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一种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它包括屋顶部分和墙体部分;所述屋顶部分包括可装配的屋顶框架、拉带、檩条、屋脊以及斜脊;若干个屋顶框架竖直并行排列;所述屋脊的两侧对称排布有两个十字交叉的拉带,拉带的一端连接在斜脊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在屋顶框架的桁架下弦杆的外端部;拉带是由底板II,竖直板以及斜拉板构成。若干个檩条并行排布,其上端连接在斜脊上;檩条的上表面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有外板固定座,外板通过由公肋和母肋构成的凸起肋结构卡扣在外板固定座上。墙体部分包括由预制板和立柱装配成的墙体,承重墙包括承重预制板和立柱,所述预制板包括预安装的门窗和水电通道。它具有组装方便快捷,结构强度可靠和集成度高的优点。
【专利说明】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现代化建筑不断涌现,一类为水泥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固定式建筑体系,另一类是装配式构建的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频繁拆迁规划给房屋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等地域,在亟待建造新房,但又担心近期改造拆迁的选择中,传统的水泥钢筋混凝土建筑体系由于拆迁难度大,拆迁后会带来一系列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市场急需一种拆装方便,结构强度可靠的装配式房屋体系,但目前装配式构建的房屋所提供的装配构件集成程度不高,需要现场进行大量的装配和安装工作,因此使用效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市场上存在的很多快速装配的低层房屋建造系统,如彩钢板房,因为材料和结构限制,只能适用于临时建筑,不能满足长久使用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它具有组装方便快捷,结构强度可靠和集成度高的优点。
[0004]它包括屋顶部分和墙体部分;
[0005]所述屋顶部分包括屋顶框架、拉带、檩条、屋脊以及斜脊;若干个屋顶框架竖直并行排列,屋顶框架包括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以及腹杆;相邻的桁架下弦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桁架上弦杆上均匀排布有若干个固定座,两个桁架上弦杆和一个桁架下弦杆分别构成三角形框结构的两个边和一个底边,腹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定位结构螺钉连接在桁架上弦杆和桁架下弦杆上,并将屋顶框架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框单元;
[0006]所述屋脊的两侧对称排布有两个十字交叉的拉带,拉带的一端连接在斜脊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在桁架下弦杆的外端部;拉带是由底板II,竖直板以及斜拉板构成,底板II上排列有若干个与其垂直连接的竖直板;两并行的斜拉板的下端均连接在底板II上,上端连接斜脊的顶部,斜拉板的中部连接竖直板;
[0007]若干个檩条并行排布,其上端连接在斜脊上;檩条的上表面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有外板固定座,外板通过由公肋和母肋构成的凸起肋结构卡扣在外板固定座上;
[0008]所述墙体部分包括由预制板和立柱构成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承重预制板和立柱,所述非承重墙包括立柱和门窗预制板。
[0009]所述屋顶框架的桁架下弦杆通过三向连接件连接在承重墙顶部的顶梁上;非承重墙顶部的顶梁用于支撑位于相邻桁架下弦杆之间的连接杆。
[0010]优选的是:所述外板的两端分别为公肋和母肋,若干个外板通过公肋和母肋的扣
合相连。
[0011]所述固定座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屋顶板,自攻螺钉位于屋顶板内的部分设有填充条,在自攻螺钉与屋顶板接触处设有密封胶。
[0012]所述桁架上弦杆的下端部连接支撑板,支撑板的下端铆接在底板I的一端,底板I的另一端连接在墙体上。
[0013]所述桁架上弦杆上还设有屋面支撑杆。
[0014]所述立柱的底部通过化学锚栓固定在地基上,立柱通过龙骨与预制板相连,所述龙骨为U字形龙骨或者C字形龙骨。
[0015]所述承重预制板包括边柱、顶梁、底板II1、横向加强筋和竖向加强筋;顶梁连接在两个边柱的顶端,底板III连接在两个边柱的底端,横向加强筋的两端连接在两个边柱上,竖向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顶梁和底板III上,顶梁和底板III的对应位置设有通道孔;边柱、顶梁和底板III构成的矩形区域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0016]所述门窗预制板包括边柱、顶梁、组合梁和楣梁;顶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竖向边柱的顶端;组合梁位于顶梁的下方,组合梁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上,组合梁和边柱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加强短柱和角钢连接件;楣梁位于组合梁的下方,楣梁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上,楣梁和边柱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角钢连接件和加强短柱;所述门窗预制板还设有水电通道
[0017]所述组合梁和楣梁的截面均为U字形结构,组合梁和楣梁的开口方向相背或相对。
