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的浇注体系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81391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墙体的浇注体系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逐步浇注墙体的方法及其体系,特别适用于建造楼房和工业建筑中的垂直混凝土墙。
目前自升式体系浇注墙体存在下列问题a、调整的数量和范围,要达到浇注表面的大部分;
b、在自升操作时,这种模板体系的各个方向需要有效地控制;
c、在墙体的高度方向上、逐步提升时、特别是要以刚刚浇注的墙体为支承,影响速度及效果。
这种已知体系之一已在奥大利亚专利490579号的说明书中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通过在施工中提高对设备的控制和速度,从而改进了精确性和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墙体的浇注体系,用于逐步构筑一系列垂直叠加的墙段。所述体系包括一框架,在框架中悬挂有模板,模板定位后在其中形成空腔可注入混凝土,以形成上述逐步增高的墙段。所述体系还包括一顶升支承,使用时,把它与前面已浇注好的墙段内或墙段中的支承设施相结合,设置在所述顶升支承和所述框架之间的顶升设备,便把所述框架顶升到一个较高位置,以便浇注下段墙体,有一个主要支承构件,使用时把它与前面已浇注好的墙体内或上的设施相结合,同时顶升支承便慢慢地从它的相接的支承设施上离开,并由所述顶升设备提升到所述主要支承构件的位置,把同一支承设施作为主要支承构件来接合,接下来就可以进行上一段墙体的浇注。
本发明的一个最佳实施例,将结合附图进行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平面图,为便于表达,上部的工作平台略去,图2为沿图1中2-2线的垂直横断面图,图3为图2中左端部分放大的垂直横断面图,图4为利用图1-3中所述体系,由两段墙构筑成的墙角的模板布置的放大平面图,图5为装置的放大图,该装置用于把固定本体系所采用活塞系统的缸体上的外壳,锁定在本体系所采用的连接主要支承件上,图6为浇注过程中悬挂的模板和其它支撑的情况的放大的横断面图,图7A、7B、7C及7D为浇注叠合的墙体时,该体系的部分在各种相连续的步骤中,一连串的相对提升阶段的立视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例中的体系最初是用来浇注一组四个空心塔架,这些空心的搭架构成一多层建筑物的中心核并可以构成建筑物的电梯井和楼梯井。
在这个实施例中,用混凝土来浇注四个塔架,包括两个大致呈矩形横截面的塔架构成电梯井L和两个大致呈方形横截面的塔架构成楼梯井S,它们均由所述最佳实施中的体系逐步浇注而成。
本发明的墙体浇注体系包括用10表示的顶部框架,用以使墙成型的模板11悬挂其上,框架10有沿所述体系纵向布置的主梁12,每根主梁上设有互相间隔开的槽钢12a,在槽钢上搁置有多根横向布置的次梁13,每根次梁上也设有互相间隔开的槽钢13a,有些模板11有时需要从墙体移开一个较大的距离,以便工人进入清理浇注墙的表面,即塔架的相邻接的外表面,这种移动是由框架10通过滚轴设施14来进行的,而相应的模板是悬挂在该滚轴设施上的结构的纵向移动模板时,可沿主梁12上移动,当需要沿着结构的横向移动时,可沿次梁13上移动。在塔架内部的这些模板,不需要离开所对应的塔架,可以在不同高度上让工人进入来清理,这些模板是通过绳索15系于框架10上,绳索15通过滑轮16延伸到与手动或电动绞盘17相连,绞盘由垂直支柱18支承,其作用将在后面详述。
