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副仪表板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138495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副仪表板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车辆内部用于收容物品的车辆用副仪表板。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已知的车座靠背用桌装置,利用铰链配件可自由朝前倒下地将车座靠背的下部连接到座席部的后端部,使车座靠背成为可朝前倒下的状态,可自由装拆地将托盘部安装于车座靠背的背面上;该车座靠背用台装置的特征在于一体形成使用时表面大体变成水平的托盘部和形成于其周围的周框部,大体形成为容器状,从车座靠背的背面侧罩住地覆盖背面及其周围,同时,将上述周框部的侧壁形成为后部侧的宽度增大的大体三角形,而且,在托盘部的后部设置朝下方突出的托架,使该托架卡定于朝铰链配件的侧方突出地设置的突起部上而将该托架固定(参照专利文献1)。按照该车座靠背用台装置,由托盘部和围住其周围的周框部大体形成为容器状,所以,如从车座靠背的背面侧罩住,则可将车座靠背的周围部整体配合到周框部内。此时,由于周框部的侧壁大体呈三角形,所以,可在托盘部的表面为大体水平的状态下将侧面与车座靠背的侧面重合。为此,即使相对朝前倒时倾斜的形式的车座靠背使用,托盘部表面也大体水平,所以,可舒适地使用。另外,如将托盘部重叠到车座靠背的背面上,将朝下方突出到托盘部的后部的托架卡定到朝铰链配件的侧方突出地设置的突出部,则可将桌装置可自由安装地安装到车座靠背上,所以,可容易地装拆。
专利第3252191号公报然而,在上述已有技术的作为车辆用副仪表板的车座靠背用桌装置中,用铰链配件可自由朝前倒下地将车座靠背的下部连接到座席部的后端部,使车座靠背成为朝前倒下的状态,可自由装拆地将托盘部安装于车座靠背的背面上,所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座靠背振动而使载置于车座靠背用台装置上的物品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已有技术的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行驶中可稳定地载置物品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另外,提供可相应于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等上的物品可提高方便性的车辆用副仪表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采用以下构成。
即,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特征在于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落座面侧部上,并且在车座靠背的正面与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相面对地被折叠着的状态下覆盖上述车座靠背的背面;具有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第1凹部的盖体,上述盖体具有设于上部的上盖部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上述下盖部滑动。
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在技术方案1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具有可载置物品的第2凹部和/或可挂住物品的凸部,上述上盖部覆盖上述第2凹部的开口的上方的一部分或全部。
另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于上述下盖部间歇地滑动。
另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上述上盖部上按预定间隔设置具有凹部的肋状部,在上述下盖部设置与上述肋状部抵接的具有弹性的弹簧构件。
另外,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在技术方案1~4中任何一项发明的基础上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按照技术方案1的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特征在于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落座面侧部,并且在车座靠背的正面与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相面对地折叠的状态下覆盖上述车座靠背的背面;具有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第1凹部的盖体,上述盖体具有设于上部的上盖部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上述下盖部滑动。为此,可提供在车辆行驶中可稳定地载置物品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另外,由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上面的面积扩大,所以,可提供提高了将物品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上面时的方便性的车辆用副仪表板。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2的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具有可载置物品的第2凹部和/或可挂住物品的凸部,上述上盖部覆盖上述第2凹部的开口的上方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当将物品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上面上时,不会妨碍第2凹部。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3的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的上盖部可相对车辆用副仪表板的下盖部间歇地滑动,因此,可将盖体的上盖部的位置相对盖体的下盖部维持在盖体上面的面积相应于载置于盖体上面上的物品方便的位置。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4的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在上盖部按预定间隔设置具有凹部的肋状部,在下盖部上设置抵接于肋状部的具有弹性的弹簧构件。因此,可使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的上盖部相对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的下盖部间歇地滑动。
