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再装单元及再装单元的主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盒、再装单元及再装单元的主体。
技术背景喷墨记录设备将墨滴从记录头喷射到传递来的记录纸上,从而在 该记录纸上记录图像。通常,在盒式墨水容器(墨盒)中预先存储墨水, 并从墨盒向记录头供墨。因此,如果墨水容器中存储的墨水的余量减 少,就需要用新墨盒来更换墨盒(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5)。通常,墨 盒容纳在喷墨记录设备中安装的壳体内。墨盒包括滑架一体式和滑架分体式。滑架一体式的墨盒安装到滑 架上,在该滑架处安装有记录头,并且该滑架能够沿着与纸张传递方 向垂直的方向往复运动。壳体安装在滑架上,并且从容纳在壳体中的 墨盒向记录头供应墨水。另一方面,在使用滑架分体式的墨盒的情况下,容纳有墨盒的壳 体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中除了滑架上之外的某个地方。也就是说,墨 盒和壳体被预先构造成一个单元,并且该单元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中 的某个地方。因此,从容纳有墨盒的壳体通过供墨管等向记录头供墨。 该单元在本申请中被称为再装单元。再装单元的壳体通常具有门。当墨盒容纳在壳体中时该门关闭。 因此,墨盒被确定地容纳和保持在壳体中。在壳体内部布置供墨针。 当墨盒容纳在壳体中时,供墨针插入到墨盒中。墨盒中的墨水通过供 墨针、供墨管等供应给记录头。当用新墨盒来更换墨盒时,该门打开,并且从壳体中拆除墨盒(例如,参考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34830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0-109427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345246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5-219416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5-96446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6-106730发明内容希望的是喷墨记录设备的用户容易在短时间内更换墨盒。也就是 说,要求用过的墨盒容易从壳体拆除,并且新墨盒容易插入到壳体中。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再装单元、在再装单元中使用的用于再装单 元的主体、以及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该再装单元使用户容易将墨盒 插入到壳体中或从壳体拆除。1. 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墨盒。2. 用于再装单元的主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再装单元的主体。在用于再装单元的主体中,墨盒能够容纳在容纳部分中,以及如 下从容纳部分拆除墨盒。当从壳体拆除墨盒时,首先打开门。当将门 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拉动构件将墨盒朝着开口拉出。因此, 用户能够通过开口从容纳部分拉出墨盒。当将墨盒容纳在容纳部分中 时,在门打开的同时将墨盒从开口插入到容纳部分中。此时,要插入 到容纳部分中的墨盒由拉动构件预先支撑。然后,墨盒在被拉动构件 引导的状态下插入容纳部分。 根据权利要求9的用于再装单元的主体,当将门从关闭位置移动 到打开位置时,拉动构件能够确定地朝着开口拉出墨盒。另外,当将 新墨盒从开口插入容纳部分时,由拉动构件确定地支撑和引导墨盒。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更换墨盒。根据权利要求IO的用于再装单元的主体,由于将那对拉动构件之 间的距离设定为等于或小于墨盒的宽度,因此将门设计为紧凑的尺寸, 这样减少了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体的尺寸。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用于再装单元的主体,由于用户能够在用于再 装单元的单元体的前侧上将墨盒插入到容纳部分中和从容纳部分拆除,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更换墨盒。当门移动到打开位置时,转动弯曲 部分,从而将墨盒拉出单元体,并且弯曲部分作为引导构件。因此, 拉动构件的结构简单,这样减少了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体的制造成本。3.再装单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再装单元。根据如下步骤来更换用过的墨盒。当从壳体拆除用过的墨盒时, 打开门。当门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拉动构件朝着开口拉动 墨盒。因此,用户能够从开口拉出墨盒。接着将新墨盒从开口插入容 纳部分。此时,门处于打开位置,并且要插入容纳部分的新墨盒被拉 动构件预先支撑。然后,墨盒在被拉动构件引导的状态下插入容纳部 分。根据该再装单元,当将门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拉动构 件能够朝着开口确定地拉出墨盒。另外,当将新墨盒从开口插入容纳 部分时,由拉动构件确定地支撑和引导墨盒。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 更换墨盒。
根据该再装单元,各拉动构件被接收到墨盒中形成的沟槽内。另 外,由于将那对拉动构件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等于或小于墨盒的宽度, 因此接收在墨盒中的拉动构件不从墨盒突出。因此将门设计为紧凑的 尺寸,这样减小了再装单元的尺寸。根据该再装单元,由于用户能够在再装单元的前侧上将墨盒插入 容纳部分和从容纳部分拆除,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更换墨盒。当门移动 到打开位置时,转动弯曲部分,从而将墨盒从再装单元拉出。弯曲部 分也作为引导构件。因此,拉动构件的结构简单,这样减少了再装单 元的制造成本。根据本发明,由于在门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通过拉动构 件从壳体拉出墨盒,因此容易从壳体拆除墨盒。另外,当门打开时, 通过拉动构件引导新墨盒,从而将新墨盒容纳在壳体中。因此容易将 新墨盒插入壳体。