在矩形塔架S内向下伸展的是一组相互间隔开的顶升/支承装置,每一装置,包括一个顶升梁19,一抗剪楔合梁20一对顶升杆21,一种把每个顶升杆顶部与穿过塔架S顶部的主梁12连在一起的连接件21a,框架10通过垂直支柱18来悬挂抗剪楔合梁20,垂直支柱18依次通过连接件18a,在它们顶端与框架10连接。在塔架L中不使用顶升/支承装置。连接梁22与支柱18在抗剪楔合梁20处连接在一起。在各种塔架中都使用支柱18时均要使用横向斜撑23。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的体系,对于自升式模板操作时,需要有交替的支承设施,例如,自升式顶升/支承装置具有两个交替的支承设施,但在同一构件上从一个支承点自升到另一个支承点。滑模体系中采用的自升式千斤顶的爬杆一般都浇注在墙体内。在奥大利亚专利490579号背景技术部分所描述的滑模体系,在连续浇注时存在很多问题,已在该专利的说明书中所描述的逐步浇注体系所解决,在该专利已使用了交替的支承设施,从隔开相当大的支承点上,每个浇注相隔开的一段。前述应用在爬杆上自升移动千斤顶的体系,其爬杆例如是浇注在新浇筑的墙段中,可作为完全的支承设施,另一种支承设施是在前面已浇注好的墙体上开设有凹口,可回缩的抗剪楔合梁,从模板的底部插入凹口中,在体系安装好后,并在浇注下一段墙体时由这些凹口来支承。这样,逐步浇注体系就具有两个设置在内部的、可以交替的支承设施。
本发明的新的逐步浇注体系,不象上面所述的任何一种体系那样,它的交替的支承设施发生在已浇注好的墙体中的同一支承点上,这方面可参照附图2、3和图7A-7D。
如图所示那样,凹口24设置在已浇注好的墙段的混凝土中,用安放在模板11上的模块25来形成,用它来支承装在抗剪楔合梁20两端的铰支脚座26和在顶升梁上的铰支脚座26和27构成该体系内的交替的支承设施。如在图2、3和7A中所示那样,它们套装在一起。所以它们可用相同的凹口24作为支承设施,两个不同类型的脚座,可以交替地、独立地、把整个体系支承在凹口底部的支承面上。
这样新型支承方法有如下优点a、由于只需在浇注墙段上设置一组支承点,体系中所采用的模板11上也只需安放一组模块25,这样既简单又经济,b、浇注成的凹口24在前面浇注的一段墙体上形成,以便使所有的将在后面描述的顶升操作,都能够支承在墙体的混凝土上,只少这样一个自升周期要早于如奥大利亚专利490759号中所采用的体系,特别是从图中7C可以看出,全部体系可支承在下边已浇注好的墙段上,直到上面两段墙体浇注完毕以后。这样下边的一段墙体的混凝土浇注完的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具支承强度就会有较大的安全系数,或者换句话说,在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的情况下,作业周期可以缩短,这是因为支承在墙体上的体系,至少一个顶升周期要比其它已知体系的要长。
下面结合附图7A-7D,描述用此体系浇注多个一组混凝土垂直叠合墙段的一个作业周期的典型步骤ⅰ、从图7A中已浇注好的墙体上拆卸模板;
ⅱ、伸长顶升杆21,把体系顶升到墙体的下一个要浇注的位置,如图7B~7D所示,然后把体系停在所需要的位置上,用顶升梁19的脚座插入前面已浇注好墙体上的凹口24中来支承该体系,并用抗剪楔合梁的脚座插入同一墙体上的凹口24中以提供附加支承;
ⅲ、如图7D所示,缩回顶升杆21;
ⅳ、校正并固定体系;
ⅴ、清理模板、放置钢筋、预留孔模块、套管等;
ⅵ、封住模板;
ⅶ、在新的墙段的标高处浇注混凝土,在提升或顶升部件的操作过程中,把上部设备看作一个整体,它包括一个由主梁12和次梁13组成的顶部框架10,支承柱18和悬挂的模板11,它们由液压顶升杆21一次向上升起,液压顶升杆21支承在顶升梁19上,而顶升梁19搁置于同一墙段上的下端抗剪楔合凹口24内,如图7B、7C所示。
