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气道的干燥机织物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造纸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用于造纸机干燥部的造纸机织物或干燥器织物,所述干燥部例如是单程干燥部。
背景技术:
在造纸过程中,在造纸机成形部,通过将纤维浆沉积到移动的成形织物上形成纤维网。浆体中大量的水通过成形织物排出,而纤维网则留在成形织物的表面。
刚形成的纤维网从成形部进入压榨部,压榨部包括一系列压榨压区。纤维网被压榨织物支撑,或者通常情况下位于两层这样的压榨织物之间,穿过压榨压区。在压榨压区中,纤维网受到压缩力的作用,该压缩力从其中将水挤出。水由一层压榨织物或多层压榨织物所吸收,并且理想的情况是不回到纸片中去。
纤维网现在成为纸幅,纸幅最终进入干燥部,干燥部至少包括一个可转动干燥转鼓系列或可转动干燥转筒系列,这些转鼓或转筒由蒸汽在内部进行加热。一或多个干燥织物引导刚形成的纸幅以弯曲路径依次绕行每个该系列中的转鼓,干燥织物将纸幅紧紧地贴在转鼓的表面。加热的转鼓通过蒸发作用降低纸幅的含水量至期望的水平。
干燥部中,烘筒可排列成上下行或层。下层的烘筒与上层的烘筒交错,而非呈严格垂直关系。当纸幅前进通过干燥部时,纸幅交替通过上层与下层间,首先绕过两层中一层的烘筒,然后绕过另一层的烘筒,如此循序前进直到通过整个干燥部。
如图5所示,干燥部中,烘筒的上层和下层可各自套有单独的干燥器织物99。此种情况下,进行干燥的纸幅98在无支承的情况下通过各烘筒与另一层中相邻烘筒之间的空间或“口袋”。
单层干燥部中,可使用单行烘筒以及若干转辊。转辊可为实心的或为透气(vented)的。
为了提高生产速度,并使纸幅所受干扰最小化,采用单程干燥部以高速运送待干燥的纸幅。如图8所示,单程干燥部中,使用单一干燥器织物199运送纸幅198,沿弯曲路径循序环绕上层及下层的烘筒200。
须了解的是,在单程干燥部,干燥器织物将待干燥的纸张直接靠在两层之一的烘筒上,通常为上层,但载着纸张环绕下层的烘筒。织物的回程在上烘筒上方。另一方面,有些单程干燥部具有相反组配结构,其中干燥器织物将纸张直接靠在下层的烘筒上,但载着纸张环绕上烘筒。此种情况下,织物的回程在下层烘筒的下方。任一种情况下,在移动中的干燥器织物靠近烘筒的狭窄空间中,由移动中的干燥器织物背面所携带的空气形成压缩楔形(compression wedge)。由此导致压缩楔形的空气压力增高,造成空气穿过干燥器织物向外流动。接着,此气流又将纸张推离干燥器织物表面,此种现象称作“掉落”。由于造成边缘破损,“掉落”会降低生产的纸制品的品质。若导致纸幅断裂,“掉落”还会降低机器效能。
许多纸厂通过对下层烘筒和/或对辊切削凹槽、或通过向这些干燥辊增加真空源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两种权益之计可将收集于压缩楔形的空气去除,而不致穿过干燥器织物,但此两种办法都是高成本的。
本发明以下述干燥器织物形式来解决此项问题,该干燥器织物至少在其一个表面具有空隙容积,即在其未接触纸幅的背面,和/或其接触纸幅的正面。空隙容积使压缩楔形携带的空气有去处,而非穿过织物。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一种干燥器织物,同时其可应用于造纸机的成形部、压榨部及干燥部中的任一部分。
该造纸机织物包括第一层以及第二层横机器方向(CD)纱,以及多根机器方向(MD)纱,所述MD纱成组排列,各组具有第一MD纱,两根第二MD纱以及两根第三MD纱。其中各组中的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以及与所述第二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各组中的第二MD纱也与第一层及第二层中的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与其交织时,第二MD纱只与第一层中的一根CD纱结合,以及在所述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浮于第二层中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各组中的第三MD纱也与第一层及第二层的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与其交织时,第三MD纱只结合第一层的一根CD纱,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浮在第二层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其中在平行于MD纱的方向上,第二MD纱错开第三MD纱。其中,第一MD纱介于所述两根第二MD纱之间,而两根第二MD纱介于各组的两根第三MD纱间。结果,在各组中,通过介于第二MD纱之间的第一MD纱,形成连续气道。