也就是说,当操作人员简单地打开门时,从壳体拉 出用过的墨盒,并且在门打开的同时,操作人员能够将新墨盒很容易 地容纳在壳体内。因此能够非常容易地更换墨盒。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图2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的内部结 构的视图。图3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的扫描仪 部分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的打印机部分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透视图。 图6为沿着图5中的VI-VI的剖视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的主要部分的 侧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的剖视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门的分解透视图。图IO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门的分解透视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再装单元的剖视图。图12为图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墨盒的侧视图。图1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墨盒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考适当附图的同时根据优选实施方案详细描述本发明。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的外部透视图。多功能装置10是MFD(多功能装置),它一体地包括底部处的打印 机部分11和顶部处的扫描仪部分12,并具有各种功能例如打印机功能、 扫描仪功能、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多功能装置IO主要连接至未示出 的计算机,并根据从该计算机传送的图像数据和文本数据在作为记录 介质的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和文本。另外,多功能装置10能够连接至 例如数字照相机的外部装置,以在记录纸张上记录从数字照相机输出 的图像数据。此外,多功能装置10包括后述的插槽部分61,并允许通 过在该插槽部分61中安装各种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卡来在记录纸张上记 录存储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数据等。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10的显著特征在于前述的打印机 部分11被构成为喷墨记录装置,并且在装置的前表面上具有再装单元 70,该再装单元70预先存储有提供给喷射墨滴的记录头的墨水;并且 该再装单元70具有有助于墨盒的插入和拆除操作的结构,从而该多功 能装置IO的用户能够非常简单和迅速地进行墨盒更换操作。由于本发 明以下述引入到多功能装置10中的再装单元70为形式来实施,因此, 无需说明,在不改变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改进多功能
装置IO的构造设计。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前述多功能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图3 是示意性地示出前述扫描仪部分12(图2中虚线所示部分)的内部结构 的视图。如图2所示,扫描仪部分12包括作为FBS(平板扫描仪)的文件台 13和设置在该文件台13上的文件盖15。文件盖15包括自动文件供给 机构(以下称之为"ADF" )14,并通过铰链连接至文件台13的后表面, 以允许打开和关闭。因此,文件盖15通过相对于文件台13沿着箭头 16的方向转动而打开和关闭。在本实施方案中,在多功能装置10的壳 体中包括文件台13,并且文件盖15构成多功能装置10的顶面的一部 分。文件台13也作为扫描仪部分12的框架。如图3所示,在文件台 13的顶19上设置接触玻璃板20。另外,图像读取单元18布置在文件 台13的内侧。文件置于文件盖15和接触玻璃板20之间。图像读取单 元18通过在接触玻璃板20下方沿着接触玻璃板20移动即沿着与图3 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移动来从文件读取图像。文件读取单元18包括CIS(接触图像传感器)单元21、导轴22、辊 单元23和未示出的皮带驱动机构。在本实施方案中,文件读取单元18 包括CIS,但是縮小光学图像传感器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当然能够 用于代替CIS。 CIS单元21包括细长立方形壳体43,并且该壳体43 配合在滑架24上且由该滑架24支撑。导轴22沿着与所述附图的纸面 垂直的方向安装。该导轴22穿过滑架24的底端部分25。也就是说, CIS单元21由该导轴22支撑,并且在由导轴22引导的同时滑动。上述皮带驱动机构包括例如由电机驱动的正时皮带(未示出)。该正时皮带 的一部分与所述滑架24的底端部分25连接。因此,在驱动皮带驱动 机构时,滑架24与正时皮带一起运动,因此CIS单元21在接触玻璃
板20下方运动。上述辊单元23布置在CIS单元21的两个端部处。该辊单元23接 触着接触玻璃板20的底面26。另外,在滑架24运动时,该辊单元23 在接触玻璃板20的后表面26上沿着滑架24的运动方向滚动。换句话 说,该辊单元23有助于CIS单元21的平滑运动。另外,辊单元23也 用作间隔件,用来在CIS单元21和搁在接触玻璃板20上的文件之间 保持恒定的距离。如图1所示,文件盖15包括上述ADF14。该ADF14构成为允许从文件盘47将规定张数的文件连续供给到排纸盘46。用于连续供给文 件的机构内置到文件盖15中。由于ADF14具有己知的结构,所以其 详细说明将省略。ADF14也可以从本实施方案中省去。图4为示意性地示出打印机部分ll(由图2中的虚线所示的部分) 的内部结构的视图。与在图4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为多功能装置10的 宽度方向,该方向与垂直于图2中的纸面的方向一致。如图2和图4所示,打印机部分11包括具有由上述文件台13构 成的框架的图像记录部分28、和喷墨记录头27(以下简称为"记录头 27")。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案中,打印机部分ll由喷墨记录装置构 成。如图4所示,打印机部分11包括上述再装单元70。如图1所示, 该再装单元70包含在文件台13中,即包含在前表面71侧上。在本实 施方案中,再装单元70能够收容并保持四个墨盒。这些墨盒贮留有黑 色、黄色、品红色和深蓝色墨水。贮留在这些墨盒中的各种颜色的墨 水可以通过墨管(供墨管)提供给上述记录头27。图4中已经省略该墨管 的图示。