顶升杆21以“限位销子”的形式支承在顶升梁19上,其横向受到限制。在抗剪楔合梁20的高度处也受到同样的限制,“限位销子”的性能可以在顶升杆21和相应的顶升梁19之间进行充分自由转动,以避免与体系中其它顶升杆互相干扰,从而避免在顶升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堵塞”现象。但是这种自由度在缩回顶升杆21时,也要被限制,以便使顶升梁19以足够精确的方法一起上升,最后插入上一段墙体中的凹口24中。
在浇注最后一段墙体的顶升操作过程中,体系在横向受到约束,或者是通过装在抗剪楔合梁20上的铰支脚座26,在墙面上滑动或是通过导轨或滚轴(见抗剪楔合梁20上面的工作平台上的滚轴28)。
抗剪楔合梁20端部的铰支脚座26,通过墙体中上端的浇注凹口24时,顶升操作的顶升部件就停止,由于偏心重力的作用,脚座26自动旋转并插入凹口24中,在顶升操作中的一些逆向运动,使脚座26停住并插入,从而使体系固定在较高位置的凹口处。
在顶升杆21向上缩回,从而使结构被支承住,这是对顶升杆21用液压逆向连续运转而达到的,这样顶升操作才算完成。在顶升梁19端部的脚座27,沿墙体表面滑动,直到达到上一层凹口高度处,在体系中的两梁19和20及脚座26和27之间固定住,脚座27弹出并插入同一凹口中,并与铰支脚座相邻接。再度进行顶升的逆向操作,使顶升梁的脚座27停在墙体凹口24的底端,这时体系为下一次顶升操作做好了准备。
虽然上面所述步骤是最佳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可以做如下变化第ⅴ到第ⅶ步中的内容,在大型的或多个核心墙体系中,可累进完成,在第ⅲ步中,如前面所述的顶升杆21的回缩,在差不多一个完整的周期中,可以推迟到下次顶升之前,在第ⅰ步和第ⅱ步之间,在后一种顶升操作中,在第ⅱ步时,顶升操作也没有完成,因为体系未能达到上一层的凹口24中,但仍支承在顶升梁19的标高处的凹口中,另外,如果需要,在构筑墙体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顶升操作可以有其它的变化,顶升杆21的一次提升或冲程,都可以进行浇注墙体,而不必要把体系安置或支承在抗剪楔合梁的高度处。
这种自升式体系具有如下优点
a、由于体系可支承在下一段已浇注的墙体上,推迟了在自升过程中载荷从顶升梁传递到抗剪楔合梁上,其结果是改善了支承强度的安全系数,或者如前所述的那样,在相同的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可减少浇注的周期时间。
b、在一次自升升高量的任何部位均可进行浇注而不必把荷重从顶升梁传递到抗剪楔合梁上。在进行浇注或洗灌后一段墙体之前,顶升装置并不占有墙体的空间,也不需要移动,或转移。
c、顶升杆21的位置是很不固定的,它的位置不限于在墙体的顶部,在满足适当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时,可以把它放置在平面中的任何位置。
d、两个交替的支承部件的承载能力,由于顶升梁或抗剪楔合梁允许有较大的跨度,与已有的墙体模板体系相比,在上部框架10上的构件之间,具有更大的空间。这种体系能够满足各种墙体结构的需要。顶部框架10上的空间,现在也足够通过墙体中用的整个宽度的钢筋网片。
e、所有顶升构件均隐藏在框架10的下部或其它附近的上部负载盖板下,这样,在框架10或其它上部盖板上面就不会有突出的构件,这样就可以避免与起重机所提升的东西碰撞,例如在放置钢筋或浇注混凝土时,由此看来,本发明的顶升和交替的支承装置在构筑墙体的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有利于安全、施工速度和经济。应于指出的是每根顶升梁19带有抗剪楔合梁20共同组成一个自升式联合装置,另一方面还装有额外的抗剪楔合梁20,以作为体系的附加支承,在任一情况下整个体系可支承在顶升梁19上或者支承在抗剪楔合梁20上,或者得同时支承在二者上面。这种支承都是通过把各自的脚座插入较低一段已浇注好的墙体上的凹口24里来完成的。