各组进一步包括第四MD纱,其中第四MD纱与第一层及第二层的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使得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第四MD纱与第一层的两根CD纱结合,以及与第二层的两根CD纱结合。在平行于MD纱方向上,该第四MD纱可错开第一MD纱。此外,各组的第四MD纱介于该组的第三MD纱之一与毗邻组的第三MD纱之一之间,从而可在各组形成第二连续气道。
织物可处理成环状形式设置于干燥部,使连续气道位于其背面(或内表面)及/或正面。当织物用于干燥部时,例如单程干燥部,连续气道为织物和烘筒之间形成的压缩楔形所携载的空气提供空隙容积,现在将参照下述附图更详尽地说明本发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造纸机织物表面的俯视图;图2为图1造纸机织物的另一表面的俯视图;图3A为沿图1线3-3所示的经纱方向所取的剖视图;
图3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造纸机织物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1线4-4所示的纬纱方向所取的剖视图;图5为干燥部的剖视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造纸机织物的俯视图;(以及)图7为图6所示造纸机织物剖视图;以及图8为单程运转干燥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图1为本发明造纸机织物10的表面12的俯视图。图1中,标出了机器方向(MD)及横机器方向(CD)。为求清晰,本图及其它图中造纸机织物10的纱间间距放大。图1显示并排编织图案的两个完全组织。
图3A为沿图1线3-3所取的剖视图。由图可见,织物10包括两层CD纱。因织物10可为平织,随后以接缝而接合成为环状形式,所以CD纱在织物10的制造工艺中为纬纱(weft yarns或fillingyarns)。第一CD纱层14包括CD纱21、23、25、27、29、31,而第二CD纱层16包括CD纱22、24、26、28、30、32。由图1及图3A显然易知,两层14、16的CD纱呈非垂直堆叠位置。而是它们在织物10的机器方向彼此交错,所以在图1中两层都可见。实际上,因纱间间距相当小,所以第一层14的CD纱21、23、25、27、29、31在实际织物10的表面12几乎不可见。
现在回到图1,MD纱41~52在织物编织过程中为经纱,MD纱41~52可为横截面基本上为矩形的扁平单丝纱。MD纱41~52的横截面形状显示于图4,图4为沿图1线4-4所示的纬纱方向所取的剖视图。
MD纱41~52排列为三根一组,其中两根MD纱为双丝对,作为一根纱与CD纱21~32编织。具体地说,MD纱42、43;MD纱45、46;MD纱48、49以及MD纱51、52为双丝对,由MD纱41、44、47、50将其与毗邻双丝对分隔开。后者MD纱41、44、47、50于织物10的表面12上限定连续气道60,限定方式如后文所述。
MD纱双丝对在织物10的表面12上形成长跳纱。具体地说,在编织图案的各个完全组织中,MD纱42、43编织于CD纱21及CD纱22下方,于CD纱23~31上方,以及于CD纱32下方,从而MD纱42、43浮于织物10表面12的第二层16的4根连续CD纱24、26、28、30的上方。MD纱48、49以与MD纱42、43相同的方式编织。
同理,在编织图案的各个完全组织中,MD纱45、46编织于CD纱21~25上方,于CD纱26~28下方,以及CD纱29~32上方,从而MD纱45、46浮于织物10表面12的第二层16的4根连续CD纱30、32、22、24上方。MD纱51、52以与MD纱45、46相同的方式编织。在机器方向上,MD纱45、46及MD纱51、52所形成的跳纱错开由MD纱42、43及MD纱48、49形成的跳纱达6根CD纱。
在重复图案中,将双丝MD纱对彼此分隔开的MD纱41、44、47、50编织于3根CD纱上方以及随后的3根CD纱下方。具体地说,在编织图案的各个完全组织中,MD纱41、47编织于CD纱21、22、23上方,CD纱24、25、26下方,CD纱27、28、29上方及CD纱30、31、32下方。另一方面,MD纱44、50编织于CD纱21上方,CD纱22、23、24下方,CD纱25、26、27上方,CD纱28、29、30下方以及CD纱31、32上方。这样,MD纱44、50以此种方式与CD纱编织,即,在机器方向上,与上述交织MD纱41、47的编织方式错开达2根CD纱。
具体参照图1及图3,注意以相同方式编织的MD纱41及MD纱47在织物10表面12上不具有长跳纱。而是,MD纱41、47只编织于第二层16的CD纱22、28之上,并倾向于相对于表面12向内拉扯CD纱22、28,因此由MD纱41、47与CD纱22、28编织所形成的结节位于由MD纱42、43;45、46;48、49;及50、51形成的跳纱内侧。结果,在织物10表面12保护MD纱41、47免于接触热及磨蚀。
同理,以相同方式编织的MD纱44及MD纱50在织物10表面12上也不具有长跳纱。而是,MD纱44、50只编织于第二层16的CD纱26、32之上,并倾向于相对于表面12向内拉扯CD纱26、32,故MD纱44、50与CD纱26、32编织形成的结节也位于MD纱42、43;45、46;48、49;及50、51形成的跳纱内侧。结果也可在织物10表面12保护MD纱44、50免于接触热及磨蚀。
