 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对于前者的记录介质W,通过辊对辊的方式进行供纸,对于后者的记录 介质W,通过供纸辊而从纸张盒一张一张地进行供纸。另外,记录介质W能够应用由纸(普 通纸、光面纸等)、布(无纺布)、树脂、金属、玻璃等的材质构成的介质。油墨供给单元5由分别封入有有色或无色的油墨的多个油墨包如构成,各个油墨 包如通过油墨供给流道(图示省略)而与各个记录头30相连接。通过从外侧对各个油墨 包fe进行加压(大气压),从而各种颜色的油墨通过各个油墨供给流道而被供给至各个记 录头30。另外,各个油墨供给流道以及各个记录头30,被用于对流过各个油墨供给流道的 油墨进行加热的薄膜加热器(图示省略)所覆盖。通过由薄膜加热器进行加热,各种颜色 的油墨被调节成规定的粘度,再被输送至各个记录头30。另外,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作为聚合性化合物,并被大体分类为,含有自由基聚合性 化合物的自由基聚合系油墨、和含有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的阳离子聚合系油墨,但在本实 施方式中,可以采用任意一种。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为,青色 (C)、绛红色(M)、黄色(Y)、黑色(K)、橙色(Or)、绿色(Gr)、淡红色(LM)、淡青色(LC)、白色 (W)、无色(CL)等10种颜色,但颜色(色彩)以及颜色数量并不限定于此。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6,详细地对滑架装置2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滑架装置2 具有记录头组件21,其向记录介质W喷出油墨;光固化组件22,其对着落在记录介质W上 的油墨进行固化;滑架基座23,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1引导轴13上;支承框架 M,其被架设在第2引导轴14和滑架基座23上,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2引导轴 14上;多个支柱部件25,其用于将光固化组件22吊设在支承框架M上。该滑架装置2面 对被固定在压印板17上的记录介质W,在通过记录头移动机构11而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的同时,从记录头组件21向记录介质W喷出油墨,并通过光固化组件22对着落在记录介质 W上的油墨进行固化。另外,滑架装置2具有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沈(参照图幻,其对记录头组件21和 记录介质W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平行度调节单元27 (参照图幻,其对记录头组件21的侧 倾角(和记录介质W之间的平行度)进行调节;光间隙调节单元观(参照图6),对光固化 组件22和记录介质W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如图2以及图3所示,记录头组件21具有第1记录部31,其具备多个向记录介 质W喷出有色以及无色的油墨的记录头30 ;第2记录部32,其具备一个向记录介质W喷出 任意油墨的记录头30 (第2记录头32a);记录滑架33,在Y轴方向上分组搭载第1记录部 31以及第2记录部32。
如图4所示,记录头30为,以所谓的喷墨方式喷出油墨的构件,且具有被连接于 上述油墨供给流道,并用于供给油墨的泵部34 ;和与泵部34相连接的喷嘴板35。在喷嘴板 35的喷嘴面上,相互平行地并列设置有两列喷嘴列NL,而各个喷嘴列NL由以等间距排列的 多个喷嘴孔36构成。而且,喷嘴列NL的数量以及喷嘴孔36的数量为任意。另外,泵部34 以与各列的喷嘴列NL相对应的形式,而被形成为双联式。在记录头30上,通过挠性带状电 缆(图示省略)而与上述控制单元6相连接,通过从控制单元6所输出的驱动波形被施加 在泵部34的压电元件(图示省略)上,从而使油墨从各个喷嘴孔36喷出。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1记录部31被构成为,将喷嘴列NL朝向Y轴方向,且10 个记录头30以在X轴方向上等间隔排成一列的状态,被固定在第1记录头板37a上。被搭 载在第1记录部31上的10个记录头30在X轴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喷出有色(C、M、Y、K、 Or、Gr、LM、LC、W)的油墨的多个第1有色记录头31a,和喷出无色(CL)的油墨的单一的第 1无色记录头31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3中从上端起,(、]\^、1(、01~、61~、01儿(、1、(^的 油墨被导入(供给)至记录头30 (各个第1有色记录头31a以及第1无色记录头31b)中, 从而各个记录头30喷出各种颜色的油墨。而且,记录头30的个数为任意,另外,所供给的 油墨的颜色的顺序也为任意。另一方面,第2记录部32被构成为,将喷嘴列NL朝向Y轴方向,且单一的记录头 30 (以下,称为第2记录头32a。)被固定在第2记录头板38a上。在第2记录头32a中,供 给有无色(CL)的油墨。另外,第2记录头32a的个数为任意。