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表面有纤维层的吸收性物品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开孔薄膜和纤维层组合而成的表面层,使穿用者的穿着触感好的吸收性物品。
作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是由形成多个开孔的合成树脂的开孔薄膜片材生成。该开孔薄膜片材中的多个开孔具有透液通路或透液管路的功能,给予片材表面的液体通过前述开孔渗透到吸收层中。
前述开孔薄膜片材与纤维集合体的无纺布不同,不会发生使液体停留在开孔周围的毛细管作用,因此,薄膜片材表面的液体易流入前述开孔。并且,由于薄膜片材中含有无机填充剂,使之白色化,在开孔周围的薄膜片材易发挥外观上隐藏吸收层所吸收的经血等的功能。
但是,前述开孔薄膜片材由于表面为树脂膜,易密贴穿用者的肌肤,难以追随肌肤移动,可能会给予肌肤刺激感。并且,附着在肌肤侧的微细液体在导入片材侧这一功能上较之无纺布差,结果,容易给予肌肤湿润感。
为了进一步利用前述开孔薄膜片材的优点,在开孔薄膜片材的表面形成条纹状的树脂层,或者,在开孔薄膜片材表面的整个区域重叠薄的无纺布。
形成前述条纹状的树脂层,可降低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但因表面仍然是树脂膜,难以追随肌肤运动,难以做到对肌肤完全无刺激感。另外,重叠前述的薄无纺布情况下,与肌肤的接触较柔软,但在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毛细管作用下,液体易滞留在无纺布内,会给予肌肤湿润感。
本发明是一种具有透液性表面层、里面片材、位于上述表面层和上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层具有带多个开孔的开孔薄膜和重叠于上述开孔薄膜的表面侧的纤维层,上述纤维层为设有间隔的多条带状平行的纤维层,上述纤维层与上述开孔薄膜通过带有间隔的接合部接合,在上述纤维层和纤维层之间露出上述开孔薄膜。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液体易从开孔薄膜的开孔部导入吸收层,并且通过设置带状的纤维层,与肌肤的接触柔软,而且纤维层表面的纤维追随肌肤运动,从而可降低对肌肤的刺激感。
并且,最好是,前述各纤维层和前述开孔薄膜通过在上述纤维层延伸方向上带有间隔的多个接合部接合,在上述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形成在表面侧隆起的上述纤维层的圈部。
纤维层具有圈部时,该圈部表面的纤维追随肌肤运动,易朝各方向动作。另外,液体沿着圈部的立起部分,朝开孔薄膜方向流下,易于将液体导入开孔。
例如,上述开孔薄膜是沿着上述纤维层延伸方向收缩的,通过该收缩力,上述接合部的间距收缩,上述圈部隆起。
此时,前述开孔薄膜由具有伸缩性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或者,与给予上述开孔薄膜收缩力的弹性部件接合而成。或者,上述开孔薄膜由热收缩性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
作为伸缩性的开孔薄膜,是在上述合成树脂薄膜上形成四边形的开孔的,但最好是,相邻接的开孔间的加强筋是相对上述纤维层延伸方向倾斜延伸的。
并且,上述圈部的最表面的、在上述接合部间延伸的长度L最好在上述接合部的间距P的1.1倍以上,4倍以下。
例如,上述纤维层是连续长丝束。或者,上述纤维层为无纺布,最好是,上述纤维层是细片状无纺布的集合体。
图2为
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局剖视图。
图3为示出开孔薄膜较佳一例的放大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开孔薄膜其他例的放大的俯视图。
图5为示出纤维层与开孔薄膜接合模式一例的俯视图。
图6为示出纤维层与开孔薄膜接合模式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7为示出纤维层与开孔薄膜接合模式又一例的俯视图。
图8为示出纤维层与开孔薄膜接合模式再一例的俯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制造方法一例的步骤说明图。