另外,按照技术方案5的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因此,可防止由于车辆等的加减速使上盖部相对于下盖部滑动。


图1为示出安装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折叠车座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立体图(表面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的上盖部滑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图2的盖体的前后纵断面图。
图5为图2的盖体的左右纵断面图。
图6为第2卡止机构的部位的前后纵断面图。
图7为示出图2的把手体的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立体图(背面图)。
图9为示出将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安装于折叠车座的程序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将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安装于折叠车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将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安装于折叠车座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2为示出将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安装于折叠车座并将盖体打开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示出将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安装于折叠车座并使盖体的上盖部滑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示出从由本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卡定机构将上盖体卡定于下盖体的状态解除上盖体的方法和再次接合上盖部36A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车辆用副仪表板的实施方式。图1~图14为说明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1为示出安装有本发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折叠车座10的立体图。折叠车座10具有落座面侧部12和车座靠背14。落座面侧部12具有底部支架16,该底部支架16具有乘坐人员可通过车座座垫落座的底部。在底部支架16的左右端部下方设置成朝前后方向延伸的成对的腿部,该成对的腿部从搭载折叠车座10的地板立起,大体水平地支承底部。另外,在底部支架16的左右端部上方形成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壳部。在壳部的内侧的前部形成朝前下方倾斜的斜面,在斜面的端部设置与形成于后述的副仪表板上的接合凸部接合的接合凹部18、18。接合凹部18、18以在壳部的内面上固定在正视中大体呈コ字状的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底部支架16的后端部设置成为车座靠背14回转的中心的轴。另外,在底部支架16的后端部设置用于搬动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在车座靠背14的背面上设置车座靠背支架22,该车座靠背支架22加强车座靠背14,同时,在其左右端部具有可转动地与底部支架16的轴接合的接合部。在车座靠背支架22的背面的中央部形成凹部24。折叠车座10可从乘坐人员坐到落座面侧部12上、车座靠背14成为靠背的状态变形为落座面侧部12与车座靠背14的正面相对地折叠的状态。
图2~图8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图。图2为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表面立体图,图8为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背面立体图。车辆用副仪表板30形成为下面开口的大体矩形箱状。车辆用副仪表板30具有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上部大体中央部形成有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大体矩形的凹部34。在凹部34的上方设置对凹部34的上面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大体长方体状的盖体36。在凹部34的下面上可铺设穿孔毯等铺底垫。
盖体36由设于上部的上盖部36A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36B构成。盖体36如图3所示那样,上盖部36A可相对于下盖部36B滑动地形成。
图4为盖体36的前后纵断面图,图5为盖体36的左右纵断面图。上盖部36A由设于上部的、下面开口的大体形成矩形箱状的托盘构件36a和固定于托盘构件36a下面上的大体形成为矩形板状的滑动构件36b构成。托盘构件36a的上面缘部朝上方突出。滑动构件36b的宽度比托盘构件36a的对置的内面间的宽度小。另外,滑动构件36b的左右缘部形成为相对托盘构件36a的内面离开。另外,滑动构件36b的左右缘部朝左右方向外侧成为厚壁地倾斜,同时,进一步朝左右方向的外侧成为薄壁地倾斜形成。另外,在滑动构件3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前后方向从中央部到后端部间按预定间隔形成有具有左右侧面间凹下的凹部的肋状部36b1。下盖部36B包括设于下部的大体形成为矩形板状的第1底座构件36c、固定于第1底座构件36c上面上的大体形成为矩形板状的第2底座构件36d、及固定于第2底座构件36d上面前部的大体形成为矩形板状的滑轨构件36e。在第1底座构件36c的前端部中央部形成有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大体矩形的第1矩形孔36c1。