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高质量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一直以来公知有被称作熔融法的方法(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熔融法是如下这种方法,即,使熔融玻璃沿着朝向下方收敛的截面楔形的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并且使上述熔融玻璃在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一边冷却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一边向下方拉伸该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从而成形为规定厚度。成形后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切除,将剩余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作为产品、即玻璃板进行供给。通常,在成形体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对辊。一对辊被电动机等驱动装置驱动而旋转,夹持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而向下方送出。玻璃带在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比规定的厚度厚,在向下方拉伸的力的作用下被较薄地拉长。作为向下方拉伸玻璃带的力,除了自一对辊作用于玻璃带的转矩以外,也能够利用玻璃带的自重。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当玻璃带的自重因玻璃带的裁切等而稳定地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将向下方拉伸玻璃带的力维持为恒定而检测自玻璃带作用于各个辊的负荷,根据检测结果控制各个辊的转速。专利文献1 日本特表2008-501605号公报(段落W029])但是,当利用一对辊(以下,称作辊对)作用于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过弱时,辊对会相对于玻璃带打滑,因此难以均勻地拉长玻璃带。另外,当夹持力过强时,由于过量的负荷施加在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因此有时玻璃带会断裂。另外,夹持力的适当范围具有根据成形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的倾向。玻璃板的厚度越薄,该倾向越明显,特别是当玻璃板的厚度为0. 3mm以下时,玻璃板的刚性显著降低,因此该倾向非常明显。在此,成形条件是指成形玻璃板的条件,例如除了玻璃板的组成、厚度、向下方拉伸玻璃带的力、玻璃带的输送速度、温度分布、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厚度等,还包括构成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成形体及成形炉壁的材料、大小、配置、制造装置运转中的装置内的温度分布等。另外,也包括用于对成形炉内进行升温的发热体的配置、发热量、控制方法等。但是,在以往的制造方法中,由于辊对之间的间隔被固定,难以调节夹持力,因此难以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因此,难以连续地成形平均厚度0. 3mm以下的玻璃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能够连续地成形平均厚度0. 3mm以下的玻璃板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工序使熔融
4玻璃沿着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使熔融玻璃在上述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以及通过利用辊对夹持该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送出该玻璃带,从而向下方拉长上述玻璃带,将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成形为0. 3mm 以下,其中,在利用上述辊对的辊作用于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成形后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T(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 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上述夹持力。10 (N/mm)彡 F/T 彡 300 (N/mm)…(1)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其具有成形体和辊对,该成形体用于使沿着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的熔融玻璃在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该辊对用于夹持利用该成形体进行了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送出该玻璃带, 从而向下方拉长上述玻璃带,将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成形为0. 3mm以下,其中,该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具有调节单元,该调节单元在利用上述辊对的辊作用于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成形后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T(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上述夹持力。10 (N/mm)彡 F/T 彡 300 (N/mm)…(1)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能够连续地成形平均厚度0. 3mm以下的玻璃板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调节单元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各个辊对20的驱动控制系统的框图。