构成打印机部分11框架的文件台13具有位于上述前表面71侧上的开闭盖72。该开闭盖72将设置在该前表面71的端部处的开口 73打 开和关闭。具体地说,开闭盖72能够在如图l所示通过向前倾斜使再 装单元70通过所述开口 73暴露的位置、和将所述开口 73关闭以容纳 再装单元70的位置之间转动。另外,文件台13在它的前表面的中部设有开口 42,并且在该开 口 42内部布置有供纸盘29(参见图4)。如图4所示,在已经按照下述 的方式记录了图像之后,从供纸盘29供给的记录纸张被排出到设置在 所述开口 42中的排纸盘32中。在上述供纸盘29的内侧上(在图4中的 右侧上)布置有分离倾斜板30。该分离倾斜板30使堆叠在供纸盘29中 的记录纸张分离,并且向上引导这些记录纸张。送纸通道31从分离倾 斜板30向上延伸形成。该送纸通道31向上延伸然后向左弯曲,从多 功能装置10的后表面侧延伸至前表面侧。另外,送纸通道31穿过图 像记录部分28并且进入到排纸盘32中。因此,供纸盘29中收容的记 录纸张由送纸通道31引导给图像记录部分28,从而该记录纸张形成从 底部向上的U形弯曲。在图像记录部分28已经在通过送纸通道31供 给的记录纸张上进行了图像记录之后,将记录纸张排出到排纸盘32中。 在图1中,没有示出排纸盘32和上述供纸盘29。如图4所示,在供纸盘29上方设置供纸辊34。该供纸辊34使堆 叠在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张一次分离出一张,并且将该记录纸张供给 到送纸通道31中。供纸辊34的结构是已知的。在本实施方案中,供 纸辊34枢转地支撑在供纸臂35的顶端上。该供纸臂35会朝着供纸盘 29和离开供纸盘29而上下运动。供纸辊34通过未示出的驱动传动机 构与电机连接。该驱动传动机构可以基于多个齿轮的啮合来构成。驱 动上述电机使其驱动力传递给供纸辊34,从而使得供纸辊34转动。该 旋转的供纸辊34将记录纸张供给到送纸通道31。供纸臂35支撑在基端轴36上并且能够绕着基端轴36转动。因此,
供纸臂35能够以基端轴36作为滑动中心上下滑动。在安装了供纸盘 29时,该供纸臂35由未示出的供纸离合器、弹簧等朝着供纸盘29推 进,并且在供纸盘29的插入或拆除期间,该供纸臂35向上縮回。供 纸臂35的向下转动使得枢转地支撑在供纸臂35的顶端上的供纸辊34 压靠在位于供纸盘29上的记录纸张的表面上。当供纸辊34在该状态 下转动时,在供纸辊34的辊表面和记录纸张之间的摩擦将处于最上面 位置中的记录纸张供给到上述分离倾斜板30。所供给的记录纸张用它 的前缘接触分离倾斜板30,并且被向上引导送入到送纸通道31中。当 处于最上面位置中的记录纸张被供纸辊34送出时,紧接着在该记录纸 张下面的那张记录纸张由于摩擦和静电的作用可能被一起送出。但是, 这张记录纸张通过与分离倾斜板30接触而被停止。对于送纸通道31而言,除了布置有图像记录部分28等的地方之 外的部分被外引导面和内引导面所划分,并且该外引导面和内引导面 以规定间距彼此面对。在该多功能装置10中,外引导面由文件台13 构成的打印机部分11的框架的内壁表面构成,而内引导面由设置在所 述框架内部的引导构件的表面构成。另外,尤其在送纸通道31弯曲的 地方,可以设置供给辊。虽然在所述图中没有示出任何供给辊,但是 供给辊可以以送纸通道31的宽度方向(与图4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作 为旋转中心轴方向可转动地布置。这些供给辊安装成使得它们的辊表 面暴露于上述外引导面或内引导面。通过设置这些供给辊,即使在送 纸通道31中的弯曲部分,也能使得记录纸张以与引导面接触的方式平 滑地被供给。上述图像记录部分28布置在送纸通道31中形成向上U形弯曲部 分的上游。压盘37与上述记录头27相对地布置。供给的记录纸张被 带到压盘37上。记录头27将墨滴喷射到布置在压盘37上的记录纸张 上。记录头27安装在未示出的滑架上。该滑架通过CR电机沿着与所 述附图中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来回运动。通过未示出的滑架编码器来监 控记录头27的位置和往复运动操作。记录头27在来回运动的同时将
以墨滴为形式的各种上述颜色的墨水喷射到上述记录纸张上,由此在 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在送纸通道31中在所述记录头27的上游侧上设有驱动辊39和压 辊38。驱动辊39由未示出的LF电机旋转驱动。驱动辊39和压辊38 夹着沿着送纸通道31供给的记录纸张。驱动辊39的转动使得记录纸 张向送纸通道31的下游供给,并使得记录纸张被放置在压盘37上。在送纸通道31中在所述记录头27的下游设有排纸辊40和压辊 41。排纸辊40由驱动着上述驱动辊39的LF电机旋转驱动。也就是说, 由未示出的互锁机构使排纸辊40与驱动辊39同步地被驱动。排纸辊 40和压辊41夹着已经被墨滴喷射的记录纸张,并且排纸辊40的转动 使得所述记录纸张向送纸通道31的下游供给。上述压辊38以规定压力向所述驱动辊39进行弹性加载。因此, 在记录纸张进入到驱动辊39和压辊38之间时,压辊38与驱动辊39 合作夹着记录纸张,此时在驱动辊39和压辊38之间弹性地隔开相当 于记录纸张的厚度的间隙。由于记录纸张由驱动辊39和压辊38这样 夹送,所以驱动辊39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给记录纸张。另外,上述压 辊41相对于上述排纸辊40按照相同的方式布置。在本实施方案中, 由于压辊41压在已经完成记录的记录纸张上,所以辊表面形成为马刺 形状,以便不使记录在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劣化。夹在驱动辊39和压辊38之间的记录纸张在压盘37上被间歇地供 给规定的行递进量。在记录纸张的每次行递进之后,记录头27进行往 复或单向运动,以从记录纸张的前缘开始依次进行图像记录。已经进 行了图像记录的记录纸张在它的前缘处开始就夹在排纸辊40和压辊41 之间。换句话说,记录纸张在它的前缘侧被排纸辊40和压辊41夹住 并且在它的后缘侧处被驱动辊39和压辊38夹住的同时被间歇地供给 规定的行递进量,并且在纸张按照这种方式供给时通过记录头27进行 图像记录。
