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包括:靠枕枕体,呈“凹”型设置,所述靠枕枕体之凹槽部用于容置所述人体之颈部;椅背固定支架,进一步包括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所述靠枕枕体之异于所述凹槽部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上;以及自适应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并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固定设置在所述待套设的椅背上。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者侧滑、倾倒,而且制造成本低廉、舒适性高、便携性强,且适用性广。
【专利说明】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靠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因各种情况的出行变得越来越平凡,且人均的出行距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为轻松出行,市场上普通购买者对于价格合理、便于携带的便携式靠枕的需求亦越来越大。
[0003]针对所述市场需求,现有的便携式靠枕均是与所述座椅无任何结构上联系的独立软性便携式靠枕。所述靠枕与座椅无任何结构上的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在使用时可独立的安置在人体肩膀和颈部位置,利用人体休息时颈部向后倒的的特点,作为颈部后方的一个靠垫减轻颈部压力。现有的所述靠枕主体结构类似,亦或采用不同面料、不同填充物、不同外形,亦或增加不同附加装饰物。
[0004]虽然,现有便携式靠枕在便于携带方面上表现较好。但是,所述靠枕其主要固定方式为利用人体自身休息时颈部向后倒的特点,以颈部和肩膀之间产生的压力固定所述靠枕。明显地,由于所述靠枕与所述座椅无直接的连接结构,仅依靠颈部姿势产生压力难以保证靠枕固定的可靠性,容易产生枕靠时滑落、侧滑等现象,难以保证枕靠的舒适性。此外,所述传统的便携式靠枕不能防止使用者在休息时左右倾倒,特别是针对大都市现有的地铁交通上表现尤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适和不便。
[0005]故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案设计人凭借从事此行业多年的经验,积极研究改良,于是有了本实用新型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述传统的靠枕与所述座椅无直接的连接结构,仅依靠颈部姿势产生压力难以保证靠枕固定的可靠性,容易产生枕靠时滑落、侧滑等现象,难以保证枕靠的舒适性。此外,所述传统的便携式靠枕不能防止使用者在休息时左右倾倒,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适和不便等缺陷提供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
[000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包括: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包括:靠枕枕体,呈“凹”型设置,所述靠枕枕体之凹槽部用于容置所述人体之颈部;椅背固定支架,进一步包括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所述靠枕枕体之异于所述凹槽部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上;以及自适应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并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固定设置在所述待套设的椅背上。
[0008]可选地,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一侧的主动锁固部和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一侧的从动锁固部,以及用于锁固所述主动锁固部和所述从动锁固部的所述锁固元件。
[0009]可选地,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主动锁固部件为具有第一通孔的调整支架定位方管;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从动锁固部件为具有第二通孔的调节支架;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锁固元件为定位螺钉。
[0010]可选地,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主动锁固部件的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作为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从动锁固部件的所述调整支架均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铝合金材料制备。
[0011]可选地,所述设置在作为主动锁固部件之调整支架定位方管上的第一通孔和作为从动锁固部件之调整支架上的第二通孔之孔径为10mm。
[0012]可选地,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所述调整支架采用间隙配合,且所述单侧间隙小于或者等于1mm。
[0013]可选地,所述靠枕枕体内置刚性材质之骨架,所述骨架外侧进行柔性材质填充,并使得所述靠枕枕体形成具有凹槽部的人体颈部容置区域。
[0014]可选地,所述靠枕枕体的填充,为填充具有添加含竹碳粉、蚕丝面或者中药粉层的人造棉,或/和具有保健疗效的磁性材料。
[0015]可选地,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均采用硬塑料板材质制备。
[0016]可选地,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之紧邻所述椅背的一侧设置橡胶垫或者帆布垫;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紧邻所述椅背的一侧设置橡胶垫或者帆布垫。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通过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的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将所述靠枕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上,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者侧滑、倾倒,而且制造成本低廉、舒适性高、便携性强,且适用性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侧视图;
[0020]图3所示为本发明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0022]请参阅图1、图2,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侧视图。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1,包括:靠枕枕体11,所述靠枕枕体11呈“凹”型设置,所述靠枕枕体11之凹槽部111用于容置所述人体之颈部(未图示);椅背固定支架12,所述椅背固定支架12进一步包括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所述靠枕枕体11之异于所述凹槽部111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上;以及自适应调节装置13,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间的间距,并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固定设置在所述待套设的椅背2上。
[002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 —侧的主动锁固部131和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 —侧的从动锁固部132,所述主动锁固部131和所述从动锁固部132用于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第二固定支架122之间距符合所述预设距离后并通过所述锁固元件133进行锁固。
[0024]请参阅图3,并结合参阅图1、图2,图3所示为本发明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工作方式示意图。其中,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在使用时,使用者需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套设在所述椅背2上。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预设距离可依据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套设在所述椅背2上,并不发生晃动为宜。更具体地,即,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预设距离可依据本发明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套设在所述椅背2上,并可固定设置为宜。