另外,在第1底座构件36c的后端部中央部设置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并且后面开口的凸部36c2。在第2底座构件36d的前端部中央部形成有左右方向为长边的大体矩形的第2矩形孔36d1。另外,在第2底座构件36d的中央部形成有前后方向为长边的大体矩形的第3矩形孔36d2。另外,在第2底座构件36d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左右侧面间下面开口的凸部36d3。另外,第2底座构件36d的缘部宽度比第1底座构件36c的侧面间的宽度大地朝下方突出形成。第1底座构件36c的凸部36c2和第2底座构件36d的凸部36d3从托盘构件36a的后端部朝后方形成。另外,第2底座构件36d的凸部36d3的上面与托盘构件36a的突出的缘部的上面处于大体相同面上地形成。滑轨构件36e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滑动构件36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并比托盘构件36a的左右内面的宽度小,另外,前后方向的宽度成为第2底座构件36d的前后方向的大体一半。另外,滑轨构件36e的左右端部在正视中大体为コ字状地形成朝上方弯曲的弯曲部。另外,在滑轨构件36e的弯曲部的内侧空间中固定地设置在内侧面的前后方向上具有槽部的从前端部延伸到后端部的导轨构件36e1、36e1。在滑轨构件36e的后端部中央部且第2底座构件36d的第3矩形孔36d2的上方固定设置弹簧构件36e2,该弹簧构件36e2使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体矩形板状的具有弹性的构件弯曲成凸状而形成。
滑动构件36b的左右端部可滑动地配合到滑轨构件36e的导轨构件36e1、36e1的槽部中。另外,滑轨构件36e的弹簧构件36e2使滑动构件36b的肋状部36b1的前端部与滑动构件36b可间歇滑动地接触。
另外,在盖体36的后端部设置铰链38,并且使盖体36可向上下方向自由回转地将一端部固定于副仪表板本体32上,将另一端部固定于盖体36的第1底座构件36c和第2底座构件36d上。
另外,在盖体36的后侧端部设置卡定机构37,该卡定机构37可解除卡定地将上盖部36A接合在下盖部36B上。图6为卡定机构37的部位的前后纵断面图。卡定机构37具有在下盖部36B卡定上盖部36A的卡定构件37a和将卡定构件37a对于第2底座构件36d的内面施加弹性力的螺旋弹簧37b。卡定构件37a具有下面开口的大体形成为矩形箱状的按钮部37a1和从按钮部37a1的下端部朝前方延伸并可与托盘构件36a的缘部内面接合的接合部37a2。在按钮部37a1的内侧形成从上面朝下方延伸、对螺旋弹簧37b的内侧进行导向的大体圆筒状的导向筒37a3。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大体朝铅直方向延伸并在上端部朝前下方向倾斜地形成。在第2底座构件36d上以使接合构件37a可从第2底座构件36d的上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大体矩形的矩形孔36d4。在第1底座构件36c上以与第2底座构件36d的导向筒37a3接合的方式形成从上面朝上方延伸的大体圆筒状的导向筒36c3。螺旋弹簧37b的上端弹压接触于卡定构件37a上,下端被弹压接触于第1底座构件36c的上面上。卡定构件37a和第1底座构件36c的导向筒36c3从卡定构件37a由螺旋弹簧37b施加弹性力,而从卡定构件37a的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与托盘构件36a的缘部的内面接合的状态,通过卡定构件37a反抗螺旋弹簧37b的弹性力下降,从而解除卡定构件37a的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与托盘构件36a的缘部的内面的接合。
另外,在盖体36的前端部,以从盖体36的前面突出的方式固定用于使盖体36朝上下方向回转的把手体40。把手体40如图7(a)所示那样,形成为在侧视中成为大体T字状。把手体40包括大体板状的固定部40a、大体板状的把手部40b、及大体板状的卡定部40c;该固定部40a用于将把手体40固定于盖体36上;该把手部40b在使盖体36朝上下方向回转时作为把持部分,与固定部40a大体平行,从盖体36的前面突出;该接合部40c相对于固定部40a和把手部40b大体垂直地形成,并且可插入到形成于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前方的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大体矩形的矩形孔中。在固定部40a的上面上形成有当用螺钉将把手体40固定于盖体36时螺钉部所进入的圆筒部40a1、40a1,该螺钉由头部和螺钉部构成。在固定部40a的下面上形成有用于将把手体40定位于盖体36上的销钉40a2、40a2。在盖体36的与固定部40a的销钉40a2、40a2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圆孔,该圆孔与销钉40a2配合,并使固定部40a的下面与盖体36的对固定部40a进行固定的面接触。固定部40a与卡定部40c的后面接合,其接合部40a3比固定部40a的其它部位薄。把手部40b的缘部形成为圆弧状。把手部40b与卡定部40c在侧视中大体成为L字状地接合。卡定部40c的下端部40c1可与形成于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的前方的矩形孔的下端部卡定地朝后方弯曲形成。
通过使卡定部40c贯通第1底座构件36c的第1矩形孔36c1和第2底座构件36d的第2矩形孔36d1将固定部40a固定于第2底座构件36d上而将把手体40固定。
如图7(b)所示那样,在由盖体36封闭形成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的凹部34的上面开口的场合,把手体40的卡定部40c的下端部40c1卡定到形成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前方的矩形孔的下端部,盖体36卡定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矩形孔的前方设置将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上面大体形成为圆弧状的凹部。另外,在由盖体36打开形成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的凹部34的上面的开口的场合,通过朝上方抬起把手体40的把手部40b,从而解除把手体40的卡定部40c的下端部的40c1与形成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前方的矩形孔的下端部的卡定。把手体40的把手部40b和卡定部40c以把手体40的固定部40a的接合部40a3大体为中心回转。
