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73736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桥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两个建筑组件(3、4)之间的建筑接缝(2)的中梁型桥接装置(1),该桥接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外围梁(10、11)和至少一个中梁(12),中梁被布置在外围梁(10、11)之间以及在桥接该建筑接缝(2)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5、6)上,横向构件在其侧向端部(14、15)上各具有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用于在相关建筑组件(3、4)上支撑该横向构件(5、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别节省空间的新颖的桥接装置(1)。该目的由以下方式得以实现,即,最初描述的桥接装置(1)具有一个带有至少两个横向构件分段(7、8)的横向构件(5、6),横向构件分段沿横向构件(5、6)的纵轴(9)布置并且沿该纵轴(9)的方向可相对彼此移动,从而横向构件(5、6)的长度可变化。
【专利说明】
桥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两个建筑组件之间的建筑接缝的中梁型桥接装置,所述桥接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外围梁和至少一个中梁,所述至少一个中梁被布置在所述外围梁之间以及在桥接所述建筑接缝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上,所述至少一个横向构件在其侧向端部上各自具有一个用于将横向构件支撑在相关建筑组件上的横向构件支座。
【背景技术】
[0002]通常,这种装置用于桥接两个建筑组件之间(特别是在两个桥梁部件之间,例如在桥头或桥墩和桥梁支座或桥主梁之间或在相邻桥主梁之间)的建筑接缝,使得车辆和生物能够安全地从一个构件到达另一构件。也称为运动接头或延伸接头的建筑接缝用于补偿该建筑组件彼此相对的移动。
[0003]从现有技术中以多种实施例知晓桥接装置。一种桥接装置的惯例形式被称为中梁结构或层状结构。这里,该桥接装置具有被固定地或可移动地布置在至少一个横向构件的至少一个中梁,该至少一个横向构件被可旋转地和/或可移动地支撑在相邻建筑组件上。
[0004]为了获得在单独中梁彼此之间以及可选地到该外围梁的均匀距离,并且为了防止中梁的漂移,采用所谓控制装置。例如,这种控制装置由弹性链、剪刀形成,或者也通过所谓的枢转横向构件形成。
[0005]考虑到在常规横向构件中建筑组件的移动,经常在可局部地插入有横向构件的建筑物上布置有接收区域。这些接收区域也被称为横向构件盒。这些接收区域的形状取决于所预期的移动,并且因此能够非常大。
[0006]根据结构环境,横向构件盒的提供可能非常困难,直到几乎不可能。例如,对于钢桥,车道板通常结束于一个不得被穿透的端部横向构件。如果这种桥在规划中没有被很好地设计以提供足够的空间用于该横向构件盒,有时改进横向构件盒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特别地在现代化施工中,根本不能使用特别有利的中梁型或层状结构的桥接装置。

【发明内容】

[0007]在该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的桥接装置,该桥接装置特别节省空间地形成,并且同时能够特别容易地直接布置在相邻建筑组件或建筑接缝之间。
[0008]该目的由此实现,S卩,最初描述的桥接装置具有一个带有至少两个横向构件分段的横向构件,所述至少两个横向构件分段沿所述横向构件的纵轴布置并且沿所述纵轴的方向可相对彼此移动,从而横向构件的长度可变化。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桥接装置可伸缩和可延伸。因此,提供了一种长度上可变化的横向构件,其中能够以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考虑建筑组件彼此相对的移动。由于根据本发明的横向构件本身长度可变,现在不需要在建筑组件上提供专门的接收区域用于插入横向构件。
[0009]到目前为止,仅存在常规的单件式横向构件,并且并没有提出一种以(如在起重机中使用的)伸缩臂为范本的长度可变的多件式横向构件,这是由于这种结构在桥接装置中产生问题。伸缩臂具有经常形成为矩形伸缩管的分段。所述分段的外表面并不彼此对齐,而是具有往往与分段的材料厚度对应的高度偏移。
[0010]由于外表面的偏移,其上布置的中梁不能简单地在分段之间更换。中梁型桥接装置的中梁应该可以沿横向构件或桥接装置的整个长度均匀地布置或移动,以考虑建筑接缝的移动。同样,由于所述偏移,可能不容易将中梁的顶面彼此齐平地布置或以相同高度布置在多种分段上,使得所述顶面彼此对齐以及与外围梁和建筑组件的顶面对齐,如车道。在已知系统中,用伸缩臂基本在端部进行该荷载传递。迄今为止尚未通过实验确定越过单独的全体分段与伸缩臂的纵向延伸部横向的较大横向力的荷载传递,这将出现在中梁型桥接装置中。
