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闩锁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14272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门闩锁设备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实现单一动作操作的车辆门闩锁设备,在锁定机构置于锁定状 态的情况下,当操作门的内部手柄来开门时,所述单一动作操作能将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 状态以便使门能被打开,并且所述单一动作操作能提供双锁定状态,在该双锁定状态下,即 使在操作门内侧锁定操作构件来打开门锁的情况下,锁定状态也不切换成解锁状态。
背景技术
在此类型的车辆门闩锁设备中,已提出了 一种机构,在该机构中,在锁定机构置于 双锁定状态的情况下,即使操作内部手柄来开门,锁定机构也不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 态。例如,日本专利No. 3310963、日本专利No. 3310966和日本专利No. 4164711公开了具有 这样的机构的车辆门闩锁设备。日本专利No. 3310963中描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该车辆门闩锁设备 包括防盗机构,其能在防盗状态与防盗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防盗状态使得不能通过操 作门内侧锁定操作构件而将锁定杆从锁定位置切换到解锁位置以打开门,所述防盗解除状 态允许锁定杆的切换;单一动作门打开机构,其通过操作内部手柄开门将处于锁定状态下 的锁定机构的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来将门打开;以及松脱机构,当防盗机构处于防盗状态 时,该松脱机构防止门内部手柄的打开操作传递到单一动作门打开机构。日本专利No. 3310966中描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该车辆门闩锁设备 包括松脱式防盗机构,其在防盗状态与防盗解除状态之间切换,所述防盗状态防止门内 侧锁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传递到锁定机构,所述防盗解除状态允许所述解锁操作如此传 递;单一动作门打开机构,其通过操作内部手柄开门将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的状态 切换到解锁状态来将门打开;以及松脱机构,当防盗机构处于防盗状态时,该松脱机构防止 门内部手柄的打开操作传递到单一动作门打开机构。日本专利No. 4164711中描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该车辆门闩锁设备 包括双锁定杆,其提供双锁定状态;以及变速杆,其能与所述双锁定杆一起旋转,其中当 所述双锁定杆处于提供双锁定状态的双锁定位置时,所述变速杆切断从内部手柄传递到锁 定机构的操作力,从而防止锁定机构切换到解锁状态。然而,除了防盗机构之外,日本专利No. 3310963和日本专利No. 3310966中描述的 车辆门闩锁机构还包括松脱机构。另外,除了双锁定杆之外,日本专利No. 4164711中描述 的车辆门闩锁设备还包括变速杆等。因而,相关技术的车辆门闩锁设备的构造是复杂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该车辆门闩锁设备能实现用于在 处于双锁定状态时解除单一动作操作的构造的简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该车辆门闩锁设备包括锁 定机构,其构造为基于设置在门内部的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操作而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不能通过设置在门外部的外侧打开操作手柄将门打开,在所述解 锁状态下,允许通过外侧打开操作手柄将门打开;内部杆,其构造为基于门的内侧打开操 作手柄的操作而与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的一部分邻接,以便将锁定机构切换到解锁 状态,以允许门的打开;以及封锁构件,其构造为移动到双解锁位置和双锁定位置,在所述 双解锁位置中,允许基于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而将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 锁状态,在所述双锁定位置中,锁定机构不能切换到解锁状态,其中当所述封锁构件处于双 锁定位置时,基于内侧打开操作手柄的操作,停留在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的所述一部分 沿解锁方向抵抗挤压构件的沿锁定机构的锁定方向施加的挤压力移动,以允许内部杆的操 作,同时保持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车辆门闩锁设备中,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 杆,该第一锁定杆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到内侧锁定操作构件,其中第一锁定杆构造锁 定机构的所述一部分,以及其中当封锁构件处于双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杆构造为基于内 侧锁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而沿解锁方向抵抗挤压构件的挤压力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其中锁定机构包括联动杆、第一 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其中联动杆和第二锁定杆彼此同步以便在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 变换,其中挤压构件在一端处锁定在第一锁定杆上,而且在另一端处锁定在第二锁定构件 上,以及其中当封锁构件处于双锁定位置时,第一锁定杆构造为基于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 解锁操作而沿解锁方向抵抗挤压构件的挤压力移动,同时保持联动杆和第二锁定杆处于锁 定状态。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车辆门闩锁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钥匙杆,其构造为基于 设置在车辆外部的外侧锁定操作构件的操作而沿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旋转;以及第二钥匙 杆,其构造为沿锁定方向和解锁方向与所述第一钥匙杆的操作同步地旋转,其中所述第二 钥匙杆包括解除臂部,其中封锁构件包括双锁定解除部,以及其中,当操作外侧锁定操作构 件来打开门而封锁构件处于双锁定位置时,第一钥匙杆和第二钥匙杆沿解锁方向旋转,而 且解除臂部与双锁定解除部接合以使封锁构件旋转到双解锁位置。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闩锁设备,当锁定机构处在封锁构件处于双锁定位置的双锁 定状态时,基于内侧打开操作手柄的操作,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的所述一部分沿解 锁方向抵抗挤压构件的挤压力移动,而锁定机构保持停留在锁定状态。因而,能通过简单的 构造并以可靠的方式解除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的单一动作操作。