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
【背景技术】
[0002]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 %的能源、42 %的水资源、50 %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 %的温室效应、40 %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过去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我国各界对于新型木建筑的广泛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0004]现有的混凝土结构保温墙板装配化率低,很难超过80%;装配化率低;车间构件生产的自动化率低;加工成本高;加工精度低;运输无大量的外露钢筋,运输成本低;装配混凝土结构仍需要大量的湿作业,装配速度慢;混凝土结构装配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大量精准操作、灌浆与现浇,尤其大量的钢筋连接,操作难度大;而且保温效果差,耐久性能不好,承载力弱,传力不明确。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以达到提高保温效果、提高耐久性能、提高承载力、简化施工过程和降低造价的目的。
[0006]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包括木梁、接口承重木柱、内设承重木柱、内侧再生板、外侧再生板和防水透气膜;
[0007]所述内侧再生板和外侧再生板平行相对放置;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内设承重木柱,相邻的内设承重木柱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的一端嵌有接口承重木柱,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接口承重木柱的木柱接口 ;内设承重木柱与接口承重木柱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的上端嵌有木梁,下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木梁的凹槽;外侧再生板的外表面粘贴有防水透气膜。
[0008]所述的接口承重木柱凸出的宽度与木柱接口凹进的宽度相等,均等于接口承重木柱宽度的一半。
[0009]所述的木梁凸出的宽度与用于嵌住木梁的凹槽凹进的高度相等,均等于木梁高度的一半。
[0010]所述的木梁、内侧再生板和外侧再生板的宽度均相等。
[0011]所述防水透气膜的外表面设置有接口承重木柱的螺栓孔和多个内设承重木柱的螺栓孔,所述接口承重木柱的螺栓孔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外侧再生板、接口承重木柱和内侧再生板,内设承重木柱的螺栓孔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外侧再生板、内设承重木柱和内侧再生板。
[0012]所述螺栓孔的两端均设置有现场保温填孔。
[0013]所述接口承重木柱的底部和内设承重木柱的底部均设置有金属件接口,金属件接口穿透螺栓孔,方向垂直于木梁。
[0014]本发明的优点:
[0015]本发明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装配化率高:可达到100% ;材料单一,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可加工性强,车间构件生产的自动化率高;无需模具、浇筑及养护,加工省时、省工、省钱;加工过程均采用机床程控操作,加工精度高;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不仅质量轻,且外形更规整;装配速度快:施工工期能缩短几倍;安装操作显著简化,工人要求低;由于木结构质量轻,更规整,因此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
[0016]本发明整体性好、传力明确、构造简单、安全可靠、节约材料、施工方便、集成化高、保温效果好、耐久性能好、承载力高、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大幅降低了造价。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主视图;
[0018]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右视图;
[0019]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仰视图;
[0021]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金属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为接口承重木柱,2为内设承重木柱,3为保温隔热材料,4为内侧再生板;5为防水透气膜,6为木柱接口,7为固定条板,8为现场保温填孔,9为螺栓孔,10为金属件接口,11为外侧再生板,12为木梁,13为金属件,14为混凝土基础墙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24]本发明实施例中,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设置于混凝土基础墙段上对上端的墙板进行承重;
[0025]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包括木梁12、接口承重木柱1、内设承重木柱2、内侧再生板4、外侧再生板11和防水透气膜5 ;其中,