[0011]合适地,至少一个横向构件分段形成为引导分段,并且一个横向构件分段形成为杆状分段,其中,引导分段至少沿横向构件的纵轴的方向引导杆状分段。以这种方式,可由引导分段支撑杆状分段。
[0012]为了特别牢固和准确的引导,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引导分段至少分段地构造为管,其中杆状分段以至少部分可移动到所述管内的方式得到支撑。管可具有例如矩形或其他有棱角的外表面,使得杆状分段能以扭转刚性的方式布置在管中。
[0013]为了扭转刚性的引导,在进一步发展中,引导分段具有至少一个平行于横向构件的纵轴延伸的榫头,该榫头接合在杆状分段中的凹槽内,反之亦然。通过凹槽和榫头,有利地也可以弥补横向构件分段的外表面的偏移,使得横向构件分段的表面至少局部地彼此齐平地被定向。以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将中梁以相同高度布置在若干横向构件分段上,并且同时将它们在若干横向构件分段之间来回地移动。
[0014]在进一步发展中,引导分段在俯视图中形成为U形夹具或H形双夹具,其至少局部地在侧向包围杆状分段并且至少与横向构件的纵轴横向地保持它。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是杆状分段在顶面没有被引导分段包围,并且因此具有可接触的暴露区域,在该暴露区域上可布置一个中梁,而与杆状分段相对于引导分段的相对位置无关。
[0015]杆状分段可对应于引导分段而构成,以实现适当的基本无间隙的支撑。
[0016]在进一步发展中,杆状分段至少分段地形成为实心和/或空心梁,特别地T梁,双T梁和/或矩形管。这种梁形式已经证明对于弯曲应力是可靠的。
[0017]为了桥接更大的建筑接缝,在进一步发展中,至少两个中梁被布置在桥接装置中,其中,中梁的顶面彼此齐平定向。合适地,中梁的顶面也可与外围梁的顶面及建筑组件的顶面齐平地形成。以这种方式,确保了桥接装置撑开一个平面,在所述平面上车辆或生物能够安全地通过建筑间隙。
[0018]在进一步发展中,中梁被布置在横向构件的引导分段和/或杆状分段上。根据第一替代方案,中梁能够沿横向构件的整个长度布置。以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几个中梁在横向构件上的均匀分布,不管横向构件分段如何。理论上可能已经将桥接装置的所有中梁布置在一个横向构件或一对横向构件上,使得能够用最小数量的横向构件实现桥接装置。根据第二替代方案,桥接装置的中梁整体上布置在横向构件的杆状分段或引导分段上。以这种方式,可规避横向构件分段可能高度偏移的问题。同样,在该替代方案中,能够以最少的横向构件实现桥接装置。例如,横向构件能够被设计为一种倾斜布置的枢转横向构件,因此横向构件分段能够特别长地形成,并且在这个长横向构件分段上已经可布置有桥接装置的所有中梁。
[0019]为了在建筑组件运动时实现中梁在横向构件上的均匀分布,在进一步发展中,至少一个中梁以至少沿横向构件的纵轴的方向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横向构件上。
[0020]为了中梁在横向构件上的均匀分布,至少一个中梁具有一个中梁支座,中梁支座实现了将中梁以相同高度支撑在引导分段以及与杆状分段之上。通过该中梁支座,可弥补在设计中在引导分段和杆状分段之间的可能差异,例如高度偏移。此外,这使得中梁支座能够在不同横向构件分段之上来回移动。
[0021]在进一步发展中,至少一个中梁支座这样构成,使得它仅停靠在一个杆状分段或一个引导分段上,并且不接触相邻的横向构件分段。例如,中梁支座能够被布置在引导分段上,并且能够以非接触式方式桥接一个插入的杆状分段,因此防止了中梁支座在不同横向构件分段之间的变化。为此,中梁支座优选地具有U形设计。
[0022]特别地,对于在俯视图被形成为U形夹具或H形双夹具的引导分段,可以使用一种优选地U形中梁支座。然后,通过U形中梁支座,可以非接触方式桥接一个在侧向被包围的杆状分段。以这种方式,可在杆状分段上推动在一个区域中的中梁支座和中梁,例如对于狭窄的建筑接缝。这甚至没有必须改变横向构件分段的中梁支座。此外,可弥补或越过在横向构件分段之间的高度偏移。
[0023]根据进一步发展,至少一个中梁具有一个允许横向构件在中梁之下旋转运动的中梁支座。以这种方式,一方面可考虑建筑组件在不同方向内的移动。另一方面,横向构件不仅可以垂直于外围梁布置,也作为枢转横向构件而以倾斜角度布置。
[0024]在进一步发展中,横向构件倾斜地布置在桥接装置中,使得可避免中梁在横向构件的杆状分段和引导分段之间的变化。对于倾斜布置,例如以45°角,也可在建筑接缝中布置一个在收缩状态中特别长的横向构件。现在,关于建筑接缝的运动,主要考虑到横向构件由于枢转而发生较小的长度变化。于是,横向构件表现为枢转横向构件。横向构件分段必须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彼此可移动,从而使建筑组件的不必要的横向运动最小化。现在,可能的是,在一个具有多个中梁的桥接装置中,所有这些中梁能够被布置在单个横向构件分段上,这是由于枢转横向构件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分段能够足够长地形成。对于作为倾斜布置的枢转横向构件的所述设计,枢转横向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特别长的横向构件分段以及在横向构件的长度中特别小的变化,中梁的变化对于几个中梁沿横向构件的纵向延伸部的均匀分布是不必要的并且可以避免。因此也可利用特别少的横向构件实现桥接装置。