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门闩锁设备的正视图;图2是门闩锁设备的侧视图;图3是门闩锁设备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显示处于解锁状态下的门闩锁设备的操作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操作单元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图6是锁定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7是双锁定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当在双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手柄开门时主要部分的侧视图9是当在双锁定状态下操作锁定旋钮打开门时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0是当在双锁定状态下操作锁芯打开门时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IlA到图IlD显示了说明性简图,其说明了蜗轮以及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 的操作;图12是当在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手柄开门时在操作的中间的主要部分的侧视 图;以及图13是当在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手柄开门时在操作的结尾的主要部分的侧视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在下文的描述中,将图1的远侧和 图2的左手侧称为“前面”,而且将图1的近侧和图2的右手侧称为“后面”。此外,将图1的 右手侧和图2的远侧称为“外侧”,其面向车辆的外部,而且将图1的左手侧和图2的近侧称 为“内侧”,其面向车辆的内部。门闩锁设备1安装在机动车的前侧门(以下,称为门)的后端的内部中。如图1 到图3中所示,门闩锁设备1包括哨合单元2,用于限制门处于关闭状态;以及操作单元3, 其组装到所述啮合单元2。锁销6和棘轮7可旋转地容纳在啮合单元2的本体4中。锁销6能与车体侧上的 撞针5接合,并且棘轮7能与锁销6接合。打开杆71枢转地支撑在本体4的前面上,并且 打开杆71能与棘轮7 —起旋转。当门关闭时,撞针5与锁销6接合,而且棘轮7与锁销6 接合以便防止锁销6在打开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由此将门限制在关闭 状态。此外,除了图1到图3之外,还如图4中所示,操作单元3包括外罩8和盖9。外 罩8由合成树脂制成并附接到本体4的前面。盖9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关闭外罩8中的指向 车辆内部的开口。构造用于锁定/解锁操作的电驱动源的第一马达10、能通过第一马达10 驱动而旋转的蜗轮(齿轮)11、用于双锁定操作的第二马达12、能通过第二马达12驱动而 旋转预定角度的封锁杆13、第一钥匙杆14、第二钥匙杆15、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17、第二 锁定杆18、第一提升杆19、第二提升杆20、内部杆21和外部杆22设置在外罩8与盖9之间 限定的容纳空间中。附带地,在图4中,将盖9省去以清晰地示出操作单元3的内部结构。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构造根据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当锁定 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至少联动杆16和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锁定位置。当锁定机构处于 解锁状态时,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都处于其解锁位置。由此,当 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即使在仅第一锁定杆17移动到其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只要联动 杆16和第二锁定杆18保持处于其锁定位置,则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就得以保持。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构件81连接到外罩8的下部以被打开或关闭。当关闭时,盖 构件81覆盖第一锁定杆17的连接部171、内部杆21的连接部211、操作力传递构件23的 端部和操作力传递构件M的端部。操作力传递构件23能传递内部手柄IH的操作力,该内 部手柄IH构成门内侧上的打开操作手柄。操作力传递构件M能传递锁定旋钮LK的操作 力,该锁定旋钮LK构成门内侧上的锁定操作构件。当执行将各组成部件组装到外罩8的组装工作时,盖构件81保持打开,而在操作力传递构件23、24已分别连接到第一锁定杆17和 内部杆21的连接部171、211之后,盖构件81关闭。第一钥匙杆14枢转地支撑在外罩8与盖9之间的最高部处以便绕沿车辆的横向 方向定向的轴旋转。基于锁芯的锁定操作,第一钥匙杆14沿锁定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 向)从图4中所示的中立位置旋转预定角度。类似地,第一钥匙杆14沿解锁方向(图4中 的顺时针方向)从该中立位置旋转预定角度。锁芯构成外侧锁定操作构件,其设置在车辆 的外部,用于锁定和解锁操作。第二钥匙杆15通过枢轴82枢转地支撑在外罩8与盖9之间,所述枢轴82整体设 置在外罩8上以便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定向。设置在第一钥匙杆14的下端部处的突出部141 与设置在第二钥匙杆15的上部中的竖直细长孔接合。通过此构造,基于锁芯的操作,第二 钥匙杆15与第一钥匙杆14的操作同步地沿锁定方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和解锁方向 (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其中立位置旋转预定角度。按键开关25设置在外罩8与盖9之间的第二钥匙杆15的外围上。按键开关25 的检测臂251与第二钥匙杆15接合,从而检测基于锁芯的操作,第一钥匙杆14和第二钥匙 杆15沿解锁方向和锁定方向从其中立位置旋转。联动杆16枢转地支撑在与第二钥匙杆15所支撑在的相同的枢轴上,以便旋转到 图4中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6中所示的锁定位置。邻接部161设置在叠置在第二钥匙杆15 上的联动杆16的侧面上,以便与第二钥匙杆15以相对于第二钥匙杆15的旋转方向所涉及 的预定间隙邻接。位置检测开关26设置在外罩8内的联动杆16附近,以便检测联动杆16 的各自位置,即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竖直细长孔162设置在联动杆16的下部中,而且第二锁定杆18经由竖直细长孔 162连接到联动杆16。被检测部163设置在联动杆16的上部处。此外,突出的被封锁部 164设置在联动杆16的前部处。当联动杆16处于其锁定位置,而且封锁杆13处于其双锁 定位置(参照图7、8)时,此被封锁部164能与设置在封锁杆13上的封锁部132接合(将 在下文对其进行描述)。如图8中所示,通过被封锁部164与处于双锁定位置的封锁杆13 的封锁部132的接合,防止联动杆16以及与联动杆16同步的第二锁定杆18从其锁定位置 移动到解锁位置。