一旦在记录纸张上的规定区域中完成图像记录后,则连续地旋转驱动排纸辊40,并且将被排纸辊40和压辊41夹着的记录纸张 排出到排纸盘32中。如图1所示,控制面板45安装在构成打印机部分11的框架的文 件台13的上倾斜表面上。该控制面板45为用于控制打印机部分11、 扫描仪部分12等的装置。在控制面板45的顶面上设有各种控制键56 至58、液晶显示器59等。另外,在文件台13的底部中设有控制器(未 示出),它控制打印机部分11和扫描仪部分12的驱动和整个多功能装 置10的操作。如图2所示,控制板54布置在该控制面板45下方(在文件台13 内部)。布置在控制面板45上的各种控制键56至58通过未示出的扁平 电缆与控制板54连接。该控制板54与上述控制器连接,该控制器处 理来自上述控制键56至58的指令,并且控制多功能装置10的驱动。多功能装置10的用户使用控制面板45的各种控制键56至58来 输入所期望的指令。多功能装置io接收该输入并且进行规定的操作。 如上所述,个人计算机等能够与该多功能装置IO连接。在该情况中, 除了来自控制面板45的指令之外,多功能装置10也能够根据从个人 计算机借助扫描仪驱动程序、打印机驱动程序等传递的指令而被操控。如图1所示,上述插槽部分61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上。 可以将存储介质例如各种小型存储卡安装在该插槽部分61中。小型存 储卡能够存储图像数据;从安装在插槽部分61中的小型存储卡读取该 图像数据,并且将有关该图像数据的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器59上。通 过打印机部分11能够将显示在液晶显示器59上的任何图像记录在记 录纸张上。借助上述控制面板45来进行针对该目的的输入。图5为再装单元70的透视图。图6为沿着图5中的VI-VI的剖视 图。该再装单元70包括单元主体74和墨盒63,该墨盒63能够安装 在该单元主体74中和从单元主体74拆除。单元主体74包括壳体75、设置在该壳体75上的门76、以及设置 在门76上的拉出构件77,墨盒63插入壳体75和从壳体75拆除。壳体75例如由树脂制成,并且总体形成为大致立方体形状。在壳 体75内部划分出收容和保持墨盒63的收容腔室78(保持部分)(参见图 6)。在本实施方案中,壳体75具有四个收容腔室78,上述四个墨盒63 插入到相应的收容腔室78中和从相应的收容腔室78拆除。每个收容 腔室78的内壁表面形状与墨盒63的外周表面形状对应。因此,每个 墨盒63不松动地可靠保持在壳体75中。壳体75包括底板部分80、布置在该底板部分80的左右侧上的一 对侧板部分81、以及布置成跨在这些侧板部分81之间的顶板82,并 且配备有用来划分上述收容腔室78的分隔壁部分(未示出)。分隔壁部 分根据收容在壳体75中的墨盒63的数量布置。当然,这些分隔壁部 分不必按照完整地划分出每个收容腔室78的方式布置,并且可以形成 为至少在底板部分80上分隔相邻收容腔室78的肋条形状。底板部分 80、侧板部分81、顶板部分82和分隔壁优选形成为一体。在壳体75的后表面上设有推杆。该推杆朝着收容腔室78延伸, 并且在墨盒63安放在壳体75内部时该推杆插入到设置在墨盒63中的 进气阀85中(参见图7,图13至图14)。这允许空气通过进气阀85进 入墨盒63内部,从而来自墨盒63内部的墨水被平稳地朝着记录头27 供给。另外,如图6所示,在壳体75的后表面上设有液面传感器连接 器86。当墨盒63安装在壳体75中时,该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与设置 在墨盒63中的液面传感器87连接。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与上述控制
器连接,并且控制器恒定地监视贮留在每个墨盒63中的剩余墨水量。上述底板部分80的顶面构成安放墨盒63的安放面98。该安放面 98的高度位置设定成使得当已经将墨盒63插入到所述收容腔室78 中时,未示出的供墨管插入到墨盒63的供墨阀115中,所述推杆插入 到墨盒63的进气阀85中(参见图14),并且所述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 接合墨盒63的液面传感器87。在上述顶板部分80上设有肋条124,由此增大壳体75的刚性。 顶板部分80包括摆臂123。图7为单元主体74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并且示意性地示出在门76的打开/关闭和摆臂123的滑动之间的关系。如在所述附图中所示一样,该摆臂123整个大致形成为L形,并 且具有第一臂125和第二臂126。支撑轴127布置在第一臂125和第二 臂126之间的边界区域中,并且该摆臂123可转动地支撑在该支撑轴 127上。在第一臂125和顶板部分82之间安装有拉伸弹簧128。因此, 摆臂123随时受到顺时针方向的弹性加载,即可以转动至所述附图中 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虽然摆臂123受到这样的弹性加载,但当其 受到与所述弹性加载相反、即沿着逆时针方向的力时,摆臂123能够 转动至由实线所示的位置。使摆臂123抵接墨盒63的顶面122,并且 允许墨盒63被如下所述从所述收容腔室78强制推出。如图5和图6所示,在壳体75的前表面79上设有开口 88。这些 开口 88按照与各收容腔室78对应的方式布置。换句话说,上述收容 腔室78布置在壳体75中作为开口 88的延续部分,并且上述四个墨盒 63设计成从前表面79侧通过这些开口 88插入到收容腔室78和从收容 腔室78拆除。图8为在所述门76打开的状态下的单元主体74的剖视图。图9 和图10为该门76的分解透视图。
所述门76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 88。门76设置在各开口 88上, 并且设计成在如图6所示开口 88关闭的位置(关闭位置)和如图8所示 开口 88打开的位置(打开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 时,墨盒63固定地保持在所述收容腔室78中。在门76处于打开位置 中时,能够很容易将墨盒63插入到所述收容腔室78中或从所述收容 腔室78拆除。如图5和图6所示,门76包括门主体89、设置在该门主体89上 的推动保持构件90、锁构件91和解锁杆92,它们都由树脂模制。如 图6、图9和图10所示,门主体89形成为细长矩形板形状。门主体 89的外形与所述开口 88的形状相配。旋转轴部分94形成在门主体89 的底端部分93中。该旋转轴部分94与门主体89形成为一体。该旋转 轴部分94支撑在壳体75的前表面79的底部上,如图6所示。具体地 说,在壳体75的底板部分80的前端部分上形成有轴承部分95,并且 所述旋转轴部分94可转动地配合到该轴承部分95中。因此,门主体 89能够如图6所示站立并关闭所述开口 88,以及如图8所示躺下并打 开所述开口 88。上述拉出构件77设置在门主体89的底端部分93上。该拉出构件 77与门主体89形成为一体。拉出构件77大致形成为L形,并且具有 延伸部分96和弯曲部分97。延伸部分96设置成与所述底端部分93连 续。如图6所示,延伸部分96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时从所述底端 部分93水平向后(在图6中向右)延伸。另外,弯曲部分97从所述延伸 部分96的后缘延续并且向上延伸,从而与延伸部分96形成大约90° 角。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时,所述弯曲部分97的前缘相对于所述 安放面98向上突出。门主体89以所述旋转轴部分94作为旋转中心转 动,由此使得形成为L形的所述拉出构件77也绕着所述旋转轴部分94 转动,如图6和图8所示。如将在下面详细讨论的一样,拉出构件77 的这种转动使得墨盒63从所述收容腔室78被拉出。
