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63142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属于技术设备领域。包括锅体、用于加热锅体的发热盘(4)以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包括内锅体(3)以及设置在内锅体(3)的外部并将内锅体(3)全部或部分进行包裹的外锅体(1),在内锅体(3)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盘(4),发热盘(4)包括电热管(402)以及与之配合的导热板,在外锅体(1)上安装有控制手柄(2)或集中控制器(15),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2)或集中控制器(15)内。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通过将发热盘设计为包括电热管以及与电热管配合的导热板的形式,使电热管的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效果更好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
【专利说明】
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
技术领域
[0001]—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属于技术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热锅作为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电热锅作为一种新兴的家用电器,在设计及质量上参差不齐。具体来说,目前市面上的电热锅普遍存在有以下几种缺陷:
(I)电热管设计存在缺陷。在现有的电热锅中,一般采用电加热管作为锅面的电加热元件。电加热管包括一个两端开口的金属管,在金属管内设置有一段起到加热作用的电阻丝,在金属管两端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个接线柱分别与电阻丝的两端相连,同时在金属管中起到绝缘效果的绝缘材料。
[0003]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工艺限制,接线柱需要伸入金属管内部一段距离后再与电阻丝对应连接,所以电阻丝的两端之间会出现一段距离,由于接线柱本身不发热,因此电加热管在通电之后,会出现一段没有起到加热作用的缺口。因此现有技术的电加热管在应用到加热产品中(如电热锅)时,会相对应的出现一处加热缺口,造成加热产品加热不均匀,因此影响了产品的整体性能以及烹饪出的食材的质量。
[0004](2)电热锅的电源插孔普遍设置在外锅体的底部,因此锅内一旦进水则会发生短路现象,轻则烧坏电热锅的控制电路,重则会发生火灾,造成较大的损失。
[0005](3)现有技术中温控器一般设置在电热锅的底部,因此需要在外锅体的底部开口,当温控器出现故障之后,将底部开口打开,然后进行温控器的更换。由于需要在外锅体的底部开口,因此增加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并且影响了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0006](4)由于电热管形状的原因,电热管的连接线分散的设置在锅底,因此连接线分散,控制连线过长,不能进行有效的密封和防水,容易漏电。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热均匀、使用安全、便于维修同时制造工艺简单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
[0008]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包括锅体、用于加热锅体的发热盘以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包括内锅体以及设置在内锅体的外部并将内锅体全部或部分进行包裹的外锅体,在内锅体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盘,发热盘包括电热管以及与之配合的导热板,在外锅体上安装有控制手柄或集中控制,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或集中控制器内。
[0009]优选的,所述的发热盘包括紧贴内锅体固定的锅底导热板和固定在锅底导热板底部的电热管导热板,一根或套设的多根电热管设置在锅底导热板和电热管导热板之间,在电热管导热板上设置有与电热管配合的凹槽。
[0010]优选的,所述的电热管包括外部的金属管以及设置在金属管内部的电阻丝,金属管包括一段弧度大于3/2π的圆弧段以及在圆弧段的两端开口处向圆弧段外侧弯曲分别形成的外延段;在两段外延段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只接线柱,分别与电阻丝的两端连接;电热管的外延段伸出导热板之后呈直线段,或伸出导热板之后沿内锅体的外侧面向上弯曲,或伸出导热板并沿内锅体的外侧面向上弯曲之后再次向水平方向弯折。
[0011]优选的,所述的电热管为I根或套设的2?20根,所述的圆弧段的外径为70mm?650mm,外延段长度范围为20mm?600mm ;接线柱位于外延段内部的长度为20mm?600mm,位于外延段外部的长度为6mm?30mm ;金属管的外径为6mm~l 4mm。
[0012]优选的,所述的控制手柄设置在外锅体的侧面,所述的集中控制器设置在外锅体的底部或侧面。
[0013]优选的,所述的控制手柄包括一体设计的握持部以及固定在握持部前端的固定块,握持部固定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上端,握持部为向上拱起的弯曲状或直线状,固定块的前端面为与外锅体配合的弧形面,控制手柄中部为用于手柄控制元件走线的手柄内腔,手柄内腔自握持部的后端向前延伸至固定块的前端面;
所述的手柄控制元件包括温控器、船型开关以及电源插孔,温控器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后端面的下端;船型开关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在握持部后部的下表面上,电源插孔设置在握持部的后端面上。
[0014]优选的,:所述的集中控制器设置在外锅体侧面,集中控制器中的控制元件与发热盘中的电热管连接组成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元件包括接入所述控制电路中的温控器、多个船型开关、多个指示灯以及电源插孔。
[0015]优选的,所述的内锅体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或外沿周边向下卷曲的平面。
[0016]优选的,所述的温控器为压力式温控器,压力式温控器的压力腔固定在内锅体的底部,其导压管延伸至集中控制器或控制手柄内。