借助位置检测开关沈,通过被检测部163与位置检测开关沈的接触和分离来检测 联动杆16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位置检测开关沈的检测传递到安装在车体中的控制电 路部(其图示被省略)。如图6中所示,当第一钥匙杆14和第二钥匙杆15基于锁芯的解锁操作沿解锁方 向从其中立位置旋转,而联动杆16处于其锁定位置时,第二钥匙杆15与联动杆16的邻接 部161的一个侧部邻接,由此联动杆1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移动到图4中所示的其解 锁位置。此外如图4中所示,当第一钥匙杆14和第二钥匙杆15基于锁芯的锁定操作沿锁 定方向从其中立位置旋转,而联动杆16处于其解锁位置时,第二钥匙杆15与联动杆16的 邻接部161的另一侧部(所述一个侧部的相对侧部)邻接,由此联动杆16沿顺时针方向旋 转以到达图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置。第一锁定杆17通过枢轴83枢转地支撑在外罩8与盖9之间,该枢轴83整体设置 在外罩8上并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定向。除了第一马达10驱动的蜗轮11的旋转外,第一锁定杆17能旋转到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并沿逆时针方向从解锁位置旋转预定角度到图 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置。在图4中所示的解锁位置,第一锁定杆17与设置在外罩上的解锁 止档部(其图示被省略)邻接。在图6中所示的锁定位置,基于锁芯和锁定旋钮的操作,第 一锁定杆17与设置在外罩8上的锁定止档部(其图示被省略)邻接。连接部171设置在第一锁定杆17的下端部处。连接部171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 M连接到锁定旋钮。通过此构造,通过锁定旋钮的锁定和解锁操作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M 传递到第一锁定杆17,由此第一锁定杆17旋转到图4中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6中所示的锁 定位置。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设置在第一锁定杆17的下端部处。当第一锁定杆17处于 其锁定位置时,设置在内部杆21上的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直接邻 接。当内部杆21沿打开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备用位置(例如,参照图6)旋转, 而第一锁定杆17处于其锁定位置时,内部杆21的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第一锁定杆17的 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直接邻接,如图12中所示,由此迫使第一锁定杆17从其锁定位置旋 转到解锁位置。第二锁定杆18枢转地支撑在第一锁定杆17枢转地支撑在其上的枢轴83上。在作 用于第一锁定杆17与第二锁定杆18之间的弹簧27的挤压力的范围内,第二锁定杆18经 由弹簧27与第一锁定杆17 —起旋转到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和图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 置。弹簧27构成挤压构件。当移动到各自位置时,第二锁定杆18通过支撑在外罩8上的 保持弹簧观的弹力而弹性地保持在各自位置。通过弹簧27施加在第一锁定杆17上的挤 压力设定为比通过保持弹簧观施加的将第二锁定杆18保持在各自位置所用的保持力大。弹簧27在其一端处锁定在第一锁定杆17上,而且在另一端处锁定在第二锁定杆 18上,以沿逆时针方向(例如,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即锁定机构中的锁定方向给予第一 锁定杆17挤压力。当沿锁定方向挤压时,设置在第一锁定杆17的下部中的弧形细长孔173 的左端部与设置在第二锁定杆18的下部处的突出部181邻接,由此在正常状态(图4、6、7 中所示的状态)下,第一锁定杆17与第二锁定杆18 —起旋转,在所述正常状态下,防止第 一锁定杆17沿锁定方向旋转。向上延伸的操作臂部182设置在第二锁定杆18上。第一突出部183(参照图5) 设置在操作臂部182的上端部的一个侧面(面向车辆外部的表面)上以朝着车辆的外部突 出。第一突出部183与联动杆16中的细长孔162接合。通过此构造,第二锁定杆18和联 动杆16彼此同步,以在其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根据上述构造,如图6中所示,当构成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 以及联动杆16处于其锁定位置时,锁芯的解锁操作经由第一钥匙杆14、第二钥匙杆15、联 动杆16、第二锁定杆18和弹簧27传递到第一锁定杆17。此外,如在解锁操作的情形一样, 当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以及联动杆16处于其解锁位置时,如图4中所示,锁芯 的锁定操作经由第一钥匙杆14、第二钥匙杆15、联动杆16、第二锁定杆18和弹簧27传递到 第一锁定杆17。具有圆柱形形状的第二突出部184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183所设置处的第二锁 定杆18的操作臂部182的表面的相对侧的表面上,以朝着车辆的内部突出。第二突出部 184与竖直设置在第一提升杆19中的第一细长凹槽191滑动接合,以将第二锁定杆18与第一提升杆19相连。另外,第一接合臂186和第二接合臂187设置在第二锁定杆18上。第一接合臂 186和第二接合臂187形成为不仅在枢轴83的轴向方向上彼此隔开以在蜗轮11的两侧上 夹着旋转面,而且也在旋转方向上彼此隔开预定角度。第一接合臂186的旋转面紧密地面向蜗轮11的一个旋转面(面向盖9的表面), 并且第一接合臂186能与设置在蜗轮11的一个旋转面上的第一突出接合部111、112邻接。 第二接合臂187的旋转面紧密地面向蜗轮11的另一旋转面(面向外罩8的表面),并且第 二接合臂187能与设置在蜗轮11的另一旋转面上的第二突出接合部113、114邻接。由于 第二突出接合部113、114具有与第一突出接合部111、112相同的形状并且设置在与其对称 的位置,所以将其附图标记加上括弧,并在此处将省略其描述。蜗轮11通过枢轴84枢转地支撑在外罩8与盖9之间,该枢轴84整体设置在外罩 8上以便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定向。基于第一马达10的旋转,通过与固定地附接到第一马达 10的旋转轴的蜗杆101啮合接合,蜗轮11向前和向后旋转。例如,如图6中所示,当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锁 定位置时,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接合臂186定位在蜗轮11的第一和第二突出接合部111、 112的旋转轨迹内,而且第二接合臂187定位在蜗轮11的第二突出接合部113、114的旋转 轨迹外。在图6中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操作锁芯或锁定旋钮来开门时,联动杆16以及第 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移动到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并停在其中。