如图8所示,在所述门76改变至打开位置时,所述拉出构件77 的弯曲部分97绕着旋转轴部分94逆时针转动。这里,弯曲部分97的 转动使得它的外壁表面110从大致垂直竖立状态(参见图6)改变为大致 水平状态(参见图8)。拉出构件77的延伸部分96的长度设定为规定尺 寸,从而在弯曲部分97已经转动时,它的外壁表面110设置在壳体75 的安放面98稍上方,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在图8中的左右方向)延伸。 在所述门76处于打开位置中时,该外壁表面IIO用作引导面,用来将 墨盒63引导到所述收容腔室78内部的安放面98上。换句话说,所述 拉出构件77除了用作用来将墨盒63从所述收容腔室78拉出的构件之 外还用作用来将墨盒63插入到所述收容腔室78中的引导构件。
在本实施方案中,每个门主体89设有两个拉出构件77。也就是 说,如图10所示,这些拉出构件77沿着门主体89的宽度方向彼此相 对地布置。这样布置一对拉出构件77允许那对拉出构件77沿着宽度 方向将墨盒63支撑在它们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使这些拉出 构件77之间的间距(宽度方向尺寸)dl(参见图9)小于墨盒63的宽度方 向尺寸d2(参见图14)。稍后将讨论这样限定尺寸dl和d2的效果。
如图6、图8、图9和图10所示,推动保持构件90安装在门主体 89的内表面上。在推动保持构件90的两个侧面上设有突出部146,并 且在门主体89中设有突出部容纳部分147。所述突出部146设置成从 推动保持构件90的侧面突出。所述突出部容纳部分147由沿着门主体 89的前后方向(将墨盒安装到收容腔室78中或从收容腔室78拆除的方 向)延伸的沟槽构成。所述突出部146可滑动地配合到所述突出部容纳 部分147中,从而推动保持构件90按照允许推动保持构件90相对于 门主体89沿着前后方向运动的方式受到支撑。换句话说,推动保持构 件90能够在它从门主体89的内表面升起的突出位置(参见图8)和它从 突出位置朝着门主体89縮回的縮回位置(参见图6)之间改变。如图10 所示,在推动保持构件90和门主体89之间设置螺旋弹簧99。因此,
推动保持构件90被随时受到弹性加载,从而具有处于所述突出位置的 趋势,如图8所示。
如图6所示,在门76采取关闭位置时,推动保持构件90接触墨 盒63的前表面(图6中的左手表面),并且通过被墨盒63相对推动而移 动到所述縮回位置。因此,墨盒63通过推动保持构件90受到所述螺 旋弹簧99的弹性力而被向后推,从而将墨盒63保持在相对于壳体75 定位的状态下。因此,可靠地防止墨水从墨盒63的供墨阀115泄漏。
在本实施方案中,推动保持构件90形成为平板形状。该推动保持 构件90的壁表面S4(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时与墨盒63的前表面面 对的表面)形成为平面,并且在该壁表面84上形成有一对突起141和 142,如图5和图10所示。因此,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时,这些突 起141和142接触并且压靠在墨盒63的前表面上。这些突起141和142 沿着门76的宽度方向以规定间距布置。因此,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 中时,所述突起141和142接触墨盒63的联接部分143的两侧,但不 将保持构件90推动成与联接部分143接触。
锁构件91安装在门主体89的顶端部分上。锁构件91包括主轴部 分132、从主轴部分132的顶端延续的向内伸入到壳体75中的键部分 133、和从主轴部分132的底端延续地从壳体75向外伸出的底座部分 109。
锁构件91按照允许它相对于门主体89沿竖直方向前进和縮回的 方式受到支撑。在门主体89的顶端部分上竖直延伸地设有滑轨101。 另外,在锁构件91的主轴部分132上竖直延伸地设有滑槽102(参见图 9)。所述滑轨101插入到该滑槽102中,由此允许锁构件91自由地上 下滑动。
突出部144设置在所述主轴部分132的两个侧面上。这些突出部
144从主轴部分132向夕卜伸出。在锁构件91配合到门主体89中时,设 置于主轴部分132上的所述突出部144容纳在突出部容纳部分145中 (参见图10)。这些突出部容纳部分145由沿着竖直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的 沟槽构成。因此,在锁构件91向上或向下滑动时,所述突出部144接 触所述突出部容纳部分145的内壁表面,由此约束锁构件91的竖直滑 动。在锁构件91相对于门主体89向上滑动时,锁构件91采取从门主 体89的顶端向上伸出的位置。另外,在锁构件91相对于门主体89向 下滑动时,锁构件91采取縮回到门主体89中的位置。锁构件91的滑 动范围与上述突出部容纳部分145的长度对应。
如图IO所示,在锁构件91和门主体89之间介入螺旋弹簧100。 因此,该锁构件91随时受到从门主体89向上的弹性加载。另外,锁 构件91的键部分133的顶面103构成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因此,如 图8和图6所示,在门76从打开位置改变为关闭位置时,锁构件91 的所述顶面103接触壳体75的开口 88的顶缘部分130(参见图8),并 且在门76朝着关闭位置转动时,锁构件91被所述顶缘部分130相对 挤压并且向内縮回到门主体89中。 一旦门76己经完全将位置改变至 关闭位置,则锁构件91再次从门主体89伸出,并且所述键部分133 与壳体75接合(参见图6)。具体地说,锁构件91的键部分133配合到 设置在壳体75中的锁构件配合孔83中(参见图5和图11)。由于锁构件 91随时受到所述螺旋弹簧100的弹性加载而具有从门主体89伸出的趋 势,从而处于关闭位置,所以门76被保持在所述位置中。
如图9和图10所示,解锁杆92形成为矩形板形状,并且安装在 门主体89的外侧表面105的上部上。在解锁杆92的底端部分处设有 支撑销106。另外,门主体89设有销支撑孔107。所述支撑销106配 合到该销支撑孔107中,由此解锁杆92能够绕着支撑销106转动。具 体地说,解锁杆92能够在如图6所示通过站立而与门主体89的外表 面105大致平行的位置、解锁杆92倾斜大约45。(度)(参见图ll)的位置、 和解锁杆92大致水平平放的位置(参见图12)之间旋转改变位置。在解
锁杆92与门主体89的外表面105大致平行时,解锁杆92的位置被定 义为"站立位置",解锁杆92在倾斜大约45。时的位置被定义为"中立 位置",并且解锁杆92在它大致水平平放时的位置被定义为"平放位 置"。在解锁杆92的顶面151上标记有或刻有箭头。这使得解锁杆92 的操作方向清楚。
解锁杆92的底端表面108形成为规定形状。该底端表面108构成 凸轮,它在解锁杆92的位置改变时使得锁构件91竖直滑动。所述底 端表面108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为任何形状,只要它在解 锁杆92转动时使得所述锁构件91如下所述一样滑动即可。
