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扳手的旋动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可调整角度、组装简单的扳手旋动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民众亲自动手布置家中的风气日盛,再加上国内手工具发展已相当成熟稳定,其中不论是产品种类或是结构质量,均有获显著提高,手工具生产业界这几年来为了使一般消费大众在使用时更容易上手,于是各种易于操作或附带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亦陆续问市。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1年4月17日公告的第6216567号专利,其名称为“具有角度调整头的棘齿工具”(Ratchetingtoolshavinganangle-adjustablehead),该专利揭示的技术主要是在扳手的扳动部与握持部间设一个枢设部,使扳动部与握持部可做相对角度的转动,并在枢设部附近设置一个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一个卡掣件、一个控制钮及两个弹簧,在正常状态下,控制钮受弹簧的弹力推抵,而迫使卡掣件卡住扳动部,使扳动部无法转动,而当按压控制钮时,卡掣件不再被控制钮压迫,而可向内缩,此时,扳动部便可顺利转动,而达到调整扳手状态,以因应不同的施工环境的需求;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11月21日公告的第6148698号专利,其名称为“角度调整盒的平扳手”(Angle-adjustableboxendwrench),该专利揭示的技术主要是在扳手扳动部一端设两个套接块,且套接块上环设有齿纹,并以枢轴由套接块将扳动部枢设在握持部上,而该握持部临近扳动部处穿设有一个容置孔,用于容置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包含有一个控制棒、一个弹性件、一个固定轴及一个螺固件,将上述四组件组合为一个控制装置并设置在容置孔内,并以另一个螺丝由外锁固控制装置,以达到对扳动部旋动的限制效果。然而,上述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无法避免的存在有如下以不足之处1、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的控制装置组件均众多且琐碎,故结构组件较为复杂,而大部份的组件皆呈细小圆柱状,容易滚落遗失,而造成组装上的困扰,或使产品良率降低。2、欲将控制部容置于扳手上,必须在扳手临近枢设部处的轴向与径向各凿设一个容室,且该容室前段与后段呈内径大小不同的阶梯状;或在扳动部的一端形成两个齿纹部,而搭配控制棒与固定轴上的两个齿纹以达限制扳动部旋动的功效,因此将使扳手的制作成形更加困难,而降低生产效率。3、第6216567号专利的扳手枢设部的控制钮设置在扳手的面积较大的正面,当按压该控制钮时,设置在正面的控制钮并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让使用者的姆指必须弯动一个小角度后才能按到该按钮,甚至用另一手的手指去按压该钮,如此不甚便利的设计,必然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4、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控制部的卡掣方式需经两个组件间的连动配合,故卡抵效果较不稳定,且组件愈多则生成故障的机率愈大,实无法保持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扳手旋动结构控制部组件繁杂、组装不易、卡固不稳固及易发生故障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卡固稳固及使用方便的扳手的旋动结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在扳手的扳动部一端设套接块,该套接块的一侧设有齿纹,而在握持部的一端设有套接槽,并在握持部临近套接槽之处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径向与套接槽相连通,且可供控制装置容置;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控制棒及一个弹性件,该控制棒在一般状态下将受弹性件的推抵,而使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啮合,令扳动部无法旋动;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棒压入,让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脱离,此时,扳动部便可自由旋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之扳手的旋动结构仅利用控制棒及弹性件便可达到对扳动部旋动的控制,而可免除控制部组件繁杂的不足,且组装时仅需在握持部上增设一个容置空间,亦可减少穿孔凿洞的步骤,而组件数较少、组装步骤较为简便的扳手,在制造上可提高成品的良率,而使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图1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组装完成后的立体透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正剖示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侧剖示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动作正剖示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动作侧剖示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0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图11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12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13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4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图15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正剖示图。图16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动作正剖示图。图17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动作侧剖示图。图18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的控制棒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请参阅图1所示,这种扳手的旋动结构主要包括一个扳手本体1,该扳手本体1上具有供使用者握持施力的握持部10,与至少一个用于扳动螺固件的扳动部20,以及一个枢轴30、一个控制装置40,其中该扳动部20的一端凸设有一个套接块21,该套接块21的轴向上具有一左右贯通的轴孔22,该轴孔22可供枢轴30套设,且套接块21的径向由左到右渐增而形成一个倾斜的卡抵面23,并在套接块21的外缘右侧端环设有齿纹24。