因为由MD纱41、47编织于CD纱22、28之上、以及MD纱44、50编织于CD纱26、32之上所形成的结节位于由MD纱42、43;45、46;48、49及50、51所形成的长跳纱内侧,故MD纱41、44、47、50在双丝对之间限定出连续气道60。连续气道60为干燥部的“掉落”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例如单程干燥部。连续气道60定向于机器方向,发挥如同有槽干燥辊和转筒的相同功能。换言之,连续气道为压缩楔形所携带并收集的空气提供容积,因而减少了空气完全被压迫通过织物10的趋势,而该趋势可造成“掉落”。因为空隙容积为连续的,由连续气道60所提供的空隙容积与其它干燥器织物结构形成的空隙容积不同,其它干燥器织物都是编织及螺旋连接结构。大部分干燥器织物皆有若干空隙容积,但通常该空隙容积是由织物中离散的非连续孔或开口提供。本发明中,空隙容积在预定方向例如机器方向连续。
图2为织物10的表面18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反面。图2及图3A共同显示每次MD纱41~52每编织至第一层14时,MD纱41~52与第一层14的单一CD纱21、23、25、27、29、31结合。具体地说,MD纱41、47与CD纱25、31结合,在编织图案各个完全组织中,MD纱41、47与第一层14交织两次。同理,MD纱44、50与CD纱23、29结合,在编织图案各个完全组织中,MD纱44、50与第一层14交织两次。另一方面,双丝对MD纱42、43;48、49与CD纱21结合,在编织图案各个完全组织中,双丝对MD纱42、43;48、49与第一层14交织一次,而双丝对MD纱45、46;51、52与CD纱27结合,在编织图案各个完全组织中,双丝对MD纱45、46;51、52与第一层14交织一次。结果CD纱21、23、25、27、29、31组成织物的表面18的大部分面积,表面18可近似描述为滑槽面(shute-runner surface)。实际上因纱间间距相当小,故第二层16的CD纱22、24、26、28、30、32在实际织物10的表面18上几乎不可见。总而言之,织物10的表面18由CD纱主控的本质,可保护MD纱41~52免受热及磨蚀。
作为上述排列方式的替代方案,CD纱及MD纱可排列形成所谓的单面表面(monoplane surface),其中CD纱及MD纱皆形成为纸张接触面。此种单面表面排列方式不影响气道。
织物10优选只包括由单丝纱构成。具体地说,CD纱可为耐污染聚酯单丝。此种耐污染聚酯可比标准聚酯更容易变形,结果与其它较不容易变形的纱相比,可使织物更容易被织为具有相对低的渗透性(例如100CFM)。CD纱的圆形横截面形状可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直径。例如,CD纱24、30的直径可为0.90毫米,而CD纱21~23、25~29、31、32的直径可为0.50毫米或0.60毫米。也就是说,如图1、图2、图3A及图4所示,CD纱24、30的直径可大于其它CD纱21~23、25~29、31、32。当从第一层14的CD纱21、27向上编织时,或向下编织至第一层14的CD纱21、27时,因为双丝对MD纱42、43;45、46;48、49;及51、52编织于CD纱24、30上方,CD纱24、30的较大直径为连续气道60提供附加深度。或者,如图3B所示,全部CD纱(即CD纱21~32)可各自有相等直径,例如0.80毫米。MD纱41~52可为具有基本上为矩形横截面的扁平单丝纱。例如MD纱41~52可具有0.44毫米×0.88毫米大小的基本上为矩形的横截面,较长的尺寸平行于表面12的平面,如图4所示。
织物10可织为6综的完全组织排列。或者,织物10可织为其他综数的完全组织排列。例如,其可织为4综的完全组织排列。
此外,除了圆形横截面形状外,一根或多根CD纱可具有其他横截面形状,例如矩形横截面形状或非圆形横截面形状。如前所示,MD纱41~52可为具有基本上为矩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或者,任何或全部这种MD纱可具有其他横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横截面形状或非圆形横截面形状。
在前述4综的完全组织的示例中,可使用相对大宽度的单一MD纱来代替双纱对MD纱。
作为再一可替代实施方式,可将织物100制成不含任何双纱对MD纱。图6示出了此种排列的示例,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造纸织物100的表面112的平面图。造纸机织物100的纸张侧可比织物10的纸张侧光滑。图6中,机器方向(MD)及横机器方向(CD)如图所示。为清晰起见,本图及其他各图的造纸机织物100的纱间间距进行了夸大显示。图6显示彼此并排的编织图案的三个完全组织。
MD纱141~158排列成六个一组,其中没有任何两根MD纱排列成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双丝对。无论如何,一根或多根MD纱141、144、147、150、153及156可以下述方式在织物100的表面112上限定连续气道160。
