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揭示一种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尤指夹颚受力扩张时,滑块仍能够有效扳转工作物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阅美国专利号第1,320,668号「Wrench,Shifting-Spanner,Pipe-TongsAndTheLikeJ专利案,其为一种多用途的扳手(wrench),扳手具有一个固定爪(stationaryjaw)与一个活动爪(movablejaw),活动爪通过一个弹簧(spring)的顶推而能够于导轨(guide)上往复滑移。当使用者欲扳转螺帽时,转动扳手可让固定爪及活动爪带动螺帽旋转。当使用者欲将扳手移动至下一个扳转位置时,以相反方向转动扳手,可让活动爪后退并压缩弹簧而不会带动螺帽旋转。反复操作前述动作即可达到锁紧或放松螺帽的效果。但是活动爪仅依靠弹簧的顶推力而接触在导轨上,故活动爪很容易发生晃动的问题,而且容易因碰撞或扳手摔落地面而导致活动爪脱离轨道的问题。又当活动爪脱离轨道之后,弹簧也很容易跟着脱离而掉落,为不良的设计。再者,弹簧的一端是固定在扳手固定爪的孔内,弹簧的另一端却裸露在外,如此使得弹簧裸露于外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固定爪的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而且裸露在外的弹簧很容易因沾染油污而粘附许多尘屑,不但会影响弹簧的压缩效果,尘屑更容易造成活动爪移动上的阻碍。之后有人设计出如美国专利号第3,695,125号「OpenEndRatchetWrench」专利案,其为一种开口式棘动扳手。扳手(wrench)具有一个固定爪(fixedjaw)与一个支持部(supportportion),支持部内设一个弹簧(spring)与一个爪块(pawl),两个独立的盖片(caps)则固定在扳手支持部的两侧以容纳弹簧与爪块,爪块凭借弹簧的顶推而能够于支持部内往复移动。其设计将弹簧容纳于两个盖片之间而未裸露于外,并且爪块具有一个挡止肩(stopshoulder)能够挡在盖片的内,可防止爪块被弹簧顶出支持部外。但是两个盖片是可拆换的分离式设计,容易因碰撞或扳手摔落地面而使盖片分离,导致爪块脱离支持部的问题。又当爪块脱离支持部之后,弹簧也很容易跟着脱离而掉落,为不良的设计。而爪块仅依靠弹簧的顶推力而接触在支持部上,故爪块仍然很容易发生晃动的问题。再者,弹簧的一端仅抵接在固定爪内表面,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爪块,弹簧本身并没有受到全周的包覆,很容易因碰撞或反复的压缩而使得弹簧偏离原位,最终导致爪块无法被弹簧正常的顶推而失去往复运动的效果。而且爪块被推入支持部内时,盖片与爪块之间将会产生空隙,容易让油污进入并沾染尘屑,影响弹簧的压缩效果或是导致爪块移动不顺畅。又如美国专利号第4,706,528号「AdjustableWrenchJ专利案,其为一种可调式活动扳手。此种扳手具有一个固定爪(fixedjaw)与一个调整爪(adjustablejaw),在固定爪上设有一个滑移爪(slidingjaw)与一个销(pin),滑移爪设有一个槽(slot)供销穿过,如此可使滑移爪不会脱离固定爪。固定爪内表面设有一个第一弹簧(platespring)顶推在滑移爪的外表面,使滑移爪具有向外移动的力,而滑移爪的槽内则另外开设有一个孔(hole),以容纳一个第二弹簧(coilspring),第二弹簧使滑移爪具有向内移动的力,滑移爪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双方向的顶推,而保持在中间位置且具有能够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的效果。由于此扳手是专用于圆管类对象的扳转作业,故其无法适用在锁紧或放松螺帽对象的工作,因为圆管类对象没有平面可供施力,所以其设计是利用滑移爪向外移动,而缩短滑移块与调整爪的距离,达到夹紧圆管类对象以达锁紧或放松的效果,而向外移动的滑移爪是靠第二弹簧向内顶推而复位,然而,螺帽本身已经具有平面,所以扳动扳手时滑移爪并不会向外移动来夹紧螺帽的平面,因此可知第二弹簧形同虚设。而就扳手反向转动时来讨论,圆管类对象会让滑移爪向内移动,所以扳手反向转动时就不会带动圆管类对象旋转。针对螺帽对象的情况,当扳手反向转动时,螺帽也会让滑移爪向内移动,但是当滑移爪向内移动至最深处时,滑移爪与调整爪的间距仍小于螺帽两端角的间距,导致扳手无法达成反向转动且不带动螺帽转动的效果,反而会同时带动螺帽跟着反向转动。原因在于滑移爪的槽是设为直线状,使滑移爪呈直线移动,又滑移爪直线移动的方向与调整爪的平面夹角很小,故仅能够提供圆管类对象的夹紧与往复扳转效果,无法使用于螺帽对象。再者,固定爪必须于内表面另外开设孔洞以螺锁一个小螺丝(smallscrew)才能固定第一弹簧,滑移爪也必须于槽内另外开设一个洞以容纳第二弹簧,这样的设计都导致扳手无法承受高扭力,也就是因此,此种扳手只能应用在圆管类对象,因圆管类对象是空心设计,其被扳动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很小(否则空心管很容易变型),所以扳手设计本来就不用高扭力。除此之外,其第二弹簧一端容纳于滑移爪的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如此使得弹簧伸出孔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不仅如此,固定爪内的槽(slot)是内外全开放状,故滑移爪在扳动物品时产生的反作用力绝大部份都传递给销,如此销很容易损坏。特别是滑移爪虽然具有能够与固定爪相对滑移的平面,在扳动时,平面却是提供滑移爪朝外移动(或朝内移动)的导引基础,所以平面并无法有效的承受扭力,反而会因相对滑移将反作用力传递给销来承受,并非良好的设计。请查阅美国专利号第7,024,971号「OpenEndRatchetWrench」专利案,其为一种开口式棘动扳手。此扳手具有一对固定爪(stationaryjaws),于其中一个固定爪中开设有一个内外全开放的空间(space),空间内设有一个移动板(movableplate),移动板上开设两个槽(slot),然后固定爪上设有两个销(pin)穿过空间及移动板的两个槽,使移动板不会脱离空间。扳手于空间内还设有一个孔(hole)以容纳一个弹簧(spring),弹簧一端设于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外以顶推移动板。移动板上所设的两个槽分别由一个短直线段(shortsection)与一个长直线段(longsection)所构成,短直线段与长直线段具有一个夹角,使移动板于往复移动时能够作两阶段的直线移动。虽然此扳手能够作两阶段的直线移动,使移动板与固定爪之间之间距增加,但是实际使用上很容易发生移动板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在短直线段与长直线段的交接处,影响扳手使用于反向转动时的顺畅度。而且弹簧的一端设于孔内,另一端则伸出孔外,如此使得弹簧伸出孔的一端容易因挤压时的弯曲,而与孔口处摩擦导致压缩过程不顺畅,严重者则会造成弹簧的永久变形而损坏无法使用。更甚者,因移动板有两阶段的直线移动量,所以更容易导致弹簧产生过度弯折损坏的问题。再者,由于传统单一直线槽的设计导致移动板与固定爪之间之间距变化量甚小,所以必须设有两阶段的直线槽来使间距变化量增大,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移动板的面积加大,或是让固定爪的面积增加,无法达到缩小开口扳手的占用空间,当然扳手就无法伸入狭小空间内进行往复扳动的操作。若只将移动板面积加大,而刻意将固定爪缩小,就会如同此扳手的设计,发生长直线段或短直线段裸露于固定爪的外的缺失,这样很容易让尘屑积卡在移动板的槽内,最后就会形成移动板直线滑移时的阻碍。除此之外,由于空间是内外全开放状,所以移动板在扳转螺帽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全部都传递给两个销,而销所承受的扭力无法太高,故很容易损坏,使得此种扳手无法使用于高扭力的扳转作业。参照美国专利公开号第2009/0193941号「RatchetWrenchJ专利案,其为一种棘动式活动扳手。此种扳手具有一个第一爪(firstjaw)和一个第二爪(secondjaw),第一爪和第二爪都设于一个爪支撑部(jawsupport)内,而且第一爪可以靠一个螺杆(worm)带动,爪支撑部内设有一个内外全开放状的轨道(track),第二爪则设于轨道内。爪支撑部设有一个贯穿轨道的销(Pin),第二爪开设有一个直线型的开放槽(opening),销可以穿过爪支撑部与第二爪的开放槽,使第二爪不会脱离爪支撑部。