抗剪楔合梁20支承全部体系的整个上部框架10和一系列工作平台29,然后在顶部框架11上,悬挂定型的复杂的模板11和作为通道的工作平台29。它们仅限于顶升杆21以及由支柱18、梁12、13和22形成的相互连接的结构。抗剪楔合梁20和顶部框架10之间的斜撑杆,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抵抗横向荷载如风力的作用。
任何一种特殊墙结构,如平面为格子形的一组塔形结构L和S,可以使用所述体系与一个顶部框架10一起进行建造。所述框架既适合于平面布置,也是体系的部件。在每个结构单元里,不需要都设置凹口和顶升/支承装置,足够的墙上凹口和支承部件的设置仅要求在施工中能够保证特种墙体布置的稳定和安全。
一些工作平台29,可以根据现有的分段浇注模板体系的需要,设置在顶部框架10的不同的位置上。
ⅰ、一般顶部框架10上的上部平台29,是一个具有重要任务的平台,它可以承载小库房和卫生间等。在它的上面,还可以存放一些钢筋件或其它一些物件,以备浇注在墙体内。另外混凝土也是在此平台上进行浇注的。在打开浇注槽盖31后,把混凝土浇注入浇注槽30,当它已进入墙段的顶部,此时也要控制住顶升,因它要准备进入到整个体系的末端。
ⅱ、在平面上,在墙体结构中的每一个塔状结构均设有底部和中间部位的平台29,以便使人进入浇注区域放置钢筋件,预留孔堵块、套管等,以及拆卸和清理模具。每一个底部平台均由系杆32来支撑。
ⅲ、在设每的外围,有一较低的平台29,作为类似的人员通道,该平台通过外部脚手架吊杆33悬挂在顶部框架上,并带有外部防护罩34和由梁35和36构成的连接支承结构以及构成平台29的系板。还有一钢丝网和木挡板也连接在吊杆33上。
ⅳ、下垂平台,用于更好地打出联接螺栓孔、整修墙面等。它同样由梁和杆形成的装置来支撑,并依次悬挂在下部平台29上。在下垂平台的边缘上,可以装有橡胶密封件37。
ⅴ、可移动的平台由带有防护罩34的吊杆形成,可用钩子悬挂于模板11的边缘,必要时也可用于清理模板。
在每一个内部设有顶升/支承装置的结构单元中,也可以设置一个平台,用于检查脚座插入凹口24中的情况。
在通常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一般顶部框架10进入这些不同高度处的通道,是通过转动的升降口及梯子通道。对于整个体系的通道,可在已建成的墙内,从结构的低部搭设塔形脚手架。
本发明中的模板11,悬挂于上部结构上,不像奥大利亚专利490759号中的体系那样,不管采用哪种支承方式,这些模板对于整个体系都是完全独立的,在澳大利亚专利490759号中,模板是位于“可缩的支承部件”或在混凝土墙上的凹口中的剪力栓与顶部结构框架之间,而顶部结构框架也被连接在顶升设施上。在本发明的体系中,对应于上部结构的任何一块模板都是可以被独立调节的。
在墙体内部的每一块定型的模板11,都是通过两套托架被安置在其顶部,可参照围3和图6。每套托架包括一个支承臂41,它可以相对于结构上下移动和一可水平调节的托架42,它可以使模板相对于结构,在两个方向上移动。支承臂具有两个可以交替的枢轴位置41a,可以根据墙体两种不同厚度的要求,使相对应的两块模板向内或向外移动。特别是在楼房的高层中的墙体不必要太厚的情况下。另外根据需要,枢轴41a可以多于两个可交替的位置。
模板11的底端可以简单地靠紧在前一段墙的顶部的一侧,与已有墙体进行密封处理。通常可在结构单元或塔状结构和/或底部墙系杆43的另一侧,靠着相应的模板11设置一推拉支柱(未表示),系杆43可使模板11靠近上一墙段的顶部的每一侧。