图6是表示图2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主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具有成形体11和各个辊对,该各个辊对为第1辊21a与第2辊22a、第1辊21b与第2辊22b、第1 辊21c与第2辊22c、第1辊21d与第2辊22d。在图1及图2中,示出了在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具有4组辊对、即在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具有共计8组辊对的例子,但是也能够具有5组以上辊对,辊对的组数并不受到限制。成形体11例如由氧化铝材质、氧化锆材质等的耐火材料构成。成形体11具有朝向下方收敛的截面楔状的形状。在成形体11的上部形成有凹部13。在成形体11的凹部13上连接有熔融玻璃供给管(未图示)。从该熔融玻璃供给管供给到凹部13内的熔融玻璃12从凹部13的上边缘(即,成形体11的上边缘)14溢出, 沿着成形体11的两侧面流下,在成形体11的下边缘部15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一体化的熔融玻璃12成为板状的玻璃带12A。在成形体11的下方设置有辊对20。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在图2中的左右两侧的表面侧与背面侧两侧各配置有1个辊,而且,在图1及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配置有4个辊。由于上述辊被配置在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因此整体配置有16个辊,换言之, 配置有8组辊对20。8组辊对20分别夹持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而向下方送出玻璃带12A。由此,向下方拉长玻璃带12A而进行成形。成形后的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切除,剩余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作为产品即玻璃板进行供给。辊对20被电动机等驱动装置驱动而旋转,夹持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而向下方送出玻璃带12A。玻璃带12A在成形体11的下边缘部15正下方比规定的厚度厚,在向下方拉伸的力的作用下被较薄地拉长。作为向下方拉伸玻璃带12A的力,除了利用辊对20作用于玻璃带12A的转矩以外,也能够利用玻璃带2A的自重。辊对20与玻璃带12A的静摩擦系数优选为0. 05 0. 5。当静摩擦系数小于0. 05 时,辊对20相对于玻璃带12A打滑,因此难以均勻地拉长玻璃带12A。另一方面,当静摩擦系数大于0. 5时,当在辊对20送出玻璃带12A的方向与玻璃带12A的输送方向之间存在有偏移时,有可能使过量的负荷施加在玻璃带12A上。辊对20的与玻璃带12A相接触的部分由陶瓷纤维或金属形成。当由金属形成时, 与由陶瓷纤维形成时相比,由于金属表面致密,因此不容易附着碎玻璃等异物。因此,能够抑制异物咬入辊对20与玻璃带12A之间。另外,当由金属形成时,与由陶瓷纤维形成时相比,由于金属表面致密,因此不容易产生粉尘。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的粉尘附着在玻璃带12A 上而成为缺陷的情况。利用辊对20的辊21a 2112 22h(其中,2 22h未图示)作用于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作用于与玻璃带12A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在此,夹持力 F是指利用各个辊21a 21h、2h 2 作用于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按压力F1、 F2(参照图3)各自的大小。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按压力Fl的大小F与按压力F2 的大小F相等。另外,夹持力F既可以按照各个辊设定为不同的值,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值。但是,当夹持力F过弱时,由于辊对20相对于玻璃带12A打滑,因此难以均勻地拉长玻璃带12A。另外,当夹持力F过强时,由于过量的负荷施加在玻璃带12A上,因此有时玻璃带12A断裂。另外,夹持力F的适当范围具有根据成形条件的不同而改变的倾向。玻璃板的平均厚度越薄,该倾向越明显,特别是当玻璃板的平均厚度为0. 3mm以下时,玻璃板的刚性降低,因此该倾向非常明显。在此,成形条件是指成形玻璃板的条件,例如除了玻璃板的组成、厚度、向下方拉伸玻璃带12A的力、玻璃带12A的输送速度、温度分布、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等,还包括构成玻璃板的制造装置的构成零件(成形体11、炉壁、发热体等)的状态。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具有用于对利用辊对20作用于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进行调节的调节单元31。另外,调节单元31在各个辊上
6各设置有1个。当玻璃板的平均厚度T为0. 3mm以下时,调节单元31在夹持力F (单位N) 与玻璃板的平均厚度T (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夹持力F。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能够连续地成形平均厚度T为0. 3mm以下的玻璃板。10 (N/mm)彡 F/T 彡 300 (N/mm)…(1)当比值F/T小于ΙΟΝ/mm时,夹持力F与平均厚度T相比过弱,因此辊对20相对于玻璃带12A打滑,因此难以均勻地拉长玻璃带12A。其结果,有时玻璃带12A的流动终断。另一方面,当比值F/T大于300N/mm时,夹持力F与平均厚度T相比过强,因此有时玻璃带12A断裂。另外,有时比值F/T的最佳值在ΙΟΝ/mm 300N/mm的范围内根据成形条件(例如, 成形体11或配置在成形体11周围的发热体(未图示)的劣化等)的不同而改变。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调节单元31来优化比值F/T。接着,参照图3说明调节单元31的结构。图3是表示调节单元31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各个调节单元31由第1轴承33、第2轴承34、第1可动壁 35、第2可动壁36、第1弹性构件37、第2弹性构件38等构成。第1轴承33以使第1辊21的第1旋转轴23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第1辊21的第1旋转轴23。第2轴承34以使第2辊22的第2旋转轴M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第2 辊22的第2旋转轴24。