图11为再装单元10的剖视图,示出解锁杆92的操作方式。图12 为图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上所述,解锁杆92的底端表面108构成凸轮。在将锁构件91 配合到壳体75的锁构件配合孔83中时,即当门76相对于壳体75处 于关闭位置中时,解锁杆92能够在位于所述站立位置和中立位置之间 的区域中进行以所述支撑销106为中心的旋转移动(参见图9和图10)。 在本实施方案中,解锁杆92的重心位置设定成使得解锁杆92将在 它的自重作用下总是具有向中立位置运动的趋势,即向图11中所示的 位置运动的趋势。
在解锁杆92已经运动到中立位置时,上述顶端表面108接触锁构 件91的底座部分109。在该状态下,如图11所示,解锁杆92试图在 它的自重作用下进一步顺时针转动。换句话说,解锁杆92试图沿着它 将锁构件91向下推动的方向转动。但是,由于锁构件91随时受到上 述螺旋弹簧100向上的弹性加载,所以锁构件91不会单独由于解锁杆 92的重量作用而移动,因此锁构件91从门主体89的顶端向上伸出, 并且保持与锁构件配合孔83接合的位置。
但是,如图12所示,如果强制使该解锁杆92进一步逆时针转动,
例如,如果试图更换墨盒63的操作人员操纵并转动解锁杆92,则解锁 杆92将移动直到平放位置。在解锁杆92移动直到平放位置时,所述 底端部分108绕着所述支撑销106旋转移动,从而向下推动锁构件91 的所述底座部分109。因此,锁构件91克服上述螺旋弹簧100的弹性 力而向下运动,并且移动到縮回到门主体89中的位置。 一旦锁构件91 改变到该位置,则门76的锁紧被解除,并且能够使门76从关闭位置 改变为打开位置。
由于锁构件91恒定地受到上述螺旋弹簧100的弹性力,所以,一 旦作用在解锁杆92上的旋转力消失,换句话说, 一旦操作人员松开解 锁杆92,则锁构件91采取离门主体89最大伸出的位置。这里,解锁 杆92被强制移动到上述站立位置。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门76 处于打开位置中时,解锁杆92则会处于基本上被容纳在门主体89内 的位置。因此,如图l、图5和图8所示,在更换墨盒63时,解锁杆 92处于如下状态,即,解锁杆92基本上容纳在门主体89内,从而允 许门76绕着旋转轴部分94转动到大致水平状态,由此允许操作人员 很容易更换墨盒63。另外,设置在上述推动保持构件90的壁表面84 上的两个突起141及142与随后所述的在弯曲部分97之间的引导部分 合作也用作在将墨盒63安装在收容腔室78中时的引导件。也就是说, 在将墨盒63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时,操作人员只需将墨盒63的底面 安放到突起141和142上,并且将墨盒63的前缘部分放在弯曲部分97 之间,然后仅仅将墨盒63朝着收容腔室78推动。另外,在从收容腔 室78拆除墨盒63时,操作人员只需拉出直到墨盒63的底面从在弯曲 部分97之间运动到突起141和142上。
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在门76相对于壳体75处于关闭位置中时 解锁杆92布置在上述中立位置中,即由于解锁杆92朝着操作人员倾 斜,所以其优点在于操作人员能够很容易操纵解锁杆92。现在,由于 再装单元70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71上,如图1所示,如果
解锁杆92布置在所述中立位置处,即如果它仍然向前倾斜,则将需要
在多功能装置10内部确保较大的空间以容纳再装单元70。因此,再装 单元70将需要从开口 73的边缘进一步向内布置,因此可能需要增大 多功能装置IO的外部尺寸。
但是,在本实施方案中,在门76相对于壳体75处于关闭位置中 时,解锁杆92能够在所述中立位置和站立位置之间自由地转动,因此 能够将再装单元70布置在所述开口 73的边缘附近。这是因为即使 再装单元70布置在开口 73的边缘处,当开闭盖72正在关闭时,开闭 盖72的内壁表面接触所述解锁杆92,并且在开闭盖72完全关闭时, 解锁杆92在被开闭盖72推动的同时移动到所述站立位置。因此,在 本实施方案中,多功能装置IO的紧凑设计是可能的。
图13为墨盒63的侧视图。图14为墨盒63的透视图。
如上所述,墨盒63用来预先存储墨水,并且包括墨盒主体lll和 贮留在其中的墨水。在本实施方案中,再装单元70收容四个墨盒63, 其中每个墨盒63分别存储有深蓝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墨水。如从 图1和图5清楚地看出,这些墨盒的结构使得存储有黑色墨水的墨盒 63设计成与其它墨水颜色的墨盒63相比沿着厚度方向稍大。这是因为 一般来说对于黑色墨水的需求较大且黑色墨水消耗量较大。存储有除 了黑色以外颜色的墨水的墨盒63的结构都相同。
墨盒主体111由树脂构成。在本实施方案中,墨盒主体111总体 形成为薄壁立方体形状,在它内部划分出收容墨水的墨水收容空间。 该墨盒主体111由两个盘状构件112和113构成,并且这两个构件112 和113通过焊接或其它己知的紧固手段而接合在一起。上述联接部分 143是通过墨盒主体111的这两个构件112和113的接合而形成的。
上述进气阀85设置在墨盒主体111的后表面114上。在本实施方
案中,在进气阀85的内部部分中布置有止回阀。当墨盒63收容在所 述壳体75中时,设置在所述壳体75中的推杆插入到所述进气阀85中, 由此将所述止回阀打开。另外,在墨盒主体lll的后表面114上设有供 墨阀115。当墨盒63收容在所述壳体75中时,设置在所述壳体75中 的供墨管与该供墨阀115连接,并且通过该供墨管将墨水提供给所述 记录头27。另外,上述液面传感器87设置在所述后表面114上。该液 面传感器87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并且能够使用已知的传感器。
在墨盒主体111的底面上设有接合沟槽116。如图14所示,这些 接合沟槽116作为凹槽设置在位于墨盒主体111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边 界处的角部中。如在所述附图中所示,这些接合沟槽116沿着墨盒主 体111的纵向方向(图13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案中,接合 沟槽116在墨盒主体111的左右侧上对称设置(参见图5)。如图13所示, 接合沟槽116包括浅沟槽部分118,它在墨盒主体111的后表面114 上开口,并且从后表面114连续地朝着前表面117延伸;边界沟槽部分 119,它从浅沟槽部分118延续,并且其沟槽深度(在所述附图中的竖直 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以及深沟槽部分120,它从边界沟槽部分119 延续。深沟槽部分120没有延续至墨盒主体111的前表面117,因此在 深沟槽部分120的前表面117侧上形成有端面121。换句话说,接合沟 槽116沿着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和从壳体75拆除的方向延伸,并 且与墨盒主体Ul的后表面114而不是前表面117连接,并且具有竖直 延伸的端面121。上述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的前缘如下所述一样 与该端面121接触。