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为生理用卫生巾,X方向为宽度方向,Y方向为纵向。该吸收性物品1具有中间部2,夹持前述中间部2的前方部3和后方部4。在吸收性物品1的两侧设有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防漏壁5、5。在该防漏壁5、5上装有在纵向可发挥弹性收缩力的弹性部件,在该弹性收缩力的作用下,吸收性物品1朝纵向(Y方向)弯曲,并且,主要在前述中间部2处,两侧的防漏壁5、5从受液侧的表面向上立起成立体形状。
正如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为,在不透液性的里面片材7上重叠吸收性芯材(吸收层)8,在其芯材8上重叠透液性的表面层10。表面层10具有开孔薄膜11和重叠在其上的纤维层12。
前述吸收性芯材8设置成从吸收性物品1的中间部2遍布在前述前方部3和后方部4的一部分上。并且,前述里面片材7与前述开孔薄膜11在比前述吸收性芯材8靠外侧的外周区域,相互通过热熔融粘接剂粘接,或者通过热压纹加工熔融粘接。
在前述表面层10上,给定宽度尺寸的带状纤维层12平行设置了多条。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述纤维层12在作为主要吸液区域的中间部2中配置于前述防漏壁5与5之间,前述纤维层12遍布前方部3与后方部4的一部分延伸。
前述纤维层12可以仅在作为主要吸液区域的前述中间部2的更中央部分设置,或者,可以遍布在中间部2、前方部3和后方部4的Y方向全长上设置。
在通常作为生理用卫生巾场合,前述纤维层12最好形成为如下范围,即纵向(Y方向)至少为50~100mm,宽度方向(X方向)至少为10~80mm。
前述里面片材7是不透液性的材料,通过透湿性的树脂薄膜或无纺布、或者树脂薄膜与无纺布接合而成。前述吸收性芯材8是由粉碎纸浆与SAP混合后、再用透液性纸包覆而成的,或者是通过粘接处理片材化的气流型纸浆(ェァレィドパルプ)或吸收纸,或者是以亲水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等。
前述防漏壁5由过流型无纺布、点粘型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射流喷网型无纺布、熔粘型无纺布、气流型无纺布等无纺布形成。
形成前述表面层10的开孔薄膜11至少在Y方向具有弹性伸缩性,该开孔薄膜11的表面接合着前述纤维层12。在图1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各纤维层12在X方向的宽度尺寸W1完全相同,相邻接的各纤维层12具有相同的间隔尺寸W2。并且,在横向(X方向)邻接的纤维层12与纤维层12之间,开孔薄膜11和形成在该开孔薄膜11上的多个开孔11a或11c(参照图3和图4)露出。
前述宽度尺寸W1的较佳范围为1.0~10mm,前述间隔尺寸W2的较佳范围为0.5~10mm。设置前述纤维层12的区域中,纤维层12相对开孔薄膜11的表面面积的占有面积的较佳范围为5~30%。
纤维层12的面积率一旦超过前述范围,给予表面层10的液体大多依靠纤维层12的毛细管作用保持着,滞留在表面层10表面的液体变多,会给予穿用者湿润感。而在纤维层12的面积率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开孔薄膜11露出的面积过大,开孔薄膜11的表面与肌肤接触的概率增高,会给予肌肤刺激感。
正如图5所示,奇数列(i)的纤维层12通过在纤维层12延伸方向上以一定间距P所形成的接合线13a,与开孔薄膜11接合,而偶数列(ii)的纤维层12通过在纤维层12延伸方向上以一定间隔P所形成的接合线13b而与开孔薄膜11接合。
在前述奇数列(i)中,接合线13a与接合线13a之间形成使前述纤维层12朝表面侧隆起的圈部14a,而在前述偶数列(ii)中,在接合线13b与接合线13b之间也形成使前述纤维层12朝表面侧隆起的圈部14b。奇数列(i)的接合线13a位于偶数列(ii)的接合线13b的间距P的中间点。由此,前述圈部14a和圈部14b的周期朝Y方向是相互不同的。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伸缩性的开孔薄膜11是在拉伸状态下与带状纤维层12重叠的,在前述各接合线13a、13b处,开孔薄膜11与纤维层12接合。之后,解除开孔薄膜11的拉伸力,在收缩弹力作用下、开孔薄膜11收缩复原之际,接合线13a与接合线13a之间的间隔以及接合线13b与接合线13b的间隔接近,通过前述纤维层12,形成从开孔薄膜11表面隆起的前述圈部14a和14b。
该吸收性物品1被穿用时,主要是圈部14a和14b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开孔薄膜11与肌肤直接接触的概率降低。在前述圈部14a和14b中,因纤维层12易朝X方向和Y方向变形,纤维层12柔软地追随穿用者的肌肤运动,不会刺激穿用者肌肤。纤维层12在接合线13a和13b的作用下,由于在各圈部14a、14b的部分形成独立的肌肤接触层,各圈部14a、14b独立地追随肌肤运动。由此,相对穿用者肌肤各部位的刺激少。