这个发生时, 由于停在图6中所示的位置的蜗轮11的第一突出接合部111、112和第二突出接合部113、 114定位在第一接合臂186和第二接合臂187的旋转轨迹外,所以即使在第二锁定杆18从 其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的情形中,也不会导致蜗轮11反向旋转的情形。由此,锁芯和 锁定旋钮的解锁操作能得以在不经历任何在使蜗轮11和第一马达10反转中将产生的阻力 的情况下利用轻微的努力而执行。如图4中所示,当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解锁位置 时,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接合臂186定位在蜗轮11的第一突出接合部111、112的旋转轨 迹外,而且第二接合臂187定位在蜗轮11的第二突出接合部113、114的旋转轨迹内。当操作锁芯或锁定旋钮来开门时,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 从其解锁位置移动到图6中所示的锁定位置并停在其中。这个发生时,由于第一突出接合 部111、112和第二突出接合部113、114定位在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臂186和第二臂187 的旋转轨迹外,所以不会导致蜗轮11反向旋转的情形。由此,在此情形中,锁芯和锁定旋钮 的锁定操作能以轻微的努力来执行。接下来,将参照图IlA到图IlD对当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 18由于蜗轮11的旋转而旋转到其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执行的操作进行描述。在图IlA到图IlD中,仅清晰地显示了蜗轮11、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和 保持弹簧观,而省去了其它元件。然而,当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移动到其锁定位 置和解锁位置时,联动杆16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也移动到其锁定位置和解 锁位置。图IlA显示了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停在其锁定位置。此锁定状态与图6中所示的锁定状态相同。在锁定状态下,当操作设置在车辆内部的操作开关或便携式操作开关来开门时, 第一马达10沿解锁方向旋转,而且蜗轮11沿解锁方向(由箭头指示的方向A)从图IlA中 所示的位置旋转差不多80度。然后,如图IlB中所示,首先,第一突出接合部112的基部与 第一接合臂186邻接。当蜗轮11沿解锁方向进一步旋转时,第一突出接合部112的远端部 与第一接合臂186邻接,如图IlC中所示,由此致使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沿解锁 方向旋转。然后,最终,如图IlD中所示,蜗轮11的第一突出接合部112与第二锁定杆18 的第一接合臂186脱离,而且第二突出接合部113与第二接合臂187的远端部邻接。蜗轮 11停在此位置,而且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停在其解锁位置。在图IlD中所示的解锁状态下,当操作操作开关来开门时,第一马达10沿锁定方 向旋转,而且蜗轮11沿与解锁方向相反的锁定方向(由箭头指示的方向B)旋转。然后,蜗 轮11的第二突出接合部114与第二锁定杆18的第二接合臂187邻接,并且如图IlA中所 示,第一突出接合部111与第一接合臂186的远端部邻接。由此,蜗轮11停在此位置,而且 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移动到其锁定位置并停在其中。外部杆22通过枢轴85枢转地支撑在外罩8的下部处。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 升杆20的下部连接到操作端部221,以便沿前后方向摆动预定角度,所述操作端部221设 置在外部杆22的端部处并朝着车辆内部定向。外部手柄经由竖直定向的操作力传递构件 (其图示被省略)连接到外连接部222,该外连接部222设置在外部杆22的端部处并朝着 车辆外部定向。外部手柄构成设置在门的外侧上的外侧打开操作手柄。通过此构造,当操 作外部手柄来开门时,外部杆22抵抗绕着枢轴85设置的弹簧四的挤压力沿打开方向(图 1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备用位置(例如,参照图1)旋转预定角度。另外,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23设置在外部杆22的操作端部221之下。设置在内部 杆21上的打开操作作用部212能够与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23邻接。内部杆21枢转地支撑在枢轴86上,该枢轴86整体设置在外罩8上以便沿车辆的 横向方向定向。诸如线缆的操作力传递构件23连接到设置在内部杆21的下端部处的连接 部211。操作力传递构件23能传递内部手柄IH的操作力。通过此构造,当操作内部手柄 IH来打开门时,内部杆21沿打开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图4、6、7中所示的其备用位置旋转 预定角度。打开操作作用部212设置在内部杆21上。打开操作作用部212能与外部杆22的 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23邻接。当内部杆21基于内部手柄IH的打开操作而沿打开方向从其 备用位置旋转时,打开操作作用部212与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23从其下面邻接,由此外部杆 22也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另外,单一动作作用部213设置在内部杆21上。当第一锁定杆17处于其锁定位 置时,单一动作作用部23能与设置在第一锁定杆17的下部处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邻 接。在图6中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致使内部杆21沿锁定方向从 其备用位置旋转时,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第一锁定杆17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直接邻 接,如图12中所示,由此迫使第一锁定杆17朝着其解锁位置旋转。在第一锁定杆17的旋 转之后即刻,内部杆21的打开操作作用部212与外部杆22的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23邻接。 然后,如图13中所示,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以及联动杆16移动到其解锁位置,并致使外部杆22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由此,即使在联动杆16以及第一锁定杆 17和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锁定位置或处于锁定状态下时,通过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也 能实现单一动作打开操作,在该操作中,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切换到解锁状态以将 门打开。外部杆22的操作端部221插入设置在其下部中的沙漏形轴承孔192中。第一提 升杆19被枢转地支撑以便沿前后方向绕操作端部221旋转。第一细长凹槽191设置在第一提升杆19的面向车辆外部的侧面中。第一细长凹 槽191是竖直细长的,并且朝着车辆内部定向的表面是关闭的。