在墨盒主体111的顶面122上还形成有沟槽149。该沟槽149如图 14所示凹入到墨盒主体111的侧面和顶面122的边界的角部中。如图 14所示,该沟槽149沿着墨盒主体111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与墨盒 主体111的前表面117及后表面114连接。另外,在墨盒主体111的顶 面122上设有凹入部分134。该凹入部分134大致形成为V形,并且 具有向前倾斜表面135和向后倾斜表面136。如图6和图7所示,上述
摆臂123设置在收容墨盒63的壳体75中,并且该摆臂123在顺时针 转动方向上恒定地受到拉伸弹簧128的弹性加载。在将墨盒63插入到所述壳体75中时,如图7所示,首先,墨盒 主体111的顶面后端部分148接触摆臂123的第二臂126。随着墨盒63 继续插入到壳体75中,摆臂123逆时针转动,从而采取由所述附图中 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在进一步插入墨盒63时,摆臂123在被所述向后 倾斜表面136引导的同时顺时针转动,并且接合所述凹入部分134。在 墨盒63进一步进入壳体75中时,摆臂123的第二臂126在被所述向 前倾斜表面135引导的同时逆时针转动,从而处于所述附图中的实线 所示的位置。另外,在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时,则该墨盒63相 对于摆臂123滑动,并且布置在从所述附图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向右 移动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因此将墨盒63完全安装在壳体75中。在该 情况中的该规定距离为图8中所示的距离L1。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多功能装置10中,按照以下方式更换用完的墨盒。为了从多功能装置10将墨盒63拆除,如图1所示,操作人员首 先打开开闭盖72。由此使再装单元70暴露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 上。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上所述,在将开闭盖72打开时,再装 单元70的解锁杆92移动到中立位置,并且如在所述附图中所示一样 朝着多功能装置IO的前表面倾斜。因此,打开再装单元70的门76的 操作和拆除墨盒63的操作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变得非常简单。在该状态下,操作人员打开再装单元70的门76。具体地说,操 作人员将手指放在解锁杆92上并且朝着自己向下推,从而使得解锁杆 92运动到平放位置。因此,门76的锁构件91向下滑动,并且锁构件 91的键部分133(参见图12)与门76的锁构件配合孔83脱开。操作人员 能够简单地通过朝着自己推动解锁杆92来打开门76。
在门76从关闭位置改变到打开位置时,如图8所示,拉出构件77绕着旋转轴部分94转动,而且弯曲部分97接触墨盒63的端面121, 并且将它推向附图中的左边(从图1中的前面推出)。因此,墨盒63朝 着开口 88被拖出,从而从壳体75的开口 88向前拉出规定距离L1。因 此,操作人员能够很容易抓住该墨盒63并且能够简单地将它们从开口 88拉出。接着,通过所述开口 88将新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的收容腔室 78中。这里,门76处于打开位置中,并且将要插入到所述收容腔室 78中的墨盒63被预先安放在所述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的外壁表 面110上,并且在由拉出构件77夹着引导的同时插入到所述收容腔室 78中。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案中,因为在门76上设有所述推动保持 构件90,所以,新墨盒63暂时安放在设置于推动保持构件90的壁表 面84上的突起141和142上,并且在沿着这些突起141和142滑动的 同时被引导到所述弯曲部分97的外壁表面110上。在已经将新墨盒63 安装在壳体75中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再次使门76运动到关闭位置。 在门76改变至关闭位置时,所述推动保持构件90接触墨盒63的前表 面117,并且在门76已经完全处于关闭位置时,所述推动保持构件90 将墨盒63向内弹性推进到壳体75的收容腔室78中。同时,所述锁构 件91的键部分133与设置在壳体75中的锁构件配合孔83相接合,并 且使门76保持在关闭位置中。这样,在本实施方案中,在操作人员打开再装单元70的门76时, 用完的墨盒自动地被拉出,并且操作人员能够很容易在门76保持打开 的状态下将新墨盒安装在壳体75中。换句话说,墨盒更换操作非常简 单。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7所示,在壳体75的顶板部分82上设有 摆臂123,并且在将墨盒63从壳体75拉出所述距离Ll时,所述摆臂
123推压在向前倾斜表面135上。也就是说,拉伸弹簧128的弹性力通 过摆臂123作用在墨盒主体111的向前倾斜表面135上,向所述开口 88的方向对墨盒63进行弹性加载。因此,在所述门76如上所述打开 并且同时通过所述拉出构件77将墨盒63穿过壳体75的开口 88拉出 时,所述摆臂123在所述附图中顺时针转动,从而将上述向前倾斜表 面135朝着所述开口 88推动。因此,摆臂123与形成在所述向前倾斜 表面135和所述向后倾斜表面136之间的凹入部分134相接合,并且 摆臂123的第二臂126接触所述向后倾斜表面136。也就是说,使摆臂 123保持在所述凹入部分134中。转动而接合到所述凹入部分134中的摆臂123使得墨盒63被进一 步从壳体75推出距离L2。因此,从所述开口 88将墨盒63推出所述距 离(L1+L2),这样的优点在于使得操作人员抓住墨盒63非常简单, 并且能够更简单地从壳体75将墨盒63拆除。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设有一对拉出构件77,它们沿着宽度方 向夹着布置在收容腔室78中的墨盒63。因此,墨盒63在由拉出构件 77沿着宽度方向定位的同时通过所述开口 88被拉出。这时,如图7和 图8所示,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按照从安放着墨盒63的安放面 98平滑延续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布置,从而在通过所述开口 88将新墨盒 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时,通过简单地将新墨盒暂时安放在弯曲部分97 的外壁表面110上,从而该新墨盒由拉出构件77牢固支撑,并且在该 状态下被引导到所述安放面9S上。因此,进行墨盒更换操作变得甚至 更容易。而且,由于每个拉出构件77接合着凹入到墨盒63中的接合沟槽 116,并且由于那对拉出构件77的宽度尺寸dl(参见图9)设定为小于墨 盒63的宽度尺寸d2(参见图14),所以所述拉出构件77不从墨盒63伸 出。通过将所述尺寸dl设定为小于所述尺寸d2,所述门76能够设计 得更紧凑,因此允许实现再装单元70的小型化和因此多功能装置10
