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及泵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水井提水的方法及泵装置,尤其是深井提水,适合于农村地区
靠深井供水的家庭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用水仍靠水井供应。然而,水资源分布的不均 匀,造成有些井很深,给提水带来很多困难。在现有技术中,从深井中提水的方法大多为两 种。一是有将电机与泵体一起安置在井底,动力直接输给叶轮作用于井水,使井水获得升力 往地面输送,采用该方法的泵有深井泵,此方法由于电机在水中工作,这就对电机的密封性 要求高;二是有将电机安置在地面,通过长轴、钢丝绳等物质将动力输到井底,再输给井水, 使井水获得升力往地面输送,采用该方法的泵较笨重,如长轴深井泵。自吸泵和压井泵的动 力源都是安置在地面的,只需通过一根水管将井底的底阀与地面的泵体连接就可提水,很 简便,但受大气压的影响,泵的吸程小,大多10米不到,只能适用于不很深的水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及泵装置,采用该方法及泵装置, 动力源安置在地面工作,只需通过一根长管将泵装置中安置在地面的部件和安置在井底的 部件连接,就可实现对深井提水。 本发明从深井提水的方法是这样实现的有一泵装置和一根长管,该泵装置由地 面装置和储能阀门装置组成。地面装置主要由动力源、输气装置和通口控制装置组成。动力 源的功能是提供动力;输气装置的功能就是往其出气口输气体;通口控制装置的功能就是 控制一通口的开闭。储能阀门装置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有接管口 、活塞和弹簧,该 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处压力增大时,活塞移动,弹簧储存能量,然后在压力减少时,活塞 返回移动,弹簧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出接管口的动作。 长管将输气装置上输气的通口与储能阀门装置中的接管口连接,此时组成一系统,系统内 还有一通口 ,该通口上装有通口控制装置,通口控制装置控制通口的开闭,该通口关闭时系 统密封,通口开时系统与外界相通。动力源将动力输给输气装置,输气装置往系统输气,系 统密封时,接管口处压力增大,活塞移动,弹簧储存能量,系统与外界相通时,系统往外界排 出气体,接管口处压力减少,活塞返回移动,弹簧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储能阀门装置吸收 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入系统,如此循环工作,当水冲满系统,系统再与外界相通时,系统就 会往外界排出气体和水,达到对深井提水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除了适合从深井提取水外,也适合从深井提取其它的液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动力源可以是人力的、半人力的或电力的。 本发明从深井提水所采用的泵装置,该装置由地面装置和储能阀门装置两部分组
成,地面装置主要包括动力源、风机、通体和通口控制装置。动力源与风机连接;通体上有三
个通口,三个通口相通,其中两个通口分别安置风机、通口控制装置,另一个通口为工作连接长管用。动力源提供动力;风机工作时往安置着风机的通口输气体;通口控制装置的功 能就是控制安置着通口控制装置通口的开闭。储能阀门装置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 有接管口 、活塞和弹簧,该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处压力增大时,活塞移动,弹簧储存能量, 然后在压力减少时,活塞返回移动,弹簧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收的 井水排出接管口的动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风机可以用气泵等其它输气装置代替。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使用时先用长管将通体上连接长管用的通口与储能阀门装
置中的接管口连接,此时组成一系统。工作时,动力源将动力输给风机,风机往系统输气,刚
开始时系统密封,则系统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储能阀门装置吸收能量,压力到一定时候,
通口控制装置控制的通口开,系统不断往外界排气,系统内压力下降,储能阀门装置释放能
量,下降到一定时候通口关,系统密封,系统内的压力又增大,如此循环。在循环过程中储能
阀门装置不断吸收井水,再注入系统,使系统内的水越来越多,当水冲满该系统时,此时往
系统中输气,压力增大,再通口打开,储能阀门装置释放能量,系统就会往外排出气体和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动力源安置在地面工作,只需通过一根长管将泵装置中安