[0025]在进一步发展中,枢转横向构件也可形成为一种用于控制被布置在横向构件上的中梁的距离的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为此,中梁旋转地附接到横向构件。但也可想象布置其它控制装置,诸如例如弹性链,以控制中梁彼此相对的距离。
[0026]在进一步发展中,为了考虑例如在地震时建筑组件在不同方向中的运动,横向构件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支座(优选两个横向构件支座)被设计为球面轴承。
[0027]在进一步发展中,桥接装置具有彼此间隔地并且优选成对地布置在桥接装置中的多个横向构件。以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个特别能负重的桥接装置,这是由于负载可分布在几个横向构件上并且避免了不利的杠杆效应。这种桥接装置特别地适用于相对较宽的建筑接缝。
[0028]根据进一步发展,相邻的横向构件在俯视图中彼此基本平行地间隔和/或彼此相反地布置。以这种方式,如果中梁每个都仅被支撑在横向构件的引导分段上,桥接装置的平衡负载也是可能的。两个外引导分段每个都可桥接一个处于其间的杆状分段。以这种方式,由于横向构件分段的高度偏移,同样可规避最初描述的问题。此外,通过相反布置,可防止带有枢转横向构件的桥接装置的不期望的横向运动。
[0029]在进一步发展中,为了能够将中梁特别容易地布置在相同高度,一个和/或多个中梁被布置或附接到单个横向构件分段或多个同类的横向构件分段,特别地仅在引导分段上。以这种方式,避免了可源于在设计中在横向构件分段之间高度偏移或差异的问题。通过限制中梁例如仅布置在引导分段上,对于中梁的顶面的齐平定向不需要考虑杆状分段的设计,反之亦然。
[0030]根据进一步发展,每个横向构件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支座(优选地两个横向构件支座)被设计为使得横向构件能够在中梁以下旋转,因此横向构件用作枢转横向构件,并且特别地作为一种用于控制在中梁和外围梁之间的距离的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以这种方式,特别容易实现在中梁之间的均匀距离。
[0031]为了控制在中梁和外围梁之间的距离,同样榫头或另外合适的替代控制装置可作为控制装置被布置在外围梁和中梁之间。
[0032]根据进一步发展,中梁支座或横向构件分段具有用于至少一个挡块用于限制中梁在横向构件上的运动。现在,中梁的移动能够被限制到一个横向构件分段并且在那里,特别地能够避免中梁到另一横向构件分段的变化。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或规避最初描述的问题,该问题可源于在横向构件分段设计中的高度偏移或差异。
[0033]在桥接装置的中梁和中梁支座之间和/或在中梁和横向构件之间可形成滑动面。桥接装置能够具有至少一种滑动材料,特别是PTFE、UHMffPE、聚酰胺和/或多层滑动材料。所述至少一种滑动材料可被布置在桥接装置的中梁支座和/或中梁和/或横向构件。优选地,至少一个中梁支座具有滑动材料并且用作滑动支座。
【附图说明】
[0034]以下,借助在附图中所述的示例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这里,例如:
[0035]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收缩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36]图2示出了根据剖面A-A的图1所示的该部分的剖视图;
[0037]图3示出了根据剖面B-B的图1所示的该部分的剖视图;
[0038]图4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伸展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39]图5示出了根据剖面A-A的图4所示的该部分的剖视图;
[°04°]图6不出了根据剖面B-B的图4所不的该部分的剖视图;
[0041 ]图7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42]图8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43]图9以剖视图不出了根据图8的该部分的侧视图;
[0044]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伸展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45 ]图11以剖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O的桥接装置的侧视图;