[0017]优选的,所述的外锅体或由底座实现。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通过将发热盘设计为包括电热管以及与电热管配合的导热板的形式,使电热管很好地被包裹,热量迅速外传,加热效果更好。
[0019]2、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中,通过将电热管设置为圆弧段和外延段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管在加热时出现的加热缺口,使得锅体加热更为均匀,电热锅的连线更为集中,实现了集中控制且便于密封。
[0020]3、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通过对电热管不同尺寸的配比,结合电热管在锅体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让内锅体表面温度均匀。在压力式温控器的控制下实现了普通铛的功能。在全功率工作时可以让锅迅速升温,实现了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功能。配合压力式温控器实现了保温、炒菜、涮锅、煎、烙、油炸等功能。
[0021]4、在电热管金属导热板上由内而外设置有与电热管数量配合的凹槽,凹槽的设置方式及尺寸与电热管的设置方式及尺寸相同,因此方便金属导热板与电热管之间的配合安装。通过设置金属导热板,避免了电热管暴露在锅体的底部,对电热管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金属导热板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一步保证了锅体的烹饪面受热均匀以及温度的快速上升。
[0022]5、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控制元件不设置在外锅体的底部,而是设置在外锅体的侧面且具有内腔的集中控制器中,控制元件、控制线路设置在该内腔中,使控制元件、控制线路与内锅体隔离,因此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内锅体与外锅体内部进水也不会造成控制电路的短路,因此大大提高了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0023]6、通过在温控器两端并联故障指示灯,当调温开关故障后断开时,故障指示灯接入供电回路中被点亮,此时表示调温开关已出现故障,当温控器触点被通断时的电火花焊接在一起时而失去控温功能,故障指示灯将在电热锅工作及不工作时都不亮,说明温控器失灵。避免了对故障进行排查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
[0024]7、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可将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空腔内,使控制元件与内锅体隔离,因此即使外锅体与内锅体之间的空腔内进水,也不会漏电,因此大大提高了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0025]8、通过将控制部分设置在控制手柄上,方便烹饪时的操作,提高了效率。
[0026]9、握持部为向上拱起的弯曲式设计,因此提高了抓握时的舒适度。
[0027]10、固定块的前端面为弧形面,方便与外锅体弧形的外表面配合固定。
[0028]11、控制手柄为中空的设计,其内部为手柄内腔,通过设置手柄内腔,方便控制元件的安装和控制线路走线。
[0029]12、温控器采用压力式温控器,由于压力式温控器是由压力腔和导压管组成,压力腔安装在内锅体底部,导压管将压力传递到安装于集中控制器或控制手柄内的温控器上,实现了集中控制。
[0030]13、温控器采用压力式温控器,当压力式温控器出现故障后,仅需更换其触点部分即可,由于触点部分设置在控制手柄或集中控制器处,因此无需在外锅体底部开孔,只需打开控制手柄或集中控制器即可,因此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并且保证了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附图说明】
[0031]图1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正视图。
[0032]图2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仰视图。
[0033]图3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控制手柄正视图。
[0034]图4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控制手柄仰视图。
[0035]图5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内锅体仰视图。
[0036]图6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结构示意图。
[0037]图7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导热板结构示意图。
[0038]图8为图7中A-A方向剖视图。
[0039]图9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控制电路原理图。
[0040]图10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41]图11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0042]图12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5正视图。
[0043]图13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5仰视图。
[0044]图14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5集中控制器正视图。
[0045]图15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5集中控制器俯视图。
[0046]图16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5控制电路原理图。
[0047]图17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6结构示意图。
[0048]图18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7结构示意图。
[0049]图19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0050]图20?21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9结构示意图。