第1轴承33、第2轴承34分别例如由滚珠轴承等构成。第1轴承 33、第2轴承34的外圈分别以能够在靠近玻璃带12A (换言之,包括成形体11的下边缘的铅垂面16)以及远离玻璃带12A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台(未图示)上。艮口, 第1轴承33、第2轴承34的外圈以能够在相互靠近、远离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台上。第1可动壁35、第2可动壁36分别以能够在靠近玻璃带12A (换言之,铅垂面16) 以及远离玻璃带12A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支承台上。即,第1可动壁35、第2 可动壁36以能够在相互靠近、远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上述支承台上。第1可动壁 35、第2可动壁36的材料并不特别受到限制,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第1弹性构件37夹设在第1轴承33的外圈与第1可动壁35之间。第1弹性构件 37例如由螺旋弹簧等构成,以压缩状态夹设在第1轴承33的外圈与第1可动壁35之间。第2弹性构件38夹设在第2轴承34的外圈与第2可动壁36之间。第2弹性构件 38例如由螺旋弹簧等构成,以压缩状态夹设在第2轴承34的外圈与第2可动壁36之间。第1弹性构件37借助第1轴承33向靠近玻璃带12A(换言之,铅垂面16)的方向对第1辊21弹性施力。S卩,第1弹性构件37向靠近第2辊22的方向对第1辊21弹性施力。第2弹性构件38借助第2轴承34向靠近玻璃带12A(换言之,铅垂面16)的方向对第2辊22弹性施力。S卩,第2弹性构件38向靠近第1辊21的方向对第2辊22弹性施力。第1弹性构件37的弹性作用力由第1弹性构件37的弹性系数K1、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未图示)等决定。第2弹性构件38的弹性作用力由第2弹性构件38的弹性系数K2、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2(未图示)等决定。弹性系数Kl与弹性系数 Κ2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构件37的弹性作用力成为利用第1辊21作用于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按压力F1,第2弹性构件38的弹性作用力成为利用第2辊22作用于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按压力F2。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按压力F 1的大小F与按压力F2的大小F相等。接着,参照图3说明调节单元31的动作。当在利用手动或气缸等第1驱动装置39、第2驱动装置40使第1可动壁35、第2 可动壁36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后使第1可动壁35、第2可动壁36相对于铅垂面16固定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ΔΧ2发生改变。其结果,第1弹性构件37、 第2弹性构件38的弹性作用力发生改变,夹持力F发生改变。由此,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另外,当相对于铅垂面16固定第1可动壁35、第2可动壁36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 XI、△ Χ2与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改变相对应地发生改变。其结果, 第1弹性构件37、第2弹性构件38的弹性作用力发生改变,夹持力F发生改变。更详细而言,当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增厚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ΔΧ2增大,因此弹性作用力的大小增大,夹持力F增大。另外,当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变薄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ΔΧ2减小,因此弹性作用力的大小减小,夹持力F减小。由此, 能够抑制过量的夹持力F施加在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图4是表示图3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调节单元31Α由第1轴承33、第2轴承34Α、第1可动壁35、 第1弹性构件37等构成。以下,说明调节单元31Α的结构、动作,对于与图3相同的结构, 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2轴承34的外圈以能够在靠近以及远离第1轴承33的外圈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台上。与此相对,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2轴承34Α的外圈固定在上述支承台上。接着,参照图4说明调节单元31Α的动作。当在利用手动或气缸等第1驱动装置39使第1可动壁35在靠近玻璃带12Α(换言之,铅垂面16)以及远离玻璃带12Α的方向上移动后使第1可动壁35相对于铅垂面16 固定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发生改变。其结果,第1弹性构件37的弹性作用力发生改变,夹持力F发生改变。因而,该情况也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另外,当相对于铅垂面16固定第1可动壁35时,从自然状态收缩的收缩量ΔΧ1 与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改变相对应地发生改变。其结果,第1弹性构件37的弹性作用力发生改变,夹持力F发生改变。因而,该情况也能够抑制过量的夹持力F施加在玻璃带12Α的宽度方向端部。另夕卜,在图3、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了调节夹持力F,利用了第1弹性构件37、第2 弹性构件38的弹性作用力,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为了调节夹持力F,既可以利用气缸、液压缸等的压力,也可以利用重物等的重力。接着,参照图5说明辊对20的驱动控制系统。