但是,虽然详细内容在后文 叙述,但在考虑到记录滑架33的悬臂支承和墨雾产生的抑制等时,优选为,少于向第1记录 部31搭载的搭载个数,最优为一个或者两个。另外,虽然被供给至第2记录头32a中的无 色的油墨,采用与被供给至第1无色记录头31b中的油墨相同的油墨,但也可以采用粘性、 固化特性以及固化时的光泽等分别不同的油墨。记录滑架33由以下构件一体形成,即,被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有长边的长方形 的第1记录头保持部37,被形成为小于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的长方形的第2记录头保持部 38,和被立设在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的X轴方向两端上的一对立设部39 (参照图幻。第2 记录头保持部38被形成为,朝向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的Y轴方向下游一侧从X轴方向中 央突出。即,在平面内,记录滑架33被形成为阶梯状。在第1记录头保持部37上,沿着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穿形成有第1记录头开 口 37b,该第1记录头开口 37b与将多个第1有色记录头31a以及第1无色记录头31b定 位并固定的第1记录头板37a相对。同样地,第2记录头保持部38中,沿着厚度方向贯穿 形成有第2记录头开口 38b,该第2记录头开口 38b与将第2记录头3 定位并固定的第2 记录头板38a相对。另外,在第1记录头开口 37b以及第2记录头开口 3 的附近,各立设 有1个(共3个)定位销P。通过各个定位销P嵌入第1记录头板37a以及第2记录头板 38a的定位孔(图示省略)中,从而第1记录头板37a相对于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第2记 录头板38a相对于第2记录头保持部38,分别以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横摆方向上被定 位的状态固定(3个螺栓固定)。以此种方式,第1记录部31和第2记录部32被分组搭载 在记录滑架33上,且各个记录头30的喷嘴板35 (的喷嘴面)与被输送到压印板17上的记 录介质W相对置。记录滑架33在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的Y轴方向上游一侧,以悬臂方式被支承在滑架基座23上,从而第2记录头保持部38的Y轴方向下游一侧成为自由端。即,在从第1 引导轴13离开的方向上,记录头30的搭载个数以由多到少的顺序被配置。以此种方式,通 过悬臂支承记录头组件21,从而能够高精度且容易地进行记录头组件21相对于对记录介 质W的间隙调节和平行度调节等的、记录头组件21特有的调节。而且,由于记录头30搭载 个数较多的记录部被设置在第1引导轴13 —侧,因此记录头组件21能够进行受惯性影响 较小的稳定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由于移动的开始以及停止时的惯性所带来的振动。由此, 由于能够抑制记录滑架33的晃动和越程,从而油墨向记录介质W上的着落位置不会产生偏 离,因此能够形成(描绘)高精度的图像。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光固化组件22具有第1半固化部41,其对第1记录部31 所喷出的油墨进行半固化;第2半固化部42,其对第2记录部32所喷出的油墨进行半固化; 全固化单元43,其对第1记录部31以及第2记录部32所喷出的油墨进行全固化;光固化 滑架44,其用于搭载第1半固化部41、第2半固化部42以及全固化单元43。第1半固化部41具有位于第1记录部31的X轴方向两端的一对第1半固化单元 45,随着向X轴方向的往复移动,而与从第1记录部31被喷出并着落在记录介质W上的各 个油墨滴相对。同样地,第2半固化部42具有位于第2记录部32的X轴方向两端的一对 第2半固化单元46,并与通过第2记录部32而着落在记录介质W上的各个油墨滴相对。通 过第1半固化部41以及第2半固化部42对着落在记录介质W上的油墨滴进行半固化,从 而抑制在记录介质W上油墨滴的润湿扩散并防止油墨滴在输送记录介质W时流出的情况。 由此,能够防止在记录介质W上油墨滴彼此混合(混色),且能够将各个油墨滴调整为一定 的大小。另外,在这里所说的半固化,意思为油墨滴中的局部固化,是指虽然部分固化但没 有完全固化的状态,且固化成,着落的油墨滴和邻接的油墨滴没有混合成视觉上有差别的 程度,且变为平滑,从而使表面具有某种程度光泽性的状态。在这里,从第2记录部3 被喷出的无色的油墨滴不会从其表面固化至内侧较深 位置,而润湿扩散,从而能够形成具有光滑表面的外涂层D3(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另 外,由第2半固化部42所照射的紫外线的辐射照度优选为,根据从第2记录头3 被喷出 的油墨的固化特性而适当变更。全固化单元43位于第2记录部32的Y轴方向下游,并随着向X轴方向的往复移 动,而与通过第1半固化部41以及第2半固化部42进行了半固化的各个油墨滴相对。全 固化单元43使着落的油墨滴的内部完全光固化,从而定影在记录介质W上。因此,全固化 单元43的辐射照度(照度)被设定为,高(强)于第1半固化部41以及第2半固化部42。 全固化单元43被设置在滑架装置2的最下游一侧,从而在由第1记录部31以及第2记录 部32进行了图像的描绘之后,对形成该图像的油墨滴进行全固化。