置在地面的部件和安置在井底的部件连接,就可实现对深井提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从深井提水方法中通口控制装置的通口关闭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从深井提水方法中通口控制装置的通口打开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泵装置中地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泵装置中地面装置的通口控制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泵装置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泵装置中地面装置的通口控制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泵装置沿图6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泵装置中储能阀门装置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泵装置中储能阀门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和图2表示本发明从深井提水方法的工作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发明从深井 提水方法是这样实现的有一泵装置和一根长管8,该泵装置由地面装置l和储能阀门装置 9组成。地面装置1主要由动力源4、输气装置5和通口控制装置2组成。动力源4的功能 是提供动力;输气装置5的功能就是往其出气口6输气体;通口控制装置2的功能就是控制 一通口3的开闭。储能阀门装置9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有接管口 10、活塞11和弹 簧12,该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 IO处压力增大时,活塞ll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然后在 压力减少时,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 水排出接管口 10的动作。长管8将输气装置5上输气的通口 6与储能阀门装置9中的接 管口 10连接,此时组成一系统7,系统7内还有一通口 3,该通口 3上装有通口控制装置2, 通口控制装置2控制通口 3的开闭,该通口 3关闭时系统7密封,通口 3开时系统7与外界
5相通。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输气装置5,输气装置5往系统7输气,系统7密封时,如图1 , 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大,活塞11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系统7与外界相通时,如图2,系统 7往外界排出气体,接管口 10处压力减少,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 中,储能阀门装置9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入系统7,如此循环工作,当水冲满系统7,系 统7再与外界相通时,系统7就会往外界排出气体和水,达到对深井提水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除了适合从深井提取水外,也适合从深井提取其它的液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动力源4可以是人力的、半人力的或电力的。
图3 图9表示本发明泵装置中的各机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泵装置由地面装置 1和储能阀门装置9两部分组成。 图3表示本发明从泵装置中的地面装置1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地面装置1主 要包括动力源4、风机5、通体13和通口控制装置2。动力源4与风机5连接;通体13上有 通口 3、通口 14、通口 16,三个通口相通,其中通口 3安置通口控制装置2,通口 14安置风机 5,通口 16为工作连接长管8用。动力源4提供动力;风机5通过出气口 6往通口 14输气; 通口控制装置2的功能就是控制通口 3的开闭。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从泵装置中的储能 阀门装置9结构示意图。储能阀门装置9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有接管口 10、活塞 11和弹簧12,该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大时,活塞11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 然后在压力减少时,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 收的井水排出接管口 io的动作。 地面装置1中的通口 14处可安置一阀门15,保证通体13内的水或气体不会从通 口 14处往外流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风机5可以用气泵等其它输气装置代替。
图4和图5表示地面装置1中的通口控制装置2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由 图可知,通口控制装置2包括动力源4、转盘17和转轴18。其中转盘17安置在转轴18上, 而且转盘17封闭通体13的通口 3,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转盘17时使转盘17绕转轴18转 动,转盘17上有环形通孔19,在转盘17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有一段路径环形通孔19与通口 3对齐。工作时,转盘17转动,刚开始时,转盘17封闭通口 3,达到密封系统7的目的,转动 一段角度后,通孔19会与通口 3对齐,则系统7与外界相通,系统7往外界排气,转盘17再 转动一段角度后,重新又密封系统7,如此循环,达到了通口控制装置2的设计目的。