图5是表示辊对20的驱动控制系统的框图。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辊对20上,第1辊21、第2辊22的第1旋转轴23、第2 旋转轴M借助齿轮(未图示)与1个第3驱动装置42相连接。第3驱动装置42例如由电动机等构成,在控制装置43的控制下,驱动第1旋转轴 23、第2旋转轴M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第1辊21、第2辊22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夹持玻璃带12A而向下方送出玻璃带12A。第3驱动装置42在多个辊对20a 20h上各设置有1个。多个第3驱动装置42 与一个控制装置43相连接。控制装置43控制多个第3驱动装置42,相互对应地控制多个辊对20a 20h各自的转速,因此能够容易地优化利用各个多个辊对20a 20h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例如,控制装置43在改变多个辊对20a 20h的各个转速时,能够将多个辊对 20a 20h的转速比设为恒定。由此,例如在与熔融玻璃供给量的变化相对应地改变多个辊对20a 20h各自的转速时,能够优化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能够容易地将玻璃板的平均厚度T维持为恒定。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设为了第1旋转轴23、第2旋转轴M借助齿轮与1个第3驱动装置42相连接,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1旋转轴23、第2旋转轴M也可以分别与互不相同的第3驱动装置42直接相连接。接着,再次参照图1及图2说明辊对20的角度、位置的调节。当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利用手动或气缸等驱动装置使上述支承台移动,或者使第1可动壁35、第2可动壁36相对于上述支承台移动而一边保持辊对20的间隙一边使辊对20沿与铅垂面16正交的方向移动时,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发生改变。由此,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因此有时能够抑制玻璃带12A翘曲ο另外,由此,能够根据成形条件将辊对20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当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利用手动或气缸等驱动装置使上述支承台移动而使辊对20的第1旋转轴23、第2旋转轴M沿铅垂方向转动时,第1旋转轴23、第2旋转轴M 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发生改变。由此,能够调节各个辊对20送出玻璃带12Α的方向与玻璃带12Α的输送方向。其结果,有时能够抑制玻璃带12Α翘曲。另外,由此,能够根据成形条件将各个辊对20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当如图1的虚线所示地利用手动或气缸等驱动装置使上述支承台移动,或者使第 1可动壁35、第2可动壁36相对于上述支承台移动而使辊对20向远离铅垂面16的方向移动时,辊对20远离玻璃带12Α。由此,能够有选择地使用多个辊对20a 20h,能够调节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当如图2的虚线所示地利用手动或气缸等驱动装置使上述支承台移动而将不使用的辊对20移动到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外侧时,能够防止在玻璃带12A的流动被扰乱的情况下损坏不使用的辊对20。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当玻璃板的平均厚度T为0. 3mm以下时,由于能够在利用辊对20的辊作用于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玻璃板的平均厚度 T (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夹持力F,因此能够容易地应对成形条件的改变,能够连续地成形平均厚度0. 3mm以下的玻璃板。10 (N/mm)≤ F/T ≤ 300 (N/mm)…(1)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与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变化相对应地改变夹持力F,因此能够抑制过量的夹持力F施加在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端部。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调节辊对20的第1旋转轴23、第2旋转轴M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因此有时能够防止玻璃带12A翘曲。另外,能够根据成形条件将辊对 20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能够有选择地使用多个辊对20a 20h,能够调节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将不使用的辊对20移动到玻璃带12A的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防止在玻璃带12A的流动被扰乱的情况下损坏不使用的辊对20。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利用一个控制装置43将多个辊对20a 20h各自的转速相关联地控制,因此能够容易地优化利用辊对20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例如,当改变多个辊对20a 20h各自的转速时,能够将多个辊对20a 20h的转速比设为恒定。由此,例如在与熔融玻璃供给量的变化相对应地改变多个辊对20a 20h各自的转速时,能够优化施加在玻璃带12A上的应力分布,能够容易地将玻璃板的平均厚度T 维持为恒定。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辊对20的与玻璃带12A相接触的部分由金属形成,因此与由陶瓷纤维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碎玻璃等异物附着。由此,能够抑制异物咬入辊对20与玻璃带12A之间。另外,由于辊对20的与玻璃带12A相接触的部分由金属形成,因此与由陶瓷纤维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粉尘产生,能够抑制产生的粉尘附着在玻璃带 12A上而成为缺陷的情况。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辊对20与玻璃带12A的静摩擦系数为0. 05 0. 5,因此能够均勻地拉长玻璃带12A,并且能够抑制过量的负荷施加在玻璃带12A上。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形及替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如图2所示地左右的辊21a 21d、21e 21h 能够独立旋转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同轴设置用于连结左右的辊21a 21d、 21e 21h的连结棒51a 51d而使左右的辊21a 21d、21e 21h的旋转同步。同样地,也可以同轴设置用于连结与上述左右辊相对的另外的左右的辊2 22d(未图示)、 22e 22h (未图示)的连结棒(未图示),使左右的辊2 22d、2& 22h的旋转同步。
