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200159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在夹层板间铺陈金
属摩擦吸震材料所组构而成的抗风制震装置。
背景技术
结构防震技术主要是藉由在结构的适当位置安装特殊装置以改变结构的振动频 率,或增加装置整体的阻尼而达到减震目的。台湾地区自从921大地震发生之后,于建筑结 构中安装各式消能减震装置以提高其抗震能力的趋势方兴未艾,这些消能减震装置已逐渐 成为中、高层建筑物的基本配备。这些安装于楼层间的消能器需通过斜撑或墙体等构件与 主结构体结合,在结构受到风力或地震作用产生振动的过程中,消能器因应于相邻楼层间 的层间位移或相对运动而启动消能机制。消能减震装置若采用斜撑的形式与结构结合,则 须占用结构整个框架的空间,除了造成建筑外观上的瑕疵外,也常因妨碍到门窗的设置而 无法施作。有鉴于此,采壁式设计的消能装置或称为制震壁(seismic wall)的结构防震装 置便陆续被开发出来。由于制震壁可选择于框架的局部空间进行安装,不仅不会影响门窗 的设置,也可兼作隔间墙之用,应用上的限制较少。由于制震壁配合建物现况施作的弹性较 大,因此其市场接受度较其它装置为高。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防震装置以黏弹性制震壁装 置最为普遍,该装置主要由钢板组成墙体,同时于各夹层钢板内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 料,当结构于地震过程中产生振动时,连结于结构体的夹层钢板也产生相对运动,此时粘性 材料则受到剪力变形,藉由粘性材料于地震过程中的往复变形而发挥消能减振作用。现针 对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构造及组装方式进一步说明如下 图1A及1B所示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示意图,其包含正视图 (图1A)及该正视图的中线剖面下的左侧视图(图1B),房屋构架是由结构柱11与结构上 层梁12及结构下层梁13所构成,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顶部与底部则分别与结构上 层梁12及结构下层梁13接合。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于组装前须将垫高用钢制构造 14焊接于结构下层梁13的翼板,随后将凸缘接合板15焊接于垫高用钢制构造14的外缘, 使其二者成为一体。此外,结构上层梁12的下翼板也须焊接一补强板110,以便与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的顶部相互接合。组装时将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嵌入两凸缘接合板15之间 并将其基板16放置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上方,随后以高强度螺栓18分别将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的基板16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及凸缘板19与凸缘接合板15固锁。 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顶部组装时首先须将连结板113与补强板110接合,随后再将中间板 112嵌入两连结板113之间,并利用高强度螺栓114加以固锁,如此方完成其组装作业。 图2所示为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构造示意图,其制作方式是于黏弹性制震壁 装置2的基板16上焊接两块外夹层侧板111,同时于外夹层侧板111的左右两侧焊接凸缘 板19,以便组成一箱体构造。随后将中间板112插入箱体构造中,并于箱体构造与中间板 112间的空隙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料,如此则完成黏弹性制震壁装置2本体的制作与组装 作业。螺栓孔21则分别为与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7及凸缘接合板15固锁的预留孔位。
3[0005] 由于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主要是填充黏性或黏弹性材料,该高分子 聚合物材料长时间使用将面临老化的问题,且其性能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 (如夏天气温较高时),黏性或黏弹性材料消能减震的性能会随之降低。此外,部份粘弹性 制震壁装置是将粘性或粘弹性材料封闭包覆于夹板内,当粘弹性制震壁装置运作时,粘性 或粘弹性材料本身因剪力变形会使得材料的温度升高,在无法散热的情况下,粘弹性制震 壁装置将无法发挥预期的减震效果。此外,黏弹性材料的厚度通常采用10mm以下,其容许 的相对剪力变形量无法太大,否则黏弹性材料与钢夹板的黏结接口将有脱离的危险,使得 有效消能的面积降低,进而影响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减震效能。另,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出 力通常不大,若要进一步提升其出力,则所黏贴的黏性或黏弹性材料的面积势必增加,如此 设计除了增加消能材料的制作成本外,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的尺寸也随之增加,此将造成空 间使用上的干扰,实务上也不可行。 综上所述,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虽为一种概念可行的建筑减震装置,只 是其填充的黏性或黏弹性材料长时间使用除了有老化的问题外,减震性能也容易受到温度 变化的影响,稳定性无法确实掌握。此外,现有的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的出力通常不大, 其适用于结构抗风,只是无法同时满足抗震所需出力较大的要求。有鉴于此,现有的黏弹性 制震壁装置1与2有必要针对其核心消能材料及组装构造上加以改良。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吸收结构振动能量的抗风制震摩擦 阻尼装置,其可简化安装接口与施工程序,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 点,增进其实用性。此外,其吸收结构振动的性能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 的消能减震特性较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更具稳定性与可靠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是一种应用于一建筑结构的
消能装置,其组成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
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以利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滑
动摩擦消能;一上底座板,该上板是焊接固定于该上底座板;及一下底座板,该下板是焊接
固定于该下底座板;其中,所述上底座板与下底座板是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用于一建筑结构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包
含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
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一第一对L型角钢,该上板是由该第一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
夹固定;及一第二对L型角钢,该下板是由该第二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夹固定;其中,
所述第一对L型角钢与所述第二对L型角钢的翼板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固定方式是以螺栓穿透对锁的方式。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等底座板上焊有至少一加劲板,且该等底座板利用
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而每一 L型角钢的腹板与其翼板间也焊有一加劲板,且其翼
板是利用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加劲板的设置是增进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