另外,由于记录介质W 上的油墨滴已经被半固化,因此能够以输出功率相对较低的小型且轻量的构件构成全固化 单元43。各个第1半固化单元45、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以及全固化单元43为大致相同 的结构,分别具有由照射紫外线的多个LED(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构成的 光照射部51,和用于冷却光照射部51的冷却部52。光照射部51为,多个芯片型的紫外线 LED配置成矩阵形状(或交错状)的所谓的LED阵列,作为整体而构成面光源。另外,各个 第1半固化单元45、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以及全固化单元43,具有和记录头30的喷嘴列NL的长度大致相同长度的宽度(Y轴方向上的长度),且其X轴方向上的长度被设计成, 通过和X轴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而能够获得规定的辐射照度。冷却部52具有在光照射部51的上表面上集中的散热器53,和朝向散热器53吹 风(空气)的冷却风扇M。散热器53为所谓的散热片型构件,立设的多个散热片53a分别 朝向X轴方向延伸,并在Y轴方向上等间隔配置。该散热器53由盖5 所覆盖,并在形成 于盖53b的上表面上的开口部分处固定有冷却风扇M。冷却风扇M分别位于记录头组件 21 一侧,而由各个冷却风扇M所吹出的空气,在从散热器53的散热片53a吸热的同时,沿 着散热片51a被排出(排热)至外部。由于由各个光照射部51所产生的热量被有效地排 出,因此防止由于热量而导致的光照射部51的发光性能降低的现象,从而能够稳定地对油 墨进行光固化。另外,虽然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但来自冷却风扇M的排气(排热),被立 设在光固化滑架44的记录滑架33 —侧的肋部58遮挡。光固化滑架44具有对称地位于记录滑架33的X轴方向两侧的一对滑架侧部55, 和用于连接一对滑架侧部阳的滑架连接部56。由于光固化滑架44由适当配置了加固肋部 的树脂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在维持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轻量且便宜地构成,而且,也能够抑 制在光固化滑架44内的热量的传播。各个滑架侧部55具有对第1半固化单元45和第2半固化单元46进行保持的两个 保持部57。两个保持部57分别被形成为长方形,并由拐角部分59连接。S卩,滑架侧部55 被形成为阶梯状。并且,一对滑架侧部阳在平面内,以从X轴方向两侧夹持记录滑架33的 方式对称配置,且在Y轴方向下游一侧由滑架连接部56连接。另外,滑架连接部56也被形 成为长方形,并用于对全固化单元43进行保持。因此,被搭载在记录滑架33上的第1记录 部31以及第2记录部32,和被搭载在光固化滑架44上的全固化单元43,朝向Y轴方向排 列在X轴方向中央。即,从Y轴方向上游一侧,在同一中心线上依次排列有第1记录部31、 第2记录部32以及全固化单元43。因此,能够构成在X轴方向上的重量平衡良好的滑架装 置2,且能够使滑架装置2相对于记录介质W的宽度,以最短距离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 由此,滑架装置2能够在X轴方向上进行稳定的移动,且能够抑制滑架装置2的大型化。另外,在从记录头30喷出油墨时所产生的墨雾(雾状的油墨),多数产生于搭载有 更多的记录头30的第1记录部3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全固化单元43被设置在隔着 第2记录部32而从第1记录部31离开的位置上。即,全固化单元43被设置在,从产生较 多墨雾的产生源离开的位置且从沿Y轴方向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墨雾附着在全固 化单元43上的风险。由此,可适当地防止全固化单元43的发光性能(辐射照度)的降低, 而能够切实地对记录介质W上的油墨进行全固化,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油墨未固化而 产生的描绘不良。另外,由于第2记录部32的墨雾的产生源较少(单一的第2记录头32a),因此,墨 雾附着在位于其Y轴方向下游一侧的全固化单元43上的可能性降低。并且,由于如上文叙 述向第2记录头3 供给无色的油墨,因此所产生的墨雾为无色的墨雾。由于无色的墨雾 不会遮挡光线(紫外线),因此即使在全固化单元43上附着有墨雾,也不会导致紫外线照射 量的降低(或者能够将照射量的降低限制在最小限度)。由此,能够长时间良好地维持全固 化单元43的发光性能,从而能够降低维护(擦拭、清洗)的频度。另外,在各个保持部57中,与记录滑架33对置的边(面)上,立设有垂直立设于保持部57上的肋部58 (参照图3)。该肋部58增加光固化滑架44的结构上的强度,且作为 屏障壁而发挥作用,从而遮断由被搭载在各个保持部57上的第1半固化单元45或者第2 半固化单元46的冷却部52所产生的排热。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各个记录头30 (各个第1 有色记录头31a、第1无色记录头31b以及第2记录头32a)、各个第1半固化单元45以及 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由于热量而导致的性能降低。