并且,如图2所示,在各圈部14a、14b中,纤维层12从开孔薄膜11的表面立起,给予来自上方的压缩力时,在圈部14a、14b中,膨松复原率高,在穿用者肌肤的压力下,难以压坏圈部14a、14b。
形成前述那样的膨松复原率高的圈部14a、14b时,最好是,前述接合线13a、13b的间距P为3~15mm。另外,在图2中,各圈部14a、14b距离开孔薄膜11表面的高度尺寸H与前述间距P的比H/P最好为0.5~2,前述高度尺寸H最好为2~15mm。
另外,在圈部14a、14b的最表面处,在接合线与接合线之间延伸的距离L最好为前述间距P的1~5倍,更好地是1.1~4倍。
正如图2所示,纤维层12在圈部14a、14b中,是从开孔薄膜11的表面立起的,给予纤维层12的液体易朝向开孔薄膜11流下,并易于通过开孔薄膜11的开孔11a或11c,由吸收层8吸收。另外,因在纤维层12与纤维层12之间露出开孔薄膜11的开孔,给予表面层10的液体易流入前述开孔,液体难以残存在表面层10中。
另外,由于纤维层12靠接合线13a、13b划分,即使流到纤维层12的液体在毛细管作用下扩散,前述接合线也会起到阻挡液体扩散的功能。由此,液体难以扩散到表面层10的表面,难以给穿用者带来湿润感。
图3为示出前述开孔薄膜11的较佳例的局部放大的俯视图。在该开孔薄膜11上形成四角形(例如菱形)的多个开孔11a,划分相邻开孔11a的加强筋11b倾斜地直线延伸。前述加强筋11b相对于施加伸缩力的Y方向的倾斜角度θ最好为30~70度。1个开孔11a的开孔面积为0.38~7.0mm2,开孔11a的开孔面积率为20~60%。
正如图3所示,在加强筋11b相对Y方向以给定角度θ直线延伸的开孔薄膜11中,通过使开孔11a朝Y方向伸长延伸,且前述加强筋11b的角度θ变小,为了发挥收缩弹性力,可在低负荷下,将开孔薄膜11朝Y方向伸长。并且,伸长时,加强筋11b难以塑性变形,而解除拉伸力时,朝原有尺寸的弹性复原性能优越。由此,在接合纤维层12后的弹性收缩作用下,接合线间距离缩小的尺寸可变大,纤维层12易立起,容易形成圈部14a、14b。
开孔薄膜11在由LLDPE、LDPE、HDPE、PP、EVA等热可塑性树脂形成的薄膜或者由SEBS、SBSSIS、SEEPS、氨基甲酸乙脂等热可塑性合成橡胶形成的薄膜上,形成开孔11a。或者,开孔薄膜为由前述各树脂的混合树脂或其他各种聚合树脂形成的薄膜。
开孔薄膜11施加Y方向3~50%的拉伸变形时,该变形回复率在60%以上,这对于形成前述圈部14a、14b是有好处的。
在前述树脂薄膜上最好通过涂布或精炼入界面活性剂,以对表面进行亲水性处理。经过亲水处理的开孔薄膜11中,给到薄膜表面的液体易流入开孔11a。并且,为了降低与肌肤的接触面积以降低对肌肤的刺激感,最好在薄膜表面形成微细的凹凸。在形成该开孔薄膜11的树脂薄膜中最好混入氧化钛类白色化无机填充料。
如图4所示,也可以使用形成多个圆形开孔11c的开孔薄膜11A。
前述纤维层12最好使用在Y方向延伸的连续长丝的纤维束。例如,最好使用从作为连续长丝收束后的收束体的丝束(TOW)开纤后的纤维束。
为了使形成圈部14a、14b的连续长丝的纤维层12朝X方向和Y方向变形后可回复到原来状态,进而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压缩力后可复原到原来的成圈状态,连续长丝的纤度最好在1.1~8.8dtex。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圈部14a、14b的弹性复原性差,而一旦超过前述范围,则长丝会给予肌肤硬感。
另外,作为前述连续长丝,最好是在卷曲状态下使用。卷曲的连续长丝在圈部14a、14b中,各长丝具有独立性,而且相邻的长丝相互适度地络合。由此,在圈部14a、14b处,长丝具有自由度,而且富有前述的弹性回复性。该卷曲是通过长丝制造时的卷曲加工而成的,进而经预热轧光或热风处理,使用卷曲数增加的形式。或者,通过预热轧光,此时反复进行延伸和延伸解除作业,使形成长丝的树脂取向发生变形,从而可以卷曲成线圈状。
作为前述的连续长丝的卷曲状态,在1根长丝的每1英寸长度最好卷曲数为5~40个,更好地是5~30个或15~30个。而且连续长丝的卷曲导致的卷曲弹性率最好在70%以上。
前述卷曲数根据JISL1015(日本标准),卷曲弹性率根据JISL1074(日本标准),在长丝的纤度未达到5.5dtex场合,向拉伸方向给予0.49mN的初期负荷,在长丝的纤度在5.5dtex以上场合,向拉伸方向施加0.98mN的初期负荷。前述卷曲数为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每1英寸(25mm)长度的卷曲的节数。