第二锁定杆18的第二突出 部184与第一细长凹槽191滑动接合。当第二锁定杆18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或沿其反方向旋转时,第一提升杆 19与第二锁定杆18 —起从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摆动到图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置或沿 其反方向摆动。当外部杆22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时,当第二锁定杆18处于锁定 位置时,第一提升杆19沿打开方向(向上)从其锁定位置移动,而当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 解锁位置时,第一提升杆19沿打开方向(向上)从其解锁位置移动。第二提升杆20与外部杆的操作端部221,即第一提升杆19,同轴地设置,以便在作 用在第一提升杆19与其本身之间的弹簧30的挤压力的范围内,与第一提升杆19 一起移动 到图4中所示的解锁位置和图6中所示的锁定位置。当外部杆22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 置旋转时,第二提升杆20也与第一提升杆19 一起沿打开方向(向上)移动。弹簧30在一端处锁定在第一提升杆19上,而且在其另一端处锁定在第二提升杆 20上,以便施加挤压力,该挤压力沿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例如相对于第一提升杆19挤压第 二提升杆20。通常第二提升杆20与设置在第一提升杆19上的限制部邻接,从而被保持在 如图4中所示的正常位置,例如以便与第一提升杆19 一起被移动到各自的位置。施加到第 二提升杆20的弹簧30的挤压力设定为比弹性地保持第二锁定杆18处于其锁定位置和解 锁位置的保持弹簧观的挤压力小。解除部201设置在第二提升杆20上。此解除部201能与打开杆71邻接,该打开 杆71能与棘轮7 —起旋转。通过此构造,当第二提升杆20与第一锁定杆19 一起沿打开方 向从其解锁位置移动时,解除部201与打开杆71的旋转端部邻接,从而致使打开杆71沿打 开方向旋转,由此棘轮7与锁销6脱离,并且门被打开。然而,当第二提升杆20与第一提升 杆19 一起沿打开方向从其锁定位置移动时,解除部201未能与打开杆71的旋转端部邻接, 以便不使打开杆71沿打开方向旋转,由此门不能被打开。封锁杆13通过枢轴87被枢转地支撑,该枢轴87整体设置在外罩8上并沿车辆的 横向方向定向。封锁杆13构成封锁构件。设置在封锁杆13的外圆周上的扇形齿轮131与 固定地附接到第二马达12的旋转轴的蜗杆121反向地啮合。由此,基于通过操作开关的操 作或锁芯的解锁操作(通过按键开关25的解锁信号)触发的第二马达12的旋转,封锁杆 13能旋转到其双解锁位置(参照图4、6、10)和其双锁定位置(参照图7、8、9)。将第二马 达12控制为仅当联动杆16处于其锁定位置时被驱动。封锁部132和双锁定解除部133设置在封锁杆13上,在与联动杆16相邻的部分 处。当封锁杆13处于其双解锁位置时,联动杆16的被封锁部164不能与封锁部132接合, 而且当封锁杆13处于其封锁位置且联动杆16处于其锁定位置时,联动杆16的被封锁部164能与封锁部132接合。双锁定解除部133能与沿旋转方向设置在第二钥匙杆15上的解 除臂部152邻接。当封锁杆13处于其双解锁位置时,封锁部132退出被封锁部164的移动轨迹,由 此联动杆16能够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或反向移动或者允许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 切换到解锁状态。当封锁杆13处于其双锁定位置时,封锁部132进入被封锁部164的移动 轨迹,从而与被封锁部164接合。由此,封锁部132防止联动杆16从其锁定位置向解锁位 置的移动,以便防止锁定机构从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当封锁杆13处于其双解锁位置时,双锁定解除部133退出第二钥匙杆15的解除 臂部152的移动轨迹,例如如图4、6中所示。当封锁杆13处于其双锁定位置时,双锁定解 除部133进入解除臂部152的移动轨迹,以便基于第二钥匙杆15沿解锁方向从其中立位置 的旋转,而与解除臂部152邻接。因此,封锁杆13在第二马达12反转的同时从其双锁定位 置旋转到双解锁位置。接下来,将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在下文的描述中,双锁定状态表示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且封锁杆13处于其双 锁定位置的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外部手柄和内部手柄的情形)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如图4中所示,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 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保持在其解锁位置。当从此状态操作外部手 柄来开门时,外部杆22抵抗弹簧四的挤压力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然后,操作端 部221向上移动,而且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沿打开方向(向上)从其解锁位置 移动。然后,第二提升杆20的解除部201与打开杆71从其下面邻接,由此棘轮7和打开杆 71沿打开方向旋转,并且棘轮7与锁销6脱离,使门能够打开。另外,当在门闩锁设备1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时,内部杆21沿 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并且内部杆21的打开操作作用部212与外部杆22的打开操 作被作用部223邻接。然后,外部杆22抵抗弹簧四的挤压力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 转。因此,能以与操作外部手柄开门时相同的方式将门打开。(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外部手柄的情形)如图6中所示,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 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保持在其锁定位置,而且第二提升杆20的解 除部201处于不允许解除部201与打开杆71邻接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外部杆22基于外 部手柄的打开操作而沿打开方向旋转,致使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沿打开方向从 其锁定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提升杆20的解除部201也未能与打开杆71邻接,由此打开 杆71和棘轮7决不沿打开方向旋转。由此,即使在操作外部手柄来开门的情况下,门也不 能被打开。(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内部手柄(单一动作操作)的情形)在图6中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时,内部手柄IH的打开操 作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23传递到内部杆21。然后,内部杆21绕枢轴86沿打开方向从图6 中所示的其备用位置旋转。