光固化滑架44被配置为,距记录滑架33的外侧存在规定的间隙,且光固化滑架44 和记录滑架33相互对置的边(面)形成为互补。也就是说,光固化滑架44从Y轴方向下 游一侧覆盖记录滑架33,而形成为“V”字型的阶梯状,总体来看,记录滑架33和光固化滑 架44被构成为,以将一边添加在滑架基座23 (或者第1引导轴1 上的方式而配置的三角 形(参照图1以及图幻。以此种方式,由于记录滑架33和光固化滑架44被配置成,没有 接触而物理性地被分离,因此由被搭载在光固化滑架44上的第1半固化部41、第2半固化 部42以及全固化单元43所产生的热量,不会传播至记录滑架33 (以及各个记录头30)。因 此,能够防止由于热量的影响,而发生各个油墨的喷出量的变化或记录滑架33的形变等现 象。由此,能够防止在记录介质W上各个油墨的着落位置发生偏移等的问题,从而能够进行 高精度的油墨的喷出。另外,光固化滑架44(光固化组件2 通过分布在光固化组件22的 整个区域上的多根支柱部件25,而被悬挂支承在支承框架M上,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另外,由于光固化滑架44(滑架侧部55)的保持部57和保持部57由拐角部分59 连接,因此保持部57相互之间的导热面积非常小,从而也能够抑制保持部57相互之间的热 量的传播。由此,由于能够排除第1半固化部41、第2半固化部42以及全固化单元43相互 之间的热量影响,因此各个光固化单元的发光性能不会降低。因此,可良好地进行油墨的固 化,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图像的描绘品质。如图2以及图5所示,滑架基座23为树脂制的部件,并具有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 第1引导轴13卡合的轴卡合部61,夹紧并固定正时皮带16c的皮带固定部62,和悬臂支承 记录头组件21的悬臂支承机构63。轴卡合部61凹陷大致圆形以设置成与第1引导轴13 (半圆形轴)互补的形状,并 相对于第1引导轴13从上方覆盖而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进行卡合(参照图2(b))。另外,皮 带固定部62在滑架基座23的X轴方向中央,向Y轴方向上游一侧突出设置,并夹持正时皮 带16c (参照图1(a))。并且,滑架装置2通过伺服电动机15的驱动,从而以被正时皮带16c 牵拉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另外,如图5所示,悬臂支承机构63在Y轴方向下游一侧,以悬臂的方式对记录头 组件21进行支承。悬臂支承机构63具有向上方拉升记录头组件21的一对拉升弹簧64, 和向滑架基座23 —侧牵引记录头组件21的一对第1牵引弹簧65以及一对第2牵引弹簧 66。—对拉升弹簧64的一端分别与被设置在第1记录头保持部37的X轴方向两端的 挂钩卡合,而另一端分别与被突出设置在滑架基座23的X轴方向两端上的凸部卡合。另外, 一对第1牵引弹簧65的一端分别与被设置在立设部39的X轴方向两端的上端部上的挂钩 卡合,而另一端分别与被设置在滑架基座23的X轴方向两侧面上侧的挂钩卡合。同样地, 一对第2牵引弹簧66的一端分别与被设置在立设部39的X轴方向两端的下端部上的挂钩 卡合,而另一端分别与被设置在滑架基座23的X轴方向两侧面下侧的挂钩卡合。
并且,记录头组件21在被一对拉升弹簧64拉升的同时,被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 26(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按住(按下)。另外,记录头组件21在被一对第1牵引弹簧65 以及一对第2牵引弹簧66向Y轴方向上游一侧牵弓丨的同时,被平行度调节单元27 (详细内 容在后文叙述。)按住。由此,记录头组件21以悬臂状态被支承在滑架基座23上。另外, 进行记录头组件21 (记录滑架33)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调节的X轴牵引弹簧67,被设置在 图5(a)中左侧的拉升弹簧64的下侧。如图2所示,支承框架M具有一侧端部连接在滑架基座23的上端面上,并向Y 轴方向的下游一侧延伸的一对梁部件71 ;垂直并连接固定于各个梁部件71的上表面上的 横梁部件72;和被吊设在一对梁部件71的另一侧端部上的壁部件73。另外,在各个梁部 件71和壁部件73的上表面上,连接有一对斜撑74,从而增加支承框架M作为结构体的强 度。在壁部件73的Y轴方向下游一侧的表面上,可滚动地连接于第2引导轴14上的多个 (5个)辊子75,其在X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并旋转自如地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另外,梁 部件71、横梁部件72以及斜撑74由铝合金制的凹槽件构成,而壁部件73由树脂构成。另 外,梁部件71、横梁部件72以及斜撑74的配置数量为任意。多个G个)支柱部件25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横梁部件72的两端和各个梁部件71 的Y轴方向中央的略靠下游一侧,而向下方延伸的另一端连接于光固化滑架44上。S卩,通 过4个支柱部件25,光固化滑架44 (光固化组件22)以相对于支承框架M垂下的方式被 吊设。4个支柱部件25在各个第1半固化单元45和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的附近,分别 与光固化滑架44相连接。