[0046]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的俯视图;
[0047]图13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48]图14不出了根据图13的该部分的侧视图;
[0049]图15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伸展的桥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5°]图16在剖面图中不出了根据图15的部件的侧视图;
[0051 ]图17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的俯视图;
[0052 ]图18示出了图13所示剖面A-A的剖视图;
[0053]图19示出了图13所示剖面B-B的剖视图;
[0054]图20在剖面图中示出了桥接装置的横向构件的第一替代实施例的侧视图;以及
[0055]图21示出了桥接装置的横向构件的第二替代实施例的侧视图。
[0056]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似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7]在图1到图7中,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梁型桥接装置。在安装位置中的桥接装置I在两个建筑组件3、4之间被布置在建筑接缝2中。在当前情况下,桥接装置I具有桥接该建筑接缝2的两对横向构件5、6,也参考图7。这些横向构件5、6每个都具有两个横向构件分段7、8,这两个横向构件分段沿该横向构件5、6的纵轴9布置并且可沿该纵轴9的方向相对彼此移动,从而横向构件5、6的长度可变。
[0058]这里,一个横向构件分段形成为引导分段7并且另一横向构件分段形成为杆状分段8,其中引导分段7沿横向构件5、6的纵轴9的方向引导杆状分段8。引导分段7形成为矩形管,其中该杆状分段8具有相应设计并被这样支撑,以可移动到该引导分段7。在目前情况下,该杆状分段8基本插入到该引导分段7,因此该横向构件5、6具有相对较小的长度。图1示出了桥接装置I的第一对横向构件5、6处于收缩状态。在俯视图中的两个相邻横向构件5、6基本平行间隔地和彼此相反地布置。这里,以虚线表示中梁12,参考图2。
[0059]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装置I还具有两个各自在建筑中布置在建筑组件3、4上的外围梁10、11。在目前情况下,四个中梁12布置在外围梁10、11之间以及在桥接该建筑接缝2的两对横向构件5、6上。为此,在中梁12和在横向构件5、6上的引导分段7之间,布置有两个中梁支座13,用于这四个中梁12的两个。其它两个中梁12不布置在横向构件5上。在横向构件5、6的侧向端部14、15,桥接装置I各具有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用于在相应建筑组件3、4上支撑横向构件5、6。这里,这些横向构件支座16、17每个都在相应建筑组件3、4上布置在横向构件盒中。
[0060]图2和图3都详细地示出了桥接装置I的第一对横向构件5、6的横向构件5、6,通过比较图2和图3,同样可以看出平行间隔和相反的布置。对于图2所示的第一横向构件5,引导分段7和两个中梁支座13布置在左侧,并且杆状分段8布置在右侧;对于图3所示的第二横向构件6,则正好相反。
[0061]图4示出了在建筑接缝2打开也就是在敞开状态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桥接装置I。横向构件分段7、8可移动,使得横向构件5、6具有相对较大的长度。为此,杆状分段8基本被推出引导分段7。即,换句话说,伸展了桥接装置I。中梁12的位置用虚线表示。
[0062]图5和图6示出了中梁12在这种状态下彼此之间以及相对于外围梁10、11均匀地间隔。为此,这里未详细示出的榫头被布置在外围梁10、11和中梁12之间,作为控制距离的控制装置。如从图5和图6中显而易见的,横向构件5、6或横向构件分段7、8以及控制设备被构造为,使得在伸展的横向构件5、6(其中杆状分段8被基本推出引导分段7)的情况下,中梁12仅布置在引导分段7上。以这种方式,中梁12的顶面18总是彼此齐平地并且也与外围梁10、11的顶面19齐平地定向。
[0063]图7整体上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I的俯视图。根据图1,桥接装置I具有两对平行间隔和相反的横向构件5、6。这里,四个中梁12中的两个都被布置在该横向构件对的分别等同形成和等同定向的横向构件5、6上。也在这里,中梁12用虚线表示。两个左侧的中梁12都被布置在根据图2形成的两个间隔的横向构件5上,参考图2、5和7。布置在中间的相反横向构件6不被这两个左侧的中梁12所接触。两个右侧的中梁12都被布置在根据图3构造的两个间隔的横向构件6上,参考图3、6和7。被布置在其间的相反的横向构件5不被这两个左侧的中梁12所接触。所有中梁12仅被布置在横向构件5、6的引导分段7上。如果现在伸展了该桥接装置,布置在各自两个间隔的引导分段7上的中梁12桥接一个相反横向构件5、6的插入的杆状分段8。通过横向构件5、6的交替定向,实现了该桥接装置I的平衡负载以及中梁12的均匀分布,即使中梁12仅被布置在引导分段7上。避免了由于横向构件分段7、8的高度偏移引起的最初描述的问题。