第二爪的开放槽内设有一个弹簧组件(biasingmember),弹簧组件能够预推第二爪而使第二爪朝外移动。由于此种扳手的第二爪亦仅设单独一个直线形开放槽,所以第二爪移动时,其与第一爪之间之间距变化量相当小,实际实施与使用上仍然会发生扳手反向转动时带动螺帽反转的缺失。因此,其必须将第一爪设计成活动式的结构,并可经由螺杆调整位移间距,才能对螺帽达成不同时反转的效果。然而如此,则整体扳手的零件过多,结构开设过多孔洞亦造成扳手本体强度下降的问题。再者,因其轨道是内外全开放状,所以第二爪在扳转螺帽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绝大部份都传递给销,如此销很容易损坏。特别是第二爪虽然具有能够与爪支撑部相对滑移的平面(surfaces),在扳动时,平面却是提供滑移爪朝外移动的导引基础,所以平面并无法有效的承受扭力,反而会因相对滑移将反作用力传递给销来承受,并非良好的设计。除此之外,由于第二爪为直线移动的设计,为了要能够增加第二爪与第一爪之间的间距变化量,所以就必须要把第二爪内的开放槽加长,才能达成其效果。但是如此的设计,则会使第二爪被螺帽向外推出之后,令第二爪的开放槽裸露于爪支撑部之外,如此就导致开放槽及其内的弹性组件很容易沾染油污,而且还会黏附尘屑,影响弹性组件的压缩效果,造成第二爪的滑移动作不顺畅,此为扳手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就形成无法往复扳转的传统扳手。包括前述的专利案,还有美国专利号第4,158,975号、美国专利公开号第2008/0066585,2010/0071516,2010/0083797号专利,全部的专利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此问题就是,开口形态的扳手所承受的扭力有限。原因在于,开口形态的扳手在扭力过大的情况会发生弹性扩张的问题。例如,当使用者发现扳转时的扭力不足时,会在握柄套接一个加长的金属管,以此增加扳转时的力臂,以期能够进行大扭力的扳转作业。但是,当螺件被锁紧到某个程度时,其反作用力会大于开口形态的扳手的弹性变形能力,因此,会发生扳口弹性扩张变大的问题,此情况会导致扳口无法有效的衔接于螺件,让活动的爪块脱离螺件的工作面,然后最容易发生的缺点就是造成螺件的端角处被磨损,使扳转动作打滑而无法再继续进行扳转工作,一方面无法进行大扭力的扳转作业,另一方面则是造成螺件的损坏。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夹颚受力扩张时,滑块仍能够有效扳转工作物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包括有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于握持部一端的夹颚,夹颚相反于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夹颚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供工作物进入的扳口,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二夹爪的一个施力平面,夹颚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该滑槽设于第二夹爪相对于扳口的一侧,一导引柱固设于滑槽内;一个滑块,滑块能够弧线滑动的设于本体夹颚的滑槽,滑块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滑块的第一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一扳转平面,滑块还设有一个呈弧形的导引槽,导引槽供导引柱穿伸于该导引槽内,以防止滑块脱离滑槽,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当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时,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接触;一个弹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滑块之间,使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当夹颚尚未衔接工作物时,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伸入扳口内,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非平行状态,第一扳转平面的延伸直线与施力平面的延伸直线相交的交点远离本体的握持部;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夹颚以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滑块的第一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在此同时,滑块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之间产生一个备压空间,备压空间具有一个弧长,备压空间的弧长大于工作物的尺寸公差;当夹颚扳转工作物使夹颚产生弹性变形时,本体相对于工作物转动,滑块的备压空间能够让滑块不会跟着本体转动,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滑块的第一端仍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备压空间的弧长大于导引柱直径的一半。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二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平行状态,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施力平面与第一扳转平面各自的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具有120度的夹角,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二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且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施力平面与第一扳转平面各自的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形成一个备压夹角,备压夹角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容许本体及滑块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转动,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以使第一扳转平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形成面接触。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所述备压夹角的角度大于2度。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18度。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滑块于第一扳转平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呈V型的牙槽,牙槽能够提高滑块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的摩擦力,让第一扳转平面咬合于第四正向受力面,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扳转时的扳转扭力。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滑块于第一扳转平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呈V型的牙槽,牙槽能够提高滑块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的摩擦力,让第一扳转平面咬合于第四正向受力面,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扳转时的扳转扭力。