光固化滑架44通过4个支柱部件25而被支承在牢固的支承框 架M上,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各个第1半固化单元45以及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所 产生的热量,而导致光固化滑架44发生形变(热变形)的情况。由此,能够将光固化组件 22维持在所设定的平面度(形态)。另外,虽然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但在各个支柱部件25 上,构成有光间隙调节单元观。另外,支柱部件25的配置数量为任意。以此种方式,光固化组件22通过滑架基座23以及支承框架24(多个支柱部件 25),而以滑动自如的方式由第1引导轴13和第2引导轴14两端支承,记录头组件21以及 光固化组件22位于第1引导轴13和第2引导轴14之间(参照图1)。S卩,滑架装置2将全 部重量分散在第1引导轴13和第2引导轴14上从而被稳定地支承。由此,滑架装置2整 体在移动开始时以及移动停止时不会产生振动,从而维持稳定的状态,而能够向X轴方向 移动。另外,由于记录头组件21以及光固化组件22作为滑架装置2而被一体化,从而能 够同时在X轴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在同一次移动时连续进行图像的描绘动作和半固化动 作(以及全固化动作)。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图像的描绘以及固化。并且,由 于通过滑架装置2的移动,能够使记录头组件21和光固化组件22面对记录介质W的记录 面F整个区域(需要记录的全部区域),因此能够将记录头组件21和光固化组件22构成为 小型,从而能够使滑架装置2整体小型化。如图5所示,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沈具有调节齿轮82 (由行星齿轮构成的减速 齿轮系),其通过齿轮系81 (参照图1 (b))而与调节电动机(图示省略)相连接;间隙调节 轴83,由调节齿轮82将旋转传递至该间隙调节轴83 ;—对偏心凸轮84,被连接于间隙调节 轴83上。
在该间隙调节中,首先,当滑架装置2移动至起始位置H时,调节电动机的驱动轴 将与齿轮系81相连接,且齿轮系81将进行旋转,并与调节齿轮82卡合。并且,通过调节 电动机的驱动,从而各个偏心凸轮84通过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滑架基座23上的间 隙调节轴83而进行旋转。各个偏心凸轮84分别抵接于记录滑架33 (的第1记录头保持部 37)的各个立设部39的上端面上。因此,随着各个偏心凸轮84的旋转,记录滑架33 (记录 头组件21)将克服上述悬臂支承机构63的各个拉升弹簧64而被按下,或者被各个拉升弹 簧64拉起,从而进行上下移动(升降)。因此,能够根据记录介质W的厚度和种类(油墨渗 透或者不渗透等),而适当变更记录头组件21 (各个记录头30)和记录介质W之间的间隙。 由此,能够进行最适当的油墨的喷出,从而可在记录介质W上进行高精度的图像的描绘。另 外,也可以构成为,省略调节电动机而能够由手动进行调节,或者,还可以构成为,能够使各 个偏心凸轮84分别进行旋转,从而进行俯仰角的微调节。如图5所示,平行度调节单元27具有抵接于各个立设部39的Y轴方向上游一侧 (后侧)的偏心轴85。偏心轴85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滑架基座23上,且随着偏心 轴85的旋转,记录滑架33 (记录头组件21)将克服上述悬臂支承机构63的各个第1牵引 弹簧65以及各个第2牵引弹簧66而被压出,或者被各个第1牵引弹簧65以及各个第2牵 引弹簧66牵引,从而向侧倾方向进行旋转。以此种方式,能够将记录头组件21 (各个记录 头30)维持为平行,且能够使每个记录头30的平行度均等。由此,由于各个记录头30 (各 个第1有色记录头31a、第1无色记录头31b以及第2记录头32a)以适当的间隙平行地面 对记录介质W,从而能够进行最佳的油墨喷出。如图6所示,光间隙调节单元观具有两根调节旋转轴87,用于接受来自齿轮电 动机86的旋转;一对两组的小齿轮88,被连接在调节旋转轴87上;多个齿条89,与各个小 齿轮88卡合;多个引导机构(图示省略),维持各个齿条89和各个小齿轮88之间的卡合 状态,并引导上下移动(升降)。各个齿条89被形成在支承部件25上,而各个调节旋转轴87以相对于光固化滑架 44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参照图6(c))。在该光间隙调节中,当滑架装置2移动至起始 位置H时,各个齿轮电动机86的驱动轴将与各个调节旋转轴87相连接。并且,在Y轴方向 上游一侧沿X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小齿轮88 (参照图6 (a)),通过被连接在调节旋转轴87的 一端上的齿轮电动机86的驱动,而沿着各个齿条89进行旋转。在Y轴方向下游一侧沿X 轴方向排列的一对小齿轮88也是相同的。以此种方式,通过各个小齿轮88的旋转,从而光 固化滑架44沿着各个齿条89进行上下移动(升降)。因此,能够根据记录介质W的厚度和 种类,而适当地变更光固化组件22和记录介质W之间的间隙,并能够根据油墨的种类等和 记录介质W的种类等,而照射最适合的强度(辐射照度)的光,从而切实地对记录介质W上 的油墨滴进行固化。