[0018]所述预制板之间通过龙骨相连,所述龙骨为U字形龙骨或者C字形龙骨。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整体装配式建筑,它包括两大模块,即屋顶部分模块和墙体部分模块,屋顶与墙体均为装配式的设计,以型材为构建本体的屋顶和以预制板为主体的墙体组装成一个结构强度高,高度集成和装配快捷高效的建筑体系;不仅利于建筑模块的运输,还大大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装配式的设计可以根据现场地形组装成各种高强度的建筑,建筑适应性和装配的可操作性得到极大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A的截面结构图。
[0022]图3为立柱与地基的连接结构图。
[0023]图4为预制板之间以及预制板与立柱的连接结构图。
[0024]图5为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25]图6为U字形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C字形龙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为门窗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为拉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0为屋顶框架和承重墙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0]图11为屋面支撑杆与桁架上弦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图12为屋顶板与桁架上弦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13为檩条与外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3]图14为外板的公肋与母肋的结构示意图。[0034]图15为非承重墙与屋顶框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5]图16为承重预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它包括屋顶部分和墙体部分;
[0038]所述屋顶部分包括屋顶框架13、拉带11、檩条9、屋脊12以及斜脊10 ;若干个屋顶框架13竖直并行排列,屋顶框架13包括桁架上弦杆7、桁架下弦杆4以及腹杆5,相邻的桁架下弦杆4之间连接有连接杆37,桁架上弦杆7上均匀排布有若干个固定座6,两个桁架上弦杆7和一个桁架下弦杆4分别构成三角形框结构的两个边和一个底边,腹杆5的两端分别通过定位结构螺钉8连接在桁架上弦杆7和桁架下弦杆4上,并将屋顶框架13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框单元;
[0039]所述屋脊12的两侧对称排布有两个十字交叉的拉带11,拉带11的一端连接在斜脊10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在桁架下弦杆4的外端部,如图9所示,拉带11是由底板1127,竖直板26以及斜拉板25构成,底板1127上排列有若干个与其垂直连接的竖直板26 ;两并行的斜拉板25的下端均连接在底板1127上,上端连接斜脊10的顶部,斜拉板25的中部连接竖直板26 ;
[0040]若干个檩条9并行排布,其上端连接在斜脊10上;如图13所示,檩条9的上表面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有外板固定座33,外板36通过由公肋35和母肋34构成的凸起肋结构卡扣在外板固定座33上;
[0041]如图4所示,所述墙体部分包括由预制板和立柱18构成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承重预制板和立柱18,所述非承重墙包括立柱18和门窗预制板。
[0042]如图10所示,所述屋顶框架13的桁架下弦杆4通过三向连接件28连接在承重墙29顶部的顶梁19上;如图15所示,非承重墙38顶部的顶梁19用于支撑位于相邻桁架下弦杆4之间的连接杆37。
[0043]优选的是:如图14所示,所述外板36的两端分别为公肋35和母肋34,若干个外板36通过公肋35和母肋34的扣合相连。
[0044]如图12所示,所述固定座6通过自攻螺钉31连接屋顶板32,自攻螺钉31位于屋顶板32内的部分设有填充条,在自攻螺钉31与屋顶板32接触处设有密封胶。
[0045]如图2所示,所述桁架上弦杆7的下端部连接支撑板3,支撑板3的下端铆接在底板12的一端,底板12的另一端连接在墙体I上。如图11所示,所述桁架上弦杆7上还设有屋面支撑杆30。
[0046]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立柱15的底部通过化学锚栓14固定在地基上,立柱15通过龙骨17与预制板16相连,所述龙骨17为U字形龙骨或者C字形龙骨。
[0047]如图16所示,所述承重预制板包括边柱24、顶梁19、底板11142、横向加强筋41和竖向加强筋40 ;顶梁19连接在两个边柱24的顶端,底板III42连接在两个边柱24的底端,横向加强筋41的两端连接在两个边柱24上,竖向加强筋4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顶梁19和底板ΠΙ42上,顶梁19和底板III42的对应位置设有通道孔39 ;边柱24、顶梁19和底板III42构成的矩形区域内填充有保温材料。[0048]如图8所示,所述门窗预制板包括边柱24、顶梁19、组合梁21和楣梁22 ;顶梁19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竖向边柱24的顶端;组合梁21位于顶梁19的下方,组合梁21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24上,组合梁21和边柱24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加强短柱20和角钢连接件23 ;楣梁22位于组合梁21的下方,楣梁22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24上,楣梁22和边柱24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角钢连接件23和加强短柱22 ;所述组合梁21和楣梁22的截面均为U字形结构,组合梁21和楣梁22的开口方向相背或相对;所述门窗预制板还设有水电通道。