将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长丝长度设为a,进而把每1.1dtex施加30秒的4.9mN张力、使卷曲伸长时的长度设为b,将除去前述张力并经过2分钟后、再次将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长度设为c时,前述卷曲弹性率由〔(b-c)/(b-a)〕×100(%)表示。
再有,连续长丝通过卷曲成相互络合状态下的纤维层12在Y方向的强度最好在0.14N/英寸以上。在此,前述强度为,通过梳理法形成目付(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的连续长丝的纤维束,将其重合10束,在张力拉伸试验机中夹持成夹具间距离为100mm,以100mm/min速度离开夹具之间时,纤维束破断时的负荷。
使用前述的纤维层12以形成圈部14a、14b时,肌肤触感柔软,并且,各圈部自由运动,而且弹性回复性能良好。
接着,在使用前述表面层10的吸收性物品1中,经血等流到纤维层12的圈部时,很容易沿着纤维层12的连续长丝至开孔薄膜11,透过开孔薄膜11的开孔11a或11c,由吸收层8吸收。
作为具有浸透液体功能的连续长丝的纤维层12,最好目付为20~200g/m2。目付未达到前述范围时,连续长丝的根数减少,长丝的圈部难以密集地形成在吸收性物品1表面上。并且,纤维层12和开孔薄膜11是热熔融粘接的,在纤维层12的目付未达到前述范围时,不能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而当目付超过前述范围时,连续长丝间的毛细管作用强,液体易滞留在纤维层12内,会给予穿用者湿润感。
形成纤维层12的连续长丝是由可与开孔薄膜11热熔融粘接的疏水性合成树脂形成,例如为PE/PET、PE/PP等芯皮构造的复合合成纤维、PE/PET、PE/PP等并列型复合纤维或者PE、PP、PET等的单纤维。由这些合成树脂形成的连续长丝最好在其表面附上亲水剂,或者将亲水剂精炼入树脂以进行亲水处理。并且,连续长丝中最好含有0.5~10质量%的氧化钛等白色化的无机填充料。通过白色化处理,由吸收性芯材8所吸收的经血便于外观上隐藏。另外,连续长丝的纤维断面可为圆形也可为不同形状。
纤维层12中,在连续长丝中层积人造纤维等亲水性纤维5~30质量%,或者将天然纤维素纤维等单纤维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到前述连续长丝中。
作为连续长丝,可以是从纺丝喷嘴挤出熔融树脂,在冷却的抽吸空气的延伸作用下,形成丝状的纺粘性纤维。通过将该纤维层积状捕集在层积输送机上,可形成纤维层12。
作为纤维层12的连续长丝可以使用熔吹型纤维。熔吹型纤维是在空气压力下由纺丝喷嘴吹出熔融树脂而成的,因不作用着机械的延伸作用,比较柔软。所使用的熔吹型纤维为0.33~1.1dtex,最好是熔吹型纤维的纤维层12的目付为20~100g/m2。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圈部14a、14b难以隆起,一旦超过前述范围,长丝的密度会过高,在毛细管作用下,液体易滞留。
可以用裂膜丝形成前述纤维层12。裂膜丝将薄膜朝宽度方向分开分离,使长丝接合成网状。
此外,作为前述纤维层12可使用无纺布。无纺布为过流型、点粘型、射流喷网型、熔吹型等无纺布,将纺粘型无纺布(S)与熔吹型无纺布(M)层积SMS、SM、SSMS、SS那样的复合无纺布,最好使用这些无纺布中空隙率高的过流型无纺布。
形成无纺布的纤维最好使用PE/PP、PE/PET、PP/PP那样的外皮部分的树脂融点比芯部分的树脂融点要低的芯皮构造的复合合成纤维,纤度为1.6~6.6dtex,纤维长度为38~61mm。该纤维中涂布或精炼入界面活性剂以进行亲水处理后使用。另外,混入氧化钛等白色化无机填充料以呈现布那样的外观,最好具有吸收到吸收层8中的经血隐蔽性好的功能。
前述复合合成纤维是将断面为中空形状、不同形状或者中空与不同形状的单纤维,或者,2种树脂成分构成的前述形状的纤维通过加水分解处理、溶出,之后干燥而成的多孔质,这样易于吸收与肌肤接触的液体。
再有,作为形成无纺布的纤维,可以混合70~98质量%的疏水性合成纤维,混合2~30质量%的粘胶人造丝、酸脂人造丝、天然纤维素纤维等亲水性纤维,以增强亲水作用。
作为纤维层12使用无纺布时,最好目付为15~40g/m2。所见膨松度为0.2~1.0mm。并且,Y方向的破断强度最好为7.8~24.6N/英寸,最大伸度为20~60%。
前述纤维层12中,可在前述无纺布或树脂薄膜上切割出多个细狭缝,分离成细片状或长方形状,进而形成狭缝后可朝Y方向延伸。