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包括有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于握持部一端的夹颚,夹颚相反于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夹颚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供工作物进入的扳口,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二夹爪的一个施力平面,夹颚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滑槽设于第二夹爪相对于扳口的一侧,一导引柱固设于滑槽内;—个滑块,滑块能够弧线滑动的设于本体夹颚的滑槽,滑块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滑块的第一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一扳转平面,滑块还设有一个呈弧形的导引槽,导引槽供导引柱穿伸于内,以防止滑块脱离滑槽,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当滑块于自由位置时,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接触;一个弹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滑块之间,使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当夹颚尚未衔接工作物时,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伸入扳口内,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非平行状态,第一扳转平面的延伸直线与施力平面的延伸直线相交的交点远离本体的握持部;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夹颚以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滑块的第一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形成一个备压夹角;当夹颚扳转工作物使夹颚产生弹性变形时,本体相对于工作物转动,滑块的备压夹角能够容许本体及滑块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转动,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以使第一扳转平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形成面接触。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所述备压夹角的角度大于2度。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中,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18度。图1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3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表示滑块位于自由位置;图4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未扳转;图5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已扳转,且带动工作物转动;图6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夹颚弹性扩张的状态;图7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一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且带动工作物转动;图8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未扳转;图9为本发明图八的局部放大图,表示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具有备压夹角;图10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已扳转,且带动工作物转动;图11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夹颚弹性扩张的状态;图12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且带动工作物转动;图13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夹颚弹性扩张的状态;图14为本发明图十三的局部放大图,表示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贴合形成面接触;图15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二个实施例衔接工作物的状态图,表示开口扳手接延伸管扳转,且带动工作物转动;图16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剖面放大示意图,表示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设有至少一个牙槽。附图标记说明10_开口扳手;20-本体;21-握持部;22-夹颚;221-第一闪避部;222-第二闪避部;223-第三闪避部;23-第一夹爪;231-施力平面;24-第二夹爪;241-第一平面;242-第二平面;25-颚喉;251-顶推平面;26-扳口;27-滑槽;271-滑移壁;272-第一支撑壁;273-第二支撑壁;274-贯穿孔;28-导引柱;30-滑块;301-顶面;302-底面;303-第一端;304-第二端;31-滑移面;32-第一扳转平面;33-第二扳转平面;34-回避部;35-导引槽;351-抵接端;352-顶掣端;36-备压空间;37-牙槽;40-弹性装置;401-蓄力单元;402-第一脚;403-第二脚;404-压缩部;41-弹性体;90-工作物;91A-第一正向受力面;91B-第一反向受力面;92A-第二正向受力面;92B-第二反向受力面;93A-第三正向受力面;93B第三反向受力面;94A-第四正向受力面;94B-第四反向受力面;95A-第五正向受力面;95B-第五反向受力面;96A-第六正向受力面;96B-第六反向受力面;97-延伸管;98-第一板件;99-第二板件;D28-直径;W35-槽宽;L231-延伸直线;L241-延伸直线;L32-延伸直线;AL36-弧长;θ-备压夹角;αO-开口角度;α1开口角度;α2_开口角度。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至图3,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的第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开口扳手10包括有一个本体20、一个滑块30与一个弹性装置40;其中本体20具有一个握持部21与一个设于握持部21—端的夹颚22。夹颚22能够衔接工作物90(见图4),如螺栓的六角头部,工作物90为螺栓六角头部时,六个受力面以六角头部的六点钟方向逆时针环状排列,依序为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至第六正向受力面96Α,同理,亦具有第一反向受力面91Β至第六反向受力面96Β。使用者能够握持于握持部21并扳动本体20,使本体20产生力矩而让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轴心为圆心转动,达到扳转工作物90的效果。