另一种情况,在一种通常的矩形格子结构或由四面墙围成的塔状结构中,在格子结构单元每端部短边的内模板11,可以从内部的端部通过托架和回转臂设施来支承,长方向的模板11也不是独立于主框架10。这样做的结果是便于从结构上的四个点就可调节内模板11。正确地调整长边模板11的竖直、水平位置,可以带动其端部的模板11自动调整。在图4中表示的45、46是墙角条形松紧螺栓,44是端部模板的支承托架,在每个墙角接近角部的位置,可用它们方便地用手来调节格子结构的模板,另外每一个内角中,使用一种内包角的板件48,该包角板件通过紧固器件49与角上的内模板11的安装边缘固定。
这种模板独特的性能,以及在模板和体系中的其它结构之间的调节方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ⅰ、在模板体系上下移动方向上,可以预先纠正错误。一旦上部的抗剪楔合梁20达到高处凹口24时,或者对着已浇注墙段的顶部受到横向约束,就形成一个静定的基线(例如上部平台29)。在上面可以检测相对于设计位置和垂直度的误差,这一步要在为浇注下一段墙而安置任何一块模板之前严格执行。这样对整个体系的校正就不会受任何个别的和独立的模板随后的运动的影响;
ⅱ、为了便于调整在墙断面上更换模板,模板11可以换置于一新的位置上,也可以修改或全部更换新的模板,而这些对整个体系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ⅲ、通常单独调整大部分模板11,普遍是容易和迅速的,与之成对比的是在现有体系中需要移动整个体系才能完成调整工作(如奥大利亚专利490759号中的体系)。
ⅳ、由于模板11和整个体系之间是独立的,也由于比较便于安装,所以有较高的准确度。
另外,参照图1,图中表示了外角支撑装置50,它包括连接竖杆35和上部框架10上的杆件52的绳索51,以及连接同一根杆件52和墙角上相邻接的平台的竖杆35的顶部的斜拉线(未表示)。
参阅图5所示,为了把顶升杆21锁定在抗剪楔合梁20上,并且能够调节锁定位置,每一岗顶升杆的缸体有一对外壳53,它们部分地围住并固定在它相对的侧面上,壳体上还有多个竖向间隔开的孔54,抗剪楔合梁上面,在顶升杆21的两边,装设有一对竖直的调整螺栓55,可以上下调整装在腔体56内的锁定螺栓57。在操作过程中,当相应的抗剪楔合梁和顶升杆缸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需要通过外壳53调整时,锁定螺栓57可以通过固定在锁定螺栓上的销58,从外壳53上的孔中退出,销凸出于罩子外;通过偏心作用与把手60铰接接合59,可使销58和锁定螺栓57通过压缩弹簧61的作用退回,以便使锁定螺栓移动到另外的孔54中。
上述锁定装置也可以使体系在顶升过程中锁定在任何位置上,这样在安全上是需要的,如在大风的情况下。
当墙体为两个格子结构之间的隔墙时,至少在每面墙的一侧要设置一个通道,以便于放置钢筋件、预留孔模块、清理模板等。或者不是结构的外墙,在内部移开相应的模板就比较困难。为了在内部给出一空间要使模板离开建筑物也比较困难,在墙的内角处退回模板是一个特殊的情况,要获得满意的效果是特别困难的。
使用带有可滑动、转动脚座26的抗剪楔合梁20,该脚座可从墙上缩回,就足以降低已脱开的模板11通过绞盘17把模板下降到墙体空腔的通道位置之下。于是,为了进入内隔墙空腔的一侧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无防碍的通道。
如果受墙结构的几何形状的限定,模板11的降低不只是限于抗剪楔合梁上方的那些板,而滑动脚座26也可以放低这些板件。虽然,在后来的情况下,放在体系上的限制是体系在板件降低和经过脚座26返回时,并不支承在抗剪楔合梁20上,而是支承在下面的顶升梁上。
当该体系用于建造只包含一个结构单元的墙时,其顶升/支承部件不超过两个。在顶升操作时,顶部框架10需要增加其稳定性。为此需要设置一套拖拉的滚轮、安装滚轴或导轨。它们通过靠在墙体和抗剪楔合梁20的内侧面上的刚性撑杆和支承与上部结构刚性连接在一起。抗剪楔合梁20与墙的接触位置和拖拉导轨与墙的接触位置的竖向距离,给予上部框架以定向的稳定性。
