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010409阅读:6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超高层建筑承受巨大的竖向力(重力)和水平力(风力、地震力)作用,由水平力引起的弯矩与建筑高度的平方成正比,而由水平力引起的位移则与建筑高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从力学角度看,超高层建筑相当于竖向的悬臂梁,采用沿高度方向渐缩的建筑体型能非常有效地减小侧向力,同时有效地控制竖向力的增长,从而充分发挥结构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提高结构的效率和经济性,已经成为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0003]从结构上实现减缩体型的最自然的选择是:结构的竖向构件(框架柱和剪力墙)沿建筑高度方向采用倾斜的形式。这种结构方案的优点在于:与建筑体型达到最自然的结合、避免受力复杂的水平转换类型。
[0004]对比斜柱和斜墙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两者传力的区别在于:斜柱产生的水平力经过楼面水平构件(楼面梁和楼板)传递,而剪力墙产生的水平力则大部分通过与倾斜翼墙相连的腹墙直接传递,另一部分通过楼面水平构件(楼面梁和楼板)传递。从力学角度看,斜墙比斜柱的传力更直接、可靠。斜墙(又称剪力墙或翼墙)与腹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I为剪力墙,2为腹墙,竖向载荷受力以字母P表示,压应力集中区以字母C表示,拉应力集中区以字母T表示。
[0005]但由于对斜墙转换结构中斜墙与楼板的连接构造和节点的研究不足,使得斜墙转换结构存在强度不足的缺陷,而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尚未得到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对斜墙转换结构中斜墙与楼板的连接构造和节点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所提供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使得楼面水平构件能更好地承担一部分水平分力,并与剪力墙形成较佳的传力结构,从而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
[000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所述剪力墙转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第一剪力墙、一第二剪力墙和一第三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均为垂直的墙体,所述第二剪力墙为倾斜的墙体,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一楼板,所述第二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二楼板,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一楼板内和所述第二楼板内均设有一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水平应力。
[0009]较佳地,所述第一剪力墙与所述第二剪力墙的夹角不大于15°。
[0010]较佳地,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厚度均为150_?250_,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顶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顶钢筋,所述板顶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底钢筋,所述板底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下:
[0012]所述加强结构为一钢板,所述钢板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与所述板底钢筋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0013]较佳地,所述钢板上还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圆孔或蜂窝孔。所述圆孔和所述蜂窝孔是为了便于浇筑混凝土而开设的。
[0014]较佳地,所述钢板的四周还分别焊接有一构造钢梁。所述构造钢梁用于给所述钢板封边。
[0015]上述第一种较佳实施方式适用于当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受到的拉应力较大的情况。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较佳实施方式如下:
[0017]所述加强结构为若干根钢筋,所述钢筋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与所述板底钢筋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0018]较佳地,所述钢筋的排布方式为交叉排布。
[001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使得楼面水平构件能更好地承担一部分水平分力,从力学角度看,重力作用下斜墙引起的水平力能够自我平衡,属于较佳的传力结构,从而使该剪力墙转换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技术中剪力墙与腹墙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剪力墙转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楼板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楼板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举三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8]实施例1
[0029]本实施例提供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如图2?4所示,所述剪力墙转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第一剪力墙101、一第二剪力墙102和一第三剪力墙103,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三剪力墙103均为垂直的墙体,所述第二剪力墙102为倾斜的墙体,所述第一剪力墙101与所述第二剪力墙102的夹角不大于15°,所述第一剪力墙101和所述第二剪力墙102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一楼板301,所述第二剪力墙102和所述第三剪力墙103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二楼板302,所述第一楼板301内和所述第二楼板302内均设有一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楼板301和所述第二楼板302的水平应力。
[0030]所述第一楼板301和所述第二楼板302的厚度均为150mm?250mm,所述第一楼板301和所述第二楼板302的顶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顶钢筋5,所述板顶钢筋5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楼板301和所述第二楼板302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底钢筋6,所述板底钢筋6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为一钢板4,所述钢板4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5与所述板底钢筋6之间的中间位置处。所述钢板4上还均匀开设有若干个圆孔401。所述圆孔401是为了便于浇筑混凝土而开设的。所述钢板4的四周还分别焊接有一构造钢梁8。所述构造钢梁8的形状为工字形。所述构造钢梁8用于给所述钢板4封边。
[0032]本实施例的剪力墙转换结构特别适用于当第一楼板301和第二楼板302受到的拉应力较大的情况。
[0033]实施例2
[0034]本实施例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钢板4上开设的是若干个蜂窝孔402,钢板4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0035]实施例3
[0036]本实施例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若干根交叉排布的钢筋7,所述钢筋7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5与所述板底钢筋6之间的中间位置处,钢筋7和第一楼板30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6、7所示。
[003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使得楼面水平构件能更好地承担一部分水平分力,从力学角度看,重力作用下斜墙引起的水平力能够自我平衡,属于较佳的传力结构,从而使该剪力墙转换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
[003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所述剪力墙转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第一剪力墙、一第二剪力墙和一第三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均为垂直的墙体,所述第二剪力墙为倾斜的墙体,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一楼板,所述第二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二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楼板内和所述第二楼板内均设有一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水平应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与所述第二剪力墙的夹角不大于1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厚度均为150mm?250mm,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顶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顶钢筋,所述板顶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底部内侧均设置有若干根板底钢筋,所述板底钢筋位于同一水平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一钢板,所述钢板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与所述板底钢筋之间的中间位置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上还开设有若干个圆孔或蜂窝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的四周还分别焊接有一构造钢梁。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若干根钢筋,所述钢筋水平设置于所述板顶钢筋与所述板底钢筋之间的中间位置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剪力墙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的排布方式为交叉排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剪力墙转换结构,所述剪力墙转换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一第一剪力墙、一第二剪力墙和一第三剪力墙,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均为垂直的墙体,所述第二剪力墙为倾斜的墙体,所述第一剪力墙和所述第二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一楼板,所述第二剪力墙和所述第三剪力墙的连接处的水平面上设有一第二楼板,所述第一楼板内和所述第二楼板内均设有一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楼板和所述第二楼板的水平应力。所提供的剪力墙转换结构使得楼面水平构件能更好地承担一部分水平分力,并与剪力墙形成较佳的传力结构,从而广泛应用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结构中。
【IPC分类】E04B2/00, E04B1/38
【公开号】CN204919872
【申请号】CN201520753065
【发明人】哈敏强, 李蔚, 李学涛, 时磊, 潘邢华
【申请人】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