夹颚22相反于握持部21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23与一个第二夹爪24,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能够接受扳转工作物90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彼此相对且一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的两侧,故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不会产生相对的位移关系,使夹颚22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能够增加夹颚22所承受的扭力。夹颚22于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之间形成一个颚喉25,颚喉25、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所围绕的空间大体上形成一个呈六角形状的扳口26,夹颚22能够沿着工作物90的半径方向移动而让工作物90进入扳口26内,或者夹颚22也能够沿着平行于工作物90的轴线方向移动而让工作物90进入扳口26内。由于第一夹爪23与第二夹爪24不会产生相对的位移关系,所以无法调整扳口26的尺寸。第一夹爪23具有面对扳口26并朝向第二夹爪24末端的一个施力平面231,施力平面231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第二夹爪24具有一个第一平面241与一个第二平面242,第一平面241面对扳口26并朝向颚喉25,第二平面242面对扳口26并朝向第一夹爪23末端,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平面242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故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平面242能够分别各自的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与第三正向受力面93Α。本实施例中,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大体上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平行,见图4中,第一平面241的延伸直线L241与施力平面231的延伸直线L231彼此呈平行状态,使夹颚22形成一个开口角度α0。颚喉25具有面对扳口26的一个顶推平面251,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故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能够对应于工作物90的第二正向受力面92Α。夹颚22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与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闪避部221,第一闪避部221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一反向受力面91B进入。夹颚22于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与第二夹爪24的第二平面242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闪避部222,第二闪避部222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二反向受力面92B进入。夹颚22于第二夹爪24的第一平面241与第二夹爪24的第二平面242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三闪避部223,第三闪避部223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进入。夹颚22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27,滑槽27设于第二夹爪24相对于扳口26的一侧,且滑槽27具有一个凹弧形滑移壁271、一个位于滑移壁271上方的第一支撑壁272与一个位于滑移壁271下方且相对于第一支撑壁272的第二支撑壁273。滑槽27的滑移壁271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凹弧面状,因此确保了第二夹爪24的结构强度,使夹颚22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而且滑移壁271凹弧面的圆心位在扳口26内,故滑槽27的加工仅利用一把铣刀即可完成,加工简单快速、成本低廉且能够确保夹颚22的结构强度。夹颚22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彼此平行且使滑槽27具有一个间距。夹颚22于第二夹爪24相对于滑槽27第一支撑壁272及第二支撑壁273的位置开设有一个圆形的贯穿孔274,贯穿孔274靠近颚喉25且穿过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贯穿孔274能够结合一个圆柱形的导引柱28,导引柱28的两端系分别固定于第一支撑壁272及第二支撑壁273的贯穿孔274内,使导引柱28固定不动的固设于滑槽27内。导引柱28具有一个直径D28。滑块30可弧线滑动的设于本体20夹颚22的滑槽27,且滑块30能够带动工作物90转动或于工作物90的外周围相对滑移。滑块30大体上呈弧形块状,且滑块30的一侧形成一个凸弧形的滑移面31,滑块30的滑移面31能够于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滑动,使滑块30与夹颚22产生相对的弧线滑移关系。滑块30的滑移面31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而呈现完整的凸弧面状,因此确保了滑块30的结构强度,使滑块30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滑块30的滑移面31的曲率等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故滑块30的滑移面31可以顺畅的于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滑移,而且,当滑块30承受工作物90所施的反作用力时,因滑移面31与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故滑移面31可大面积的将工作物90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滑移壁271,分散滑块30的受力而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相对的也是提高本体20扳转时滑块30所能承受的扭力。滑块30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303与第二端304,滑块30的第一端303与第二端304能够扳转工作物90。滑块30的第一端303具有突露出滑槽27外的一个第一扳转平面32,滑块30的第二端304具有突露出滑槽27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33,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形成于滑块30相反于滑移面31的一侧。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具有120度的夹角,以供扳转工作物90。滑块30于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形成有一个回避部34,回避部34能够容许工作物90的第三反向受力面93B进入。滑块30的上方形成一个顶面301,顶面301系接触于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滑块30的下方形成一个底面302,底面302接触于滑槽27的第二支撑壁273。顶面301与底面302彼此平行且使滑块30具有一个高度。在不讨论公母配合预留公差的情况下,滑块30的高度等于滑槽27的间距,使滑块30的顶面301与底面302能够被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上下对称的支撑。由于滑块30的顶面301与底面302被滑槽27的第一支撑壁272与第二支撑壁273上下对称的支撑,故滑块30于滑槽27内弧线滑移时将不会产生晃动的问题,可提高开口扳手10使用上的稳定性。