[0064]在附图8到12中,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桥接装置I。图8示出了该桥接装置的两个横向构件5、6之一以及所述第一横向构件5具有三个横向构件分段7、8并被倾斜地布置在建筑接缝2中。横向构件5示出为枢转横向构件。中部引导分段7形成为一个矩形管,其中,两个对应的杆状分段8从该中部横向构件分段7的开口端面20突出并且可移动地支撑在其中。图8分别示出了收缩的桥接装置和横向构件5。中梁12仅利用虚线表示。
[0065]图9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桥接装置I,布置有四个中梁支座13用于将中梁12布置在中部引导分段7上。当打开建筑间隙时,横向构件5枢转。中梁13这样构成,使得它们允许横向构件5在中梁12以下的旋转移动。在杆状分段8的突出端部14、15,都布置有用于将横向构件5支撑在相应建筑组件3、4上的横向构件支座17。这些横向构件支座17被构造为使得横向构件5能够在中梁12下面旋转。同样在旋转时,横向构件5的中梁12保留在中部引导分段7上。此外,保持了中梁12之间的均匀距离。为此,横向构件5可构成为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或可具有榫头。
[0066]图10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桥接装置,其中,建筑接缝2由于建筑组件3、4的移动而放大或打开。在放大的建筑接缝2中,横向构件5枢转,此外这两个杆状分段8被进一步推出中部引导分段7,因此横向构件5具有增加的长度。即,伸展了桥接装置I。中梁12的位置用虚线表示,参考图11。
[0067]图11示出了四个中梁12彼此之间以及相对于外围梁10、11均匀间隔。横向构件5这样构成并且倾斜地布置在建筑接缝2中,使得中梁12和中梁13不在横向构件分段7、8之间更换。为了进一步固定中梁12,中梁支座13或横向构件分段7、8可具有至少一个挡块。
[0068]图12整体上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I的俯视图。除图11所示的第一横向构件5之外,桥接装置I还具有又一第二横向构件6。这与第一个间隔并且与第一个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相反地布置。以这种方式,避免了桥接装置I横向于建筑组件3、4的运动,尽管横向构件5、6倾斜布置。中梁12用虚线表示。
[0069]图13到17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桥接装置I。这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两个横向构件5、6,每个都具有两个在俯视图中形成为U形夹具的外引导分段7以及额外一个中部杆状分段8。所述杆状分段8具有对应的双TT梁设计。该桥接装置的第一横向构件5在图13中所示。这里,中梁12用虚线表示。
[0070]两个中梁支座13被布置在中部杆状分段8上。在这两个外横向构件分段7的每一个上布置一个U形中梁支座21。以这种方式,四个中梁12被可移动地支撑在第一横向构件5上。
[0071]图14示出了U形中梁支座21在某种程度上桥接中部横向构件分段8。这就是所述中梁支座21为什么能够保持布置在引导分段7上的原因,即使它应该从一个横向构件分段7、8变化到下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被布置在该横向构件5的外部端部14、15,该外部端部允许横向构件5的旋转运动。如果现在所述横向构件5枢转,保持了在中梁12之间的均匀距离。为此,横向构件5可被形成为一个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或可具有榫头。也可以在建筑接缝2中垂直地布置横向构件5。
[0072]如图13和图14所示,对于相对较小或封闭的建筑接缝2,桥接装置I的第一横向构件5的外横向构件分段7彼此推动并且侧向地包围该中部横向构件分段8 ο以这种方式,横向构件5具有相对较小的纵向延伸,其基本源于外横向构件分段7的长度总和。收缩了桥接装置I。
[0073]图15和图16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处于打开状态的桥接装置I。对于打开的建筑接缝2,枢转了横向构件5。此外,增加了横向构件5的纵向延伸,因此中部杆状分段8被基本推出这两个外引导分段7。伸展了桥接装置I。在图15中,中梁12用虚线表示。
