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棘轮扳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制造简单、备料少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
一般习用的平板型双向棘轮扳手,请参阅
图1及图2所示,其包括有二平板式夹片11、12、一基座13、置于二夹片11、12两端之间的棘轮14、拨动块15、及置于拨动块15与基座13间的弹簧16和钢珠17等元件,并利用铆钉18将上述元件相结合组成扳手,该扳手的二夹片11、12之间的间距完全相同。
请参阅图3所示,其为另一种习用弯折型双向棘轮扳手,该扳手为改良了上述平板式扳手的弯折状扳手,该扳手的二夹片41、42分别在其两端反向弯折一角度而呈弯折的棘轮扳手部分,但是,由于其技术构思仍沿袭
图1及图2所示扳手的构造,而局限于原有二夹片间的间距需保持一定的设计,即,中央握把部分二夹片41、42之间的间距等于两端弯折棘轮部分之间的距离,以使基座43被握把部分的二夹片41、4 2铆合固定后,其枢接于两端弯折段的棘轮44仍保留有余隙来进行旋转。因此,为使上述扳手得以组合,如图3所示,必须将夹片41的第二弯折段41B延长,使其可与另一夹片42的第二弯折段42B共同枢设一棘轮44,且将夹片42的第一弯折段42A延长,使其可与夹片41的第一弯折段41A共同枢设一棘轮44,故使得夹片41的第一弯折段41A的长度M与夹片42的第一弯折段42A的长度N不同,且夹片41的第二弯折段41B的长度0与夹片42的第二弯折段42B的长度P不同,如此,才能顺利组合二夹片41、42,故此扳手必须制造二种总长度相同而弯折段长度却不同的夹片41、42,这样不但增加了制作及模具的工时及费用,同时也增加了零件的备料。
请参阅图4所示,为另一种习用具有护缘的弯折型棘轮扳手,该扳手是在上、下夹片周缘之外设有一沿设于上、下夹片间的基座一体延伸的护缘5,以提供较佳的外观,但其仍需使用弯折段长度不同的夹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使该扳手以不同于上述弯折型扳手的设计思想,对平板型扳手进行改良,借着中央平直段二夹片间的间距小于二弯折段之间的距离,以得到长度、外形完全相同的二夹片,如此具有可节省制造工时及零件备料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包括有二夹片,各该夹片至少一端弯折一角度而形成弯折段,且在该弯折段设有供棘轮枢设的圆形孔,在二夹片平直段间设置一基座,该基座一端设有一长槽,且在长槽内设有一弹簧,该弹簧并抵迫一挡体,将该挡体抵迫于一拨动块的后端,该拨动块前端的挡齿扣住枢设于二夹片弯折段间的棘轮;其特征在于该扳手同一端二夹片的弯折段具有相同的长度,且该二夹片的平直段亦具有相同的长度,该扳手同一端二弯折段间的间距并大于二夹片平直段间的间距,且二平直段间的间距等于二弯折段间的间距乘以弯折角度的余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二夹片其两端分别反向弯折一角度而形成弯折段。前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基座其由前后两端及二侧边延伸出设有一对应包覆夹片周边的护缘,而二夹片周边恰与基座成一切齐的平面,而该护缘在二拨动块两侧位置留设有缺口。前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中所述的基座其一端设有开口扳手,另一端设有供弹簧及钢珠设置的长槽,该基座设置于具有棘轮的二夹片中,并在各该夹片的平直段设有二定位长圆孔,而各该夹片亦分别设有配合基座定位孔的长圆孔,以铆钉上下铆合固定,并设有一护缘包覆于二夹片的外缘,将棘轮扳手与开口扳手结合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主要由上下二夹片、一基座、二棘轮、二拨动块、二弹簧及二挡体等元件所组成,由于二夹片的中央平直段间的间距小于二弯折段的间距,而可以得到长度、外形完全相同的二夹片,并且得到二弯折段间的间距乘以弯折角度的余弦等于二平直段间的间距的关系,如此可节省制造工时及零件备料。由于其采用了二个完全相同且具有弯折角度的夹片,故可以省下习知扳手中另一片夹片的所有制作过程、费用及备料,因此本实用新型除了可达成与习知扳手相同的功效外,更具有节省成本的新增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扳手以不同于前述弯折型扳手的设计思想,对平板型扳手进行了改良,凭借着中央平直段二夹片间的间距小于二弯折段之间的距离,可得到长度、外形完全相同的二夹片,如此具有可节省制造工时及零件备料的功效,其确可达到预期的目的及效果,从而更加适于生产实用,又本实用新型为同类产品所未曾出现过而确属首创,实为一新颖、实用的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习用平板型棘轮扳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习用平板形棘轮扳手的侧视图。