滑块30还设有一个贯穿顶面301与底面302的导引槽35,导引槽35呈弧形,且导引槽35的曲率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由于导引槽35贯穿顶面301与底面302,故导引槽35具有一个槽高等于滑块30的高度,导引槽35具有一个槽宽W35,槽宽W35为导引槽35的大弧面半径减去小弧面半径的距离。在不考虑公母配合预留公差的情况下,导引槽35的槽宽W35等于导引柱28的直径D28。导引槽35的槽高为槽宽W35的1.5倍,也可以说,导引槽35的槽宽W35为槽高的0.66倍。本实施例中,导引槽35的槽高为槽宽W35的2倍,也就是导引槽35的槽宽W35为槽高的0.5倍。导引槽35供导引柱28穿伸于内,以防止滑块30脱离滑槽27。由于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导引槽35的曲率都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的曲率相同,故滑块30的滑移面31于滑槽27的滑移壁271上进行弧线滑移运动时,滑块30的导引槽35与滑槽27内的导引柱28之间亦能够产生顺畅的相对弧线滑移效果,不会有干涉的情况发生。导引槽35具有一个抵接端351与一个顶掣端352,当滑块30于自由位置时,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接触,而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则与弹性装置40接触。导引槽35内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有效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确保了滑块30的结构强度,使滑块30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工作。同时,由于滑块30的滑移面31及导引槽35内皆未开设其它孔洞结构,故滑块30的加工成本即可有效的降低,使得产品本身具有承受高扭力及价格低廉的优点,可广受产业利用。弹性装置40设于本体20与滑块30之间,弹性装置40的两端分别顶抵于导引柱28及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之间,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弹性装置40包括有一个设于滑块30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1,弹性体41在设于导引槽35内之后具有一个高度,此时,弹性体41的高度不大于导引槽35的槽高,弹性体41的高度大于导引槽35的槽宽W35,而且弹性体41的高度大于0.5倍的导引槽35槽高。如此,设于导引槽35内的弹性体41的高度符合上述条件后,弹性体41就不会在导引槽35内任意翻转偏离原位,可有效避免滑块30失去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的效果。本实施例中,弹性体41为Z型弹片,弹性体41的两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金属片状的蓄力单元401,所述的蓄力单元401大体上呈V字型的截面结构,弹性体41的蓄力单元401由一个第一脚402、一个第二脚403与一个设于第一脚402及第二脚403之间的压缩部404所组成。压缩部404能够储存第一脚402与第二脚403被压缩后的能量,使蓄力单元401具有弹性复位能力。每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一脚402连接于另一个蓄力单元401的第二脚403,使得每一个蓄力单元401的压缩部404都具有弹性复位能力。弹性体41一端的第一脚402抵接于导引柱28,弹性体41另一端的第二脚403抵接于导引槽35的顶掣端352,使滑块30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当夹颚22尚未衔接工作物90时(如图3),滑块30位于自由位置,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伸入扳口26内。且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呈非平行状态。在此同时(当夹颚22尚未衔接工作物90时),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接触。从图3中可以看到,第一扳转平面32的延伸直线L32与施力平面231的延伸直线L231彼此呈非平行状态,因此第一扳转平面32的延伸直线L32与施力平面231的延伸直线L231将会相交,其相交的交点远离本体20的握持部21。当夹颚22衔接工作物90且未扳转工作物90时(图如4),夹颚22以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滑块30的第一端30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呈平行状态。从图4中可以看到,第一扳转平面32的延伸直线L32与施力平面231的延伸直线L231彼此呈平行状态,如此,施力平面231与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各自的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与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在此同时(当夹颚22衔接工作物90且未扳转工作物90时),滑块30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之间产生一个备压空间36,备压空间36能够于夹颚22弹性扩张时使滑块30的第一端303仍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由于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具有120度的夹角,故备压空间36能够于夹颚22弹性扩张时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仍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备压空间36具有一个弧长AL36,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必须大于工作物90在进行加工时所允许产生的尺寸公差。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工作物90于同一规格尺寸所发生大小略有差异的尺寸公差情况下,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必须大于工作物90的尺寸公差。如此,备压空间36能够有效的达成让夹颚22弹性扩张时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仍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的效果。更佳者,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大于导引槽35槽宽W35的一半,亦即,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大于导引柱28直径D28的一半。参照图4,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的夹颚22衔接工作物90时的状态图。本实施例是采用螺栓形态的工作物90穿过一个第一板件98,再螺接于一个稍大的第二板件99。当使用者进行扳转作业之前,使工作物90进入夹颚22的扳口26内,令夹颚22以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且使滑块30的第一端30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在此同时,可以看到备压空间36存在于滑块30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之间,而且,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大于工作物90于该规格下的尺寸公差。