MD纱142、143、145、146、148、149、151、152、154、155、157及158在织物100的表面112上形成长跳纱。更具体地,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2编织在CD纱121~125上方,CD纱126~128下方,以及CD纱129~132上方,从而MD纱142浮于织物100表面112的第二层116的四根CD纱122、124、130、132上方。MD纱146、148、152、154、158以与MD纱142相同的方式编织。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3编织在CD纱121~122下方,CD纱123~131上方,以及CD纱132下方,从而MD纱143浮于织物100表面112的第二层116的四根相邻CD纱124、126、128、130上方。MD纱145、149、151、155、157以与MD纱143相同的方式编织。在机器方向上,由MD纱142、146、148、152、154、158形成的跳纱错开由MD纱143、145、149、151、155、157形成的跳纱达6根CD纱。
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1、147、153编织于CD纱121上方,CD纱122~124下方,CD纱125~127上方,CD纱128~130下方以及CD纱131~132上方。另一方面,MD纱144、150、156编织于CD纱121~123上方,CD纱124~126下方,CD纱127~129上方以及CD纱130~132下方。这样,MD纱141、147、153以此种方式与CD纱编织,即,在机器方向上,与上述交织MD纱144、150、156的编织方式错开达2根CD纱。
参照图6及图7,MD纱141、147、153在织物100表面112上不具有长跳纱。而是,MD纱141、147、153只编织在第二层116的CD纱126、132上方,并倾向于相对于表面112向内拉扯CD纱126、132,因此当MD纱141、147、153与CD纱126、132编织时,形成的结节位于由MD纱142、143、145、146、148、149、151、152、154、155、157、158形成的跳纱内侧。结果,在织物100表面112上保护MD纱141、147、153免于接触热及磨损。
同理,MD纱144、150、156在织物100表面112不具有长跳纱。而是,MD纱144、150、156只编织在第二层116的CD纱122、128上方,并倾向于相对表面112向内拉扯CD纱122、128,因此当MD纱144、150、156与CD纱122、128编织时,形成的结节也位于由MD纱142、143、145、146、148、149、151、152、154、155、157、158形成的跳纱内侧。结果,在织物100表面112上保护MD纱144、150、156免于接触热及磨损。
当MD纱141、147、153编织于CD纱126、132上、以及当MD纱144、150、156编织于CD纱122、128上时,形成的结节位于由MD纱142、143、145、146、148、149、151、152、154、155、157、158形成的长跳纱内侧。结果,MD纱141、144、147、150、153、156可在其间限定连续气道160。此种连续气道160定向在机器方向,并可以与气道60类似的方式运作。
MD纱141~158每次编织第一层时,MD纱141~158结合第一层114的CD纱。具体地,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1、147、153与第一层114的CD纱结合两次,换言之,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这些MD纱结合CD纱123、129。同理,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4、150、156与第一层114的CD纱结合两次,换言之,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这些MD纱与CD纱125、131结合。另一方面,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2、146、148、152、154、158与第一层114的CD纱结合一次,换言之,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这些MD纱与CD纱127结合,以及,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MD纱143、145、149、151、155、157与第一层114的CD纱结合一次,换言之,在编织图案的各完全组织中,这些MD纱与CD纱121结合。结果,CD纱121、123、125、127、129、131构成织物100表面118的大部分面积。由于纱间的间距相当小,因此第二层116的CD纱122、124、126、128、130、132在实际织物100表面118几乎不可见。总而言之,织物100表面118的CD纱可保护MD纱免于接触热和磨损。