[0025]为更直观的揭露本实用新型之技术方案,凸显本实用新型之有益效果,现以具体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阐述。在所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之具体材质、结构、尺寸,以及连接方式仅为列举,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非限制性地列举,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 —侧的主动锁固部131和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2 —侧的从动锁固部132,所述主动锁固部131和所述从动锁固部132用于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第二固定支架122之间距符合所述预设距离后并通过所述锁固元件133进行锁固。
[0026]其中,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主动锁固部件131为具有第一通孔134的调整支架定位方管;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从动锁固部件132为具有第二通孔135的调节支架;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锁固元件133为定位螺钉。
[0027]为增强人体舒适度和美观性,所述靠枕枕体11内置刚性材质之骨架,所述骨架外侧进行柔性材质填充,并使得所述靠枕枕体11形成具有凹槽部111的人体颈部容置区域。其中,对所述靠枕枕体11的填充,包括但不限于填充具有添加含竹碳粉、蚕丝面或者中药粉层的人造棉,和/或具有保健疗效的磁性材料等。在使用时,人体颈部容置在所述靠枕枕体11之凹槽部111内,并不会产生滑动和侧偏。
[0028]为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之便携性和牢固性,优选地,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均采用硬塑料板材质制备。作为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主动锁固部件131的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作为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从动锁固部件132的所述调整支架均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铝合金材料制备。设置在作为主动锁固部件131之调整支架定位方管上的第一通孔134和作为从动锁固部件132之调整支架上的第二通孔135之孔径为10mm。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所述调整支架采用间隙配合,且所述单侧间隙小于或者等于1_。
[0029]更具体地,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时,使用者根据所述待套设之椅背2的宽度调节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即调整呈间隙配合的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之从动锁固部件132和主动锁固部建131,当所述椅背固定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第二固定支架122之间距符合所述预设距离后,并通过所述锁固元件133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134和所述第二通孔135内,以进行锁固。
[0030]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地,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可通过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以及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间的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13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I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2上,从而可以对人体之头部和颈部起到支撑效果。另外,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与所述待套设之椅背2的接触面积较大,产生的摩擦力亦大,故不会移动,进而可以保证使用者在休息时不会左右倾倒、滑落和侧偏。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121之紧邻所述椅背2的一侧设置高阻力特性的橡胶垫或者帆布垫;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122之紧邻所述椅背2的一侧设置高阻力特性的橡胶垫或者帆布垫。
[0031]显然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不仅适于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而且同样适于居家用沙发、座椅等。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通过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的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将所述靠枕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上,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使用者侧滑、倾倒,而且制造成本低廉、舒适性高、便携性强,且适用性广。
[0033]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应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因而,如果任何修改或变型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等同物的保护范围内时,认为本实用新型涵盖这些修改和变型。
【权利要求】
1.一种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包括: 靠枕枕体,呈“凹”型设置,所述靠枕枕体之凹槽部用于容置所述人体之颈部; 椅背固定支架,进一步包括呈面向设置的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所述靠枕枕体之异于所述凹槽部的一侧固定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上;以及, 自适应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间的间距,并将所述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固定设置在所述待套设的椅背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一侧的主动锁固部和设置在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面向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一侧的从动锁固部,以及用于锁固所述主动锁固部和所述从动锁固部的所述锁固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主动锁固部件为具有第一通孔的调整支架定位方管;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从动锁固部件为具有第二通孔的调节支架;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锁固元件为定位螺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主动锁固部件的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作为所述自适应调节装置之从动锁固部件的所述调整支架均采用硬质塑料或者铝合金材料制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作为主动锁固部件之调整支架定位方管上的第一通孔和作为从动锁固部件之调整支架上的第二通孔之孔径为10m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支架定位方管和所述调整支架采用间隙配合,且所述单侧间隙小于或者等于1_。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枕体内置刚性材质之骨架,所述骨架外侧进行柔性材质填充,并使得所述靠枕枕体形成具有凹槽部的人体颈部容置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枕体的填充,为填充具有添加含竹碳粉、蚕丝面或者中药粉层的人造棉,或/和具有保健疗效的磁性材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和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均采用硬塑料板材质制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智能调节的靠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椅背固定第一支架之紧邻所述椅背的一侧设置橡胶垫或者帆布垫;所述椅背固定第二支架之紧邻所述椅背的一侧设置橡胶垫或者帆布垫。
【文档编号】A47C7/38GK203633805SQ201320837823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刘宇, 司雪楠, 徐玲, 胡锦航 申请人:上海电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