当工作物90进入夹颚22的扳口26内时,滑块30第一端303被工作物90推动,使滑块30内的弹性装置40产生压缩变形,让滑块30能够相对于本体20产生弧线移动,直到工作物90接触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此时滑块30通过弹性装置40的顶推,可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贴合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形成面接触。由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与第一正向受力面91A彼此平行,故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大致上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平行。参照图5,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转以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状态图。此时,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握持部21,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A,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亦经由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跟着夹颚22转动。于前述操作过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A,具有辅助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效果。由于第一夹爪23—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故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一正向受力面91A的反作用力。又由于第二夹爪24—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皆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四正向受力面94A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于本实施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A,由于第二夹爪24—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皆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三正向受力面93A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由于使用者是通过本体20的握持部21进行施力,假设使用者的施力固定不变,本体20的力臂长度固定不变,那么本体20的顺时针力矩就能够带动工作物90转动,直到工作物90逆时针的力矩等于本体20的顺时针力矩时才停止转动。如图5所示,工作物90已经相对于板件98、99顺时针转动10度且停止转动。参照图6与图7,为了要进一步将工作物90锁的更紧,在本体20握持部21再套接一个延伸管97,延伸管97具有比握持部21长两倍以上的力臂长度,使用者在相同的施力情况下,可以产生两倍以上的力矩效果。当使用者施力于延伸管97而使工作物90被锁紧到一定程度时,工作物90施于夹颚22的反作用力变大,导致夹颚22开始产生弹性变形,而工作物90不再跟着开口扳手10转动,使得本体20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90顺时针转动。此时,滑块30的备压空间36能够让滑块30不会跟着本体20顺时针转动,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仍然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并且保持着面接触的效果。而备压空间36的弧长逐渐变小。由于夹颚22会弹性扩张而使开口角度α1逐渐变大,使弹性变形中的夹颚22所承受的应力逐渐增加,不断的抵抗变形,直到夹颚22抵抗变形的应力大于工作物90施于夹颚22的反作用力时,夹颚22不再产生弹性变形。此时,滑块30又能够再次的被夹颚22带动,让开口扳手10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之后,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延伸管97,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亦经由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继续跟着夹颚22转动,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最后,直到工作物90被锁紧为止。于前述操作过程中,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二正向受力面92Α,亦具有辅助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效果。参照图8与图9,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开口扳手10大致上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处在于,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的夹角小于118度。当夹颚22衔接工作物90且未扳转工作物90时,滑块30的第一端30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之间形成一个备压夹角θ。所述备压夹角θ的角度大于2度,也就是说,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二扳转平面33之间具有小于118度的夹角。备压夹角θ能够于夹颚22弹性扩张时,容许本体20及滑块30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90顺时针转动,使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以使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形成面接触。参照图8与图9,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的夹颚22衔接工作物90时的状态图。本实施例是采用螺栓形态的工作物90穿过一个第一板件98,再螺接于一个稍大的第二板件99。当使用者进行扳转作业的前,使工作物90进入夹颚22的扳口26内,令夹颚22以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且使滑块30的第一端30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在此同时,可以看到备压空间36存在于滑块30导引槽35的抵接端351与导引柱28之间,而且,备压空间36的弧长AL36大于工作物90于该规格下的尺寸公差。当工作物90进入夹颚22的扳口26内时,滑块30第一端303被工作物90推动,使滑块30内的弹性装置40产生压缩变形,让滑块30能够相对于本体20产生弧线移动,直到工作物90接触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此时滑块30通过弹性装置40的顶推,可使滑块30的第一端30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由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与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彼此平行,故滑块30的备压夹角θ形成在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与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之间。