装置的强度及侧向稳定性。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下板具有复数个长槽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上板及该下板表面焊有一菱形配置、一X形配置或一网格配置的加劲板。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上板与该下板为复数层的板层。 本实用新型可简化安装接口与施工程序,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点,增进其实用性。此外,其吸收结构振动的性能不会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消能减震特性较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更具稳定性与可靠度。

图1A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正视图。 图IB为图1A所示建筑构架装置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左侧视图。 图2为现有黏弹性制震壁的构造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正视图。 图3B为图3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各部组件分解正视图。 图4B为图4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各部组件分解的左侧视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L型角钢腹板背对内夹固定组装的正视图。 图5B为图5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L型角钢腹板背对内夹固定组装的的左侧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L型角钢腹板背对内夹固定组装的各部组件分解正视图。 图6B为图6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L型角钢腹板背对内夹固定组装的各部组件分解的左侧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正视图(配置成菱形)。 图7B为图7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左侧视图(配置成菱形)。 图8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正视图(配置成X形)。 图8B为图8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左侧视图(配置成X形)。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正视图(配置成网格)。 图9B为图9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及下板以钢板加劲的左侧视图(配置成网格)。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与下板上、下对调组装的正视图。 图10B为图10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上板与下板上、下对调组装的左侧视图。[0035]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以复数层上板及对应的复数层下板 组装的正视图。 图IIB为图II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以复数层上板及对应的复 数层下板组装的左侧视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下板以复数长槽孔组装的正视图。 图12B为图12A所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下板以复数长槽孔组装的
左侧视图。[0039]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已知的黏弹性制震壁11结构柱12结构上层梁13结构下层梁14垫高用钢制构造15凸缘接合板16基板17垫高用钢制构造的基板18高强度螺栓19凸缘板110补强板lll外夹层侧板112中间板113连结板114连结板与中间板的接合螺栓孔2已知黏弹性制震壁的构造21螺栓孔3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1上底座板32下底座板33上板34下板35上板的外缘加劲板36下板的外缘加劲板37角隅加劲板38钢夹板39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10钢夹板对锁螺栓孔311长槽孔312钢夹板对锁螺栓313基础螺栓
6[(Km] 314上(下)底座板的加劲板 315上(下)底座板与结构梁接合的螺栓孔 316L型角钢 317L型角钢对锁螺栓孔 318L型角钢对锁螺栓 319L型角钢加劲板 320L型角钢翼板与结构梁接合的螺栓孔 321上板与下板表面的加劲板(菱形配置) 322上板与下板表面的加劲板(X形配置) 323上板与下板表面的加劲板(网格配置) 324L型角钢间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图3A、3B以及图4A、4B说明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的基本实施形态。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包含正视及左侧视的构造示意图;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包含正视及左侧视的各部组件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是一种装置于建筑结构的消能减振装置,其主体是由一片上板33、一片下板34与两片钢夹板38于夹层间铺陈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组构而成。当上板33与下板34因建筑结构受风力或地震力扰动而被迫产生错动时,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将产生反制地震力(风力)的摩擦阻尼力及金属塑性剪力变形,因而吸收结构的振动能量,以提升结构的安全与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板33顶部是焊接于上底座板31,下板34底部则焊接于下底座板32,再通过基础螺栓313锁固於结构下层梁13上,上板33及下板34的外侧分别焊有上板外缘加劲板35及下板外缘加劲板36,以增进其强度与侧向稳定性。另于上底座板31与上板33接合的角隅处及下底座板32与下板34接合的角隅处设置角隅加劲板37,以避免上板33及下板34角隅受力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底座板31及下底座板32另焊有加劲板314,并分别作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板33及下板34与建筑结构的接合接口 。[0084] 此外,下板34设置长槽孔311以利上板33及下板34产生相对运动并进行摩擦消能;钢夹板38与上板33及下板34间铺陈的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可通过钢夹板对锁螺栓312穿透钢夹板对锁螺栓孔310对锁,钢夹板对锁螺栓312的数量及夹紧力可决定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摩擦阻尼力,调控十分简便可靠。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构造简单且安装容易,可使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于风力或地震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趋于单纯、易于掌控。由于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板33及下板34可分别以上底座板31及下底座板32为接口 ,利用基础螺栓313与结构接合,因此可简化安装接口与施工程序,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组装工程繁复的缺点,增进其实用性。此外,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长时间使用无老化问题,且其性能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消能减震特性较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与2更具稳定性与可靠度。