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上部前部形成有可载置物品(特别是圆筒状的罐、杯等)的上面开口的大体圆状的凹部42、42(在图示的场合为左右2个部位)。凹部42、42的下面为平面,从下面朝上方形成多级(在图示的场合为3级)大直径的台阶部。在图示场合,左右的凹部42、42的最上级的台阶部使左右的台阶部的下面的一部分成为同一面地连接,同时,左右的台阶部的下面的一部分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侧面连续。
另外,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42的前方朝前下方倾斜。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前端部形成有凸部44、44(在图示场合为左右2个部位),该凸部44、44在周围具有作为下方的面地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上面突出,可挂物品(特别是袋的把手部等)。
另外,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后端部形成凸部46、46(在图示的场合为左右2个部位),该凸部46、46从可载置物品的上面开口的大体矩形的凹部45、45的后端部的下面突出,可挂物品(特别是袋的把手部等)。
另外,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左右端部形成有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上端朝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台阶部48、49。
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背面上固定大体细长板状的作为接合机构的接合构件50,该接合构件50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与凹部42之间以下方开放的大体コ字状形成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左右端部间,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在接合构件50的左右下端部形成有与形成于折叠车座10的壳部的接合凹部18、18接合的接合凸部50a、50a。接合凸部50a、50a从接合构件50的左右下端朝下方延伸,在前端朝前方弯曲,在侧视中大体形成为L字状。
另外,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背面上固定设置沿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内侧面形成的加强管52。加强管52由焊接等固定于梁构件上,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固定梁构件,从而使加强管52固定到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梁构件由梁构件54、梁构件56、梁构件58、梁构件60、梁构件62、梁构件64、梁构件66构成;该梁构件54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前端部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台阶部48、49之间,并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大体呈长条板状;该梁构件56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大体中央部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左右端部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大体呈长条板状;该梁构件58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台阶部48的后端部;该梁构件60设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台阶部49的后端部,大体为板状;该梁构件62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凹部34的后端部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左右端部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大体呈长板状;该梁构件64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后端部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右端部,大体呈板状;该梁构件66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后端部设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左端部,大体呈板状。
另外,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背上将作为卡定机构的卡定部70固定设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后端部,该接合部70可自由装拆地卡定于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上。卡定部70由连接构件72、成对的保持构件74、74、轴76、卡定构件78、受扭螺旋弹簧80构成;该连接构件72固定在固定设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上的梁构件64和梁构件66上,连接梁构件64与梁构件66之间,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大体呈长板状;该保持构件74、74按预定间隔沿与连接构件72垂直的方向接合于连接构件72的上面上,大体呈板状;该轴76支承于保持构件74、74间;该卡定构件78支承在轴76上,可以轴76为回转中心进行回转;该受扭螺旋弹簧80支承于轴76上,朝顺时针方向对卡定构件78施加弹性力。保持构件74、74的下端形成为与在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的周向成为最大宽度的外形大体一致的形状。卡定构件78的下端部78a具有在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的上端部20a接触的场合反抗受扭螺旋弹簧80的弹性作用力朝逆时针方向回转地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前端侧朝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后端侧往下方倾斜地形成的外表面。另外,把手部20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卡定构件78的下端部78a所接触的把手部20的上端部20a具有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周面。另外,卡定构件78形成为通过由受扭螺旋弹簧80朝顺时针方向施加弹性力的卡定构件78和保持构件74、74可卡定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将其卡定。