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转盘17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在符合转盘17 转速要求条件下,动力源4直接与转轴18相连,转盘17固连在转轴18上;转盘17转速不 符合要求时,动力源4可先调速再将动力输给转盘17。 图6和图7表示地面装置1中的通口控制装置2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由 图可知,通口控制装置2主要包括主体27、活塞21a、弹簧22a、活塞21b、弹簧22b。主体27 固连在通体13的通口 3处。主体27上滑道20a、滑道20b,其中活塞21a装在滑道20a上, 组成密封移动副,弹簧22a也安置在滑道20a内, 一端顶着主体27, 一端顶着活塞21a ;活塞 21b装在滑道20b上,组成密封移动副,弹簧22b也安置在滑道20b内, 一端顶着主体27, 一 端顶着活塞21b。活塞21a上有一通孔23,正对着活塞21b的尾端24,如图7,通孔23的两 头比尾端24大,中间比尾端24小,中间又比活塞21b的中间杆25大。活塞21b上还有一通 孔26,在活塞21b的尾端24移动到进入通孔23内时,通孔26与通口 3相通。活塞21a和活塞21b的头端都与通口 3相通。刚开始工作时,通口 3处压力小,在弹簧22a和弹簧22b 的作用下,使得活塞21b的尾端24处于活塞21a的通孔23夕卜,然后通口 3处压力增大,推 动活塞21a、活塞21b移动,活塞21a移动至通孔23的中间正对着尾端24时,活塞21b移 动至尾端24与活塞21a接触,由于通孔23中间比尾端24小,所以活塞21b被阻止继续移 动,在此过程中通孔26与通口 3不相通,系统7密封;压力增大到一定值时,活塞21a移动 至通孔23的头正对着尾端24时,由于通孔23头比尾端24大,所以尾端24进入通孔23的 头内,此时通孔26与通孔3相通,使得系统7与外界相通,系统7往外界排气,通口 3处压 力减少,在弹簧22a的作用下,活塞21a往回移动,活塞21a往回移动至通孔23的中间正对 着尾端24时,活塞21b往回移动至尾端24与活塞21a接触,由于通孔23的中间比尾端24 小,中间又比活塞2lb的中间杆25大,尾端24进入通孔23内的中间位置,活塞2lb被卡住, 不能往回移动,通孔26 —直与通口 3相通,活塞21a往回移动,一直到通孔23的另一头对 着尾端24时,活塞21b往回移动,通孔26与通口 3不相通,系统7密封,如此循环工作,达 到了通口控制装置2的设计目的。 如图6所示,主体27通过螺纹连接在通体13的通口 3处。 图8表示本发明泵装置中储能阀门装置9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 储能阀门装置9主要包括上盖28、中壳29、下盖35、活塞11和弹簧12。其中上盖28和下 盖35都固连在中壳29上,中壳29上有滑道30a、滑道30b,活塞11与滑道30a和滑道30b 都组成密封的移动副,而且围成一容器33a。中壳29、活塞11和下盖35组成一容器33b。 中壳29上有一通口 32a,上安置有阀门31a,活塞11上有一通口 32b,上安置有阀门31b,阀 门31b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b流入容器33a内,阀门31a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a内流向接 管口IO。下盖35上有一通口 34,使容器33b与外界相通。弹簧12—头顶着活塞ll,一头 安置在下盖35上。弹簧12的作用是保证活塞11在接管口 IO处压力减少时返回移动。
如图8所示,上盖28和下盖35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中壳29上。
图8中储能阀门装置9是这样工作的工作时储能阀门装置9安放在井中,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大,活塞11移动,弹簧12受压储存能量,容器33a容积增大,阀门31b打开,容 器33b内的水通过通口 32b排入容器33a。接管口 IO处压力减少,弹簧12释放能量,活塞 11返回移动,阀门31a打开,将容器33a内的水流向接管口 10。如此循环工作,达到储能阀 门装置9的设计目的。 图9表示本发明泵装置中储能阀门装置9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 知,储能阀门装置9主要包括上盖28、中壳29a、中壳29b、分隔块38、下盖35、活塞11a、弹 簧12a、活塞llb和弹簧12b。其中上盖28、下盖35分别固连在中壳29a、中壳29b上,中 壳29a、中壳29b都与分隔块38固连;中壳29a上有滑道30d,活塞lla与滑道30d组成密 封的移动副;活塞lla上有滑道30c,分隔块38上有滑道30f ,中壳29b上有滑道30e,活塞 lib与滑道30c、滑道30f、滑道30e都组成密封的移动副。活塞11a、活塞11b、中壳29a和 分隔块38围成一容器33c。活塞11b、中壳29b和分隔块38围成一容器33d。活塞llb、中 壳29b和下盖35围成一容器33e。中壳29a上有一通口 36,使容器33c与外界相通。中壳 29b上有一通口 32d,上安置有阀门31d,活塞lib上有一通口 32c,上安置有阀门31c,阀门 31d保证水只能从井中流入容器33d内,阀门31c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d内流向接管口 10。 下盖35上有一通口 34,容器33e与外界相通。弹簧12a—头顶着活塞lla,一头安置在分隔块38。弹簧12b—头顶着活塞llb,一头安置在下盖35上。弹簧12a的作用是保证活塞 lla在接管口 IO处压力减少时返回移动,弹簧12b的作用是保证活塞llb在活塞lla返回 移动时返回移动。下盖35上有凸台37,凸台37对着活塞llb,限制活塞lib移动的距离。