[0051]图22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0结构示意图。
[0052]图23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1结构示意图。
[0053 ]图24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2结构示意图。
[0054]图25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3结构示意图。
[0055]图26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4结构示意图。
[0056]图27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5结构示意图。
[0057]图28为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实施例16结构示意图。
[0058]其中:1、外锅体2、控制手柄3、内锅体4、发热盘401、锅底导热板402、电热管4021、圆弧段4022、电阻丝4023、外延段4024、接线柱403、电热管导热板4031、凹槽5、固定孔6、温控器7、握持部8、船型开关9、电源插孔10、手柄内腔11、压力腔12、导压管13、外罩14、底座15、集中控制器16、锅耳17、底脚18、指示灯19、长手柄20、电源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59]图1?9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2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60]实施例1:
图1?2所示,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包括内锅体3和外锅体I组成的锅体,外锅体I包裹固定在内锅体3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采用全包裹的结构,即外锅体I的上边沿周圈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固定。外锅体I组成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外壳,内锅体3的上表面为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烹饪面,在内锅体3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发热盘4,发热盘4位于外锅体I和内锅体3之间,发热盘4在通电后对内锅体3进行加热。
[0061]在外锅体I的一侧固定有控制手柄2,在控制手柄2内部设置有控制元件,控制元件以及固定在内锅体3上的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402连接组成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控制电路,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由于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2的空腔内,因此控制元件以及控制电路相对集中,便于密封。而发热盘4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部,因此即使外锅体I与内锅体3之间的空腔内进水,由于在该区域内没有电器元件,因此不会出现漏电,大大提高了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0062]如图3?4所示,控制手柄2包括握持部7以及握持部7前端的固定块,握持部7与固定块为一体设计,控制手柄2为中空的设计,其内部为手柄内腔10,手柄内腔10自握持部7的后端向前延伸到固定块的前端面。握持部7为向上拱起的弯曲式设计,因此提高了抓握时的舒适度。握持部7固定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上端,固定块的前端面为弧形面,方便与外锅体I弧形的外表面配合固定。在固定块的两侧及底部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孔5,通过固定孔5实现控制手柄2与外锅体I的固定连接。用于连接控制手柄2中控制元件的导线从手柄内腔10中走线,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向上弯曲后引至控制手柄2内,与控制手柄2中控制元件相连,组成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控制电路。在控制手柄2的顶部设置有同时接入控制电路中的电源指示灯20。
[0063]在固定块内腔后端面的下部设置有温控器6,在握持部7后部的下端面上并排设置有多个船型开关8,在握持部7的后端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引入供电电源的电源插孔9,温控器
6、握持部7以及船型开关8组成上述的控制手柄2中的控制元件。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船型开关8采用市售常见的内置指示灯的开关,当相应的船型开关8接通之后其内部的指示灯壳起,对船型开关8的工作状态进彳丁指不。
[0064]如图5所示,上述的发热盘4,包括锅底导热板401、电热管402以及电热管导热板403,锅底导热板401为平面板,紧贴内锅体3的底面固定,电热管导热板403固定在锅底导热板401的底部,电热管402固定在锅底导热板401与电热管导热板403之间。电热管402的数量为一根或套设的2?20根,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以3根为例进行说明,电热管402自内而外由尺寸依次增大的三根套设组成。在最内圈的电热管402的中部设置有压力式温控器的压力腔U,其作用将温度转换为压力,以压力控制温控器工作,操作人员通过调节压力式温控器可以实现不同烹饪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0065]结合图1,在压力式温控器中,包括用于感温的压力腔11、用于传导压力的导压管12和温控器6,其中压力腔11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部,导压管12自压力腔11处延伸至控制手柄2处,并与温控器6连接。由于压力式温控器的压力腔11以及导压管12属于长寿命元件,因此当压力式温控器出现故障后仅需更换温控器6即可,由于温控器6设置在控制手柄2处,因此无需在外锅体I底部开孔,只需打开控制手柄2即可,因此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便于密封,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并且保证了集中控制型电热锅整体的美观。