另外,在卡定构件78上设置带体82,该带体82的一端部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表面侧卷绕到设于卡定构件78上的轴上,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表面侧由缝接等固定,另一端部在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表面侧形成环,由缝接等固定,以便可使该带体82从车辆用副仪表板本体32的表面侧使卡定构件78朝逆时针方向回转。
下面,说明在折叠车座10装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方法。如图9(a)所示那样,最初从折叠车座10的落座面侧部拆下车座座垫12a。然后,如图9(b)所示那样使之成为折叠车座10的落座面侧部12与车座靠背14的正面相互面对地折叠的状态,从折叠车座10的车座靠背14拆下头枕构件14a。然后,如图9(c)所示那样,覆盖折叠车座的背面地安装车辆用副仪表板30。如图10和图11所示那样,在将车辆用副仪表板30安装于折叠车座10上的场合,在使落座面侧部12与车座靠背14的正面面对地对折叠车座10进行折叠了的状态下,使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接合凸部50a、50a接合于折叠车座10的接合凹部18、18,同时,将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卡定构件78卡定于折叠车座10的把手部20。如图12所示那样,在将车辆用副仪表板30安装于折叠车座10的状态下打开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从而可将物品收容于凹部34内。
在从折叠车座10拆下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场合,通过拉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带体82,从而解除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卡定构件78与折叠车座10的接合,同时,解除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接合凸部50a、50a与折叠车座10的接合凹部18、18的接合。
下面,说明如以上那样构成的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动作。如图13所示那样,当由手等在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上盖部36A上作用朝前方的力时,上盖部36A的滑动构件36b可相对于下盖部36B的滑轨构件36e朝前方滑动,所以,上盖部36A相对于下盖部36B朝前方滑动。上盖部36A的滑动构件36b的肋状部36b1与滑轨构件36e的弹簧构件36e2的前端部可间歇滑动地接触,所以,上盖部36A相对于下盖部36B保持在预定位置。另外,凹部34的开口通过上盖部36A相对于下盖部36B滑动而覆盖上方的一部分或全部。
下面,说明由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卡定机构37从上盖部36A卡定于下盖部36B上的状态解除上盖部36A的方法和再次卡定上盖部36A的方法。图14(a)为示出由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卡定机构37在下盖部36B卡定上盖部36A的状态的图。图14(b)为示出从在下盖部36B卡定上盖部36A的状态将上盖部36A从下盖部36B解除的方法的图。图14(c)为示出从将上盖部36A从下盖部36B解除的状态再次将上盖部36A卡定于下盖部36B上的方法的图。如图14(a)所示那样,上盖部36A由螺旋弹簧37b朝上方对卡定机构37的卡定构件37a施加弹性力,将卡定构件37a的接合部37a的前端部与上盖部36A的托盘构件36a的缘部的内面接合,从而卡定到下盖部36B上。在从上盖部36A卡定于下盖部36B的状态将上盖部36A从下盖部36B解除的场合,如图14(b)所示那样,用手指等朝下方推压卡定构件37a的按钮部37a1,同时,用手等在上盖体36A的托盘构件36a作用朝前方的力。如用手指朝下方推压结合部37a2的按钮部37a1,则解除卡定构件37a的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与托盘构件36a的缘部的内面的接合,所以,可由以上操作从下盖部36B解除上盖部36A。如从下盖部36B解除上盖部36A,则卡定构件37a由螺旋弹簧37b对在第2底座构件36d的内面施加弹性力地接触。在将上盖部36A从下盖部36B解除后再次将上盖部36A接合到下盖部36B上的场合,如图14(c)所示那样,用手等朝后方对上盖部36A的托盘构件36a作用朝后方的力。如在上盖部36A的托盘构件36a上作用朝后方的力,则托盘构件36a的后端部推压在卡定构件37a的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的斜面,卡定构件37a反抗螺旋弹簧37b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下降,托盘构件36a的后端部越过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的上端部,在托盘构件36a的后端部的缘部的内侧接合到接合部37a2的前端部上,所以,可由以上的操作将上盖部36A接合到下盖部36B。
如上述那样,按照本实施形式,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特征在于,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落座面侧部12上,并且在车座靠背14的正面与折叠车座10的落座面侧部12相面对地折叠的状态下覆盖车座靠背14的背面;具有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凹部34的盖体36,盖体36具有设于上部的上盖部36A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36B,上盖部36A可相对下盖部36B滑动。所以,可提供在车辆行走中能够稳定地载置物品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另外,由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36上面的面积扩大,所以,可提供提高了将物品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上面时的方便性的车辆用副仪表板30。