在前述接合线13a、13b中,前述开孔薄膜11与纤维层12是通过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等热熔融粘接的,但在前述接合线处,也可通过粘接剂将开孔薄膜11与纤维层12粘接,或者并用热熔融粘接和粘接剂进行的粘接。使用粘接剂时,最好使用感压粘接剂,其涂布量为0.5~5g/m2。此外,接合线13a、13b在Y方向的线宽尺寸最好为0.5~5mm,更好地是0.3~3mm。
在图1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纤维层12的宽度尺寸W1是一定的,纤维层12的间隔尺寸W2也是一定的。但正如图6所示,可以在X方向的中央区域(iii)中,纤维层12的宽度方向尺寸W3与纤维层12间的间隔尺寸W4变窄,而在两侧部区域(iv)中,纤维层12的宽度方向尺寸W5与间隔尺寸W6较大。并且,可以在中央区域(iii)中,接合线15的间距P1缩短,而在两侧部区域(iv)中,接合线16的间距P2变大。
在图6的实施例中,在中央区域(iii)中,形成于接合线15与15之间的纤维层12的圈部较低,而在两侧部的区域(iv)中,在接合线16与16之间形成的纤维层12的圈部较高。
另外,可以与图6相反,在中央区域(iii)中,纤维层的宽度尺寸与间隔以及接合线的间距变大,而在两侧部区域(iv)中,纤维层的宽度尺寸和间隔以及接合线的间距变窄。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纤维层12的宽度尺寸W1和间隔尺寸W2是一定的,但在Y方向的中央区域。接合线17的间距P3变大,形成于接合线17与接合线17之间的纤维层12的圈部变高。而在Y方向的两侧部,接合线17的间距P4变窄,圈部较低。
在图7中,因在吸液区域的中央形成高的圈部,在该部分,与肌肤的接触柔软,并且,圈部的纤维层易随着肌肤运动。
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纤维层12的宽度尺寸W1与间隔尺寸W2是一定的。并且接合线18根据场所间距是变化的,正如图9所示,在接合线18的间距长的部分,纤维层的圈部19a较高,而在接合线18的间距较短部分,圈部19b较低。在较高圈部19a处,纤维追随肌肤,可降低对肌肤的刺激感,而在较低圈部19b处,液体易导入开孔薄膜11的开孔11a或11c中。
图10示出前述第1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在输送开孔薄膜11的输送辊群21中,辊的转速朝向下游侧逐渐变高。由此,开孔薄膜11伴随着输送辊群21的输送,输送张力增速,使开孔薄膜11产生5~50%的拉伸变形。
另外,称作TOW(丝束)的连续长丝的收束体12A是由输送辊24、25、26输送的,但设定成输送辊25的转速比输送辊24的转速高,而输送辊26的转速比输送辊25的转速要低。因而,收束体12A在输送辊24与25之间承受拉伸力,而在输送辊25与输送辊26之间承受收缩力。这种伸长与收缩的行程根据需要可设置多段,由此,收束体12A可被开纤。
通过扩幅分离机构29,将开纤的连续长丝朝宽度方向扩宽,并且分割成带状,其宽度尺寸为W1,而间隔为W2。分割成带状的纤维层12经过输送辊27和输送辊28,层积到开孔薄膜11上。
在前述输送辊群21的下游侧设有输送辊31。输送辊群21最终段的辊转速与输送辊31的转速相同,此间,开孔薄膜11处于拉伸状态。而在输送辊群21与输送辊31之间,由熔融粘接辊32a和32b夹持着。由一方的熔融粘接辊,形成图5等所示的接合线模式的压纹,在通过熔融粘接辊32a和32b之间时刻,靠接合线13a、13b,纤维层12接合到开孔薄膜11上。此时的接合方法为加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
在前述输送辊31的后段,一旦解除对开孔薄膜11的伸长力,在开孔薄膜11的弹性收缩力作用下,开孔薄膜11朝Y方向均匀收缩,接合线13a与13a的距离以及接合线13b与13b的距离缩短,通过纤维层12形成圈部14a、14b。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步骤之外,还设有将吸收性芯材8重叠在里面片材7上的步骤,将形成前述圈部14a、14b的表面层10供给到前述吸收性芯材8上,以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于是,完成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
另外,可以将预先朝Y方向伸长的多条弹性丝或弹性带与前述弹性伸缩性开孔薄膜11或弹性伸缩性低的开孔薄膜11平行粘接接合,在纤维层12接合于开孔薄膜11上的时刻,解除施加到前述弹性丝或弹性带的伸长力,使开孔薄膜11收缩,以形成圈部。