如图9所示,上盖28和下盖35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中壳29a、中壳29b上,中壳 29a、中壳29b都通过螺纹与分隔块37固连。接管口 IO处压力减少,弹簧12a使活塞lla 返回移动,使水流出接管口 10,系统7内阀门31c处的压力减少,则弹簧12b只需少量能量 就能推动活塞lib返回,阀门31c打开,将容器33d内的水排入系统7。
图9中储能阀门装置9是这样工作的将储能阀门装置9安放在井中,用长管8连 接组成一系统7,刚开始时系统7密封,系统7内水量少,也无气体输入,此时接管口 10处 压力也小。首先风机往系统7内输气,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加,活塞lla和活塞llb移动,弹 簧12a和弹簧12b受压储存能量,容器33d容积增加,阀门31d打开,井中的水流入容器33d 内,然后系统7与外界相通,接管口 10处压力减少,弹簧12a和弹簧12b释放能量,活塞1 la 和活塞llb返回移动,阀门31c打开,将容器33d内的水排入系统7。如此循环工作,系统7 内的水越来越多,在系统7内无气体输入的情况下,接管口 10处压力也很大,将活塞1 lb压 在凸台37上。系统7又密封,气体输入,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加,活塞lla移动,弹簧12a继 续被压縮储存能量,活塞llb受凸台37限制不移动,弹簧12b不被继续压縮,系统7又与外 界相通,弹簧12a释放能量,活塞lla返回移动,使水流出接管口 10,系统7内阀门31c处的 压力减少,弹簧12b推动活塞lib返回,阀门31c打开,将容器33d内的水排入系统7。如此 再循环工作,达到储能阀门装置9的设计目的。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 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一装置和一根长管(8),该装置由地面装置(1)和储能阀门装置(9)组成。地面装置(1)主要由动力源(4)、输气装置(5)和通口控制装置(2)组成。动力源(4)的功能是提供动力;输气装置(5)的功能就是往其出气口(6)输气体;通口控制装置(2)的功能就是控制一通口(3)的开闭。储能阀门装置(9)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有接管口(10)、活塞(11)和弹簧(12),该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10)处压力增大时,活塞(11)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然后在压力减少时,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出接管口(10)的动作。长管(8)将输气装置(5)上输气的通口(6)与储能阀门装置(9)中的接管口(10)连接,此时组成一系统(7),系统(7)内还有一通口(3),该通口(3)上装有通口控制装置(2),通口控制装置(2)控制通口(3)的开闭,该通口(3)关闭时系统(7)密封,通口(3)开时系统(7)与外界相通。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输气装置(5),输气装置(5)往系统(7)输气,系统(7)密封时,接管口(10)处压力增大,活塞(11)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系统(7)与外界相通时,系统(7)往外界排出气体,接管口(10)处压力减少,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储能阀门装置(9)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入系统(7),如此循环工作,当水冲满系统(7),系统(7)再与外界相通时,系统(7)就会往外界排出气体和水,达到对深井提水的目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除了适合从深井提取水外,也适合从深井提取其它的液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源(4)可以是人力的、半人力的或电力的。
4. 一种从深井提水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由地面装置(1)和储能阀门装置(9)两部分组成,地面装置(1)主要包括动力源(4)、风机(5)、通体(13)和通口控制装置(2)。动力源(4)与风机(5)连接;通体(13)上有通口 (3)、通口 (14)、通口 (16),三个通口相通,其中通口 (3)安置通口控制装置(2),通口 (14)安置风机(5),通口 (16)为工作连接长管(8)用。动力源(4)提供动力;风机(5)通过出气口 (6)往通口 (14)输气;通口控制装置(2) 的功能就是控制通口 (3)的开闭。储能阀门装置(9)工作时是安放在井中的,其上有接管口 aO)、活塞(11)和弹簧(12),该装置的功能就是接管口 (10)处压力增大时,活塞(11)移动,弹簧(12)储存能量,然后在压力减少时,活塞(11)返回移动,弹簧(12)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还实现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出接管口 (10)的动作。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地面装置(1)中的通口 (14)处可安置一阀门(15),保证通体(13)内的水或气体不会从通口 (14)处往外流出。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机(5)可以用气泵等其它输气装置代替。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口控制装置(2)包括动力源(4)、转盘(17)和转轴(18)。