织物100使用的纱可为单丝型纱,例如耐污染聚酯单丝纱。如上所述,此种耐污染聚酯可比标准聚酯更容易变形,以及可使织成的织物具有相对低的渗透性(例如100CFM)。此外,部分或全部CD纱121~132可具有矩形横截面形状、或非圆形横截面形状、或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直径的圆形横截面形状,例如以先前对织物10所描述的方式。此外,部分或全部MD纱141~158可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横截面或非圆形横截面,或可为具有基本上为矩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例如以前文对织物10所述的方式。
因此,CD纱21~32及121~132可为用于制造此种纸机织物的纱时使用的任一种合成聚合物树脂制成的单丝纱。聚酯及聚酰胺仅为此等材料中的二例。其它此种材料的实例为聚苯硫醚(PPS),其可商购名为莱顿(RYTON);以及共同转让的美国专利5,169,499所披露的多种材料中的改性、耐热、耐水解及耐污染聚酯,其用于阿尔巴尼国际公司(Albany International Corp.)以商标名热尼克(THERMONETICS)出售的干燥器织物中。此种纤维具有受阻羧基,并为对苯二甲酸、1,4-二羟甲基环己烷以及间苯二甲酸的共聚物。美国专利5,169,499所教导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此外也可使用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PCTA)、聚醚醚酮(PEEK)以及其它材料。此外,一根或多根CD纱可具有圆形、矩形或其它的横截面形状。
如前文所指出的,MD纱41~52及141~158可为大致矩形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或者,任一或全部这些MD纱可具有其它横截面形状。此外,MD纱41~52及141~158可为用于制造纸机织物的纱所使用的任一种合成聚合物树脂。聚酯及聚酰胺仅为其中二例,前文所披露的其它材料也仅为示例。
织物10及/或100可用于单程或单层干燥部。或者,织物10及/或100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干燥部,如图5所示。所需了解的是,此种情况下,织物99可以被织物10或100替代。
此外,如前所述,织物10及织物100各自具有若干气道。织物10中每单位长度的气道数量可与织物100的相同或不等。
此外,具有气道的表面可比无气道的表面更光滑;然而,无气道表面可提供比有气道表面更佳的抓紧。结果,某些情况下希望气道表面面对纸张,另外一些情况下希望无气道表面面对纸张。因此在操作过程中,织物10及/或织物100可设置成其任一面可面对纸张。换言之,织物10的表面12或表面18可面对纸张,织物100的表面112或表面118可面对纸张。
此外,可交织MD纱及CD纱,使得MD纱以及CD纱的结节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此种设置可提供相对光滑的表面。或者,可交织MD纱及CD纱,使得CD纱结节位于比MD纱结节更高(或更接近表面)的平面。此种设置保护MD纱。
虽然前述实施例中,织物描述为具有两层CD层、某一数量的完全组织图案、某一MD跳纱长度、某一错开值等,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换言之,本织物可具有两层以上CD层、可具有不同数量的完全组织图案、可具有不同的MD跳纱长度,以及不同的错开值。
此外,虽然前述实施例中,织物被描述为在其一个表面上具有气道,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换言之,本织物可在任一面或两面上具有气道。例如,本织物可具有三层CD纱层,MD纱与其交织,使得在纸张接触面及非纸张接触面皆有气道。此种情况下,纸张接触面的气道排列可与非纸张接触面的气道排列相同或相异。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容易地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多种修改和改进,或应用于其它领域,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目的、精神和范围。例如,虽然织物10及100可为平织,然后连接为环状形式以用于造纸机的干燥部,但也可通过环状编织来制造织物10及/或100,在此情况下,编织过程中MD纱41~52及/或141~158可为纬纱,以及CD纱21~32及/或121~132可为经纱。