该握持部10的一端凹设有一个套接槽31,该套接槽31可供扳动部20的套接块21套设,且套接槽31的左右两侧壁皆设有穿孔32,该穿孔32可供枢轴30套设,而扳手本体1握持部10临近套接槽31之处并凿设有一个容置空间33,该容置空间33大概呈圆柱形,且容置空间33的径向与套接槽31相连通,而容置空间33的开口处具有一个呈方形的定位槽34,该容置空间33供控制装置40容置之用;该控制装置40包括一个控制棒41与一个弹性件42,该控制棒41左侧之末段具有一个半径较大,呈圆形的卡柱410,控制棒41中段系环设有齿纹411,而控制棒41右侧的前段系设有一个控制钮412,并在控制钮412之后设置一个方形的定位块413;接着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是依序将弹性件42与控制棒41穿入握持部10的容置空间33内,使弹性件42限位于容置空间33内部与控制棒41卡柱410之间,而控制棒41上的定位块413系与容置空间33开口处的定位槽34相对应,故可防止控制棒41在容置空间33内转动;再将扳动部20的套接块21套设于握持部10的套接槽31,并以套接块21的卡抵面23卡抵控制棒41的卡柱410,使控制装置40被限位于容置空间33内;最后以枢轴30穿入握持部10的穿孔32与扳动部20的轴孔22,使扳动部20与握持部10呈可转动的套设关系,如此便完成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的组装,完成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当使用者未施力按压控制装置40的控制钮412,控制棒41将受到弹性件42的推抵而被向右推移,直到控制棒41的卡柱410卡抵在套接块21的卡抵面23为止(如图3所示),此时,控制棒41的齿纹411将与扳动部20套接块21的齿纹24啮合,且控制棒41因定位块413受定位槽34的限制而无法转动,故与控制棒41啮合的扳动部20亦无法旋动,如此便可达到限制扳动部20旋动的功效。当使用者施力按压控制装置40的控制钮412,使控制棒41被向左推移一段距离后,控制棒41的齿纹411便会与扳动部20套接块21的齿纹24脱离(如图5所示),此时扳动部20便不再受到控制棒41齿纹411的卡抵限制,而可如图6所示通用旋动,以调整出使用者所需的扳手状态。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谅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更为简单,而可将控制棒41的卡柱410与定位块413合二为一,将定位块413设在控制棒41的左侧末段;而握持部10的容置空间33亦形成相对应于控制棒41的形状,使控制棒41可容置于容置空间33内,且不会任意转动,并利用套接块21的卡抵面23卡抵住控制棒41的定位块413,使控制棒41被限位于容置空间33内,而发挥控制扳动部20旋动的功效。请参阅图11至图14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三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谅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更为稳固,而可将控制棒50成型为如图14所示的形状,该控制棒50的最左侧设有一个容置槽51,该容置槽51可供弹性件42一端容置,而控制棒50左侧末段上缘设有一个凸齿部52,控制棒50中段侧缘则穿设有一个定位孔53,并在控制棒50的右侧设有一个控制钮54;该握持部10上穿设有一个圆孔(图中未示出),该圆孔与容置空间33相连通,利用该圆孔使控制棒50置入容置空间33内时,可由该圆孔固设一个定位轴55,该定位轴55伸入控制棒50的定位孔53内,将定位棒被限位在容置空间33,且无法转动。而本实施例在操作时,若使用者未施力按压控制钮54,则控制棒50受到弹性件42的弹力推抵,而向右侧滑移,直到定位轴55落在定位孔53之最左侧,而无法再被推移(如图11所示),此时,控制棒50上缘的凸齿部52将与扳动部20套接块21的齿纹24啮合,而使扳动部20无法旋动;当使用者施力按压控制钮54,令控制棒50向左侧滑移时,控制棒50的凸齿部52将与扳动部20套接块21的齿纹24脱离(如图12所示),此时便可顺利地旋动扳动部20,以调整出所需的扳手状态。请参阅图15至图18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第四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谅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扳手的旋动结构亦可将定位孔53成型在控制棒50的下缘,并用一个定位轴55将控制棒50限位在容置空间33内,而达到限制扳动部20旋动的功效。权利要求1.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主要为一个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包括一个握持部、一个控制装置及至少一个扳动部,其特征在于扳动部下端设有一个套接块,套接块下缘具有一个卡抵面,且套接块的一端环设有齿纹;该握持部一端设有可供扳动部的套接块套设枢固的套接槽,扳动部与握持部呈可旋转调动的枢设关系,而握持部临近套接槽处形成有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与套接槽相通,且容置空间的开口处具有一个定位槽;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弹性件及一个控制棒,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控制棒的左侧,且该控制棒左侧末段设有一个半径较大的卡柱,而中段则环设有齿纹,控制棒还设有一个定位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的旋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位块设于控制棒的右侧前段部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的旋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位块设于卡柱之上。4.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主要为一个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包括一个握持部、一个控制装置及至少一个扳动部,其特征在于扳动部下端设有一套接块,该套接块的一端环设有齿纹;该握持部一端设有供扳动部的套接块套设枢固的套接槽,扳动部与握持部呈可旋转调动的枢设关系,在握持部临近套接槽处形成有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与套接槽相通,而该握持部上穿设有一个与容置空间相通的圆孔;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弹性件及一个控制棒,该弹性件的一端抵靠在控制棒的左侧,且该控制棒左侧末段上缘设有凸齿部,而控制棒中段侧缘穿设有一个定位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手的旋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控制棒的定位孔设置在控制棒的下缘上。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扳手的旋动结构,其是在扳手扳动部一端设有一个套接块,该套接块的一侧设有齿纹,而在握持部的一端设有套接槽,并在握持部临近套接槽之处形成一个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的径向与套接槽相连通,且可供控制装置容置;该控制装置包括一个控制棒及一个弹性件,该控制棒在一般状态下将受弹性件推抵,而使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啮合,令扳动部无法旋动;当使用者施力将控制棒压入,让控制棒的齿纹与扳动部的齿纹脱离,此时,扳动部便可自由旋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卡固稳固及使用方便的优点。文档编号B25B13/06GK2715918SQ200420047200公开日2005年8月10日申请日期2004年6月14日优先权日2004年6月14日发明者谢智庆申请人:谢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