另外,按照本实施形式,具有可载置物品的凹部42、45和可挂住物品的凸部44、46中的任一方或多方,上盖部36A覆盖凹部42、45的开口的上方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当将物品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盖体36上面上时,凹部42、45不会成为障碍。
另外,按照本实施形式,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上盖部36A可相对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下盖部36B间歇地滑动,因此,可将盖体36的上盖部36A的位置相对于盖体36的下盖部36B维持在相应于载置于盖体36A上面的物品方便的位置。
另外,按照本实施形式,在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盖体36的下盖部36B上具有可解除卡定地卡定上盖部36A的卡定机构37。因此,可防止车辆等的加减速使上盖部36A相对于下盖部36B滑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在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变形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落座面侧部,并且在车座靠背的正面与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相互面对地被折叠着的状态下覆盖上述车座靠背的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由盖体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的开口的凹部、可载置物品的凹部、及可挂住物品的凸部中的任一方或多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合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左右端部上的接合机构和卡定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上的卡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合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左右端部上的接合机构和卡定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上的卡定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机构具有与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左右端部上的接合凹部接合的接合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机构具有与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左右端部上的接合凹部接合的接合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具有可自由装拆地卡定到把手部上的卡定构件,该把手部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具有可自由装拆地卡定到把手部上的卡定构件,该把手部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具有可自由装拆地卡定到把手部上的卡定构件,该把手部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机构具有可自由装拆地卡定到把手部上的卡定构件,该把手部设于上述折叠车座的落座面侧部的后端部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第1凹部的盖体,上述盖体具有设于上部的上盖部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于上述下盖部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载置物品的第2凹部和可挂住物品的凸部中的任一方或多方,上述上盖部覆盖上述第2凹部的开口的上方的一部分或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于上述下盖部间歇地滑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上述上盖部可相对于上述下盖部间歇地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盖部上按预定间隔设置具有凹部的肋状部,在上述下盖部上设置接触于上述肋状部的具有弹性的弹簧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盖部上按预定间隔设置具有凹部的肋状部,在上述下盖部上设置接触于上述肋状部的具有弹性的弹簧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上盖部可解除卡定地卡定到上述下盖部上的卡定机构。
全文摘要
车辆用副仪表板(30)的特征在于,可自由装拆地安装于落座面侧部(12),并且在车座靠背(14)的正面与折叠车座(10)的落座面侧部(12)相互面对地折叠着的状态下覆盖车座靠背(14)的背面;具有开闭可收容物品的上面开口的凹部(34)的盖体(36),盖体(36)具有设于上部的上盖部(36A)和设于下部的下盖部(36B),上盖部(36A)可相对于下盖部(36B)滑动。这样,可提供在车辆行走中能够稳定地载置物品的车辆用副仪表板,另外,可提供与载置于车辆用副仪表板的物品相应地提高方便性的车辆用副仪表板。
文档编号A47C7/62GK1676367SQ20041008644
公开日2005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1日
发明者田平翼, 小林英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本田阿克塞斯,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