另外,可以将光间隙调节单元观设置在各个支柱部件25的上侧(或 者Z轴方向中间)。而且,可以构成为,省略调节旋转轴87,而使各个小齿轮88分别进行旋 转。另外,还可以将各个支柱部件25作为嵌套式滑动结构,而使内侧的支柱和外侧的支柱 螺合,从而通过旋转螺栓(丝杠机构)来进行升降,也可以使各个支柱部件25作为汽缸活 塞机构而进行滑动。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控制单元6 所控制的图像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被供给至第1记录部31中的、除去无色(CL)的油墨之外的9种颜色的有色油墨称为“第1有色油墨91”,将无色的油墨称为“第 1无色油墨92”。同样地,将被供给至第2记录部32中的无色的油墨称为“第2油墨93”。 并且,在第1记录部31的多个第1有色记录头31a中,供给有第1有色油墨91,而在第1无 色记录头31b中,供给有第1无色油墨92。另外,在第2记录部32的第2记录头32a中,供 给有无色的第2油墨93。并且,在图像形成的动作之前,滑架装置2先位于起始位置H,并 通过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沈、平行度调节单元27以及光间隙调节单元观,来进行相对于记 录介质W(的记录面F)的、记录头单元21 (各个记录头30)的间隙调节以及平行度调节、光 固化组件22的间隙调节。如图7所示,该图像形成方法具有图像形成工序Sl,喷出第1有色油墨91以及第 1无色油墨92而在记录介质W上形成可视图像D1,且形成非可视图像D2从而填充可视图 像Dl以外的部分;图像半固化工序S2,通过第1半固化部41而对构成可视图像Dl的第1 有色油墨91,以及构成非可视图像D2的第1无色油墨92进行半固化;外涂层形成工序S3, 喷出第2油墨93,从而在可视图像Dl上以及非可视图像D2上形成外涂层D3 ;第2半固化 工序S4,通过第2半固化部42而对构成外涂层D3的第2油墨93进行半固化;全固化工序 S5,通过全固化单元43而对可视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进行全固化。在图像形成工序Sl (图像形成动作)中,相对于被输送至与第1记录部31相对的 位置处的记录介质W,在使滑架装置2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同时,根据图像数据,从第1 记录部31喷出第1有色油墨91而形成(描绘)可视图像D1。与此同时,向图像数据中未 喷有第1有色油墨91的部分,即,可视图像Dl的背景部分喷出第1无色油墨92而描绘非 可视图像D2 (参照图8 (a))。以此种方式,形成有可视图像Dl和非可视图像D2的记录介质 W的记录面F,被第1有色油墨91以及第1无色油墨92完全填充(参照图9(a))。因此, 在记录介质W上,不会产生由于油墨的着落的有无而导致的凹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虽然在往复移动时(前进移动时以及返回移动时),由记录头组件21进行各个油墨的喷出 (描绘),但也可以仅在前进移动时或者返回移动时中的一方移动中进行描绘。在图像半固化工序S2 (图像半固化动作)中,在使滑架装置2沿X轴方向往复移 动的同时,对在图像形成工序Sl中着落在记录介质W上的第1有色油墨91以及第1无色 油墨92 (的油墨滴)进行半固化。例如,在滑架装置2前进移动时描绘可视图像Dl以及非 可视图像D2的情况下,在采用前进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在图8中为右侧)的第1半固化 单元45照射紫外线的同时,使第1半固化单元45进行移动(参照图8(b))。也就是说,能 够在第1有色油墨91以及第1无色油墨92刚被喷出之后,进行半固化。此时,由于能够随 着用于描绘的移动而连续地对记录介质W上的各个油墨滴进行半固化,因此能够在短时间 内形成(描绘以及半固化)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另外,还可以是,仅在前进移动时进行描绘,而在返回移动时通过返回移动方向的 下游一侧的第1半固化单元45进行半固化。此时,由于记录介质W上的各个油墨滴在被照 射紫外线之前需要花费时间,因此充分润湿扩散,而成为进一步抑制凹凸的平滑表面。以此 种方式,能够控制距第1有色油墨91以及第1无色油墨92的半固化的时间,从而能够任意 地设定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的各表面粗糙度。另外,由于通过进行半固化,不仅 防止各个油墨的混色,还使各个油墨滴的大小均勻化,因此能够抑制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 视图像D2的表面的凹凸,从而使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平坦。由此,能够在后续工序中形成平滑的外涂层D3。当图像形成工序Sl以及图像半固化工序S2结束时,通过介质输送机构12,记录介 质W的描绘有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的部分,将向Y轴方向下游一侧移动至面对 第2记录部32的位置,并再次被固定在压印板17上。并且,对于所描绘的可视图像Dl以 及非可视图像D2,进行接下来的外涂层形成工序S3。在外涂层形成工序S3 (外涂层形成动作)中,在使滑架装置2沿X轴方向往复移 动的同时,从第2记录部32喷出第2油墨93,从而形成用于保护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 像D2且增添光泽的透明的外涂层D3(参照图8(c))。