参照图10,为本发明开口扳手10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转以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状态图。此时,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握持部21,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亦经由滑块30的第一端303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跟着夹颚22转动。于前述操作过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Α,具有辅助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效果。由于第一夹爪23—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故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的反作用力。又由于第二夹爪24—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皆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于本实施例中,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三正向受力面93Α,由于第二夹爪24—体成型的设于夹颚22,且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皆未开设其它孔洞,滑块30的滑移面31与滑槽27的滑移壁271曲率相同,是面与面的接触,故滑块30的第二扳转平面33能够有效的承受工作物90第三正向受力面93A的反作用力,因此本发明的开口扳手10将能够承受高扭力的扳转作业。由于使用者是通过本体20的握持部21进行施力,假设使用者的施力固定不变,本体20的力臂长度固定不变,那么本体20的顺时针力矩就能够带动工作物90转动,直到工作物90逆时针的力矩等于本体20的顺时针力矩时才停止转动。如图10所示,工作物90已经相对于板件98、99顺时针转动10度且停止转动。参照图11与图12,为了要进一步将工作物90锁的更紧,在本体20握持部21再套接一个延伸管97,延伸管97具有比握持部21长两倍以上的力臂长度,使用者在相同的施力情况下,可以产生两倍以上的力矩效果。当使用者施力于延伸管97而使工作物90被锁紧到一定程度时,工作物90施于夹颚22的反作用力变大,导致夹颚22开始产生弹性变形,而工作物90不再跟着开口扳手10转动,使得本体20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90顺时针转动。此时,滑块30的备压空间36能够让滑块30不会跟着本体20顺时针转动,使滑块30的第一端303仍然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而备压空间36的弧长逐渐变小。由于夹颚22会弹性扩张而使开口角度α1逐渐变大,使弹性变形中的夹颚22所承受的应力逐渐增加,不断的抵抗变形,直到夹颚22抵抗变形的应力大于工作物90施于夹颚22的反作用力时,夹颚22不再产生弹性变形。此时,滑块30又能够再次的被夹颚22带动,让开口扳手10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之后,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延伸管97,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亦经由滑块30的第一端303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继续跟着夹颚22转动,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于前述操作过程中,颚喉25的顶推平面251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二正向受力面92Α,亦具有辅助带动工作物90转动的效果。如图12所示,工作物90已经相对于板件98、99顺时针转动10度。参照图13至图14,工作物90被锁紧的过程中,其反作用力亦是持续增加,当工作物90的反作用力大于夹颚22抵抗变形的应力时,工作物90再度停止转动。此时,夹颚22亦再次产生弹性变形,由于夹颚22会弹性扩张而使开口角度α2再进一步的变大,而工作物90不再跟着开口扳手10转动,使得本体20及滑块30皆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90顺时针转动。此时,备压夹角θ逐渐变小。之后,由于弹性变形中的夹颚22所承受的应力逐渐增加,不断的抵抗变形,直到夹颚22抵抗变形的应力大于工作物90施于夹颚22的反作用力时,夹颚22不再产生弹性变形。此时,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抵接于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形成面接触,滑块30又能够再次的被夹颚22带动,让开口扳手10能够持续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参照图15,使用者即可沿夹颚22朝第一夹爪23方向扳动延伸管97,使夹颚22以工作物90的圆心转动。使用者的施力经由第一夹爪23的施力平面231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一正向受力面91Α,同时使用者的施力亦经由滑块30的第一扳转平面32传递给工作物90的第四正向受力面94A,如此即可使工作物90继续跟着夹颚22转动,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如图15所示,工作物90已经相对于板件98、99顺时针转动10度。最后,直到工作物90被锁紧为止。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备压空间36先致动而备压夹角θ后致动的时间点并非以前述动作顺序为限,其亦可能因工作物90与滑块30之间的摩擦力的不同,而发生操作时备压夹角θ先致动而备压空间36后致动的情况,前述操作过程仅供了解本专利技术内容而论,不论其动作顺序,实际上所能达成的功效皆相同。参照图16,为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开口扳手10大致上与第一个实施例或第二个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处在于,滑块30于第一扳转平面32凹设有至少一个呈V型的牙槽37。牙槽37能够提高滑块30第一扳转平面32与工作物90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之间的摩擦力,让第一扳转平面32咬合于第四正向受力面94Α,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前述两个实施例于扳转时的扳转扭力。