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属于道路工程铺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道路的两侧边界处均设置有路缘石,其目的一方面是当道路承受载荷时,路缘石能够阻止其向两侧移动的趋势,并且能够防止道路下侧的泥沙层流失,从而避免道路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其设置路缘石另一方面的目的是给路边停车提供警示,方便驾驶员进行停车。
[0003]但现有路缘石均属于独立的限位单元,若干路缘石之间缺乏连接,当路面某一位置连续承受较大载荷时,其无法阻止道路向两侧移动的位移,因此,仍然会导致道路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而且现有路缘石结构均为长方体,虽然能够给予驾驶员停车时警示,但当驾驶员操作失误或道路较窄时,亦或其他情况,车辆在停车过程中轮胎难免会碰触到路缘石,有时因挤压力过大,会导致轮胎爆胎的现象发生,给车辆带来损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路缘石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道路边界结构对道路向两侧移动的限位作用薄弱,且现有路缘石在车辆停车过程中与轮胎发生碰触挤压后,容易导致车辆爆胎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06]—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包括路缘石,若干块所述路缘石沿道路的边界排列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路缘石之间通过外界介质互相连接,所述路缘石具有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所述第一坡面的下边缘与所述道路的路面边缘重合。
[0007]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坡面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一坡面的上边缘重合。
[000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坡面上设有凸棱或凹槽。
[0009]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坡面与所述第二坡面具有不同的坡度。
[0010]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路缘石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
[001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路缘石的底部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插入边界的基坑内。
[0012]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外界介质为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路缘石之间预埋的钢管或钢筋。
[0013]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外界介质为混凝土。
[0014]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凸起的高度为50-100mm。
[0015]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路缘石的高度为200-700mm。
[00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道路边界结构,利用外界介质将沿道路铺设边界设置的若干块路缘石之间相互连接,使若干块路缘石之间形成为一个整体,可保证路缘石具有足够的限位作用,保证路面任意位置承受较大载荷后的平整性,路缘石设置的第一坡面具有对车辆缓冲和警示的作用,防止车辆停车时,轮胎与路缘石之间发生挤压爆胎;设置第二坡面具有对车辆限位作用,防止车辆越过第一坡面而发生危险;在第一坡面上设有凸棱或凹槽,增大轮胎与第一坡面之间的摩擦力,具有防滑作用;路缘石采用混凝土现场浇筑的方式较预制方式相比,无需对路缘石与边界基坑之间的缝隙进行处理,可提高施工效率,外界介质可选用钢管、钢筋或混凝土,其连接任意两个路缘石后,可以承受较大的扭矩力和弯曲力,限制了任意两个相邻的路缘石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路缘石底部设置的凸起,是为了增强路缘石与边界基坑之间的连接力,进而进一步加强路缘石的限位作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现有道路边界采用传统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道路边界结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3沿A-A位置的剖视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道路边界结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路缘石;Ia-凸起;lb_第一坡面;Ic-第二坡面;2-道路;3-钢管;4-混凝土 ;5_泥沙层;6_路基层;7_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4]结合图1所示,现有道路2铺设的边界通常采用传统的路缘石I进行限位,多块路缘石I被设置在道路2两侧的边界处,由于路缘石I填埋于道路2两侧边界的基坑中,并对路缘石I周围的土壤进行了夯实处理,使得路缘石I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当道路2承受较大载荷时,道路2就会形成向两侧边界移动的趋势,此时由于每个路缘石I都为独立的限位单元,因此路缘石I的限位作用不足以抵挡道路2向两侧边界移动的位移,导致路缘石I向外侧倾斜,道路2则出现凹凸不平现象,即呈现损坏状态;且现有的路缘石I为长方体结构,当车辆轮胎与现有的路缘石I碰触挤压后,容易发生爆胎。
[0025]如何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两个优选地实施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0026]实施例一:
