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的,通用的开口扳手对于密集型排列管道中的螺母紧固或旋开过程非常不方便,密集型排列管道中的螺母紧固或旋开操作多是通过开口扳手的垂直于管道卡接住螺母,再进行频繁间歇式的小幅度角度的同向转动,实则且费时费力,不方便操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该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结构包括外壳、开口齿轮和双螺杆传动机构,
[0005]开口齿轮是在其轮盘上开设有一个扳手卡接口,扳手卡接口末端设置为与螺母边缘吻合的盲端,扳手卡接口和盲端构成螺母通道,盲端的内切圆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
[0006]开口齿轮的正、反两个轮盘盘面上分别开设有导引槽,导引槽呈环形,环形导引槽的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
[0007]开口齿轮的轮周设置有轮齿,
[0008]外壳前端设置有外壳卡接口,外壳卡接口外围的外壳壳体上开设有开口齿轮腔,开口齿轮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引件,开口齿轮设置在开口齿轮腔内,开口齿轮的导引槽配合在导引件上,导引件通过导引槽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
[0009]双螺杆传动机构由主螺杆和副螺杆构成,主螺杆和副螺杆互相垂直的设置在外壳内部,主螺杆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主锥齿轮,副螺杆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副锥齿轮,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啮合传动,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传动比为一比一,主螺杆和副螺杆同步转动,
[0010]主螺杆的前端设置为主蜗杆段,主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主蜗轮蜗杆机构,
[0011]副螺杆的前端设置为副蜗杆段,副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副蜗轮蜗杆机构,
[0012]主蜗杆段和副蜗杆段相对于开口齿轮的传动比和传动方向相同,
[0013]主螺杆的末端探出外壳并外接驱动机构。
[0014]外壳由上下相对称的上壳和下壳固定连接而成。
[0015]导引件采用导引柱或导引珠,导引柱或导引珠设置在开口齿轮的导引槽内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
[0016]外壳的开口齿轮腔内设置有归位齿轮,归位齿轮与开口齿轮啮合,归位齿轮上设置有弹簧复位轴。
[0017]驱动机构采用电动机或手摇柄。
[00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9]该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结构简单,实用方便灵巧的螺杆驱动的扳手。最大程度的改善密集排列管道中的螺母的紧固。变开口扳手的垂直于管道的小幅度的转动为连续的转动,方便操作,可实现一次性操作,避免频繁的反复动作,同时在有力矩显示的前提下可用于流水线上的螺母的紧固,且可用于大口径螺母的紧固。
[0020]使传统技术上的开口扳手由断断续续的小角度转动紧固件,转变成连续的转动紧固件,并可变成电动紧固,特别是在管道密集排列或多层管道排列时使用更加方便。
[0021]该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于维护,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2]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开口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
[0026]1、开口齿轮,2、扳手卡接口,3、盲端,4、螺母通道,5、导引槽,6、轮齿,
[0027]7、外壳,8、外壳卡接口,9、开口齿轮腔,10、导引件,
[0028]11、双螺杆传动机构,12、主螺杆,13、副螺杆,
[0029]14、主锥齿轮,15、副锥齿轮,
[0030]16、主蜗杆段,17、副蜗杆段,
[0031]18、驱动机构,
[0032]19、上壳,20、下壳,
[0033]21、归位齿轮,22、弹簧复位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作以下详细说明。
[0035]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结构包括外壳、开口齿轮和双螺杆传动机构,
[0036]开口齿轮I是在其轮盘上开设有一个扳手卡接口 2,扳手卡接口 2末端设置为与螺母边缘吻合的盲端3,扳手卡接口 2和盲端3构成螺母通道4,盲端3的内切圆圆心与开口齿轮I的圆心重合;
[0037]开口齿轮I的正、反两个轮盘盘面上分别开设有导引槽5,导引槽5呈环形,环形导引槽的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
[0038]开口齿轮I的轮周设置有轮齿6,
[0039]外壳7前端设置有外壳卡接口 8,外壳卡接口 8外围的外壳壳体上开设有开口齿轮腔9,开口齿轮腔9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引件10,开口齿轮I设置在开口齿轮腔9内,开口齿轮I的导引槽5配合在导引件10上,导引件10通过导引槽5限位引导开口齿轮I的转动;
[0040]双螺杆传动机构11由主螺杆12和副螺杆13构成,主螺杆12和副螺杆13互相垂直的设置在外壳内部,主螺杆12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主锥齿轮14,副螺杆13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副锥齿轮15,主锥齿轮14和副锥齿轮15啮合传动,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传动比为一比一,主螺杆和副螺杆同步转动,