[0066]如图6所示,在本集中控制电热锅中,电热管402包括外部的金属管以及设置在金属管内用于发热的电阻丝4022,在金属管与电阻丝4022之间填充有绝缘材料,避免电阻丝4022与金属管之间发生短路。在金属管两端开口处各设置有一个接线柱4024,两端接线柱4024分别与金属管内电阻丝4022的两端连接,在实际使用时,外接电源加载在接线柱4024上实现对电阻丝4022的供电。接线柱4024位于金属管内部的长度为20mm?600mm,位于金属管外部的长度为6mm?30mm。金属管的外径为6mm?14mm。
[0067]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402中,金属管包括一个弧度大于3/2π的圆弧段4021,在圆弧段4021的两端开口处沿圆弧段4021的径向圆弧段4021的外侧弯曲分别形成一段外延段4023,接线柱4024设置在两侧的外延段4023的开口处,并分别与设置在金属管内部的电阻丝40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外延段4023为与圆弧段4021径向平行的直线,然后沿过意曲率向上弯曲,即圆弧段4021和外延段4023不共处于同一平面内。
[0068]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402中,电热管402的圆弧段4021外径范围为70mm?650mm,且电热管402的外延段4023长度范围为20mm?600mm。通过将电热管402设置为圆弧段4021和外延段4023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热管402在加热时出现的加热缺口,使得加热更为均匀。
[0069]如上所述,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电热管402中,电热管402为由内而外嵌套设置的三根,也可以是其他数量,如I?4根。当电热管402的数量为一根时,其功率范围为300w~lOOOw,当电热管402的数量为两根时,其功率范围为800w~2400w。当电热管402的数量为三根时,其功率范围为100w?3000w。当电热管402的数量为四根时,其功率范围为1500w?4000wo
[0070]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烹饪组件中,通过对电热管402不同尺寸的配比,结合电热管402在内锅体3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让内锅体3表面温度均匀。在压力式温控器和切换开关的控制下实现了普通铛的功能。在全功率工作时可以让锅迅速升温,实现了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功能。调整压力式温控器和切换不同的切换开关实现了炒菜、涮锅、煎、烙、油炸、保温等功能。
[0071]如图7?8所示,电热管导热板403上由内而外设置有三组凹槽4031,凹槽4031的设置方式及尺寸与图5中套装的电热管402的设置方式及尺寸相同,因此方便电热管导热板403与电热管402之间的配合安装。通过设置电热管导热板403,避免了电热管402暴露在内锅体3的底部,对电热管402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导热板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一步保证了内锅体3的烹饪面受热均匀以及温度的快速上升。
[0072]在图9所示的本例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控制电路中,火线L串联熔断器FUl后同时并联开关S4和指不灯LI的一端,开关S4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开关S1~S3的一端,开关S1~S3的另一端分别串联电阻R1~R3之后连接到零线N,指示灯LI另一端连接零线N。在图9所示的电路原理图中,电阻R1~R3为上述的电热管402,开关S1~S3为上述的船型开关8,指示灯LI为电源指示灯20。开关S4为上述的压力式温控器。
[0073]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使用本例集中控制型电热锅进行烹饪时,首先将外部电源插入控制手柄2后部的电源插孔9中。操作人员根据烹饪要求选择相应数量的电热管402,并通过对开关S1~S3的操作,将不同数量的电热管402接入电路中。以实现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炒菜、涮锅、油炸、保温等功能。在烹饪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调节温控器6对烹饪面的温度进行选择,以保证合适的烹饪温度。
[0074]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2中,外锅体I与内锅体3之间未采用全包裹的结构,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的上边沿周圈未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设置,外锅体I的上边沿前端固定在内锅体3的中下部,即采用了半包裹的结构。发热盘4中电热管402伸出外锅体I,或延伸到控制手柄2的手柄空腔10内,在控制手柄2与外锅体I之间设置有外罩13,将电热管402和导压管12罩住。实施例2的其它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75]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3中,在外锅体I上设置有锅耳16,锅耳16与控制手柄2相对设置在外锅体I的另一端,因此更有利于对锅体的移动。
[0076]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外锅体I由底座14进行代替,底座14将发热盘4中电热管402以及压力腔11进行包裹,此时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和导压管12从底座14中引出后连接至控制手柄2处,并在底座14和控制手柄2之间设置外罩13,外罩13将从底座14中引出的电热管402和导压管12包裹。实施例4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77]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将控制手柄2改为集中控制器15,并将原先设置于控制手柄2内的控制元件和控制电路设置在外锅体I的侧面的集中控制器15内,如图12?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采用全包裹的结构,S卩外锅体I的上边沿周圈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固定。在外锅体I的底部周圈均匀设置有多个底脚17,用于电热锅的放置。内锅体3的上表面为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烹饪面,在内锅体3的下表面上固定有发热盘4,发热盘4在通电后对内锅体3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为塑料材质,其底面为平面状。
