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235723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包括海边的涨潮海水,用围堤在岸涂上围成的潮汐湖,潮汐湖下续泻湖,由泻湖闸连接潮汐湖和泻湖,当涨潮位,泻湖闸切断潮汐湖和泻湖的通道,泻湖获得高水位的冲刷水源,在江河上游和下游之间设置水闸,在水闸前的江河上游分流,在分流河道的出口处设置河堰,在河堰的下游分成与泻湖连接的连接河道及与江河下游连接的冲刷水道,冲刷水道与江河下游汇合。该技术优点,引入海水水源一天两潮冲刷江河下游河床上沉积的泥沙,在江河上游发大水时,大水漫过河堰流向连接河道、泻湖、泻湖闸流入潮汐湖及翻过海水堰排洪入大海。
【专利说明】弓I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去除近海的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技术,尤其涉及引入近海涨潮的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甬江流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518km2,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下统称“三江”),以及姚江、奉化江平原河网组成,流域范围涉及9个县市区。
[0003]近年来宁波市三江流域遇大雨就有内涝。
[0004]宁波市区发生内涝,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因是:姚江、奉化江、甬江上建造了很多阻水的建筑物:如大闸、桥墩、墩柱、非法临水建筑物、新建新江桥、大修灵桥所打的几十根墩柱和工程船只犹如拦河霸拦截河道,几十年的泥沙沉积,使姚江、奉化江、甫江河床增高数米,排洪能力骤降。日常采用挖泥船挖泥,抵不住潮汐带来的泥沙沉积。姚江、奉化江、甬江河床还在增高,必须想办法去除三江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层。
[0005]上述情况在近海的江河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去除近海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它能有效地去除沉积在江河河床上的泥沙。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海边的涨潮海水,用围堤在岸涂上围成的潮汐湖,潮汐湖下续泻湖,由泻湖闸连接潮汐湖和泻湖,在江河上游和下游之间设置用于控制水位的水闸,在水闸前,江河上游分流,在分流出来的分流河道的出口处设置河堰,在河堰的下游分成与泻湖连接的连接河道及与江河下游连接的冲刷水道,冲刷水道与江河下游的水流汇合。
[0008]上述,在江河水闸前和分流河道的河堰前汇集了江河上游的自然水源;涨潮的海水从海边流入潮汐湖,流过泻湖闸,流入泻湖,在涨平时泻湖闸关闭,泻湖蓄满了高水位的海水,成为引入海水水源。
[0009]上述,江河上游是自然水源,泻湖是引入海水水源,合成了去除江河河床沉积泥沙的冲刷系统的组合水源,
[0010]其中,在海边,由围堤将海边岸涂围成潮汐湖,在围堤中设置海水堰,海水堰的高度设定为底于潮汐涨平高度而高于潮汐退平高度,当涨潮涨过海水堰高度,海水漫过水堰,不断地进入潮汐湖,因水堰的特性,使海水中的泥沙分离了一部分,可以在海水堰上设置分离或过滤泥沙的装置,从而使进入潮汐湖的海水的含沙量较少。
[0011]其中,进入潮汐湖中的海水,在寂静一段时间的水域中,泥沙得到沉淀,因而潮汐湖有沉淀池的功用。
[0012]泻湖闸既能控制泻湖的水位,泻湖闸又能控制排放山洪和城乡内涝的河水。[0013]其中,泻湖闸设置在潮汐湖与泻湖之间,当潮汐处于涨平时,泻湖闸落闸,隔开潮汐湖与泻湖的通道,此时泻湖、连接河道、冲刷水道的水位处于涨平高位,蓄满水量,一般潮汐落差在3米左右,泻湖中高水位的水量具有势能,在退潮时经过连接河道、冲刷水道流入江河的下游,增大江河下游退潮时的水动力,从而增大去除沉积在江河河床上的泥沙和泥涂的能力;在潮汐退平前,泻湖闸打开,潮汐湖的水流入泻湖,经过连接河道、冲刷水道流入江河的下游,增加江河下游退潮后期的水动力;当江河上游雨量洪大,山洪和城乡内涝的河水奔腾而下,水闸全开,排放不及,江河上游河水继续上涨,水漫过河堰,流过连接河道,流向泻湖,泻湖闸开,流向潮汐湖,流向大海,泄洪。
[0014]冲刷水流由泻湖经过连接河道、冲刷水道至江河下游,水流的阻力与河道状态有关,与连接河道与冲刷水道及冲刷水道与江河下游的拐弯半径和拐角大小有关,连接河道与冲刷水道的拐角大于90度,冲刷水道与江河下游的拐角大于90度。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江河的上游和下游之间设置用于控制水位的水闸,在水闸前的江河上游分流,在分流出来的河道的出口处设置河堰,这样在水漫过河堰前的江河上游成为能蓄水的江河上游,有利于江河两岸的农业水利,由潮汐湖从海边引入海水,由泻湖闸进入泻湖,并由泻湖闸控制泻湖的水位,再由与泻湖相连的连接河道、冲刷水道,流入江河下游,从而增大江河下游的冲刷河床上的泥沙的水动力,当江河上游水量大时,既通过水闸排水,进入江河下游排入大海,又通过河堰、连接河道、泻湖、泻湖闸、潮汐湖及海水水堰排入大海,起到有效的排水泄洪,防止城市内涝。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一例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