如上文所述,记录介质W上(记录面 F)由被半固化的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完全填充,从而在记录介质W上,没有产 生由于油墨滴而导致的凹凸。由此,由于第2油墨93被喷出在没有凹凸的基底(可视图像 Dl以及非可视图像拟)上,因此能够形成没有凹凸的、具有良好光泽的外涂层D3。另外,虽 然与图像形成工序Sl同样地,外涂层形成工序S3也在往复移动时(前进移动时以及返回 移动时)进行第2油墨93的喷出,但也可以仅在前进移动时或者返回移动时中的一方移动 中进行外涂层形成动作。在第2半固化工序S4 (外涂层半固化动作)中,与图像半固化工序S2同样地,在使 滑架装置2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的同时,采用第2半固化单元46,对在外涂层形成工序S3 中着落在可视图像Dl上以及非可视图像D2上的第2油墨93进行半固化(参照图8 (d))。 由此,能够随着外涂层形成动作,连续或者间隔地进行第2油墨93的半固化,并能够调节外 涂层D3的表面粗糙度。另外,由于可视图像Dl (第1有色油墨91)以及非可视图像D2(第 1无色油墨92)处于半固化,因此不会导致第2油墨93混色。如上文所述,由于由第2半固化单元46照射的紫外线的辐射照度,被设定为低于 第1半固化单元45,因此在第2半固化工序S4中,第2油墨93的各个油墨滴在易于润湿扩 散的状态下进行半固化。由此,外涂层D3能够在可视图像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之上形成 无凹凸的光滑表面,并具有更加美丽的光泽。另外,可以构成为,通过控制紫外线的辐射照 度,而调节第2油墨93的润湿扩散,从而进行亚光调节(除去光泽)或者光泽调节(有光 泽)等任意的光泽调节。当外涂层形成工序S3以及第2半固化工序S4结束时,通过介质输送机构12,记录 介质W的形成有可视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的部分,将向Y轴方向下游一侧 移动至面对全固化单元43的位置,并再次被固定在压印板17上。并且,对于所形成的可视 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进行接下来的全固化工序S5。在全固化工序S5 (全固化动作)中,在使滑架装置2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的同时, 通过全固化单元43,对可视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进行全固化(参照图 8 (e))。此时,由于可视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已经被半固化,因此能够缩短 全固化动作所要花费的时间。另外,由于可视图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完全固 化,因此即使接连层叠描绘完成的记录介质W,描绘结果(图像)也不会坏损,也不会出现油 墨污点。另外,在进行外涂层形成工序S3以及第2半固化工序S4时,在Y轴方向上游一 侧,同时进行图像形成工序Sl以及图像半固化工序S2(参照图9(b))。同样地,在进行全固 化工序S5时,在Y轴方向上游一侧,分别同时进行外涂层形成工序S3以及第2半固化工序
15S4、图像形成工序Sl以及图像半固化工序S2(参照图9(c))。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 装置1中,能够在同一次主扫描(向X轴方向的移动)中,同时且连续地进行(1)可视图像 Dl以及非可视图像D2的描绘及其半固化;(2)外涂层D3的形成及其半固化;(3)可视图像 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的全固化。由此,能够有效地在记录介质W上形成可视图 像D1、非可视图像D2以及外涂层D3。另外,上述图像形成方法(的步骤)为一个示例,各个工序至少在滑架装置2的前 进移动或者返回移动的某一个行程中进行即可。例如,可以在前进移动滑架装置2时,进行 图像形成工序Si、图像半固化工序S2以及全固化工序S5,而在返回移动时进行外涂层形成 工序S3以及第2半固化工序S4。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滑架装置2在移动开始时以及移动停 止时的惯性而产生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记录滑架33 (各个记录头30)的晃动和越程,从而 形成各个油墨向记录介质W上的着落位置不存在偏差的高精度的画像。(第2实施方式)紫外线固化型油墨不仅根据所受到的紫外线的辐射照度(照度),还能够根据所 受到的紫外线的累积量(受到紫外线的时间)来控制其固化的程度。因此,可以通过使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在X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各个第1半固化 单元45 (小型化),从而对记录介质W上的第2油墨93缩短照射紫外线的时间。也就是说, 通过缩小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的光照射部51的面积,从而减少记录介质W上的第2油 墨93受到的紫外线的累积量。