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用于砂石地基处理的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
背景技术:
在地基处理过程后中,经常会遇到天然或回填的砂石地基,而这种地基必须经过密实处理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力、工后沉降、差异沉降等要求。目前,对于这类地基的处理方法常见的有强夯法、振冲法、以及高频振动法。其中的强夯法,对于处理深度达到10米以上的砂石地基,造价特别高,超过15米的更高;而且,由于强夯法的能量是从上到下快速递减,造成地基的不均匀,对高精度工后沉降的设计指标难以达到。振冲法主要使用振冲器进行挤密密实地基。目前国内外大功率的振冲器设备,包括导杆和安装在导杆末端振冲器(包括电机、偏心块和振冲头)。其工作原理是电机带动偏心块,进而带动导杆以产生横向的振动力,其密实地基只靠横向振力来密实砂土,虽然能信息化控制均匀密实砂石地基,且处理深度较深。但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会遇到砂石的部分颗粒较大,或部分砂石夹层较密实的情况,此时仅有横向振动的导杆阻力增大,无法穿透坚硬砂石或砂石夹层,因此无法实现深层密实目的。而高频振动器,其结构主要是高频马达配合偏心块以及减振弹簧,主要产生竖向激振力,一般使用在插打桩基、振动筛等领域,但未见有应用于地基密实。
因此,设计一种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结合高频振动器和现有技术中的振冲器,使得振冲器在遇到坚硬的砂石时能够向下击穿砂石,达到砂石地基的深层密实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在遇到坚硬的砂石时能够向下击穿砂石,达到砂石地基的深层挤密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设置于吊机上向外伸出的吊机臂的前端,包括导杆,导杆顶端所设的高频振动器,导杆末端所设的振冲器,以及后端缠绕于吊机上、前端绕过吊机臂的前端并连接所述高频振动器的钢索;其中:
所述高频振动器的内部设有电机以及主要产生竖向力的偏心块,用于产生竖向的激振力。
进一步地,所述振冲器包括电机以及主要产生横向力的偏心块,用于产生横向的激振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机的功率优选为10~2000kw。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机的转速为500~3600rpm。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偏心块的转速为300~2200rp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能够产生竖向和横向激振力。通过横向激振力可以横向挤密砂石;当遇到坚硬砂石时,通过竖向激振力击穿砂石,使得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能够击入更深的砂石地基,因而可以有效地处理砂石地基,解决现有振冲器无法穿透硬层的砂石地基的问题,确保工后沉降达到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吊机、20-吊机臂、30-导杆、40-振冲头、50-高频振动器、60-钢索、70-振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设置于吊机10上向外伸出的吊机臂20的前端,包括导杆30,导杆30顶端所设的高频振动器50,导杆30末端所设的振冲器70,以及后端缠绕于吊机10上、前端绕过吊机臂20的前端并连接所述高频振动器50的钢索60;其中:
所述高频振动器50的内部设有电机以及主要产生竖向力的偏心块(图中未示出),用于产生竖向的激振力。
另外,类似于现有普通的振冲器,所述振冲器70包括电机以及主要产生横向力的偏心块(图中未示出),用于产生横向的激振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高频振动器50上的电机的功率优选为10~2000kw。
所述导杆的尺寸随着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杆30的直径为60cm。
所述电机的转速为500~3600rpm,随着实际应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的转速为1960rpm。
所述偏心块的转速为300~2200rpm。
基于上述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的结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高穿透力振动振冲器进行砂石地基密实时,采用如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施工区域的面积将施工区域分成若干个小区,对每个小区分别进行施工前的勘察,根据勘察的结果,计算出个小区的施工控制沉降量;
第二步:各小区依次采用适合功率的高频振动器,通过高频振动使导杆30及振冲器70前端的振冲头40依靠竖向激振力穿透砂石硬层,导杆插入成孔挤密砂石;
第三步:所述第二步的插入成孔后,进一步采用分段留振的方式,即孔内分批少量灌入砂石,每次灌入砂石后用振冲器在孔内留振一定时间,然后重复灌入少量砂石以及振冲器留振的步骤,直至达到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指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