[0074]从图16中可看出,中梁12彼此之间以及相对于外围梁10、11均匀间隔。通过不同地形成中梁支座13、21,在引导分段7和中部杆状分段8上的中梁12被支撑在同一高度。被布置在这两个外侧中梁12上的中梁支座21形成为使得各自的中梁支座21仅停靠在一个指定的引导分段7上,并且不接触相邻的中部杆状分段8。为此,这些中梁支座12优选地具有U形设计。这些中梁支座21实现了所属的中梁12能够在横向构件5上至少局部地在横向构件分段
7、8之间来回移动,参考图14。
[0075]图17整体上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收缩的桥接装置I的俯视图。除图13所示的第一横向构件5之外,桥接装置I还具有又一第二间隔横向构件6。这与第一个间隔并且与第一个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被相反地布置。以这种方式,通过横向构件5、6的倾斜布置,避免了桥接装置I横向于建筑组件3、4的运动。这里,中梁12用虚线表示。
[0076]图18详细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中梁12如何支撑在第一横向构件5的引导分段7上。所以,U形中梁支座21被布置在中梁12和引导分段7之间。这样构成U形中梁支座21,使得它以非接触方式桥接引导分段7内所包围的杆状分段8的分段区域22,该分段区域突出超过引导分段7的顶面。
[0077]图19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中梁12如何支撑在第一横向构件5的中部杆状分段8上。为此,一个被布置在其间的中梁支座13被布置在中梁12和引导分段8之间。
[0078]图20和21示出了横向构件5的变型。这里,图20示出了横向构件5的第一变型,其不同于桥接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横向构件5,因为引导分段7相对于杆状分段8相应地形成,使得横向构件5的不同横向构件分段7、8的顶面23、24彼此齐平地定向。以这种方式,防止了高度偏移。为了在该多种横向构件分段7、8上支撑中梁12,一个中梁支座13被布置在横向构件5和中梁12之间。横向构件5实现了中梁12的可移动支撑,而没有在引导分段7上以及在杆状分段8上的不同中梁支座。
[0079]图21示出了横向构件5的进一步变型。这与该桥接装置I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横向构件5、6等同地形成。此外,杆状分段8具有榫头25,该榫头接合各引导分段7的上侧凹槽26,使得横向构件5的不同横向构件分段7、8的顶面23、24彼此齐平地定向。在中梁12和横向构件5之间布置有一个中梁支座13。所述替代方案还实现了中梁12的可移动支撑,而没有在引导分段7上以及在杆状分段8上的不同中梁支座。
[0080]附图标记
[0081]桥接装置I
[0082]建筑接缝 2
[0083]建筑组件3
[0084]建筑组件4
[0085]横向构件 5
[0086]横向构件 6
[0087]引导分段7
[0088]杆状分段8
[0089]纵轴9
[0090]外围梁10
[0091]外围梁11
[0092]中梁12
[0093]中梁支座13
[0094]端部14
[0095]端部15
[0096]横向构件支座16
[0097]横向构件支座17
[0098]顶面18
[0099]顶面19
[0100]端面20
[0101]中梁支座21
[0102]分段区域 22
[0103]顶面23
[0104]顶面24
[0105]榫头25
[0106]凹槽26
【主权项】
1.一种中梁型的桥接装置(I),用于在两个建筑组件(3、4)之间的建筑接缝(2),所述桥接装置具有至少两个外围梁(10、11)和至少一个中梁(12),所述中梁布置在所述外围梁(10、11)之间以及在桥接所述建筑接缝(2)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5、6)上,所述横向构件在其侧向端部(14、15)上各具有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用于在相关的建筑组件(3、4)上支撑所述横向构件(5、6),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构件(5、6)具有至少两个横向构件分段(7、8、20),所述横向构件分段沿所述横向构件(5、6)的纵轴(9)布置,并且沿所述纵轴(9)的方向能够相对彼此移动,从而所述横向构件(7、8)的长度是可变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横向构件分段(7、8)形成为引导分段(7),并且一个横向构件分段(7、8)形成为杆状分段(8),其中,所述引导分段(7)至少沿所述横向构件(5、6)的所述纵轴(9)的方向引导所述杆状分段。3.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分段(7)至少分段地形成为管,其中所述杆状分段(8)以至少部分能够移动进入到所述管内的方式支撑在所述管中。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分段(7)具有至少一个榫头(25),所述榫头平行于所述横向构件(5、6)的所述纵轴(9)延伸并且接合在所述杆状分段(8)中的凹槽(26),反之亦然。