再有,作为前述开孔薄膜11,可使用热收缩性的合成树脂薄膜。使用热收缩性的开孔薄膜11场合,在常温环境下,将纤维层12层积到开孔薄膜11上,并且在前述接合线13a、13b处相互接合。之后,加热开孔薄膜11,使之热收缩,可形成前述圈部14a、14b。作为热收缩性的开孔薄膜11,可使用不同方向延伸的开孔薄膜。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由连续长丝等形成的带状纤维层隔开间隔地接合到开孔薄膜上,因此在露出开孔薄膜的部分,经血等液体可快速地从开孔薄膜的开孔输送到吸收层中。并且,肌肤与带状纤维层接触,通过该纤维层追随肌肤,可降低接触肌肤的刺激感。
并且,在前述纤维层中形成圈部时,因该圈部追随肌肤,进一步降低了对肌肤的刺激感。而且,通过从开孔薄膜的表面隆起的纤维层的圈部,易将液体导入开孔薄膜的开孔中。特别是,连续长丝在细片状的无纺布或薄膜中形成圈部时,液体易从纤维层导入开孔薄膜中,液体难以滞留在纤维层中,不会产生湿润感。
另外,将纤维层隔开间隔地在接合部与开孔薄膜接合时,因纤维层在接合部间是相互独立的,液体流到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纤维层时,该液体在毛细管作用下扩散时,这种扩散由接合部加以隔断。由此,可抑制表面上液体的扩散,这一点也可降低湿润感。
在弹性部件中收缩开孔薄膜或者热收缩开孔薄膜时,开孔易于朝向吸收体斜向设置,可提高吸收层所吸收的经血等的隐蔽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表面层、里面片材、位于所述表面层与所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具有带多个开孔的开孔薄膜,和重叠在所述开孔薄膜表面侧的纤维层,所述纤维层以带状隔开间隔地平行地设有多条,所述纤维层与所述开孔薄膜由隔开间隔的接合部接合,在所述纤维层与纤维层之间露出所述开孔薄膜。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纤维层与所述开孔薄膜通过在所述纤维层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接合部接合,所述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形成在表面侧隆起的所述纤维层的圈部。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薄膜沿着所述纤维层的延伸方向收缩,通过该收缩,所述接合部的间距缩短,使所述圈部隆起。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薄膜由具有伸缩性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薄膜与给予收缩力的弹性部件接合。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薄膜由热收缩性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薄膜为在所述合成树脂薄膜上形成四边形的开孔,邻接开孔间的加强筋相对于所述纤维层的延伸方向倾斜延伸。
8.按照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圈部的最表面的、在所述接合部间延伸的长度L为所述接合部的间距P的1.1倍以上,4倍以下。
9.按照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层为连续长丝的束。
10.按照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层为无纺布。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层为细片状无纺布的集合体。
全文摘要
一种吸收性物品,克服由现有吸收性物品的开孔薄膜形成的表面材的追随肌肤运动的性能差、会给予肌肤刺激的缺陷。该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芯材的表面设有表面层10。表面层10通过隔开间隔的接合线将由连续长丝等形成的带状纤维层12接合到开孔薄膜11上。通过收缩开孔薄膜11,在接合线之间的纤维层12作用下,形成圈部14a、14b。圈部14a、14b追随肌肤运动,无刺激感,并且液体快速地导入开孔薄膜11中。
文档编号B32B5/02GK1349788SQ01139
公开日2002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日
发明者水谷聪, 吉政渡, 德本惠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