其中转盘(17)安置在转轴(18)上,而且转盘(17)封闭通体(13)的通口 (3),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转盘(17)时使转盘(17)绕转轴(18)转动,转盘(17)上有环形通孔(19),在转盘(17)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有一段路径环形通孔(19)与通口 (3)对齐。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源(4)将动力输给转盘(17)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在符合转盘(17)转速要求条件下,动力源(4)直接与转轴(18)相连,转盘(17)固连在转轴(18)上;转盘(17)转速不符合要求时,动力源(4)可先调速再将动力输给转盘(17)。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通口控制装置(2)主要包括主体(27)、活塞(21a)、弹簧(22a)、活塞(21b)、弹簧(22b)。主体(27)固连在通体(13)的通口 (3)处。主体(27)上滑道(20a)、滑道(20b),其中活塞(21a)装在滑道(20a)上,组成密封移动副,弹簧(22a)也安置在滑道(20a)内,一端顶着主体(27), 一端顶着活塞(21a);活塞(21b)装在滑道(20b)上,组成密封移动副,弹簧(22b)也安置在滑道(20b)内,一端顶着主体(27),一端顶着活塞(21b)。活塞(21a)上有一通孔(23),正对着活塞(21b)的尾端(24) ,通孔(23)的两头比尾端(24)大,中间比尾端(24)小,中间又比活塞(21b)的中间杆(25) 大。活塞(21b)上还有一通孔(26),在活塞(21b)的尾端(24)移动到进入通孔(23)内时,通孔(26)与通口 (3)相通。活塞(21a)和活塞(21b)的头端都与通口 (3)相通。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能阀门装置(9)主要包括上盖(2S)、中壳(29)、下盖(35)、活塞(11)和弹簧(12)。其中上盖(28)和下盖(35)都固连在中壳(29)上,中壳(29)上有滑道(30a)、滑道(30b),活塞(11)与滑道(30a)和滑道(30b)都组成密封的移动副,而且围成一容器(33a)。中壳(29)、活塞(11)和下盖(35)组成一容器(33b)。中壳(29)上有一通口 (32a),上安置有阀门(31a),活塞(11)上有一通口 (32b),上安置有阀门(31b),阀门(31b)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b)流入容器(33a)内,阀门(31a)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a)内流向接管口 (10)。下盖(35)上有一通口 (34),使容器(33b)与外界相通。弹簧(12) —头顶着活塞(ll),一头安置在下盖(35)上。弹簧(12)的作用是保证活塞(11)在接管口 (10)处压力减少时返回移动。
11.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能阀门装置(9)主要包括上盖(28)、中壳(29a)、中壳(29b)、分隔块(38)、下盖(35)、活塞(11a)、弹簧(12a)、活塞(lib)和弹簧(12b)。其中上盖(28)、下盖(35)分别固连在中壳(29a)、中壳(29b)上,中壳(29a)、中壳(29b)都与分隔块(38)固连;中壳(29a)上有滑道(30d),活塞(lla)与滑道(30d)组成密封的移动副;活塞(lla)上有滑道(30c),分隔块(38)上有滑道(30f),中壳(29b)上有滑道(30e),活塞(lib)与滑道(30c)、滑道(30f)、滑道(30e)都组成密封的移动副。活塞(11a)、活塞(11b)、中壳(29a)和分隔块(38)围成一容器(33c)。活塞(11b)、中壳(29b)和分隔块(38)围成一容器(33d)。活塞(lib)、中壳(29b)和下盖(35)围成一容器(33e)。中壳(29a)上有一通口 (36),使容器(33c)与外界相通。中壳(29b)上有一通口 (32d),上安置有阀门(31d),活塞(lib)上有一通口 (32c),上安置有阀门(31c),阀门(31d)保证水只能从井中流入容器(33d)内,阀门(31c)保证水只能从容器(33d)内流向接管口 (10)。下盖(35)上有一通口 (34),容器(33e)与外界相通。弹簧(12a) —头顶着活塞(lla),一头安置在分隔块(38)。弹簧(12b) —头顶着活塞(llb),一头安置在下盖(35)上。弹簧(12a)的作用是保证活塞(lla)在接管口 (10)处压力减少时返回移动,弹簧(12b)的作用是保证活塞(lib)在活塞(lla)返回移动时返回移动。下盖(35)上有凸台(37),凸台(37)对着活塞(llb),限制活塞(lib)移动的距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深井提水的方法及泵装置。泵装置包括动力源、输气装置、通口控制装置和储能阀门装置。储能阀门装置上有接管口、活塞和弹簧,工作时安放在井中。一长管将输气装置上输气的通口与储能阀门装置中的接管口连接,组成一系统,系统内还有一通口,上装有通口控制装置,控制着该通口的开闭。动力源工作,输气装置往系统输气,通口关时系统密封,系统内压力增大,弹簧储存能量,通口开时系统与外界相通,系统往外界排气,系统内压力减少,弹簧释放能量。此过程中,储能阀门装置吸收井水,将吸收的井水排入系统,最后系统就会往外界排出气体和水。使用本发明,动力源安置在地面工作,通过一根长管连接泵装置,可实现对深井提水。
文档编号E03B3/00GK101725165SQ20081012187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3日
发明者赵华勇 申请人:赵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