液压顶升杆21的上部与顶部框架10的联接,可以允许横向移动。这一特点可以使整个体系横向移动,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进行位置调整。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知道,在自升操作中,一套墙上凹口24可提供不止一种形式的支承,并且为了使凹口底部支承面的不同部位用来支承交替的支承脚座26和27,如果交替的支承梁的支承中心是在凹口的中心的话,至少有一个支承脚座在它的支承面上被分离或分开。
从上述最佳实施例的描述还可以看出,自升体系不必支承在墙上的凹口内,都可以对分段浇注墙的任何一段进行浇筑。
在自升操作中,支承的替换方法不需要使用顶升杆21的整个行程的短行程。因为在已浇注好的墙上设有为下一段占据空间的顶升或支承装置,也就是在新一段墙浇注之前不必移动支承,不需要从顶升梁19上的支承部件向抗剪楔合梁20转换。反过来为了这个原因,以后不仅不需要而且可完成自升,这一特点对“短提升”分段浇注混凝土墙体是有用的。或如本文前面所描述的那样,它可以用来在较低的凹口24处支承模板体系,该凹口处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已早于一个自升周期。
这样可以提高混凝土支承强度的安全系数,或者换句话说,对于同一安全系数的情况下,从一个浇注段到下一个上面的浇注段之间的浇注周期时间可能减少。
还应该指出,该体系的支承结构和模板11都是真正独立的,它和现有的自升模板体系不同。在现有体系的形成混凝土浇注墙的表面上,也可以形成支承体系部分结构。
本发明的这一特点,提供了区分的能力,即把自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整它的定向位置和和垂直度,而不是对单独的模板进行调整。由它提供的调整的自由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以及其它优点在上面已有描述。
最后模板11通过支承臂41和托架装置42相对于体系的结构的三向调整是可能的,本发明的这一点上面也已讨论过。
权利要求
1.一种墙体浇注体系,可逐步形成许多竖直叠加墙段,所述体系包括一个框架,框架上悬挂有模板,定位模板可以形成一个空腔,在这空腔里浇注混凝土就可逐步形成所述的墙,所述体系还包括一个顶升支承,使用时,把它嵌在低处的前面已浇注的墙段内或上面,在所述顶升支承和所述框架之间设置的顶升设施,可把所述框架顶升到一较高位置,以便浇注一新墙段,所用的主要支承,在使用时,嵌在前面已浇注的墙段内或上面,此时顶升支承便接着脱离它的支承设施,并由所述顶升设施提升到所述主要支承的位置,把同一支承设施作为所述主要支承固定位,此时就可以进行新一段墙的混凝土的浇注工作。
2.如上面参照附图所述的一种墙体浇注体系。
全文摘要
一种混凝土墙浇注体系,包括一框架,其上悬挂有模板,模板定位后,其中间构成一空腔,注入混凝土后,便可逐步形成所述的墙。该体系还有一顶升支承,使用时嵌进已浇注墙上的凹口内。通过位于顶升梁和框架间的顶升杆使框架10上升到一新的位置,以便浇注下一段墙。该体系还有一主要支承。使用时,嵌进已浇注墙上的凹口内,当顶升支承随后从凹口中退出并由顶升杆提升到主要支承的位置,进入同一凹口内,就可以进行下一段墙的混凝土浇注工作。
文档编号E04G11/28GK1042393SQ8810920
公开日1990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1988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88年10月31日
发明者汉斯·海恩雷克斯格米德 申请人:卢比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