所有这些改动均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造纸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及第二层横机器方向(CD)纱;以及成组排列的多根机器方向(MD)纱,各组具有第一MD纱以及两根第二MD纱;其中各组中的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以及与所述第二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其中各所述组中的所述第二MD纱也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与其交织时,所述第二MD纱只与所述第一层中的一根CD纱结合,以及在所述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浮于所述第二层中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以及其中各所述组中的所述第一MD纱介于各所述组的所述两根第二MD纱之间,藉此,通过各所述组中介于所述第二MD纱之间的所述第一MD纱形成连续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各所述组的所述第二MD纱浮在所述第二层的四根相邻CD纱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MD纱基本上为矩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MD纱为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CD纱为下述材料中的一种聚酰胺纱,聚酯纱,聚苯硫醚纱,改性的耐热、耐水解且耐污染聚酯纱,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纱;以及聚醚醚酮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及矩形横截面形状之一的单丝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的单丝纱。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部分所述CD纱具有第一直径的圆形横截面形状,以及部分所述CD纱具有与所述第一直径不同的第二直径圆形横截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下述材料中的一种聚酰胺纱,聚酯纱,聚苯硫醚纱,改性的耐热、耐水解且耐污染聚酯纱,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纱;以及聚醚醚酮纱。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在机器方向上,所述第一层的所述CD纱相对于所述第二层的所述CD纱错开,从而没有位于相对彼此垂直堆叠的位置。
11.一种造纸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及第二层横机器方向(CD)纱;以及成组排列的多根机器方向(MD)纱,各组具有第一MD纱、两根第二MD纱以及两根第三MD纱;其中各组中的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所述第一MD纱与所述第一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以及与所述第二层中的两根CD纱结合;其中各所述组中的所述第二MD纱也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与其交织时,所述第二MD纱只与所述第一层中的一根CD纱结合,以及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浮于所述第二层中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以及其中各所述组中的所述第三MD纱与第一层及第二层的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当与其交织时,所述第三MD纱只结合所述第一层的一根CD纱,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浮在所述第二层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其中在平行于MD纱的方向上,所述第二MD纱错开所述第三MD纱;以及其中,在各组中,所述第一MD纱介于所述两根第二MD纱之间,所述两根第二MD纱介于所述第三MD纱之间,藉此,在各组中,通过介于所述第二MD纱之间的所述第一MD纱,形成连续气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各所述组进一步包括第四MD纱,其中各所述组的所述第四MD纱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的所述CD纱交织为双重编织,使得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