[0049]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预制板16之间通过龙骨17相连,所述龙骨17为U字形龙骨或者C字形龙骨。
[0050]在组装时,先通过化学锚栓14将立柱15固定在地基上,根据房屋的格局和尺寸具体安排立柱15的个数和距离,然后连接由承重预制板和门窗预制板,组成墙体部分;最后在墙体上安装屋顶框架13,进而铺设拉带11、檩条9、屋脊12以及斜脊10,在房屋主体框架完成后,现场加工外板和屋顶板,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装配的效率,也保证了房屋的结构强度。
[005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房屋营造体系。它是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极大改进而成的。通过研究《标准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建筑技术规程》,可以确定本实用新型使用年限可以达到50年,本申请在实施的时候,将墙体按照一定的模数做成预制板,基本模数是1220*h。宽度之所以选择1220,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板材,如OSB板,水泥纤维板、石膏板等均是这个宽度。板材和板材直接的连接采用一个组合立柱。
【权利要求】
1.一种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屋顶部分和墙体部分; 所述屋顶部分包括屋顶框架、拉带、檩条、屋脊以及斜脊;若干个屋顶框架竖直并行排列,屋顶框架包括桁架上弦杆、桁架下弦杆以及腹杆;相邻的桁架下弦杆之间连接有连接杆,桁架上弦杆上均匀排布有若干个固定座,两个桁架上弦杆和一个桁架下弦杆分别构成三角形框结构的两个边和一个底边,腹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定位结构螺钉连接在桁架上弦杆和桁架下弦杆上,并将屋顶框架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框单元; 所述屋脊的两侧对称排布有两个十字交叉的拉带,拉带的一端连接在斜脊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在桁架下弦杆的外端部;拉带是由底板II,竖直板以及斜拉板构成,底板II上排列有若干个与其垂直连接的竖直板;两并行的斜拉板的下端均连接在底板II上,上端连接斜脊的顶部,斜拉板的中部连接竖直板; 若干个檩条并行排布,其上端连接在斜脊上;檩条的上表面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有外板固定座,外板通过由公肋和母肋构成的凸起肋结构卡扣在外板固定座上; 所述墙体部分包括由预制板和立柱构成的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所述承重墙包括承重预制板和立柱,所述非承重墙包括立柱和门窗预制板; 所述屋顶框架的桁架下弦杆通过三向连接件连接在承重墙顶部的顶梁上;非承重墙顶部的顶梁用于支撑位于相邻桁架下弦杆之间的连接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的两端分别为公肋和母肋,若干个外板通过公肋和母肋的扣合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屋顶板,自攻螺钉位于屋顶板内的部分设有填充条,在自攻螺钉与屋顶板接触处设有密封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上弦杆的下端部连接支撑板,支撑板的下端铆接在底板I的一端,底板I的另一端连接在墙体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上弦杆上还设有屋面支撑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的底部通过化学锚栓固定在地基上,立柱通过龙骨与预制板相连,预制板之间也通过龙骨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预制板包括边柱、顶梁、底板II1、横向加强筋和竖向加强筋;顶梁连接在两个边柱的顶端,底板III连接在两个边柱的底端,横向加强筋的两端连接在两个边柱上,竖向加强筋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顶梁和底板III上,顶梁和底板III的对应位置设有通道孔;边柱、顶梁和底板III构成的矩形区域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窗预制板包括边柱、顶梁、组合梁和楣梁;顶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竖向边柱的顶端;组合梁位于顶梁的下方,组合梁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上,组合梁和边柱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加强短柱和角钢连接件;楣梁位于组合梁的下方,楣梁的两端通过自攻螺钉连接在边柱上,楣梁和边柱的连接处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有角钢连接件和加强短柱;所述门窗预制板还设有水电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梁和楣梁的截面均为U字形结构,组合梁和楣梁的开口方向相背或相对。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由预制板构建的装配式房屋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骨为U字形龙骨或者C 字形龙骨。
【文档编号】E04B1/61GK203821596SQ201420194471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1日
【发明者】张建忠 申请人: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