图3是习用弯折型棘轮扳手的侧视图。
图4是习用具有护缘的弯折型棘轮扳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习用弯折型扳手的装配关系分析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关系分析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1是
图10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的第一实施例,其由上述习知的上下二夹片21、22、一基座23、二棘轮24、二拨动块25、二弹簧26及二挡体27等元件所组成。
各该夹片21、22的两端分别反向弯折一角度而形成第一弯折段21A、22A及第二弯折段21B、22B,该夹片21的第一弯折段21A的长度Q等于该夹片22的第一弯折段22A的长度R;该夹片21的第二弯折段21B的长度S等于该夹片22的第二弯折段22B的长度T。
各该弯折段设有供棘轮24枢设的圆形孔21C、21D、22C、22D。
在二夹片21、21平直段间设置一基座23,该基座23由前后两端及二侧边延伸出设有一对应包覆夹片周边的护缘231,而二夹片21、22的周边恰与基座23护缘231的内侧面成一切齐的平面,该护缘231在二拨动块25两侧位置留设有缺口232,且护缘231在两端容纳弯折段的内侧缘分别设有二定位凸点233。
基座23两端分别设有一长槽234,且分别设有一弹簧26于该长槽234内,弹簧26并抵迫一挡体27,使该挡体27抵迫于一拨动块25的后端,而使该拨动块25前端的挡齿251扣住枢设于二夹片21、22弯折段间的棘轮24。
借由上述各元用铆钉28铆合所组成的扳手如图6所示,其以定位凸点233顶迫上、下二夹片21、22,使弯折段的棘轮24具有可枢转的空隙,且二夹片21、22在中间平直握把部分间的间距e,小于两端弯折的第一弯折段21A、22A及第二弯折段21B、22B间的间距f。
特别应指出,请参阅图7所示,该习用弯折型扳手,为了使平直的握把部分的间距W1等于弯折的棘轮部分的间距W2,因此,该夹片41与夹片42的中间平直段必须平行地上、下设置,使得夹片41的第二弯折段41B必须向前延伸一段,使其端部与夹片42的第二弯折段42B相切齐;同理,该夹片42的第一弯折段42A必须向前延伸一段,使其端部与夹片41的第一弯折段41A切齐,如此,才能使整支扳手二夹片41、42间的间距均相同。
请参阅图8所示,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扳手的装配结构关系的分析图,先将两个相同长度的二夹片21、22的一端H平行地上、下设置,并取第一点I形成一适当长度以分别作为第一弯折段21A、22A,此时H-H线平行于I-I线,再以该第一点I为定点同时将二夹片21、22向上弯折一角度θ,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θ为25度,再取第二点J形成一段适当长度,以分别作为一平直段21C、22C,此时I-I线亦平行于J-J线,最后再分别以该两第二点J为定点,将剩余长度的二平板夹片21、22向下弯折一与上述角度相同的角度θ,以作为第二弯折段21B、22B,如此形成使第一弯折段21A、22A与第二弯折段21B、22B相平行,而第二弯折段21B、22B的端点K-K线与J-J线、I-I线及H-H线平行,并使得弯折段与平直段的弯折位置产生一特殊的三角关系,即,当弯折段以θ角(25度)进行弯折时,可得到如图8所示的三角关系图,若夹片21、22第一弯拆段21A、22A的间距为Y个单位(2cm)时,该平直段的间距仅有Z个单位(2×cos25°=1.8cm),故可得知该扳手的握把部分平直段21C、22C的间距为小于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21A、22A、21B、22B的间距。