[0027]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路缘石I具有第一坡面lb,第二坡面lc,第一坡面Ib的下边缘与道路2路面的边缘重合,第二坡面Ic的下边缘与第一坡面Ib的上边缘重合,在第一坡面Ib上设置有凸棱7,当然,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凹槽,设置凸棱7的目的是为了车辆轮胎与第一坡面Ib接触时能够防滑,增大车辆轮胎与第一坡面Ib之间的摩擦力;第一坡面Ib具有缓冲和警示作用,当车辆轮胎与路缘石I的第一坡面Ib接触后,车辆轮胎并不会路缘石I之间发生挤压,而是顺着第一坡面Ib的坡度继续运行,此时,驾驶员会由于车辆发生倾斜而及时调整停车位置,从而避免车辆轮胎被挤爆的现象发生,且第二坡面Ic具有限位作用,防止车辆越过第一坡面Ib而对车辆发生损坏或发生危险;第一坡面Ib与第二坡面Ic具有不同的坡度,优选地,第一坡面Ib的坡度小于第二坡面Ic的坡度,能够使第一坡面Ib达到更好地缓冲和警示效果,同时也能使第二坡面Ic实现更好地限位功能。
[0028]结合图3和图4所示,铺设道路2需要对铺设路段的土壤进行预处理,包括需要设置路基层6,路基层6上需要30-50mm厚度的泥沙层5,在泥沙层5两侧的边界处需预留深300-500mm、宽80-100mm的边界基坑;预处理完成后,开始铺设道路2,铺设完毕后,最后需要对道路2两侧的边界基坑现场浇筑混凝土,每块路缘石I浇筑前都由模具进行定位,并且任意两块路缘石I之间在浇筑前的模具内都预埋有钢管3进行搭接,浇筑完成后,钢管3将多块路缘石I连接在一起,即将多块路缘石I组成了一个整体对道路2进行限位,其能够抵抗道路2向两侧边界移动的力,而且解决了泥沙层5向两侧边界流失的问题;路缘石I的底部还设置有凸起la,凸起Ia的高度为50-100_,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凸起Ia的高度为70_,不但可节省材料且施工难度相对较低,凸起Ia可以抵挡路缘石I向外侧发生倾斜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路缘石I的限位效果;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可以按照边界基坑的范围进行浇筑,无需用土壤填埋边界基坑与路缘石I之间的缝隙,并无需对路缘石I周边土壤进行夯实处理,提高了施工效率;浇筑完后需保证路缘石I的高度为200-700mm,优选地,从节省材料并兼顾限位稳定性的角度考虑,路缘石I的高度优选500_,当然,这也需要依据道路2的高度进行调整。
[0029]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钢管3也可以选用钢筋进行代替,这是本领域人员无需花费创造性劳动就能够得到的。
[0030]实施例二:
[0031]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采用连接任意两块路缘石I之间的外界介质为混凝土 4,利用混凝土 4的粘结力将若干块路缘石I连接在一起,使多块路缘石I形成一个整体,同样具有强大的限位作用,并且施工更加容易,施工成本更加低廉。
[0032]上述两种优选的实施例均能够保证路面任意位置承受较大载荷后,其路面依然保持平整;能够防止车辆停车过程中,轮胎与路缘石I之间挤压,发生爆胎现象。
[0033]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专利的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它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改变,只要没有超出本专利的精神实质,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缘石(I),若干块所述路缘石(I)沿道路(2)的边界排列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路缘石(I)之间通过外界介质互相连接,所述路缘石(I)具有第一坡面(Ib)和第二坡面(Ic),所述第一坡面(Ib)的下边缘与所述道路(2)的路面边缘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坡面(Ic)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一坡面(Ib)的上边缘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面(Ib)上设有凸棱(7)或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面(Ib)与所述第二坡面(Ic)具有不同的坡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I)由混凝土现场饶筑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I)的底部设置有凸起(Ia),所述凸起(Ia)插入边界的基坑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介质为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路缘石⑴之间预埋的钢管⑶或钢筋。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界介质为混凝土⑷。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Ia)的高度为 50-1 OOmnin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I)的高度为 200-7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的边界结构,属于道路工程铺设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道路的边界结构,包括路缘石,若干块所述路缘石沿道路的边界排列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路缘石之间通过外界介质互相连接,所述路缘石具有第一坡面和第二坡面,所述第一坡面的下边缘与所述道路的路面边缘重合。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道路边界结构对道路向两侧移动的限位作用薄弱,且现有路缘石在车辆停车过程中与轮胎发生碰触挤压后,容易导致车辆爆胎的问题。
【IPC分类】E01C11/22
【公开号】CN204825562
【申请号】CN201520622878
【发明人】徐萌, 陈鹏飞
【申请人】黑龙江省中信路桥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