的小型化。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案中,再装单元70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71上,并且操作人员能够从前表面侧将墨盒63插入到再装 单元70中和从再装单元70拆除,由此使得更换墨盒63的操作更简单。 另外,如图8所示,在门76改变至打开位置时,所述拉出构件77的 弯曲部分97在旋转的同时推动墨盒63的端面121,由此从壳体75将 墨盒63拉出,并且弯曲部分97还构成引导新墨盒插入的构件。因此, 兼作引导构件的拉出构件77的结构非常简单,这样的优点在于缩减了 再装单元70的制造成本。工业实用性本发明的喷墨纪录设备的墨盒、再装单元及再装单元的主体可以 被广泛地用于家庭或办公用途。
权利要求
1.用在喷墨打印机中的墨盒(63),包括墨盒主体(111),它具有前表面(117)和后表面(114);设置在该后表面(114)处的供墨阀(115);以及接合沟槽(116),它形成在该墨盒主体(111)中,并且延伸至形成在该前表面(117)处的端面(121)。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墨盒,其中 所述墨盒主体(111)包括侧面(112,113)和底面, 所述接合沟槽(116)形成在位于所述侧面(112,113)和底面之间的边界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中 所述接合沟槽(116)沿着墨盒主体(111)的纵向方向延伸。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接合沟槽(116)包括 在所述后表面(114)上开口的浅沟槽部分(118); 从该浅沟槽部分(118)延续并沿着竖直方向逐渐增大的边界沟槽部分(U9);以及从该边界沟槽部分(119)延续的深沟槽部分(120)。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墨盒主体(111) 包括顶面(122),在侧面(112,113)和该顶面(122)的边界处形成有上沟槽 (149),该上沟槽(149)沿着墨盒主体(111)的纵向方向从前表面(117)延伸 至后表面(114)。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主体(lll) 的顶面(122)中设置凹入部分(134),该凹入部分(134)成大致V形形状, 并且具有向前倾斜表面(135)和向后倾斜表面(136)。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供墨阀(115)形成在墨盒主体(111)的底面附近, 在后表面(114)处,在供墨阀(115)上方沿着竖直方向设置液面传感 器连接器(86),并且在后表面(114)处,在该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上方设置进气阀(85)。
8. 喷墨打印机的再装单元(70)的主体(74),包括壳体(75),它具有开口(88)和与该开口(88)连通的容纳部分,其中 该容纳部分构成为在其中容纳墨盒(63),并且开口(88)构成为使得通过 开口(88)将墨盒(63)插入到容纳部分中以及从容纳部分拆除墨盒(63);设置在壳体(75)处的门(76),该门(76)构成为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 闭位置之间改变它的位置,其中在开口(88)打开时允许通过开口(88)将 墨盒(63)插入到容纳部分中以及从容纳部分拆除墨盒(63),并且在门(76) 处于关闭位置中时将开口(88)关闭;以及设置在门(76)处的拉动构件(77),该拉动构件(77)构成为在门(76) 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容纳在容纳部分中的墨盒(63)朝着开 口侧拉出,其中拉动构件(77)构成为兼作引导构件,用来在门(76)处于 打开位置处时在将墨盒(63)插入到容纳部分中期间引导墨盒(63)。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拉动构件(77)包括一对拉 动构件,它们布置成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处时沿着墨盒(63)的宽度方 向夹着容纳在容纳部分中的墨盒(63)。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体,其中在那对拉动构件之间的距离 等于或小于墨盒(63)的宽度。
11. 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主体,其中所述开口(88) 设置在壳体(75)的前表面上,其中门(76)的下端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前表面(71)的下部处,其中所述拉动构件(77)设置在门(76)的下端上,并 且拉动构件(77)形成为包括延伸部分(96)和弯曲部分(97)在内的L形形 状,在门(76)处于关闭位置处时,该延伸部分(96)从门(76)的下端向后 延伸,该弯曲部分(97)与延伸部分(96)连接并向上延伸。
12. 喷墨打印机的再装单元(70),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盒(63)和如权利要求8至11 中任一项所述的主体(74)。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再装单元,其中所述主体(74)的拉动构件(77)可以接合墨盒(63)的端面(121)以 拉动墨盒(63)。
14.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再装单元,包括摆臂(123),该摆 臂(123)可以接合墨盒(63)的凹入部分(134)以推动墨盒(63)。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其中该墨盒具有墨盒主体,而该墨盒主体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该墨盒还具有设置在后表面上的供墨阀、以及形成在墨盒主体上的接合沟槽,其中该接合沟槽延伸至形成在该前表面处的端面。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132927SQ2006800065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8日
发明者伊藤慎吾, 伊藤规次, 杉山亘, 棚桥真种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