因此,本实用新型上、下二夹片21、22的弯折段与平直段之间的间距具有以下的特殊关系(二弯折段间的间距)×(弯折角度的余弦)=(二平直段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扳手,由于采用与习用改良平板型棘轮扳手的弯折型棘轮扳手的设计构思不同,不再局限于为达成相同间距的二不同弯折段长度的夹片,而是一种以全新的设计思想,以产生一种以相同外形、弯折段长度的二个夹片为核心,以该二夹片上、下对应而组成的扳手,其会使其平直段的握把的间距小于其两端弯折段的间距,但是,该较薄的握把并不会影响其强度,因为握把的受力方向为横向的宽度部分而非纵向的厚度部分,且较薄的握把亦不会影响到扳手的整体性。况且,在阻力较大的情形下,操作者会握持于另一端的棘轮部分加以施力,而此力臂长度与习知的长度是相同的,故不会降低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扳手,由于采用了二个完全相同且具有弯折角度的夹片,故可以省下习知扳手中另一片夹片的所有制作过程、费用及备料,因此本实用新型除可达成与习知扳手相同的功效外,更具有节省成本的新增功效。
请参阅图9及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为一种复合式扳手,其将一基座3置于二夹片31、32中,且基座3一端为一开口扳手33,另一端则为提供弹簧34及钢珠35设置的长槽36,而夹片31、32亦分别设有配合基座3上定位孔37的长圆孔311、321,得以让铆钉38穿过铆合固定,再包覆一护缘39,进而达到将棘轮扳手与开口扳手结合为一体的目的。
其铆合固定的原理是将弯折段的圆形孔轴线对齐后,使该二夹片31、32的长圆孔311、321呈上、下错位关系,其结构关系为如
图11所示,夹片31的长圆孔311的左、右侧端312、313与夹片32的长圆孔321的左、右侧端322、323的连线是平行于其弯折段切齐的端部,因此,夹片31的长圆孔311的右侧端313的垂线位于夹片32的定位长圆孔321内,相对地,夹片32的定位长圆孔321的左侧端322的垂线位于夹片31的定位长圆孔311内,如此造成在夹片31定位长圆孔311的右侧端313至夹片32定位长圆孔321的左侧端322具有一垂直夹片31、32的间距,而该间距恰好等于基座3的定位孔37的直径,使铆钉38可以穿过该夹片31的长圆孔311、基座3的定位孔37而固定于夹片32的长圆孔321内,使铆钉38的左、右侧面分别接触于夹片31的长圆孔311的右侧端313及夹片32的长圆孔321的左侧端322,再以铆钉38较大直径的头部压平后即可遮掩住长圆孔311、3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与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包括有二夹片,各该夹片至少一端弯折一角度而形成弯折段,且在该弯折段设有供棘轮枢设的圆形孔,在二夹片平直段间设置一基座,该基座一端设有一长槽,且在长槽内设有一弹簧,该弹簧并抵迫一挡体,将该挡体抵迫于一拨动块的后端,该拨动块前端的挡齿扣住枢设于二夹片弯折段间的棘轮;其特征在于该扳手同一端二夹片的弯折段具有相同的长度,且该二夹片的平直段亦具有相同的长度,该扳手同一端二弯折段间的间距并大于二夹片平直段间的间距,且二平直段间的间距等于二弯折段间的间距乘以弯折角度的余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二夹片其两端分别反向弯折一角度而形成弯折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基座其由前后两端及二侧边延伸出设有一对应包覆夹片周边的护缘,而二夹片周边恰与基座成一切齐的平面,而该护缘在二拨动块两侧位置留设有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基座其一端设有开口扳手,另一端设有供弹簧及钢珠设置的长槽,该基座设置于具有棘轮的二夹片中,并在各该夹片的平直段设有二定位长圆孔,而各该夹片亦分别设有配合基座定位孔的长圆孔,以铆钉上下铆合固定,并设有一护缘包覆于二夹片的外缘,将棘轮扳手与开口扳手结合为一体。
专利摘要一种改良构造的棘轮扳手,其包括二夹片,一端弯折一角度而成弯折段且设有棘轮枢设的圆形孔,平直段间设置一基座,基座一端设有长槽并设有弹簧抵迫一挡体,挡体抵迫拨动块后端,拨动块前端挡齿扣住枢设弯折段的棘轮,同一端二夹片弯折段具有相同长度,平直段亦具有相同长度,同一端二弯折段间距大于平直段间距,且二平直段间距等于二弯折段间距乘以弯折角度的余弦,二夹片平直段间距小于二弯折段间距,而可得到长度、外形完全相同的二夹片,可节省制造工时及零件备料。
文档编号B25B13/46GK2242763SQ95222100
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27日
发明者魏宏因 申请人:魏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