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于握持部一端的夹颚,夹颚相反于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夹颚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供工作物进入的扳口,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二夹爪的一个施力平面,夹颚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该滑槽设于第二夹爪相对于扳口的一侧,一导引柱固设于滑槽内;一个滑块,滑块能够弧线滑动的设于本体夹颚的滑槽,滑块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滑块的第一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一扳转平面,滑块还设有一个呈弧形的导引槽,导引槽供导引柱穿伸于该导引槽内,以防止滑块脱离滑槽,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当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时,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接触;一个弹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滑块之间,使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当夹颚尚未衔接工作物时,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伸入扳口内,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非平行状态,第一扳转平面的延伸直线与施力平面的延伸直线相交的交点远离本体的握持部;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夹颚以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滑块的第一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在此同时,滑块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之间产生一个备压空间,备压空间具有一个弧长,备压空间的弧长大于工作物的尺寸公差;当夹颚扳转工作物使夹颚产生弹性变形时,本体相对于工作物转动,滑块的备压空间能够让滑块不会跟着本体转动,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滑块的第一端仍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备压空间的弧长大于导引柱直径的一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二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平行状态,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施力平面与第一扳转平面各自的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具有120度的夹角,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二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三正向受力面,且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备压空间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使施力平面与第一扳转平面各自的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形成一个备压夹角,备压夹角能够于夹颚弹性扩张时,容许本体及滑块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转动,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以使第一扳转平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形成面接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备压夹角的角度大于2度。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18度。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滑块于第一扳转平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呈V型的牙槽,牙槽能够提高滑块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的摩擦力。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滑块于第一扳转平面凹设有至少一个呈V型的牙槽,牙槽能够提高滑块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的摩擦力。10.一种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个本体,其具有一个握持部与一个设于握持部一端的夹颚,夹颚相反于握持部的一端形成有彼此分离的一个第一夹爪与一个第二夹爪,夹颚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一个颚喉,颚喉、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所围绕的空间形成一个供工作物进入的扳口,第一夹爪具有面对扳口并朝向第二夹爪的一个施力平面,夹颚内还设有一个弧形滑槽,滑槽设于第二夹爪相对于扳口的一侧,一导引柱固设于滑槽内;一个滑块,滑块能够弧线滑动的设于本体夹颚的滑槽,滑块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滑块的第一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一扳转平面,滑块还设有一个呈弧形的导引槽,导引槽供导引柱穿伸于该导引槽内,以防止滑块脱离滑槽,导引槽具有一个抵接端,当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时,导引槽的抵接端与导引柱接触;一个弹性装置,设于本体与滑块之间,使滑块能够自动回复至自由位置;当夹颚尚未衔接工作物时,滑块位于自由位置,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伸入扳口内,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非平行状态,第一扳转平面的延伸直线与施力平面的延伸直线相交的交点远离本体的握持部;当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夹颚以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一正向受力面,滑块的第一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且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之间形成一个备压夹角;当夹颚扳转工作物使夹颚产生弹性变形时,本体相对于工作物转动,滑块的备压夹角能够容许本体及滑块逐渐的相对于工作物转动,使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以使第一扳转平面与第四正向受力面形成面接触。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备压夹角的角度大于2度。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其特征在于,滑块的第二端具有突露出滑槽外的一个第二扳转平面,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第二扳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18度。全文摘要本发明超高扭力的快速往复扳动开口扳手,本体具有一个可衔接工作物的夹颚,该夹颚内设有一个可弧线滑移的滑块,当该夹颚尚未衔接工作物时,该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伸入该扳口内,且该滑块的第一扳转平面与该第一夹爪的施力平面呈非平行状态;当该夹颚衔接工作物且未扳转工作物时,该滑块的第一端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在此同时,该滑块导引槽的抵接端与该导引柱之间产生一个备压空间,该备压空间能够于该夹颚弹性扩张时使该滑块的第一端仍抵接于工作物的第四正向受力面,以对工作物进行超高扭力的扳转作业。文档编号B25B13/46GK102248502SQ201010177819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申请日期2010年5月20日优先权日2010年5月20日发明者刘文斌申请人:刘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