首先,如图12中所示,内部杆21的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处于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定杆17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直接邻接。因此,力施加到第一锁定杆17,该力致使第一 锁定杆17从其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由此第一锁定杆17旋转到其解锁位置。第一锁 定杆17的旋转经由弹簧27传递到第二锁定杆18,由此如图13中所示,第二锁定杆18、联 动杆16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与第一锁定杆17的旋转同步,从而旋转到其 解锁位置。附带地,当内部杆21和外部杆22都处于其备用位置时,在内部杆21的单一动作 作用部213与外部杆22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223之间设置预定间隙。因而,在初期阶段,打 开操作作用部212不与打开操作被作用部2 邻接,在所述阶段中,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 第一锁定杆17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邻接,而且第一锁定杆和其它杆沿解锁方向移动。当第一锁定杆17和其它杆移动到其解锁位置,如图13中所示,单一动作作用部 213与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脱离。基本与此脱离同时,打开操作作用部212与打开操作被 作用部223邻接,而且外部杆22抵抗弹簧四的挤压力沿打开方向从其备用位置旋转。与 外部杆22的旋转相联系,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沿打开方向移动,而且解除部201 与打开杆71邻接。因此,棘轮7和打开杆71沿打开方向旋转,由此棘轮7能从锁销6脱离, 使门能被打开。由此,当在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时,锁定状态 被切换到解锁状态,并且经由单一动作操作能将门打开。如上所述,内部杆21与单一动作作用部213和打开操作作用部212整体形成。单 一动作作用部213与第一锁定杆17的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处于直接邻接,以便使第一锁 定杆17和其它杆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同时内部杆21从其备用位置旋转到其打 开位置。打开操作作用部212与第二提升杆20间接邻接以便使第二提升杆20沿打开方向 移动。因此,在不涉及任何其它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杆21与第一锁定杆17的直接邻接 实现单一动作操作中锁定状态到解锁状态的切换操作。因而,通过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能 实现成本的降低。另外,在第一锁定杆17完全移置到其解锁位置之前,内部杆21的打开操作作用部 212与第二提升杆20间接邻接,致使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在初期阶段沿打开方 向操作。因此,能缩短内部手柄21的操作冲程,从而可能实现门闩锁设备1的尺寸的降低。(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锁芯来打开门的情形)锁芯的解锁操作传递到第一钥匙杆14。然后,第一钥匙杆14沿顺时针方向从图6 中所示的其中立位置旋转,并且第一钥匙杆14的旋转经由第一钥匙杆14的突出部141和 第二钥匙杆15中的细长孔151传递到第二钥匙杆15。然后,第二钥匙杆15绕枢轴82沿逆 时针方向从图6中所示的其中立位置旋转。第二钥匙杆15的旋转然后经由邻接部161传 递到联动杆16。联动杆16绕枢轴82从其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并且联动杆16的旋转经由联 动杆16中的细长孔162和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突出部183传递到第二锁定杆18。因此, 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绕枢轴83从其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并且第一锁定杆 17和第二锁定杆18的旋转经由第二锁定杆18的第二突出部184和第一提升杆19中的第 一细长凹槽191传递到第一提升杆19。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绕外部杆22的操作端部221从其锁定位置旋转 到解锁位置。在各杆已移动到其解锁位置之后,第一钥匙杆14和第二钥匙杆15返回到其中立位置,而且图4中所示的解锁状态通过将钥匙从锁芯中取出来实现。在此情形中,蜗轮11的突出接合部111、112、113、114定位在第二锁定杆18的第 一接合臂186和第二接合臂187的旋转轨迹之外。因此,仅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接合臂 186和第二接合臂187沿蜗轮11的旋转面移动,并且第二锁定杆18的旋转不传递到蜗轮 11。由此,在不使蜗轮11和第一马达10反转的情况下以轻微的努力实现锁芯的解锁操作。(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锁芯来开门的情形)锁芯的锁定操作传递到第一钥匙杆14。因此,第一钥匙杆14沿逆时针从图4中所 示的其中立位置旋转。第一钥匙杆14的旋转经由第一钥匙杆14的突出部141和第二钥匙 杆15中的细长孔151传递到第二钥匙杆15。第二钥匙杆15绕枢轴82沿顺时针方向从图4中所示的其中立位置旋转,并且第 二钥匙杆15的旋转经由邻接部161传递到联动杆16。根据此旋转的传递,联动杆16绕枢 轴82从其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联动杆16的旋转经由联动杆16中的细长孔162和 第一突出部183传递到第二锁定杆18。根据此旋转的传递,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 18绕枢轴83从其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的旋转经由 第二锁定杆18的第二突出部184和第一细长凹槽191传递到第一提升杆19。第一提升杆 19和第二提升杆20绕外部杆22的操作端部221从其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在各杆已 移动到其锁定位置之后,通过将钥匙从锁芯中取出来实现图6中所示的锁定状态,第一钥 匙杆14和第二钥匙杆15返回到其中立位置。在此情形中,蜗轮11的突出接合部111、112、113、114定位在第二锁定杆18的第 一接合臂186和第二接合臂187的旋转轨迹之外。因此,仅第二锁定杆18的第一接合臂 186和第二接合臂187沿蜗轮11的旋转面移动,并且第二锁定杆18的旋转不传递到蜗轮 11。由此,在不使蜗轮11和第一马达10反转的情况下以轻微的努力实现锁芯的解锁操作。(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锁定旋钮来锁门的情形)锁定旋钮的锁定操作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M传递到第一锁定杆17。