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包括把手座、把手柄,所述的把手座固定于门面上,所述的把手柄旋转连接在所述的把手座上,所述的把手柄内部空腔设置有一个静电消除二极管,所述的把手柄表面设置有静电消除带,其中,所述的静电消除二极管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提供的门把手增设有静电吸附功能,能够有效吸附人体手部所带静电,避免静电作用对人体产生影响,实用性强,更安全。
【专利说明】
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门把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
【背景技术】
[0002]门把手是一种辅助开门的工具,现有的门把手功能单一,结构简单。对于人手部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没有防静电措施,当人们在身上积聚太多静电微粒时去开门接触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静电作用也会给人体带去伤害。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能够本有效吸附人体手部所带静电,避免静电作用对人体产生影响,实用性强,更安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座、把手柄,所述的把手座固定于门面上,所述的把手柄旋转连接在所述的把手座上,所述的把手柄内部空腔设置有一个静电消除二极管,所述的把手柄表面设置有静电消除带,其中,所述的静电消除二极管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连接。
[0005]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消除带由铜丝和橡胶一体制作而成。
[0006]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消除带表面的铜丝凸起,均匀规则分布。
[0007]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消除带宽度2mm的条状带。
[0008]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静电消除带有2-4条呈对称排列。
[000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提供的门把手增设有静电吸附功能,能够有效吸附人体手部所带静电,避免静电作用对人体产生影响,实用性强,更安全。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把手座、2-把手柄、3-静电消除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2]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座1、把手柄2,所述的把手座I固定于门面上,所述的把手柄2旋转连接在所述的把手座I上,所述的把手柄2内部空腔设置有一个静电消除二极管,所述的把手柄2表面设置有静电消除带3,其中,所述的静电消除二极管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3连接。
[0013]所述的静电消除带3由铜丝和橡胶一体制作而成,将人手部的静电导入铜制金属内。
[0014]所述的静电消除带3表面的铜丝凸起,均匀规则分布。
[0015]所述的静电消除带3宽度2mm的条状带。
[0016]所述的静电消除带3有2-4条呈对称排列。
[0017]本发明所提供的门把手增设有静电吸附功能,能够有效吸附人体手部所带静电,避免静电作用对人体产生影响,实用性强,更安全。
[001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座、把手柄,所述的把手座固定于门面上,所述的把手柄旋转连接在所述的把手座上,所述的把手柄内部空腔设置有一个静电消除二极管,所述的把手柄表面设置有静电消除带,其中,所述的静电消除二极管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由铜丝和橡胶一体制作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表面的铜丝凸起,均匀规则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宽度2mm的条状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附静电的门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电消除带有2-4条呈对称排列。
【文档编号】E05B1/00GK106088809SQ20161047308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7日
【发明人】陈立如
【申请人】无锡迪奥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