[0078]在外锅体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锅耳16,便于锅体的移动,在外锅体I上还设置有集中控制器15,集中控制器15颞部设置有空腔,控制元件及控制线路设置在集中控制器15内。在集中控制型电热锅中,集中控制器15未设置在外锅体I的底部,而是设置在外锅体I的侧部,使设置在集中控制器15内的控制元件换热控制线路与内锅体3隔离,因此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外锅体I内部进水也不会造成控制电路的短路,因此大大提高了本底部控制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防水性能。
[0079]如图14?15所示,集中控制器15包括温控器6,在温控器6的右侧设置并排的船型开关8,在船型开关8的右侧设置有多个指示灯18,在指示灯18的右侧设置有电源插孔9。温控器6、船型开关8、指示灯18以及电源插孔9为上述的控制元件。温控器6用于调节烹饪时的锅面温度,当锅面温度超过设定值时,自动切断发热盘4的供电回路,以防止锅面温度过热。船型开关8用于将不同数量的电热管402接入供电回路中工作。指示灯18用于对本底部控制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工作状态进行指示,电源插孔9用于将外部电源引入控制电路中,为控制电路工作提供工作电压。
[0080]如图16所示,在本集中控制型电热锅的控制电路中,火线L串联熔断器FU2之后同时并联开关S9?310、指不灯1^2的一端,指不灯L2的另一端连接零线N,开关S10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开关S6~S8的一端,开关S6~S7的另一端分别串联电阻R4~R5之后连接到零线N,开关S8的另一端同时并联开关S5以及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零线N,开关S5的另一端连接开关S9的一端。在图16所示的电路原理图中,电阻R4~R6为上述的电热管402,开关S6?S9为上述的船型开关8,开关SlO为上述的压力式温控器,在开关SlO的两端并联有指示灯L3。开关S5为常闭的保温开关,开关S9为保温开关,当启动开关S9之后,只有电阻R6接通,此时可对锅中的食物进行保温。指示灯L2~L3为上述的指示灯18,当温控器6正常工作时,指示灯L3被短路,当温控器6故障后断开时,指示灯L3接入供电回路中被点亮,此时表示温控器6已出现故障,当温控器触点被通断时的电火花焊接在一起时而失去控温功能,故障指示灯将在电热锅工作及不工作时都不亮,说明温控器6失灵。避免了对故障进行排查所需要的时间,温控器6正常工作时,指示灯L3随温控器6的通断而亮或不亮,提高了维修效率。指示灯L2为控制电路供电指示灯,当指示灯L2点亮后表示交流电已经正常接入。
[0081 ] 实施例6:
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6中,外锅体I与内锅体3之间未采用全包裹的结构,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的上边沿周圈未与内锅体3的上边沿周圈平齐设置,而是固定在内锅体3的中下部,即采用了半包裹的结构,同时两个锅耳16固定在内锅体3的外表面上。实施例6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5相同。
[0082]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如图18,在本实施例中,外锅体I不采用塑料材质的,而是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外锅体I。实施例7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5相同。
[0083]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如图19,在本实施例中,以底座14代替外锅体I。实施例8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5相同。
[0084]实施例9:
实施例9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如图20?2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插孔9未设置在集中控制器15上,而是设置在外锅体I的侧面或底座14的侧面,在外锅体I的上端设置有两个锅耳16。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5相同。
[0085]实施例10:
如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包括内锅体3以及设置在内锅体3底部的底座14,控制手柄2设置在底座14的侧部,底座14即起到外锅体I的作用,内锅体3的烹饪面为平面,电热管402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面。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延伸至控制手柄2内完成接线。实施例10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86]实施例11:
如图23所示,实施例11与实施例9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未设置两个锅耳16,将其中一个锅耳16替换为长手柄19,长手柄19设置在外锅体I上,同时电源插孔9安装在长手柄19的端部,电源插孔9中连接的电源线从长手柄19的空腔内引至集中控制器15处,完成控制线路的连接。实施例11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5相同。
