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河道滨岸带生态恢复型护岸结构型式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滨岸护岸的结构型式。
河道常规护岸包括驳岸、防汛墙的结构型式, 一般由单一的墙身 结构型式如浆砌块石墙身、钢筋砼墙身、梯级的墙身结构型式构成。 单一的墙身结构型式一般采用浆砌块石墙身、钢筋砼墙身,其外
观整齐美观;但墙身结构呈直立式、高差较大,造成河道滨岸带生态 功能薄弱,不能为河道滨岸带的生物生存和恢复创造条件。
梯级的墙身结构型式一般是把单一的墙身结构型式分成两节或 多节,形成阶梯型,中间设置平台,其外观整齐美观,亲水性较好。 但墙身结构也呈直立式,虽高差减小,但依然不能满足河道滨岸带水 域生态环境到陆域生态环境的合理过渡,造成河道滨岸带生态功能薄 弱,不能为河道滨岸带的生物生存和恢复创造条件。
在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的现状情况下,护岸建设需向生态化方 向发展,考虑护岸结构型式的生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生态型护 岸结构型式是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透水型河岸动 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和仿自然岸坡带三部分组成的护岸结构型式,克服单一的墙身结构型式、梯级的墙身结构型式生态功能薄 弱的缺点,体现护岸结构型式的生态化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 构建带和仿自然岸坡带组成,其特征是河岸动力防护带采用抛石、人 工块体材料抛填,并进行表面理砌,河岸动力防护带顶高程为设计高
水位加O. 1 0.5m,并每隔一定距离局部设置开口段;滨岸生态系统 构建带水面宽度》lm,常水位时水深》0.2m,种植挺水植物、浮水/ 叶植物、喜水湿生植物;仿自然岸坡带采用植草砖、抛填小块石、土 工格栅进行坡面防护,形成仿自然型岸坡。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型式克服了单一的墙身结构型式、梯级的墙身 结构型式生态功能薄弱的缺点,而兼有墙身结构型式和梯级墙身结构 型式的优点,河岸动力防护带具有很好的透水性,但又能抵挡船行波、 水流和波浪的动力作用;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为河道滨岸带生态系统 提供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仿自然岸坡带为营造一个利于植 物生长的从水域到陆域的过渡环境;亲水性好技术可靠,经久耐用、 造价较低,适用于河道、航道护岸的结构型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 和仿自然岸坡带三部分组成的护岸结构型式的断面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河岸动力防护带的开口段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1、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2 和仿自然岸坡带3三部分组成;河岸动力防护带1采用抛石或人工块 体材料4抛填,并进行表面理砌而成,河岸动力防护带l顶高程为设
计高水位加0. 1 0. 5m的富裕高度,并每隔一定距离局部设置开口段 9,形成具有透水功能和抵抗水流、船行波破坏功能的防护结构;滨 厗生态系统构建带2水面宽度》lm,常水位时水深》0.2m,种植挺水 植物、浮水/叶植物、喜水湿生植物5,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产卵 和繁殖的空间,为河道滨岸带水生动、植物的自然恢复和健康发展创 造良好的条件;仿自然岸坡带3采用植草砖、抛填小块石、土工格栅 进行防护坡面6铺设,为营造一个利于植物生长的从水域8到陆域的 过渡环境,利用植物5 (含乔、灌木)根系固土7,仿自然岸坡带恢 复自然形态,并具有抵挡雨水及表面径流的侵蚀破坏功能,形成完整 的护岸结构。
权利要求1、河道滨岸带生态恢复型护岸结构型式,由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和仿自然岸坡带组成,其特征是河岸动力防护带采用抛石、人工块体材料抛填,并进行表面理砌,河岸动力防护带顶高程为设计高水位加0.1~0.5m,并每隔一定距离局部设置开口段;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水面宽度≥1m,常水位时水深≥0.2m,种植挺水植物、浮水/叶植物、喜水湿生植物;仿自然岸坡带采用植草砖、抛填小块石、土工格栅进行坡面防护,形成仿自然型岸坡。
专利摘要河道滨岸带生态恢复型护岸结构型式,涉及河道滨岸护岸结构,需要提供一种采用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和仿自然岸坡带组成的护岸结构型式,本实用新型由透水型河岸动力防护带、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和仿自然岸坡带组成,其特征是河岸动力防护带采用抛石、人工块体材料抛填,并进行表面理砌,河岸动力防护带顶高程为设计高水位加0.1~0.5m,并每隔一定距离局部设置开口段;滨岸生态系统构建带水面宽度≥1m,常水位时水深≥0.2m,种植挺水植物、浮水/叶植物、喜水湿生植物;仿自然岸坡带采用植草砖、抛填小块石、土工格栅进行坡面防护,形成仿自然型岸坡。本实用新型用于河道、航道护岸。
文档编号E02B3/12GK201314039SQ20082015712
公开日2009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5日
发明者吴少霖, 多 张, 张谷明, 张震华, 赵东华, 静 郑, 闻利强, 虹 陈 申请人: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