[0026]所述内侧再生板4和外侧再生板11平行相对放置;内侧再生板4与外侧再生板11之间设置有1?10个内设承重木柱2,相邻的内设承重木柱2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3,内侧再生板4与外侧再生板11的一端嵌有接口承重木柱1,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接口承重木柱1的木柱接口 6 ;内设承重木柱2与接口承重木柱1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3 ;内侧再生板4与外侧再生板11的上端嵌有木梁12,内侧再生板4与外侧再生板11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木梁12的凹槽;外侧再生板11的外表面粘贴有防水透气膜5 ;
[0027]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接口承重木柱1凸出的宽度与木柱接口 6凹进的宽度相等,均等于接口承重木柱1宽度的一半;所述的木梁12凸出的宽度与用于嵌住木梁的凹槽凹进的高度相等,均等于木梁12高度的一半;
[0028]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口承重木柱1的宽度为38mm,木梁的高度为76mm ;
[0029]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木梁12、内侧再生板4和外侧再生板11的宽度均相等;
[0030]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防水透气膜5的外表面设置有接口承重木柱1的螺栓孔9和多个内设承重木柱2的螺栓孔9,所述接口承重木柱1的螺栓孔9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5、外侧再生板11、接口承重木柱1和内侧再生板4,内设承重木柱2的螺栓孔9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5、外测再生板11、内设承重木柱2和内侧再生板4 ;
[0031]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螺栓孔9的两端均设置有现场保温填孔8 ;所述接口承重木柱1的底部和内设承重木柱2的底部均设置有2个用于配合金属件13的金属键接口 10,金属件接口 10穿透螺栓孔9,方向垂直于木梁12 ;
[0032]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金属件13为U型金属板,金属件13设置在混凝土基础墙段14中,上端露出的金属板上设置有金属孔,用于安装承重墙板;
[0033]本发明实施例中,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安装过程为:将金属件13的两端分别插进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的2个金属件接口 10,采用多个固定板条7在外侧保温板11的外表面上分别对准每个螺栓孔9,并采用保温钉穿透固定板条7、防水透气膜5、外侧再生板11、金属件13的金属孔、接口承重木柱1(或内设承重木柱2)和内侧再生板4进行固定,再将现场保温填孔8填充满保温隔热材料。
【主权项】
1.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梁、接口承重木柱、内设承重木柱、内侧再生板、外侧再生板和防水透气膜; 所述内侧再生板和外侧再生板平行相对放置;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内设承重木柱,相邻的内设承重木柱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的一端嵌有接口承重木柱,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接口承重木柱的木柱接口 ;内设承重木柱与接口承重木柱之间填充有保温隔热材料;内侧再生板与外侧再生板的上端嵌有木梁,下端设置有用于嵌住木梁的凹槽;外侧再生板的外表面粘贴有防水透气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口承重木柱凸出的宽度与木柱接口凹进的宽度相等,均等于接口承重木柱宽度的一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梁凸出的宽度与用于嵌住木梁的凹槽凹进的高度相等,均等于木梁高度的一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木梁、内侧再生板和外侧再生板的宽度均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膜的外表面设置有接口承重木柱的螺栓孔和多个内设承重木柱的螺栓孔,所述接口承重木柱的螺栓孔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外侧再生板、接口承重木柱和内侧再生板,内设承重木柱的螺栓孔依次穿透防水透气膜、外侧再生板、内设承重木柱和内侧再生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的两端均设置有现场保温填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承重木柱的底部和内设承重木柱的底部均设置有金属件接口,金属件接口穿透螺栓孔,方向垂直于木梁。
【专利摘要】本发明一种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属于建筑技术领域;该保温墙板包括木梁、接口承重木柱、内设承重木柱、内侧再生板、外侧再生板和防水透气膜;装配化率高:可达到100%;材料单一,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可加工性强,车间构件生产的自动化率高;无需模具、浇筑及养护,加工省时、省工、省钱;加工过程均采用机床程控操作,加工精度高;木结构承重保温墙板不仅质量轻,且外形更规整;装配速度快:施工工期能缩短几倍;安装操作显著简化,工人要求低;本发明整体性好、传力明确、构造简单、安全可靠、节约材料、施工方便、集成化高、保温效果好、耐久性能好、承载力高、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大幅降低了造价。
【IPC分类】E04C2/296, E04C2/38
【公开号】CN105256946
【申请号】CN201510843487
【发明人】张延年, 李希, 汪青杰
【申请人】沈阳建筑大学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