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分段(7)被设计为在俯视图中的U形夹具或H形双夹具,其至少局部地在侧向包围所述杆状分段(8)并且至少与所述横向构件(5、6)的所述纵轴(9)横向地保持所述杆状分段(8)。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状分段(8)至少部分构成为实心和/或空心梁,特别地T梁,双T梁和/或矩形管。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中梁(12)布置在所述桥接装置(I)中,其中,所述中梁(12)的顶面(18)彼此齐平地定向。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梁(12)布置在所述横向构件(5、6)的引导分段(7)和/或杆状分段(8)上。9.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梁(12)至少沿所述横向构件(5、6)的所述纵轴(9)的方向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横向构件(5、6)上。10.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梁(12)具有一个中梁支座(13、21),所述中梁支座使得所述中梁(12)能够以相同的高度支撑在引导分段(7)和杆状分段(8)之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构成所述至少一个中梁支座(13、21),即,所述中梁支座(13、21)仅停靠在一个杆状分段(8)或一个引导分段(7)上且不接触相邻的横向构件分段(7、8),并且优选地具有U形设计。12.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中梁(12)具有一个中梁支座(13、21),该中梁支座允许所述横向构件(5、6)在所述中梁(12)之下的旋转运动。13.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构件(5、6)倾斜地布置在所述桥接装置(I)中,使得避免了所述中梁(12)在所述横向构件(5、6)的杆状分段(8)和引导分段(7)之间的更换。1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构件(5、6)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 ),优选两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被设计为球面轴承。1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所述桥接装置(I)具有多个横向构件(5、6),这些横向构件都彼此间隔地并且优选地成对地布置在所述桥接装置(I)中。1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横向构件(5、6)在俯视图中基本平行间隔地和/或彼此相反地布置。1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一个和/或多个中梁(12)附接到或布置在单个横向构件分段(7、8)或多个相似的横向构件分段(7、8)上,特别地仅在引导分段(7)上。1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每个横向构件(5、6)的至少一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优选地两个横向构件支座(16、17),被设计为使得所述横向构件(5、6)能够在所述中梁(12)之下旋转,从而所述横向构件(5、6)用作枢转横向构件,并且特别地作为一种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在所述中梁(12)和所述外围梁(10、11)之间的距离。19.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榫头布置在所述外围梁和所述中梁之间,作为枢转横向构件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在所述中梁(12)和所述外围梁(10、11)之间的距离。20.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桥接装置(I),其特征在于, 中梁支座(13、21)或横向构件分段(7、8)具有至少一个挡块用于限制中梁(12)在所述横向构件(5、6)上的运动。
【文档编号】E01D19/06GK105934549SQ201480073749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7日
【发明人】克里斯汀·布劳恩
【申请人】毛勒桑斯工程有限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