[0017]图中:1、海水,2、潮汐湖,3、泻湖闸,4、泻湖,5、河堰,6、江河上游,7、水闸,8、江河下游,9、海水堰,10、围堤,11、连接河道,12、分流河道,13、冲刷水道。
[0018]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如图所示,是一例姚江引用宁波市海边的涨潮的海水去除姚江、甬江河床沉积沉积沙系统。宁波市在1958年,在姚江湾头姚江处造了姚江大闸,从此,姚江大闸上游变成淡水,有利于姚江上游的农田灌溉,但大闸以下的姚江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年年提高,与姚江下游连接的甬江也泥沙沉积,河床年年提高。原本甬江能通航三千吨以上的船只,现在只能通航一千吨船只,河床提高数米,也严重地影响了姚江、甬江的泄洪能力,难怪近几年宁波一遇大雨,城市内涝。其原因建大闸,姚江被截流,平时流入姚江下游的水量减少,冲刷泥沙的水动力不足,潮汐涨平后海水带入的泥沙沉淀,沉淀的泥沙具有粘滞性,退潮的水动力不足以带动泥沙退回大海,每天有几毫米泥沙沉积在河床上,所以要引用近海在涨潮时蓄下的具有潮汐位能的海水来冲刷姚江、甬江河床上的泥沙。
[0020]在姚江湾头处设有1958年建造的姚江大闸即水闸7,在水闸7的上游是江河上游6,在水闸7的上游将姚江分出分流河道12,在分流河道12的出口处设置河堰5,这样建立了江河上游6自然水源。
[0021]用围堤10在岸涂上围成的潮汐湖2,在围堤10中设置海水堰9,海水堰9的水平高度设定为底于潮汐涨平高度而高于潮汐退平高度,在海边涨潮时,海水I经过海水堰9流入潮汐湖2,由于海水堰9的特性,海水I在翻越海水堰9时,除去部分海水I中的泥沙,海水I在潮汐湖2中待了一段时间,泥沙沉淀了一部分,潮汐湖2下续泻湖4,由泻湖闸3连接潮汐湖2和泻湖4,在涨平时泻湖闸3关闭,泻湖4蓄满了获得高水位能的引入海水水源,在退潮时,泻湖4中的具有高水位能的海水经过连接河道11、冲刷水道13流入江河下游8,增大冲刷江河下游泥沙的水动力。在潮汐退平前,泻湖闸3打开,潮汐湖2的水流入泻湖4,经过连接河道11、冲刷水道13流入江河的下游8,增加江河下游8退潮后期的水动力;当江河上游雨量洪大,山洪和城乡内涝的河水奔腾而下,水闸7全开,排放不及,江河上游6河水继续上涨,水漫过河堰5,流过连接河道,流向泻湖4,泻湖闸3开,流向潮汐湖2,流向大海,泄洪。
[0022]在河堰5的下游分成与泻湖4连接的连接河道11及与江河下游8连接的冲刷水道13,冲刷水道13与江河下游8的水流汇合,由泻湖4蓄满了的涨潮高位的海水经过连接河道11、冲刷水道13流入江河下游8,冲刷姚江、甬江河床上沉积的泥沙。冲刷水道13与江河下游8的拐角大于90度,连接河道11与冲刷水道13的拐角大于90度,减少流水阻力。
【权利要求】
1.一种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海边的涨潮海水(1),用围堤(10)在岸涂上围成的潮汐湖(2),潮汐湖(2)下续泻湖(4),由泻湖闸(3)连接潮汐湖(2)和泻湖(4),在江河上游(6)和江河下游(8)之间设置用于控制水位的水闸(7),在水闸⑵前的江河上游(6)分流,在分流出来的分流河道(12)的出口处设置河堰(5),在河堰(5)的下游分成与泻湖(4)连接的连接河道(11)及与江河下游(8)连接的冲刷水道(13),冲刷水道(13)与江河下游(8)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涨潮的海水(I)从海边流入潮汐湖(2),流过泻湖闸(3),流入泻湖(4),在涨平时泻湖闸关闭,泻湖(4)蓄满了高水位的海水,成为引入海水水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水闸(7)和分流河道(12)的河堰(5)前汇集了江河上游(6)的自然水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海边,由围堤(10)将岸涂围成潮汐湖(2),在围堤(10)中设置海水堰(9),海水堰(9)的水平高度底于潮汐涨平高度而高于潮汐退平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海水水堰(9)上设置分离或过滤泥沙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海水去除江河河床沉积的泥沙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河道(11)与冲刷水道(13)的拐角大于90度,冲刷水道(13)与江河下游⑶的拐角大于90度。
【文档编号】E02B3/02GK203569522SQ201320755929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杨光华 申请人:杨光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