然后,第一锁 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从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旋转到图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置,并 且联动杆16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也从其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产生锁 定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锁定旋钮来打开门的情形)锁定旋钮的解锁操作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M传递到第一锁定杆17。然后,第一锁 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从图6中所示的其锁定位置旋转到图4中所示的其解锁位置。与 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定杆18的旋转相关联,联动杆16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 杆20也从其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产生解锁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操作开关来锁门的情形)当操作操作开关来锁门并且第一马达10沿锁定方向旋转时,蜗轮11绕枢轴84沿 顺时针方向从图4中所示的位置旋转。然后,当蜗轮11如上所述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 与蜗轮11的旋转相关联,第二锁定杆18从其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此外,第一锁定杆 17、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以及联动杆16也移动到其锁定位置,产生锁定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操作开关来打开门的情形)当操作操作开关打开门并且第一马达10沿解锁方向旋转时,蜗轮11绕枢轴84沿逆时针方向从图6中所示的位置旋转。然后,当蜗轮11如上所述地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 与蜗轮11的旋转相关联,第二锁定杆18从其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此外,第一锁定杆 17、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以及联动杆16也移动到其解锁位置,产生解锁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操作开关来将门双锁定的情形)当操作操作开关来将门双锁定并且第二马达12沿双锁定方向旋转时,封锁杆13 绕枢轴87沿逆时针方向从图6中所示的其双解锁位置旋转。封锁杆13旋转到图7中所示 的其双锁定状态并停在其中。当封锁杆13旋转到其双锁定位置时,如图7中所示,封锁杆13的封锁部132进入 处于锁定位置的联动杆16的被封锁部164的移动轨迹,由此产生防止联动杆16从其锁定 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双锁定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操作外部手柄来开门的情形)在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下的情形中,由于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17和第二锁 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处于其锁定位置。因此,与锁定状态类似,即 使在操作外部手柄来开门的情形中,门也不能被打开。(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的情形)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如图7中所示,封锁杆13处于其封锁位置,这提供 了防止联动杆16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的状态。将与联动杆16同步移动到各自位 置的第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也处于这样的状态,即防止它们从 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当在上述状态下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时,内部手柄IH的打开操作经由操作力 传递构件23传递到内部杆21。然后,内部杆21绕枢轴86沿打开方向(逆时针方向)从图 7中所示的其备用位置旋转。然后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处于锁定位置的第一锁定杆17的 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直接邻接,由此第一锁定杆17抵抗弹簧27的挤压力从其锁定位置 旋转到解锁位置,如图8中所示。然而,在双锁定状态下,联动杆16的被封锁部164以上述方式与封锁杆13的封锁 部132接合,并经由联动杆16防止第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从 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因此,如图8中所示,仅第一锁定杆17抵抗弹簧27的挤压力 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而联动杆16、第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 杆20保持在其锁定位置或锁定机构保持在锁定状态。由此,当在双锁定状态下操作内部手 柄IH来开门时,仅形成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的锁定机构的一部分(第一锁定杆17)沿解 锁方向移动,内部杆21的单一动作作用部213与所述单一动作被作用部172邻接。因此, 不会导致锁定机构切换到解锁状态的情形。由此,在双锁定状态下,即使在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致使内部杆21沿打开方 向旋转的情况下,从锁定状态到解锁状态的切换以及门的打开操作也被解除,从而门不能 被打开。由此,能实现防盗性能的增加。此外,通过基于内部杆21沿打开方向的旋转,使第 一锁定杆17能抵抗弹簧27的挤压力沿解锁方向旋转来实现该解除。因此,将部件数量的 增加抑制到最小程度,因而门闩锁设备1的构造能得以简化。当从上述状态解除内部手柄IH的打开操作,允许内部杆21返回到其备用位置时, 第一锁定杆17通过弹簧27的挤压力重新返回到其锁定位置。