所述第四MD纱结合所述第一层的两根CD纱,以及结合所述第二层的两根CD纱,以及其中在平行于MD纱方向上,所述第四MD纱错开所述第一MD纱,其中各所述组的所述第四MD纱介于该组的所述第三MD纱之一与毗邻组的第三MD纱之一之间,从而在各所述组中,通过介于所述第三MD纱之一与毗邻组的第三MD纱之一之间的所述第四MD纱,形成第二连续气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在各所述组的所述第二MD纱浮在所述第二层的四根相邻CD纱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当在完全组织图案内交织时,在各所述组的所述第三MD纱浮在所述第二层的四根CD纱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MD纱为具有基本上为矩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MD纱为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的扁平单丝纱。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MD纱为下述材料中的一种聚酰胺纱,聚酯纱,聚苯硫醚纱,改性的耐热、耐水解且耐污染聚酯纱,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纱;以及聚醚醚酮纱。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具有圆形横截面形状及矩形横截面形状之一的单丝纱。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具有非圆形横截面形状的单丝纱。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部分所述CD纱具有第一直径的圆形横截面形状,以及部分所述CD纱具有与所述第一直径不同的第二直径的圆形横截面形状。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至少部分所述CD纱为下述材料中的一种聚酰胺纱,聚酯纱,聚苯硫醚纱,改性的耐热、耐水解且耐污染聚酯纱,聚(环己烷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间苯二甲酸酯)纱,以及聚醚醚酮纱。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造纸机织物,其中在机器方向上,所述第一层的所述CD纱相对于所述第二层的所述CD纱错开,从而没有位于相对彼此垂直堆叠的位置。
23.一种造纸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及第二层横机器方向(CD)纱;以及成组排列的多根机器方向(MD)纱,各具有第一MD纱以及至少一根第二MD纱;其中各组中的所述第一MD纱以第一预定编织图案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中的所述CD纱交织;其中各所述组的所述至少一根第二MD纱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的所述CD纱以第二预定编织图案交织,该第二预定编织图案与所述第一预定编织图案不同,以及在完全组织图案内,浮在所述第二层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以及其中,各所述组的所述第一MD纱毗邻于至少一根所述第二MD纱,从而在其中形成连续气道。
24.一种造纸机织物,包括多根横机器方向(CD)纱;以及多根机器方向(MD)纱,其中所述MD纱与所述CD纱以预定方式交织,从而在所述织物的至少一侧上形成若干连续气道。
全文摘要
一种造纸机织物,包括第一及第二层(116,114)横机器方向(CD)纱(121~132),以及与其交织的多根机器方向(MD)纱(141~158),MD纱成组排列,各组具有第一、两根第二以及两根第三MD纱(141,147,153)。第一MD纱与第一层的两根CD纱结合,以及与第二层的两根CD纱结合。第二MD纱(142,146,148,152,154,158)只与第一层中的一根CD纱结合,并浮于第二层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第三MD纱(143,145,149,151,155,157)只结合第一层的一根CD纱,并浮在第二层的至少两根相邻CD纱上方。在平行于MD纱的方向上,第二MD纱错开第三MD纱。第一MD纱介于两根第二MD纱之间,而该两根第二MD纱介于第三MD纱之间,从而形成连续气道(160)。
文档编号D21F1/00GK1708618SQ200380102616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7日
发明者麦可·J·乔瑟夫, 瑞克·巴伯里 申请人:阿尔巴尼国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