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2油墨93易于润湿扩散, 从而能够形成平滑的外涂层D3。另外,相反地,在第2油墨93的固化需要较高的辐射照度 时,可以使各个第2半固化单元46在X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各个第1半固化单元45 (光照射 部51的面积增大)。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相对于记录介质而沿着相互平行设置的第1引导 轴以及第2引导轴移动的同时,喷出光固化型的油墨并对所喷出的油墨进行光固化,从而 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所需图像,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头组件,其具有向所述记录介质喷出所述油墨的记录头,以及搭载所述记录头的 记录滑架;光固化组件,其具有对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进行光固化的多个光固化单元,以 及搭载所述多个光固化单元的光固化滑架;滑架基座,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第1引导轴上;支承框架,其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滑架基座上,另一端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 第2引导轴上,其中,所述记录头组件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滑架基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组件以及 所述光固化组件被配置在所述第1引导轴和所述第2引导轴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所述记录头,且所述多个记录头被划分为多个记录部而被搭载在所述记录滑 架上,并且,所述多个记录部在从所述第1引导轴离开的方向上,以所述记录头的搭载数量 从多到少的顺序被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固化单元 被配置成,位于所述各记录部的移动方向两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光固化单元使所述油墨半固化为表面固化状态,所述光固化组件进一步具有被搭载在所述光固化滑架上并对所述半固化后的所述油 墨进行全固化的全固化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记录头间隙调节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滑架基座和所述记录头组件之间,用于调节所 述记录头组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间隙;平行度调节单元,其调节所述记录头组件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平行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固化组件,通过 分布在所述光固化组件的整个区域内的多个支柱部件,而被悬挂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上。
8.—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移动单元,其使所述滑架装置沿着所述第1引导轴以及所述第2引导轴在主扫描方向 上移动,并使所述记录介质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移动时的振动,从而防止所喷出的光固化型油墨的着落位置的偏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滑架装置等。其具有记录头组件(21),其具有搭载多个向记录介质(W)喷出光固化型油墨的记录头(30)的记录滑架(33);光固化组件(22),其具有搭载多个对所述记录介质(W)上的油墨进行光固化的多个光固化单元的光固化滑架(44);滑架基座(23),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1引导轴(13)上;支承框架(24),其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滑架基座(23)上,另一端以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第2引导轴(14)上,其中,记录头组件(21)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在滑架基座(23)上。
文档编号B41J2/01GK102069636SQ201010533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9日
发明者三浦觉, 各务和行, 玉木孝幸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