[0087]实施例12: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体3的锅底与锅口的尺寸相同的设计,电热管402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或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或与集中控制器15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12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88]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体3的底面采用半球形的弧状设计,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402与内锅体3的底面配合弯折成圆弧状,电热管402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或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或与集中控制器15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13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89]实施例14:
实施例1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盘4中电热管402的圆弧段4021为平面设计并紧贴锅体I的底面固定,设置在圆弧段4021开口处的外延段4023向上弯折与内锅体3的底面与侧面的过渡圆弧相配合,电热管402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或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或与集中控制器15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14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90]实施例15:
实施例15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盘4中电热管402的圆弧段4021为平面设计并紧贴内锅体3的底面固定,设置在圆弧段4021开口处的外延段4023向上弯折后再次向水平方向弯曲。电热管402的接线端位于内锅体3的底部,此时在电热管402的接线端处涂敷高温密封胶,然后将连接导线从高温密封胶中引出或与控制手柄2中的线路连接,或与集中控制器15中的线路连接。实施例15的其他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相同。
[0091]实施例16:
实施例16与实施例10的区别在于:如图28所示,将控制手柄2替换为集中控制器15,其余技术手段与实施例10相同。
[009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包括锅体、用于加热锅体的发热盘(4)以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锅体包括内锅体(3)以及设置在内锅体(3)的外部并将内锅体(3)全部或部分进行包裹的外锅体(I),在内锅体(3)的底部设置有发热盘(4),发热盘(4)包括电热管(402)以及与之配合的导热板,在外锅体(I)上安装有控制手柄(2)或集中控制器(15),控制电路设置在控制手柄(2)或集中控制器(1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盘(4)包括紧贴内锅体(3)固定的锅底导热板(401)和固定在锅底导热板(401)底部的电热管导热板(403),一根或套设的多根电热管(402)设置在锅底导热板(401)和电热管导热板(403)之间,在电热管导热板(403 )上设置有与电热管(402 )配合的凹槽(40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管(402)包括外部的金属管以及设置在金属管内部的电阻丝(4022),金属管包括一段弧度大于3/2JT的圆弧段(4021)以及在圆弧段(4021)的两端开口处向圆弧段(4021)外侧弯曲分别形成的外延段(4023);在两段外延段(4023)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一只接线柱(4024),分别与电阻丝(4022)的两端连接; 电热管(402)的外延段(4023)伸出导热板之后呈直线段,或伸出导热板之后沿内锅体(3 )的外侧面向上弯曲,或伸出导热板并沿内锅体(3)的外侧面向上弯曲之后再次向水平方向弯折。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管(402)为I根或套设的2?20根,所述的圆弧段(4021)的外径为70mm?650mm,外延段(4023)长度范围为20mm?600mm;接线柱(4024)位于外延段(4023)内部的长度为20mm?600mm,位于外延段(4023)外部的长度为6mm?30mm ;金属管的外径为6mm?14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手柄(2)设置在外锅体(I)的侧面,所述的集中控制器(15)设置在外锅体(I)的底部或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手柄(2)包括一体设计的握持部(7)以及固定在握持部(7)前端的固定块,握持部(7)固定在固定块后端面的上端,握持部(7)为向上拱起的弯曲状或直线状,固定块的前端面为与外锅体(I)配合的弧形面,控制手柄(2)中部为用于手柄控制元件走线的手柄内腔(10),手柄内腔(10)自握持部(7)的后端向前延伸至固定块的前端面; 所述的手柄控制元件包括温控器(6)、船型开关(8)以及电源插孔(9),温控器(6)设置在所述固定块后端面的下端;船型开关(8)设置有多个,并排设置在握持部(7)后部的下表面上,电源插孔(9)设置在握持部(7)的后端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中控制器(15)设置在外锅体(I)侧面,集中控制器(15)中的控制元件与发热盘(4)中的电热管(402)连接组成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元件包括接入所述控制电路中的温控器(6)、多个船型开关(8)、多个指示灯(18)以及电源插孔(9)。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锅体(3)为向下凹陷的弧形面或外沿周边向下卷曲的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控器(6)为压力式温控器,压力式温控器的压力腔(11)固定在内锅体(3)的底部,其导压管(12)延伸至集中控制器(15)或控制手柄(2)内。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控制型电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锅体(I)或由底座(14)实现。
【文档编号】A47J45/07GK105996737SQ201610622951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8月2日
【发明人】宋书兴, 常立, 魏济, 孙亚灿, 王金铃, 石钰
【申请人】宋书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