[0086] 另夕卜,除上述图3A、3B以及图4A、4B的实施形态外,如图5A、5B或图6A、6B所示的,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底座板31及下底座板32亦可以L型角钢316 取代(图5),上板33顶部及下板34底部是由成对的L型角钢316腹板背对内夹固定并以 螺栓318穿透对锁,L型角钢316的翼板则作为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 上板33及下板34与建筑结构的接合接口 , L型角钢316的腹板与其翼板间焊有加劲板319 以增进其强度与侧向稳定性。 此外,如图7A、7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为预防上板33 及下板34于受力过程中产生局部挫屈破坏,可于上板33及下板34表面焊上菱形加劲板 321,充份根据上板33及下板34的应力分布条件进行加劲以有效防制局部挫屈的发生,以 确保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防震性能(图7A)。另外如图8A、8B或图 9A、9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板33及下板34亦可采用X形 加劲板322 (图8A)或网格加劲板323 (图9A)的方式配置。 又,如图10A、10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板33与下 板34可上、下对调组装(图10A、10B),其力学行为及功能并无差异。此外,如图11A、11B所 示的,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亦可采用复数层上板33及对应的复数层下板 34的方式组装,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装置」3的消能减振能力,其中,相邻各 板之间各铺陈有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另外如图12A、12B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 摩擦阻尼装置」3也可采用下板34设置复数长槽孔311的方式组装,将有助于縮短本实用 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横向宽度尺寸,同时可进一步调节出力大小与提升消能 减振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主要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风或防震设计, 不仅可应用于新建工程,亦适用于既存建物的耐震补强。实际应用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 擦阻尼装置」3时,可配合建物现场状况采用局部配置于结构框架内部的施作方式,以便达 成空间节省及符合减震性能要求的双重目的。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减振效能的发挥主要与设置于钢夹板及 上板与下板间的金属摩擦吸震材料有关,设计时应先决定制震壁装置所需的出力,进而可 计算钢夹板对锁螺栓所需的数量及夹紧力,同时决定金属摩擦吸震材料所需的总面积及其 配置方式,掌握此相关信息即可进一步决定上板及下板的钢板设计尺寸。由于本实用新型 「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为一表面平整的硬质合金材料,因此无现 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1于各夹层板锁紧后发生夹层板间隙不一致或无法保持平行等问题 (因黏弹性吸震材料于夹紧后产生不均匀变形所致),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 置」3的组装可确保钢夹板、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上板及下板各板面之间保持平行,同时可确 保各板面之间能紧密结合。 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上、下部与结构梁的接合主要采用螺栓 组件,施工简便。若应用对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梁,则可采用基础螺栓313预埋的方式施 作或于混凝土梁施作完成后施打化学螺栓固定之;若为钢结构或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则 可事先于接合区域的结构梁翼板与腹板间增焊加劲板补强,并于接合面的结构钢梁翼板钻 孔,最后再以螺栓将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的底座板或角钢翼板与结构梁 的翼板固锁,如此便完成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与结构的组装接合。
8
权利要求一种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是用于一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吸震材料;一上底座板,该上板是焊接于该上底座板加以固定;及一下底座板,该下板是焊接于该下底座板加以固定;其中,所述上底座板及下底座板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2. 如权利要求l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采用的固定方式是以 螺栓穿透对锁的方式。
3. 如权利要求l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底座板及下底座 板上焊有至少一加劲板,且所述上底座板及下底座板利用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4. 如权利要求l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板具有复数个长槽孔。
5. —种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是用于一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上板;一下板;二钢夹板,该上板及该下板是置于该二钢夹板之间,相邻各板之间各设有一金属摩擦 吸震材料;一第一对L型角钢,该上板是由该第一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夹固定;及 一第二对L型角钢,该下板是由该第二对L型角钢的腹板背对内夹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对L型角钢及第二对L型角钢的翼板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6. 如权利要求5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采用的固定方式是以 螺栓穿透对锁的方式。
7. 如权利要求5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L型角钢的腹板与 其翼板间焊有一加劲板,且其翼板是利用基础螺栓与该建筑结构接合。
8. 如权利要求5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板及该下板表面焊 有一菱形配置、一 X形配置或一网格配置的加劲板。
9. 如权利要求5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上板与该下板为复数 层的板层。
10. 如权利要求5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板具有复数个长 槽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其组成包含上板(33);下板(34);钢夹板(38),该上板(33)及下板(34)置于该钢夹板(38)之间,相邻夹板间设有金属摩擦吸震材料(39),该下板(34)设置长槽孔(311),以利本实用新型抗风制震摩擦阻尼装置(3)滑动摩擦消能;上底座板(31),该上板(33)是焊接固定于上底座板(31);下底座板(32),该下板(34)是焊接固定于下底座板(32);且该等底座板是与建筑结构接合;上板外缘加劲板(35);下板外缘加劲板(36),该等外缘加劲板是分别焊接于该上板(33)及下板(34)外缘,以增进其强度与侧向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可改善现有黏弹性制震壁装置组装工程繁复的缺点,增进其实用性。
文档编号E04B1/98GK201439618SQ20092015360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6日
发明者张简嘉赏, 李建良, 王彦博 申请人:王彦博;李建良;张简嘉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