[0041]主螺杆的前端设置为主蜗杆段16,主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主蜗轮蜗杆机构,
[0042]副螺杆的前端设置为副蜗杆段17,副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副蜗轮蜗杆机构,
[0043]主蜗杆段16和副蜗杆段17相对于开口齿轮I的传动比和传动方向相同,
[0044]主螺杆12的末端探出外壳并外接驱动机构18。
[0045]外壳7由上下相对称的上壳19和下壳20固定连接而成。
[0046]导引件10采用导引柱或导引珠,导引柱或导引珠设置在开口齿轮的导引槽内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
[0047]外壳7的开口齿轮腔9内设置有归位齿轮21,归位齿轮21与开口齿轮I啮合,归位齿轮21上设置有弹簧复位轴22。
[0048]驱动机构18采用电动机或手摇柄。
[0049]开口齿轮是在齿轮上开一个如开口扳手相似的开口,要求开口的内切圆的圆心与齿轮的圆心重合,并在开口齿轮的两面分别开设有一个圆形运动导引槽。导引槽的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
[0050]双螺杆传动是:主螺杆一端是螺杆,另一端外接驱动电机或手摇柄,连接方式是梅花连接、方柱连接或六棱柱连接,中间部是锥型齿轮;副螺杆一端螺杆,另一端是锥型齿轮;主螺杆和副螺杆垂直设置,中间是两锥型齿轮连接,且两螺杆在螺杆一端和中间部位分别固定在外壳上。
[0051]外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能固定传动螺杆,且两面各有四个导引柱(或导引珠),四个导引柱(或导引珠)以环形排布在两外壳上,且导引柱(或导引珠)的半径与开口齿轮上的导引槽等大的圆,且圆心重合。
[0052]归位齿轮位于外壳的开口的左侧,当开口齿轮转动时,归位齿轮带动上紧弹簧,当开口转动到归位齿轮处,弹簧弹力归零,当紧固完毕时脱离紧固件时,归位齿轮使开口齿轮与外壳开口吻合,取出扳手。
[0053]当电动机或手摇柄驱动主螺杆和开口齿轮转动后,主、副螺杆同时转动,当主螺杆上的螺杆处在开口齿轮的开口处时,副螺杆驱动开口齿轮。当副螺杆上的螺杆处在开口齿轮的开口处时,主螺杆上的螺杆驱动开口齿轮,达到了开口齿轮连续转动的目的,当紧固作业完成时,让扳手脱尚紧固件,这时归位齿轮使开口齿轮转动,使开口齿轮的开口与外壳开口吻合,取出扳手。
【主权项】
1.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开口齿轮和双螺杆传动机构, 开口齿轮是在其轮盘上开设有一个扳手卡接口,扳手卡接口末端设置为与螺母边缘吻合的盲端,扳手卡接口和盲端构成螺母通道,盲端的内切圆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开口齿轮的正、反两个轮盘盘面上分别开设有导引槽,导引槽呈环形,环形导引槽的圆心与开口齿轮的圆心重合; 开口齿轮的轮周设置有轮齿, 外壳前端设置有外壳卡接口,外壳卡接口外围的外壳壳体上开设有开口齿轮腔,开口齿轮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引件,开口齿轮设置在开口齿轮腔内,开口齿轮的导引槽配合在导引件上,导引件通过导引槽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 双螺杆传动机构由主螺杆和副螺杆构成,主螺杆和副螺杆互相垂直的设置在外壳内部,主螺杆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主锥齿轮,副螺杆的杆身上同轴设置有副锥齿轮,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啮合传动,主锥齿轮和副锥齿轮传动比为一比一,主螺杆和副螺杆同步转动,主螺杆的前端设置为主蜗杆段,主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主蜗轮蜗杆机构, 副螺杆的前端设置为副蜗杆段,副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副蜗轮蜗杆机构, 主蜗杆段和副蜗杆段相对于开口齿轮的传动比和传动方向相同, 主螺杆的末端探出外壳并外接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外壳由上下相对称的上壳和下壳固定连接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导引件采用导引柱或导引珠,导引柱或导引珠设置在开口齿轮的导引槽内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外壳的开口齿轮腔内设置有归位齿轮,归位齿轮与开口齿轮啮合,归位齿轮上设置有弹簧复位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采用电动机或手摇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螺杆驱动开口扳手,属于机械工具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外壳、开口齿轮和双螺杆传动机构,开口齿轮是在其轮盘上开设有一个扳手卡接口,开口齿轮的正、反两个轮盘盘面上分别开设有导引槽,外壳前端设置有外壳卡接口,导引件通过导引槽限位引导开口齿轮的转动;双螺杆传动机构由主螺杆和副螺杆构成,主螺杆的前端设置为主蜗杆段,主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主蜗轮蜗杆机构,副螺杆的前端设置为副蜗杆段,副蜗杆段与开口齿轮啮合构成副蜗轮蜗杆机构,主螺杆的末端探出外壳并外接驱动机构。变开口扳手的垂直于管道的小幅度的转动为连续的转动,方便操作,可实现一次性操作,避免频繁的反复动作。
【IPC分类】B25B13-16
【公开号】CN204431135
【申请号】CN201520046884
【发明人】尤传琦
【申请人】尤传琦
【公开日】2015年7月1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