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材料的加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构造柱的成型模箱。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高速发展,对建筑作业设备的工作性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及二次墙体中重要的砼构件,可以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强纵墙之间的连接,在房屋内的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构造柱是在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先砌墙后生产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
现有技术中,通常由人工借助木板、扣件、双面胶等进行人工支模,手动完成构造柱的混泥土浇筑,但由人工生产完成的构造柱的质量无法得到精确保证,如构造柱的密实性和马牙槎大小及对称性等,且现场浇筑效率低,建筑垃圾多,耗费木材,不环保,人工成本较高及安全隐患大。因此,根据现有技术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又研发出了一种构造柱生产装置,这种构造柱生产装置通过采用机械结构生产构造柱,通过振动器带动箱体进行震动,以使得模箱内的材料能够混合均匀且紧实,提高构造柱的成型质量,然而该构造柱生产装置生产构造柱时仅通过箱体和底板的配合而使构造柱成型,所形成的构造柱缺乏足够的强度,成型的质量较低,箱体上部的构造柱的成型材料容易松散,成型的构造柱上部没有经过压实容易损坏,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构造柱整体的使用强度、成型质量的一种建筑构造柱成型模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构造柱成型模箱,包括箱体、底板和下压模,箱体内具有构造柱成型腔体,构造柱成型腔体内具有模柱和模柱支架,所述底板上设有棱柱和垂直于底板的用于构造柱成型加工的芯柱,下压模具有模板和模板支架;所述模板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组成的外轮廓与所述构造柱成型腔体相匹配,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组成的内轮廓与所述模柱相匹配;构造柱成型腔体的截面形状为i、l、t、x的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
具有下压模的构造柱成型模箱可以提高构造柱的成型质量和强度,使用时,将箱体内填充满构造柱成型材料,箱体内的成型腔体和底板上的芯柱构造出构造柱的形状和结构,而通过下压模对箱体内的构造柱成型材料的下压,使构造柱成型的时候构造柱材料之间的空隙减小,不仅可以提高成型的构造柱上表面的强度,还能提高构造柱的整体的强度和成型的质量。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不仅可以提高成型的构造柱上表面的强度,还能提高构造柱的整体的强度和成型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构造柱成型模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箱体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底板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下压模8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箱体;12、模柱;13、模柱支架;14、安装板;2、底板;21、芯柱;22、棱柱;23、安装孔;8、下压模;81、模板;82、模板支架;83、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构造柱成型模箱具有箱体1、底板2和下压模8。
如图2所示,箱体1内具有构造柱成型腔体,构造柱成型腔体内具有截面为圆形的模柱12和支撑模柱的模柱支架13,模柱11的形状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方形或矩形。箱体1两端分别设有安装板14。箱体1内的构造柱成型腔体的截面形状为i、l、t、x的其中一种或其中几种的组合,可根据实际生产中对构造柱的所需形状进行相应选择。
如图3所示,底板2上垂直设置有用于构造柱成型加工的芯柱21,底板2上还设有多个棱柱22和安装孔23,棱柱22采用空心的棱柱,以减少底板的重量,且棱柱22的高度低于芯柱21的高度,棱柱22是用于减轻对构造柱成型过程中箱体1对底板2造成的冲击。安装孔23位于底板2的四周,用于将底板安装在构造柱的成型设备上。
如图4所示,下压模8包括模板81、支撑模板的模板支架82以及将模板81固定在模板支架82上的螺钉83。模板81包括两个内轮廓为半圆形的第一模板84、第二模板85,第一模板84、第二模板85组成的外轮廓与箱体1中的构造柱成型腔体相匹配,第一模板84、第二模板85组成的内轮廓与构造柱成型腔体内的模柱12相匹配,第一模板84与第二模板85之间具有与箱体1内的模柱支架13相匹配的空隙。第一模板84、第二模板85分别通过螺钉83固定在模板支架82上,模板支架82焊接在下压模8上。使用时,下压模8与箱体1配合使用,构造柱成型材料放入箱体1内后,下压模8通过重力下压至箱体1上,下压模8上的模板81即可将成型材料压实在箱体1的构造柱成型腔体内,使构造柱形成所需要的形状。下压模8上的模板81的轮廓可根据实际生产中对构造柱的所需形状进行相应选择。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