根据上文所述,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即使在操作内部手柄IH来开门的 情况下,内部杆21和第一锁定杆17也基于内部手柄IH的打开操作而抵抗弹簧27的挤压 力旋转。因而,不会导致不合理的力施加到内部手柄IH、操作力传递构件23、内部杆21和 第一锁定杆17的情形,从而可能防止对各部分的变形或损坏。(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操作锁定旋钮来打开门的情形)当操作锁定旋钮LK来打开门时,第一锁定杆17抵抗弹簧27的挤压力从其锁定位 置旋转到解锁位置,如图9中所示。然而,联动杆16、第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 第二提升杆20保持在其锁定位置,并且锁定机构决不从锁定状态切换到解锁状态。当锁定 旋钮LK的解锁操作解除时,允许锁定旋钮LK和第一锁定杆17通过弹簧27的挤压力重新 返回到锁定位置。由此,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即使在锁定旋钮LK被解锁的情况 下,锁定机构也决不切换到解锁状态。因此,能实现防盗性能的增加。(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操作操作开关来将门双解锁的情形)当操作操作开关来将门双解锁并且第二马达12沿双解锁方向旋转时,封锁杆13 绕枢轴87从图7中所示的其双锁定位置旋转。因而,封锁杆13旋转到其双解锁位置并停 在其中。当封锁杆13旋转到其双解锁位置时,封锁杆13的封锁部132退出处于锁定位置 的联动杆16的被封锁部164的移动轨迹,如图6中所示。因此,允许联动杆16、第一锁定杆 17和第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从其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操作锁芯来打开门的情形)在图7中所示的双锁定状态下,当操作锁芯来打开门时,第一钥匙杆14沿解锁方 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其中立位置旋转,并且第一钥匙杆14的旋转经由第一钥匙杆 14的突出部141和第二钥匙杆15中的细长孔151传递到第二钥匙杆15。根据此旋转的传 递,第二钥匙杆15绕枢轴82沿逆时针方向从图7中所示的其中立位置旋转。然后,如图10 中所示,第二钥匙杆15的解除臂部152与封锁杆13的双锁定解除部133邻接,致使封锁杆 13在第二马达12反转的同时旋转到其双解锁位置。同时,第二钥匙杆15与邻接部161邻 接,致使联动杆16旋转到其解锁位置。由此,双锁定状态被解除,而且第一锁定杆17和第 二锁定杆18以及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移动到其解锁位置,产生解锁状态。因而,尽管至此已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的情况下能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出如下各种修改或变更。(i)将螺线管用于电驱动源。(ii)将第一提升杆19和第二提升杆20集成到一个单元中。(iii)代替联动杆16,将第二锁定杆18或第二提升杆20用于通过封锁杆13防止 从锁定位置到解锁位置的移动的元件。也就是说,如果第二锁定杆18和第二提升杆20提 供总是与第二锁定杆18同步以便移动到解锁和锁定位置的元件或路径,则可使用第二锁 定杆18和第二提升杆20中的任一个。(iv)使封锁杆13能够线性移动到其双锁定位置和双解锁位置。(ν)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省去锁定旋钮,不将操作力传递构件M连接到第一锁 定杆17。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包括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构造为基于设置在门的内部的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操作而切 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不能通过设置在所述门的外部的外侧打开 操作手柄将所述门打开,在所述解锁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外侧打开操作手柄将所述门打 开;内部杆,所述内部杆构造为基于所述门的所述内侧打开操作手柄的操作而与处于所述 锁定状态下的所述锁定机构的一部分邻接,以便将所述锁定机构切换到所述解锁状态,以 能够打开所述门;以及封锁构件,所述封锁构件构造为移动到双解锁位置和双锁定位置,在所述双解锁位置, 能够基于所述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而将所述锁定机构从所述锁定状态切换到所 述解锁状态,在所述双锁定位置,使所述锁定机构不能切换到所述解锁状态,其中当所述封锁构件处于所述双锁定位置时,在保持所述锁定机构处于所述锁定状态 下的同时,基于所述内侧打开操作手柄的操作,使停留在所述锁定状态下的所述锁定机构 的所述一部分抵抗在所述锁定机构的锁定方向上施加的挤压构件的挤压力而在解锁方向 上移动,以便允许所述内部杆的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闩锁设备,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第一锁定杆,所述第一锁定杆经由操作力传递构件连接到所述 内侧锁定操作构件,其中所述第一锁定杆构成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一部分,并且其中当所述封锁构件处于所述双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杆构造为基于所述内侧锁 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抵抗所述挤压构件的所述挤压力而在所述解锁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闩锁设备,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联动杆、第一锁定杆和第二锁定杆,其中所述联动杆和所述第二锁定杆彼此同步,以便在所述锁定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 间移动,其中所述挤压构件在一端处锁定在所述第一锁定杆上,且在另一端处锁定在所述第二 锁定构件上,并且其中当所述封锁构件处于所述双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锁定杆构造为在保持所述联 动杆和所述第二锁定杆处于所述锁定状态下的同时,基于所述内侧锁定操作构件的解锁操 作,使所述第一锁定杆抵抗所述挤压构件的所述挤压力而在所述解锁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闩锁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钥匙杆,所述第一钥匙杆构造为基于设置在车辆的外部的外侧锁定操作构件的操 作而在所述锁定方向和所述解锁方向上旋转;以及第二钥匙杆,所述第二钥匙杆构造为在所述锁定方向和所述解锁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钥 匙杆的操作同步地旋转,其中所述第二钥匙杆包括解除臂部,其中所述封锁构件包括双锁定解除部,并且其中当在所述封锁构件处于所述双锁定位置的同时操作所述外侧锁定操作构件来打 开所述门时,所述第一钥匙杆和所述第二钥匙杆在所述解锁方向上旋转,而且所述解除臂部与所述双锁定解除部接合,以便使所述封锁构件旋转到所述双解锁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封锁杆能移动到双解锁位置和双锁定位置,所述双解锁位置通过锁定旋钮的解锁操作实现锁定机构从锁定状态到解锁状态的切换,所述双锁定位置使锁定机构不能向解锁状态切换。当封锁杆处于双锁定位置时,基于内部手柄的操作,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杆沿解锁方向抵抗弹簧的沿锁定机构的锁定方向施加的挤压力移动,而使锁定机构保持停留在锁定状态,以便允许内部杆的操作。能通过简单的构造并以可靠的方式解除当锁定机构处于双锁定状态时的单一动作操作。
文档编号E05B3/00GK102134942SQ201110032199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6日
发明者石黑克行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