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被以下实施例所限定。实施例1 12、比较例1 12在实施例1 12、比较例1 12中,使用图1至图3所示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制造无碱玻璃板,根据下述判断标准评价玻璃板的成形性。将评价结果与玻璃板的平均厚度
T、辊对20的辊的夹持力F及其比值F/T —起表示在表1中。判断标准O ...能够连续地成形玻璃带12A5小时以上。X...在5小时以下的期间内,玻璃带12A的流动终断。表权利要求
1.一种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工序 使熔融玻璃沿着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使熔融玻璃在上述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以及通过利用辊对夹持该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送出该玻璃带, 从而向下方拉长上述玻璃带,将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成形为0. 3mm以下,其中,在利用上述辊对的辊作用于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成形后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T(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上述夹持力,10 (N/mm)≤ F/T ≤ 300 (N/mm)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与通过上述辊对之间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变化相对应地改变上述夹持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调节上述辊对的旋转轴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辊对为多个,有选择地使用上述多个辊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将不使用的上述辊对移动到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辊对为多个,以使上述多个辊对中的各个辊对各自的旋转速度彼此相关联的方式由一个控制装置对上述多个辊对中的各个辊对各自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上述多个辊对的转速比设为恒定。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各个辊对的与上述玻璃带相接触的部分由金属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各个辊对与上述玻璃带的静摩擦系数为0. 05 0. 5。
10.一种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其具有成形体和辊对,该成形体用于使沿着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的熔融玻璃在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该辊对用于夹持利用该成形体进行了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而向下方送出该玻璃带,向下方拉长上述玻璃带,将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成形为0. 3mm以下,其中,该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具有调节单元,该调节单元在利用上述辊对的辊作用于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成形后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T(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上述夹持力, 10 (N/mm)≤ F/T ≤ 300 (N/mm)…(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玻璃板的制造装置,其中,上述调节单元与通过上述辊对之间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厚度变化相对应地改变上述夹持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该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使熔融玻璃沿着成形体的两侧面流下;使熔融玻璃在上述成形体的下边缘部正下方合流而一体化;以及通过利用辊对夹持该一体化的板状的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下方送出该玻璃带,从而向下方拉长上述玻璃带,将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成形为0.3mm以下,其中,在利用上述辊对的辊作用于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夹持力F(单位N)与成形后的上述玻璃带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平均厚度T(单位mm)之比F/T满足下述式(1)所示的关系的范围内调节上述夹持力。10(N/mm)≤F/T≤300(N/mm)...(1)
文档编号C03B17/06GK102471120SQ20108003163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3日
发明者向井隆司, 楢木健, 津田匡博 申请人:旭硝子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