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装饰用型材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装饰材料,确切一些讲是一种主要用于固定窗纱或窗帘的专用型材。
目前,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的纱窗,通常由铝合金或塑料及钢制成框架,然后将窗纱紧固在框架上。框架或由铰链定位在窗体上,或者由窗体上的滑槽定位,还有用螺钉直接定位在窗体上的结构形式。上述结构的纱窗,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需专门制造、成本高,窗纱更换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组装方便的纱窗用型材。
说明书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说明书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说明书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说明书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说明书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说明书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横剖面图;在上述附图中,1-基板,2-压合条,3-内凸台,4-底板,5-侧板,6-凸台,7-槽,8-装饰面,9-矩形体,10-外凸台,11-槽,12-内凸台,13-粘合胶层。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饰用型材由塑料制成(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它包括基板1和与基板1嵌装配合的压合条2,其特征是其板1与压合条2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包容。并且包容体的开口端有内凸台3。显然,作为包容体,既可以选择基板1,亦可以选择压合条2。当上述之一作为包容体时,另一部分自然成为被包容体。
当选择基板1作为包容体时,该基板1可由底板4,位于底板4两边的侧板5和在基板1开口端的两侧板5上制出的内凸台3共同构成一槽体,该槽体的横截面可作多种选择,包括附图2、附图3、附图6所示的燕尾槽结构和附图4所展示的矩形结构,附图7所示的圆形结构或椭圆形结构,及上述结构的变异。
与上述结构的基板1相配合的压合条2其横截面形状结构可作多种选择。例如,压合条2由嵌入基板1中的凸台6,位于基板1外侧的装饰面8和位于凸台6与装饰面8之间,并与基板1上的内凸台3配合的槽7组成(如附图2-4所示)。又如,基板1的配合槽,其横截面呈圆(椭圆)形,与之对应,压合条2是一为基板1的配合槽所包容的圆柱体(见附图7)。当然,压合条2也可采用附图6所示结构形式,即压合条2包括一与基板1的侧板5配合的矩形体9,在该矩形体9的下端有一与之一体的凸台6。
应当指出,由上述结构形式还可派生出有许多变异形式,在此不一一述及,该类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内凸台3和凸台6在配合时的弹性变形完成二者的卡接,进而把待固定物质如窗纱按要求定位。
值的一提的是可将压合条2制成包容体,使基板1为与之配合的被包容体(如附图5所示)。此时基板1由底板4,外凸台10和位于二者之间槽11构成。与之对应的压合条2为一带有与槽11配合用内凸台12的槽形体。
上述结构的装饰用型材由于采用塑料制成,所以可由用户根据个自窗扇的形状和尺寸买回家中,任意剪裁后安装在窗框上,安装方式可以用小钉及自攻螺钉固定在窗框上,也可以用双面不干胶条粘接在窗框上。为了方便用户还可以在出厂时于基板1的底面制出一粘合胶层13。窗纱按尺寸裁剪后用压合条2与基板1配合面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制造组装方便,成本低廉,外形美观。
权利要求1.一种装饰用型材,包括基板(1)和与基板(1)嵌装配合的压合条(2),其特征是基板(1)与压合条(2)至少一部分相互包容,并且包容体的开口端有内凸台(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基板(1)由底板(4)、侧板(5)和内凸台(3)构成一槽体,该槽体的横截面可以呈燕尾形或矩形或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压合条(2)包括嵌入基板(1)中的凸台(6),位于基板(1)外侧的装饰面(3)和与基板(1)上凸台(3)配合的槽(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压合条(2)包括一与基板(1)的侧板(5)配合的矩形体(9)和位于该矩形体(9)下端的凸台(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基板(1)由底板(4)、外凸台(10)和位于二者间的槽(11)构成,与之对应的压合条(2)为一带有与槽(11)配合用内凸台(12)的槽形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基板(1)的弧形配合槽,其横截面是圆形,与之对应,压合条(2)是一为基板(1)的配合槽所包容的圆柱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用型材,其特征是基板(1)的底面,有一粘合胶层(1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饰用型材,包括基板1和与基板1嵌装配合的压合条2。其特征是基板1与压合条2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包容,并且包容体的开口端有向内的凸台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制造组装方便、成本低、外形美观。
文档编号E06B3/04GK2253767SQ9622883
公开日1997年5月7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19日
发明者王玉琛 申请人:王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