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158128阅读:8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之间的连接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传统车门的外把手和门锁之间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车门外把手11仅通过一个金属连杆12与门锁13相连。其中,金属连杆12与车门外把手11的连接结构如图加所示,金属连杆12的上端121通过一个卡扣111与车门外把手11的把手基座110相连。 金属连杆12与门锁13的连接结构如图2b所示,金属连杆12的下端122由一个塑料卡扣 132与门锁13的锁体131通过螺纹连接。[0003]这种结构的安全性不高。如图3所示,当车门受到侧面的外力撞击时,车门外板容易产生变形(如图3中虚线所示),金属连杆11瞬间向下窜动,容易导致解锁、车门打开,影响乘客安全。实用新型内容[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以提高乘客安全性。[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包括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门锁相连的连杆,该连杆结构还包括一 T型悬臂;所述连杆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T型悬臂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下连杆的下端与门锁相连,上端与T型悬臂第一端向下延伸出的第二端相连;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为悬置端,其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指向车门。[0006]较佳地,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为具有底面的圆筒状结构;所述上连杆的下端插入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0007]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为具有顶面的圆筒状结构;所述下连杆的上端插入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0008]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为圆柱状实芯结构,其横截面的上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其横截面的下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0009]较佳地,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端头和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端头具有倒角;所述 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端头为平面。[0010]较佳地,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长度。[0011]较佳地,所述T型悬臂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T型悬臂与上连杆和下连杆采用包塑工艺连接。[0012]较佳地,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内部嵌有金属芯,该金属芯由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端头开始,延伸至第一端和第二端远离车门的侧面。[0013]较佳地,所述金属芯的横截面形如短边为弧形的长方形,其位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中心位置,其长边位于上下方向。[0014]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 采用了两段式结构,通过一个T型悬臂将两段连接起来。由于T型悬臂的第三端指向车门, 当车门受到外力撞击,T型悬臂先将外力传递给连杆,使连杆在T型悬臂的位置断开或弯曲,从而保证门锁不被打开,进而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0015]图1为现有技术车门外把手与门锁连接的总体结构示意图;[0016]图加为图1所示结构中,连杆上端与车门外把手连接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2b为图1所示结构中,连杆下端与门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3为图1所示结构中A-A处剖视及侧撞解锁原理示意图;[0019]图如为本实用新型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中间部分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4b为图如中T型悬臂的分解结构示意图;[0021]图如为图如中上连杆和下连杆与T型悬臂相连端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fe为图如所示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安装后的剖视图;[0023]图恥为图fe中B-B处剖视图;[0024]图5c为图fe中C-C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采用了两段式结构,通过一个T型悬臂将两段连接起来,以保证在车门受到外力撞击时,门锁不被打开,进而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0026]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0027]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这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是也包括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门锁相连的连杆22,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该连杆结构还包括一 T型悬臂M。[0028]如图如和图如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杆22采用了两段式结构,包括上连杆221 和下连杆222。[0029]如图4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T型悬臂M包括第一端Ml、第二端242和第三端 243,并且为了加强T型悬臂M的强度,在第三端M3内部嵌有金属芯M4。[0030]其中,T型悬臂M的第一端241为具有底面的圆筒状结构,第二端242为具有顶面的圆筒状结构,第二端242是第一端Ml向下延伸形成的。且T型悬臂M的第一端Ml 的端头和T型悬臂M的第二端M2的端头都具有倒角。本实施例中,T型悬臂M的第一端241的长度小于T型悬臂M的第二端M2的长度。[0031]本实施例中,T型悬臂M的第三端243为悬置端,其垂直于所述第一端241和第二端M2。T型悬臂M的第三端243为圆柱状实芯结构,内部嵌有金属芯对4。第三端243 的横截面的上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M的第一端241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其横截面的下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M的第二端242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且该T型悬臂M的第三端的端头为平面。[0032]本实施例中连杆22和T型悬臂M的连接结构如图如所示,上连杆221的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其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连杆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的连接方式完全相同,图如中未示出。[0033]上连杆221下端与T型悬臂M的第一端241相连。具体为上连杆221的下端插入T型悬臂M的第一端Ml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0034]下连杆222的下端与门锁相连,其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连杆下端与门锁相连的连接方式完全相同,图如中未示出。[0035]下连杆222的上端与T型悬臂M的第二端242相连。具体为下连杆222的上端插入T型悬臂M的第二端M2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0036]本实施例中,T型悬臂M由塑料材料制成,其第三端内部嵌有金属芯对4。上连杆 221和下连杆222由金属材料制成。T型悬臂M与上连杆221和下连杆222采用包塑工艺连接。[0037]本实施例的连杆结构的安装方式如图5a_5c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杆结构的安装位置与现有技术相同,都是安装在车门外板内侧。上连杆221的上端与车门外把手21相连, 下端与T型悬臂的第一端241相连。下连杆222的下端与门锁23相连,上端与T型悬臂的第二端242相连。T型悬臂的第三端243指向车门外板。[0038]如图fe和图5c所示,本实施例中T型悬臂M的第三端M3内部嵌有金属芯M4, 该金属芯M4由T型悬臂的第三端M3的端头开始,延伸至第一端241和第二端242远离车门的侧面。其中,金属芯244的横截面形如短边为弧形的长方形,其位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M3的中心位置,其长边位于上下方向。[0039]本实施例中,T型悬臂的长度跟据造型面而定,T型悬臂与车门外板的间隙需要跟据CAE的分析结果来确定。[0040]由上述的实施例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当车门受到侧面的外力撞击时,T型悬臂率先受力,从而导致连杆从中间瞬间断开或弯曲,保证门锁不被打开,进而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包括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门锁相连的连杆,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结构还包括一 T型悬臂;所述连杆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T型悬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下连杆的下端与门锁相连,上端与T型悬臂第一端向下延伸出的第二端相连;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为悬置端,其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指向车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为具有底面的圆筒状结构;所述上连杆的下端插入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为具有顶面的圆筒状结构;所述下连杆的上端插入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圆筒状结构,并与其紧密配合;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为圆柱状实芯结构,其横截面的上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其横截面的下切线与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顶面位于同一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端头和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端头具有倒角;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端头为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一端的长度小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二端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悬臂由塑料材料制成;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T型悬臂与上连杆和下连杆采用包塑工艺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内部嵌有金属芯,该金属芯由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端头开始,延伸至第一端和第二端远离车门的侧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芯的横截面形如短边为弧形的长方形,其位于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的中心位置,其长边位于上下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外把手和门锁的连杆结构,包括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门锁相连的连杆,该连杆结构还包括一T型悬臂;所述连杆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的上端与车门外把手相连,下端与T型悬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下连杆的下端与门锁相连,上端与T型悬臂第一端向下延伸出的第二端相连;所述T型悬臂的第三端为悬置端,其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并指向车门。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当车门受到外力撞击时,能够保证门锁不被打开,进而提高了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E05B3/00GK202249179SQ20112031386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
发明者张哲 , 李涛, 高峰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